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47: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教育探索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
由表6可见,2009~2013年医院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人次数平稳中有下降,原因为管理部门加大对外出学术会议的审核力度,严把旅游性会议关,保证了学术会议的严肃性。历年国内进修人数没有太大变化,国外进修人数及国外进修人数占职工总数百分比呈上升态势。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方式
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统一要求,个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采用学分制管理,全院近五年的学分达标率均在95%以上,完成情况较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项目执行采用网络管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多由科室自身举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和医院本身没有资金支持。科室层面没有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全院有教育教学考核指标体系,根据科室一年来在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积分,纳入年终医院对科室综合指标考评体系中。
3、讨论
3.1推广网络学习
2012年6月8日网易新闻抽样调查显示,95%的临床及医技人员认为网络学习是首选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1]。本次调查中发现,选择面授作为继续医学教育方式的医务人员占64.3%,选择网络学习的占63.1%。网络学习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该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系统数据显示,实际使用网络学习的医务人员仅占20%左右,这中间有40%的差距。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网络学习需要收取费用,而且费用逐年递增。二是网络操作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有一些难度。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2]。推广网络学习,让网络学习随时随地满足医务人员的教育需求,是一个解决工学矛盾的好手段,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是网络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由谁来监督和评价,由学员本身还是第三方。如果由学员本身评价,由于涉及到自身利益,不能够公正地评价。笔者认为由第三方评价则较为公正,第三方评价制度能有效地克服内部角色重叠的冲突,规避内部评估的风险,弥补内部评价的缺陷和不足[3]。第二是网络学习的收费问题,该不该收费?如果收费,额度为多少合适?笔者认为网络学习应该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网络的维护,课件的录制,讲课专家的劳务费用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费用,为了保证网络学习的正常运行,网络学习者应该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付多少合适呢?笔者认为只需支付成本费用即可。公益性是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属性[4],因此为了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学习也应该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只需交纳成本费用即可。第三是目前网络学习由某网络公司承担运营,众所周知,公司运营目的是盈利,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可能会降低网络学习的难度,让学员容易得到学分,以增加选择网络学习学员数量。目前使用的网络学习,学习方式比较便捷,但是学习内容过于简单,普遍存在“买学分”的观念,网上答题代答现象严重[5],学习效率低,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目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网上学习课件的质量及考核难度。另外网络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费用的定价权利掌握在网络提供商手中,而且提供商只有1~2家,基本没有竞争,为了利益,很容易达到行业内价格联盟。由于卫生管理部门近年加大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审核力度,网络学习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尽管网络学习价格提高,工学矛盾突出的医务人员也只能无奈接受,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卫生管理部门加大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审核力度似乎成了某些公司趁机提高价格的筹码。
3.2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在继续医学教育目的调查中,有59.6%的人选择刷卡,记录学分。这说明医务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是很强。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听课人员签名或者刷卡后就离开,上百人会场最后只剩下寥寥数人的情况,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开展有数量,却不能保证质量。在这里我们要清楚一个观念,是不是会场人员爆满就一定意味着这个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的成功?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不取决于人数,相反人数过多,秩序混乱,反可能导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下降[6]。如何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工学矛盾,尽量将继续医学教育时间安排在工作间隙,一周工作时间内设立1小时学习时间。调查中发现89.7%的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所以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要符合医务人员的知识需求,就一定会引起医务人员的兴趣。另外继续医学教育要纳入晋升考核体系,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刚性需求,将“要我学”的被动状态更正为“我要学”[7]的主动状态。
3.3合理安排
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开展多层次继续医学教育讲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医务人员的学习需求调查显示“四新”内容为医务人员主要意向学习内容,占到80%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四新”内容的安排。医学相关知识的选择也占到了39.3%,医者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可适当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范畴,提高医务人员的学习兴趣,拓广知识面,缓解工作紧张情绪。很多医院管理方式强调科学管理和量化管理,注重管理的理性,而忽略管理的人性[8]。近年来,恶性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广大医务人员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专门设置心理健康培训、心理疏导课程,帮助医务人员减缓心理压力。从表4中可以看出该医疗机构平均每周有2~3次不同类型讲座,适合从初级到高级职称、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教育需求。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大力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各医疗机构可以推进教育纵向和横向发展,丰富教育资源,满足多水平、多层次的需求。
3.4减轻科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压力
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可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是提高医院专业知名度和彰显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由表5可以看出,该院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数量逐年增加,5年内增加了3倍。调查中发现,该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工作多由科室医务人员利用上下夜班的时间承担。这样做的结果,第一消耗了医务人员的精力,影响医疗工作的开展。第二,由于医务人员不是专业会务人员,项目举办过程中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在项目举办过程中可以多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或者医院可以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将项目交由第三方承办,减轻科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压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较多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9],促进好的项目改进和创新,同时也可以淘汰培训质量不高的项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记录和评估应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和科学管理以保证项目持续深入的开展[10]。
3.5鼓励医务人员走出去
进修教育制度和学术会议交流是医务人员学习临床新理论、新技术、更新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和手段[11]。由表6可见,该院近5年国外进修数量在平稳增长。鼓励医务人员走出去,一方面学习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汲取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为医院的发展带来新技术、新方法。为鼓励医务人员外出进修,该医院将进修经历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指标之一。拨发各业务科室专项学术会议经费,用于支持科室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给予在学术会议上有论文交流或者学术讲座人员单项奖励。此项措施大大鼓励了该院医务人员参会学习的积极性,据统计,2013年该院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会议上发言人数达30余人,较5年前增加数倍。
3.6建立科学、系统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指标体系
工作需要评价,评价能促进工作发展。可以尝试利用优序图法、德尔菲法[12-13]等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医疗机构自身的、操作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科室工作,促进工作发展。制订一套科学、系统的科室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使科室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促进科室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14]。
3.7注重管理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本文将慕课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基本技能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将慕课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以及“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析将慕课利用到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通过音视频和计算机网络进行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慕课;医学教育;改革;探索
一、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的人将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网络时代(Web时代),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络越来越多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了解彼此的信息,或者在闲暇时候进行娱乐,这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的青睐,各种在线教育视频网站,网络公开课也已经渐渐深入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中。自从2012年之后,人们往往将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称之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音译过来就是“慕课”。
二、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医生对于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创术、处理以及查询,从而有效的达到异地疾病的诊治、医学远程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等目标。利用慕课涉及到的远程医学教育主要有病理学、皮肤病学、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牙科学、医学影像以及咨询和会诊、手术示教等学科。慕课是医学院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医疗卫生岗位后终身学习知识的一个方便途径,也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医务人员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更新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慕课作为一种较为新潮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青睐和认可,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审视它给我国医疗领域制度变革、诊疗水平提升、就医条件改善,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优势。
(一)远程医学教育领域纵观国内外医学慕课的发展进度,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国际上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中国因远程教育起步比较晚,慕课尚存在着体系不成型、医学教育理论不完备以及远程医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缺陷,使得现在慕课在我国还处于课堂搬家、黑板搬家、书本搬家以及形式缺乏创意等状况,还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习较为被动以及不注重效果等等,这使得慕课跟传统教育模式相差不大,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网络普及慕课的信息化所带来的进步和创新。
(二)临床医学模式领域医学教育模式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但是这些模式跟慕课在类型和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区别,特别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其差异更为突出。现在,对慕课医学教育技能培训的主要模式包括:带徒模式、器官系统模式、问题学习模式以及临床表现模式等,这些模式既相互独立,又交叉渗透,其主要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使学习者能尽快地接触临床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和培养沟通能力。
(三)临床技能培训领域本文的重点是阐述慕课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的重要性,从临床技能培训的角度来考察远程医学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现有医学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行为主义来学习理论指导,然后对医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过于强调现在临床带教老师的作用,忽略了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将临床技能培训视为一个教学行为模仿和修正的过程,故影响了临床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修正的过程,而是一个如何构建认知的过程。主要是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提供示范,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示范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由于现有的临床技能培训实践机会较为缺乏,临床能力培养缺乏序贯性,而现有的临床教学训练大多以音频和视频的模拟技术作为基础,同时一对一的操作,这就大大限制了学习者的参与范围和其积极性。慕课可通过网络技术,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人体器官的各个模型,为医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形象的三维模型;并且为真实的手术训练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还可以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的交互以及协同作用。鉴于目前临床技能培训方面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外科医生培养方式、虚拟手术培训和计算机仿真培训等方式,慕课传授医学技术的方法并没有得以推广使用。
四、总结
由于现代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医学教育领域,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新的挑战,不管是在医学教育还是临床见习或者实习方面,其主要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均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现有的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系统分析了现代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模式以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进退得失,将相关的医学教育理论进行重新梳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慕课在我国远程医学教育技能培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广大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培训方法,也为我国利用网络慕课来进行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郭,陈学飞.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特点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我们鲜明地指明了检验医学人才“厚基础,宽口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术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等新兴和实用学科;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包括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五)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临床医学 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14-01
在我国临床医学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单一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差。而案例教学法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运用课堂知识与情境相结合,将学生引用到真实情境中,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使教学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优点
1.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学生被动的机械记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一味的记忆,产生消极情绪。开展案例教学可以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将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到理论高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讨论,查找相关资料,提前准备自己的相关方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学生主动判断疾病的可能性,促使他们勤思考,善解决。
2.对学生可以进行全面的培养
临床教学法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在校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是很少的,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很多实际的病人学生对临床医学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案例教学法将医院临床的实际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一位50多岁的男性在晨跑时出现呕吐,出冷汗,胸闷等症状,可以将护理资料给学生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分析心急梗死的临床诊断。可以对病人在休息、心电监控、检查尿量、意识变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面进行临床观察。给学生留出分析病情的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利用所学的临床知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出治疗方案。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增长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讨论的组织者,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教师要结合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根据学生的反映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讨论。通过案例学生可以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处理问题上优点和缺点,通过讨论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是教师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师生在双向交流中,学生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处理医学问题的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教师可以在案例教学法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1.举证案例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举出的案例要能够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理解、讨论、解决这个方案,从而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若案例选择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要遵守三个要求。第一目的性,案例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把教材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公开讨论的启发点。第二综合性,案例要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真实性。临床案例要以真实案例进行编辑,不加杂个人观点,准确的反应显示问题。临床案例要以教师实际观察获得。第四典型性,教师应用的案例要在临床医学中具有代表性,对同类病情的诊断启到示范和导向的作用。典型案例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共鸣。
2.案例教学要做好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者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首先是问题的准备,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不止是一个,第一个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的提出要有浅入深,由表及里,根据问题的主次确定时间安排。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思路和观点,针对不同的问题,积极引导、点拨学生,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理清学生的思路,这也是教师要具有的理论技能。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解决医学中出现的问题。
3.案例教学法中正确引导学生讨论
实施案例教学法,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讲知识,自己在课堂上被动的死板记忆。案例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把基础知识融合在讨论发言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想闪光点,及时调整课堂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讨论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总结出解决案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三、总结
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影响下,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只是充当一个“配角”辅助学生。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同时它能够增强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减少高分低能的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案例教学法中的讨论会使枯燥的医学问题变得生动而有趣,便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互相探讨,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思考动脑的能力,也增强了同学们的信心。案例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医生的诊断思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临床诊断思维,为将来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一鸣,张婷.病例联合 PBL 在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J] . 新课程研究,2012( 4) : 65-66.
关键词:生物化学;PBL;临床知识
生物化学学科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化工、卫生、食品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刚刚新起的学科。而目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只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院仅学临床知识,大多教学改革都没有将其与临床联系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改的难题。
一、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在基础课程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一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课程学习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在后期的临床教学阶段,较多地联系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医学知识的系统知识结构。不至于到了临床课程乃至做了医生之后,才发觉生物化学知识如此重要却又无暇再深入钻研。
二、结合临床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分两部分: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研究,即静态生物化学(staticbiochemistry)和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研究,即动态生物化学(dynamicbiochemistry)。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专题篇(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生化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庞杂,不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强调对理论和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容易使教学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和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则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各章的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例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在讲授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时,可以先以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阿尔茨海默症和疯牛病的发病为导引,再逐步讲到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生物化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适时进入临床见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附属医院联系,安排学生进入临床科室、检验科室进行参观和学习,了解一些常见病检测指标的应用方法。例如,心肌梗死、肝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等指标的应用和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指标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关键词:高血压 健康管理 培训基地 教学经验
为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效果,充分展示社区医生、护士、防保人员在高血压病管理中的作用,本单位作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的培训基地举办了一期“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利用本单位的医务人员为主对社区同行进行授课,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探索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培训班为期4天,有来自天津、吉林、福建、江西、武汉、宁夏、北京7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共41人参加了培训。
二、课程设计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但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而社区是高血压患者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务人员肩负着高血压防控的重任,因此,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时,我们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备课,课程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继发性高血压的社区诊治、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的防治、妊娠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高血压健康管理全科团队服务;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安排了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治疗高血压中成药合理使用、高血压耳穴治疗、社区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实践与探讨;为了发挥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聘请外单位专家讲授了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等内容。
三、师资安排
为了办好这次培训班,体现“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理念,突出社区实践经验交流的特点,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广泛发动本中心医务人员申报,经过三轮试讲和筛选,最终确定师资人选。本次培训班共安排12名师资进行授课,其中9名讲师为在社区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社区全科医生,另外3名是社区卫生管理专家和三级医院专家。
四、授课形式
本次培训班采取了分组讨论、集中示教、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让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充分交流互动。在培训中以问题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使学员在快乐中学习。为了加强各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学员分为6个小组,设立小组长,以积分形式评选优秀小组,促进学员积极参加答题和互动等活动。培训班上学员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终评出2个优秀小组。为方便联系建立了培训班QQ群,促进经验分享、互相提高。
五、培训效果
1.学员的培训效果。培训班共41人参加培训并考试,培训前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5分,平均分83.65分。通过4天的学习,学员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最低分为80分,最高分100分,平均分为91.17分。培训后成绩大幅度提升(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学员分数表
阶段 考试人数 平均分 最低分 最高分
培训前 41 83.65 55 95
培训后 41 91.17 80 100
表2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学员不同成绩比率
阶段 0-59分人数 比率(%) 60-79分人数 比率(%) 80分及以上人数 比率(%)
培训前 2 4.87% 6 14.63% 33 80.49%
培训后 0 0.00% 0 0.00% 41 100%
2.学员对师资及课程的评价。本次培训班在课程总体满意度、师资总体满意度、个人仪表、普通话、表达能力、亲和力、互动交流、主题明确、内容完整、课件设计、内容实用、疑问解决、再次听课等11个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在每堂课结束以后进行评价并提交,12次课的平均评分结果见表3。总体结果显示,学员对课程和师资的评价都较高,均在9.6分以上,在普通话、表达能力、互动交流、课件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师资总体满意度。
表3 学员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课程的评价情况表
评价项目 师资总体满意度 个人仪表 普通话 表达能力 亲和力 互动交流 课程总体满意度 主题明确 内容完整 课件设计 内容实用 疑问解决 再次听课
平均分 9.63 9.72 9.64 9.66 9.71 9.68 9.72 9.72 9.76 9.68 9.72 9.74 9.69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1.加强对学员层次和需求的了解。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为具有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对于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的适宜技术关注度高,应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既往的学习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学员的对高血压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对于讲师来说,要做到各个层面均能顾及,紧紧围绕高血压管理规范开展培训,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提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讲师的授课技巧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讲师都是首次对外单位的同行授课,讲课经验有限,尽管讲师们都做了3次以上的师资试讲,反复修改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仍然不能完全掌控所讲的内容。因此,讲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加强授课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回答学员的提问、培训时间的掌控、授课技巧以及课堂氛围的调节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多次的培训和演练来提升。
3.及时总结培训经验。通过培训班的实施,增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对外授课的信心和技巧,激发了全科医生参与教学培训工作的热情,为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刚开展社区培训的基地,还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培训中的问题和经验,有针对性加强课程设计和培训技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培训基地的平台,在继续教育对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社区医务人员互教互学、充分交流,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对掌握,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使受训者能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郭惠平.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管理各类培训实施体会[J].中国水电医学,2008(1):52-53
[2]杜静,朱继红,李红.关于完善我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4(8):1-3
[3]秦怀金,陈博文编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关键词】 成人教育;生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医疗卫生工作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命和健康,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至关重要,而医学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正肩负着培养实用型医务人才的重任。我院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本、专科学历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任务,目前正积极开展专升本、函授及乡村医师教育。针对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生理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命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在职卫生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有很强的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用新的教学观念和对专业需求的理解与把握,把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医务工作者者作为重点。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与临床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教学内容设置,摒弃较抽象、难理解以及在实际应用中作用不大的部分内容,注重知识的综合,将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容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注意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精选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和调节后,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在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为什么不能突然停药?停药会造成哪些后果?在停药时应注意什么?
同时,我们也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由于成人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1 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载体,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和控制来表达某些信息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具有将抽象理论生动化、平面板书立体化、信息获取多元化等特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节约课堂时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然而,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非教学的主体,它绝对不能也不可能替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作用。为此我们精心组织了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
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地应用表格,图表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图表,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分类比较知识要点,让学生理清内容梗概,分辨易混淆的内容,突破记忆难关。例如,血液循环一章中,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的离子基础,学生很容易记混,可将这部分内容总结成图表进行横向比较。
2.2 开展专题讲座
针对成人学生轻基础、重临床的普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生理学知识在临床的实际应用,这样既复习巩固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又将知识点渗透到相关的学科,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例如,在介绍糖尿病时,我们会引导学生糖尿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从而体现生理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3 充分利用互联网
为适应成人学生课时少、时间紧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生理学“教学网页”。将与《生理学》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及多种形式的习题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并以E-mail形式建立网上答疑和教学信息反馈。学生可直接登陆我院生理学精品课程网站或其它学习站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和主动。
2.4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渗透相关知识的科研思路,介绍常用的科研方法,指导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思路查阅文献材料,撰写文献综述,为培养“探索型”、“创新型”、“学术型”医务工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3 评价体系的灵活性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尝试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一考定终身”、以期末考试作为计算成绩的唯一依椐的作法,尝试将医学专业学习成绩划分为基础分和创新能力分。用作基础分的试题内容在考查生理学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分析性试题,考察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考核创新能力时,设立科研学分,将学生参与实验、文献综述量化成创新能力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总之,为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在生理学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生理学的学科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法、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扬学生的潜力,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材。
参考文献
1 姚泰. 对我国生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生理通讯, 2003, 22(增刊):1.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日益增长,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体制、医院、患者等多方面着手和努力。医院是其中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医学生的角度出发,这对医学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医学教育不但要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医学生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造就出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现代医患关系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1]。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向大中城市和农村基层输送医护人员。只有不断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一、我国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非医疗过失为主;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系的焦点;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分析
1.政府及医疗保障体系方面
政府对医疗事业财政投入不足,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
2.医院方面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也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2]。其次,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中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了医生与患者交流。这样就不能体现对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尊重,也就不能引导出一种感性的、有同情心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另外,医院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医务人员收入与患者所交费用多少挂钩的政策,药品的虚高定价是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和医卫界不正之风的源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3]。
3.患者方面
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患者不能理性看待医疗问题,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信任缺失,又使有的患者对医生开具的处方、检查检验项目及实施的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持怀疑态度,最后对正常的治疗效果总有这样那样的疑虑。
三、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要改善决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就应从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医疗体制、医院与患者等多方面入手。其中医院管理服务是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的角度出发,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中等卫生技术人才。但是,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人为本的伟大时代,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现代医学已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4]。所以,传统医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首先,中等卫生医学教育的结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办学层次不能满足建立新型的卫生服务模式的要求,卫生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其次,中等卫生医学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还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应该从国情出发,勇于改革创新,实现新的医学模式,积极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有效地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措施的探讨
1.转变观念,增强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在校的学习阶段,是职业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医学高科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适应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需要,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要教育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
2.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中职卫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力度,增强职业道德
(1)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是医术的统帅和灵魂。医学承载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资料显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我国的平均统计比例仅为7.54%。借鉴国外的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开设“医学人文导论”、“医学人文领域”、“医疗经济学”、“医疗与社会”等课程。
(2)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医学教育中。在医学教育中应善于将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广大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渗透,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在医学教育中还应关心学生合理需要,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以充分的肯定、理解、尊重,使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人文关怀。
(3)加强生命伦理教育。要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在全社会建构起完善的现代生命关怀体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尊重和理解。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要树立一种生命观,即生命重于一切的伦理意识,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这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中职卫生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升华,在当今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医患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5]。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当前医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感觉都非常良好,从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所以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势在必行。
通过开设“医患沟通”课程,使广大医学生认识到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单是从专业、医疗角度治疗疾患本身,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障碍也要进行疏导。培养学生会运用沟通技巧,如良好的仪表、言谈、行为规范;积极的聆听;给人温暖的微笑;具体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解除患者顾虑,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建立医患之间和谐互信、相互理解的关系。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中可通过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以及医疗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搭建载体;通过见习、实习尽早让学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接触病人和与患者交流的能力;通过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和案例资源库,建立学生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平台。
4.突出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引入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6]。
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来看,医生没有扮演好医务人员的角色,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将社会角色理论引入医学教育之中,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措施,让医学生扮演医患关系的主要当事人(医生、护士、医院管理者、医院后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等),增强其对角色的感悟和认知,并使其按照职业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各种角色。只有按照各自角色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5.强化实践意识,努力营造科学的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氛围
在中职卫生医学教学改革中开展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提高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医学教育应强化实践意识,把教授知识与传授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思考。如在临床见习、实习等医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医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经验,同时要培养医护工作者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遵章守纪的态度,锻炼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另外,应给医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医学生开展社区医学知识宣传,社区调查等活动,让医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参与和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开展好各种健康向上的宣传教育、文化、科技、娱乐和体育活动,充分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许戈良.拿什么拯救你,医患关系[N].健康报,2008-03-01.
[3] 李秀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之我见[J].新西部,2009,(24):40.
[4] 海涛.试论医患沟通技巧[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