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5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是基于对文字、图像、声音、音频以及教学课件演示系统等多种教学资源综合提炼而形成的现代化的教学课件。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探析、判断、概括等实践活动,使课堂更具互动性、探究性、互溶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教学效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课堂教学中渗透了许多技术因素,引入了许多现代化器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新课改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新”,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理念的“新”,教学观念的“新”,更重要的表现在教学手段的“新”,教学载体的“新”。让课堂融入现代科技元素,融入现代科学成果,已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实践证明,现代科技成果的有效、深入、高效运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提振了“精神”。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是基于对文字、图像、声音、音频以及教学课件演示系统等多种教学资源综合提炼而形成的现代化的教学课件。由于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具有直观、形象、具体、动态等显著特点,在各个阶段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科中,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探析、判断、概括等实践活动,使课堂更具互动性、探究性、互溶性。笔者鉴于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所具有的上述功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和应用。现对电子白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阐述。
一、在抽象数学知识讲解中,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系统
数学学科抽象性较强,逻辑性严密,推理性显著,学习对象在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时具有一定的困难。而笔者通过对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研析发现,数学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内涵较为深刻,外延较为广阔。这就对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探析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让高中生“剥茧抽丝”,借助于有效教学手段,对抽象数学知识能够有生动、具体、全面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洞悉”数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和生动要义,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面对并且迫切解决的“课题”。电子白板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象、直观特性,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语言,通过形象生动的影像进行呈现,为学生理解知识内涵搭建“载体”。同时,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化解教与学之间的紧张气氛,提升课堂的师生互动程度。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内容时,由于高中生对“由图像变换得到函数y=Asin(棕x+渍)图像的过程”还没有清晰完整的感知,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把“原函数沿x 轴平行移动”、“伸长或缩短横坐标”、“伸长或缩短纵坐标”运动过程投放到白板之上,然后利用粉笔对“三角函数的图像”逐一进行描红,向学生逐一进行讲解揭示,强化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像”各部分知识的认识。然后,借助于电子白板动态特征,进行图像的移动,让学生形成直观、深刻、具体的认知。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所具有的形象、动态特点,对该知识点内容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有效揭示,为高中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内涵提供良好氛围,教学效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案例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主抓手”,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主旋律”。任何数学知识内容的讲解,都需要借助案例这一载体进行巩固和强化。高中生虽然掌握和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解答辨析的技能素养,但学习要求的逐步提高、解题难度的逐步加大,经常会表现出数学解析能力与学习要求的“不匹配”。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精确概括和生动载体,具有显著的概括性和精炼性。教育学指出,数学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对学习对象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让高中生在典型案例中深入思考、高效探析、深度解析,提升技能,形成良好解题技能和素养,是案例教学的宗旨。电子白板能够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表现出来,直观形象的展示其内涵要义以及等量关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时,应利用电子白板,将数学案例的深层次要义以及复杂内在联系进行形象、生动展示,将抽象问题直观展示,具体呈现,推动高中生深度理解、深刻感知,有效解答。
如在“在正方体ABCD-A1B1C1D1 的棱长都为2,点P 是面ADD1A1 上的一个重点,PM 垂直于平面ABCD,MN 垂直于BD,求异面直线PN与A1C1所成角的大小。(结果可用三角函数值进行表示)”问题教学中,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中,虽然知道该问题是关于“棱柱、棱锥”方面的应用题,但对该案例条件中所隐含的“求取棱柱、棱锥的体积数学知识,以及异面直线与其所成的角”等数学知识点以及条件之间的关系不能深入感知。教师此时借助电子白板教学课件,通过作图方法,向学生直观展示问题条件所展示的图像画面。学生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将数学案例的抽象、丰富内涵形象直观展示,在掌握问题条件之间内在关联的同时,逐步获得解析案例的方法,内在解析案例的技能和素养得到提升和增强。
三、在图像问题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系统
高中数学学科,大多数知识点内容都是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体。高中生所解答的数学案例,都和图形或图像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图像类问题案例,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灵活度具有显著功效。笔者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高中生解析图像类问题能力较为薄弱,失分较多,但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图像类的综合性问题在试卷比重较大。此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动画功效、互动功能,抓住问题案例中所呈现的图形符号,通过移动、折叠、剪拼、添加等手段,将抽象、深奥的图形问题演变为直观、具体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思考和分析。
实用主义学者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学科教学活动,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效能的最大化.而衡量和评判学与教活动效果的有效载体之一,就是借助于课堂练习问题这一有效抓手.预设活动中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是其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证明,课堂之中练习题的科学设置、精确设定,有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学与讲双向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有益于学与导双方实践的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轻视课堂练习问题设计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成为影响学教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制约.作为新课标的忠实践行者和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直接讲授者,应把数学课堂练习问题设计作为重要任务和内容,予以实践和探究.
一、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数学教材重难点的生动代言
开展的备课活动、设置的教学内容,选取的讲解方式等,都要贴近教材,围绕其目标要求以及重点难点等实施.作为预设活动之一的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活动,自然而且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核心要义和目标精髓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这就要求教者在设计课堂练习问题进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做实教材研究分析的先期准备工作,找准数学教材的重点要义和目标意图,学习借鉴其他先进教学经验,认真研析并设计出与教材贴近、重点切合、难点紧密的练习问题,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成为数学教材精髓要义的形象代言和生动代表,让初中生通过探析解决练习问题而窥得数学教材之要旨和核心.如“平方差公式”一节课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通过备教材前提活动,认识到该节课数学教材中教师需要围绕“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以往教学心得,“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是学生认知掌握的薄弱环节.此时,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时就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设计出了“1.(a+b)(a-b)(a2+b2);2 (a+2)(a-2)(a2+4)”、“1.(4a-1)(-4a-1);2.(b+2a)(2a-b)”、“1.(a+b+c)(a+b-c);2.(a+b-3)(a-b+3)”等练习案例,以供初中生进行思考分析、巩固完善,暴露缺陷,对症施教.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围绕教材重难点设计数学练习问题时,要做到与新知讲解以及学习学情之间的深度融合,体现练习问题的巩固性、补缺性和完善性等鲜明特征.
二、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桥梁纽带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讲授者和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交流、共赢的关系.任何一节课要达到“有效”一词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体现落实教与学的双边、双向特性和要求.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观摩和教学教研中发现,有不少教师存在布置问题了事,学生自主解析的“甩手掌柜”现象,没有将所设问题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深切交流、深刻碰撞的桥梁和纽带,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教育学指出,数学问题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呈现互动、双向特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应紧紧抓住教学活动双边特性,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要呈现出显著的交流特点和双向特性,融会贯通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等内容,层次性、递进式的呈现问题、设置要求,推动师和生之间的深入活动、有效交流、共频共振.如“如图1所示,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E=DG,如果已知道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试求出EDF的面积为多少”练习设计中,教师预设课堂练习问题时,采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填空式问题设置方式,提出如下需要学生一起协作解析的问题过程:
解作DM=DE交AC于M,作DNAC,交AC于N.
DE=DG(已知),
DM=DE(),
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NAC,
(角平分线定理),
DEF≌DNM().
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
SMDG=SADG-SAMD=50-39=11,
SEDF=SDNM=()().
三、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主体技能锤炼的重要平台
学习技能培养,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要义和现实要求.教育发展学指出,数学练习题应是锤炼学习活动主体思维能力、锻炼学习活动主体辨析能力、培养学习活动主体归纳能力等方面素养的重要平台和有效介质.因此,数学学科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案例,不能照搬照抄、固定不变,而应该充分挖掘和释放数学练习案例中的丰富内涵和培养功效.一方面设计时兼顾导学合一方式运用,既强化初中生自主探析思维的活动实践,又重视学生探析过程的指导.另一方面设计数学练习时统筹教材丰富体系,注重对现有练习案例的加工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解析多样、思路多样的数学案例,力促初中生在探究解析获得辨析、思维、创新等方面技能素养的提升.如教者在“正方形DEMF内接于ABC,若SADE=1,S正方形DEFM=4,求SABC”问题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析、上下衔接,对上述问题案例进行“深刻挖掘”,利用数学案例的发散特性,加工和变化出“已知菱形AMNP内接于ABC,M、N、P分别在AB、BC、AC上,如果AB=21 cm,CA=15 cm,求菱形AMNP的周长”、“在ABC中,有矩形DEFG,G、F在BC上,D、E分别在AB、AC上,AHBC交DE于M,DG∶DE=1∶2,BC=12 cm,AH=8 cm,求矩形的各边长”等案例.这些变式案例的设计意图和解析要求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生在解析时需要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菱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等知识点和方法,利于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四、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中考政策要义的渗透载体
【摘要】讲评课应该遵循教学活动规律,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进行科学、有效、全面、有序的评价和讲解。本文作者从有效教学原则在初中数学讲评课中的运用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讲评课;教学原则;有效教学;运用;浅析
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实践“工程”,其各个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效和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系统的重要构建要素之一,他如同货轮航行的“舵手”,引领着整个教学活动前进和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讲解、指导、评价等活动得以展示和呈现。讲评课作为一种课堂讲授类型、一种教学手段。笔者以为,讲评课要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讲评课应该遵循教学活动规律,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进行科学、有效、全面、有序的评价和讲解。基于以上考虑,本人现从有效教学原则在初中数学讲评课中的运用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简要论述。
一、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开展数学评讲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要素中的一个“活生生”的客观存在体,其认知和发展过程,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评讲活动时,不结合教学要素实际,凭“个人经验”,将自己的评价标准作为评讲“依据”,信手拈来,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析数学问题的活动及表现进行随意性的评判和辨析,导致评讲效果“事宜愿违”。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评讲活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既要按照教材内容的深浅程度,结合教材知识点由易到难进行讲解,又要遵循初中生认知发展现状,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势利导,使讲评内容、教材目标以及学习实际三者之间高度统一、有机结合,遥相呼应,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如“如图所示,在一个梯形ABCD 中,已知AD椅BC,蚁B=蚁ACD,并且都为90毅,AB、DC 两条边的长分别为2和3,试求出吟ABC和吟DCA 之间的面积比为多少?”讲评课中,教师没有直接对学生的解析案例活动进行评判,而是根据该节课“正确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内容进行解题活动”的教学目的,由浅入深,对解析过程进行讲解辨析,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学生初步感知问题设置意图,是考查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运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解题过程,指明其问题解答过程的方法策略,并指出,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吟ABC与吟DCA的面积比。在此讲评活动中,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逐步对学生的解析过程进行评价,学生理解和掌握也能“接受”。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开展数学评讲活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评课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内容层面,而是将着力点放置在引导学生深刻思考,认真分析活动上,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实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评活动中,要凸显讲评的启发、引导特点,深入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学习要求、解题方法等“重点”,通过设置问题、创设矛盾、启发引导等方式,设置针对性的提问环节,通过对话、交流、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深刻思考分析,提高思维辨析效能。如在“全等三角形”案例讲评课中,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都集中在“正确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活动”这一层面上,因此,在“如图所示,AD是吟ABC 的一个角平分线,点F,E 是边AC和AB 上的一点,并且FD=BD,如果现在蚁B+2蚁DEA=180毅,那么线段AE,AF,FD 三者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写出其证明过程”讲解中,教师根据设置意图,将启发式教学原则渗透于案例评讲之中,在案例条件分析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条件告知哪些数学知识点?”、“问题条件中有哪些等量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知;在探析案例思路环节,向学生提出:“要确定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应采用什么方法?”、“本题条件与要求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等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思考分析活动;在案例策略归纳环节,向学生设置“通过解析过程,解决此类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等疑问,吸引学生思考辨析,初中生在教师问题式的教学活动中,思考分析更具主动性,思考分析更具深刻性,思考分析更具方法性,较好落实了讲评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
三、运用师生共进原则,开展数学评讲活动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讲评课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类型,就是通过“评”、“讲”、“思”和“练”的方式,促进教与学活动的同赢、共进。教师评讲活动中,应将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衔接教与学之间的活动,让师生之间在达成共识中,共享活动成果,实现教学相长。如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能力、素养方面的差距,教师就必须将师生共进原则运用其中,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开展讲解、评判活动。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案例评讲活动中,教者因人而异,因生而异,设置不同要求的解析活动评讲标准,对后进生的案例解析评讲,主要放置在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内容的基本应用程度上;对中等生的案例评讲,主要放置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解析问题的方法使用上;对优等生的案例评讲,主要放置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问题的应用解答上。教师在设置上的不同评讲标准上,与各类型学生群体进行互动交流、讲解评判活动,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进步”的教学目标,进而达到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小学语情感 评价方法以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90-01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指从情感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影响。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因素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自主高效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策略是要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内容,合理使用评价方式,科学实施评价。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
自主高效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中的“情感”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兴趣,以及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同时也包括爱恨、快乐伤心、羡慕嫉妒等内心体验;“态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学生对周围人、事、事的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能否主动完成作业;是不是乐于参与小组活动,对于教学中所涉及的人、事、物具有怎样的看法,这些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内容。我们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科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案例解析: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第一课时教学之后,教师有目标、有条理地布置各小组查找相关的资料,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说明;搜集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小故事;搜集人们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针对一位学生的汇报做了评价:这位同学不但代表小组发了言,而且自己又主动地把收集到的信息和想法提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我们表扬他这种十分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自主的精神。并且通过他那高亢、流利的表达听着他发自内心的赞叹,我们感觉到了他对居里夫人由衷的敬佩,我相信在他的心里一定燃情了一团火,一团像居里夫人那样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科学之火。这段评价肯定了学生赞叹的“情感”,认真的学习“态度”,并鼓励了他成为像居里夫人的人的价值取向。尽管情感态度态度与价值观很难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去培养,但是我们用心去发现,真诚去评价,一定有助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常用的评价方式
自主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都是学生收获、发展的平台。虽然老师讲得少、说得少了,但老师的话却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及时、到位的情感评价会让学生欣喜难忘,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达成情感目标,真正实现自主高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到位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常用的即时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点。
2.1 激励式评价
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机会,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激励式评价有以下下几种形式。
(1)语言激励。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及时评价,理解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个人差异,发现、放大学生的优点,用赞赏的语气、激励的语言来表达评价,在听觉上给予学生感官刺激,对学生热情教诲,以情感人,从而激发其内心情感共鸣。
(2)榜样激励。俗话说“身正是范,以榜为样”,无论是对知识的探索,还是发表意见的语气,乃至对待出现错误同学的态度,老师这些不需语言表白的深层影响,是学生情感目标形成的有力支撑。尤其难点的优雅引领不知能激起学生多么大的学习欲望,一句恰如其分的勉励之语,不知能对学生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课堂上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做出表率而且还应及时有效地发现好的典型,树立榜样(学生个体、小组群体)。有了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榜样,激励式评价能更好的落在实处。
案例解析:在一节数学科的展示交流中老师对一名同学做了如下评价:“这位同学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在小组讨论表现很突出,他不仅能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他还想出了与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把这种方法清楚、明白的讲给大家。我为他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聪明的头脑所折服。小伙子,你是好样的!”这样的评语以鼓励为主,不但用语言激励了这名同学,也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2 期待式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着得到别人的承认,尤其是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表扬与鼓励,在他们表现不好的时候也往往会担心受到老师及其他同学的讽刺与挖苦。很多时候学生也是迷茫的,他可能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或是前进的方法。这时候期待式评价就能帮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前进的方法。期待式评价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良好途径。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个性差异。期待式评价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期待,达到学生人人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案例解析: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朗读汇报中,一个学生声音洪亮而快速的读了第一自然段后。老师这时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你的声音很洪亮,老师都很佩服你,也要向你学习。可是,你想志愿军和朝鲜人们那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内心希望这一刻时间都能慢下来,再慢下来。你在站台上看着哭泣不舍的人群,诉说不舍之情,你的嗓子可能也会随着哽咽了,所以你放速度再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会读得比广播员还要好。来,试一试。”结果学生再读的时候真的放慢了速度,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教师的期待关系着学生的每一个细小进步。
2.3 纠正式评价
一、遵循双向性教学原则,在双边探讨中开展导学
教育运动学认为,课堂之中的“教”和“学”之间,不是相互孤立、互不相连、独自为阵的单独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有机统一体.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应该是互动、呼应的双向活动.笔者以为,导学活动要深入实施、取得实效,就必须做到“教师有所指,学生就要有所应”,“导”与“学”之间始终是遥相呼应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实施导学活动,要遵循课堂教学双向性原则,既要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又要组织和设计具有双边互动的教学氛围和教学形式,推动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活动积极回应,对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主动地参与配合,深入地思考分析,并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等双向活动,有效避免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不良现象,实现在双边互动中推动导学进程.如“指数函数”一节课“指数函数的定义”知识点导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师问生答的互动形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板书,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向学生定义指数函数.
师:组织学生讨论a的取值规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
生: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出现认知卡壳现象.
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a>0,a
生: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学生指出,a
师:组织学生讨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回顾指数x的取值范围.
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到指数x的取值范围,并进行简单论述.
师:总结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上述导学过程之中,师与生围绕知识点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等双向互动活动.在教师的提问、启发、引导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任务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活动,使得导学活动贴近学教事情,推动导学取得实效.
二、遵循启示性教学原则,在设疑解惑中开展导学
导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解疑释惑的发展过程.教师开展的导学活动,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而是依据学生认知实际,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教师解疑释惑不能“到嘴到肚”直接告知,而应该“循序渐进”的娓娓道来,在有效引导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找寻根源.因此,数学教师导学时,就必须遵循启示性教学原则,找准症结所在,设置的导学活动要富有启示性、具有渐进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导学进程中,深入细致地思考和分析,逐步获取认知的“本源”所在和解析的“真谛”精髓.如“平面向量”章节“共性向量”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共性向量认知不清”的疑惑,抓住他们学习认知的实际情况,通过设置“a=(-2,1),b=(λ,-1)(λ∈R),如果a和b的夹角为钝角,试求出λ的取值范围”问题,组织高中生认真研析活动,并展示其某一解题过程,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他们认知产生解析错误的原因是“忽视a与b反向共线的情况”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认知疑惑的导学过程中,引导高中生分析推导,从而认识到该问题中的向量a和b的夹角为钝角等价条件是ab0,并且a、b不平行.
三、遵循探究性教学原则,在深入解析中开展导学
问题 已知集合A=xx2-2x-80,C=xx2-3ax+2a2
学生解析 通过解集集合A、B里面的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就可以求出集合A、B中的x的取值范围.根据问题条件能够容易求出A属于B,根据CA∩B这一条件,可以对a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得出每种情况下集合C的情况,以及a的取值范围.
教师指点:该问解答时需要对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以及应用有准确的运用,需要运用到分类讨论的解题思想.
学生完成解题活动,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教师进行补充完善,获得其解题策略.
教师进行点评:在解析这一类型问题时,要正确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上述解题活动,是教师针对学生案例解析中经常出现的“不会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形式”不足开展的导学活动.在此导学进程中,教师遵循了探究性教学原则,提供了动手探究的“舞台”以及实践解析的“时机”,抓住解答该类型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动手探究能力获得长足进步,解析问题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学科的最根本任务和要求;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义.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动手探究、思考分析的实践过程.数学开展导学活动,要注重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锤炼和培养,将数学探究活动融入教师导学进程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与学的任务要求,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亲身实践、深入解析等活动,并深刻汲取教师讲解指导的“精髓”,以期获得解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对其科学使用深刻认知,提升学生数学技能和素养.
四、遵循拓展性教学原则,在综合提炼中开展导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接地气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实践“艺术”,应对教学目标、学习要求、教学步骤、学习对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考量。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不是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理想”活动,而是紧扣课改目标、教材内容、学生主体的“现实”活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接地气”,实事求是,贴近实际,将“根须”深深的埋植于课堂教学“沃土”之中,提升课堂教与学的实际成效,不能好高骛远,浮夸漂浮,做水中“浮萍”。本人现围绕课堂教学如何“接地气”,提效能主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课堂教学应联系主体学习实情,因生施教
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深刻互动、共同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观念碰撞的实践进程。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活动成效,是衡量和评判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标尺”之一。缺少学生主体参与,脱离学生学习实情的课堂教学如同“无本之木”,缺少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学生主体为核心,围绕学生主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之中,组织探究分析实践活动,展现初中生“主人”特点。初中生个体之间存在学习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初中生个体差异特性,采用层次性、合作性的教学方式,对不同学习层次初中生提出学习要求或设置解题任务。如“图形的轴对称”单元复习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巡视活动,针对不同类型初中生学习情况,设置了由易到难的练习题:
(1)在Rt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CD=4,试求出点D到AB的距离多少?
(2)如图,在ABC中,∠A=50°,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点D,求∠DBC的度数。
(3)A、B两厂在公路的同侧,现欲在公路边建一个货场C。若A、B两厂从各自利益出发,想选择离自己最近的位置建货场,请在图①中作出两厂各自要求的货场位置。
由易到难的递进式解题要求,让好中差三类初中生都能得到思考研析的实践机会,以此促进全体初中生在不同基础上都有发展进步。
二、课堂教学应落实课改核心精髓,能力至上
课堂是教师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纲要目标和要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有效“平台”。新课程改革是任何阶段,任何学科教师的教学“遵循”和“标准”。笔者研究发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和锻炼学习对象的学习技能、素养和情操,要坚持学生核心,能力为王的理念,把学习能力作为第一要义,把锤炼学习技能作为为第一要务”。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紧扣和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要求,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重要任务之一,重视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技能的培养和锤炼,多提供初中生亲身探知、分析、推理的时机,同时,强化对初中生实践活动方法和进程的指导,逐步培养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技能素养。如“有一条直线它经过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点,分别为A(-1,5),B(-2,a),C(3,-3),试求a的值。如果现在这条直线与坐标系y轴相交于点D,试求出ABC的面积为多少?”一节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案例教学过程:
生:解析问题:通过问题条件分析,可以通过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求三角形面积。
师:指导补充:该问题要抓住条件关系,构建方程组。
生:合作推导解题思路:求a的值,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即可。求三角形面积,应先得出点D的坐标,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答。
师:评价学生解题思路。
生:开展解决问题活动,展示解题过程。
师:对初中生解题过程进行课堂巡视,并集中讲解评析解题过程。
三、课堂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状况,实时调节
课堂教学活动,会因众多教学因素,而发生难以预期的情况和变化。课堂教学要“有效”,就必须发挥教学机智,高效解决突况。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能按照预先设置的教学步骤,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对突况视而不见,进行固定不变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针对初中生学习认知实际效果以及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的“节奏”,加入指导学生学习或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活动,在有效解决突发事件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相互打闹的事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将突发事件解决在无形之中,把打闹事件涉事学生放入到知识内容或问题案例的探知解析之中。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导学活动 创设情境 师生互动 创新问题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设计者”,是践行新课程改革标准级理念的“实践者”,也是学习对象学习活动进程的“推动者”,其自身具有鲜明的“主导”特性,呈现强烈的“指导”功效。引导学生深入“学”,指导学生有效“探”促进学生高效“思”,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和切实履行的重要职责。如何开展有效“导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研究、长期的教学“工程”。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学”活动,主要是通过“讲”和“练”的形式,突出教师的课堂主宰作用。而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新课改下的“导学”活动,其内涵及方式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不仅要使学生能“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能“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导学过程中,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进步和发展。鉴于上述认知,我现就如何科学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有效导学活动,从以下方面进行初步阐述。
一、利用教材生动特性,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学
数学教材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根”,也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纲”。教师开展导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探知,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探知进程中出现的“疑惑”。因此,导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学习对象的“潜能”激发出来,将学习对象的“欲望”释放出来。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现行使用的数学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动学习情感。新改版的数学教材所设置的内容“立体感”更强,“生活魅力”更显著、历史底蕴更深厚,等等,这些特点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情境式导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导学活动中,应利用教材所“包含”的生动优美特性,通过创设与初中生认知实际相符、与情感发展要求匹配的学习情境,引导初中生进行感知和体会,消除自身存在的“消极”、“畏惧”情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深入参与到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一节课新知导入环节,由于一次函数图像内容是“数”与“形”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体,同时,一次函数图像相对于其他图像,内容更丰富,情况更复杂。初中生在理解和探知时具有一定困难,主动学习的情感受到“制约”。因此,在新知导入环节导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情景式教学方式,利用一次函数知识内容所具有的广泛生活应用特点,通过图片展示和数学语言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人们到银行贷款买房”、“学校购买教学用品”等不同生活案例画面,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象直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为学生主动探析一次函数做好情感“铺垫”。
二、利用教学双边特性,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学
教育实践学指出,导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应呈现和体现教学活动进程所具有的双边互动特性。笔者认为,导学活动,虽然是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之一,但不应该是教师“独自”实践活动的“单边”进程。这其中不能只包含教师的“导”的活动,还应包括学生“遥相呼应”的配合、协作的活动。初中数学教师开展导学活动时,就要抓住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双向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讲解指导的实践进程中,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深入细致地讲解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的讨论活动,或开展学习小组间的研析探讨活动,使初中生能够全程参与到导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成为教师导学活动的“一份子”,深入开展学习探知数学知识及案例的各项活动,强化导学效果。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解答中,教师在巡视初中生探析解答案例的过程中发现,初中生在该案例解答中不同程度存在“不能正确理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缺陷。在讲析案例的导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师生辨析的导学方式,利用投影仪展示某一学生的案例解析过程,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辨析案例的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辨析和小组合作研析的基础上,指出:“要结合问题条件所设置的内容,准确认清圆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析内容及观点进行总结指导。同时向学生提出:在该类型问题案例的解析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解答?初中生根据教师所提内容,再次深入进行讨论交流活动,共同探析归纳得出解答问题的有效方法,保证初中生能够深刻认知存在缺陷根源,养成良好的解析习惯。
三、利用案例培育特性,采用创新问题的方式导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探究实践
课程改革成为教学发展必然趋势,对课堂教学要求更具时代特性。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探究,是其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析活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要求。本人现从数学探究能力培养角度,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简要论述。
一、强化教师指导功效,在有序引导下有效探究
教育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构建要素众多,内涵要素丰富,其中,教师、学生,是其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部件”。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构建者和规划者,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由于自身现有的学习能力水平与现行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距离”,致使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帮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探知,是其肩负的重要职责。组织初中生数学探究研析活动,既不能做“甩手掌柜”,放任自由,又不能做“包办者”,全程代替,而应该在保证初中生亲身探究活动时间和空间基础上,切实发挥自身主导指导功效,做好对初中生数学探究活动的指引工作,有意识地设计探究任务要求,实时观察和了解探究实际情况,并能针对出现的探究实践不足及时“化解”,保证初中生在“收放”结合条件下深入有序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识点讲解中,教者利用初中生具备的能动主体特性,采用实验法,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研析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初中生提出本次实践操作的目标和任务,然后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的形式,教师一边示范操作,提出操作步骤,学生遥相呼应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教师组织初中生观察图形特征,学生观察图形,阐述图形特征,指出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特点。教师针对初中生所阐述的图形特征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借助教师有效指点,探究活动更为深刻,知识点内涵掌握更为深刻,学习效能显著提升。
二、注重双边互动活动,在合作互助下深入探究
教育学认为,学生学习活动不是个体独立活动,而是集体合作活动。学生作为班集体的“一份子”,其学习活动离不开与其他学生个体的合作、交流、探讨等双边活动。动手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自然也需要互助协作活动的实施。加之,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更决定了学生探究活动应融入合作互助集体“劳动”。但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生习惯于单打独斗的自主探究活动,不愿意参与到群体中间进行合作互助探究实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要注重集体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按照“统筹兼顾,整体平衡”的原则,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引导初中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数学知识或数学案例的实践活动之中,在互补互惠、深入探讨中,推进探究活动深入开展,提升初中生探究实践、互助协作能力。如“已知有一个形如二元一次方程,如果现在这个方程组x的值为负数时,y的值就为正数,试求出m的取值范围。”案例讲解中,教师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析该案例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将初中生分成若干合作探究小组,进行问题探究、推导、解析、概括等实践活动。初中生合作感知问题条件后认识到,该问题要求m的取值范围,需要运用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在确定解题思路时,初中生进行讨论交流,一致认为应先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x=2m-1,y=m+4,然后根据问题条件中的“x的值为负数时,y的值就为正数”条件内容,列出不等式,进行解不等式组活动,即可确定m的取值范围。教师针对初中生合作探析思路,强调指出,解题时要按照同大取小,同小取大,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取中间,小于小的大于大的无解的思路进行解集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开展合作双边探究活动,应在保证学生个体探究效果,避免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参与程度不深,“随大流”、“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
三、重视解析技能积累,在能力保障下高效探究
学生数学探究活动,就是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巩固强化,学以致用的过程。同时,探究活动程度,受到探究者自身数学技能素养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优秀的学习技能和素养,是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保证”。教师应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注重数学教材内容要义的讲解,帮助初中生积累深厚的数学知识素养,重视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传授,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技能,在逐步积累和实践中,为有效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素养“保证”和方法“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知识素养和解题技能培养,是长期、系统的教学“工程”,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锻炼和培养,在点滴培养中实现初中生探究能力素养的升华和进步。
总之,教师应将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之中,精心组织,科学指导,注重探究,有效培树探究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文忠.从“效率”走向“效益”――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李永东,孙庆礼.“主体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汇报[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的数学学习并不值得提倡,也并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在初中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进行实践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且还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探究式学习,才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一、通过创设情境而培养兴趣
应该充分考虑教学方法、教学特点以及学生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主线为创设情境,在这个氛围中,把学生的兴趣大大激发,让学生加入这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使得感性知识不断的加以积累丰富,在学生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而逐步达到认知、发展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的提高。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时,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要想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来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把握好问题情境的创设。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即使不作数学研究,只是看看书与论文,要理解数学证明,也只有一步一步循着走,因为这一过程不只是确认证明没有错误,还是自己重新尝试进行思考试验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否则只看看定理而跳过证明,一册书可能很快就能看完,但结果是:几乎一无所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似乎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只有启动心灵进行思考试验才能实现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例如,平行符号“//”的使用,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实验,若用“=”或“”等其它符号甚至不用符号表示平行,会是什么情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妙处。
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只能借助思维的外壳D语言,进行思维“翻译”和“交流”。数学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直觉”的材料,为数学的理性升华、数学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就匆匆地得出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以至于影响了数学探究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此引起注意。
三、凸显问题情境生活性,让学生带着情感主动探究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内涵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展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渗透的有效载体数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现实生活具有深刻而又密切的联系,数学问题作为知识内涵的有效载体,就有着展示生活现象或反映社会问题的特性而初中生对贴近生活实际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充满能动的探究情感和欲望
问题:有位农场主有一大片田地,其形状是一块平行四边形,他的曾祖父时代打过一口井,位于平行四边形中(不在角平分线交处) 连结四个顶点到这口井,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给大儿子,左右两块给小儿子问这样分公平吗?
这是教师在“平行四边形”问题课教学时,抓住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运用联系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认真研习该知识点内容基础上,找寻平行四边形性质与现实生活中“水井分割”问题,所设置的一道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潜能得到挖掘,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得到增强,从而在积极情感的驱使下主动进入新知探知活动过程
上述问题是关于“二次函数”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讲解该问题案例的过程中,摒弃了“教师主体,学生从属”的教学模式,将该问题的解答方法确定、解题过程阐述等任务,交给学生进行“探究解答”,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凸显同时,在解题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的条件中,可以找寻到哪些数量关系?”、“该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是哪些?评议二次函数图象时,解析式会有什么变化?”、“解答该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有目的性的解题活动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实际是关于“二次函数图象性质及解析式”内容的问题案例,解答该类型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然后分析认为:“将y=x2-2x-3化为顶点式y=(x-1)2-4,a值为1,顶点坐标为(1,-4),将其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那么顶点也会相应移动,其坐标为(2,-2),由于平移不改变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和开口方向,因此a值不变,故平移后的解析式为y=(x-2)2-2”,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解答该问题时,深刻理解“二次函数图象性质中各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图象的关系,而且二次函数图象经过平移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开口方向,因此a值不变顶点位置将会随着整个图象的平移而变化,因此只要按照点的移动规律,求出新的顶点坐标即可确定其解析式”的深刻内涵,从而切中要点,解题就“游刃有余”。
四、发挥问题内涵综合性,让学生形成习惯高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