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47: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城市化规模总体稳定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提升城市化的质量与水平,也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房地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城市化质量的提供了持之不竭的动力,而城市化质量的提升也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城市化质量的核心要求是人口、产业、空间、社会的和谐统一,与之相适应,在质量导向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领域也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民生化、绿色化、区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一、民生化
一、民生化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绿色化
二、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三、区域化
三、区域化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四、多元化
四、多元化
什么是“全谷物”食品
据介绍,“全谷物”食品是一大类健康谷物食品,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将全谷物定义为:完整、碾碎、破碎或压片的颖果,基本的组成包括淀粉质胚乳、胚芽与麸皮,各组成部分的相对比例与完整颖果一样。
“全谷物”食品具有哪些保健作用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及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木酚素、β-葡聚糖、菊粉、抗性淀粉、植物甾醇与植酸等植物化学元素。
全谷物的保健作用包括:中风危险降低30%至36%,Ⅱ型糖尿病危险降低21%至30%,心脏疾病危险降低25%至28%,同时还有利于预防肠胃癌和体重控制。根据美国全谷物委员会的资料,食用全谷物的肥胖成年人比食用精加工谷物者的腹部脂肪显著降低。
粮细化,
造成微量营养素缺失
伴随粮食加工的精细化发展,谷物经过精加工后,尽管口感大大改善,但在求精、求白的过程中,造成了谷物中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植物化学元素的损失。如精白面粉中的膳食纤维、矿物元素与维生素等的含量不到全麦粉的1/3,这也是造成国人宏量营养素过剩,而微量营养素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消费“全谷物”食品已形成巨大潮流
关键词:经济周期;产业;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经济周期的波动和产业的变革正深刻影响着当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如何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产业变革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发展的初步分析,得出若干投资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经济周期和产业发展概述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一般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产业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行业。一般来说产业根据与经济周期的依赖程度可以简单分为:周期性产业,这类产业的景气周期变化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如能源、电力、房地产等产业;和防御型产业,这类产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需求弹性小,其经营状况在经济周期的上升与下降阶段都很稳定,如粮食农业、医药卫生等产业。
二、不同经济周期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普遍来说,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往往形成不同的产业热点。经济复苏期,最先启动的行业是周期性消费品行业,如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然后随着投资的加大电子信息、机械设备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经济达到繁荣期时,能源、基础材料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些行业的增长会延至整个经济繁荣期的结束。一旦经济开始收缩,进入衰退期,投资收缩,消费减少,周期性消费品也最先感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防御性产业如粮食、医药等由于消费稳定受波动较小。经济周期进入到萧条期后,百业待兴,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显著降低,政府开始介入,实行刺激经济政策,市场开始静待下一次复苏的到来。
如果按一、二、三产业来划分,第一产业在经济周期间的波动幅度一般比较有限,除非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 有机构成高,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都很大,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在推动其扩张与推动其收缩两个方向的作用很强,一遇需求变动则具有大规模的、突然的扩张力和收缩力,所以,在经济周期转换间其波动幅度可能很大。第三产业有机构成相对不高,而且直接与相对稳定的居民基本生活消费联系紧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其波动幅度较小。
三、不同经济周期下的产业投资策略分析
与一般发达国家区别的是,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是由投资需求不稳定导致,实际上以往的投资周期决定了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同时中国产业发展还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控的严重影响,所以企业需要在考虑一般经济周期转换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包括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行业振兴政策、环保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明确判断所处经济大环境的状况和具体产业发展的情况,才能有目的、具有针对性的制定有关产业投资策略。
1.经济复苏期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投资策略
经济复苏期整个经济形势处于逐渐上升阶段,一般性规律是下游产业先开始复苏,再沿着产业链向中、上游传递。这是因为下游产业复苏后,才会为中上游产业提供需求。受到具有中长期意义的需求拉动,产业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有:
以汽车为龙头的高增长产业群,包括合成材料工业、轮胎制造业,钢铁工业(以薄钢板和钢带等汽车用钢为主),机械工业中的机床业(特别是数控机床)等;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高增长产业群,包括钢铁工业、建材工业,特别是砖瓦等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建筑用金属制品业等建筑投入品行业,装饰装修行业,及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以机械制造为龙头的高增长产业群,包括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和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等。
这个时期投资者和生产者受到效益日渐好转的鼓励,会积极投资,满负荷生产。企业在经济复苏期可以加大投资,积极扩张,加快新项目的建设和生产调试,确保快速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规模。但在项目投资中,也要盯紧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限制方向,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大创新力度,避免投资限制产业和落后产能。
2.经济繁荣期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投资策略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期,社会需求大大增加,投资者和生产者热情不断高涨。受此影响,资源类商品,受需求旺盛出现价格快速上涨。最终结果出现,物价逐渐上涨,通货膨胀率不断提高。政府也开始调控,采取加息、提高银根等调控措施防止经济过热。这个阶段产业投资的方向主要有:
能源行业与基础原材料产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以及原材料行业如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这类行业处于产业链最前端,虽然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周期性,但敏感度不如上一类行业。竞争程度比下游产业相对要低。受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必要资本规模高等行业技术特点的影响,这些行业进入壁垒往往较高。这类行业一般在经济复苏期保持稳定或缓慢增长,当经济步入繁荣期时,产能一时难以满足需求,从而拉动这些基础产品的价格,使得行业效益有比较显著的增长。
金融服务业。如银行,证券,信托,保险。金融服务业的运行表现为顺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经济的强劲增长促成了银行业的高速增长,但也孕育了经济波动时显现的风险。
企业在经济繁荣期可以考虑投资以上高增长的产业,已期获得超额利润。已有项目应保证满负荷生产,并研究企业的下一阶 段发展方向,是选择继续扩大生产,还是进行转型升级,需要提前做好战略发展布局。
3.经济衰退期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投资策略
经济发展过热后进入衰退期,出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需求减退,但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处于高位。市场上产品出现大量过剩,企业利润降低,并出现亏损。政府开始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又担心经济继续过热,政策调控出现反复,但由于需求不足,经济出现滞涨现象,最后经济危机开始到来。
这个阶段产业投资机会出现在防御性产业范畴,主要包括城市公用设施类行业和一般消费品行业。一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类企业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弱,在经济收缩、利率下降时,该类行业的利润较为稳定,具有良好的长期投资价值。一般消费品产业,如农业、食品,零售业以及医药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不明显,而是其他一些独立经济变量如人口起决定性作用,也可以作为投资的考虑对象。在经济衰退期,企业一般可以选择上述产业作为安全投资,因此这类行业又被称为防御型产业。
4.经济萧条期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投资策略
经济出现衰退后,陷入长期低迷的底部平台,这表示经济进入萧条期。由于需求低迷,物价水平开始从高位下跌,通货膨胀率下降。为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实行刺激经济政策,降息、减税和加大公用设施的投入。经济萧条中,大多数企业应保证现金为王,艰难的等待复苏的机会。
这个阶段不宜进行大规模的产业投资,企业可以采取收缩生产规模,减少亏损;加大成本管理,降低物耗;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削减部分工资,减少企业支出;暂缓新项目开发,控制资金流出等措施。同时也要看到政府推行宽松的财政政策,降低了融资难度,降息减少了贷款融资财务费用;经济衰退造成的原材料大幅下降也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企业可以抓住此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加快在建项目工程建设,早日投入运营。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一些企业纷纷关闭停产,危机中蕴藏着转机,为企业通过资本运营,重组、收购、兼并一些优质资产提供了机会。
综上所述,企业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应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应依时依势而变,找准方向,研透政策,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力,做出最佳的选择,确保企业能长期生存,不断做大、做精、做强,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总体要求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争先为动力,以整合资源、扶大做强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在全面提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位置、国内有影响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粮油加工企业和粮食仓储基地。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粮食局部署,到2015年,全省要培育出管理先进、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引领和升级企业各100家,引领、带动全省粮食流通产业跨越发展。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实施粮食流通产业“双百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市粮食产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市粮食局研究制定的目标任务是:打造10个“百强引领”企业,培植10个“百强升级”企业,简称“双十目标工程”。
“百强引领”企业方面:到2015年,全市要打造2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引领全市粮食流通产业实行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做大5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引领全市粮食仓储贸易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储粮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提升;培植3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粮油加工企业,引领全市粮油加工业科研开发、产品多元、人才汇集、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任务为:
市本级:打造1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
市:打造1个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培植2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
市: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培植1个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粮油加工企业。
区: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
市:做大1个以仓储贸易为主营的粮食企业。“百企升级”企业方面:到2015年,根据《市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省粮食局、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省粮库建设技术指引的通知》(苏粮产[2012]36号)明确的技术规范,全面完成5个中心库配套完善、12个骨干库升级改造、18个接纳库维修出新任务,其中10个粮食仓储企业(库点)达到省局“百企升级”标准。具体目标任务为:
市本级:达标企业2个。
市:达标企业3个。
市:达标企业2个。
区:达标企业2个。
市:达标企业1个。
三、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市粮食局成立实施“双百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双百工程”统筹安排和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全市“双百工程”实施意见,协调解决“双百工程”实施过程的矛盾和困难;各辖市区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实施“双百工程”的组织领导,明确年目标,细化方案、落责任,在政策争取、体制创新、财力支持等方面主动作为,有所建树。
2、推动资产重组。从推动粮食流通发展现代化建设、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创新和资产重组,着力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合作联营,引导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整合,放大资源集聚效应,提升行业规模效益。
3、促进量质提升。一是抓好粮食物流中心项目配套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强化综合配套,拓展业态门类,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积极培植大企业、大集团;三是抓好粮食仓储设施的规划建设,重点抓好中心、骨干粮库的配套建设,全力推广应用现代储粮技术,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提升经济效益。
4、实施人才战略。根据市粮食行业“千名人才计划”,围绕“双百工程”目标任务,做好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的引进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高技能一线员工的聪明才智,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粮食企业跨越发展。
一、中国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意义
(一)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世界玉米总产量在6亿吨左右,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和墨西哥是五大玉米生产国,其中美国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中国为1000多万吨,占10%左右。世界玉米深加工更多走向深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且出现产业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的趋势。长春经开区发展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正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二)符合国家解决“三衣”问题的宏观战略
我国历来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取消农业税和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支持“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长春经开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和相关产业符合国家支持三农、做大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战略,形成各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
(三)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事关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吉林位于连通黑、辽两省的重要位置。长春位于东北地区腹地,玉米产业链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可辐射以长春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周边区域,可辐射辽宁的昌图、内蒙古的通辽和黑龙江的五常等广大地区。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四)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动荡的国际原油市场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能源安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进口石油已占到我国石油消费的20%,预计2010年将达到40%,到那时我国石油供求的缺口将在1亿吨以上。因此应降低石油在能源产业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可替代能源,保持石油需求低速增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石油化工替代产品,如玉米生产的多元醇、聚乳酸、燃料酒精等可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石油的进口,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二、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一)世界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世界玉米需求大幅增加。2002年以前,美国国内玉米消费和生产是相对稳定的,而2002年以后燃料乙醇的需求量和生产大幅提高,推动了美国玉米的需求,其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饲料、出口等玉米需求数量基本稳定,但比重在下降。最近2年,美国的玉米收割数量在增长,而且增长较快,其推动力量仍然是燃料乙醇的生产。目前,美国有30%的玉米是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预计到2008年;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量将达到1亿或1.2亿吨。
2 玉米深加工走向深化。现代玉米深加工更多采用综合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例如美国,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由早期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当今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3 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是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对玉米构成成分和价值属性科学认识的发展,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深加工开发利用路线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技术更加先进;产品更加多样,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促成新的玉米深加工领域导致产业出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呈现出稳步增长。竞争激烈,生产趋于集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积极投资进入生物质能源产业,逐步形成大企业集团化经营的趋势。
(二)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我国玉米的主要消费领域分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逐步得到重视,玉米大省开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国内首批建设了4个10万吨级以上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均在20万吨左右,部分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20万吨。目前,我国玉米大体消费领域为:饲料9000万吨、口粮1500万吨、工业消耗1100万吨、贮运消耗500万吨、种子120万吨。作为玉米深加工初级产品的淀粉产量增长迅猛,1978年仅28万吨,2001年已达500万吨以上,其中玉米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0%。我国淀粉应用大户是发酵行业,消耗量占淀粉消耗总量的35%,主要产品为味精、酶制剂;其次为淀粉糖工业,占淀粉消耗总量的20%;变性淀粉消耗占9%;医药产品消耗(包括抗菌素、口服及注射用葡萄糖)占20%,其他占16%。
2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特点。一是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建厂较早、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效率较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处于停产、转产或半停产状态;而规模较大,投资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在产品收率和能耗指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二是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向纵深发展。玉米加工产品逐渐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酒精向精深加工扩展,氨基酸、有机酸、多元醇、淀粉糖和酶制剂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是产业发展向原料产地转移。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合计2965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82.6%。
3 我国多元醇应用广泛而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受到限制。在我国,多元醇应用十分广泛,超过50%多元醇产品用于纺织业以生产聚酯纤维;16%用于塑胶工业以生产聚酯树脂;15%用于化学工业以生产抗凝结产品;其余则用于制药及其他化学工业上;内地每年对多元醇需求为300万吨,其中270万吨依靠进口。同时,我国的生物乙醇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
2020年,生产20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1500万吨。如果完全用玉米来生产,按照1:3.3比例计算,2010年对玉米的需求将达到1650万吨,2020年将达到4950万吨,加上其他工业消费对玉米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完全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我国并不现实。
三、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基础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的基础
1 龙头企业的规模与技术优势。位于长春经开区的大成集团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已形成年加工300万吨玉米的能力,年产淀粉糖总量80万吨、变性淀粉15万吨、赖氨酸30万吨,均排名中国第一,其中赖氨酸产量占全球的40%。大成集团已获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剂生产工艺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和化工醇生产工艺技术等几十项国家专利。它还是国家发改委初步选定的3家全国玉米生物化工示范企业之一,2006年创产值135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大成集团是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
2 玉米主产地优势。吉林省处于世界三大玉米产业带,是我国的玉米主产省,玉米年产量1900万吨,约占全国年产量的12.5%,玉米商品粮175亿公斤。吉林省所生产的玉米,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均处于第一的位置。2006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是1930万吨,2007年实际播种面积达到4500万亩,比2006年增加50万亩,产量将增加100万吨。其中长春市的玉米年产量在600万吨左右。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见下图)同资源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
3 专用生产基地的优势。专用生产基地不但可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聚集,还能够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从而产生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有利于产业的做大做强。长春玉米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10月,位于长春市“西南――东北工业轴线”中的兴隆山组团,园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运输便利,发展工业所要求的支撑要素俱全,为产业集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4 纺织业、化工业及汽车业的巨大市场需求。长春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一汽的所在地。围绕一汽,长春已经形成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从而衍生出对汽车装饰布料和工程塑料等的巨大需求,工程塑料和装饰材料为化工醇的下游聚酯和不饱和树脂提供了市场需求。
(二)实现发展战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经验总结
1 开发区转型的影响及应对。长春经开区和其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样面临着多年高速发展后的转型问题。首先体现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减少,以前经济技术开发区独有的政策优势包括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的减免减让措施正渐渐消失。开发区的发展已经是体制优势阶段而非政策优势阶段。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经脱离开单纯依靠政策优势,而是转为向技术优势、研发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方面要效益,凭借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壮大产业实力。
2 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的调整及应对。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行核准制,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积极利用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调整的机会,整合产业资源,壮大自身实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向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大步迈进。由粮食深加工产业带来的企业粮食储备还可促进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为解决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的某些弊端提供思路。
3 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及应对。近年来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2007年,玉米价格上涨52%,大豆上涨40%,这种价格涨幅是近十几年间所未有。相关部门预测,国际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维持一定的增长态势,进而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升。2007年7月18日,农业部公布的信息显示,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市场平均价同比上涨7.9%。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对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成本上升和采购问题。然而长春经开区积极采取对外购买淀粉和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积极保障原料供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4 农业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处于玉米产业链最顶端的玉米生产影响巨大。据农业部的2007年7月玉米市场监测信息,虽然当年玉米种植面积继续增加,但是部分产区旱涝灾害对玉米生长有一定影响,吉林和辽宁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冷害天气,使玉米发育期有所延迟。玉米作为产业链的顶端产品,一旦供应安全不能保证,整个产业链后端的所有产业包括淀粉、化工醇和精细化工、汽车用工程塑料和装饰布料等产业都会面临无米下锅的影响。对此,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三年前已加强玉米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并积极寻求替代淀粉。
四、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发展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突破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具体指标见下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也必须走循环经济的路子。以玉米园区为载体,发展玉米化工产业,可形成玉米原料、初加工产品和制成品的链式产品结构。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边角辅料,如:利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每生产1吨木糖醇,就要产生6吨以上的酸性玉米新废渣,烘干后的玉米芯废渣每3吨能量相当于1吨煤。利用玉米芯渣通过生物酶来生产酒精。使玉米皮、玉米芯和玉米秸秆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玉米原料的“吃干榨净”。
(二)积极拓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实施原料来源安全战略
1 玉米原料的供应安全。针对玉米原料对产业链中的后继产业影响巨大和玉米生产受天气影响大的特点,要保证玉米原料来源安全,着重开拓玉米原料来源的多元化。首先,重视玉米原料的储备工作,在丰收年份做好仓储,应对天灾年份的减产;其次,重视陈化粮的利用,我国粮食储备战略的实施,会使仓储粮食的新陈管理成为必须,充分利用陈化粮可以降低成本;再次,要重视国外资源和市场,要适当增加玉米进口的比重。还有要加大玉米良种培育和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力度;政府增加对良种培育的补贴,研究机构对粮食生产的转基因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产业化试验。
2 开发新的替代品研究。向新的可替代原料转化,不仅仅依靠玉米为原料。玉米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关系到人民的粮食供应保障和食品供给安全问题。大规模的开发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项目从长远来看,不符合粮
食生产、消费规律。积极发展玉米的替代品也是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例如木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产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优点,它具有其它作物所不能比拟的一些特性,适应性广泛,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淀粉生产率高,块根中淀粉的比率达30%~35%。木薯淀粉将是玉米淀粉的良好替代品。
(三)建立相关产业龙头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实施做大下游市场战略
首先要促成大成集团与吉化集团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生物化工醇的成本优势和石化基地的化工原料配套优势。使国内最大的生化企业与吉林省最大的石化企业形成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吉林市的精细化工产业在吉化集团百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化工醇下游产业将有充足、低价的原料保证。另外,要推动大成集团与长春一汽的战略联合,使国内最大的生化基地与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强强联合,进入一汽集团的配套采购体系。通过强强合作,把玉米园区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加工中心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工中心,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中国最大轻纺工业基地、玉米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四)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根据国家的部署,多元醇行业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国内急需的二元醇新产品,降低吨产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在这几个方面,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需要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生物技术是科技和产业方面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关注生物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追踪科技前沿,通过新的技术和研发催生新的产业,并为产业升级换代服务。另外,在玉米深加工中,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1土地承包前土地承包前,三门峡市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粮食作物以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常年耕地面积约30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100万亩,红薯80万亩,棉花60万亩,各类果树30万亩,蔬菜、绿肥等30万亩。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充裕,农业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基本还是原始的生产模式,人拉、肩挑、牲口驮,麦子用碌头碾,玉米用锥子拨,磨面用的是驴拉磨,主要的农事作业担粪、割麦、栽红薯、收红薯、摘棉花等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此时的农业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农民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来源。
1.2土地承包后至2000年土地承包后的几年内,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比土地承包前差不多翻了一翻,由20世纪70年代的15万t增加到28万t,红薯、棉花栽培面积大幅下降,但同时,烟叶、蔬菜、苹果面积大幅度上升,食用菌栽培量不继续增加。2000年,全市水果面积达120万亩、烟叶28万亩、蔬菜17万亩、中药材10万亩,食用菌生产仍然以段木生产为主,袋料栽培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商品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仍不高。
1.32000年以后2000年,特别是2005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对农业各种补贴政策的落实,粮食综合增产技术的推广,富士苹果品种的引进、矮化密植技术的推广,设施蔬菜栽培,食用菌袋料技术的普及,各类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耕作机、收获机、排灌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机械在农业上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0万亩,粮食总产量66.01万t;苹果面积220万亩,水果总产量201.34万t;食用菌1.4亿袋,蔬菜42万亩,总产量106.16万t;烟叶28万亩,总产量3.91万t;中药材25万亩,产量5.24万t。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收入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未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目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向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农业,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形式,在这种新的形式下,三门峡市农业的产业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1粮食面积大幅缩减,单产水平显著提高三门峡市粮食面积240万亩,基本为小麦-玉米1年2熟轮作模式,耕种面积120万亩,其中条件较好的水浇地30万亩,地势平缓的塬地、沟平地30万亩,耕种困难的坡耕地60万亩。由于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从耕地、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都可实行机械化作业,适于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粮食生产将逐步向交通便利,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地区集中,除30万亩水浇地外,宜于机械化作业的30万亩旱肥地将被改造成丰产粮田,粮食生产面积将缩减到60万亩左右,机械化作业困难的60万亩坡耕地将退出粮食生产领域,转向其他产业,或退耕还林还草,回归自然。随着生产的集中,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水平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平均单产有可能达到800kg以上(小麦、玉米两季作物),粮食总产将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即使减少,幅度也不大。
2.2苹果、食用菌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门峡市灵宝、陕县、卢氏海拔800~1200m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富含各种矿物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适宜,所产苹果个大、色泽艳、含糖高、味道美、耐贮运,是优质苹果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发展苹果产业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灵宝、陕县及周边地区每年果园淘汰的树桩、果树修剪的枝条,以及卢氏西南林区每年间伐的青冈、桦栎林木为香菇等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苹果、香菇产业的市场需求量将大幅增加,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种植效益将大幅度提高。
2.3药材仿野生种植将成为发展方向,药材质量明显提高药材不同于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其市场容量比较小,生产规模受一定限制。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医疗水平的提高,对药材需求有所增加,加上多年来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挖,野生药材产量大幅下降,人工种植药材在部分区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前,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当一部分耕种条件差的坡耕地处于闲置状态,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这些地区仿野生栽种抗旱耐瘠、管理方便的中药材,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药材品质。目前,在荒山荒坡及退耕还林地栽种药材已成为三门峡市山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2.4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增加幅度不大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但由于普通蔬菜适生范围比较宽泛,除个别特种蔬菜外到处都可种植,发展蔬菜的优势不明显。因此,蔬菜产业只能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种植蔬菜也只能获得一般的经济收入,不会获得像苹果、食用菌那样高的效益。
2.5烟叶产业保持稳定,经济效益有所增加烟叶是国家计划产品,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烟叶种植效益将提高,但是种植面积不会有很大的变动。
3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粮食流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促进粮食生产,引导粮食消费,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粮食质量,维护粮食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增进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开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促进我国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层次人才
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现代化发展必须得到理论指导、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如何转变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创新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政策,不仅是粮食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促进粮食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1.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现代流通理论指导
在工业化、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现代流通对社会再生产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并呈现出连锁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保障民生、促进消费、引领生产、提高效率的作用,必须以现代流通理论为基础,加强相关问题的深入研
究,不断提升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理论水
平和粮食流通产业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2.粮食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政策支持
粮食是一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以粮食为经营对象的
粮食流通产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粮食流通产业长期以来一直面
临着单纯依靠市场难以解决的外部性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
支持,那么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步履维艰。因此,必须构建和完善粮食财政政策、粮食税收政策、粮食金融政策、粮食土地政策等相关政策,构建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政策
体系。
3.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科技支持
实现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应重点发展标准化(产品质量标
准、经营管理技术标准)技术、集成化(RFID、物联网)技术,网络化(业务流程、价格形成的监控、追溯体系)技术、现代装备(粮食购销、储运、物流)技术等。
4.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撑
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是引领,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粮食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其他学科培养的人才在粮食流通产业常常具有
较大的不适应性,导致了粮食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
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现代粮食流通产
业发展又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因此,迫切需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以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科学等学科为支撑,培养既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懂得粮食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特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如下模式:
1.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以适应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2.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以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复合性定价机制的形成、综合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等)为目标。在体现需求导向性方面,围绕粮食流通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凝练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大型粮食企业、粮食科研机构、国际粮食组织、用人单位合作培养,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证学生真正了解和把握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国内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设立高级人才教育项目
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活动的领导者。因此,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项目采取学科交叉、需求导向、产学合作、双元培养的创新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的需求。
2.建设粮食人才培训工程
在粮食市场一体化程度迅速提升、粮食金融化和能源化趋势
不断加剧、国际粮食巨头大举进入的背景下,粮食流通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粮食流通产业急需转型。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具备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理论水平和粮食流通产业政策的科学化水平的领军人才,急需具备粮食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经营管理技术标准)技术、集成化(RFID、物联网)技术、网络化(业务流程、价格形成的监控、追溯体系)技术、现代装备(粮食购销、储运、物流)技术等科技人才,为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提供整体智力支撑。
3.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尽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企业岗位职业培训和大专院校专业培养相
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多渠道投入机制扩大人才培训规模,充分发挥粮食学科特色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等机构作用。(2)充分调查研究粮食产业、粮食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人才培训需求,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行业人才的培训质量。(3)加大从大专院校和全社会人才引进力度,改善粮食行业人才队伍结构以解决行业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4)建立激励机制,为优秀的粮食行业人才提供深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卜祥银.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基本问题[J].黑龙江粮食,2011(04):14-17.
[2]林新波.流通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32):167-169.
[3]谭锦荣,王婷.高校培养现代农产品流通人才的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972-6973,6975.
[4]汤慰.农产品流通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3):43-79.
[5]屠明春,李志刚.准确把握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向[J].粮食问题研究,2011(04):17-20.
[6]王元慧.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发展计划”为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J].中国粮食经济,2012(07):54-57.
[7]章志平.农产品流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4):58-5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
一、产业链招商的主要特点
所谓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并建立起同一产业间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相比传统招商引资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求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从各地的发展经验看,产业链招商不失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从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沿海经济突飞猛进的“跳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推进加工、科研和服务一体化、组团式发展,培育了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如浙江省嵊州市,利用本地生产领带企业众多的优势,主动招来韩国等一批国外大的领带生产企业落户嵊州,引发世界领带业的大转移。目前,嵊州生产的领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33%,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从内陆省市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链招商是内陆省市乘势而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陆省市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立足本地特点和产业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城市经济增长较快,已走在了发展的前列。如襄樊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搭乘产业链招商的快车。他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招商的思路,实现了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西部矿业公司等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强强联合,形成了汽车、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五大支柱产业链,形成了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直线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从我县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了“四区一园”五个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核心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延伸扩展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链式招商的成功之路。目前,皮革工业园区已经入驻企业26户,累计实现产值25.6亿元,利税2.4亿元,吸纳就业1 500多人,涵盖了蓝湿皮、皮具皮件、工业品、明胶、化料、油脂等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蓝湿皮加工为主体、上下游加工项目配套合理的皮革加工业体系。新肇粮食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入驻企业27户,园区核心企业展华玉米生化有限公司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10月份正式建成投产,初步搭建起以粮食贸易、粮食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框架。
三、推进产业链招商的几点建议
目前,县域经济产业链招商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急需提高对产业链招商的理解认识,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一要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趋势,认真分析区域内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备的要素条件和比较优势,找准区域经济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规划,并严格遵循规划开展招商活动,避免因盲目选项造成区域内产业趋同和恶意竞争。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合县域经济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搞好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延伸、补缺产业链条,做大规模,做优配套,形成集中投入,逐步提升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度,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要培育产业链招商主体。实施产业链招商,首先要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上。一方面要引导地方骨干企业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紧盯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以及对地方产业拉动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突破招商瓶颈,引进核心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放大大企业对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实现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
三要打造产业链招商平台。一是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重点产业园区;二是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三是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项目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来发展,壮大园区的产业规模,打造专业园区、特色园区。
扩大推进村规模数量。今年吉林省将重点推进1055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比原制定目标增加55个村。
启动整体推进县试点。今年吉林省确定通化县、敦化市、东辽县、长白县、双阳区、镇赉县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将在10个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以县为主的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和工作机制。
着力发展农村经济。今年吉林省将重点抓好6件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实施农村创业兴业工程和“阳光工程”;大力发展村镇经济。
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强农村民生建设。一是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完成1000个推进村中2.54万户泥草房改造任务;二是通过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改善村屯环境,推动试点村镇和推进村的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
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建设、交通、电力、水利、土地、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专题政策,从而形成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体系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
吉林省制定未来5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近年来,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一批重大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卖粮难问题,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种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近日,吉林省政府下发了《2008-2012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制定出未来5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