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病人;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07-01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Zhang Genfang, Huang ping

(Henan Kaife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Henan Kaifeng, 47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and nursing of it. Method 86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during 2010.01.01-2010.09.30 were taken in random to b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attack behavior were summariz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nursing and prevention of attack behavior. Result 86 patients who are mentally ill, 42 patients of them have attack behavior (48.83%), in these 42 patients, 28 of them are p 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66.67%), 10 of them are affective psychosis patients (23.81%), 4 are mentally disorder in epilepsy (9.52%).Conclusion Attack behavior of p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re most common, the analysis in Psychopath attack an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measures can decrease the patient hurt themselves and other ones, is helpful for their recover.

[Keywords]Psychopath; Attack behavior;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冲动攻击行为是精神病患者一种常见的病理,精神病人由于受到诱发因素或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突然发生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严重威胁着住院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其危害程度严重,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现就我院86例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提出有效地护理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86例,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2.5±1.3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4例,神经症20例,情感性精神病1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2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相关诊断标准。

1.2 攻击行为倾向的患者临床特征 患者攻击行为最易出现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其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9.5%,部分患者常常周密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具有高度危险性,其次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情绪不稳定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而攻击行为发生时,约97%的患者缺乏自知力,入院时表现烦躁、兴奋、拒绝住院、易激怒、不合作、敌意、治疗依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情绪不稳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1.3 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受病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攻击行为发生前常表现一些征兆,如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坐立不安,为怀疑一切,不信任他人,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意识障碍等。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拳打脚踢,撕咬、卡勒颈部、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

1.4 护理干预措施

1.4.1 评估病人的病情 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并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落实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发现病人的攻击倾向,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

1.4.2 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休养环境 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休养环境,将患者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竞争性的工娱活动,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对具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给予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1.4.3 完善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入院初期,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的环境,安全制度以及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讲解有关患病的原因、疾病症状、有关治疗以及预后及预防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安心住院,提高治疗效果。

1.4.4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2 结果

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发生28例,占66.67%,其次情感性精神病10例,占23.81%,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占9.52%,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均达临床康复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遭受精神症状或者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发生突然攻击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能够造成患者、周围环境以及他人各种损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对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的攻击行为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病人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过分拥挤,进出不自由,饮食不习惯,有被监禁的感觉,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都会增加患者攻击行为。本组资料显示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居首位,为28例,占66.67%。据资料显示[5,6]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医护人员占41.66%-68.3%、家属、病人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与本组资料基本一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强制治疗手段例如保护性约束,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7,8]。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特征,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减少病人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精神科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2] 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3] 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4] 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5] 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6] 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第2篇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1999.311.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第3篇

【关键词】 出院随访;回归社会;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通过随访调研采集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达到临床痊愈的90例出院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对其进行院外动态随访调查,发现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因素有很多,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过程中,其中有9人认为长期服药,缺乏相关用药知识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占10%;有40人认为自身因素及心理压力是最重要的,占44.4%;有25人认为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占27.8%;有11人认为家庭因素也很重要,占12.2%;还有5人认为社会上缺乏精神病专业康复组织是影响最大的,占5.6%。由此可见,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①患者自身因素;②社会环境因素;③家庭因素;④缺乏相关用药知识因素;⑤缺乏精神病专业康复组织因素。

1 针对患者自身因素应进行的护理干预

1.1 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使患者能知道所患疾病的名称和主要的治疗方法,只能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病情。患者要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要定期进行复查。

1.2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情感、语言功能较差,许多患者沉默不语,不愿暴露内心想法,让其开口说话,参加社会活动是非常困难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常会出现自卑心理,如自我形象降低或消失,感到前途无望、自尊低落、孤独无助等负性消极心理[1]。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鼓励,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让患者参加工娱活动,音乐治疗,行为认知矫正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注重患者的主诉以及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哪怕是一个关切鼓励的眼神,一个表示理解的点头肯定,都可以开启患者的心门,激发其回归社会的潜能,更好的提升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

1.3 对患者回归社会进行指导 由于他们受疾病的影响和较长时间不与社会接触,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不敢独自从事社会活动,不懂得如何进行劳动,甚至连怎样购物,算账都感到困难,只能呆在家里,整日睡觉,导致生活懒散,作息时间不规律,兴趣减少、情绪不稳,社会功能退化,这更增加了他们重返社会生活的难度[2]。首先要促使患者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在家属的陪同下参与一些集体劳动,增加社交机会,培养相互协调的意识;条件允许的可以将适合精神病患者参与的社会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制成光盘,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进行讲解,使患者及家属按照光盘所示范的内容进行社会功能训练。

2 针对社会环境因素应采取的护理干预

2.1 加强对社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建立健康教育栏、进行健康动员大会、心理服务、义诊咨询等形式定期给社会人群进行精神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消除人们对精神病的恐惧和歧视,从内心深处接受出院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3-4]。社会各界的关爱、理解、支持都有助于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

2.2 病人回归社会比战胜精神病更为困难,他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还要同外界的各种干扰斗争,因此,常常会出现失误、犹豫、退缩,或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情况。这时,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病人,而应以宽容的态度善待他们。耐心地予以引导和帮助,保全病人回归社会的信心。

3 针对家庭因素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但有些家属对疾病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出院,精神症状已控制就可以不吃药了,亦或是将患者作为一种家庭负担,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无法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造成疾病复发的。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干预措施。

3.1 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应对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使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增强精神症状靠药物维持的意识,自觉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让家属意识到精神病患者越是不接触社会,其社会功能的退化就越严重。

3.2 加强家属对患者的监管责任 家属既要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同时也要善于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早发现早控制。要定期为患者进行体检,便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发现患者有异常变化,及时住院治疗。同时要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在参加社会活动时,不要刺激患者,避免患者情绪波动过大。活动量要适当,避免患者过于劳累。

4 针对患者缺乏相关用药知识应采取的护理干预

4.1 加强疾病治疗知识的宣传 目前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都有副作用,主要可导致患者过度嗜睡,疲乏,流涎,无力等。特别是流涎,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对患者进行指导和心理护理,提醒患者外出时带上手帕,便于及时清理口水,并携带个人信息小卡片,以防意外,这样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4.2 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 对患者加强药物治疗的健康宣教,将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表现进行总结,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定期为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指导患者如有不适或出现异常,应提高警惕,及早就医,降低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使患者自觉主动的按医嘱服药。在药物的控制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5 针对精神病康复组织缺乏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在我国,精神科康复机构在整个社会中是比较短缺的,这就导致了患者出院后缺乏相关的康复训练组织和场地,不能有效、系统的学习回归社会的技能,进而影响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6 总结

精神病不只是一个疾病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病人家属和社会为之期盼的。促进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帮助其恢复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不仅有助于患者稳定病情,减轻家属的负担,同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全有重大意义。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患者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长期服药但缺乏相关知识以及精神病康复组织缺乏是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芬.浅谈精神病复发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3,(7):34.

[2] 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

第4篇

【关键词】 自我;本我;超我;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5-01

精神分裂是精神病患者之中的一种常见病,其中男女的发病几率几乎相同。根据研究表明,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总共有三种,一为生理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状产生大脑皮质慢性催眠基础上,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抑制过程可能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情况波及皮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二是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是某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三是心理学发病机制,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精神分裂是“力比多”(libido)退缩到依附自我的地步而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1]

在第三种心理学发病机制中,所谓的“力比多”(libido)的中文含义为人的天生欲望,即人的本性。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理论,人的身体之内存在着三种意识控制力量。一为“id”,即本我,其实在某种意思上而言就等同于“力比多”。二为“ego”,即本我,意思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最后一种力量叫做“superego”,即超我,表现为外界的约束,比如社会习俗,法律道德标准等等。弗洛依德认为只有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相互制衡过程中,一个人才能表现出正常的自我。而如果本我和超我之间任何一种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话,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自我失调。[2]如果精神分裂是因为个人的“力比多”退缩到依附自我的程度而造成的疾病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根据以上的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个体中本我的力量压制了超我的力量而表现出的心理失衡。

而在女性患者的身上,这种心理学发病机制显得尤为明显。在西方文化中,《圣经》中记载了上帝造人的故事,女性作为男性的一根肋骨的化生,从最开始就处于屈从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明朝之后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把妇女的地位降低到了社会的底层,出现了诸如“三从四德”等苛刻的女性必须遵守的道德及社会规则。如果把这些外界的文化及社会约束看做是“超我”力量的话,女性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完全可以说是由于自身“超我”力量长期过度压抑“本我”而最终导致的“本我”力量的大反弹。而女精神分裂病人的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少言寡欲,远离社会,沉浸于自我的世界和幻想之中,而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异样的狂悲或狂喜,具有对外界强烈的破坏欲。如果把语言和社会等因素视作是“超我”力量的话,女精神分裂病患的发病完全可以视作是过度压抑的“本我”力量对“超我”力量的病态逃避和反抗。

针对女精神病患的发病机理和特点,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女性精神分裂的康复性心理护理中,应该设法取得病人相关病史及生活式。有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可以归于儿童或幼儿时期的不良事件或反复精神刺激。成人如果只表达儿童的情感或长期沉浸于儿童或幼儿时的反复创伤,就会表现为幼稚,无知,紊乱,失去现实的表达和认知能力,这是精神分裂的症状表现[3],也可以视作是对“超我”力量的逃避行为。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家庭史,以期可以找出导致病人幼年时心理创伤的来源。而女患者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心理条件的限制,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或者接受来自于外界威胁的可能性要大于男性患者。例如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在1995年7月的一份精神病案例中,发病女患者30岁,因外界一般程度不良刺激而造成精神分裂。后来经调查,该患者幼年时期曾因为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而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及厮打。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时,除了针对应激性事件提供心理护理辅导之外,还应该详细地了解导致病人发病的深层次原因,以建立符合病人自身特点的心理护理方案。

其次,在对精神分裂女病患的护理中,应做到多沟通和交流。语言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被认为是“超我”力量的体现[2],患者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和交流,也是其“本我”和“超我”力量回归平衡的表现之一。护理人员一般为女性,因此在护理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时拥有一些比男性医务工作者更大的优势。较之男性精神病患而言,女性精神病患可能遇到的需要应对的心理问题更多。因为在中国社会,女性生育和养育子女的任务普遍多于男性,而在就业问题上,女性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女性精神分裂病患在康复期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及婚恋生育等问题表示出担忧或不良情绪。另外,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也会因为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和身体不适而表现出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心理护理工作中,应该随时密切观察病人出现的不良征兆,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在婚恋生育及养育自己子女的情况上表现出担心的患者,要通过关心,疏导,安稳及分析,使其了解关于精神分裂的相关知识,预防复发和护理治疗重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其日后能够正常承担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表现出担心的患者,护士应该以自己的职业经历来向患者表明女性职业的优势所在,并依据可靠的相关资料,让患者了解自己康复出院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对于因心理性周期而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除了相应的言语疏导措施之外,还可以向医师说明,在其指导下使用一些可以缓解患者生理期不适的药物。另外在言语交流时,应尽量使用鼓励,安慰及治疗型语言,尽量杜绝指令型语言,还可以用一些轻微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拍病人肩膀表示鼓励或安慰,以此来逐渐减轻病员对外界的过度防御和抵触心理。

最后,还可以在病情程度许可的情况下开展一些工娱疗活动。可以组织科室中的病员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诸如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常见的体育活动。在参与的同时,可以给予自己的病员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逐步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其回归社会打下基础。例如2000年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的跨年活动中,该院组织其精神科的女病人成立时装表演小组,由该院护士和女病员共同参与参加表演服装的设计、面料选取及彩排表演等活动,最后表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整个组织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女病患和外界社会以及病员之间的交流,有益于女性病员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重拾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大大地推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总之,精神分裂型患者尤其是女性精神分裂患者在致病机理上不同于其他的精神病种,护理人员在执行常规精神病心理护理措施的同时应该注意有的放矢,针对其特点提供有效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俊青“浅谈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8月第19卷第8期

第5篇

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结论:心理护理有利于促进精神病患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重建,减少焦虑状态,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病恢复期焦虑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26-02

虽然药物能改善和控制精神病湿性症状,但仍残留有精神症状,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不仅要注重提高治疗效果,更要重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的舒适性。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精神症状得到基本控制,重入社会难以适应角色转换,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1]。因此,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对促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对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的标准;②年龄16~60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文化程度初中以上;④入院前心电图在正常范围;⑤既往无心血管病史;⑥精神症状已缓解。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及内、外科合并症,;③情感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④合并酒精及药物依赖;⑤对语言文字理解和沟通困难者;⑥脑部肿瘤,有意识障碍。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16~63岁,平均41.5±6.3岁,病程2~13年,平均7.5±3.5年。将该组患者分为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支持。护士应使自己从语言、表情、动作到专业技术水平都给患者可信赖和亲切的感觉。尽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表达适度的理解和同情,发挥倾听者的作用,在言行上、感情上认可患者的主诉。结合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给予启发、安慰、鼓励、诱导、保证、暗示、督促等方法[2]。帮助患者建立合理而规律的生活制度,为出院后的社会功能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1.2.2松弛疗法。教会患者放松训练,指导患者在心情较为烦躁、抑郁时可自行进行训练。具体方法为:吸气时10s先将身上的肌肉群紧张起来,吐气时缓缓放松,放松部位从双手开始,依次双脚、下肢、头部、最后是躯体。借此可感受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反复8~10次,使患者充分达到精神的放松状态。期间还也可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作为干预材料。

1.2.3非语言沟通的运用。通过眼神、表情、适当的触摸和手势的运用,让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关心、体贴。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表现的有条不紊、淡定、从容,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保持平和冷静、态度温顺,表现出勇敢、坚毅、镇定、当机立断等非语言行为,以减少患者的疑虑、误会。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情况和社会功能情况。其中焦虑:采用医院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该量表均20个条目。轻度焦虑:SAS评分50~59分为,中度焦虑:SAS评分60~69分,重度焦虑:SAS评分≥7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越焦虑。社会功能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价。该量表包括生活需督促、孤僻退缩、对周围活动无兴趣和对他人态度四个方面。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SAS评分为48.54±8.79,对照组为57.87±8.7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患者常表现为于兴奋、幻觉、抑郁、妄想等精神症状,常见于青壮年,具有迁延性、易复发、高致残性疾病等特点。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给患病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精神病患者计入恢复期后,心理活动更为复杂多变,一方面他们得益于疾病的治愈,另一方面又会产生很多顾虑,担心在社会中收到其实,与人交际也较为敏感、多疑。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护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心理护理着眼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以人为本,通过采用特殊的干预手段缓解患者相关的负性心理,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消除患者的顾虑,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尽早适应新的角色及住院环境,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本研究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措施有心理支持、非语言沟通和松弛疗法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功能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男、女各25例;年龄52-73岁,平均60±2.5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5例,文盲35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36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37例,丧偶10例,离婚3例。临床诊断:(按CCMD-3-R标准)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11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例,双相情感障碍7例,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5例。

1.2 方法 按照自拟心理状况调查提纲,先向患者讲名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求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为忧虑,忧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为疾病的康复担心,有的为经济问题发愁,这些因素可归纳为5类,如下表。

2.2 分析

2.2.1 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问题为首要因素,其中65岁以上39例,占86.7%,自理能力强者较多,担心疾病复发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2.2.2 男、女性别比较,女性对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占55.8%。这与我国传统女性在家操持家务有关,担心因病不能自理,给儿女增加负担。

2.2.3 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农村病人占85.7%,这可能与其收入较低,未参加医保,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有关。

2.2.4 对于遵医服药及社会问题忧虑因素相对比例较低,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盲占70%,知识性老年人占30%。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治疗进入康复期后,正常的符合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活跃起来,开始考虑出院后的有关问题。通过临床观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老年人因忧虑过多或情绪不稳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发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忧虑的因素,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常识缺乏了解,常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是否复发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采取集体授课(每周1次)形式和个别心理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一般内容:疾病的名称、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药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出院指导等。另外针对老年人常见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以知识讲座形式或播放光盘形式向病人讲授保健常识。

3.2 注重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担心社会对其歧视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焦虑,影响睡眠甚至病情波动。所以,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心、分析病人的内心活动、对老年人要用通俗易懂语言,生活上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认识到精神疾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坚持服药,日常生活上加以注意,定期复诊,疾病就能得到控制,并能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调动家属社会支持力量。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社会功能丧失,应当动员家属节假日来探望,有利于情绪稳定;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疾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的患者,我们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在选用药物和治疗项目方面给以照顾,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单位、居委、家属诸方面。要求他们能同情精神病患者,关心精神病人的境遇,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从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3.4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加上精神疾病的捆扰,多数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卧床较多,不愿活动。我们针对此特点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下棋、打麻将、看电视(戏曲节目)、外出散步等。另外,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第7篇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防范措施

7.1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7.4“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HIl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4thed.Vo1.1,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第8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康复期;失眠;护理

失眠是指从睡眠开始的入睡障碍和睡眠的维持障碍。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清晨觉醒过早,睡眠时间短,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1)。失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康复。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精神病人急性症状控制后,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自卑感、行为退缩、残留症状、受到社会歧视、精神压力非常大,容易导致失眠(2)。遂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82例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类型,失眠的相关因素,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探索失眠发生的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康复期失眠病人。将精神症状控制,病精好转后仍有失眠者82例。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35.62±12.81,文化小学18例,初中36例,高中(中专)19例,大专以上9例。职业农民48例,工人4例,教师11例,学生2例,干部2例,自由职业4例,无业11例。平均病程4.82±3.36年,疾病诊断按CCMD—Ⅲ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43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8例,癔症9例,脑类所致精神障碍2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并通过对20例病人预调查后进行修改,成为正式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1)一般资料。(2)康复期精神病人的睡眠状况,重点是失眠的类型及影响睡眠的因素。

2 结果

2.1 失眠类型

2.1.1 入睡困难

82例失眠者中有42例,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所用时间超过1小时,占51.22%。

2.1.2 早醒

36例病人早晨觉醒比正常时提前2小时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占43.90%。

2.1.3 不能熟睡

有34例病人陈述有轻微的响声刺激便会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次以上,占41.46%。

2.1.4 睡眠时间缩短

虽然有充裕的时间,但一夜合计睡眠少于5小时有32例,占39.02%。

2.2 影响因素

影响睡眠的因素及排列顺序见表1。

3 康复期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3.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入睡困难是康复期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类型,就失眠分类而言,本组42例有入睡困难,超过一半以上,精神病人面对疾病的折磨,环境的变化出现入睡困难,针对这一点,我们首先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和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睡前通风、控制室内温、湿度,工作人员做到四轻,病人床铺及设施整齐、干净,根据季节变化更换被褥。将兴奋躁动病人与恢复期病人分开,避免影响睡眠。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前题下,尽量满足个人生活方式,尊重病人生活习惯,其次指导病人讲究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指导病人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通过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及相关知识的宣教,对他们睡眠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3.2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患精神病后造成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和经济负担加重,特别是那些病发时对家庭带来极大伤害的病人家属,对病人有显著的排斥,因此有时病人正常的需求都被家属拒绝,甚至还有恶语中伤。针对这些情况,当病人恢复自知力后及时辅以家庭干预,精神科工作人员要及时将疾病的有关常识向家属讲清楚,以求家属的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属要正确对待病人,善于化解矛盾,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住院经费问题是许多病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提示我们应站在病人角度合理安排其住院费用,让他们少一分担心,多一点放心。我院院领导非常重视病人住院费用问题。为提高病人的报销比处四处奔走,报销比例达70—75%。提供民政救助,困难患者有村上证明医院减免10%的住院费用,特别困难者还增加减免比例,这样可以尽量减轻经费问题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安心入睡。

3.3 采取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最大难题,在于社会功能的恢复,我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相对滞后,精神病人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甚至还受到不公正的歧视,致使许多病人无法触入社会生活,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到致失眠,我院通过保山日报科普栏目、保山广播电台、168心理咨询电话、墙报、黑板报、节假日到市区街道,向社会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阶层不懈地宣传精神病防冶康复的重要性、消除偏见、关心精神病人,呼吁政府利用引导社会福利企业为精神病人提供尽可能多的职业康复机会,呼吁全社会理解尊重精神病人,使他们感到自己仍是社会的一员,从心理上走出疾病阴影,恢复健康心态,从而安心入睡。

3.4 健康教育的开展

为清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及时了解病人睡眠情况及主观感觉,帮助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3)。我们结合整体护理工作,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讲解失眠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作息对疾病的影响,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冶疗,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恢复正常睡眠。

4 讨论

精神病人病情缓解,自知力恢复后,大多不安心住院,同时又恐惧出院后受到歧视,有明显的无助和自卑,对前途丧失信心,并在以往冶疗过程中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自感达不到亲朋、社会或自己的期望,心理经常伴有挫折感,个别病人对发病时的行为表现自责自罪,环境的改变,药物副反应都能使病人烦躁不安,因此出现失眠。为寻求较好的护理方法,我们对康复期失眠精神病人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住院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与患者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等因素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因此,第一要加强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认真落实医疗安全的各项措施,提高医护质量,在精神病人住院冶疗的全过程中都应密切观察,特别是对那些住院时间长,不安心住院,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属探视后,情绪发生变化的病人,应进行重点监护,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在医疗制度,病房管理,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第二、做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全社会都应认识和尊重精神病人,努力协调好医、患、患者家属及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对精神病人发病时病态的行为,要用医学的观点向家属解释,以求得家属对患者某些行为的谅解,积极配合治疗。第三、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支持,努力呼吁政府对精神卫生各项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精神病人住院环境,以利患者在治疗和恢复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失眼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体力,精力及机体的康复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通过对82例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失眠情况调查分析,使我们对本专科患者的失眠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康复期精神病人失眠患者应仔细分析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失眠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1]何晓明,李文涛,刘晶,等。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47

第9篇

关键词 康复期 精神病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37

Abstrac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people's mental pressure,then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morbidity of the mental disease year after year.Psychiatric patients who stay at the recovery period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emand.We can properly deal with the demand,and give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right guidance in time,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the recovery period;mental disease;nursing

慨 述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及病变,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等异常。致病因素常有:先天遗传、个性特征、体质因素、器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康复期是指精神病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心理等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复,病情稳定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期。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康复护理的意义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间歇发作,有持续进展,并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精神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一次性的治疗结束后就对患者放任不管,不再对其进行必要的康护期护理,病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有关研究证实病情复发因素很多,与遗传、依从性、社会支持度等因素有关。整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知晓越高,复发率就低;社会支持度高,人际关系和谐,可有效缓冲有害的应激作用;康复期精神患者存在对环境的再适应过程,心理负担较大,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且其认知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未完全恢复,因此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可协助其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有害应激对其冲击,有利于其维持心理平衡。

康复护理的方法

日常病情护理:①观察患者的精神、情绪变化、饮食和睡眠情况、意识和思维状况,接受治疗的程度,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督促患者坚持服药,是保证病情稳定,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③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出院后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在出院后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并视病情维持服药治疗2~3年,个别患者则需更长;④在建立咨询热线电话,及时给予家属在需要时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时以电话等形式对已出院的患者进行访问,跟踪其病情恢复动态,实施即时干预。

心理护理:采取集体座谈或一对一聊天的心理治疗方式,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减少其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帮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患者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护能力,使他们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正确认知程度。一方面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可使患者掌握一些识别疾病复发及波动的方法,能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有效地与家属沟通,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另一方发面可加强家属对患者关心、支持、理解的程度,使家属知道怎样协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同时要经常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工作,改变他们对精神患者的不良认识,避免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刺激,并让社区协助做好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

技能训练护理:①生活技能训练:从程序简单、技术要求低、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适合的工作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受教育程度和原职业情况分别安排。通过让患者做些简单的生活事情,如洗碗、扫地、拖地等实际的技能训练,矫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使其重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重返社会生活。②职业技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且具有相当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在取得家属的同意和支持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个人爱好和技能特长,组织患者参加具有针对性的简单职业劳动训练。在训练中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专业人员的多次示范,强化完成顺序的规范性、统一性。通过开展职业劳动训练,可激发患者的创造力,增强才智,培养兴趣及稳定情绪,使其对自我、人生及社会的认知都发生改变,为逐渐完全回归社会、重新就业打下基础。

康复护理的效果

有资料研究显示,若只在其求助时给予帮助,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36%,而对其进行系统护理后,两年内复发率降低22%。且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的紧张、烦恼等焦虑情绪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未接受护理的患者,表明康复护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因此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多形式的护理,对其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境、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康复、降低复

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继红,曹,宋新勤,等.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595.

2 崇勇,刘浩强,袁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叫.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7,23(12):1518-15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