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舆情防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舆情防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网络舆情防控

第1篇

行业信息化

最佳舆情产品奖

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和口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积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军犬软件(ADSoft)。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能够一站式地在第一时间针对境内、境外网站的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全面部控监测,经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其核心功能可总结为“352231”。

三大采集:定向采集,是指针对指定站点进行采集;非定向采集,是指针对特定关键词进行采集;境外采集,是指针对在国内不能访问的境外站点进行采集。

五大分析:包括分析是否与“某市”相关,是否属于“某市”舆情,是否属于“某市”负面舆情,是否属于热点舆情,以及每条舆情或某个事件专题的传播路径等。

二个平台:网络舆情专用平台、掌上舆情平台。

两种报告:指基于网络舆情平台中的数据、图表生成的简报专报。

三种预警:包括短信预警、邮件预警、弹窗预警三种方式。

一套标准:舆情业务办理标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与运用,为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监测涉军(警)、涉独、反恐、维稳、打击“两非”,以及实现对重点组织、重点人群和重点信息的定向监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维护党、政府、单位、领导及地区形象,把握舆论导向,掌控社情民意,甚至引导网民的上网行为等均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也为政府部门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纷繁无序的互联网世界中拨云见日,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可能。

第2篇

一、新型媒体格局下网络舆情的现状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已经进入信息网络社会,我们面对的世界已经不是被时空阻隔的世界,而是一个瞬息万变、真正多元化的信息网络世界,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叹为观止的境地。

网络的繁荣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能传播不实信息,潜移默化地对网民产生影响。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在微信、微博、博客、BBS论坛、留言板或者社区网站等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但是由于部分网民还不够成熟,对的言论缺乏一种理智的思考,往往不考虑所的舆论的真实性以及会对社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就妄加评论,随意转发,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在网上散布一些虚假、灰色、庸俗、暴力的言论,扰乱了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性、真实性,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随着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改革中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深层次的矛盾随着利益格局的改变会逐渐凸显。个别企业甚至面临劳动关系紧张、职工收入分配不均、劳动环境差、职业病危害比较严重等问题。有些矛盾若不及时解决或得到有效疏导,就会产生敏感话题或爆发危机事件,导致网民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进行各种评论、评议,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恶意攻击,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声誉带来很大影响,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国有企业当下面临的一个既棘手又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二、国有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五个不同层次

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占领网络舆情引导的制高点,近几年许多国有企业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企业管理层对舆情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对舆情管理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删帖稀释,被动应对。企业对网络舆情视为敌情,面对危机如洪水猛兽,急于快速平息事件,不惜代价进行删帖围堵。这种应急方式虽然仅能解一时之困,但容易积累网民更多的误解和不满,甚至删帖行为一旦被曝光,会衍生出更多不可预测难以应对的危机。在“人人皆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删帖行为其实已经失去作用。而且“两高”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网络公关公司删帖行为是非法经营,这样的方式早已难以为继。

第二层:反向炒作,误导舆论。企业对舆情反映的问题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应对舆情危机,除了“围、堵、截”的方式进行隐瞒或删减外,还一味在公关手段上下功夫,借助公关公司进行反向网络炒作,实行软文营销、网络水军等手段,试图挽回不利的影响。这样的炒作一旦过头,击穿公众道德底线,必将透支品牌信誉,使企业处境更加困难。

第三层:积极回应,直面舆情。在经历大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更多的舆情管理专业培训,一些企业的危机应对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企业普遍通过新闻媒体、微博等渠道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质疑,在态度真诚、切实解决问题、巧避锋芒、后续跟进、修复影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央视“3・15”晚会之后,苹果、大众、江淮汽车、周大生等一些被点名的企业,大多数都在第一时间发出公告声明,向社会大众率先发声作出声明,防止负面舆情进一步扩散,对企业品牌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四层:超前预警,制度管控。在应对网络危机舆情面前,预警前置遏制矛盾升级,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少企业在积极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同时,已经将工作重心向前扩展,强化了舆情预警的工作,并积极建立健全危机舆情管理体系,通过监测、预警、应对、修复等环节,建立起上下衔接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和事后评估问责机制,全面有效地化解网络舆论危机。不少大型国企在建立舆情应对团队、开展舆情应对研究、定期邀请专家授课、组织案例分析研讨、举办舆情处理专项培训等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五层:化危为机,助推管理。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从舆情“消防员”的角色跳出来,采用沟通的话语姿态,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是舆情管理的最终之道。同时,不断将更科学的调查方法引入舆情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创新中,正确实施舆情管控,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效维护企业稳定和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流媒体通过宣传典型、展示形象等方式正面引导舆论,进一步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强化网络舆情管理的长效机制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信息交流的模式快速转变,在对国有企业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敏锐把握网络舆情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才能在创新舆情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源头防控机制,提高主动应对能力

国有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规范企业信息披露以及新闻制度,加强对企业高管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网络舆情与企业危机公关知识的培训,引导企业管理人员理性对待公众监督,掌握与公众和媒体打交道的语言艺术及其技巧,坦诚面对各类媒体的评论,不回避、不隐瞒、不消极应对,并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积极引导媒体和公众关切的正面反应。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快速、准确、透明地在主流媒体权威信息,占领网络舆情高地,使小道消息无法在论坛、QQ群里蔓延传播,主动引导舆论,放大正面声音,稀释、中和、平衡负面舆论,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二)构筑管理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成立企业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企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重视舆情工作,加强对舆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一个“大舆情”防控格局,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资源整合、物质投入、宣传规划等方面做到统筹安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纳入企业的编制和预算。努力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网络通的高素质舆情监测员队伍,构建舆情工作人员的激励和发展机制,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培养使用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

(三)搭建舆情监控机制,提升反应处置能力

建立一套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企业在网络媒体上的舆情进行全天候监测,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把握舆情走势,判断舆情风险,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处置。一是做好舆情监测记录,发现舆情,进行分级定性,做好舆情跟踪记录,及时向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汇报。二是对舆情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挖掘舆情根源,形成报告及时报送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重点跟踪,分级处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3篇

摘 要 在现在的社会中,电网企业舆情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诉求、社会矛盾聚集,情绪化表达成为潮流。从公众关注热点看,央企的行业垄断、收入分配、服务仍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旦有失误,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舆情危机。从信息传播手段看。“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体成为公司负面舆情主要来源与重大舆情的重要议程设置者。比如说一个小区停电了,一直不来电。因为种种原因,然后这个事件就在贴吧或者微信发酵了,对供电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内容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百姓针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跟帖着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一味的跟随潮流而走,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对企业造成了较大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度,在网络中传达人们对于一些观念的看法,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我国企业网络舆情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舆情的去中心化。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在过去处在受众位置的网民已经成为网络传递的主要对象。现在的新媒体就是全媒体,媒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最开始是以门户网站为基础,新闻从业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都属于主要的责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构建良好的氛围。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不健全。企业网络舆情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传递速度较快,便于操作,这些特征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企业发泄情感的主要道路。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专业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传递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情不断增长。但是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观念的教育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自我管理

现在的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乐于接收新鲜的事物。但是有时候对社会价值判断不够准确,会出现随意跟风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在使用网络时的法律观念、责任观念和安全观念,从而使得网络环境更加的完善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政治参与力度,从而有效的解决企业网络所引发的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群事件中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情绪化情况严重,肆意散播谣言,这就是公民政治参与混乱的表现,所以需要保证在企业正确的政治参与方式,并且企业要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负责,从而有效的预防网络舆情所造成的损害。企业还要强化自身素养,在进行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深思熟虑,不能贪图一时的泄愤,随意散播谣言或是盲目跟风。

二、建立疏通机制

现在,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媒体供应过剩,官方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中,企业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针对企业不科学、存在误差的思想观点,需要顺应当时媒体技术传播的规律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针对媒体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不积极,行动方面不落实,时间方面不及时,内容方面不真实,态度方面不正确,还有部门领导不让说等问题。媒体事件的发酵主要经历五个阶层,四个小时内是谣言产生的初期;六个小时内信息趋向多元化;八个小时内会产生一个鲜明的主题;十二个小时会出现新闻审查;二十四个小时会把事件推向最高峰。所以,企业在处理舆论的时候,需要合理的控制时间,对舆论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构建引导干预制度,这也是企业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做好舆论引导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需要强化关注力度,及时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过分堵塞消息,这样只会增加大众的猜疑力度,使得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一是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宣传企业所做的工作,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能力,增进与公众的沟通。二是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遵循“双进驻”,进驻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小组。三是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全员全过程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实现舆情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做好源头治理和超前防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已经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去。企业的文化素养较高,网络虽然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野范围,但可以给企业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发展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强化当代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认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强化企业网络舆情引导团队的构建,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丽妍,齐佳音.基于微博的企业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

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表现形式;应对方法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88.9%。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55亿。使用率为83.1%。

在新时期复杂的医患关系环境下,医院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医疗机构形象和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1.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

1.1网络舆情的定义。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在新闻评论、论坛、聊天室、微博、微信、QQ群、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网络中舆情的反应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舆情交互途径,成为了社会大众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应。

1.2 医院网络舆情的定义。医院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传播,并已经或可能对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形象产生影响的涉及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的舆情。

2.医院网络舆情的特点与规律

2.1舆情的突发性强。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的发表意见,一个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2.2 舆情的难控性。医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一旦部分网民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隐蔽性进行非理性舆情的“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就会给医院管理部门对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而此时想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2.3内容的偏差性。由于处于虚拟空间中,群体状态下的公众是情绪化的,此时人人都是新闻者,加之部分网民的理解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某些医疗问题会固执己见,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乱发虚假信息,制造与事实不相符的舆论给医院施加压力,这些虚假信息经过网络传播放大后,其后果均可能与存在的事实有较大出入,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

2.4后果的破坏性。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后,社会舆论往往会出现一边倒现象,若处置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甚至引发,对当事医院、当事医务人员乃至整个医疗行业都有着强烈而深远的破坏性。

3.有效加强应对医院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3.1成立应对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党委领导负责医院网络舆情的监测防控工作,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设立专门的应对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并确定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他们应对舆情的处理能力。

3.2建立网络舆情报告制度。指派专人每日浏览国内知名的各大网站等,及时掌握涉及本院的舆情信息,同时与县委宣传部网络办做好沟通联系,一旦发现医院相关舆情,立刻上报党委领导批示处理。

3.3建立网络舆情反馈机制。监测到有关涉及医院网络舆情后,党委领导根据信息内容及分类及时拿出相关处理意见并明确相关科室限期办理。办理科室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调查了解后作出解释与处理意见,后由宣传部门统一在网上对网民意见和疑问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复和答疑。

3.4主动与发帖者沟通联系。对某些网民反映医院个别工作人员因服务不规范或者沟通不到位,给病人带来不便或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意而投诉的案例,一般通知当事人并由院部牵头与发帖者主动沟通,当事人对工作中的不足主动道歉,以获取病人及家属的谅解并争取撤帖。

3.5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对涉及医院医疗纠纷、管理不规范、救治不及时等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的案例,一般采取主动与相关新闻媒体记者联系来院采访报道,真实的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另外及时与宣传部网信办领导沟通,与相关论坛、网站版主取得联系,把相关案例的真实情况及调查结果向他们反馈,尽可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3.6建立医院新闻发言人制度。遇有突发事件和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等舆情,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医院统一对外信息,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医院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如遇紧急特殊事件发生,由医院主要领导指定事件处理的主要负责人担当。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应经院领导班子集体决议后敲定,按照确定的口径统一对外,确保的信息全面客观,措辞严谨,表达准确。

3.7强化医院正面宣传力度。在本地电视、新闻媒体、网站、医院报纸、医院宣传栏等主动反映医院服务群众、提高技能、改进工作的决策、举措、成效、亮点和各类先进典型等方面信息,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4.思考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院在网络舆情应对处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院在管理和服务中亟待改进的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这样才能防患未然,从源头上遏制舆情危机。

4.1改进服务不断修复医院形象。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批评和指责,医院应认真调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从管理、制度、人员、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危机后的形象修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舆情给医院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每一个舆情事件的结束并不代表着医院舆情工作的完结,而正是医院形象修复工作的开始。

4.2善待媒体实现合作与双赢。医院要认识到与媒体打交道的重要性, 平时主动与媒体建立密切的沟通机制,接待媒体采访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不刻意躲避媒体,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应对和化解各种舆论危机,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善用媒体,努力实现合作与双赢。

4.3处理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置的同时,网下要及时与患者、当事人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一经查实严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处罚,为医院的发展争取和谐的内外环境。

4.4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单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业化培训工作,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掌握医疗信息传播、舆情发生和热点聚焦的规律,提高捕捉、分析、应对不良舆论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文献.积极应对网络舆情 有效促进和谐医疗[J]. 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0):901-903.

[2] 刘琰,张晓膺,周瑞珏.医院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应对[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3(24):89-91.

第5篇

图谋实现境外指挥、境内行动网络化

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境外指挥、境内行动、内外趋动、联合犯罪的趋向日渐明显。从侦查掌握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打掉的暴力恐怖团伙中有近50%的团伙使用互联网进行通讯联络,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在网上非法结社,发展组织、成员

2000年以来,分裂组织、分裂分子相继在境外雅虎等网站的免费空间上建立了十几个维吾尔网民聚集的“电子部落”(又称为“网上沙龙”),逐渐形成了具有分裂倾向的网络群体。他们以“东土耳其斯坦”“维吾尔穆斯林”“世界维吾尔”等为主题,进行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的交流,并进行勾联活动。

“虚拟社会”反恐治安防控体系明显滞后

进一步完善“虚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虚拟社会作为“第二社会”和一种“亚社会”状态,具有一定的活动形态和结构层次,对其进行治理防控同样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必须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原则,按照“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的基本内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政府为主体,发动和依靠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各单位、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综合手段,整治虚拟社会治安问题,不断消除虚拟社会空间滋生犯罪的条件,建立虚拟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一是紧紧抓住建设环节。加强对网络运营服务商的监管,坚持“谁运营、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其安全管理责任,责成其在推出各种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时,配套建设各种安全管理系统,使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与网络应用技术同步发展,实现建设与管理的统一。二是紧紧抓住经营环节。加强对网络应用重点单位、网络经营业主和网民的管理,严格落实“实名上网”制度,虚拟主体参与“虚拟社会”各项活动,均要实行实名申请IP、实名注册账号、实名登录网站、实名验证申请,建立起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严格掌握上网人员的真实身份,将主动权牢牢掌控在监管部门手中。三是紧紧抓住管控环节。严格落实互联网信息监控处置属地与准属地“双负责制”和以互联网服务单位开办者所在地为主、以服务器所在地为辅的安全监管“双负责制”。四是紧紧抓住教育环节。在全民中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积极构建和维护文明、健康、有序的“虚拟社会”环境。积极与互联网新闻管理部门配合,通过开展“创建诚信网站”“评选示范网吧”和“推选网络文明单位、网络文明学校”等活动,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从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职责看,必须顺应互联网时展的要求,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灵敏的“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坚持“情报导侦”战略,加强虚拟社会情报信息收集机制建设。突出强化网上侦查和情报职能,积极探索网上对敌斗争的规律,增强网上发现、控制、侦查、处置和取证的能力,努力提高网上斗争的能力和水平。要以网上侦查情报为主线,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管理和网络技术手段的优势,对虚拟空间中的重点“区域”“空间”进行高效、精确地控制,获取深层次、有价值的网络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及时发现、严密侦控、有效防范、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以及各种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的煽动、渗透、破坏活动。二是加快建立虚拟社会警务制度和机制,强化网监基础工作建设。搭建公安网络监控部门与各级政府信息中心、各互联网运营单位、上网服务场所、安全行业单位、安全教育研究机构和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联系渠道,建立网上案件举报机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信息共享及网上联动协作等机制。以深化“e网平安”为载体,构建由网络警察、网上协管员、社会信息监督员、网站网吧安全员和举报群众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虚拟社会巡防力量;建立网上虚拟社区警务制度,建立网上案件报警网站和报警岗亭,对群众的网上求助、咨询,快速反应、热情服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10年以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制定《巴州公安机关“网上警务室”建设标准》,全州48个派出所建成105个网上警务室;建立民警微博,收集社情民意,拓展公安业务网上服务14项,建立网上信息员队伍195人;召开网上警民恳谈会50次,群众留言148条,通过公布的电子邮箱收到群众建议76条,为群众解疑释惑225次,点击量达11538次。三是加强虚拟社会重点管控阵地建设。发挥网监队伍的技术优势,将网络电视、广播、电话和博客、播客等新兴网络应用纳入网上重点阵地,按照“公秘结合、人防与技防结合”的要求,协同刑侦、治安部门,落实对电子市场、网吧、大专院校等重要场所的控制措施。制定和规范电子市场业主出售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手机及手机卡、电视插播器等详细信息登记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加强与电信、文化、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行为,严格安全审核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当前“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多过滥、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无序的情况。四是加强网络警察专业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严格按照公安部“每万名网民配备一名网络警察”的标准,尽快配齐网安警力,建立一支统一指挥、机动精干、正规化、实战化的网络警察队伍;不拘一格吸纳网络技术人才,强化专门力量,通过市场化、社会化选人、用人渠道,把最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引进专门机关,从技术水平、警力人数上不断充实打击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队伍。五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反馈机制以及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及时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舆情分析和处理,做好不良网络舆情危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提高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

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构筑网络安全的法律基础

立法部门要立足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准确把握“虚拟社会”特征和网络违法犯罪特点,加快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完善现行刑法中计算机犯罪条款,扩大计算机信息系统概念外延,增加利用网络犯罪罪名,明晰网络犯罪立案标准。要借鉴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网络运营商的安全管理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由运营商同步承担网络安全系统建设的责任。网络信息安全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系统漏洞而是人的漏洞。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应当是建立起一整套网络信息安全评估、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和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法律对策。由此可见,“网络法治”不应过于遥远,它应尽快为人们享受网络技术文明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应尽快为国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法律支持,使政府和民众在面对网络“天灾人祸”的考验和挑衅时,能够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从容不迫。

加强新疆民文官方网站建设,提高民文网站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第6篇

一、网络舆情监测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

民意表达的自由和多元化,以及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民众网络舆论诉求日益强烈,负面的网络舆论表达和传播,很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监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对公众身体健康可能造成,或造成重大损害的已查明原因或者未查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情,以及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刺激,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有较强倾向性的言论、看法和观点。

2、网络舆情监测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上升趋势发展,网络舆情监测在事件发生早期若能做到及时发现和预警、正确引导,将会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首先,有助于政府机构对焦点事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政府部门领导可以了解本地区的公共卫生动态,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和处置,积极开展正确舆论引导,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稳定社会秩序。其次,是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起到舆论的监督与反馈作用,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表现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并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严重影响师生、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3]其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强

事件发生一般不可预知,突然爆发,令校方始料不及,难以事前防范。

2、危害性大

由于高校人员高度密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扩散速度快。

3、时效性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要求相关疾控部门必须迅速干预,果断决策处置。

4、事件网络传播速度快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成为话题,迅速在网络传播,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安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较难预测其蔓延范围和发展趋势,这就增加了科学判断和决策的难度。

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在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前提下,对于大部分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若能反应迅速,处置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和新闻媒体报道,还是可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范围内减小其不利影响,使事件得到较好地解决。

1、建立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高校针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通过网络将相关电子文件上传到学校网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制度上保障应急预案的运行,明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和预警机制以及应急预案启动标准。[4]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以及学生工作等部门相关人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培训,在增强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应急管理模式。

2、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目前,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被我国各省份卫生部门所重视,陕西省市卫计委、西安市卫生局等均建立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方案,开展定期的卫生舆情报告。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是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未来事件应对的反应。[5]一般监测预警的对象主要是突发传染病事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及时处置的同时,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力度,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重点是信息的获取,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展开全网搜索和动态监测。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针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新闻、论坛、微博、及时通信软件的动态网页进行有效地结构化信息抽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通过网页引用频次、网页内容权威性、网页内容关注点、用户访问量等关键数据,挖掘有规律的信息,对集合的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及事件发展的趋势预测,从而提出重要的舆情信息,对可能出现的扩大化、恶性化舆情信息及时预警和研判。[6]

3、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高校应加强与师生、员工的沟通,掌握他们思想和行为动态的相关信息,形成系统有序的信息监测体系。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校方便能够通过信息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师生对事件的反应程度,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积极和当地疾控部门沟通,实现与公众及媒体的良好沟通,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疏通网络上消极的声音,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和负面网络舆论的传播,最终促使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圆满解决。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高校所属地区的疾控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和网络直报系统,确保紧急情况报送渠道畅通。信息报送做到不瞒报、不漏报,报送及时、全面和准确,以便疾控部门及时控制疫情蔓延,做好防控工作。[7]

第7篇

某派出所疫情防控经验做法  重点是抓了“四个好”:

一、接好警。月日至月日,110共接警起,有效警情起,其中类警情起、类警情起。对接到的每一起警情,该查处打击的坚决打击,对求助、提供服务的第一时间给予救助、服务,对咨询的及时解答,做到有求必应,无投诉等情况发生。

二、站好岗。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医疗机构等重点部位的安保值守。组织法院、检察院、公安等警力人,进驻家医院、个观察点,实行24小时驻守执勤,坚持最严密的安保维稳机制,全力维护医疗机构秩序,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目前,无医患纠纷、案件等情况发生。二是全力以赴加强道路交通管控。目前,共查控车辆台、人员人,劝返车辆台、人员人,保障“六类车辆”通行台次、人员人。三是零容忍打击涉疫违法犯罪。对疫情期间阻碍执行公务、拒不执行紧急状态下决定命令等案件,做到从严从重从快处理。目前,办理涉疫案件起,打击处理人,收到了“打处一人、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四是强化应急处突和城区巡逻防控。整合警力,每天抽调人组成个应急专班,应对处置全县涉疫突发性事件。同时组织名警力在地区开展不间断地巡逻、安全检查和疫情防控等工作,防止人员聚集造成疫情扩散。

三、送好信。一是严密网络舆情监测。组织警力24小时加强网上巡查,严密监测网上舆情,打击各类网上谣言。目前,共监测网络涉疫帖文条,均正面引导,无涉疫舆情发生。二是强化情报搜集研判。对月日以来涉人员往来武汉乘车、住宿的余条信息,进行全面落地核查,共筛查从汉返回人员人。同时每日对常住名境外人员进行电话跟踪回访,了解健康情况,及时上报。三是加强信息报送。严格疫情期间信息报送机制和要求,第一时间报送相关信息,无迟报、瞒报等现象。

四、管好人。一是管控包保小区人员。目前,先后排查包保户家、登记进出人员人、劝返人。二是严格单位内部防范。三是严格队伍管理。严格执行战时纪律,一律取消调休,全警动员、全员上岗,做到疫情不退,警察不退。四是执行最严督导检查。采取随机式、突访式对各单位、派出所和各卡点人员到岗到位、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天通报督导检查情况,确保防疫各项部署落实落地。

第8篇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区商务局疫情防控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抓好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农贸市场的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协助相关部门抓好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指导督促区本级储备商品的冷库落实进货查验、追溯管理、环境消杀、从业人员防护等疫情防控要求。接受区防控应急指挥部安排的其它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迅速传达部署

1月19日,局党组召开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及时传达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1月15号国家卫健委电视电话会、1月14日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1月14日全市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以及1月16日、18日全区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并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根据中央、省、市、区疫情防控专题会议精神及市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关于从严落实春节前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区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综合指挥部工作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区商务局关于商务领域重点场所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修订)》,调整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岗位职责和包保责任。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加大疫情防控常态化宣传力度,深入市场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做好市场消费的正面引导,通过拉横幅标语、现场知识普及、播放防疫宣传音频等方式,提高市场经营商户及消费者自身防控意识。同时组织辖区内各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印发张贴《商超、农贸市场疫情防控指南十条》,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和要求传达宣传贯彻到位。

(三)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督查指导

成立四个小组,督促市场主体落实防控责任。指导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农贸市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要求在入口处设置提示牌,张贴健康码图识,定时进行全面消毒、通风,服务人员每日体温测量正常并佩戴口罩方可上岗;所有人员健康码和体温检测正常、佩戴口罩方可进入。对市场主体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明查暗访,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做到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

(四)深入包保社区,联系服务群众

为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抽调3名人员前往包保的街道政务新区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包保工作。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为进出社区人员测量体温,对返乡人员进行摸排登记上报,同时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公共场所消毒等其他防疫工作。

(五)协调防疫物资,确保防控安全

积极跟相关部门和防控物资销售企业协调并采购口罩等防控物资,为辖区内的各大农贸市场、商超酒店提供防疫物资。截至目前,已发放55450只口罩。

第9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情;融合路径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办学模式探索与尝试,其更好的扩大和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独立学院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校园文化建设虽具特色但不成体系,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虚拟文化对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着个体主导性弱而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在这一特殊群体中,传统的校园文化教育成果的被吸收程度已被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因此,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融合,发挥网络舆情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只不过其是借助网络传播。而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社交工具为平台,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民对国内国际热点问题或校园内有关学习、生活及某项政策规定等问题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性与非理性等特征。[1]但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网络话题都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其必要的条件是参与讨论的大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且引起强烈反响才能成为校园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有效引导和防控,否则将对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价值产生消解乃至阻碍作用。

独立学院因其校园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加之学生特有的个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明显的特色性。

1、舆情内容涉及广泛但“事事关己”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从总体上看,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自我展示愿望强烈的一面;更有喜怒无常、盲动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面。这种个性特征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体现也明显的表现出舆情信息的活跃性,舆情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更多的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议论的话题涉及各个方面但却事事关己,而对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及所谓的“国家大事”关注度较低,大多舆情信息与于学生情感、兴趣爱好、吃穿用及学校某项政策有关。

2、舆情情绪化突出但可控性强

大学生仍处在特殊的心理成长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易受舆情环境和个人情绪变化的影响,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把握不准,观点也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主观性。”[2]在独立学院网络舆情的情绪化特征更加明显,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的网络舆情往往诉求单一,对某一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话题转换较为频繁,缺乏持久的影响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苗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对舆情实施干预,效果往往较好。

3、舆情活跃但监管的措施和经验欠缺

大多独立学院对于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缺乏经验,也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控及引导机制,学校对于一些不理性的舆情时常所采取的对策往往是一些强制手段,例如,“删除”、“堵截”和“掩盖”等等,这样更会使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出更多不健康不合理的言论。不理性的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会造成不良影响,阻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二、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是在不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为全体师生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涵盖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集中体现了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3]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校园网络舆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但它们均属于校园亚文化范畴,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理性的校园舆情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相反,非理性的校园舆情会阻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丰富的网络舆情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上网几乎充斥了绝大多数独立院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传播各类信息,且具有随意性,后果和影响考虑较少。久而久之,造成了当下高校网络舆情广泛性和复杂性,大可以是师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时政热点,小可以是超市、食堂的商品和饭菜价格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等,范围涵盖广泛,其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认知、态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内容。

2、互动的网络舆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民主决策

互联网思维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来源,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自由的观点在亲友圈内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网络舆情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到情感的诱使不停发酵,在交互式的传播中不断强化民主的心声。这种交互传播下的校园文化,带着学生的期待和情感,以真情的方式传递给高校管理人员。而管理者也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给予回馈,积极诚恳的态度同时增强了民主决策的支持率、传播率和执行效力。在这样的交互式反馈中,高校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体现师生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局面。

3、情绪化的舆情信息冲击着传统主流校园文化安全

在独立学院,学生相对而言物质条件较好,网络工具普及性高,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对新事物和敏感问题的自我理性把控能力较弱,尤其是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媒体的大量出现,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事关热点或自身利益都可能被在网络平台上无限放大,成为急剧升温的校园网络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因其主体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所以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分散化突出。不良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冲击,使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上产生迷惑和冲突,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和倾斜,对我们的校园主流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4、隐匿性的舆情信息增加了校园文化的管理难度

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里,年龄、性别、身份都被掩盖,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效力因为“没人认识我”,丧失了约束力,极易造成主体道德意识的弱化乃至丧失。[4]尤其是鉴别力和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当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就可能会漫无边际的发表负面舆情信息,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有难度的负面舆情出现,更需要管理层在顺应主流价值和顺势引导舆论两个方面达到平衡和统一。这种管理难度不只需要管理者从上而下的梳理,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同理心,诚恳踏实的态度。因此校园文化的管理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细节引导。

三、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全国网民人数在2016年初已达6.88亿人,其中大学生的比例高达46.7%。除了大学生的人数比例高,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力更强但判断力弱,这都表明虚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报告也不断强调要在网络环境下,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是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建机制,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

独立学院网络舆情大多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某一网络舆情的背后往往体现的是舆情主体的私人利益诉求而非集体荣誉的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大众更多关注和个人密切相关的时尚八卦,吃喝玩乐等消费文化,网络的舆情更多体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主观评价或以利益为中心的水军阵营。在个人的利益面前,大学的精英文化被冲淡,而自身利益的诉求被强化。特别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更多体现了自我的要求,舆情的表现形式多为不停吐槽而围观,或者出于好奇去围观的状况。不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利益诉求或观点表达都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在校园内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并严重影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变得十分必要。首先,文化引导要以学生荣誉感为切入点,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文化舆情体系,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其次在行动上,要通过净化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等网络文化系统,始终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抵制不良资讯的传播。其次,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规范化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确保师生多元的利益诉求。对多元利益的承认和满足,不仅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彰显。再次,要成立校园舆情监管和引导专门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筛选、甄别、回应和解决,将非理性舆情解决在萌芽状态。

2、搭平台,拓展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连接的有效载体

一方面,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新信息技术传播的多元化,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关注,刷微信、刷微博等已占据了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战场、新阵地,积极搭建新平台,将先进的校园文化内容搬至网络,与校园舆情同台竞技,使得高校师生在关注各类校园舆情信息的同时也能关注到校园中的各类文化活动,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校园舆情要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载体予以及时回应,借助具有优势的传统平台积极引导和化解非理性的校园舆情。

3、畅渠道,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在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互动交流十分便捷,促进了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交流。由于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平等性和隐匿性,使得学生非常乐于通过网络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样,高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该阵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那些带有情绪化的舆情。学生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对于学校的发展及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而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

因此,独立学院要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切实转变观念,将传统的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彻底革除,畅通网络舆情反馈渠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汲取理性舆情声音,回应学生心声与关切,进而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

[2] 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监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3]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 骆玉安.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64-67.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