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54: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德育视角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形式 策略
心理健康也可被称之为心理卫生,涉及了维护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两点,并且良好的心理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目前在心理问题的种类上也具有多样性,进而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犯罪、自杀等,基于该方面,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际关系差
基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这样就使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存在障碍,并且平时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进而产生寂寞、孤独感,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2.早恋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较成熟,使得在中学阶段出现早恋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进而就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孤独、脆弱的封闭心理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忙于工作,进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爱与外界接触,不爱和老师、学生、父母交流。还有就是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与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选择轻生,或者是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师长和家长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
5.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孤僻抑郁、胆怯自卑、自私狭隘和嫉妒他人,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和情绪状态的健康发展和改善。
2.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开展,使心理学知识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增强,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发展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将健康意识树立,促进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并能够对心理困惑科学有效调试。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动向及时的了解,进而对相关诱因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保证方式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并逐渐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
4.开展心理咨询
基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合理的宣泄心理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咨询开展,使学生提升心理危机认识和了解,并将挫折承受能力增强。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将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发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困惑。
5.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人际关系不断拓展,将学习压力缓解,同时将多余精力释放,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
也就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合适的和家长、老师沟通,尽早将压抑的心理消除和发泄,或者是以运动、唱歌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社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老师、学生、家庭、学校这几多方面着手,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208-209.
[2]刘彦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价值工程,2011,03:203.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心理问题学生也不断增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有23 %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抑郁、焦虑、恐惧、强迫、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紧张、孤独、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心理极度失调,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1.学业问题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使得部分学生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一些学生在原先所读中学都非常优秀,但是一进大学就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彼此实力相当,一贯优越感的丧失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而与此同时,又有学业受挫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沮丧等情绪,若不能适时解决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人际交际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高校心理咨询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其它两项是情感困惑和学业问题)。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惊、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
3.情感问题
现在,部分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预备,难以承受。另外,在大学里,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宿舍的人都有了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于是形成心理落差,情绪不稳定。有的失恋后,长时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整个人萎靡不振,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情感失落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诱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今,各大高校都配有心理咨询室,向广大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咨询。同时,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组织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来排查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并在学期中对部分学生进行现阶段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以掌握学生近期的心理动态。然而,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错误地认为,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使得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对于心理普查的防备心理,并不按照真实情况进行作答,使得心理普查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往往一些真正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不能真实地出现在受关注学生的名单上,而不能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设立心理委员,朋辈心护员
以自愿为原则,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选出心理委员,并以寝室为单位选取心理监护员,接受心理辅导培训,以了解学生的日常心理压力、尽早发现心理问题倾向为主要任务,以观察、交谈为手段,协助辅导员缓解学生压力,用同学间的友情和关怀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在校大学生共同生活,尤其是居住在同一宿舍的同学,交往极为密切,许多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如果其中一名有能力的同学担当了心理监护员,注意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心理异常时及时配合老师做好开通疏导工作,便能以简便的方式高效率地解决大量程度轻微的心理问题。所以,构建一个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宿舍心理监护员组成的日常疏导体系,是一种成本、高效率的心育手段,在缓解学生压力、控制心理问题恶化方面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2.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信赖
长期以来,大多数辅导员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了班干部和“问题学生”的身上,以实现他们的“带头作用”和“预防作用”,这势必减少了对大多数“中间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通。为此,辅导员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联系。比如,在班级中发现有学生在情感上遇到问题,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爱情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或活动,鼓励同学多参加社团活动或班级工作,避免陷入单向的两人世界。同样,班级也可组织一些以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的活动。当然,对于因人际交往问题产生较严重情绪困扰的学生,应建议其找心理辅导老师谈谈。通过班会等活动,一方面,可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信赖;另一方面,则及时发现问题,减缓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有效地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
3.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通过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当面将心中真实想法如实地告知辅导员,这降低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这样,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而辅导员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则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并通过对学生真实想法的了解,进行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我们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助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科学界定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避免。
参考文献:
[1]吴永,杜伟,王玉鹏,冯宪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以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262-262.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方法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法入手。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3)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4)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6)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二、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一、营造优美环境润化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班级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教师就要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上多花心思,让环境去影响学生、造就学生。
营造良好的班风,优化隐形环境是首要的。每接手一个新班,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征集班名、班训、班徽,让学生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想法凝聚起来,并由师生共同设计、张贴或悬挂。我先后任教的班级有“鲁班班”“阳光少年班”“快乐家族”等,班训有“态度决定飞多高,意志决定走多远”“健康、文明、勤奋、快乐”等。
优美洁净的外在环境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上张贴名人字画,屋内增添绿化角、生物角、图书角;黑板报上设立固定的“心灵栖息地”“阳光地带”等心理栏目,介绍心理保健有关知识、讲述心理小故事;设置“我们聊聊”信箱,方便学生倾吐和咨询;将班级外墙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为自己的“地盘”做主,经营好楼道文化。这样通过外在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舒适和谐、充满浓浓关怀人文关怀的氛围,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在一起。
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班级归属感,形成轻松、快乐、积极的心态。
二、发挥集体力量培养健康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鉴于此,我在班级中实施民主管理,努力营造轻松、自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过好集体生活。
1.实行班级干部轮流担任制度。另外增设管理岗位,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同时细分任务,如每把笤帚、每扇门窗都有人负责,让班级的事,事事有人管。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与人交往、承担责任、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适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2.制定特色奖惩制度。班级以6人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学习积分卡”,小组间就行为、习惯、成绩等方面彼此打分;组员平均分为小组得分,小组和学生个人不断累积分数,达到一定的分值可到班主任那里去换取相应奖励。奖励更是多种多样,如一本书、一次继续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一次表演的机会或一张奖状等。这种激励方法大大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并且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共进,自我效能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此外,我还组织体育、智力、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今年元旦开展了“多人多足”障碍接力比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课堂活动训练健康的心理
首先,上好健康教育活动课。我将思维训练、情绪调控、认知内化融汇到各主题活动中。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展开想象的翅膀”“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记忆直通车”等。这种活动更具针对性,训练更为集中,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排演校园心理剧需要和校专职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联合起来,分析班级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排演。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资源和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文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信客》中无私奉献的送信人;《乌塔》中独立自强的女孩……都是树立人生观,提高道德素养的典型材料;《鱼游到了纸上》叫人学会专注……如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增加许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和朋友闹矛盾时的情景,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别人是如何对待、处理矛盾的,然后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又给原有教材注入了新元素,还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开展朗诵比赛、综合实践等语文活动也都是学生锻炼成长的阵地。另外,在日记的批阅中实现交流,是师生心灵公共舞好方式。
再次,有计划开展一分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坚持开展一分钟速读速记活动;为缓解学习疲劳或考前紧张,做一分钟放松活动;为增进师生、生生及亲子间的交往,开展一分钟心里话活动等。
四、搞好家校联合促健康心理形成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诸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特别是家校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教育感悟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交往困难、逆反心理等,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虽然相当多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着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但这些仅属于心理素质不高和心理失衡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帮助学生防微杜渐,把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遏制在萌芽之中。
我是0705班的班主任。惠一芳和阮爱荣都是0507班的班干部,刚进中专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都处于中等偏上一点。因为一个是无锡本地人,是走读生,一个是外地句容人,是寄宿生。惠一芳由于组织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强,做事雷厉风行被选为团支部书记。阮爱荣朴实、勤奋、踏实,被选为班长。这两个学生都是属于比较成熟型的学生。两个人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在班里都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到了二年级,班长的进步很大,班里的工作不仅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反而使得她更刻苦,更努力,成绩一天天地进步,记账、珠算技能比赛成绩都很好,各科成绩都名列班级前一、二名。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同时也遭到同学的嫉妒。但我始终教育她,要她坦然处置,不骄不躁。而惠一芳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状况,成绩一直上不去,技能也上不去,心里很不是滋味。与班长相比,她有点失落感。但至少她的活动能力胜过班长,这是她的优势。但后来为举行班级活动,她发了一趟无名火。从此她与班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一次劳动中,她居然公开把矛头指向我这个班主任,大声嚷道:“都叫我们走读生干,寄宿生干什么?”在她的心里我这个班主任偏爱寄宿生,但我明白她实际上指的是我偏爱班长。但是其他学生心里明白,事实相反,我是照顾走读生的。我考虑到,走读生早晨来校值日较辛苦,尤其是冬天。我只要求他们分组做好中午的值日。因此,没有人附和她。我忍不住地批评了她,为此她感到没面子,便大发雷霆说不要当这个班干部了。
其实她平时并不计较干多干少,在我同她的家长联系后才知道,家长平时对她的期望太高,父亲要求过严,近日情绪不佳,因为家长要求她既要考会计上岗证,又要参加成人高考,这使她压力过大。一时,焦虑、嫉妒、自卑感一齐向她袭来,她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做出对同学和老师非礼的举止。
为了维护她的自尊,在听取家长意见的时候,我是先肯定她在校表现好的一面,后指出她的缺点。她的家长比较明辨是非,配合我一起教育开导她。第二天她主动来找我,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我非常理解她,更没有为难她。
从这件事后,我在安排和处理学生关系方面,也更加谨慎。我建议他们开了“擦亮青春迎接未来”的主题班会,让她和班长一起合作。此后,她们之间的误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类似因心理压力过重而产生自卑和嫉妒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理智地看待这些中专生,让每个学生生活在希望里才是最主要的。苛求他们只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为了遏制学生的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更多地从正面引导他们。我曾专门对全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针对毕业、就业,引导他们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入手,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做起。
后来,班长既考上大专又获得会计上岗证,成为中专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而这位团支部书记,在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批踏上社会参加实习。在实习岗位上她同样显示出工作能力,得到实习单位领导的表扬。在毕业典礼上,我让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而没有让班长上去发言,她感到很意外。我想,中专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如果我让班长作为代表发言,她在就读大专,无形中会给更多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我常跟学生说:“在学校,你们有时可以任性,义气用事,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工作上,你也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呢?”
学生成长是快乐的,也必然有烦恼。如花的岁月正是多雨的季节,青春的困惑如青草般丛生,剪不断,理还乱,欢欣的岁月,黄金的年华,几多欣慰,几多忧愁。时代铿锵的脚步,激起无限的遐想,现实生活引起诸多的困惑。嫉妒心理带给一个人往往是莫名的对他人产生的仇视和挑衅,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嫉妒和自卑心理控制之下,往往就会做出很多极为危险和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老师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下面我就如何遏制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简要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是要教育学生变“事事与人比”为“事事向人学”,要抱着一种时时学习别人优点的态度,不但可以消除嫉妒,还可以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要教育学生保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不要总是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如果只看到别人优于自己的一面,你就会伤心苦恼,而要学会与以前那个不如现在的你比,以体验成功的感觉。抱着“只要努力我也行”的信念,不断鼓励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还不如以前,那么,你可以考虑和你身边不如你的人比,以缓解心理的压力。
三是要教育学生,人需要有多个价值支柱,就如同一座房子需要多个柱子支撑一样,就算其中一个倒塌了,还有其他支撑。这就是说,学生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要把视野仅仅盯在一个目标上。
四是要教育学生,想要成功,首先要搞好学习;其次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当你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被周围的人所肯定时,就会感觉自己是成功的。当你被成功的喜悦围绕时,就能克服嫉妒和自卑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肖永春,齐亚丽主编.成功心理素质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43-02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已加入WTO,市场经济体质将逐渐完善,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择业者要想在众多同行的角逐中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要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职业学校生源看,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初中的双差生,心理素质格外差,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从职高学生身体发育特点来看,低年级时处在心理断乳期,高年级时生理趋于成熟,在独立性和成人感方面有显著发展。但由于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制约,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尤其近年来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上升,他们受家庭特定生活的客观影响,心理素质更是令人担忧。这些人,一但自尊心、“自我实现”等要求达不到满足,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轻者伤心落泪、沮丧颓唐,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毁掉自己。
因此,职业学校要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更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放在突出位置。
(一)认知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任何人都不愿意与心理不健康沾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对健康而已。客观上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心理问题轻重不同而已,程度轻微的有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要看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个体能否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只要心理问题不严重,个体能够有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二)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或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大包大揽,帮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是:第一,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第二,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第三,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乃至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通过不尽规范的有关培训改专业上岗,所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法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难奏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认识制度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教师队伍亦将竞聘上岗,实施末位淘汰,而课堂上又面对着近半数以上的初中双差生,有时束手无策,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我校工作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其有效实施以来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指望依靠个别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开设数目有限的心理教育课就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校通过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分组讨论,引导教师自修等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人本教育观念,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体的全面实施。
(二)尝试开展“无批评教育”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学生时代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一种必然。如何让学生认识错误,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犯了错误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无批评教育”不是不要批评,不要教育,而是改变一种教育方式,改批评为交流,改训斥为谈话,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尽可能的“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找学生谈话时,把学生请到办公室,给学生一把椅子,这样交流起来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愿意把心理话说出来;除非在极特殊情况下不要把学生家长调到学校,而是到学生家里去看一看,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指导学生家长掌握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子方法,这有助于家长对学生进行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与学生商量:我们班级的班风、班训是什么?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我们能做得好,就订的高一点做的不好,就订得低一点。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他我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应如何处理,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件事情。
此外,为了更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我和我的几位同事也在尝试着这种方法――用日记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对学生写的一切绝对保密,只有一个目的――探讨、交流。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效果很好。
当然,开展“无批评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担忧: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下课时教室里、走廊上的声音变大了。
在开展“无批评教育”的同时,我们仍崇尚:“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不是不要教育,不要管理,而是追求更加严格要求的教育。这就是明确提出的“三严”即:“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严谨训练“。只是要注意运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自被评定为“辽宁省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来,我们全体教师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学科渗透,采用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都要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1、每年学校对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摸清学生的思想底数,研究制定方案,有的方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各班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知识调适自己的情绪,学会解决轻微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
3、设立“悄悄话“信箱,由校团委、专职心理教师负责解答同学们的咨询疑惑,适时地为同学们排忧解难。
4、各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师生对话,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切实解决学生们思想上、生活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5、每月出版一期《求实》校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6、由校团委、专职心理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困难,我们以迟雅老师编写的《学生方法指导》为教材,在学生们自学的基础上予以辅导,参加高职升学的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
通过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青春期是学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就可以使学生顺利度过“危险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青春期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过程,青春期是身心巨变,成长的关键期。到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的突变和心理的多变,使得他们有时情绪显得混乱无序、喜怒无常、甚至会多疑、嫉妒、自卑等身心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青春期的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而这次我有幸能参与这次有关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对于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生理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正确认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为自己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而自豪。
中学阶段是孩子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孩子不断产生因惑,战胜困惑的过程。三年的初中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七年级是中小学的过渡期,升入七年级并不单纯意味着小学生长成了中学生,他们同时面对的还有繁重的学业,不适应将是每个孩子的第一感觉,只是程度表现不同而已;八年级是一个问题时期,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出现两极分化,此时正值他们身心发育的高峰期,身体的变化常使他们想入非非,前忧后虑;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人生的选择和社会的筛选,能够求学深造是多数孩子梦寐以求的事,然而每年总有一些学生因未能升入高中而情绪低落,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二、广泛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吸引学生过剩的精力和注意力,使其不良的性心理和性冲动得以宣泄。增加异性群体间的正常交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及时排除学生性心理困惑,纠正不良。依据性教育的自身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1)活动设计。在三年中开设了若干节综合性的青春期教育活动课,以利青春期教育的完整性,提高学生在青春期教育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青春期教育的实效。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让有关知识、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如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的辅导中,设计了课程《倾听花开的声音》主题班会活动,课上通过小品、演讲、知识问答、相互问答沟通等让学生从公开的渠道了解有关性意识、性道德的知识,了解青春期的性意识的特点,学会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2)针对中学生的恋爱问题,和同学们一起就中学生早恋问题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实话实说”,探讨了早恋的原因,早恋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学生应如何对待早恋等问题。如班里的一位女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七年级时就有早恋的迹象,八年级时她时常喜怒无常,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在工作中,常让和她关系好的学生与她谈心,分散她的注意力和精力,我也时常和她座谈,谈生活、谈家庭、谈学习,甚至讲到了我的中学时代,使她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变化,不断调整生活和学习,后来还顺利通过考上了高中。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学时期,男女同学恋爱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必然现象,但由于中学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还担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早恋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弊多利少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以学业为重,将萌发的爱意埋藏在心里。
(3)通过例子分析引导女生在各种场合如何自重自爱,如何避免性搔扰犯,在危急关头采取什么措施等等。
(4)通过青春期性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在掌握青春期性生理和青春期性心理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青春期性道德、青春期性法制、青春期美育和提高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千世界,好人坏人,好事坏事都有,而且其中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要善于选择对自已有利的社会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接受正确的信息,警惕并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的潜在威胁。
(5)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性问题非常敏感,心存顾虑和压力,因此,做好个别教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就非常有必要了。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不容忽视,教师要善于以各种方式来触动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给予理解和鼓励。
(6)加强家长对子女青春期性教育的指导工作。家长虽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但对子女的青春期性教育,大部分家长还处在空白或难于启齿的状况。家长学校应将如何对子女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纳入指导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掌握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请家长注意子女平时听看的书籍、报刊、歌曲等,经常与孩子交谈,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教师联系。注意把子女的独立意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他们违法,甚至犯罪。使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互相配合,同步发展,形成教育的合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参加了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随着心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和“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青春期性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情操。而这就更要求我在具备很强的亲和力的同时更要有心理咨询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如此,才能走进求助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会智慧地引导求助学生走出心中的困惑。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技巧、心理训练的方法,本着“真诚、热情、耐心、保密”的原则更好的为学生工作。注意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健康的心理带领学生一起前进。
三、收获与感悟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三、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
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关键词: 人格面具;教学手段;人格缺陷和障K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82-0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曾在大学生中做过相关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涉及的九个主题哪个更感兴趣,这九个主题为:心理健康概述、认识自我、人格教育、人际交往、婚恋学习、情绪管理、学会学习、团队合作、危机干预。其中婚恋学习和人际交往外理所当然地排在了前两名,没有想到人格教育竟然排在了第三位。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因为不知道人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对人格这一章节充满了好奇心。生活中常听人说,谁谁的人格不健全,可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只能懵懂意会,无法言传清楚。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觉得人格理论很空,无法落实到可以让学生体验、操作的层面,为此苦恼,为此进行了诸多探索和总结。
一、理解人格
《心理学大词典》对人格的定义如下: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湖北工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徐瑛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学团队参编的教材《成长从心开始》,它采用关于人格的定义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等要素;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心理学研究的人格主要指个性的层面,也就是第二个层面[1]79。这个定义对人格所包含的范畴说的很清楚,方便同学们理解平时所说的人格对应的层次。比如我们常说的“张三人格卑劣”,“李四人格高尚”是对一个人伦理道德的层面人格的描述,带有明显的道德评价。心理学上常用的描述人格的词语是人格是否健全、完整、有缺陷、有障碍等,而人格的完整、健全、缺陷、障碍都是相对的,现实中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格,所以心理学上的人格无道德评判的意思,只是对人格状态程度的客观描述。
教材中对人格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和操作仍让人觉得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通过学习和总结发现从人格来源着手是个不错的选择。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中国的京剧中有很多脸谱化人物形象,伴着锣鼓声上来的人如果是个大白脸,他必然不是个好人,比如白脸的奸臣曹操;如果是个黑脸,就是个好人,比如黑脸的包公;如果是个红脸,此人是个忠义之人,比如红脸的关公。以来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好人长得正派好看,坏人长得猥琐恶毒,这都是脸谱化的形象。一种脸谱代表一种个性,一种面具展现的是一个人人格的一个侧面。这样学生就只需要记住,人格就是面具。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要应对形形的人和社会环境,人们必然会戴着不同的面具,人人都戴面具,戴面具就是心理防御,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是必须的。一个人要想把面具戴好,足够好地应对周围世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面具数量要足够多,能够满足现实环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需求。比如一个大学生在家里要扮演个好儿子,在教室要扮演个好学生,在宿舍扮演好室友,在恋人面前要扮演好恋人,班级扮演好成员等,每个角色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格相对健全的大学生应该知道每个角色不同的要求,拥有相应的角色扮演的能力,就是拥有了不同的面具。如果面临新的角色,不知道如何扮演,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一个角色扮演与适应过程,既然是适应,伴随一定的痛苦是正常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适应期。比如新入学的大学生要学会戴大学生的面具,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需要逐渐学会戴好员工的面具,进而是好夫妻、好父母的面具。第二,不同的面具之间要学会灵活转换。虽然每个面具之间会有相同点,但更有这样那样或细微或巨大的差异,所以要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转换不同的面具,要快,要准。角色扮演的好坏,展现一个人社会适应的好坏,适应得好,说明人格相对健全。所有人都倾向装饰自己的面具,试图在角色扮演上达到完美。我们常说的人格缺陷和障碍就是一些人把人格面具当做全部的自己过于认同,或者过于执着于某一种面具,或者仅有扮演某一面具的能力,缺少面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戴面具的能力并不会天生,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
说到这里,学生就会问,人总戴着面具那得多累啊,能不能不戴面具做自己呢?当然可以,什么时候做自己呢?四下无人的时候做自己,能够享受独处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看过2016年热播的电影《疯狂动物园》的朋友会深刻了解人面具背后人性中坏的一部分,荣格称之为人格阴影。阴影和面具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越认同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我们的阴影也越加黑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和障碍。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协调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接纳自己有时也会有想当坏人、干坏事的冲动和想法,允许它们存在并看得见,在合适的时间与场合下释放阴影特质,在现实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判断。比如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拥有愤怒攻击特质是不好的,属于阴影特质,但是换个时间和场合它就会成为人们喜欢的特质,受人欢迎,可以合理释放,比如参加运动会、辩论赛等带有竞争性质的文体活动就属于攻击力量的合理释放;背后说人坏话虽然不好,但也是攻击力的释放的一种途径;甚至有的时候,人需要直接释放自己的攻击力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时阴影特质就转换成了美好特质;不少人喜欢玩厮杀类型的电脑游戏,这是也是释放攻击力不错途径。据说在影视作品中扮演坏人角色的很多演员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特别好的人。接纳自己也有逮谁咬谁的人格阴影面,并且合理安放它,人会活得更加和谐和自由。接纳自己的阴影和黑暗面的理念将对学生有着心理安抚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学生内心冲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关于人格心理学方面的定义,可以参照下面这个图表:
二、人格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人格相对比较抽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尽量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落脚到同学们可以理解的现实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切入点和有效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点。
1. 深入浅出解读人格定义
因为同学们对人格比较陌生和好奇,所以当务之急是先把概念说清楚,让学生牢牢记住,深刻理解,做到这个人格的课程就成功了一半。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人格概念的解释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有学生在结业考试中反馈:学了人格之后才知道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一样自己,戴不同的面具,原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自己释然了很多,以前认为自己有问题。
2. 通过测试、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
人格这一章节属于认识自我的范畴,目的是加深自我了解,学生可以进一步通过菲尔人格测试、房树人图画、气质测量等了解自己,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房树人图画应用的是投射测验,学生将自己无意识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困惑投射到图画当中,和教师一起认识和了解自己。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自我了解,画画形式比较容易接受,学生不容易用理性进行防御,且画画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带有一点神秘感,课堂学生参与的热情、投入度都很高。运用这一上课的形式,需要教师有一点通过图画解读心理的能力,这个可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是“画树识人格”主题,让学生作画的时候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给画的树起个名字,二是说明树生长的季节,三是描述画画时自己的心情,四是如果树结的有果子,说明果子名称。解画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先看图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压抑还是欢快,是充满活力还是死气沉沉,结合学生写的心情,确定画的情绪情感基调;接着看树的大小、位置、生命力等特征;最后看看这棵树独特不同的地方提出疑问和作画人进行探讨,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对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了解自己。大一的学生面临的人生主题多是大学的适应、独立性的发展,也能从极少数画中看到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关于如何通过房树人认识自己和他人,可以参考严文华著的《心理画外音》这本书。图画解读可深可浅,解图的能力和教师自己的心理实践密切相关,教师至少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解读,做到大方向正确。教学实践中,每到这个环节,时间总是不够用,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亲自给自己解画,这个教学手段效果极好。
3. 提出好问题进行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一位教师就“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分组进行深入探讨,并且要求举例说明,几年来的教学反馈也特别好。探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也极好地促进了同学们的自我探索和了解。教师讲不好,又很重要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可操作的途径,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学生的探索和智慧往往会令人大吃一惊。
4. 播放人格相关视频
教学手段尽可能多样化,免得学生疲劳,除了教师讲、学生画、和学生说之外,播放人格相关视频让学生关注一下专家们如何解读人格的效果也不错。人格分类有很多种,传统的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分类,荣格内外向分类,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人格分类;现在流行的还有九型人格、乐嘉的性格色彩等。其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视频是乐嘉的性格色彩,乐嘉把人分为红、黄、蓝、绿四种大类,每种大类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乐嘉讲课语言风趣幽默,举例丰富,学生容易感兴趣进行学习和了解。每次课上会播放一段乐嘉性格色彩视频,课下都有学生问教师要相关的视频。师傅领进门,学习靠个人,教师实现了引领作用。观看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人格类型,接受自己的人格类型,同时认识到人格的复杂和多样性,接纳自己与众不同的同时,接纳他人与己不同和多样性,拓展心胸,这个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非常重要。在播放乐嘉视频同时推荐乐嘉的书《色眼识人》、《色眼再识人》供同学们课后阅读。
三、进行人格教育应注意事项
1. 牢记人格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
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所以怎么把人格理论变成有趣的、可操作体验的形式非常重要,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尽可能多样化。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对人格的了解,逐渐会意识到原来人和人真的是有差异的,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扩展自己的胸怀。自我探索可深可浅,越深学生越受益,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体验的深度,引领学生走向更深更远的自我探索。
2. 牢记健康人格的标准,正面讲解人格缺陷和障碍
完全健康的人格是不存在的,但是健康的人格有标准可以努力。牢健康的人格的标准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简单地话来说就是能够戴好不同的面具,灵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情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又回到了对人格定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上。大学生想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不同的人际之间戴不同的面具的能力,必须把自己投入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的封闭,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相结合,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比如自我中心、拖延、抑郁情绪、懒散、虚荣、焦虑、猜疑等,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认识到自己的缺陷首先要自我接纳,然后在需要改变的时候,努力去克服和改变。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是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中间的状态。人格障碍,是指个人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之间的异常。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是相互转化的,严重的人格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会成为精神病的高发人群[1]90。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等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增加自己的见识,原来面具戴不好,严重可以出现情绪、动机、行为活动异于常人,但是认知和智力却没有障碍。或许讲解时候会出现对号入座的现象,也没有关系,这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关键是教师和同学们要能够接纳,不歧视,更要看所处的程度。如果确定学生有人格障碍,那需要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格障碍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矫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治之症”。
3. 教师学习永远在路上
即便做了很多努力,教师有时仍然会觉得自己能力匮乏,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只需要接纳自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和成长,牢记学无止境,永远路上。教师每每感到困惑的时候,就是教师该做自我探索和出发的时候,这一点教师和学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