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54: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职院校 心理健康社团
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有助于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实践服务,有利于中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心育环境和心理保健氛围,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
一、问题提出
1.中职生生源状况
由于职业院校实行登记入学,生源大多未经遴选,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多,行为习惯不良的多。
2.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源状况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无心向学,不能较好的适应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挫折承受能力弱;情感压抑冷漠,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
2.3部分学生因成绩欠佳,家境不好,读的是职业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低人一等”,出现逆反敌对,标新立异,自暴自弃等消极表现。
此外,技校生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趋丰富,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目前中职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大多数心理老师为兼职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的不充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繁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充分认识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社团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既成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这种“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模式能切实缓解由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教师授课和咨询室咨询、讲座为主要模式,而社团活动则形式多样,更贴近学生。如心理剧演出、心理游戏、团体训练等,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刻板模式,更为中职院校学生接纳和喜欢。
3.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潜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原则是:助人自助,即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可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
4.营造和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动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两支干部队伍
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加入心理社团”这样的错误认知。所以为了能更贴近学生,开展好活动,个人认为应该建立两只队伍。一支是社团干部,一支是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均属于心理社团干部,统一归社团管理。
2.加强指导,完善管理,明确职责,
社团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尊重心理社团活动自主性的同时,要加强对活动开展的指导帮助,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社团能够真正开展一些有创意、有意义、有效果、有影响的活动。
社团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社团干部、心理委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社团干部做好社团日常管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各类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各班心理委员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各项工作。心理委员要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在班级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组织本班同学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如若发现在心理上有疾病的处于痛苦中的同学,要帮助、劝说、陪同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介绍心理老师做出相应的咨询和危机干预;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做好信息反馈,以便学校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
3.进行专业培训
为了保证各项活动的实效,必须对心理社团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类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有专门的、针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的专业培训,要让心理社团的成员明确专业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通过专业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的心理机能,为心理社团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4.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心理社团活动,
首先,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校情设计活动。
其次,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热播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进行友好的探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亲子关系、青春期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思考。
第三,一花独放不是春,要增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合作。比如说,可以联合戏剧社共同来组织心理剧演出,拍摄;与漫画社合作开展心理漫画征稿、“关爱心灵LOGO大赛”等。
第四,社团活动开展要灵活。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在保证学生安全、活动有意义的前提下,活动形式和方法不比太拘泥。[2]
成熟的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心理社团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有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必要性 基本情况 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当前职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保障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现阶段,相当多的职校只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大部分职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心理辅导经验缺乏及理论水平不高等多种问题。
一、加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必要性
中考的分流在客观上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低下,成绩较差的学生中考后的升学去向多数是职校,导致很多职校生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一部分职校生存在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职业学校学生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缺少升学压力,学习负担轻、空闲时间多,一旦学校疏于管教,他们就会将剩余精力发泄到不健康活动之中,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与普通高校生相比,职校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不成熟,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歧视容易让职校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社会娱乐场所、低级趣味的网站充斥各处,许多涉世未深的职校生沉湎其中,荒废学业,逐渐走向堕落犯罪之路。
犯罪是一种异常逆的行为,犯罪的发生一定程度地与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有密切关联。近年来,从各类报道中得知,在读职校生的违法犯罪事件逐年增加,尤其是聚众斗殴、抢劫等犯罪案件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不仅直接危害公私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而且严重损害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声誉,同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极大的摧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基本情况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就是在学校中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目前,制约职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少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1.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专职较少。
目前有些职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数为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都是由学生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完成。
2.教师队伍缺乏心理学学科背景。
职校绝大多数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缺乏心理学甚至是教育学学科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因此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教师队伍中很少有系统学习过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的。目前职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还缺乏最起码的心理咨询职业素养。以笔者所在的中医药学校为例,专业课例如药学、护理学、药物分析等教师几乎没有毕业自教育学专业的,而这些教师中有部分是班主任或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重视度低。
尽管在教育方针上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但在具体落实上并非如此。对一些职业学校而言,因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办学的功利性较强,在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教师配置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都带有较强的盈利目的。多数职校重技能轻管理,因此在教师的招聘、培养及薪资等多方面都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进修培训的机会都相当少,兼职教师的机会更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普遍较差,常常缺乏必要的场所、设施及经费,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定位较低。
职校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就是“差生”,无论是学习、纪律还是品德方面都是难以调教好的“问题学生”,因此,愿意到职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较少,兼职的老师也是迫于学校或是职称等原因勉强为之,有信心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工作的考评也难以形成一定标准,所以在工作中难免流于形式。
四、解决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方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持、管理、监督力度。
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重视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帮助,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难、薪资福利低的问题。学校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由学校总编制统筹解决。[1]这样能够吸纳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入高职校的队伍。
2.学校要加强重视度。
(1)职校要从根本上转变重技能轻管理的办学思想,在“进修就是福利”的形势下,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与专业课老师同样的进修、提高的机会。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这样能够使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2)学校通过各种管理、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对工作突出的教师,授予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工作不积极、不负责、不能主动提高自身素养的取消其心理健康教育资格。
(3)提高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身边的学生和同事那里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
(4)学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咨询人员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
3.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1)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正确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积极地面对生活,处理好个人情绪。
(2)要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忧解难,不能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是“问题学生”而冷眼相看,头脑中更不能有职校生就没有什么大的前途这种错误观念,放任对职校生的教育,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要通过自身师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及时消除他们的情绪障碍、行为障碍。
(3)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加强学习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巧,积累经验,更好地解决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坚决履行岗位职责,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助人就是助己,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000~10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000~5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6.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教师队伍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共识,也是衡量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以学习增素质,以质量树形象,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发掘优势,在研究中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
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确立了“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工作思路,指导心理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深入实际调研,制定有效策略
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整体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策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在全地区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地区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了18.6%。二是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的调查。发现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教师职业平均压力值为18,达到中等程度以上。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对策,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督导评估检查的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内容,确保了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发展。
(二)强化师资培训,丰厚专业知识
针对我市心理教师队伍的现状,确立了“抓培训、强骨干、树典型、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分层培训,逐级提升,研培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网络,构建了系统、科学、专业化的培训体系。
1.新任教师岗位培训
2002年、2003、2005年分别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通过三级培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三级培训结束,2005年组织了第一批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考核,通过笔试、口试、说课,共有290人参加,最后120人考核优秀,取得了上岗资格。
2.在任教师的专题培训
2010年5月,组织了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能力专题培训。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全市中小学校主管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400多人参加。培训安排了一天半的内容,有专家报告、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主题研讨、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让教师们大开眼界,400多名教师现场进行团体训练,场面非常壮观,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体验到了作一名心理教师的职业幸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骨干教师提高培训
2010年对骨干教师进行提高了培训。培训历时两年,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体验参与――互动交流――典型示范――总结提升”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有效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重视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以科研为先导,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坚持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四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开展了四项省级课题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研究》《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编辑出版了四本著作:《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视野中班主任角色》《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二、构筑特色,在活动中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几年来,围绕着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效果显著、求真务实的教研活动,凸显了心理教育的教研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速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举办教育论坛,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论坛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院倾力打造的一个教育品牌。
2004年6月举办了吉林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健康心理与快乐人生”。2005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题为“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举办了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主题为“花季雨季――青春期心理”,整个论坛围绕主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层研讨和交流。首先,是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和心理教师三个层面进行经验介绍;其次,观摩《爱情的天堂在远方》和《花季雨季――解读青春期困惑》两节心理健康课,展示了学生辩论赛“高中生谈恋爱的利与弊”。下午进行3个心理剧展示,教研员、授课教师和与会领导、老师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互动研讨,现场提问,现场解答,通过交流与碰撞,澄清了很多困惑和问题。最后,省学院薛主任作了专题讲座,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研究和探讨了青春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经验共享、价值澄清、策略指导和疑难解析的目的。
2.开展“学苑杯”竞赛,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技能
“学苑杯”竞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3月,开展了“学苑杯”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竞赛。2010年,在首届“学苑杯”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学苑杯”教学技能竞赛,共有120人参加,经过理论测试、说课、案例分析三项内容,最后评出教学技能“十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本次竞赛在中小学校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学技能、赛水平的热潮,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评优竞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培树名师,榜样激励,引领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打造精品课堂,培养名优教师
为了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打造一支名师队伍,2006年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评选,经过说课、做课、答辩三个环节,评出“教学能手”8人,优质课特等奖6人。
2008年组织开展了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深入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进行了听课、评课,最后,评选出市教学新秀8人,市优质课一等奖20人。此次活动,在全地区引起了极大反响,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组织名师交流,发挥引领作用
2007年,举办了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论坛,为名师搭建平台,展名师智慧风采,名师说课、名师做课、名师交流、名师论坛。
2007年,我市又组织了名师送教活动,为农村教师搭建了与名师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学习名师先进经验,了解名师教育思想,感悟名师教育风格,达到与名师共识、共享、共进。
2008年,我市组织召开了名师师徒结对及反思交流会。名师与导师、徒弟进行了现场签约师徒协议书,名师代表做了反思交流,通过结对,师徒一起备课、互相听课,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几年来,我市一直注重骨干名优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评比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我市现有“教坛名师”2人、教学能手8人、教学新秀9人、小学中学十佳20人、市级骨干60人。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愿反思总结,虚心向其他地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军兰,于近仁.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0-72.
[2]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4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应站在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的高度上,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解决“个性化”问题,也要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发展性教育并不排斥矫正性的服务,而是把矫正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强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大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新生入学时期的焦虑、烦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产生的挫折心理;毕业前期的忧虑、不安心理等等。第二,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根据各个院校的特点,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即与教育类型相一致,与大学生心理内容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优化心理素质。第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
(二)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无论是其它学科本身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育中去,与其它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指导心理发展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等。学科渗透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营造师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属于高等教育生源最底层的,录取分数低,很多学生存在较强的高考挫败感,入学以后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和高昂的学费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是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既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又要符合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少的实际情况,平衡两者关系,切实制定出一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
随着网络报道的各类高校学生死亡、失联事件频率的增加,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加强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但高职教育和民办机制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了在心理健康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在正确认识和了解民办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推进这项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基本停留在“不要出事”这点上,只要保证安全和稳定即可。所谓的重视也只是在口头上重视,只要在迎接检查的时候,提供的各种材料符合要求即可。而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且具有隐蔽性,因此对学生心理问题难以做到量化和及时显现,这也导致学校对这块工作总体重视不够。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且学院的重点工作是招生和教学,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属于边缘化的工作,在有些学校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2.心理健康组织、机制、队伍不健全
辛自强2012年的研究发现,25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在逐年提高,说明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985、211重点大学,国家资源的倾斜,大量的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改善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了良好的背景。而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全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这种企业性质就导致招生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工往往一人多岗,像心理健康专职老师这样的岗位往往是由学生处职员担任的,鲜少有民办高职院校有独立设置的心理机构和人员配备。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民办高职院校也在政策要求下制定了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三级网络制度和危机干预制度等,也组建了校内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效果不甚理想。
3.心理健康工作各项保障和落实不到位
民办高职院校在上级政策要求下,在形式上是符合心理健康工作检查要求的,但在实际上却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投入不够,经费、人员、场地、制度等软硬件均不能保障和落实。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条件保障,能开展基本的工作,如有专职人员、有咨询室,但缺乏经费投入,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条件都不能满足。笔者试图在这种投入不够的情况下,探讨一种投入少,又切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模式。
4.教师缺乏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局限,行政岗位中层以上领导大部分是公办退休领导返聘来的,职称发展也艰难异常,在这种教师缺乏发展空间但却承担着比公办院校教师更重的工作量时,教师如何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二、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建设的建议
1.完善校-院-班三级网络建设,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责任和分工,也可在学院范围建立一个工作网络和预警网络。一级网络是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负责指导和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团辅等工作;二级网络是院系这一级,主要由兼职心理老师、心理辅导员、辅导员为主在学生管理的一线中处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上报学生危机事件;三级网络主要是班级心理委员、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寝室长、心协(心委会)学生干部等组成,他们往往是学生危机事件的最早发现者,同时他们开展的朋辈辅导活动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三级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危机早期预警和识别,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周报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和系部月报制(系部心理健康工作台账),一旦发现危机现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2.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做好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每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机会,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对心理异常的学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危机干预档案。利用心理测试软件的危机干预功能一方面可以筛选出需要干预的对象,另一方面可以在软件上为学生建立危机干预档案,从而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各系院兼职心理老师或心理辅导员也可以将系院中发现的需要干预的学生情况在软件中上报,既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又能留下完整的档案材料。
3.加强兼职心理老师培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
民办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工作的队伍一般是由专职人员带领兼职人员组成的,兼职人员往往是辅导员担任的。因此在带领和指导这些辅导员开展工作时,首先,让其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一个规划,帮助辅导员向职业发展性的方向引领,这不仅有利于兼职心理老师可以更好的配合开展工作,也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业务水平培养,如校内培训、网络培训、省市级的心理健康培训等,让其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团辅、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指导等,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督促和帮助兼职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费用由学校和兼职辅导员共同承担。通过这三步培养,兼职辅导员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助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不仅仅帮助他们自身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可以让班级心理委员有效地去识别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群众基础,指导其在班级开展各类朋辈辅导活动。
4.开设心理健康慕课必选课、心理健康公选课并配套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利用慕课不占用教室、课时和师资的优势,可以大范围低成本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有进一步提升需要的学生,可以再选修心理健康公选课,有针对性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利用主题教育的活动形式,由心理辅导员组织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心理健康专题后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团辅、素质拓展、辩论、心理剧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程,又在欢乐的氛围中提升认识。
5.在个体咨询的基础上加强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有咨询的需求,但往往不敢迈出那一步,因此开展团体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较好地解决那些有求治意向但缺乏动力者。
6.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多参与活动还拓展人际圈子,夯实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对专业要求非常高,专职心理老师除了要加强学习以外,一旦遇到学生自杀等事件可以向所在地区的心理学会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寻求专业帮助,由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师来协助处理危机事件。对于危机事件的预防教育以及危机事件的发现、预警、干预、转介和后期跟踪要制定成预案,还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
三、总结
近几年生源急剧下降,民办高职院校处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有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最根本的是运用好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支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慕课和各类主题团辅活动,立体化运行三级网络,及时处理各类上报危机干预事件。
作者:王琴 王绍福 邹艳星 袁晖 周萍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过正达.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93-96.
[2]王珊.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5-47.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且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日益重视。如今,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基本上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太大差异,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沿用了本科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这样并不具有科学性,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切实改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之间,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自我同一性已经初步确定,并且不断分化整合。在学业生活上的价值感日渐加强,有着强烈的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但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来自高中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群体,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面临的学习内容、深度、难度有了新的挑战,加上本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对本科生较欠缺,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失去自信,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较难控制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上要面对更多的心理困境,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困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较之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普遍。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偏差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还是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将教学目标聚焦在“心理问题”上,目标依然惯性地把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和预防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情绪的培养,从而大大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当然,日益频发的高校心理突发事件与这种状况不无关系,但是,面对有着独立思维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群体,还是应该摆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给学生更多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同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内容也应该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突出实用性。目前,国内已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日渐增多,包括聂振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张利等编著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朱艳、肖淑梅主编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刘树林主编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是,从这些教材的内容上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一样,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大都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上来看,主要还是以理论的传授为主,且基本上只体现了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心理特征,而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也就满足不了他们特有的心理需求。内容的滞后、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对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高职生来说,不仅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院校一般为大课堂教学,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授理论为主。而这种与其他课程无异的“填鸭式”教学,很难获得高职学生的喜爱。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在面对理论知识时也缺乏耐心和兴趣。再加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就造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到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助其成长的作用。
(四)课程的学时不足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当前各高校大都采取第一种方式,但是有的院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课时远远不足。以南昌市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在大一,也就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个学期,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共8个课时,并且是以公共讲座的形式进行,比起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数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课时的限制,不仅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难以讲解透彻,其他相关的心理学的分支课程更是难以展开,这样就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课来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五)师资力量缺乏
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做出了“硬指标”,要求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就目前看多数院校不仅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不达标。以南昌某高职院校来说,只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常常是一个老师承担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这样的工作量不仅造成专业教师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而且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能量去更好地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由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担任,由于这些老师并非专业出身,只是表面上对教材进行整合理解就进行教学,对那些更深层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点、原则、理念等的认识不够深刻清晰,就很难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课程培养目标
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大宗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该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讲授课程的方式对幸福的含义、幸福的感受、幸福的寻找、幸福的实现等关于幸福的话题,做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剖析,和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了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使他们获得了正面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转变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积极的个性特质,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体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会提高和增强,并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心理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高职院校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课程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开发出来的课程具有多层次,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各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心理和职位心理,围绕这些未来的心理需求编写专门的行业心理教材,学生在校期间就围绕毕业后行业岗位需求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行业心理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该岗位的职位适应性,加深对该职业岗位的认识,这样提前系统的课程能够解决学生紧迫的社会需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
(三)采取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应该摒弃原来的单向灌输式方式,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各章节的内容设计任务,以项目活动为主,理论介绍为辅。将每一个单元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课堂先主动参与体验活动,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感受理论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将这些知识内化,来发展自己的高级心理机能。在项目结束后结合相关案例补充理论依据,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心理理论,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既注重了理论性又突出了实践性,学生既有认知上的体验,又有活动的乐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发挥素质拓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只集中在课堂上,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使学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心理培养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来设计的水上、野外、场地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开发受训者心智、培养其团队精神的一种课外活动方式。它能够培养参与者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更有利于他们个人潜能的挖掘、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五)储备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需求的局面,学校应该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以便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目前,已经有一些省份强制性地按比例配备高校的专职心理健康课教师,如广东高校早在2006年就推行“师生互助计划”,按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四川省在2008年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也要求本科院校和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按照1∶30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当然,在做好教师储备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优化,为其提供研修培训的机会,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对于兼职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可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供机会让他们报考心理咨询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阳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J].成人教育,2013,(1).
[2] 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 廖克玲.构建广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
[J].职业与教育,2008,(2).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心理健康师资建设较为薄弱,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且人数不足,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起,90后大学生开始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思想活跃、追求时尚,同时也具有学习、就业压力、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因素造成心理负担过大,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大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建设。
1.有利于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能力,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的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目前从学生生源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因此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存在自卑的心理倾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少生活的历练。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看,目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半路改行”者甚多(不是学的心理学或者教育学等专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配备不够。因此,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不仅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新鲜“血液”,也为有效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健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良性发展的要素完备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发展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地补充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各种培训,可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是在立足于前两点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可以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导向。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把外者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加以内化,形成指导自己行为方式的思想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有的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配备和经费投入,也有的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采取的方式、方法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导致学生普遍反感。因此,加强师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的现状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心理科学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不仅开始开设相关课程,而且开始设置相关的专职教育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建设滞后
师资力量建设落后与两个因素有主要关系,一是领导的重视程度。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心理教育上达不到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其专职教师的配备比例直接反应出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笔者在长沙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田野调查的资料显示,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是近几年来成立起来的,有的学校则是人数配置不够,每一个系都缺少心理健康专员老师,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院人数13000多人,设有一个院级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两名专职心理疏导人员,从全院学生总人数来看,专业心理疏导人员人数配置还是相对较少。二是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许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另外,师资建设滞后不仅体现在人员数量不够,而且还体现在缺少正规专业教师,多数教师与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之间存在差距。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激励机制偏少,忽视了人文关怀等非物质激励,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就少,因而影响职称评定,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教师存在职业倦怠
众所周知,大学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从工作中获得价值认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90后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要群体,90后群体与80后相比,又存在自身显著的特点,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各方面的自制力缺乏,使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复杂程度增加,因此对大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就是大学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胜任力有欠缺,缺乏对教学工作的钻研与投入,往往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学校方面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等专业化成长的措施缺乏完整的体系,或者是体系发展不完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公费学习、培训、交流、督导较少,职业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均不容乐观。”多数心理健康教师存在自身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等心理,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的压力,教育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而学校对这方面的支持又显得滞后,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激发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3.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根据田野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5所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校园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二是开展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三是辅导员一般兼任心理健康教师,要给大学生上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课程。对这些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教育内容上,为了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往往采用现实中发生的心理极度扭曲或者以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案例为例(如复旦投毒案),这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学生在对身边的同学产生过度警觉,影响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教学方式上,以传统讲授式为主,学生提不起兴趣,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真诚的交流与分享,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效果应当更好。因此,目前由于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因不愿意被动接受,而产生抵触的情绪时有发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容易产生消极应对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路径探讨
总上所述,影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外在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原因。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入手:
1.外部建设路径
首先,高校管理层需要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摈弃旧有思维模式的过程,转而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想观点,以此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需要高校管理层的理念创新,具体体现:一是高校管理层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补救。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重视起来,有的学校把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实效性不强,高校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建设的投入。二是形成全员教育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员工的共同参与,即全员参与。”基于此理念的基础上,高校有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发挥每个教师都能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积极转变旧有的师生观,能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学会倾听学生,积极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的矫治性教育模式向预防性教育模式转变。其次,高校管理层需要实践创新。任何理论最终都要回归到实践中。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归跟到底还在于实践创新。一是要改变心理教育课程的课程地位,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再挂在其他部门之下,应当成立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教研室。据田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大都是辅导员兼上,且理论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大对该课程的研究与投入。二是对于心理健康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还必须具备心理诊断、咨询、个别指导和课堂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因此,高校应不断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三是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奖励机制建设,要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手段,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去掉职业倦怠。
2.自我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