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跨文化交际

 

实践教学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高等英语专业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规范》指出:实践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电大英语教师,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本人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对教学主体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面向全体学员,注重个性发展。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知识转向重方法,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向重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亲自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使思维得到训练并分享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远程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并能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因此,担任远程教育教学任务的电大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学员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二)明确教改的目的,树立教学目标

在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是试点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直接目的。

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采用的教材是全国试点学校统一使用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主编的“专升本”英语自学系列教程。该系列教程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观念,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重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用英语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同时该教程也是专门为远程教育的自学者设计的,对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

目前,远程教育任何一个专业在中央电大的学习平台上都有完整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辅导,课程考核说明等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职业培训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就包括《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等必修课程。《跨文化交际》所包括的主要媒体资源有:1)主教材及课程导学各一册;2)与主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和光盘;3)中央电大提供的网上教学活动文本——辅导教案,包括教学实施细则、教学难点解析、网上辅导答疑、形成性考核作业、期末复习等等,以上这些资源都为我们学员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帮助杂志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并掌握这些资料,针对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进度,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行宏观控制,使教学双方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对学习主体的改革

使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从世界各国的远程教育来看,其受教育主体仍是成人,多数是为了满足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弥补以往错失的教育的需要。这些远程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但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个体,通常承担着一定的生活(家庭)与工作的压力,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只是一项“业余性”的活动;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如何使这些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影响的教育对象尽早适应远程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电大远程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员是为一张文凭来读书的,但当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知识社会转变的时候,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学历教育将会发展为终身教育。学习能力、做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已成为人们适应新社会的新素质的要求。学历只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表征,而能力则是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正确处理好学历和能力的关系才能真正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才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作好准备。

(二)重视远程独立学习观念的培养

长期作为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教学模式,固化了学员的英语学习思想和习惯,其教学方法更是限制了学员的主动性,使得学员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远程英语教学以视频点播和课件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学设计,辅以网络上的资源。这种学习方法与学员原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许多学员就强烈要求教师下发学习资料、练习讲义,想省去上网查询查找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花大力气改变学员的观念,并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于还有许多学员没有家用电脑,连因特网都没上过。这样的计算机水平很难适应远程英语教学,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或者提前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或者与英语课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以确保远程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教

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学校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有选择性的就教材上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初步概念。教师要达到讲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指导学生“仿”的目的。

第二环节 学

学是对教的内容的消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深化和扩展学习第一环节内容,达到基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等作出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环节 仿

学生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活动时,对课程中一些重要交际场景进行模拟交际,以达到将“教”、“学”环节中所学内容实际运用的目的,它是在教和学这两个环节后的实践。

第四环节 谈

学生在第三环节完成后,对学习和交际模拟过程进行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加深印象,改进学习方法。该环节的结果应反馈到“教”、“学”、“仿”各个环节中,促使各个环节不断完善。

(二) 教学方法设计

《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以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介绍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基本概念,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辅导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辅导面授安排六次,每次四个课时,每次面授我会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重点辅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的评价。面授辅导强调的是一个“导”字,但我发现由于摆脱不了传统面授课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把 它处理成了“讲授课”或者纯粹的“答疑课”。面授辅导不在于殚精竭虑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把它简化为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面授辅导课中,学生的声音应该远远多余教师的声音。辅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性的检查,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和理论概括杂志铺。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和书本,我们可以把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心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和话题编制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浑然一体,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在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中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而且也强化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保证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和实效,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力和感受力,我们把整个课程分成8个部分,且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效果较好的幻灯片及自制的课件,运用文字,图例,动画,视频,声音等,突出每个部分主题的知识结构,使新呈现的内容结构清晰,层次鲜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更加快捷地捕获信息并得以接受和消化。

2.讨论

讨论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研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不仅能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益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讨论的内容,主题,形式,范围和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安排。

课堂上,为了便于控制,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法就某一个话题展开:如Foreigners never talk about others’ privacy,such as women’ age,other’s salary,but our chinese like toask such question,then how do we think of this? 我要求所有学生轮流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表述自己对该论题的观点或看法,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而且人人都能参加,彼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快的实现了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当然我们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大家或交谈,或争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集中发言,阐释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和交际性,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协作关系的形成。

3.场景模拟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场景,在给出材料收集时间和讨论准备时间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员亲身参与模拟实践,有可能的话,给出实践活动总结。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学习目的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材中有很多的交际实例,针对不同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场景模拟,以训练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后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讲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Politeness时,就可模拟书中情景让学生体会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4.答疑

四、对测评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标准是最终考试成绩,对于远程英语教学来说,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得到多数老师和学员的认同,而且还会令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成绩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用一次考试评价学员学习情况的做法,将学生学习过程、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记录在学习成绩中,体现了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根据中央电大要求,《跨文化交际》已纳入基于网络课程改革试点的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针对这种情况,课程辅导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情况,并对学生所做作业及时评阅,对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指导,对每一个学生网上作业的情况及时作出评价以督促和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下一次作业。

总之,远程教育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逐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环节,贯彻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远程学习新模式的战略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4.

[2]张晓敏.变化中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 湖北广播电大视大学学报,2004,3.

第2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0-0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本身,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其过于强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大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英语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不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上的多种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1]。前者基本是一个语言问题,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授,后者兼具社会文化因素。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谈话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因而更为微妙和复杂。本文试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针对大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是以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控制组由50名学生组成,是从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的;而实验组包括50名学生,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他们在第二次语用能力测试之前都选修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所以,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文化输入,与控制组相比,假定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语用能力测试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概论》中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并请教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以保证调查问卷更加科学,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数据分析和讨论

通过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我们发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由图1可以看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曲线偏向低分平移,表示得低分的学生较多,峰宽不大,说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差距不是很大。接着,用SPSS 11.5来分析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两组的均值分别为50.70,54.22;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两组均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1(/t/=1.588,df=49,P=0.06)。由此可得,在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中,控制组与实验组测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基本一样。

通过对实验组、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率为32.01%,社交语用失误率为50.3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与语用语言能力相比,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较差。社交语用能力较差表明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所引导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准则的不同缺乏了解和敏感性。接着我们用SPSS11.5对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进行t检验,两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4.722,df=3,P=0.00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为了了解文化的输入对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影响,我们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文化输入,并对实验组进行了第二次的语用能力测试。接着,用SPSS11.5对实验组的两次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前后测试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2.733,df=49,P=0.007)。因此,可以得出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文化输入,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文化负迁移减少与前测相比其语用能力也相应的有所提高。

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失误。因此,我们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即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两可等意向的一套信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问、不该说。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异。

例如1 Elderly English tourist: “I’m going out for a walk round the street.”

Chinese tourist guide: You are old. You’d better go with someone else.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关心他人,尤其是对老人,所以导游的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然而英美文化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对他们来说“老”意味着哀朽残年,因此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讲导游直言其老,是一种冒犯。

例如2 A is an English native speaker, and B is a Chinese.

A: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A: (thinking that he di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he awkwardly repeated)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You can’t see. You can’t see. ( 不见得,不见得)

贾玉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和利用他人等三个方面,而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2]。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恭维答语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倾向于接受恭维,当被人恭维时,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相反,中国人常常拒绝恭维,中国文化将此类拒绝看作是谦虚的表现,这正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相吻合。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正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A和B的交际失败。

(二)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进行。

例如3 In a commercial negotiation, Chinese representative could not accept the scheme forwarded by the American sid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say “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

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直接否定而是委婉地说“让我们再讨论讨论”(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但对“直言快语”的美国人来讲,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被满足,不然还讨论研究什么呢,正是这种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源自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英语中或误用了英语其他表达方式。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使以英语为母语者听起来感到不快;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发现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文化输入有利于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汉语文化的观念模式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套用到英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社交语用失误[3]。文化负迁移对外语交际的影响表明,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如果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忽视了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就很难做到自然、恰当和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因而也就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取胜[4]。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从社会学角度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英美文化接触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负迁移,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发生。同时,也要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4,1983.

[2]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45-99.

[3]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3篇

一、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们完成日常生活的任务所必须知道的东西,只有少数人才需要部分或很多音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古迪纳夫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是指为了在社会中以其他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活动并按照他们认同的角色行事,人们必须具有的知识和观念。”[2]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3]第一个观点坚持,语言决定思维;第二个观点坚持,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

二、直译与意译

无论直译、意译,都要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4]。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其中大部分可以直译或用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套用,但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习语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项,所以在习语翻译中可适当意译,且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混淆习语的不同含义,不要把英语习语译成具有鲜明特色或浓厚地方色彩的汉语习语。例如:as gay (cheerful) as a lark 兴高采烈,crocodile’s tears 伪善的眼泪;to teach a pig on a flute 对牛弹琴;Judas kiss 背叛行为;as easy as ABC 极其容易;a dark horse 出人意料的获胜者;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想热锅上的蚂蚁;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主要针对三种事物:诗歌是不可译的;风格是不可译的;部分修辞是不可译的,如双关、押韵、对仗及回文等等。文化交流,特别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的必然性决定了在其中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翻译的不可避免性。一种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必然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一时难以找到准确、完整地表达,最终总有人会找到的。

例如:罗伯特?彭斯的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中的第三节诗歌:

Till all the seas gone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I will love you 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

王佐良译为: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郭沫若译为: “直到四海海水枯,岩石融化变成泥,只要我还有口气,我心爱你永不渝。”

王佐良的译文与原诗节奏韵律相仿,语言清晰,处理巧妙,且注重文体风格的一致性。郭沫若摆脱原诗词句行列的束缚,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译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情,韵脚整齐,节奏符合原诗,情境和谐,极像中国古代的诗词。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涉外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

一、高职涉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

针对高职涉外专业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现状,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卷,调查的具体目标为:(1)了解本校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了解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高职涉外英语护理专业一年级099班学生为对象,共45名学生。

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现有的文献中缺少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编了所需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测试卷。

3.《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Kim等著名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它要求交际者具备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从这三个层面建立了问卷,见表1。

表1 高职涉外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表

我针对各个层面的要求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为便于被试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为层面的题目使用英文。1―6题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题目;7―10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题目;11―15题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题目;16―25题为语用能力题;26―35题是非语言交际能力题目。

4.《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跨文化交际认知层面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我参考了胡超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的社会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已有知识中对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的了解程度。

5.调查的实施。

《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职涉外护理09级099班实施,测试时间为45分钟,由我担当测试人。测试前明确表明该调查仅用于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操行无关,要求被试者坦率,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了解程度,40.0%的学生有所了解,48.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在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后,86.7%的学生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2)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学生归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33.3%的学生怕犯错误,24.4%的学生由于内向心理。在造成与英美人交际障碍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不懂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占60%以上。可见排除了学生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情景试题部分答题情况,我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V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描述统计列出了调查对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见表2。

表2 被测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语用与非语言交际情况

其中,在恭维、称呼、男女性别交往差异、接受礼物、看病等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5%以上。在表达异议、赠送礼物、与长辈谈话、非语言交际、正式书信方面学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测试卷共20题,我同样采用了SPSS分析学生的分数,见表3。

表3 被测试者的英美文化知识测试情况

学生最高答对9题,最低只对3题,平均正确率为29.8%。

我在分析学生试卷成绩后,进行了学生个别访谈,学生谈及主要是课外知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有的常识听说过但记忆模糊,导致不能正确回答。当问及是否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时,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概况对自己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有好处,希望老师能提供帮助。

2.调查引发的思考和教学对策。

本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意见,喜欢的跨文化知识传授方式有真实案例教学、文化影片欣赏讨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交流。

四、基于调查结果制定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拟进行以下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涉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真实的案例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的理论给予跨文化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各种本科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选取符合高职涉外专业学生水平的案例给学生阅读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日常口语交际、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非语言交际、社交准则、价值观等,给予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2.多种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实例介绍等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课外推荐学生观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国》等文化影视作品,上网阅读原版英文报刊,与本校外籍教师面对面交谈,组成小组帮助其外出购物、游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课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3.有效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本次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作好记录,给予反馈;收集学生的文化影视作品观后感和网上阅读报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学生中交流、张贴;设置一个模拟跨文化场景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根据学生测试卷的反馈情况,确定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

五、结语

在本次调查中,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需求和遇到的实际跨文化交际障碍,同时采用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并分析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薄弱项,并通过个别访谈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困惑和平时应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时的态度、策略,旨在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使高职涉外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唤醒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能够顺利进行涉外交际,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君伟,张向阳,张伊娜.跨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6.

第5篇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周少蓉(1971- ),女,湖南永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教学和旅游英语翻译。(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7-02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游客入境服务和中国游客出境服务的导游人员,主要包括接待国外游客的“全程陪同导游”“地方陪同导游”以及在景区从事外文讲解工作的“景区讲解员”,还包括带领中国团队出境旅游的“领队人员”。涉外导游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接触的客人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和行为模式等。如果涉外导游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很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此类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我国高校是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阶段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令人满意。

一、现代旅游市场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导游人才

近年来,我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国。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寻求与世界旅游市场全面接轨,实现旅游业的国际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目的国是否有一流的旅游环境,更取决于其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导游。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到异地旅游,除了观光之外,更渴望了解当地的独特文化。涉外导游作为旅游文化的使者,在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名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涉外导游人才除应具备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修养。

二、我国高校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同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可以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的能力。要成功地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实现交际目的,人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能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他方的行为,同时对自己的言行作相应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日趋国际化,个人与国际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成为社会、尤其是英语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般来说,高校阶段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例如通过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文报纸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和有意识地接触外国人,等等。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作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也令人担忧。不少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异同缺乏了解,以为只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就可以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了。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应有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现状都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还不够重视。

(二)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没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导游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没有开设导游专业,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英语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来完成。然而,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没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导游人才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近年来有的旅游院校已开设有导游专业以培养专门的涉外导游人才,但由于涉外导游专业的课程覆盖英语和导游专业,所以不可能像英语专业那样开设有一系列的异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的跨文化意识;同时,由于导游专业还较为年轻,对于如何通过相应课程设置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

(三)传统英语授课模式的影响

对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类课程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思性,除了突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这样一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大学阶段,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在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而且语言的表层结构和使用方式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并能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得体地使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英语教学是提高涉外导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加强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要真正地改变“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来督促老师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要为教师的再次深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语言的一大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交际目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表层结构中的实现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特定文化思维模式在言语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可以通过篇章分析获得。在同一交际情境,不同文化的人为实现同一交际目的采用的篇章形式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较注重对文章中语法结构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表达尽管符合语法规范,却不符合异域文化的篇章结构特点,不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在分析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篇章整体结构的了解,尤其是对旅游类篇章结构和行文风格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言语表达上更符合异域文化的审美习惯,容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

2.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涉外导游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向外国游客译介中国特有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外导游译介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中文信息翻译成目的语言信息的过程,所以他们需要较强的口头翻译能力。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预警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口译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和相关口译教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设置口译练习题,并通过介绍相关的口译技巧,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口译练习题应该与涉外导游以后要译介的内容息息相关,要广泛地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3.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许多学者把增强对他方文化和己方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性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异国的文化;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他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并讨论中西方在饮食、社会礼仪、节日等方面的异同点,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课堂提问和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涉外导游人才应具备的品行和素质,即健康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域文化。或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原声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学到更多的社会文化知识。

4.指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学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报纸杂志则更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模式。所以,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是间接体验西方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时尚报纸杂志,让他们更多地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为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告别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所有英语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输入,从而有效地提高涉外导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乾康,袁静.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涉海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三、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具备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现状及结果分析,对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传统的从学校到教室、从书本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海洋高校涉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素质提升,在设置课程时要文理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人文知识,介绍英语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分析语言句法篇章的差异,同时兼顾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跨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可以把现有的理论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二)多角度营造跨文化氛围

学校及任课教师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营造跨文化氛围,比如聘任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其定期举办侧重于异域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的讲座,组织英语角,开办英语话剧节和开设英美文化大片鉴赏,西方礼仪培训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英语期刊广播,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剧,作为志愿者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等,使学生更充分的接触多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学校可以在体制上制定明确的跨文化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并保证外籍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随时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良好跨文化意识

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中国本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努力提高中国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有信心地、客观地、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跨文化差异,以更好的认知、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在这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提高和发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专业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在愈来愈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使语言与文化相得益彰,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与方法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与交流,而在交流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保障谈话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考虑到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与习惯差异。因此英语的学习过程就不仅仅只是语言的习得过程,更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是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教育部于2003和2004年相继提出高中及大学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最佳的英语学习状态,其后各学校也陆续开展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趋势,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教育部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绝大部分学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标准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教学大环境,即应试教育。正是由于当前的教育环境,绝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口语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也就造成了当前典型的哑巴英语及“中国式英语”的现状。第二,现今各大学校虽已相继开展教育改革,但大多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陈旧,书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当今生活已相去甚远,并不适用于今后的实际交流,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部分院校虽已开始着手对教材进行改编,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材在改编过程中存在着极端的文化认知行为,这反而更加不利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现今各大高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均颇为重视,但大多并不得法,究其原因便是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缺陷。下面本文将基于教学设计这一视角,对如何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建议。(1)教学环节中情景模拟的设计从知识水平层面来看,中国学生理应能与西方人进行流畅的交谈,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总是误会不断。由此可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在教学环节中适当添加一些实践环节来确保其今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情景模拟是现下一种非常流行的测试方法,需将测试对象置于与真实情况类似的模拟情景中以检测其一系列相关能力。这种方法也同样可以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就教学设计而言,校方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并由中外两名教师进行共同授课。在课堂上,教师应先给定一个主题场景,如美国同学的生日会,并要求学生与外教进行模拟情景再现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通过抵达时间、送礼物的习惯及对称赞的反应等细节来检测其跨文化交际水平。其他学生则需从旁记录,找出模拟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在结束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该学生的表现进行自评及他评。然后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并提交书面评估报告,在此例子中应掌握美国聚会礼仪等知识。教师在阅读后找出其中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如到场时间等,在后面的课堂上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身历其境,找出自身的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同时应注意主题场景的选定应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在朋友家借宿及同学聚餐等场景的设定均要符合以上要求。(2)英文原版书籍及报刊在教学中的应用文学作品历来是一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的体现,而英文原版文学作品更是一代代英语学习者们获取西方国家相关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可将其利用到教学中来。但就书籍的选择而言,经典名著往往难度较高且因年代久远而与时代脱节,所以应选择一些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及兴趣的现代小说,如《分歧者》《理智与情感》等,以便让学生更能融入其中。从教学设计上来说,首先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阅读课程,但文学作品往往较长,所以需将课下时间也一并利用起来,采用课下阅读、课上进行书面测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以《分歧者》为例,在阅读时,学生不能只是了解翠丝转派后的生活或是与老四的爱情故事,还应对其中的生词、语法点及相关文化知识进行批注。其后采用师生相互结合的方式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了解当代西方人的说话方式及文化背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中的内容更新更全,对学生今后的跨文化交际非常有利,且因其篇幅较短,所以可在课上完成。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提升其阅读理解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教师在文章选择上应注意贴近生活、内容广泛且专有名词不宜过多。(3)英文原版电影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语言环境的缺乏是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较为腼腆且自尊心强,不敢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后导致哑巴英语的现状。而原版英语电影却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在电影的选择上应慎重,应选择发音清晰、生词不宜过多的对话,内容应积极健康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大学新生》《阿甘正传》及《歌舞青春》等。其次,在观影前教师应做适当引导。以《歌舞青春》为例,教师在电影放映前可先对人物设定及美国高中生活进行简要介绍;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影后总结故事梗概及观影感想以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第一次放映时,应隐去中英文字幕来锻炼学生的听力,并在放映结束后就片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提问来检测学生的听力水平。在第二次放映时,教师应边放边停以便对其中的词汇运用、表达法、俚语、经典对白、文化内涵及重难点进行讲解,同时在课上内容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其形式可以是撰写影评或听写经典对白及习惯用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电影对话及内容编排话剧来锻炼其口语能力并在实践中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对授课内容及授课效果进行检验,还能够以此实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不能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设计的层面出发,利用多种手段及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知识储备,真正做到一举多得,为其今后成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璐.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方法[J].中国培训,2015(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构成;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6-02

1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

Jenny Thomas提出语用失误一词。她区分了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和原谅,而语用失误更容易引起误解,会被视为粗俗无礼的表现,更容易造成交际的失败。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障碍造成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交际者会使用第二语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适合的场合下使用适合的语言,也即是语用能力。因此培养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就成为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师的一致认同。

英语文化课程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英美社会各方面状况,包括: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地理等资源;人口构成、宗教及国民性格;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大众传媒;节日风俗、家庭生活;西方的价值观及形成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背景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社会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对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中宏观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讲解往往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更是奢望。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使文化真正以其本应有的绚丽色彩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模式。

2英语文化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而电脑入网后的信息量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走进英语文化课程,可以把丰富的多种信息资源带入课堂,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使学习者更好地领略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改变长期存在的机械化的语言学习问题。在这一方面,比起在其他课程,多媒体在文化课程中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网络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媒介,使得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可以延伸至课堂以外,实现知识优化和资源共享。

2.2以学生为中心,协助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生成意义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根据材料建构相关的心理表征。学习者的任务是从演示的材料中生成意义。 因此多媒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与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加工的方式相一致,帮助学生理解演示的材料,建构知识,生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协助者。首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了解学习者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然后教师传授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网络、影片、报刊等)查找所需信息,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文章中的信息。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头脑空空开始学习课程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3]学生在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时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同等重要,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中也应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演示。再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环境的交互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

3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

3.1英语文化素材

使学生了解语言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展现英语文化,可以使文化课程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发掘这种拥有深远文化的语言的魅力。这些英语文化素材包括,西方传统节日、英语起源、词汇语源、英语的习语、俗语等。

示例1万圣节教学示例

3.2视频与任务设计相结合

视频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主动发掘获取知识,而且呈现了立体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视频任务由三部分组成:预习页、视频页、活动页。预习页主要是对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探讨,视频页播放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前面的问题,并捕捉主要知识要点。活动页包括视频中相关主题的要点,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练习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页视频页 活动页

示例2工业革命教学示例

3.3动画与游戏的趣味设计

用动画来展现历史,用游戏来扩充知识。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玩中练,在做中学,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将动画与游戏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4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的过程。在考评方式上注重创造性学习,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现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英语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能的评价,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制作电子作品(如演示文稿、网页等),开拓视野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激发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示例3角色扮演游戏

4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角色

随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也是文化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也从以前单一的语言解释和描述,转变为多种作用和角色。

1)文化教师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完成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本族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整合。提高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帮助学生减少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2)教师应是文化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教师应是文化课程中的协助者。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放弃课堂权威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帮助,提供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延伸文化课程的作用,真实客观地体现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与目标语文化接触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课程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它不仅为文化学习创造了动态环境,而且真实呈现了文化的面貌。丰富生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英语文化课程首选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91-112.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164.

[3]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21.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专业 培养新模式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已成为高校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专业。对外汉语作为跨文化语言学习,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密切,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参考以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探索并尝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验模式,以促进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Hanvey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胡文仲,1990);李映(200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面: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灵活运用语言与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等四个不同步骤。文秋芳等人(1999)提出了包括前人提出的交际能力以外的间距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许力生(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的能力培养两个层面。高一虹(2002)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一文中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种重要模式,并对文化的跨越与超越进行了比较。综合借鉴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和层次的分析。付天军(2010)在借鉴Patrick(2004)文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了解,参与,比较与对比,以及调整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2.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即通过了解、理解、评价和运用四个层次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3.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认知、对比、合作、实践

笔者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设计了培养模式。

3.1语言文化认知。包括了解掌握本族语言文化和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认知两种语言的深层文化,即社会结构,思想意识,政治体制,社会价值取向等,尽量丰富社会文化知识,挖掘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

3.2跨文化对比。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在学习使用过程中自觉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语言语用文化对比,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3.3合作学习。在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生活及课堂模拟的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调整认识、情感和行为,以合作的心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3.4实践运用。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有效交际。除了课堂模拟环境,还可以利用网络、外教、留学生等为学生创造“半自然”交际环境,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参与者的互动,观察交流与沟通,亲自感受文化差异,得到跨文化交往的熏陶,在反复实践中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感受文化的异同,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4.结语

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跨文化教学应当贯穿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并逐渐增强和逐步深入。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新模式进行跨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言文化,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并在获得流畅的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的同时,实现由西方文化的学习者到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付天军,陈凤然.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李建萍.合作学习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研究[J].外语学刊,2012,3.

[4]李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东岳论丛,2006,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