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54: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现存的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但是在绝大多数初中课堂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得不到重视
虽然思想品德课是初中教材中的必修课,但在目前以高考、升学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学中仍是以三大主科为奋斗的目标,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就成为走走形式,在加之开卷考的形式,也使学生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知识性,从而完全忽略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授与培养,甚至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形同虚设,这也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心里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有些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升学率,而将思想品德课占用,使学生们得不到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培养。以至于学生在升学等多重的压力下产生极大的心理问题。
2、课堂教学气氛死板
课堂教学死板是影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学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诸多老师都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气氛过于活跃,会使学生失去自控性,从而使课堂纪律混乱。另外,某些老师也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采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对老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约束是十分不利的。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的死板教学模式也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是十分关键的。可以说,每个人的意志品质、性格个性、道德礼仪、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都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获得熏陶与启迪。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初中学生课业繁重、快节奏的生活信息、以及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非正能量甚至充斥血腥暴力的书刊读物图片视频等,容易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偏差,出现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造成内心的扭曲和阴影。让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解惑生活中所带来的心理及精神上的困惑,也能够缓解学习中过多压力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同时对一些恶性传播的书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另外,品德课中所传授的知识总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些差异,也容易使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所授的书本知识产生怀疑态度,甚至反感。这也更需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它能够能够教会学生们分析和判断,有选择性地探寻知识点,吸收有利于自身的社会正能量。从而为初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培养学主们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国在改革发展中一直强化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思想品德课中所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情绪控制、自我发掘、树立自信、增强意志等,这些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们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们今后的健康发展。
针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强调“翻转课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一种培养学生们人格品性的重要学科,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要由学生自主探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凭借自已的力量感悟出思想品德课中的内涵,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达到目的。
其次,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为了缓解学生们的压力以及学生们精神紧张的情绪等。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轻松活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及负面情绪得到完全的释放。同时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作风,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行为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问题,也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针对于社会中不良书籍的泛滥情况,对于受此类书籍影响的而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关心,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直至去除学生因不良书籍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且年龄也下滑,因此,肿瘤病人的护理也很重要。护士的职业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协助已经恢复健康的人和健康人保持健康,护士群体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过高的职业压力可使护士疲溃,产生工作倦怠。因此必须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减轻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肿瘤病人的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治疗是很痛苦的,放疗和化疗的不良反应对病人也是一种折磨,因此必须要求肿瘤科的护士良好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护士才能热情又不失温和地微笑面对患者及患者不断变化的病情,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和建议。在工作中积极肯干认真负责,能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紧张焦虑,能无微不至地关爱患者、团结同事,能在护理专业方面锐意进取并有所建树。总之,只有心理健康的护士才有足够充沛的精力、细心、精心、耐心热心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的护理工作。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环境因素 肿瘤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也是持续的过程,所以患者对科里的护士和医生都很熟悉,但是当他们的疾病发展到晚期的时候,会让护士感到悲哀、无助、压抑、内疚等悲观消极心理。
1.2超负荷的工作 护理工作任务重,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
生活缺乏规律,产生长期性的生理性疲劳,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问题。
1.3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学习新业务和新技术学习与工作不断磨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2 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2.1学会释放压力,多听轻音,乐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培养多种兴趣。让自己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轻松愉快,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获得健康的美好时光。
2.2安排合理的排版制度,劳逸结合。
2.3积极满足护士继续教育需求。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护士外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资金上、政策上鼓励护士外出进修。护理管理者应当带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带领护士不断更新护理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护理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41-01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
中学时代是人类走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地发育,外在表现有身体长高、嗓音变粗、变细、开始长喉结、生理期的到来等,这些都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不爱说话、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法沟通等问题也普遍表现出来,学校和家长仅仅简单归结为长大了、心事重了、学习压力太大了等原因,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家长和老师们严重忽视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同性、异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家长、老师的认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等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接受家长、老师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指导,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代际之间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更愿意从网络上了解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更容易对家长、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性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出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困惑:
1.对学习产生恐惧,精神紧绷,往往花费很大精力,甚至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由学习压力引起的,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2.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觉得父母、老师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学习方面,所做的沟通也都是围绕着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常常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指导和帮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所谓的“知音”,甚至发展成沉迷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恶性循环下去,更是使得他们不愿意面对、躲避现实世界的正常人际交往。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了对社交生活的深深恐惧,产生强烈的自卑、沮丧、孤独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了抑郁症的倾向。
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在班级学习氛围差的环境里不思学习、打架、吸烟甚至是逃学、离家出走等。
4.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没有控制情感的尺度和分寸,特别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由于恋爱受阻、失败等而产生轻生的心理,非常危险。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身体的健康并不代表心理的健康,但心理健康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现代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交互影响着的。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外在表象。每个人的人格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的两个人,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都是一样的,虽然大多表象都是一样的还是会有差异。人格的健康才能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存,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着手,引导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职高 政治课教学 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政治课教学中,很多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正确心态的培养,导致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不能有正确的认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会被不良情绪所左右,消极等待,得过且过,以至于厌学思想的产生。
1.只有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要教育他们做一个积极的人,乐观的人,因为“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学会笑对生活、笑对人生。建议他们早上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三分钟,可以使一天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告诉他们为什么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的微笑是“价值美元的微笑”;鼓励他们多想积极的事,多说积极的话,多做积极的事;学会做生活的智者、强者,告诉他们“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的道理。
2.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懂得付出的人,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受人重视。有人说“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可见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先要让他们学会做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职高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也是一名职高的政治老师应尽的义务。应该教育他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教育他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也可以跟他们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的故事,因为只有付出,才会得到。
3.懂得感恩,才会懂得理解与宽容,懂得珍惜学习、珍惜生活,才会懂得珍惜自己未来的职业。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家庭从小对孩子比较迁就,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来之不易,导致很多孩子认为父母、长辈的疼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理解和宽容。所以有必要进行感恩教育,告诉他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4.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一旦选定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信念。世间没有“失败”=字,只有放弃。告诉他们“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成功和失败之间最主要区别是有没有坚持到底,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有坚持到底的精神。通过心态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消除学生的消极的情绪,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职高政治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①职高生与普高生相比,他们要更早就业,更快地步入社会。而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高中只有更全面、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职业高中的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尤显重要和追切。
②职高生既有升大学的愿望,又有对升学、求职两下落空的担心,因此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在此方面的心理负担尤为严重,学生心理亟需疏导,职高生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但大多缺乏进取精神,70%的学生对未来工作要求过高,如“钱多、自在、清闲”,存在好逸恶劳、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小部分学生甚至存在非现实的奢望或幻想,梦想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便可“住洋楼、坐名车、养名狗”。这些不良心理亟需矫正。职高生自我意识充分发展却与社会适应性相差较大,面对着即将进入的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他们却常觉得茫然和无所适从,独立处理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很低,需要心理辅导。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与学生本人实际水平有差距,从而造成心理的自卑及困扰,需要心理引导。职高生思想活跃,但明辨是非能力较差,需要心理指导。当今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多元化,职高生在价值选择时也会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职高生心理问题的加剧。所以这些现状客观上也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③职高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对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实践证明,只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职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解决以往学校中的一般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都难以解决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如今,经济趋于全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竞争筹码,从初中生做起,打好心理素质锻炼的基础,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初中的音乐课堂中。音乐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因此音乐老师的教学方法要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音乐欣赏会净化人的心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要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这样,才不会失去音乐本身的灵魂所在。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忽视音乐作为“心灵鸡汤”的作用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程度不断加深,音乐课的重要性只是引起了部分人的注意,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当成自习课来上,或者老师缺勤,或者没有正规的音乐老师,不管是从学校老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对音乐课的看法只是当成“玩乐课”,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忙里偷闲上一节音乐课是不错的放松方式,音乐欣赏是停留在音乐教材上的字眼,根本不会付诸实践,音乐课也有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但很多老师上的音乐课就只是学生轮流随便唱几首歌,当下音乐课的混乱程度可想而知。
1.2音乐课的作用被社会各界所忽略
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以及学生个人的观点都是取得好分数才是上学的关键,才会是好学生,将来才会有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和好的工作,加之音乐课不在考试范围之列,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音乐课集体忽略掉了,对音乐课极为轻视,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认为上音乐课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即使国家再三提倡素质教育,音乐课的功效还是不被重视,那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自然不会产生有利影响。
1.3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
由于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不够,音乐老师的奖金或者报酬不高,所以很多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直接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灌输,而不是现代化的音乐信息,忽视了初中音乐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枯燥乏味。
二、初中音乐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1音乐有利于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新课标指出,音乐的核心是培养审美能力,初中生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长,对人生的思考会不断渗入,产生一些疑问和看法,音乐课在提供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了解音乐家的故事和情感,与自己的人生实际相结合,产生共鸣,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
2.2音乐有利于培养初中的合作精神
音乐活动中总会出现群体合唱或者合奏的音乐形式,这些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的,在这之中,音乐就是学生交流的手段和桥梁,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音乐活动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2.3音乐有利于陶冶情操,保持健康情绪
音乐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不同的乐曲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影响,初中生的学生开始有了不愿意和旁人说的“心事”,这就容易滋生不良情绪,青少年的性格还未定型,不良情绪积攒多了就容易莽撞行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伤害,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排遣不良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4音乐有利于增强人际关系
音乐的本质就是交流感情的艺术形式,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情绪,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同学多多开展音乐主题活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音乐可以缓解彼此之间的紧张尴尬气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只有敞开心扉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形式,学生在相互配合之中相互交流意见和想法,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音乐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初中养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发展,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挖掘音乐语言和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素质。
三、加强初中音乐课堂对心理影响的对策
3.1借助课堂心理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良好的气氛有助于参与课堂环境。老师要带领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进入到音乐情境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比如在学习一首歌曲时,老师可以帮助讲解音乐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领会内里的精神,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在音乐情境中徜徉。
3.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课堂中
课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要抓住时机,在课堂教育的环节中不断渗入心理教育,上课时,老师要热情饱满,充分发挥情感作用,讲解作品做到引人入胜,同时,专业素质要高,在教授学生歌曲时,演唱姿势和节奏、腔调要准确无误,在演唱中结合歌词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建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为了充分发挥音乐课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音乐教师应该将初中音乐课堂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教学理念,带动学生进行有利于完善人格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将产生的积极情绪带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中去。学生自身要积极配合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增加重视度;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晖;图像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师范大学
一、充分认识到进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四有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我通过参加由区教育局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后,充分认识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平时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研活动;校内的每一节研究课,我都认真去听;经常查阅资料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还经常到校外去听课,听讲座,不断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先后去实验中学,城北中学等兄弟学校听心理健康辅导课公开课,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与经验。
二、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认真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处处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受挫能力尚差。又因生源复杂,许多家庭的生活背景及教育观念均不同,故学生的心里情况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根据,《心理健康活动手册》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关于学习习惯以及学校常规等一系列辅导活动。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初一年级新生早日适应新环境,做一个懂得热爱学校,尊敬老师,讲文明,讲礼貌的中学生;如《铃声响,快静齐》,让学生懂得铃声就是命令,听到铃声,知道该上课了,必须及时做好课前准备;《做个有心人》,在学校里,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是每个中学生都应有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集体的好品质;《爱护集体的一草一木》,使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上《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重点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素质。
由于进行教学时,我特别注意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认真钻研教材,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激发点,是每次实验课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列如,我上的《爱心乐园一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亲自制作了教学软件,创设了教学情境,是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培养学生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健康心理,应此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良好,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及时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给与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观方面;良好氛围;自信心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具有自己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会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的问题
主观方面的问题,就是小学生本身存在的内在问题。小学生的个人认知、情绪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厌学是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想法有着较大的关系。现实中的学习与学生想象的学习不一样,使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产生了厌学这一心理问题。
2.客观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所在的家庭氛围,学校生活的质量,这都会影响其健康成长:(1)从家庭生活氛围来讲。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些情感淡漠、家庭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加之父母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不同的学校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不良的学风与校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正确,与教师、同伴的关系不佳,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个人心情,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结合,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得到落实也会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阳光少年。
1.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师生的教学与学习心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元素。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温馨、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心灵的放松。教师不要以权威的形象抵制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传统教师形象,在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教学氛围会大大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我在集体中成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有效组织的课堂活动,促使小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价值,端正当代小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游戏之后,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说一说集体的重要性,改变一些小学生以自我中心的想法,促进小学生的成长,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2.讲解哲理故事,促进学生心灵净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不应当是刻意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共同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思想品德内容,讲解教材中的哲理性故事,会让小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受到诸多启发,从而将更多积极的心理元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比如,在讲解有关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霍金、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哲理故事在课堂中的出现,会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端正小学生的生命观,深化教材中的人生道理。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自然会消除相关的不健康的心理,在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下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善待自己与他人,不断健康成长。
3.做好鼓励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思想品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与目的,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肯定学生,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与心理失衡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得到了各方人士的重视。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科教育相结合。认识到小学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利用正确的手段促进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内容,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小学生成长为一代优秀的人才。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现状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四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从《纲要》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地方课程或者是由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说,心理课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真正开课的学校屈指可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5年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各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列入课表,每两周一课时。
两年间,各校的课程实施仍然不十分乐观,存在以下一些状况: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文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纳入课程计划,更不要说进课表了;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在课表上显示,用其他的课程代替;有的学校把所有的班会课都改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许班会课上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收效甚微;仅有的一两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在遇到考试或其他重要活动时,往往把心理课先冲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受阻的原因
(一)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原因
在我国,教育政策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负责执行。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活动的行为主体,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本文所涉及的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更多的是学校的负责人。教育政策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影响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育执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开设课程会占用学生文化课的时间,认为学生在学校以学习为主,其他都是次要的。学校有个心理咨询室就可以了,心理教师负责把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好就行。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绝不是仅仅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有了问题也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或者是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太少,根本没时间去咨询,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很有必要。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都很想上心理课,兴趣很高。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一次在高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主动联系校领导,要求给高三学生开一次考前心理放松讲座,得到的答复却是否定的。理由一是时间紧张,二是怕开了讲座学生会更紧张。可见,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其次,教育执行者对政策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是比较权威的。但是在一级一级执行到地方的时候就失去了权威性和约束力,所谓“天高皇帝远”,而且一直没执行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所以,看似很权威的文件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权威的保障。那么针对笔者所在的市出台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通知》,为什么很多学校还是没有实施呢?究其原因,很多学校的领导者都抱着一拖再拖,能躲就躲的态度,对政策缺乏权威感的认同,认为上面的领导都认识熟悉,到时候真正检查的时候可以靠所谓的 “关系”蒙混过关。所以,虽然2015年春季就颁布了这一政策,真正执行的学校寥寥无几。
2. 教育政策执行者的多重利益矛盾冲突
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既是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又是地区和部门利益的代表。因此,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冲突和斗争。 当这些利益相互协调、在方向上彼此一致时,教育政策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但当这些利益之间彼此冲突,难以协调,地区利益、 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又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教育政策的执行容易出现问题,可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具有“公益人”的特点;而按照亚当・斯密:“经济人”的观点,每个人在从事活动时,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自利倾向。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又存在利益的冲突,观点的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进行贯彻实施,而对不利于自己的政策内容则进行抵制、推诿,或者是提出附加的要求,或干脆放弃执行,因而导致政策的失真。就笔者所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由学校的教学校长主管,纳入教学计划,分配具体的课时。课时分配下来,具体在课程表上的体现由教务处安排。但就目前现状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范畴,属于德育处分管。作为学校的教学校长来说,肯定是希望学校的成绩提高,有高分,高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在高考的范围内,没有衡量的指标,即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一些成绩,功劳也归德育处。站在德育处的角度来看,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心理课程的开设反而可能会占用心理老师更多的时间,导致不能完成其他德育工作。所以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开设心理课在各部门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执行者们又缺乏宏观的责任意识,导致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资源不足
教育政策执行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财力、信息和权威资源,是实施教育政策必备的物质基础。
就人力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首先得有心理教师。据笔者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区通过教育系统招聘的、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不足10人,其他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今年区教育局组织每校一名教师参加免费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样就保证了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当然以后每年都会进行,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远远不够。笔者所在学校只有笔者一个人孤军奋战,开课的话只能在其中的某个年级开,而且课时量也比较大。
从财力上说,真正开设好心理课,需要一个标准的团体辅导室。因为心理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更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如果在普通的教室上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效果不好。但是,建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这样的专门教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力支出,这也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另外,信息和权威资源对目前在职的心理教师来说是比较匮乏的。心理教师没有教材,没有参考书,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权威系统的资源网站,这一切都让心理课的开设难上加难。
(三)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是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活动,是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机制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最后的政策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区的监督部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监督、评估机构权力过小。我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区教育局德育办,虽然德育办每年都会给各学校下发通知要求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会在固定时间检查,但由于其权力过小,对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督改作用。
其二,缺乏监督、评估的环节。监督和评估环节的科学和规范化是政策顺利执行的有效途径。如果缺乏此环节,就会出现政策执行的偏差。就笔者所在区为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件是每学年开学初发到各校,但是在平时,很少有人来督查,学期末也没有总结性的评估,对课程的开设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机制。
三、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施任重而道远,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需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次,监督部门要做好细化工作,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轻描淡写,对好的经验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最后,要做好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