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晓之以理,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应该得到所有师生和社会的重视。教师要摒弃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解放教学思想,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学这一重要任务放在教研的角度来审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应该拓展学生自学兴趣的广度,多介绍一些可以自学的途径,让他们知道该自学什么内容。其次,我们应该探究自学兴趣的深度,可以在每堂课结束时把问题迁移升华,引发到社会角度去深入思考,把学生自学的兴趣发展到更高层次。最后,我们要保持学生自学兴趣的稳定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多布置一些与社会热点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参与社会跟踪调查。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探究合作,民主融洽的气氛,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幽默感。

二、改革课堂,释放空间

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目瞪口呆,几乎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也没有时间来思考,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人”。因此,我们应该改革课堂,释放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学。那么,该怎么改,怎么释放呢?

首先,应该抓好预习。预习,是课堂的一种前沿,是自学的先导。它在没有教师陪同的情况下独自而又自觉地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它必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甚至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也大有帮助。其次,搞课前演讲:在成立演讲领导小组的情况下,每天定人定题的在课前5分钟进行有准备的演讲。学生为了搞好演讲,就会主动去搜索一些资料并进行筛选和整理,这也在无形中练习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热门话题,将课堂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可以是谈话式,提问式等,将好奇和疑团塞入学生心中。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定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不得卖弄玄关,故意刁难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腾出时间给学生缓压思考,整理总结,交流讨论,把主体地位真正交到学生手中。

三、授之以渔,培养毅力

中学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应该创设问题或者谈话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中,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的导入主题。当学生的兴趣达到时,教师应该顺水推舟,升华主题,继续保持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精神,不应该戛然而止,压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产生的疑惑,教师不用急于解答,应该旁敲侧击,引导要适可而止,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二)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书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工具书。比如,在预习时通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在自学的过程中,利用《教材全解》辅助学习;复习时,可以利用电脑搜集一些课外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

(三)形成自学小组,培养自学毅力

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学,制定自学计划,相互监督,教师积极把控,尽早促成自学气氛,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毅力。

四、课外阅读,探索发现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导学案;合理手段

一、设计预习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导学案,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它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给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进行自读感知和整体把握,导学案内容为: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一片游记散文,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试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听泉”是本文的关键,那么,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这样,让学生依据这份导学案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合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如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分享功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技术手段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如此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一些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如它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文化习俗、旅游景点、特产美食等,并将这些知识整理归纳下来,课堂上大家共同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自行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既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再使用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会终身受用无穷。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们就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即使在身边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可以自己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解决新问题。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将会受益终生,所以,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明确训练目标及层次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思想,由易到难、逐步培养。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加强方法指导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加强基本自学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了解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后,教师就要加强学生自学的基本能力的训练了。教师要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学习惯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教师要注意自学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依据新课改的精神,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从理论上说,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个人认为,是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1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1 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1.2 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1.3 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4 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2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自学意识;主体地位;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语文学科教学是初中教育的基本组成,对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当前应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科自学能力呢?

一、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概念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中所必须注重的阶段,新课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在学习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以此来把握新的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师在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直接参与,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学者曾经将自学能力理解为自学者通过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学习方式讲求的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的愿望与学习的态度,还包括学生自学的技能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对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行培养时,要做到稳中求进,不能急于一时,在习惯养成中要注意自己学习心态的调整,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小学教师对学生管得过多,以至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会自觉去学习,而是等着教师来给自己布置任务,但是初中教学科目较多,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看不懂课外的阅读材料,不会主动去接触课外知识,这些现状的存在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现状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不足,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摆脱以往不会自主学习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针对文章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预习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好笔记,在下节课教师来授课时对于自己不会的内容应认真听讲,解决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全面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很大限度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是提高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发展,影响初中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解,一些教师虽然有课程进度评价标准,但大多时候都还只是处于制度阶段,并没有得到落实,甚至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进度评价标准,只是根据自己的讲解来决定课程的进度,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新课程的要求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迟迟得不到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要就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评价,让学生预先知道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文章,在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所了解,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应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落实,对于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正面作用。

(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有哪几个地方着重写了“背影”及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文章中的背影只是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但是文末单独提到的父亲的背影的含义,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去寻求答案,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教师全面激发学习兴趣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更加有体会,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他们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加快初中语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要想加强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方法,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快实施步伐,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才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此 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 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 知识更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 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 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 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 ,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的被动状态仍然没有真正消除。

1.转变学习理念

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师经常会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未为学生留足充分的自学时间,且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在课下培养,课堂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这种教学理念严重拉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升初中生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并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课堂氛围沉闷且趋于形式化,以致学生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为此,语文教师还应摒弃急于求成的教学方法,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保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习轨迹,从而创造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情境,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水平。

2.明确学习动机

优良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于好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而自学动机属于学生的动态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明确具体的学习动机,进而可以自觉积极的进行自学活动。自学最为关键的便是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有条不紊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为初中生定制完善的学习计划,且其中包括自学内容、自学方式以及自学时间等,并利用试题检验检测学生的自学成绩。通过检测,学生可以很好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同时,自学期间,学生还应养成笔记习惯,可以采用在书上做记号或在笔记本上进行摘录等方法,以强化记忆,积累材料。除此之外,学生还应经常翻阅笔记,并勤思、勤用所学知识,实现语文知识的系统化与条理化,以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3.引导学生学习自学方法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使用,读懂各类文章。比如部分课文段落的内容较为相似,此时教师则可以进行精讲,启发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学习其他文章段落,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重要的字词句等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学会分段,并概括整体段意,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将学习方法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生还应进行反复实践,且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定期各自交流学习经验,相信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一定可以养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4.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在于学习阅读方法,为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应具备自身独特的惹事,并综合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分析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可以说,阅读能力也属于一种心智技能,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材料时,都应学会阅读技能,只有充分提升阅读水平,学生才可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5.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W生的能力形成于实践过程中,训练的根本目的则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实现自求解决的目的。为此,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应少讲,学生应多想多做。同时,训练期间还应遵循正确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循序渐进,以实现实际效益水平。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布置练习内容时,还应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认真的阅读思考,并仔细、按质按量的完成所有的课堂练习。对于课外作业也应独立思考,切不可抄袭,并及时改正期间的错误,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并在练习期间培养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

6.适度进行引导

一方面,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做到持之以恒,要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属于一项长期的任务,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并将提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如,还应适当进行控制。

结束语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唯有此,才可以彻底打破以往满堂灌的错误教学局面,使学生由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颀,刘电芝,彭杜宏,顾金贤,洪磊.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优先出版)[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培养 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因此,为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第三、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第9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调节与监督,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可以说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就要坚持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上,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以此来满足学习的需求。第一,借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见。第二,要让学生在学习实现自我监督与调解,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保证思维模式的准确。第三,要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向着素质教育方向不断转变,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可以说课堂教学就要解放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第四,要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学生学习,找出适合自身学习与发展的策略。第五,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六,要明确这一阶段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1]。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

可以说自学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且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保?C教学的质量。

1.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教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心理,这样也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教师就要从语文教材的角度上出发,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好教学的节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提炼出重点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愉悦学习环境的影响下,也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探索,从而积极参与到探讨中去,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保证学生可以从主题上出发来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2]。

2.借助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新课教学以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素材,找出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资料。如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世纪等。如学生在学习《雷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收集“周朴园不爱鲁侍萍”的观点与意见,然后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素材在班级中进行辩论。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3.创建出适宜自主学习的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出发,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不同的文体上出发,给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导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在学习《致橡树》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出相应的话题,从传统观点与现代观念上来引导学生进行话题讨论。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活跃班级中的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出全新的意见与看法。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相应的音乐,并进行范读,以此来让学生理解学习的主题,掌握其重点与要点,提高学习的效果[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