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护理老人的护理流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全护理老人的护理流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全护理老人的护理流程

第1篇

一、基本情况

(一)护理人员情况

全院护理人员总数157人,其中正式在编护士149人,合同护士8人,护理员1人。执业资格结构:执业护士137人,注册护士132人。归属护理部业务管理的护理人员129人,占全院卫技人员38%。分布在临床一线126人,其他护理岗20人,非护理岗11人。学历结构:大专39人,占24%,中专113人,无学历5人,大专在读13人,本科在读3人。职称结构:主管护师73人,护师51人,护士33人。年龄结构:全院护士平均年龄36.75岁,临床一线护士平均年龄34.06岁。按计划床位数295计算,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为1:0.32。聘请临时护士18人。×

(二)护理工作量表1

从以上两组数字来看,我院护理队伍结构老龄化现象与去年相比有所缓解,但梯队不够合理,影响护理人力的合理使用。护理人员短缺凸显,护士床位比较低,医护比例明显失调,现有护理人员配置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安全的需要,存在着安全隐患,也制约护理质量的深层次提高。

二、加强了护理管理,努力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一)强化护士长的管理意识,今年二月份,护理部组织举办了一期院内护理管理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是护士长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技巧及护理服务的人本精神的塑造、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同时,安排了半天的讨论,护士长们在回顾上一年工作的同时,展开了新年如何深化人性化服务的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了”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内涵,达成了共识。

(二)加大了对护士长目标管理的月、年终考评,明确了护士长工作流程及考评标准,确立其在科室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护士长日三见面三查房制度,护士询意见制度,有效的提高了护士长预测——控制——改进工作的能力。密切了护患关系,减少了病人的投诉率。

(三)悉心指导新上任护士长工作:今年新增护理单元二个,护理部除积极协助组建护理单元的建设外,对新上任护士长采取跟班、指导与交流等形式,帮助新上任护士长尽快转换角色,在较短的时间内承担起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

(四)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1.强化护理安全超前意识,重视危险信息反馈,今年,建立了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即护理部—护士长—安全监控护士,逐级收集护理危险因素,每月组织护理安全讨论会1-2次,就现存的及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今年共查摆护理安全隐患63条,提出安全措施12条。制定出制度、流程改进措施3条。有效的防范了严重护理差错的发生。

2.加强了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的归因分析:建立内部如实登记报告制度,对故意隐瞒不报者追究当事人及护士长的责任。护理部对每起护理缺陷及投诉,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责任其深刻认识,限期整改。科室护理问题与科室护士长月、年终考核挂钩。

3.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强化护理人员遵章守规,今年组织了护理规章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考试,并及时向全院护理人员传递有关护理差错事故的案例警示,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医嘱查对流程,药物查对流程,制定了重点环节护理管理程序及应急流程,防范住院病人跌倒制度及各类导管防脱落制度。有效的保证了全院护理人员有章可循,确保了护理安全。

三、加强护理质量控制,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一)建立了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护理部人员不定期的深入科室检查、督促、考评,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长交叉大检查,促进了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有效的促进了全院护理质量的统一和提高。

(二)健全护理质控体系网,注重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各科室明确了护理质控小组的职责及工作方法,各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信息交流,而且质控员都有各自的质控点。此举措较好的促进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意识,激励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对抓好环节质量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规范了护理文书书写,从细节上抓起,加强了对每份护理病历采取质控员—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考评制度,每月组织进行护理记录讲评1次,确保不合格的病历不归档。在年终护理文书检查评比中,获得质量前三名的科室是:五官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

(四)针对“创满”建设活动及“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今年继续抓好等级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考评工作,并将这二项工作作为今年护理工作的主线贯穿在每月的护理质量考评中,强化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识,实行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制。健康教育覆盖率100%,但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够理想。

(五)护理质量已达标

1、基础护理合格率97.7%;2、一级护理合格率98%;

3、护士长管理考核合格率96.8%;4、夜间护理质量检查98.8分;

5、抢救物品管理合格率98.5%;6、消毒隔离合格率98.7%;

7、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8.2%;8、护理工作满意度94.9%

9、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合格率95%;10、护理人员考试合格率100%;

“20*年度医院护理工作总结”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11、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12、一人一针一管一灭执行率100%;

13、护理事故发生率0;14、年褥疮发生率0。

四、采取多渠道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制定了护士教育培训制度,护士考核制度,配套完善了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护士继续教育实施方案,定周期,定培训计划,尤其是加大了对新护士及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力度,明确了规范化培训内容及要求,周期内培训考核合格取得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后方可进入继续教育阶段。

(二)引进了广州总医院护理教育学分管理软件,试行护理教育培训与护士工作考核信息化管理,将护士考核、工作质量、服务态度等以学分的形式进行管理,作为护士晋升、聘任、再次注册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了“三基”及专科技能的培训,今年护理部为培养实用型的护士,改变了以往考与做分离的做法,考试更加贴近临床,采取现场考核与现场点评,实物示教与规范演示相结合,组织岗位练兵,在“5.12”护士节期间举行了护理操作比赛,全年共组织理论考试3次,合格率100%,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次,合格率95%。但由于部分护士思想上不够重视,基础较薄弱,培训未达到预期目标。

(四)加强了护士的在职教育,护理部组织安排了全院性业务学习12次,内容为新理论、新技术及实用性知识讲座,同时,护理部充分发挥院内局域网的资源优势,及时上传护理讲座演示文稿,丰富了护士的学习内容,深受护士的欢迎。

(五)外出参加短训班及学术交流9人次,外出学习人员回院后向护理部进行了口头或书面的学习情况汇报,并安排科内、院内学习传达6次。但年初的培训计划未完成。

五、教学、科研工作

(一)今年接收乡镇卫生院进修护士4人,接受省、市卫校实习生共24人,并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及安排好临床带教工作,各科能组织对护生的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在召开的多次实习生座谈会上,学生反映大部分带教老师关爱学生,责任感强,带教质量较高,根据实习生意见反馈表结果,反映带教氛围较好的的科室有外一科、内科、外二科、妇产科。通过发放带教教师评价表,学生认为较好的带教教师是:×××(二)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立足创新,今年医院护理自选项目×××《通过了市科技成果验收,填补了县内无护理科研的空白,儿科开展了新技术项目二项:×××,大大提高了救治重症患儿的水平。全院撰写护理论文10篇,发表省级10篇。

六、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人性化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首先护理部就如何在护理服务上体现“人性化”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广泛听取门诊病人的意见,尤其是注重倾听曾到外院就医患者的意见及与住院病人交谈,发放住院病人征求意见表、阅读回访信等途径获取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信息,找出存在的差距,制定相应的人性化服务措施,并在具体细节上进行规范。

(二)其次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强化一个转变,即服务理念的转变,倡导多主动换位思考,从病人的衣、食、住、行、治方面提供舒适与安全的照顾。如产科病房为方便产妇哺乳提供靠背凳;责任护士做病人的贴心人,每天利用为病人做治疗后的空闲时间亲切的与病人交谈,为他们传授疾病康复知识,送去亲人般的安慰。护士又如腈雨表,晨间问候时及时告知病人天气冷暖,提醒增减衣服,每逢新年、教师节、建军节、老人节、儿童节,护士都不忘问候病人,有的送贺卡,有的科护士还亲手为病人折叠千纸鹤,表达美好的祝愿。儿科护士在治疗之余,还为小患者讲故事,辅导作业等等,家长深受感动,内科还为出院病人发放连心卡,将亲情服务延伸。正是护士亲切、贴心的话语、周到的服务使病人感到家的温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许多病人在征询意见表上留下了发自肺腑的赞誉,急诊科一病人还在护士节期间为全科护士送上一束花表达他对护士的敬意。今年收到表扬护士的表扬信4封,根据民意测验结果统计,被点名表扬的最满意护士达50多人次。经统计病人最满意的科室前三名是:中医科、五官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科(并列)。最满意的护士前十名是:×××(三)爱岗敬业,热心帮助患者,为病人做好事:今年外三科收治了贡江镇敬老院一位孤寡老人因车祸入院,入院时满身污秽,头发蓬乱,生活起居无人照顾,外三科护士长带领护士们为病人擦尽身上的污秽,为病人理发、剃胡须,从家里拿来衣服为病人换上。送水、买饭、喂饭,全成了科室护士们的事。后病人转至外二科,帮助老人的工作又得到了延续,外二科的护士们共为老人捐衣服10多件,关心老人的温饱,照料老人的生活,演绎了感人的爱心之歌。朴实的老人无语落泪,只有竖起大拇指表达对护士的感激之情。

七积极配合医院做好其他工作

(一)协助做好外三科、内一科的组建工作,从科室建设到组建后的工作指导,建章立制以及护士群体的调适,使两个新成立的科室能在短时间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安全的进行。

(二)做好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的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

八存在的不足

(一)护生带教存在安全隐患,发生一起护生打错针的差错,暴露出实习生带教中老师安全责任不够明确,护生操作时放单飞现象。“20*年度医院护理工作总结”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二)午间、傍晚、凌晨只有一名护士值班,在安全管理上有顾此失彼的隐患。

(三)护士沟通交流能力有待提高。

(四)相关部门协调不够,临床护士跑外勤削减了护士有限的直接护理时间。

第2篇

出院当天又进抢救室

2009年10月20日,陈女士的母亲谢老太由于治疗“右髋部疼痛”,被家人送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入住骨外科病房。2009年11月12日,医院对谢老太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至2009年11月24日,谢老太身体恢复良好。中山二院由于骨外科床位较紧张,医院方面要求谢老太转入神经内科进一步调理身体,并按医嘱进行二级护理。

陈女士向医院提出了要一对一24小时护理服务的要求。当晚,由中山二院指定的南职护理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职公司)派遣了护工罗嫂来对谢老太进行护理。一个月时间里,陈女士共向护工支付了3000元。

至12月16日,谢老太已经大致恢复,神志清晰、胃口良好。主治医师通知陈女士18日来办理母亲出院手续。

12月18日早晨,陈女士突然接到医院紧急电话,称谢老太因喂食阻塞窒息,已无心跳和呼吸,正在抢救。陈女士一家赶到医院时,医生正在对谢老太展开抢救,但病危通知书已发出。陈女士在现场看到,护士手里拿着的玻璃容器里盛满了从老人口腔和咽喉里吸取出来的面条和青菜,连谢老太的头发和衣服也沾满了食物。在病房门外,护工罗嫂一看见她便说:“很对不起,都是护士催着我,才发生这种事情的。”

经过三次抢救,谢老太最终在12月27日晚上10时,因吸入性肺炎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离开人世。

陈女士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请来的护工竟然成了杀害母亲的“凶手”。这个罗嫂是南职公司的护工。他们公司在医院有办公室,科室的服务台上就放着他们的宣传材料,病房里的护工都穿着绣有“南职公司”的工作服。南职的人听说陈女士要请24小时的陪护,就非常热情地推荐了罗嫂。陈女士、罗嫂、公司当时在病房就签了三方协议。

医院、护理公司均说无责

不甘母亲含恨离世,陈女士先后到广州市卫生局和第二医院投诉,都没有得到帮助。2010年7月,无奈之下,陈女士把南职公司和医院分别作为第一、第二被告告上法庭,状告“南职公司不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强行进行野蛮喂食,导致老人呛食后严重窒息,造成呼吸循环及肾脏衰竭,其应对老人的死亡承担全部责任。而医院作为病房和护工的管理者,未尽审查义务,未尽监督管理义务,导致护工野蛮喂食的发生,对老人的死亡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要求赔偿近26万元。9月,越秀区法院受理此案。

2011年7月16日,此案第一次开庭。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围绕“护理公司是否应承担责任”、“死因是否因喂食太快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进行辩论。另外,医院和南职公司都力图从人事上撇清关系。医院称自己与南职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南职公司则称,罗嫂不是他们公司的员工,双方没有劳动合同,公司只起到一个推荐的作用,不必为此事负责。

陈女士出示了在医院办公室拍的证明公司和医院存在业务合作关系的照片。照片上有两块牌子,一块写着“广州南职公司 陪人收费处”,另一块写着“办理 沙滩椅 陪人证 IC卡”。但医院对此矢口否认。

陈女士认为,南职公司的话更可笑,“罗嫂穿着南职公司的工作服,公司竟说不是他们的员工,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

找个好护工就像撞大运

陈女士的不幸遭遇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事件的调查,不难发现护工市场的混乱。谢老太的死因更多是来源于一种并不完善的模式:医院――公司――护工。

详细来说,这个模式首先是护理公司竞标取得医院业务,向医院交纳管理费,在医院设立办公处。然后,由公司收编医院原有的护工,招聘新护工。收取护工数百元押金,给护工发放工作服、工作证,对护工进行体检和培训。病人可以直接在护理公司的办公处办理聘请护工手续,也可以在病房通过护士长给公司打电话,公司再通知护工来。

从病房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是这种模式最大的支持者。一位医护人员表示:没有引进护理公司之前,有很多护工在各楼层、各科室窜来窜去揽生意,使得病房里人多又杂,又吵。引进公司之后,护工经营也变得有秩序多了,病房也清静了很多。而且,公司指派的护工也比外面不知来历的让人放心。

但从护工角度讲,对公司的态度却是“爱恨交织”:一方面,公司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却怨恨公司只“抽成”,无保障。因此,有许多“散兵游勇”式的护工拒绝被公司收编。一位叫吴爱菊的护工说:公司就像是黑社会,每天收保护费。

近年来,医患关系不断恶化,医疗纠纷不绝于耳,患者及其家属与护工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这令护理公司觉得,只有不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才是对公司正常运营的最好保护。从法律角度讲,公司向医院派遣劳务,护工付出劳动并获得公司的工资,可视为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但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由于他们处于产业链的最下端,因此,也承担了最大的风险。不少病患家属抱怨:现在请护工,就要等公司指派,护工水平良莠不齐,找个好护工,就像撞大运。

护工市场亟待整治

调查中发现,虽然护理公司宣称自己对护工进行过培训和资质认证,但由于没有国家规定,也没有统一标准,使有关部门对其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面对护工市场混乱现象,医患双方呼吁加大整治力度,规范护工准入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让医患双方放心。

护工上岗必须具备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卫生部门出具的健康证、培训机构培训合格的上岗证等,还应提供个人身份证,具备这些基本资质才能上岗。

护工培训必须着眼于护理技能的提高,培训要保证培训时间、课程、效果落实。学员考试合格后,培训机构还应进行跟踪管理,检查护工护理质量,听取医患双方意见,然后让学员护工“回炉”进行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第3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基层医院;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

由于人口老龄化,独自居住在家的老人也日益增多,在家活动或外出时意外跌倒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子女在外地工作也没有很多时间照顾老人,有些老人合并有高血压等疾病和悲观心理,增加了手术风险,影响疾病的恢复。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深化“以患者为中心”已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实践中[1]。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促进早日康复。我科自2013年5月~2015年7月,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女33 例,男27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69.2岁,均为自己不慎跌倒致伤,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8例,既往有一种疾病者23例,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同时合并有两种以上疾病者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将本科护理人员分成两组,各设立1名责任组长,3名责任护士,每位护士负责6~7名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患者人院时,主班安排床位后,分管责任护士负责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具体方法:修改骨科优质护理工作制度和流程,调整各班护理人员的职责,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康复指导。

1.2.1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由本组责任护士接待并护送到辅助科室做术前的相关的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钐、家庭情况。予以患者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积极配合手术治疗。经济困难者向患者讲解医保政策和报销比例,解除思想顾虑。给予饮食指导,戒烟酒,以防对骨折的愈合造成影响。术前示范训练:指导患者床上解大小便方法、有效咳嗽、深呼吸方法。给予气垫床,臀部垫水枕,足跟部用手术手套自制的水袋垫高,告知抬高臀部的方法, 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

1.2.2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诱发原发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疮,预防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预防深静脉栓塞,使用抗凝药,向心性按摩双下肢,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输液、采血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2]。高龄患者对疼痛耐受差,可以给予疼痛护理。

1.2.3康复指导 老人机体耐受性差,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强,责任护士讲述康复指导知识时语言要通俗易懂,文字不能太专业,态度和蔼,耐心地向患者强调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功能锻炼。麻醉清醒后即行患肢肌肉等长舒缩锻炼,被动按摩下肢肌肉,手术后第3d即可用CPM机及压力治疗仪,在较松弛的状态下进行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练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术后第1w可开始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运动,方法是平卧,趾尖朝上,手臂放于身体两侧,足跟贴于床面,屈曲髋关节、膝关节,再恢复到开始的姿势,重复20次,2/d,膝关节允许屈曲大于90°[4]。

1.2.4出院健康指导 嘱咐出院后继续进行股四头肌、臀肌的训练和行走锻炼。为患者制定逐步弃拐行走计划,即双拐行走6 w,单拐行走6 w。使用单拐时,告知拐杖应卧于健侧。交代术后6个月内不宜坐低凳,不宜蹲便,不宜做下蹲拾物动作,不宜跷二郎腿,不要试图按常规方法穿鞋袜等[5]。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测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发放医患联系卡,1 w起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基本情况,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要求患者必须遵医嘱定期复诊,完全康复后,每年复诊一次。

1.3观察指标 ①平均住院天数;②患者对股骨颈骨折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对康复知识的认识;③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通过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

实验组30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6.7±5.85)d;对照组30例,平均住院天数(19.5±6.97)d。实验组对股骨颈骨折疾病认知的有29例(有1例老年痴呆患者),约占本组的95%,对照组对股骨颈骨折疾病认知的有12例,约占本组的4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5%;实验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7%。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因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有些经济不够富裕,担心术后恢复情况不佳,增加子女的负担,特别是子女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病床边,老年患者多有悲观,忧虑心理。传统的护理是以疾病为主的模式,往往会忽略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优质护理是建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为主的一种新的模式,综合各因素对患者的作用,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优质的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保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日康复。老年患者是特殊人群,对疾病认知水平低,关节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围手术期为他们提供各种优质护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多次进行优质护理知识培训,制定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责任护士在患者术前、术后的工作是否做到耐心、细致,是否给予了术后及时、有效的健康指导。了解患者对责任护士的评价和优质护理的建议。护理理念的转变得益于优质护理的开展,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护士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桂芹.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拔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2月中旬刊:72-74.

[2]陈汉珍,缪玲莉.高龄患者95例术后监测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2(18):86.

[3]郝素芳,34例高龄股骨头置换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

第4篇

老年意外险:针对性高费用低

老年人群遭受意外伤害的概率要高于其他成年人群体,特别是交通事故、意外跌伤、火灾等事故对老年人的伤害更加严重。比如,因为老年人比较容易患骨质疏松,万一摔倒就可能花费不少医疗费用,因此市场上这几年出了几款专为老人设计的老年意外伤害保险,都内含了老人骨折的赔偿或津贴。

具体来看,中意人寿一款“乐天年”老年意外伤害保险,50~70周岁之间的老人无需体检,即可获得保障,并且可续保到80周岁,因意外发生的门诊、住院、身故,均可获得保障。如果老人以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原因造成骨折,可根据骨折的程度获得保险金额4%~30%的赔偿;如果老人以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原因导致全残,每月可获得意外事故全残津贴,直至给付满三年。

而光大永明的“永宁康顺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老年计划”也是专为老年人群设计的,一年花费500元,就可以让老人获得10万~30万元的意外身故保障,同时有最高1.6万元骨折保险津贴,以及6500元的意外医疗费用补偿(免赔额100元,且不论是否与社保内已报销部分冲突)。

还有泰康人寿的“康寿保”老年意外保障计划,50~70周岁老人都可以投保,而且最高续保年龄可达75周岁,保险金最高可达7万~12万元,其中意外护理保险金最高给付额达8000元,能在不耽误子女工作的情况下,让老人获得悉心照料。全年所需保费不过300~700元。

此外,每年的8月到9月底,上海地区的老人及其子女还可以到就近的街道、居委会办理“银发无忧”老人保障计划。这是一项政府实事工程性质、由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商业保险计划,因为带有“团体保险性质”,因此费率比个人投保要低很多。老人或其子女花费20元保费买一份,就可为老人获得最高1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障,以及500元的骨折津贴。

老年医疗计划:预算充足者可考虑

随着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开业和产品冲击,这两年市场上终于开始见到老年专属医疗保障计划的身影。如果老人或子女的家庭条件较好,保险预算比较充足。可以选择目前市场上特别为中老年人开发的综合医疗保障计划。

比如瑞福德健康险公司的“金福寿”中老年保障计划,保障内容含盖疾病身故、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烧烫伤、一般的住院、重症监护、手术、器官移植、意外医疗、重大疾病、老年护理等方面。可投保年龄可高达65周岁,保障期限最高可以到85周岁。

“余福寿”的购买和理赔流程也比较方便快捷。购买方式更人性化,期缴、趸缴皆可,购买渠道包括银行和各保险经经纪、公司,一张身份证、一张银行卡即可购买,无需体检,购买十分方便,满足各类客户需求,而且理赔不需要原始发票(除意外医疗),非常人性化。

而人保健康险在2008年新推出的一款“医诊无忧”社保补充个人医疗保障计划,18~60周岁,且已参加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都可以投保。投保人在一次性缴费后,可以享受五年期的综合医疗保障,包括高额的社保补充保险金和重疾自费项目保险金;五年满期后,不论是否曾经发生过医疗费用的赔付,都可以领回原来缴纳的保费;如果在五年内发生身故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则赔偿相应的身故或护理保险金。同时,投保人可以获赠一套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第5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老人体检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40-02

1 首先做好体检前准备工作

1.1 告知体检前注意事项:

1.1.1 常规通知体检者体检前3天,清淡饮食,不饮酒,停服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避免情绪激动,保证睡眠充足。

1.1.2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需要长期服药者,可在体检前一天晚上睡前或晨起服用常规药品,以防止意外发生。

1.1.3 通知老人按时到指定地点候车,体检车上要备有医护人员及抢救器材和药品。

2 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体检环境

2.1 宽敞、舒适、明亮的体检大厅布置要恰当,如:座椅放置要整齐,有明显路标及各科室布局图,白色墙壁上挂有健康知识及常见病防治图文宣传栏等。

2.2 营造人性化的体检环境。考虑的高龄老人大多数反应缓慢,腿脚不利索等特点,为防止意外伤害,保证安全,整个大厅地面铺上地毯,所有厕所地面都铺上防滑垫,除洗手池和小便池以外墙体都装上扶手栏,使用座便。确实做到尊重,爱护和体贴老人,把人性化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以老人的安全和满意为本”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

2.3 大厅内设有饮水设施及配备轮椅护士,使老人体检时有如到家的温馨感受。

3 强化导医素质

3.1 导医选择:挑选年轻、热情、有爱心及责任心、知识全面、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当。

3.2 导医岗前培训一个月:培训导医流程、熟悉工作环境 、工作范围、强化注意事项、服务标准,导医礼仪等,经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3.3 导医实行一站式服务模式 老年人属于弱势人群,无人陪护,身边需要他人帮助,尽量减少走动、离开座位,防止走失和意外发生。

3.3.1 按导医人数平均分配每个导医体检人数,由始至终带队有序进行体检。

3.3.2 各组导医先做自我介绍,使体检者认识和了解本组导医,有利于沟通和联系。

3.3.3 各组导医依据体检者自身条件以弱者优先的原则依次编号,按编号顺序体检,各组体检者检完一个项目后交替轮换下一个体检项目,直至体检项目全部检查完为止。这样做到有秩有序、无声、不乱的高效良性体检。既要缩短体检停留时间又要保证工作效率。

3.3.4 体检完后导医代表清点体检人数到餐厅用餐。

4 确保体检中安全

考虑到体检者均为75岁以上老人,体检者中存在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等特点,把“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首要任务。

4.1 严格 “三查四对” 体检前、中、后查对编号、姓名、性别、人数,确保无体检者走失或检查项目漏项。

4.2 每天固定体检时间及人数,早7:30~9:30,每天体检60人左右,一来防止老年人因空腹时间过长而引起低血糖;其次,大热天时,可防止天气太热而造成一些应激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绞痛等发作,所以每天体检时间不宜过长,大约2小时左右,相对固定人数。保证体检质量和安全。

4.3 开通绿色通道。

4.3.1 体检中发现有潜在危险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告知体检者。如血糖过高或过低、血、尿常规中异常结果立即报告,当场处理,如果体检者已离开要千方百计通知本人及家属,以免耽误病情,贻误及时治疗良机。

4.3.2 体检中如有体检者血压心率过高或过低,护士应立即与医生沟通,给予相应处理,暂停体检;引导体检者到指定地点休息,待血压心率平稳后再继续体检其他项目,避免病情恶化,保证安全。

4.3.3 体检中心要设有急诊抢救室,成立抢救小组,开设绿色通道。一旦意外发生迅速启动绿色通道,使患者能迅速得到应急处理。

5 体检后的工作

及时详细填写体检结论,建立健康全电子档案,并将体检报告及时随访,送达到老人所在各社区社保部门,让老人就近取。

第6篇

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2012年7月1日,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通过社保筹资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一)主要内容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2015年1月1日实施)的参保人,均应参加护理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城镇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月月底以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个百分点的资金量的2倍为标准,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划转,同时市财政每年从福利公益金划转2000万元;此外,试行第一年从福彩公益金中分年度划拨1亿元作启动资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设立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城镇职工护理基金和城镇居民护理基金。护理服务形式包括:居家护理,简称“家护”,即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老年机构护理,简称“老护”,即入住老年护理院(或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接受医疗护理服务;医院老年病房专业护理,简称“专护”,即入住二、三级定点医院设立的专护病房接受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巡护,简称“巡护”,指护理服务机构(含村卫生室)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巡诊服务(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护理保险受益人群是:因年老、病、伤等失去自理能力需接受护理的参保人。申办流程:参保人申请———护理机构评估与网上申报———社保经办机构核准。报销标准:护理保险不设起付线;参保人接受“老护”和“家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6%;在定点医院接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0%。

(二)制度效果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初步构建了“医、养、康、护”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有效破解了广大失能、半失能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了“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的多方共赢目标。

1.缓解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通过风险共担和资金调剂的方式,以较高报销比例分担了高昂的长期医疗护理费用,减轻了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从实际结算情况看,医疗护理保险三种服务方式平均个人负担比例仅为8.9%(含统筹外自费),只有普通住院的三分之一[2],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

2.提高失能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使失能、半失能群体规模越来越大,随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老人尤其是独居和失独老人可以享受到专业、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

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发展

首先,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有利于老年患者在二、三级医院与定点护理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分流,从而增加了定点老年护理机构床位,同时定额包干制的结算方式也为机构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通过暂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协作的方式,可以促进中小养老机构的发展。最后,减轻了三级医院承担老年医疗护理任务的压力,有利于大医院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用于救治疑难危重病人,实现功能归位。

4.减轻医保支付压力

在护理保险产生前,老人为接受长期护理服务只能住进医院,“社会性入院”产生的巨额护理费用导致基本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后,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申请长期护理保险获得相关服务,其平均床日费用60多元,而同期医保住院平均床日费用1000多元,是护理保险床日费用的16倍;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日均费用4600多元,是同期老年专护病房包干床日费用的23倍。假如没有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将支付高昂的费用,对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带来严峻挑战。

(三)存在问题

青岛市的试点之所以在护理保险前加了“医疗”二字,一是因其基金主要从医保划入,不宜支付生活照料的费用;二是基金规模较小,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因此,这次试点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

1.上位法存在立法缺位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系全国首创,由于缺乏社会保障上位法体系的依据,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使其只能依附于医疗保险制度,用医保基金来支付护理服务的费用,而不能有独立的筹资模式,从而决定了其支付范围和服务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筹资方式缺乏独立性

正是由于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缺乏上位法的支持,必须依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支付范围、服务内容需在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内,因而缺乏独立运作的空间。从长远来看,随着老龄化愈发严重,失能、半失能群体将越来越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能够承受更大的护理支付压力,而如今依附医疗保险基金的模式必然无法承担“银发大潮”带来的医疗护理需求。

3.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有限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基金主要从医保划入,因此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但是无法自理的老人不仅需要医疗护理,也需要一般的生活护理、家政服务,这些已经在很多实施护理保险的国家中成为了现实,而且也是护理保险的题中之义。因此青岛市的试点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并没有实现护理内容的全覆盖。

4.护理分级缺乏明细标准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尽管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来评定老人的失能状况,即分为自理、半失能与完全失能三种,但分级仍不够细化,不仅没有细化老年护理的具体需求,而且也没有对护理服务的收费标准进行科学分层。

5.保险经办人员严重不足

护理保险实施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承担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之外,新增了护理保险经办业务,使经办人员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以负责市内6区“家护”和“老护”经办业务(这两项业务是护理保险的主要业务,接受服务人数占护理保险在床总人数的96%)的青岛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社区处为例,目前共有13名工作人员,其中外聘5名,需要管理的医疗保险签约人员为160万人(包括门诊大病、门诊统筹和护理保险),经办能力明显不足[3]。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

1.保险定位

2005年国泰人寿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开启了我国大陆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序幕,然而十年来该险种一直处于供求双冷的尴尬境地。单纯利用商业保险形式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瓶颈主要在于:一方面,随着投保者的寿命延长,此类保险产品成本较高,在相关数据掌握不充分,特别是对持续照护期间及照护等级变动等精算因素无法合理估算,保险机构将面临较高的费率风险,高成本高定价的商业保险难以维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逆选择及道德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个人或市场无法分散其风险[4]。因此,需要调动社会资源,构建以社会保险方式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青岛模式为突破口,逐步推广,使护理保险覆盖绝大部分人群,保障老年人最基本、最必要的护理需求。

2.参保对象

保险对象的界定应遵循“社会连带互助”、“风险共担”、“大数法则”等原则。中国是失能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老年人总数的6.05%[5]。由此可见,失能已经成为我国一项社会风险,并非个人或家庭所能承担。而社会保险本质上是处理社会风险的一种社会互助行为,因而可以采用护理保险借助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规定对符合医疗保险的参保者同样要参加护理保险,即社会成员共担所有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损失风险。

3.基金筹集

社会保险的原则是风险共担,其实现形式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但考虑到我国企业已面临五险一金沉重的支付压力,暂不提倡专门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费可以来源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原因在于:首先,个人医疗账户制约道德风险和应付老龄化作用有限,设计的目的难以达到;其次,根据卫生经济学理论,个人医疗账户不利于社会保险;再次,可能产生资源浪费和抑制消费。总之,个人账户型医疗保险具有明显的健康和资金支出两方面的负面作用[6]。从国际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合理区间为0.2%~2%[4]。因此,目前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完全可以负担起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费。而城乡居民护理保险费则以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为基数,财政和个人各承担50%,东部地区由省、市两级财政分担,中西部地区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负担,其中中央应提取一定比例的财政调剂金平抑东中西部间的差距。对缴费困难群体,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保费。

4.财务机制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宜定位于现收现付制,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主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现收现付制的财务处理比较容易,长期护理保险精算涉及因素较多,设立初期在相关护理成本和费用数据尚未充分、未来健康趋势掌握不足的情况下,若追求长期的平衡,在精算上具有较大的难度,容易陷入基金失衡的财务危机。同时,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有别于医疗风险和养老风险,并不存在风险发生的必然性。此外,只有当利息率至少高于GDP及总收入增长率时,基金积累财务制度才会比现收现付制度更有效,否则,基金制度是无效的[7]。2010-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款活期利率平均为0.41%,五年定期利率平均为4.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9.29%,因此若现收现付制度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基金制度也无效,反而带来投资运营风险和保值增值压力。

5.受益对象

理论上,有护理需求且达到相应护理标准的参保对象均应享受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然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解决的是老龄化背景下严峻的失能、半失能等社会风险问题,因此受益对象主要是65岁以上有真实的、必须性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这种“护理必须性”是建立在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之上的。同时考虑到“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也应涉及65岁以下参保人群,其获得护理保险给付的条件是患有初期痴呆、脑血管疾病等老化而引起的疾病,包括肌肉萎缩性硬化症及因初期老化的痴呆等疾病。

6.待遇给付

在给付方式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则以提供现金给付为主。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缺少的是照顾护理,因此只提供护理服务,禁止现金给付,也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目标。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很多老年人基本生活存在困难,护理服务对其来说是一种“高档”消费,此外,这些地区的护理服务机构还很缺乏,因此宜提供现金补偿。在服务类型方面,应该以居家护理为主,社区护理为依托,机构护理为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报销比例实行弹性原则,即国家划定一个范围,各地根据经济实力确定一定的比例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同时按护理服务等级明确赔付限额。

7.配套措施

(1)构建老年护理保险法律体系。加快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立法进程,可以以现有的《社会保险法》为依托,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试点地区率先出台《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时,对《社会保险法》进行修正,将“老年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单列一章,对老年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运营管理、缴费比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有步骤地出台与此相配套的其他单项条例与法规,形成比较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法律体系,实现长期护理保险法制化、规范化运行。

(2)健全护理机构、强化护理队伍。只有拥有足够且设施条件较好的护理机构和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才能促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护理机构发展壮大,一方面,政府应简政放权,鼓励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等进入护理机构的建设领域,在土地划拨、福利规划、税收优惠、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现有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托养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为增加护理人员数量,提高其素质,首先,提高工资待遇,落实“持证上岗”政策,根据照护人员的服务时间和质量为其提供职业晋升机会;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等级,使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通过建立护理培训学校或设立护理专业,分层次培养较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并大力发展大学生等各类志愿者队伍为老年护理提供服务;此外,注重对家庭成员普及护理知识。

(3)制定科学、全面的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需要达到相应护理标准才能享受,且不同的护理级别关系到护理保险的服务内容和相应的给付保险额。因此制定科学、全面的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至关重要。首先,在评估指标设计上,借鉴“劳顿—布洛迪量表”,将评估指标分为日常生活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利用工具能力两部分。其中,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指标为行走、洗澡、如厕、穿衣、进食和梳头刷牙6项;日常生活利用工具能力指标有8项,包括使用交通工具、购物、做家务、做饭、打电话、自理经济、服药和洗衣。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加入自我评估。专业评估可以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但是往往难以检测老年人某些生理机能的细微变化,因此需要通过自我评估予以补充。最后,将初期检查和定期检查有机结合。初期检查是失能老年人享受护理保险的重要依据,但鉴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具有反复性,因此还需进行定期检查,实行动态跟踪机制,从而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状况。

第7篇

【关键词】

全人护理;老年无陪病房;应用;体会

为了达到老年护理的目标,促进康复,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所造成的残障,维持生命的舒适度和尊严[1],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院于2010年7月将港澳地区“全人护理 ”理念引入到老年无陪病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尤其作为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重点示范病区,取得了较大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对2010年1~6月间住院并实施无陪护理的266例患者和2010年7~12月住院推行“全人护理”的419例无陪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上半年患者男148人,女118人,平均年龄70.9岁;下半年患者男226人,女193人,平均年龄72.1岁。两组患者均为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者。以患者基础护理服务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或家属对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病床利用率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

1.2 方法

1.2.1 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养培训 制定并落实护理人员岗位服务规范,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和思考,以了解和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需求;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具备扎实的专科业务知识技能、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等核心才能,开展新业务技术,培养了PICC置管专科护士,更好的满足长期输液患者的需求;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慎独精神、高度的责任心、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服务于不同认知力、地位和个人习惯的老年患者。开展“换位思考”、“亲情服务”、“感动服务”、“温馨服务”、“微笑服务”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1.2.2 护理文化建设 立足临床,全人关顾[2],护理文化建设紧扣这个主题,努力创建“博爱病房”品牌,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增加服务内容,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让护理文化处处闪烁着“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同时,以员工为本,实行人本管理,使员工在被尊重和全人关顾的文化中,发展潜能。通过护理文化建设,增强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1.2.3 环境建设 整修病房,走廊及病室装饰一新,色彩淡雅的图画,温馨舒适的病床,让患者感觉像住在家里一样。洗漱间、卫生间、洗浴间设施齐备,康复锻炼室各种器材满足了患者的康复需求,培训专职的康复护士辅导患者进行锻炼。改进整体服务流程,实行“全员全程全岗”优质服务,加强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及病房的协调配合,减少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将多余出来的时间用到对患者的服务上。

1.2.4 科室管理 实行服务型护理管理方式,持续改进护理品质,追求护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资讯化,强化医护团队合作模式。实行绩效考核,层级管理,补充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班次调整,实行APN排班方式,床位包保到人,重新修订了各级各类各岗位各班护理人员职责,优化服务流程,注重细节管理, 通过细微之处体现对生命健康的关爱, 让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增加了理解与配合,护理人员在患者的信任中,增强了责任感和爱心,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1.2.5 护理模式 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入院时护士及时收集资料并评估患者情况,及时执行医嘱,计划护理细节,围绕患者身、心、社、灵四方面需求,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自主,视人具有生理、心理、哲学伦理及社会文化等综合需要的独特个体加以悉心照护,并注意观察治疗护理后的效果。工作中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知识和指导,促进身心健康,由于老年人理解、认知、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降低,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精心设计沟通语言,反复多次宣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或制作图片、实物、播放电视录像等加深印象,应用正向沟通技巧,促进掌握。对无兴趣的老人不强求,尊重其爱好,成立多功能室,供其看电视、打牌、制作手工等娱乐活动,还为患者庆祝生日、进行节日祝贺等,让患者获得愉悦幸福感,同时尊重患者的,使其在自身灵性修养中得到精神上的安宁和解脱。对于临终患者,以尊重生命、尊重垂死患者权利的态度,改善临终生活质量,帮助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完成未了的心愿,让他们得到身心和精神上的支持,活得舒适及有尊严。

1.2.6 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进行质量控制与改进。加强对患者生理功能及认知状态等的评估,对高危患者加强防范,制作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等警示牌,配备充足的床档等约束器具,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主动帮扶,及时满足需求,避免不良事件发生。考虑不同人在做事时必然存在差异,每个人很难保证每时每刻都保持高度注意力,实行高危操作双人核对制度,避免差错发生,这也是考虑到全人因素,“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

2 结果

2.1 基础护理服务质量上半年合格率为84%,下半年达95%。

2.2 危重患者护理质量上半年合格率为85%,下半年达95%。

2.3 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上半年为90%,下半年达98%。

2.4 护理不良事件上半年发生6起,发生率:2.26%。下半年发生2起,发生率:0.48%。

2.5 病床利用率上半年为90%,下半年达99%~105%。同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患者在医院治疗康复舒心, 家属把患者交给医院放心,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博爱病房”的品牌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3 讨论

“全人护理”理念,从 “身、心、社、灵”四方面了解患者的成长经历,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了解患者所思所想,从而进行身全方位关顾,有效满足需求,符合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论”。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医治不单单限于躯体疾病,也更多关注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使护理服务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的进一步深化,是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将“全人护理”理念引入实际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的学习运用,从“全人护理”的角度去发掘老年患者所需,并真正从人文角度去关心、照护,能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服务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发挥先进理念的作用,不断创新举措,继续扎实、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断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品质,促进护理事业向更高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香港;深圳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75-02

香港与深圳在地缘上比邻而居,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虽然两个城市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因为深圳是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切有利于深圳乃至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式发展的模式都可以借鉴和学习。深圳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缩小了与香港在经济领域的差距。因此,借鉴香港社会养老服务的优势,为提高深圳市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从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对深圳养老护理员方面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深圳养老护理员现状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据深圳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有15.4万,占户籍人口的6.1%,常住老人约有4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专家预测,到2015年深圳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8万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65万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同全市仅有养老机构29家的数据是不相称的。政府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在会议上讲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5~10年重点推进的工作,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市一级的养老活动中心,到“十二五”期间将增加2000多张床位,还将整合街道养老院为社会服务,于是,未来将出现很多养老护理员的缺口,不光是机构养老缺乏护理员,目前主推的居家养老,也急需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上门服务。通过对深圳市养老服务中心相关管理人员的调研,目前深圳有2000多家家政公司,但大部分主要以月嫂、保姆等为主。因此,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是解决养老服务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不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内地养老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现状及特点

截至2010年,香港总人口达706.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2%。由于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制度是2000年12月1日开始在全香港推行,所以现在的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国家保障的养老金。因此,香港社会在养老保障问题上的解决更多依赖于服务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香港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其中服务水平的专业化是特别重要的一方面。

1.香港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香港,社会福利署对于老年服务机构的各类专业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护士、护理人员、心理专家、康复以及理疗师等的使用安排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在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各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同,其中以护理人员为主,并对各种专业服务都明确规定了要求,实现了服务队伍专业化。同时,在社会福利署内部,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方面,香港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拥有了非常完善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培训制度,各个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社工。由于香港社会对社会工作者需求较大,并且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服务技能,因此,社会工作者在香港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较好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所以香港社会工作者队伍较内地更加成熟和稳定,相应的制度安排也更加完善。社会工作者上岗以前,不仅要在高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并获得社会工作学位,还要有实践经验,即获得社区服务的专业培训;即使上岗后,也要根据社区服务的新要求,不断接受再培训,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要求严格化。社会福利署自2000年11月起,开始推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是由认可评估员(均为专业人士,如社会工作者、护士、职业治疗师和物理治疗师等)采用一套国际认可的评估工具,评估委员会就申请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身体机能、记忆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做全面的评估,从而识别申请人的长期护理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的推行极大地增加了安老服务编配的合理性,成为香港安老服务的一大特色。

三、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实施对深圳市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多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虽然香港与内地体制不同,但其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的宝贵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其作为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老年社会福利模式,对于内地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回应人口老龄化压力的种种理念和措施很多是可以直接用于内地的养老事业的。人员素质是养老保障机构管理和服务的关键。这里的人员不仅包括普通的护理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即从事养老保障服务行业的所有人员。要提供高质量、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做好对养老机构的人员培训十分重要。这个培训的目的不仅仅要让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树立良好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和“服务出效益”的思想,做到熟悉和掌握本职工作中基本的医疗救护、日常生活照料、房间环境布置,还要做到能认真与老人谈心、聆听老人的倾诉、排遣老人心中的苦闷、帮助老年人开心以及对老年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第一,专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福利社会化和老年服务行业刚刚兴起,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人员极为短缺。老年服务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和热情、耐心、爱心的行业,所有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人都需要接受全流程以及分类服务的专业培训。第二,建立老年保障与服务的教育机制。老年保障与服务是各个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和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和任务,在全球老龄化的形势下更显得紧迫和必要。但是要真正做好这项长效的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把养老保障的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与专业化的培训结合起来,让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做好养老保障与服务上游的老年保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及技能教育,中游的老年社会保障的机构建设及各类人员培训及其下游的老年保障与服务的实践和完善等各环节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开设老年保障的专业课程。从产业的角度看,要做好养老保障服务工作,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关键。深圳地方政府组织与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开设《老年保障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经济学》等课程和其他与之有关的具体的专业课程,为养老保障服务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第四,做好养老保障服务人员的专门技能培训。对于从事养老保障服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养老保障和服务的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并对现在养老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一次梳理,要求他们定期参加必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对其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

养老是社会问题,也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事业,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健康安享晚年,是近年来社会、政府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对老年人的服务方面的确做得很好。深圳的养老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优势明显,邻居香港已经很完善,我们可以向它学习,相信深圳的养老服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高龄;临床护理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疾病,高龄老人是主要的患病群体,由于高龄老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常伴有骨质疏松、行动迟缓以及骨骼弹性较差等症状,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且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的日益激化,高龄老人比例不断上升,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均有严重影响。传统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致残、致死率极高,因此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因高龄患者手术前大部分合并有其他并发症,且因身体原因导致手术难度增加。传统的手术方式以内固定治疗为主,但术后极易发生并发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者年龄在65-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3±3.4岁;其中男25例,女17例。受伤原因:因摔伤者27例,因车祸伤者15例;根据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标准:8例II型,15例III型,12例IIIB型,7例IV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距离手术的时间在3-7d,平均4.3±1.2d。42例患者骨折前均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但日常基本生活可以自理。

1.2手术治疗方法对42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或股骨头置换术,其中29例患者采取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方式,13例患者采取混合型全髋置换手术方式。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2.1.1积极处理并发症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对进行全面、细致的全身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评价患者的骨折程度及手术耐受力,了解患者合并症情况并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①糖尿病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应服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10mmol/L,密切检测血糖变化避免出现低血糖。②高血压患者应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20/12kPa左右。③慢性肺部病变患者应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时刻监测患者呼吸和体温的变化,随时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可给予间断吸氧处理。④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失衡及酸碱平衡失调等症状。

2.1.2心理护理进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由于下肢骨折无法正常下床站立行走,部分严重患者甚至缺乏基本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由于高龄老人长期卧病在床,活动受限常常会产生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术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流程、内容和基本原理,并告知患者主治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最大限度的排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2术中护理为避免麻醉风险,对所有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处理,采用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护患者的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患者液体出入量。在距离患者小粗隆2cm左右截骨部位进行大粗隆、小粗隆保留处理,并在股骨的骨缺损部位用骨水泥填充满。指导患者足底紧贴地面,将膝关节、髋关节弯曲90°,在人工股骨头前倾20°角方向平面插入患者的股骨髁,然后进行髋关节手术,若患者关节伸缩时无脱位现象说明关节复位成功。最后在关节腔内放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关节囊,术毕。

2.3术后护理

2.3.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高龄患者通常反应迟缓,身体机能衰弱体,行非理性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无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因此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每1h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以及神经面貌,连续监测24-48h,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①对于术中使用骨水泥患者,应时刻利用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等情况变化,以防出现休克,并提前备好一切急救药物及设备,随时准备抢救。严格控制输液滴速,避免发生肺水肿过心衰等并发症。②肾功能障碍者应密切观察尿量及其颜色。③疼痛难耐者应及时给予止痛药物,避免加重合并症病情。④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值,注意患肢的色泽、皮温、感觉、肿胀以及伤口情况,以防伤口感染。

2.3.2指导及患肢护理术后应指导患者避免过度伸直、屈曲或内收运动,防止关节外旋;术后固定好引流管并保持畅通,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流量以及性质,密切观察患肢末梢的活动、血流运行以及感觉情况,检查手术创口是否出血及感染,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输液过程中,协助患者适当抬高患肢,避免肿胀。出院后,指导患者注意患肢应向外伸展,保持中立位,尽量穿钉子鞋,有利于避免髋关脱位现象。

2.3.3并发症的预防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极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一般发生在术中或术后的数日内,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肢体坏死症状,严重的话可能导致肺栓塞甚至死亡。术后早期观察患者的病情,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术后可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有效预防。每天认真对比患肢及正常下肢的肿胀程度、颜色、浅静脉充盈、肢体远端感觉以及皮温等情况,若患者出现下肢胀痛、沉重,皮温上升,这是DVT的前兆应警惕。每天做深呼吸锻炼,避免过度屈髋运动,注意下肢静脉回流通畅。②褥疮、肺部感染、便秘及泌尿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褥疮是患者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注意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动作应尽量轻柔。指导患者多进行深呼吸训练,并进行有效咳痰,必要时应给予雾化吸入祛痰治疗,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建议患者多摄食高营养、高蛋白以及粗纤维等易消化食物,切忌摄食辛辣、油腻或煎炸等食物,以防便秘。注意保持会阴清洁,在术后12-24h内拔除导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出现泌尿感染。3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配合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后,术中及住院期间未发现有死亡病例,卧床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出院时患者基本上可借助助行器自行下地行走;术后经6-16个月随访,未发现并发症,也无假肢松动或周围骨折现象。4护理体会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老年性外伤疾病,由于老年人的骨头强度下降很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骨骼弹性下降等症状,发病率极高。且术前均存在几种并发症,手术耐受性较差,增加了手术风险,手术难度也相应增加,因此术中及术后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因此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术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积极进行并发症的对症处理,术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银凤,刘云娥.无痛护理管理在骨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2,11(11):38-40.

[2]刘复安,尤元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19(10):696.

[3]余新颜.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2,12:2550-255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