时间:2023-05-15 16:47: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外合作交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思考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2000年开始,抓住中国“人世”与民航高速发展,大量需要机务、空乘、空管、安全等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机遇,在广泛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航高职教育“三高一快”的特征要求和学院的比较优势,利用学院多年开办行业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国际化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中外校企、校际合作办学,使学院获得快速发展。2005年初,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一、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民航行业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更为重要。根据这一认识.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积极争取民航总局支持,选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比例。近年来,该院先后派遣了9名教师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行MBA专业学位学习,选送了30多名教师到美国加州SIEERA学院参加FAA执照和FAA签派员执照的培训和考证。二是通过中外合作教育项目,每年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加拿大合作院校免费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自2001年开始,该院已分5批选派了33名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外派教师专业课程的培训,不仅快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使该院“双语’’教学课程达40多门,全英文原版教材专业课程高达54门;而且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能力。三是积极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不仅每年保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和外籍英语专业课教师来校任教,而且保证外籍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同时呈递增趋势。目前,来该院任教的加拿大、英国外籍教师已递增到19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11%左右。“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各占一定比例,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教师骨干层、出入有序的外籍教师流动层、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补充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创新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民航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民航高技能人才、提升毕业生在国际民航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己任;基于此,该院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为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创新多途径、多渠道的中外合作教育模式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发展策略。
1.“中加”联合办学模式。此模式为国内2年、国外1年的“2+1”合作教育模式。2000年,该院与加拿大圣力嘉(Seneca)学院首次合作,开办了“2+1”模式的“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2+1”模式扩充到“电子工程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合作院校则由加拿大圣力嘉 (Seneca)学院扩充加拿大卡纳多(Canador)学院。 2004年,“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在2003年试点的基础上,改革为“3年直通车”的“2+1”模式,即将模式中最后1年的国外留学教育改在国内完成,采用原版教材由“加方”教师全英文授课;“电子工程技术”则由一个专业方向扩展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扩充到8个专业方向(包含计算机程序和网络技术、通信、控制、电缆等),培养层次由“2+ 1”专科)扩充到“2十1”(专科)和“2十2”(本科)两个:“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则由一个扩充到2005年的四个专业(新增专业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机电结构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中加“2+1”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使该院“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出国门.不必花赞巨额学费就能享受国际化教育,获取与出国学习相同的中外两个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而且使“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相应条件,出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或选择“2+2”模式就读国外本科:机务工程系的出国学生则可选择参加FAA(美国联邦航空局)执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飞机维修执照。
目前,该院中加“2+1”模式的合作专业已由 2000年的1个扩大到2005年的6个,年招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1080人,占学院年招生总数 1956人的55.2%;在校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 1694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4199人的40.3%;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四届106人。涉外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比例趋势发展。中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建,不仅使该院合作专业快速形成品牌效应,而且使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此为该院引进国外(合资)企业设施设备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培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技术技能培训的一种合作模式。鉴于民航业的国际化属性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而且必须及时跟进、掌握国际民航业的最新技术、最新标准和最新规则。
基于此,该院一是与亚太教育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太语言培训中心合作,双方以资金,品牌、场地、设备、设施、生源及数码语言系统等知识产权作为投入,筹建中加语言学院;针对“中加”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英语水平短期难以达到小国要求的现状,以通过“托业’’考试为办学日标,确立了股份制的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二是利用中国大型航空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具备世界航空业的先进技术与设施,在企业员丁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均有一套完整体系的优势,主动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珠海摩天宇飞机发动机维修公司(MTU)合作,并以联合培训协议为纽带,根据企业培训需求,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对员工或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截止2005年底,该院已为企业组织了20多期的职工培训.培训人数累计6000多人次。三是联合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与香港中国飞机有限公司,香港职业训练局属下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对香港飞机机务人员、民航雷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执照培训和“雷达工程师”培训。现已组织了三期香港电机机务人员的执照培训、一期“雷达工程师”培训。
3.中外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模式。此为该院与中外合资企业联手,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合作进行量身定制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首都及国际民航业快速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的需要,2005年,该院和北京飞机维修公司(ARMECO)进行了定向北京招生,“订单”进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历合作教育的洽谈。双方约定,从专业定向招生的组织宣传,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生的实训实习,考证与就业,企业全程参与竹理。学生前2年在该院学习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3年在企业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和顶岗实习,若考核合格则直接被企业录用。H前,按双方约定招收的2005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60名北京新生已顺利入学就读。
三、推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是高职教育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属性。我国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圈里,中国经济与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更加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也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国际接轨成为必然趋势。这些.都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的“双证书”与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接轨。为了顺应这一要求,该院自转制后率先在人才培养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即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证书培训、考试内容引进相关课程,以保证毕业生在获取相应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个以上国内或国际通用岗位资格证书。
此外,该院还参照民航国际交通管制标准、飞机签派的FAA标准、JAA(欧盟地区/英联邦国家)标准、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IATA/UF TAA、IATA/FIATA、标准规定,通过与国外同类院校、合资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行业授权在学院建立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
经过努力,该院现已获得了多种行业岗位资格证培训、考试单位的授权,先后成为中国民航总局委任的“中国民航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和考试单位、“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客货销售人业务”培训和考试委任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国际客运(货运)销售人”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中国BSP(开帐结算计划)”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同时也是“剑桥商务英语(BEC)”培训单位授权的“托业(TOEIC)考试报名咨询站”,“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点,“思科网络学院”培训考试点,中国商业技师协会授权的“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
这些具有国际、国内岗位资格培训机构的授权设立,不仅使该院应届毕业生中持有“双证”比率高达85%,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且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境外。
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总结该院中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可得到如下启示:
1.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践性环节比重大,教学设施设备投资大,教学资源消耗大;尤其是属于“三高一快”的民航行业高职教育,设施设备资源依赖性更强。因此,走中外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泛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快速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的重要举措。
2.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一条捷径。要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而通过中外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教师在出国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通过中外校际合作办学外派教师的出国课程培训,可以使派出教师既以学生身份直接插入班级听课学习、参加专业实训实习.又以教师身份参加合作院校专业教研组活动,无距离地和国外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商谈教材处理和教学的组织安排,熟悉原版专业教材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与示范技巧,为回国后使用全英文教材授课,实施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外籍教师的来校任教,可以便中方教师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感受异域文化精髓,提高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师国际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使中方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提高专业改革、课程创新能力;同时,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
3.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核心手段。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和前景,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岗位能力标准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国际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行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该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行业专业优势,借鉴国外合作院校专业开办经验,得益于及时掌握国际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关键岗位能力标准,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从而较快地树立起专业品牌形象。
4.是保证“双证书”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该院“双证书”制教育的成功.关键是正确定位“依托产业、产学结合、双师双证、国际通用”的办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技能、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针对性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教育培训的结果。
(二)中外合作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与优良教育资源合作,注重长远成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定位不准,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应对合作方的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管理模式、考试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选择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秀院校进行合作办学。
2.要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合作方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坚持本国文化和教育方针,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从而不分良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应该根据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方面,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惯例,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则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培养锻炼师资.引进国外优质原版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切忌放弃本国特色而“东施效颦”。
3.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因我国高职教育历史短无多少成功经验而妄自菲薄,认为国际化就是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或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学习,或引进国外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而要以我们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使“请进来”成为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访问研究;吸引更多国外、境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吸引更多高水平学校来校合作办学和吸引更多的外企来校投资;要使“走出去”成为选派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要使我国优秀的高职院校、品牌专业、优质培训办到国外去,挤入国际高职教育培训市场,使中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国际承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接轨。
4.创新管理制度,做好中外合作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开展,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给合作院校增强了办学活力,但也提出了管理上的新课题。创新中外合作教育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使中外合作教育以高起点迈步、规范化管理、健康化发展,是保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要选择有双赢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合作载体;二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外籍教师的聘用质量;要按照一定的招聘条件,通过广泛的国际招聘,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外籍教师来校任教,避免合作学校成为国外观光旅客的周转站,锻炼外籍教师跨国教育的加工厂;四要注意做好外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的协调管理工作。应将外籍教师纳入本校教师的整体管理范围之内,在生活、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优良环境,但在教师岗位职责的规定上应与中国教师同样要求,在教学规范上一视同仁进行管理,使外籍教师逐步适应由优惠待遇向国民待遇的角色转化,以避免媒体所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提高‘外方’质量阶段”的现象出现,从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奎,王路炯.中国入世与中外合作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随着人类疾病谱以及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和民众的逐渐接纳。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同时,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关注。随着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上述情况的出现,中医药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在中医药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给国家、单位、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经验、体会,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要阐述。
1 积累对外合作交流经验,展望中医药发展的未来
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初期以劳务输出、专家外出讲学等为
主。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医药关注的不断增大,逐渐开始了以中外双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为主体的交流合作,甚至互相参与了对方国家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和医疗合作。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后,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针灸开始为华人以外的社会知晓,并愿意尝试其治疗方法。针灸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小的热潮。鉴于当时经过正规训练的针灸师极为短缺,有的人甚至放弃其厨师职业开始为患者扎针。小热潮的形成并未给当地民众留下太多积极的影响。其后,随着许多经过正规训练的中医师、针灸师移居海外,同时也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降低医疗费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又一次悄然兴起,也给了中医药再次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许多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专业人员的重要性,开始从中国邀请、引进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在发达国家的讲学和医疗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水平,并为当地民众对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树立了信心,中医药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目前,由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随着循证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补充替代医学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要求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提供循证证据,说明作用机理的呼声也日益增强。许多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机构、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将上述问题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政府机构也开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资金,与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不断增多。有些课题的研究结果已经从某一方面显示出中医药学在治疗慢性疾病上的价值,并部分阐明了相关作用机理,为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的进一步合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对外交流的动力应当源于合作双方。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非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加,使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迅速、持续增长。如何找到一种可以尽快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成为医学界、经济界和社会学界等诸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药丰富的积累已经从许多方面显现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独到之处,简、便、验、廉等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使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普及。许多发达国家不但在著名的高等学府开设了针灸课程,还注册、开办了众多专门的中医、针灸高等学校,有些甚至开设了硕士、博士课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数万名针灸医师。发达国家投入到补充替代医学研究项目中的经费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参与其中,积累经验、开拓思路,对培养我国中医药研究人才、队伍,迅速提高我国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国外的合作者提供中医药研究思路,可以集思广议,避免在中医药的研究上走不必要的弯路。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研究机构拥有更多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是我们开展高水平中医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了解发达国家在补充替代医学中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开展中医药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研究经费相对充足的今天,如何尽快找到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突破研究中的瓶颈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思路,下大力气予以有效解决,为全球范围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示范作用,真正能够起到引领中医药研究方向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3 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问题,确保双方合法权益
基于数千年来先贤的实践积累和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中医药研究方面较国外的专家学者先行一步,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对中药的选择也更加精准,在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发现阳性目标药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国内找寻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国内的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国外同行的关注,以便加快其研究成果国际化的步伐,常常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课题的关键技术展示于人前,由此引起的关键技术外泄已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而导致关键技术外泄的,即使今后通过法律途径也很难讨回公道,举证困难是这类纠纷的共同特点,赢得官司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中成药处方的专利需要参照化合物组合进行保护,在某个方剂基础上的加减与原方差异的认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是件非常复杂的问题。用何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成为摆在每位中医药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合作之前,通盘考虑相关问题,将所涉及的问题做个比较好的约定,签署好相关文件后,再出示核心技术也为时不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合作交流中的法律问题,保障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科研人员,在对外合作中比较关心如何从技术角度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对合作中的法律问题却不甚关心。但在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的相关科研合作中,法律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契约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外著名高校都有其专门的法律顾问或律师,甚至还有专门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负责为研究人员在相关的合作中起草协议、契约,替科研人员在签署协议、契约时把关。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合作中的法律问题是绝不可以忽略的问题。尽管我国法律在建立初期借鉴了欧洲大陆的法律体系,但在许多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而与英美的法律体系相比则存在着更大的差别。适用法律、法规的选择,对于当事双方均是至关重要的。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会看到,在一些对外合作中遇到法律纠纷,我们需要派人到对方的国家,在对方国家聘请专业律师,接受对方国家法庭的裁决,对方国家的法庭对于当事双方能否真正做到完全公允暂且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额外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了不经受上述过程的煎熬和额外耗费人力、物力,常常息事宁人、破财免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单位和个人的损失。另外,在选择法律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对法律体系的选择。我国法律属于大陆法律体系,与英、美等国的法律在许多方面不尽相同,即使同属大陆法律体系的国家,相关的司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也会有所差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争取选择当事人所在地(或事件发生地)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裁决。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上述解决办法是可行的,但需要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处理好合作双方的法律问题才能保证合作各方的正当权益,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对外合作健康、长久,从而保证中医药对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英语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解构 合作学习
1.教学指导要求
教育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纲中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由此观之,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过程,还反映了教学辅助手段的实现形式和优化过程。
2.四种流行的异步学习交流平台
2.1概要和指导方针
鉴于学生对外语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增长,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已经无法在内容扩容和手段更新上解决这种需求矛盾。合作学习与建构模式本身的不断完善,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推动了大学英语整体格局的变革。研究合作学习学者王坦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王坦,2001:12)Morrison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所基于这样三个基本假设。(Morrison,2005)基于这三个假设,陈坚林发展了理想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应该包含情景化学习、合作化学习及开放式学习等三个要素。(陈坚林,2006:6)参考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实践和相关机构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归结可用于现行的计算机网络异步辅导手段可以由四种方式实现:BBS、师生博客、新闻组和WIKI。其中电子公告牌BBS和博客BLOG的形式由于其网络实践人数众多,加上其成熟的框架设计和设计思想,正为越来越多的校园网络辅导采用。古老的新闻组形式采用离线阅读和邮件服务器的主导形式,其本身也可进行研讨内容分类,因为文化偏好差异,在大陆较少列入辅导框架内。WIKI是这种WEB2.0的网络合作形式,伴随著名的维基百科从一出现就成为协作建构社区的龙头。
由于网络语言习得自开始就破除了旧模式学习者之间互不关联的陋习,它要求在新型的学习环境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讨论组、论坛等,进行异步的文字交流,寻求其他成员帮助或解决难题;通过博客(Blog)网站发表感想,进行评论,分享语言学习心得;通过维基(Wiki)进行小组协作式写作;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实时通讯工具QQ、MSN,共同进行在线的文字交流或实时传送声音、图像;甚至通过NetMeeting,在异地组织会议。(冯敏、马海兵,2006:5)这种多维的交流方式不仅仅是在个人学习实践中促进了语言的输入、语法和输出三方面质量的提高,还把团队行为自动分配个成员以协助(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个体的认知建构。
2.2四种异步交流平台的比较
长期的实践表明,身处CAI网络辅导造就了学生学习观念的独特性。在网络课堂中,若没有相互鼓励支撑,学生们易困惑迷惘,况且网上课程结构复杂,一旦迷失方向,学生便会丧失坚持学习的决心。因此研究者们希望能找到有效的补偿方式来帮助他们适应由传统课堂/集体学习到网络课堂/孤军作战的转变,而合作学习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李星亮,2007:5)所以就合作学习而言,基于校园BBS和师生博客辅导模式上的网络教程在表现形式上会深受其教材内容固定模式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教程流程基本上都是固定为不可更改的模式,无论是课文内容抑或课后练习的实现形式上,都严格规范了学习者或任课教师的行为,BBS与博客的形式仅仅从属于课文;这些符合商业版权需要,也成为维护衡量标准的一种手段。目前教育部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令现行的网络版大学英语教程都适度地配备了BBS以供任课教师与学生非实时交流。BBS的模式更有利于焦点问题研讨,但展现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强,比如语言讨论结果的归纳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对比等;BBS的框架不能很好地反映合作的结果。笔者所在高校自主学习系统附带BBS服务问题,导致配属的网络学习中经常出现因为访问者问询混乱与引发答复不清;而且原网络学习课件中的BBS功能较为单一,很多BBS延伸功能都没有一并配置,比如投票功能、精华贴和创意贴推荐功能,甚至基本的专题分离功能都没有一并采用,更无法表达教师个人的教学倾向。功能局限带来了实践应用中师生交流的极大不便。从微观上讲,全方位的语言学、学习理论和外语教学法在多媒体教材中应力求和其表现形式一致,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教学设计的核心地位,注重结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的优势。(马俊波,2006:6)
目前,不少教师也在教学中采用个人博客的形式,主要为了避免出版商提供的网络多媒体课件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教师个人知识建构的特色模式。此外,个人博客的“Internet available”模式也是促使广大教师选择的一大优势。教师可以将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资源链接和辅导资料以博客日志的形式呈于互联网;校外的学生也可以按日志时间和分类,有选择地访问,并根据语言习得再建构新的知识点反映为留言和建议,供教师日后的讨论和完善。较好的博客还会借鉴一些脚本语言,生成更加特色的书签管理功能,令博客的访问形式更接近于普通网页操作形式。如:http://minitea.省略/。众多的博客站点还推出了博客群服务,主要是针对同一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同道间实现博客互动,令加入群的个人博客能够及时地了解社区中的动向和新的讨论话题变化(这是博客社区吸取BBS功能社区的一种途径,旨在进一步把个人团结在一个社区环境下)。博客日志的在线教学方式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其整合媒体的实现方式较弱,而且博客空间毕竟主要服务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交流。网络学习的目的是要实现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和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不平衡,这样可以刺激学习、创造性、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尹卫红,2004:4)从这角度看,博客软件对小组成员互动的作用尚需进一步发展。
第三种形式为新闻组。真实的新闻组形式类似一个强大的论坛,使用特定的客户端来阅读和发送内容。订阅,是新闻组最大的特点。可以使最终用户直接面对订阅内容本身,免去了网页浏览中等待链接页面下载的烦恼;同时新闻组中的分类功能也可以实现类似博客群或BBS社区的虚拟互动交流。如前所言,BBS的特定形式,极易被利用于网络闲谈,而忽视了搭建BBS的真实本意;新闻组突显为成员间资料和信息的分拣。学生可以通过离线途径访问专业新闻组辅导站点,并且享受到比BBS更为宽广的资讯源。其实境外的新闻组发展与大陆大相径庭。境外新闻组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己的消息,不管是哪类问题、多大的问题,都可直接到新闻组上和成千上万的人进行讨论。这似乎和BBS差不多,但它比BBS有三大优势:
1.是可以发表带有附件的“帖子”,传递各种格式的文件。
2.是新闻组可以离线浏览。成员可以统一下载各方的资料综合取舍。但新闻组不提供BBS支持的即时聊天,也许这就是新闻组在国内使用不广的原因之一。
3.是效率高,可以很快地访问近千个“帖子”,这对学习组间查看不同专栏的更新提供极大的方便。将同一帖子同时发送到好几个板块,并保持同步的功能也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合作的人群,使他们在虚拟的社区中实现资源最优化集中,这也是BBS是做不到的。
新闻组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不提供类似BBS支持的即时聊天,也不提供论坛系统的即时私人对话功能。虽然通过不停地更新、下载新标头可以达到即时聊天的目的,但无疑是给服务器带来了压力。二是若要访问新闻组并得到新闻组的功能,通常都要使用客户端。对于大多数不熟悉新闻组软件的用户来说是一个门槛。
第四种合作交流平台就是Wiki。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合作功能,理论上所有用户都可以对页面进行修改或补充,以期进一步完善。Wiki都有“edit this page”的链接,允许访问者对页面做出修改。这个链接的存在是WIKI区别于Web log和Blog的地方,后两者允许读者发表针对性的评论来提供反馈信息,但是除了编辑自己发表的内容,不能修改其它任何东西。Blog可以用来建立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组成的社区;而Wiki在这个基础上更向前迈了一步,可以构建共识(consensus-building)。这就是Wiki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理由。著名的LINUX站点UBUNTU和百度百科都借助这种途径,发掘社区参与者的共同智能,快速地实现查询内容增补。假如说BLOG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话,那么Wiki的理念就是为一个共同的梦想,为知识的共同普及。Wiki的功能是强大的,但是其操作也比较以上的辅导手段更专业化一些,甚至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在线编辑的经验。
2.3四种交流平台的特色列表
归结而言,这四种非即时交流工具的特征如下表所列。
可以从以上的比较看出,各个辅导工具的长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特别是不同阶段、语言习得习惯不同的人群。
3.实践教学对比
由于现行的大纲更为侧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网络学习手段都对应着相关学生的交流共享(transformation)(Reid et al.1989,cited by Ngeow,1998),特别是进行网络发言的时候,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才能发挥虚拟教室的promotive interaction(因为是网络环境,所以不能完全照搬Johns on D.W.和Johnson R.T.的“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初期会出现很多的学生由于之前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所以下意识地他们会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产生抵触情绪。(Macionis,1998:319)合作学习、分工学习可以帮助其克服这些障碍。美国的约翰逊兄弟在1989年调查了106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如下结论:合作学习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环境,比个体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他们还发现,同伴帮助比教师帮助在提高成绩和心理调适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参见陈俊林,2004:1)对于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构建都是合作实践的过程。新的建构理论认为,初始阶段的建构式语言学习,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能本着发展的语言观,通过明确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投入自主学习,继而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见图.梁咏梅,2007:9)。2005年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项目在我校内推广、试用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版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过考核方式和异步辅导模式后,当问询到:“自主学习过程中,你和小组成员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时,回答情况见下表:
学生对学习合作伙伴的优先选择占44.5%,更多的则更倾向于一些表现个人学习过程的人机交互的功能和内容,说明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自觉地把合作学习当成一种互惠的途径。张迅(2007:8)说:“教师应注意掌握好一套比较客观的标准来对各合作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而不是通过个小组之间的横向比较来进行评分,这样更加有利于合作小组的进步。”我校参与试验的教师也通过改进平时成绩的记分比例和记分内容,引导实验班的学生逐步接受团队记分的标准。合作的成果可以显而易见地在Wiki上表现出来,并供众多学习者共同评价。既然新的教学形式提倡的合作优先的原则,突出表现合作的Wiki形式就不能排斥在网络学习框架之外。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为言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及时的支持与激励的环境,(穆正礼,2007:5)合作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受限于网络合作途径的选择。学生对自己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缺乏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目标设得太高,让学生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学生基础薄弱也可能致使其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层次递进的教学目标。(陈亚轩、陈坚林,2007:4)最好能根据不同的课程学习目标选择相当的交流环境和交互形式。第一代的网络自主学习之所以成就不显著,主要就是过于盲目强调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个人建构,忽视了教师在学生建构过前期的解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内容建设的合作机制;此后相关机构也意识到这个局限,在系统中添加了教师小班授课的“约课”功能。第一期受试班级抽样问卷调查表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你认为教师应该______。回答情况如下:
受调查者中认为教师的辅导限于后两项的学生占受调查总容量的48.69%;从抽样人群完成两年英语学习后,参与四级考试并达到425分值人数汇总所占受试总容量比例为30.17%。这说明问卷选择人多为学习主动性高或者语言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所为;其余的同学在前期推广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受益程度并不是很高,或者说,合作的形式表现得不明显。应该说,学员融自学和互学于一身,共同提高英语水平,这正是网络语言学习所迫切需要的。在网络教育中,建立目的语语境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难度很大。(归樱,2006.2)她归结的合作学习的效果,来自于小组文化中的凝聚力(cohesiveness)和有促进性的互动(positive interaction)在推动类似“英语之星”的合作实践不断进步。由此观之,改变完全以现有BBS和既定框架式的网络学习方式,推动类似Wiki模式的网络学习,才能更好地调用学生在参与教材建构与课堂建设中的主动性,才能把合作学习的长处发掘出来。如前表所列,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应能针对不同的教学程度施行不同的异步辅导方式。
4.结语
构架网络辅导平台不能仅限于补充,还应该从前期的授课内容的建构方面着手。同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被动地接受固定框架下的内容,还要给师生都预留建构的空间。本着“共建共享”原则开发资源,大学英语教与学资源的开发树立采取教师、学生既是资源建设者又是资源使用者的原则,鼓励多方群体智能开发。我们应将着眼点放到使用者的设计及策略上,将计算机作为教师的(agent)是不足取的,只有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何高大,2007:2)
参考文献:
[1]陈亚轩,陈坚林.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3]陈俊林.合作学习、交往帮助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5]冯敏,马海兵.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特征及实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归樱.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2).
[7]何高大,钟志英.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适应性研究[J].外语界,2007,(2).
[8]李星亮.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1]梁咏梅.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对主题和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网络教育,2007,(9).
[12]马俊波.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13]尹卫红.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安阳大学学报,2004,(4)
[1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5]张迅.论英语口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16]Johns on D.W.,Johnson R.T,Holubec E J.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ve on in the classroom(4th Ed)[M].Edina.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
[17]Macionis J.J.,Sociology[M].Prentice Hall,1998.
作为展览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届展中展都吸引了展会主办方,场馆方、搭建商、展览服务机构等相关企业的目光,遵从市场化、专业化的操作模式,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本届展中展力求为企业树立形象、广交朋友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带动东、西部地区展览企业间的交流,促进国内展览行业向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推动中国展览业的不断进步。
据悉,本届展中展期间将组织召开“展览场馆CEO圆桌论坛”。届时,来自全国各地新、老场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将就场馆经营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中国展览馆协会组展专业委员会将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南地区组展市场专题介绍会,并将对云、桂、川、渝等省市的展览市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
与此同时,“中国展览馆协会2007―2008年度会员年会”也将在同时同地举行,中国展览馆协会将在年会上进行“2007年度场馆最佳营销奖及最佳展台设计奖”评选活动,评奖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打造优秀展览企业的经营品牌,发挥优秀展览企业的引导示范效应,促进展览市场的繁荣。
[关键词]国际合作 办学质量
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跨国高等教育((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的兴起正是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和教育投资方式的多元化,我国兴起的中外合作办学(SFCRS)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使得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国内培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出国门,便可以在国内现代化的环境里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受到国际化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还属起步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规模化和体制化的时间并不长。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使得其在发展方面往往受制于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中外合作办学之中。与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相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端发展还是近几年的新事物。我国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外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在法规政策的引导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近年才逐步开展起来。正是由于实践的落后,使得对于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研究也相对滞后,特定方向的研究成果或研究课题才仅有50篇。
2009年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协会成立,它是河北省教育界开展民间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省级组织,为积极推动河北教育界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河北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增进河北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河北省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从2012年6月开始第一次进行了与意大利Aquila大学的交流;双方就办学概况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关扶持措施的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谈。
2012年12月3日,英国普利茅斯城市学院院长Dr. Phil Davies和该院国际办公室中国区总负责人Jackie Zhang(张硕)女士在河北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中心张瑞国主任的陪同下来到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就合作模式、合作专业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013年3月,英国普利茅斯城市学院国际办公室中国区总负责人Jackie Zhang(张硕)女士再次来我院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就留学生事宜进行了广泛交流,并与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2013年4月19日,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代表赴保定参加了由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会召开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和来华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经协会提议和全体代表表决通过,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正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和来华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随着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广大师生提供留学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求学、发展需求。
目前,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种类已经形成了多种选择,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之间从教师培训、学生交流、课程认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等,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最近几年,合作办学遭遇了学校招生难、学生出国难、合作办学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国外院校竞相争夺生源基地,合作办学泛滥等多重问题,未来办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仍需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打破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建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教育体制。
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问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而要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在贯彻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到: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第三,在教学管理上,为双语教学从人员培训、教师待遇、学时分配等各方提供保障。第四,在具体的授课方法上,应该采用正确的双语教学方法。第五,要进一步改善软、硬件条件,处处营造有利于学习外语的氛围,同时加强语音室、机房等硬件设备的投入。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问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想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质量,创新借助国外教育资源、要根据自身特色寻找适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合作伙伴,根据不同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共同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做到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并精心组织日常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贯彻课程内容”。有些专家认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卓有成效,在政策层面和实践中还应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与思考的维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办学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同时要求合作双方真正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这其中,审慎选择合作伙伴、坚持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考核、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新领。
(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其他问题
中国高职教育的合作办学处于发展初期,尚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首先,教育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其次,跨国教学模式涉及到签证的问题。因此,大部分的合作专业实质上是在国内读完所学专业,而国外合作院校又难以满足长期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加之国内缺乏优质的双语教师,因此,部分院校的合作专业处于生源很少或停滞状态,合作现状不容乐观。第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证书在我国尚在普及阶段。很多企业,特别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对此不甚了解,加之考试费远远高出国内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报考人数往往低于合作双方预期的结果。第四,互派教师进行讲学的教育合作进展也并不顺利。有些学校便在招生宣传时在宣传材料上做文章,声称中外合作办学班是不出国的留学,可以发中国和外国两个文凭。许多家长便也误以为进入这个中外合作班就可以获得两张文凭了。而实际上,国外的文凭并不是随便发放的。我国政策鼓励在高新技术类学科或国内社会发展急需但又相对薄弱或空白的应用型专业进行合作办学,借此学习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
四、结语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问题 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保险职业学院课题组《基于可拓理论的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效率综合评价》
自从中国打开国门扩大改革开放的领域,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应的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合作形式上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如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有专科也有本科层次,合作形式也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的转变。面对发展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挖掘其存在问题,找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一)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高等院校开办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融入中西方课程体系,引进国外教师,倡导双语教学,通过这些手段促使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创造品牌,紧随国际高等教育步伐,这一方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等院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并填补国内某些空白的学科。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上,中方在教学设施和设备上进行投资,力图改善教学环境。而外方选派教师到中方学校讲学,并提供课程和外方教材,使得课程体系“中西合璧”。另外许多高校还与合作方在文化交流、教师进修和互派访问学者上加强了沟通和交流,有些合作方院校甚至互派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学术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中外合作交流活动为国内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环境,同时也加快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拓展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改革我国的教育体系,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和课程、教育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国内所提供的课程国际化,使国内学生享受到国外一流的教育资源如多种教学资源、各类教材、音像资料、课件案例等,并且节省了出国留学成本,培养其在未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上与西方国家仍存在差异。在教学方式上,国内仍有不少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堂言”的现象很严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但是国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把教师只是看做引导者,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变得非常的主动和积极,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中方学校通过学习合作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转变我国传统教育观,创新教学模式。
(三)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队伍由中方和外方双方教师组成,因此能够资源互补,吸取双方优势。中方教师队伍一般由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组成,通过课堂的双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能力和外语水平。而中方院校充分尊重外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外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
(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合作院校教师带来的文化熏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办学项目的一系列活动加强了中外双方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五)培养国际化人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需求更多的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通过与外方合作办学,有益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存在的问题
(一)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水平问题
我国一些办学机构因为缺乏经验或出于利益考虑, 外方院校并不是国外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很多是国外一些很普通的院校,这就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而且中方院校在引进合作方的教材也显得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合作双方的教学水平。
(二)收费管理问题
目前还有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收费方面缺乏规范,也缺乏相应的法规。
一些高等院校在缺乏基本的配套设施(如实验室、专业图书、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等)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发新的专业,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所需的教材有很多都是国外原版教材,这就使得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实际上由于资金的缺乏,教师进修受限,即懂专业又懂外语的的双语教师较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 质量问题与监督问题
据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质量方面的问题。部分中外合作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了虚假宣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配套的教学设备,以及师资低下,甚至有出现乱发文凭等现象。行政部门也缺乏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督和评估。
三、建议和思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颁布相关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中外合作办学有法可依,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
(二)政府部门要慎重审批相关合作项目,以保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选择国外高校作为合作方,首先要对国外高校充分了解,选择公认的大学,核实合作方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地位;其次要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在国内开办的可行性,保证就业和发展前景,促进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改革现有国内教育体系进一步吸引优质的外方合作者,提升中方办学层次,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桥.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4,27.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在快速发展。对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诸多问题应抓住重点,切中关键。对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38-02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活动。外国教育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外依照所属国法律设立,实施所属国学制系统内教育或者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国教育机构是指依照中国法律设立,实施国家学制系统内教育或者非学历教育的组织。
二、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多年来,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发挥与俄罗斯、日本、韩国交流的传统优势,经过长期的努力,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格局。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从1995年原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1996年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哈巴工业大学第一个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尤其是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统计经过国家教育部2008年复核后,2009年黑龙江全省35所高校与10个国家60所大学(学院)开展专科以上合作办学项目153个,居全国之最。其中,研究生项目4个,本科学校(含独立学院3所)27所,本科项目143个,专科学校3所,专科项目6个,引进国外教材182套,举办专业65个,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据调查,2010年全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59 413人,当年毕业生10 604人。
三、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根据对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调查及专家学者的反馈,发现了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对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1.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
个别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项目和招生的数量及经济效益等问题,办学思想不正确, 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目标不明确的, 办学思路不清晰。在教育教学方面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及竞争力上,在招生方面招收联合培养学生的比例过大,少数学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方面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的发展规划,还存在着“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边干边学”的想法,缺少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致使出现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
2.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的问题
教学计划不够完善,规划不够合理。个别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立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需求和专业特点,有的仍然延续本土专业教学计划只是稍加修改,没有将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模式体现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对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及质量评估的也不够。
(2)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问题
教学大纲编写不够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的不及时,教材引进数量太少,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各校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在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方面做得不够,在反映学科前沿的知识和理论方面也有待加强。截至2010年,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共引进教材182套,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外语教材,大部分为选学教材,针对引进的教材没有一个质量标准,致使引进的教材质量不一,有的甚至不适宜于我国学生使用。教师对大多外文原版教材授课的能力不足。
(3)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问题
第一,教学设备数量不足。目前所有高等学校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语音室等等,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这些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甚至很多设备已经落后。而中外合作办学恰恰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实验室、模拟室等,设备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更多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将世界国与国之间缩短到“一键”的距离。几乎所有与我国高校合作的外国大学都能够达到全校园的网络覆盖,而我们高校的网络才仅限于图书馆、微机室和少量的学生宿舍内,直接阻碍了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咨询。同时,教师单一的进行知识讲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更不用说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与国外院校间的信息和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规划及其实施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效实施,要有国际化教师队伍作保障。个别高校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抱着“先招生后上课”的想法,忽略了在教学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实施的问题,导致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方面教师力量不足、水平偏低、外方教师偏少或没有,降低了教学效果和质量,致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和层次下降。
(2)教师评聘和队伍结构的问题
个别学校的教师评聘制度滞后,不能够适应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的要求。由于制度的不适应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个别学校的教师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师比过大、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梯度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外方教师比例过小等。
(3)教师交流与培训的问题
经过调查,得知各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充分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许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没有足够的外籍教师到中方任教,校内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方面针对性的培训,致使教学质量仍停留在校内水平,无法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特点,使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校内教师水平提高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三)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按照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费平均每生每年人民币16 000元左右计算,比普通的高校学生学费要高出1万多元。虽然国家政策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非营利性,不允许通过办学牟利,但是招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可以获得高额的学费这一巨大经济诱惑也可能成为个别高校争相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可能导致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盲目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致使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出现以上诸多问题,降低了培养质量和办学效果。
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托于省内的财政拨款,黑龙江是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地方财力十分薄弱,近年来,面对财政投入增长缓慢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黑龙江省属高校支出规模年均增幅超过20%,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可见,如果财政投入不增长是很难缓解高校资金紧缺状况的,而财政投入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生均培养费用较低、培养成本逐步扩大、高校贷款过重等,都使得学校领导不得不把关注点放到如何使学校生存下去,如何解决经费的紧缺问题上。而个别高校认为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有可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这就使得这些高校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解决学校经费紧张的一个途径。而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则也成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趋利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国家政策还不够完善
为使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的发展,避免以单纯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避免高校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忽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加强监管与评估势在必行。如何针对日益增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以政府宏观监管、全面社会监督、评价、社会专业机构评估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现行教育体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监管理论模式。而在国家政策方面,虽然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一些政策性的规定和条例,但是截至2010年仍未出台具体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办法、办学评估办法和评估体系。这也使各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缺乏对办学的量化评估,也势必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全淑凤.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1).
[2] 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3] 朱苏飞.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4] 郑莉.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5] 蒋福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6] 谭莉.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7] 陶林,申俊龙.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J].中医教育,2006,(7).
[8] 王凤兰.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及发展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2005,6(2).
[9] 张星谕,王欣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17).
[10] 周文婕.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J].教育探索,2005,5(167).
[11] 宗希云.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37-39.
2010年3月19日,全国第一家以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获准成立。本刊特约请该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撰写文章,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形势与新期待。
20多年来,教育国际化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方面,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国际化这一提法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在正式文件中从来没有出现这一提法。《教育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教育国际化”几经反复,最后定稿终于首次写入。《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一次质的突破。这一突破,体现了教育基本规律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8月11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340个,其中,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57个,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1183个。在1183项目中,实施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占了一部分。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前,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人们对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态度以观望、谨慎为主,大办好,小办好,还是不办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一些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违规办学,唯利是图;引进的教育资源良莠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合作办学项目的地域分布不合理;外聘教师资质水平参差不齐,人数不够,缺乏有效管理;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未能充分体现,有些项目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学生和家长认为高额学费交得不值;有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社会上的留学中介机构联手,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出国,而不是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我们调研发现,办得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先是其办学主体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站位较高。比较符合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整体发展趋势;其次。是对外方合作机构的选择十分慎重,将是否具备我方需要的、能与我方办学主体的教育资源相匹配的可供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选择的最高标准;第三。对引进的教育资源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其对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发挥作用,有效地防止引进的教育资源“水土不服”。发生变质。
二、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如何认识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是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关键,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新需要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新期待,是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指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和办学特色,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方式、教育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团队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其核心要素和决定性因素是师资的数量和水平。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也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
在高中阶段统一必修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宏观背景下,引进的主要是优质的选修课程和外语课程。引进国外课程来带动学校课程的改革,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方式、教育管理制度等,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而西方的教学模式则突出师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注重课堂讨论。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全方位、多方面的合作,在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交融中找到一个适合我方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国外的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其捕捉知识的能力的课程,可以大胆引进,作为选修课程。要调动、整合我方学校已有优质教育资源,与引进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把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转化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效益,带动我方学校课程建设、师资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学校能力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