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审美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审美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审美教育

第1篇

一、中学美育目的和任务

审美教育,最终想达到什么目标呢?近代美学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这种解说不一定是全面的, 但不可否认他看到了美育的核心,这对我们思考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大有帮助的。中学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并能形成自己的审美看法。也就是说,中学审美教育的第一要务为:通过教育能让学生体悟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中学阶段,音体美三科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科目。中学生正在转型期,他们正经历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初中生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童年时爱幻想、善变等个性特征,同时也拥有青年的一些思维特点。爱好众多但极不固定,多动且喜欢不同寻常的事物,但面对现实中的美丑善恶还不具有鉴别能力。这可以看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难度。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美术能力训练,诱发他们潜在的、对美的强烈的渴望和追寻。

二、中学美育的内容和途径

大家要注意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所阐述的中学美育的任务,我们可以把中学美育要点作如下的整理:

1.培养美感

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这就注定了要关注其形式。学生面对作品,首先面对艺术品呈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就是组成作品的所有艺术语言,就像线条、颜色、质感、层次等。面对丰富的自然世界的形态各异的万物,大家自然也是先感受到花的柔美、水的蜿蜒、山的巍峨等。学生对美的外在形态有了体会,就很容易整体把握原初美和艺术美。但外在的直观的审美态势最初也许不会成为众多学生的体悟目标。如果没有执教者的分析、评价,这一切都只能是潜在的因子。要想让学生们拥有对外形美的感知特质,就要让其成为审美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

中学美育的初级阶段,第一应该让学生感受并认知线条独特的味道。我国传统绘画里,线条是造型的最基本元素,变化多端的线条用截然不同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的状态来表现造型不一致、质感不一样的万物。这些作品里,线条拥有了独特而奇妙的造型力。美术教师要真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悟有典型性的精品佳作,进而由素描练习来进一步把握和体会其精髓。素描作品的线条不但可以表现外在形貌,而且对物象的结构和质感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临摹素描佳作甚至通过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些造型因素的感知和呈现。通常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有极大的悬殊。通过美术课有针对性的分析、体会、强化,学生们就会体会和掌握色彩的常识和运用技巧,形成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和鉴赏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造型语言。

2.培养审美意趣

梁启超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外国学者认为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这样的看法合理性有多少,还不好下定论,但情感教育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没有争议的。如一次学校风景的观察与写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学生爱护自己所处环境的意识。 画作可以使人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达到感化人的目的,舍科特尼科夫创作的《又是一个两分》真实再现了孩子内心的情绪。美术课要深入挖掘画作里特有的情感内涵,使之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的高贵的审美意趣,让他们油然而生爱自然、爱生活和爱美的意趣。这种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佳作赏析、写生和临摹经典佳作等,内容自然应不拘一格,并作多领域多角度的拓展。

3.培养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原初的表现状态为对美的物体的感悟和据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但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被审美理想限制。孩子因为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原因,使他们缺少最基本的辨别能力,有时体察不到自然社会的美好、丑陋。自然而然,不一样的审美判断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效应。优秀的有内涵的画作,一定会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作者健康的审美意趣和独特的品味。从而能让观赏者心灵产生,发挥特有的不可忽略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而这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追寻的结果。美术课时,执教者一定要精心筛选出古代当代经典的佳作,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还可以进行易操作的练习,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积极的审美理想的形成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4.培养审美创造力

第2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蓬勃展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优化美术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美术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第3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从音乐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本身就属于审美教育的一种,主要是利用其情感意境等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具有培养、扩大及发展学生音乐兴趣、视野和感受能力等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客体,积极引导音乐审美主体,使学生从情感上与音乐产生共鸣,得到性情上的熏陶,升华自身气质。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

1、课容量单一

历久以来,升学考试科目中就不包括音乐学科,故而,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数量极少,每周最多两至三节,甚至部分学校没有设置音乐课程。这种现象导致音乐教师无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往往实际教学时不少内容被反复讲解,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对音乐美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进而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降低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调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便了各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提出,使得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无法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及常规教育手段,以至于音乐教学缺乏美的情境创设。

3、不注重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审美认识和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具备相应审美基础的巨大资源库。然而,具体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份关注教材,忽略关注学生,导致教师的“教”完全背离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参与不足,降低其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

任何学科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参与教学,兴趣是先决性条件。为此,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强烈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实际上在选择中学音乐教材作品时,包含了不同程度关于“美”的因素,因此,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这些因素。例如:欣赏《唱脸谱》时,这首作品与戏剧相关,音乐教师可针对音乐主题,为学生寻找精彩的戏剧片段,让学生通过聆听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曲目欣赏,使其认真聆听并深刻体验美术和音乐,将两者进行完美融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断增强其对于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2、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

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欣赏是主要途径。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给予音乐欣赏教学足够重视度,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进而实现对其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例:欣赏《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时,音乐教师应根据音乐主题,引导学生聆听相关作品,比如《万马奔腾》马头琴独奏曲,让学生在认真聆听后,讨论演奏的乐器名称,以及自己对音乐的感悟等。总之,通过认真聆听、积极探讨和教师的重点讲解,可促进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美”,最终实现对其音乐鉴赏力的有效培养。

3、培养学生音乐鉴别能力

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基于音乐鉴赏能力之上。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领悟,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并实现对其的审美判断,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首先要学会鉴别比较。例:普罗科菲耶夫的童话交响曲《彼得与狼》,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塑造了风趣生动且蔼然可亲的音乐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积极介绍故事内容,让学生在听取故事的同时,产生听音乐描绘故事人物的兴趣。而音乐教师则要抓准时机,详细地讲解曲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分别代表着什么,比如双簧管模拟鸭子,彼得的神情体现在弦乐中,大管表现出爷爷的神态,圆号表现出狼的阴险可怕,小鸟的敏捷灵活体现在长笛的高音区。通过这种具象欣赏,让学生产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然后总结出曲子的内涵,即邪恶始终无法战胜善良。当学生学会鉴别善恶之后,就会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任何强大、邪恶的敌人,在团结一致的抵抗下都会失败。

4、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想象促进着人们认识并改造这个世界。如果缺乏想象,便不会存在发明创造,更不会存在预见。音乐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置身旋律之中,并设身处地的进行构思、描绘和联想,才能实现想象空间的鲜明生动和无限扩大。因此,要求学生想象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将音乐作品抒发的情感表达出来,深入地感受其意境,是欣赏作品美的关键。例:民族乐曲《春到沂河》的欣赏,音乐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描绘的景象,以及其中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万物复苏的春季是何种景象?有的学生想象自己行走在河边,享受着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春日,绿草鲜花对人们点着头,小鸟在树上欢快的歌唱;有的则想象到农民伯伯迎着春的朝阳在田间劳作,撒下春的希望,渴望来年可满载而归……诸如这些,表达出每位学生对未来和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虽然学生想象的画面天差地别,但却并不偏离作品标题的寓意,均符合作者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可以说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就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其成果也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三、结束语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音乐想象力、鉴别力和鉴赏力,以及感知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作者:麻磊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晓丽.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35(15):112-112.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第5篇

论文摘要:中学美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绘画创造力为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实践能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且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现状下,《大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准绳。但是,如何围绕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却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把握审美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其次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中学审美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一、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能力不局限于艺术美,而应当像陆广智在《基础美学》所指出的那样,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我国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看来,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树立、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三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即审美能力;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美丑的初步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理想;三是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美术技能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创造美的实践,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途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形式美感的培养入手。形式美感即学生对构成美术的各种基本语言要素的感受力。这些语言因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将美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潜在的对形式美感的认识明晰化,从而加深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音乐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美术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将中外名画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并配上音乐,通过音乐节奏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便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配合教师的讲解,便会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欣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就可以配以《黄河号子》等一些激昂的音乐,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的讲述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一定的赏析。从分析名画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美术语言的能力。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接受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而且还获得了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

2.发挥自主性,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自己培养。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上课之前,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任务,让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和欣赏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比如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画面主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搜集资料进行预习以及课前对艺术品初步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比例的协调,构图方法、以及透视技巧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宋士明.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结合前面所议的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转贴于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分,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如教《温暖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第7篇

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新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也有人说“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无数世人,人们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第8篇

一、当代中学生审美教育现状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段时期内的学生缺乏辨别身边事物美丑善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第一,缺乏主动审美能力。大部分学生对“断臂的维纳斯”评价是一点都不美;敦煌壁画只是一些颜色陈旧的古老画作;印象派的作品更是不知所云。第二,审美浮躁。在评价艺术品时,仅仅依靠视觉感受做表面文章,极少数学生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画面背后的深长意味。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因此,审美教育才会被视作国家文化教育的标志而发展至今。人与人之间由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不同固然会存在审美上的差异,但是在辨别美丑、优劣等审美判断上,则需要学校教育与引导。中学美术教学本质上是一项建立在美术教育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训练美术技巧、提高鉴赏能力来达到理解现实生活中艺术之美的境界。

二、审美教育重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美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美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职责,还需要为学生展示美术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表现方法,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特殊的美术符号,在继承与汲取人类文明现有成果基础之上感受世界。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地区并不重视中学生的美术教育,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美术技能,而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提升审美能力的内在动力。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

三、当代中学美术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方法

1、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形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

“尊师重道”作为我国数千年的传统,影响极为深远。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学生绝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工具,而是具有独立意识、有思想、有目标的人。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易冲动、逆反心理强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如果一味坚持“灌输”的教学方针,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恶甚至是抵制情绪,审美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以自身为中心的理念,实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保证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就如同阿恩海姆所解释的那样:“艺术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不是将自己所知所能倾囊相授,而是凭借园丁般的智慧在旁细细观察每一朵花的成长状况,在它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当代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运用有限的课程资源提炼出大量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自发去感悟美和体验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境界。

1)审美态度

审美情感与态度是个人对外界现象主观意愿的反映,学生要学会感悟美,必须有积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态度作为前提。美术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美术课程的特殊魅力,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审美情感与态度。中学美术教学可以采用写生、采风或考察等形式,使学生进入大自然、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场所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亲身体验自然的雄壮、文物的沧桑,丰富自身见闻。

2)审美形式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必须依赖某些形式而存在。艺术审美形式就是艺术品构成形式,它包括了艺术品的色彩、线条、笔墨、造型、质感等等。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特定的审美形式与美术技巧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获取对审美形式的认识与解读。比如在中国传统国画中,笔墨作为其绘画语言,它的轻重缓急、粗细浓淡、刚柔疏密,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国画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如果单从理论上来解释笔墨,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学生必须从临摹中国国画开始,通过自己的手来感受笔墨中的变化。

3)作品欣赏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教师在教导学生欣赏艺术品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对艺术品风格种类、艺术流派、作者生平等与作品相关知识进行直接传授。有利于学生积累艺术相关知识,拓展视野,理解不同人生观之下的作者对于人性的解读和对美的追求。

3、加强美术教师自身审美文化修养

基础教育理论正处于不断改革与发展阶段,美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当代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区别,并在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综合审美文化教育替代传统单纯绘画教育。美术教师更应该利用渠道条件,努力开拓自身视野,提高美术理论与美学素养,在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传达。

四、结束语

第9篇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新编教材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 转贴于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