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第1篇

[关键词] 幼儿;良好个性;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77-02

[作者简介]吴信梅(1963―),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的个性品质包括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合作性等诸多方面。幼儿良好个性品质是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一、创设良好生活环境,培养幼儿健康性格

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健康性格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民主、具有安全感的生活氛围,让幼儿置身其中,获得无穷的快乐。比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亮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由此让幼儿树立自信心,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其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其次,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比如,在某个小朋友过生日的时候,笔者会和大家一起开展一个“生日聚会”活动。在活动中,小朋友们纷纷为过生日的伙伴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友爱、温馨的氛围像阳光一样照射到幼儿心灵的深处,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三,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健康性格形成的影响。幼儿有大部分的时间处于家庭环境之中,因此,幼儿教师要关注家园共育,与家长做好沟通,引导家长尽可能地为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创造条件。比如,给孩子创造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可以克服孩子的孤独感。在节假日,家长可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和家长到家中来,大家一起开心地玩耍、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别人相处和交往轻松、愉悦之情。

二、充分运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在幼儿生活中,游戏活动较多,形式也较为丰富。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欢畅开怀的笑语中,幼儿会渐渐喜欢上集体游戏活动,形成合群的性格。游戏中设置的一些障碍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创造能力、自信心、独立性等。

比如,很多孩子在玩耍的时候都喜欢拿东西敲打不同物体,为了培养他们的好奇心,笔者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给幼儿准备了几根长短、材质不同的棍棒,并让他们自由地去敲打自己喜欢的物品,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有时候,为了更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笔者用丝巾给孩子们蒙上眼睛,笔者来敲打物体,然后让孩子们去猜老师敲打的是什么。这样让孩子们感知了不同材质的棍棒敲打在同一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而同一材质的棍棒敲打在不同的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事物的奥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发展幼儿独特个性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对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其独特性的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真诚地关注每个幼儿,呵护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个性。首先,教师要对幼儿的独特见解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的认识;其次,要对有独特爱好和兴趣的幼儿表示肯定、鼓励、支持和热心的帮助,让幼儿的独特个性得到很好的展示;再次,对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赞赏和引导,善待那些奇异的思维火花,允许幼儿表现出 “与众不同”的言行。

比如,在美术活动《可爱的鱼》开始之初,笔者为孩子们播放了视频资料,让幼儿观赏了美丽的海底世界,由此激发了参与这次美术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笔者又为孩子们播放了动画片《小美人鱼》的相关片段,并在最后讲述道:“美丽的小美人鱼失踪了,她的爸爸妈妈们去恳求国王帮助寻找自己的孩子,国王让整个大海里的鱼都来帮忙搜寻美人鱼。可是国王巡视了一圈后失望地说,海里的鱼还是太少了,就这些鱼怎么才能找到美人鱼呢?孩子们请你来帮助一下国王,画出一些鱼送给国王,让他们去寻找美人鱼吧!”很快孩子的作品一幅幅地问世了:有的孩子指着自己画的鱼说,我的鱼身上会放出七彩光,只要它出现周围就会一片明亮,美人鱼看到它就会被吸引过来;有的孩子说,我画的鱼生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管美人鱼在哪里,都能看得到;有的孩子还给自己画的鱼取了蕴含强大想象力的名字……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充分运用了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奇思怪想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促进了其个性的发展。

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熏陶幼儿美好心灵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地挖掘经典对幼儿美好心灵的熏陶作用,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如果幼儿园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经典读诵活动,那些经典中的精髓会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为幼儿学习经典创设良好的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了社会文化、自然物质等方面的因素。经典学习要融入到多种多样的形式中,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幼儿教师应该结合经典的内容,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的活动,并将诵读的内容展示在幼儿活动区。比如,备受欢迎的经典《弟子规》共90句,其中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故事。幼儿在读诵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生动通俗的讲解,让幼儿逐步明白其中的含义,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的友爱,为什么不能挑食偏食,拿别人的物品为什么要请示别人……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更形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容,教师要将“图说《弟子规》”等资料张贴在走廊、教室等活动区,让幼儿随时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修正自己,获得人格的提升。

综上所述,发展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项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发展其创造力、独立性、自制力、合作能力等。幼儿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为以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婧婕.要重视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J].早期教育:教师,2012(5).

第2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品德 教育 有效 策略 研究

一、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概述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 好 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 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 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3、善于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品德教育因素,丰富幼儿道德情感

第3篇

一、 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策略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理直气壮地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可一下课,就跟同学扭打在一起;课堂上一致公认要给母校添光彩做好卫生保洁小天使,可不经意间,总能看到随手扔纸屑、丢垃圾的现象……面临品德教育失效的尴尬现状,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片面品德评价模式,采用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全面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实地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作出正确的评定,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不断地修正并提升自己的思想行为。

例如教学《成长的脚步》这个单元时,可从“诚实是金”“我该不该这样做”“当冲突发生后”“失败怕什么”四大教育主题中加以举例辨析和明理导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努力达成教育目标。

策略一: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诚实是金”一课,从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名人伟人的事例,让学生在感受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后,笔者让学生对小刚的事例进行评议辨析,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从而感受人犯错以后只要勇于承认错误,真心悔改,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从点击呈现“小丁该怎么办”“孟母三迁”和“小强会不会去”三个动画,笔者耐心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还要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正确评价道理。“当冲突发生后”一课,通过播放“小欣和小琪的故事”录像片断,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冷静、理解、宽容和沟通,要对同学有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失败怕什么”一课,通过呈现“爱迪生的故事”录像,让学生在初步感受百折不挠、终会成功的道理之后,笔者又引进航天史上失败与成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最终通过情景剧《考试考砸了》来再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分析其中的原因,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树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努力的信念。

策略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狼性中最为可贵、最为叹服的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大自然中,单独个体的狼优势不大,但它们懂得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草食动物。往往在整个捕食过程中,它们配合默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终显现出战无不胜的业绩。在品德与社会性评价教学中,笔者觉得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团队式的组织评价模式,全面督促并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内化与习成。针对“成长的脚步”这个单元,笔者从评价多元化的角度践行实施了以下组织性评价调查。

学完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之后,笔者运用这张调查表,对学生在“成长的脚步”中所面临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冲突现状进行了团队式的全面调查评价,跟进了教学行为,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起到了促进和助推作用。

二、 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策略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跟同学打架了?”“刚才上英语课,你为什么又在捣乱了?”……一句句责备式的质问,一声声冒火的怒斥,无不显示出教师疲乏的育人现状。实际教学中,面对多次犯错的学生,教师不能仅停留于自己的说理教育,还要根据班情和学情,灵动地运用一些品德引导和评价督查策略,采用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策略,改革并创新小学品德行为评价。

例如教学《生活在集体中》这个单元时,可用“你是我的好朋友”“集体处处有规则”“做班级的小主人”和“集体力量大”四大板块来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在集体中需要培养的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落实。

策略一: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孩子的心灵纯净,可塑性很强。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实际,选择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融入学生的内心。“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要多关心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赞美别人,多结交好朋友,如开展即兴编诗活动来互相了解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具体形象,于集体的交流评价激励互动中培养自身可爱的性格特点。“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笔者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互相评价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感受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快乐,形成平时要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正确态度。“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课,笔者列举大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引导学生对主动为班级和同学默默奉献的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让学生懂得主动为班级和集体尽一份力是做班级小主人的积极表现,是班级中最可爱的学生。“集体力量大”一课,通过几个游戏活动的情境体验,笔者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借助集体的力量来不断地督促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逐渐达到规范,让班级呈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可爱图景。

策略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据说大自然中,狼喜欢集体出动,超过五匹狼的狼群一定不是临时凑合起来的,其中必然有一头是首领,它是狼群中的代表和指挥者,更是狼群中的核心力量所在。面对学生中的小群体,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头狼效应”原理,根据实际情况查明原因,找到这个小群体中的“头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伙伴评价教育去激励同学良好品行的修正与塑造。在教学“生活在集体中”这个单元时,笔者十分注重培养一批优秀的“小头狼”,让他们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能够起表率作用,比如评比“快乐好友队”“最佳守纪队”“小小足球队”“美丽天使队”“爱心派送队”等,让伙伴中美好而默契的平等教育来影响他们的处事态度,绽放良好品行的内涵教育之花。

三、 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总能遇到几个棘手的问题学生,其品德与社会性以及学习成绩都不尽如人意,而家长也无心问津。这是一种典型的刺儿头。教师可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评价策略,结合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个别化品德与社会性教学。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单元,笔者从“古今名人好学勤学的故事激励”“争做学习的有心人”和“懂得珍惜时间”这三大板块来引导学习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运用过程性的评价策略反复督查并校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收效较为显著。

策略一: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社会性能力。开展教学时,笔者针对班中的几个特殊学生,于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巧妙诱导,通过一些具体生动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评价学生,以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勤学为善”之末梢神经。这里的“勤学为善”范畴很广,可以是表现在思想方面的诚实、开朗、懂事、无私,可以是表现在行为方面的热情、大方、团结、互助,可以是表现在学习方面的认真、勤奋、努力、上进……笔者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运用赏识教育原理,引导学生慢慢体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涵,于悄然无息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行习惯。

策略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狼是非常执著的,几乎所有的狼在严峻的生存环境和困难挑战面前,都习惯了坚韧和忍耐,因此一旦锁定目标,就会穷追不舍,不轻言放弃。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也要具有这种执著的精神,可采用品德与社会个案跟踪教育方法,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最终让过程性递进式的评价成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总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单元的教学,笔者向全班学生特别强调,每个人的学习行为考评不仅仅是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间范畴内,而且要延伸到期末,学习行为习惯好的、有明显进步的同学才能被评为“优秀”,作为期末品德总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反馈评价下来,尤其是在对几个特殊学生进行个案教育引导后,这些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进步很大,积极性比以往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进步。

第4篇

关键词:品德课堂;学科特点;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看,具有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它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活动性,德育性,实践性,生活性

1.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主线(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生活的道理。

2.教学目标以育人为主旨(德育性)。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3.教学方式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实践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行”是关键,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好坏的标准;“情”和“意”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道德习惯。

4.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性)。

这个特点是由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教学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每一种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完全取决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选择。

1.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总目标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从教材来说,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冬爷爷在哪里”一课中的“冬日疑案”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乐乐猴惊叹地说:“呀,雪人不见了!”康康熊疑惑地说:“青蛙和蛇也失踪了。”;黑猫警长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一起来破案吗?”课文为学生呈现了探究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品德课运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是实现品德回归生活的基本途径。

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兴趣 培养

培养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与新课改的教育改革活动相呼应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兴趣,则会造成对相关课程的抵触。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如果保持以往的教师教授的教学方式,则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状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反地,它会约束学生思想的发展,不能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策略

1.融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课依然属于德育范围,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概念、原理的感性认识,在学习工程中就会感觉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毫无关联,且缺乏可信度。进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兴趣,间接对教学成果产生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笔者认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同样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知识。多媒体教学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让思想品德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2.建立兴趣讨论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种类的兴趣小组。将兴趣作为小组纽带。比如可以分为哲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等。也可采用传统的小组的建立方式,例如根据座位、学号等。兴趣讨论小组的建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通过兴趣小组之间的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而且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也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间讨论,然后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或者创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题材情境。通过多种项目活动方式,并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开展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多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将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盲目地强调理论观念,没有加以利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所得。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安排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利于学生以更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4.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做好课堂前的实践活动引导,可以引人入胜。巧设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则更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文章不仅需要一个好开头,同样也需要一个好结尾,与前文紧密联系或者做出进一步畅想。草草了事的结尾不能体现文章的宗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也是一样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注重设计良好的课堂结尾。课堂小结的语言不仅要巧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知识探索。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索知识,主动搜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无形之中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范围。

三、结论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不断优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第6篇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自己参与制定学习日标和计划,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内在的驱动力,能积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随时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教育部新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在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在细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也要知道自身的学习要求、态度和策略。因此,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意义,了解学习的范围,那么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支配自己地学习速度,实施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制订自己的长、短期发展目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总的长期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缚个学生都应该明确他们长期的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制订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制订课程目标、年度目标、单元目标等。可以采用目标层层分解的办法建立目标体系,使短期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情感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思想品德课、对思想品德学习以及思想品德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思想品德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讨等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事实上,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一些学习策略,只不过没有梳理和总结出来。教师可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策略,并帮助他们整理、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以下策略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上,而忽略那些非重要的内容和与目标不相关的但有干扰的活动。会运用选择性注意是会学习的标志。

2 充分利用工具书,资料等解决学习中的一般问题。

3 简要地记录听到或谈到的关键信息。

4 有意识地应用已知的学习规律。

5 把学习语文的某些方法用于思想品德学习。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帮助学生计划、监察、调整、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地调整行为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

其次,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指导。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第三,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学习习惯,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有了记录,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调整下一阶段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7篇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 “主动体验”。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 ,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 “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

①主动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②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角色活动,加深体验,动情炼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品质。

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68-02

目前,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于社会公民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担当起培养祖国花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责任。而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逐渐加强,道德行为习惯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老师以及成长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感染,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内化并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

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使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军.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初步尝试[J].成功教育,2011,(09).

第9篇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品德教育

1前言

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言传身教都对小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成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三观还未形成的时期,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小学生很可能会走入歧途,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在这个重要时期应当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第二,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小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通过与小学生的谈心,平等地与小学生交流,传授给他们做人做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品德的提升。第三,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仅仅靠学校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努力,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需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成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班主任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三观还未形成,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加强。目前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断加强。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品德教育目标不合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往往会为小学生设定一些德育目标,但有时候这些目标会不合实际,不接地气,最终获得不好的品德教育效果。第二,教育渠道单一。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中间的纽带,需要积极联系三方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交流活动。但是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合力被削弱,并且社会上和家庭中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品德教育效果。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3.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班主任为人师表,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行为都会被小学生所模仿,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小学班主任所有对学生的要求都首先要自己做到,例如:要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自己要做到尊重学生,不辱骂学生,对待学生亲切有礼貌;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告诉他们劳动最光荣;要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班主任首先要与老师搞好团结等。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使学生以班主任为榜样,养成良好的品德。

3.2在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合在各种游戏或者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受到品德教育熏陶,不仅满足了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可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智上更加成熟。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组织观看教育片、故事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品德修养;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开展以责任和爱为主题的征文、调查、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观察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3培养良好的班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每个处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受到班级氛围的感染和影响。如果班级的班风比较正,那么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受到约束、鼓舞和激励,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对一些现象和评论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引导。比如:当放学后不关电灯和窗户等现象发生而学生没有引起重视时,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一旦良好的班风形成,那么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鼓舞着学生提高品德,健康成长。

4结语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必须引起学校和班主任的重视,品德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应当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发现有不良事件发生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教育,培养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价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陶杨丹 单位:新桥小学教育集团高翔校区

参考文献

[1]谭双.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03):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