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54: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课堂的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7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并深入学校及课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局域网和互联网等)越来越多地对课堂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正悄悄地发生改变。如何使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之产生最大的收益,这是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在此,笔者结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认为:只有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凸显信息技术的三性,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既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就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一 实现语文高效课堂,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第一,对于教师而言,交互性的发挥主要是在教学过程的备讲辅改考等教学环节上。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之一的网络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网络的成熟与使用,使不少教师正在悄悄地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互联网、电视、报刊等)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还有些教师干脆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教案、课件、试卷等,或者让网友直接传输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些方便快捷的方法大大地节约了传统备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从一些简单机械甚至单调的、传统的、抄写式的备课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监测中去。有些地方还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对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集体备课体现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为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对于学生而言,交互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学生和计算机的互动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为: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已有知识结构,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并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充分利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间的互助、讨论、评价,学生们自主的搜寻资料、分类整理、测评练习等,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一些农村中学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够让学生上机查找所需的资料;或者由于生多机少的矛盾,不能让其充分利用;还有的由于思想的保守,只看到网络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就干脆禁止学生使用,这些也削弱了信息技术交互性的发挥。
二 实现语文高效课堂,要注意信息技术刺激的多样性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学习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其获得所有信息的94%。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变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更符合人们学习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录音功能,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小说戏剧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音功能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在诗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再现诗歌的音乐美,强调学生的听觉效果,把诗歌的情感融入到声音中去,从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散文的教学中,音画配合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散文的语音美和情感美。
三 实现语文高效课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动和发展”。
网络化是信息技术的特点,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又一特点。信息技术的网络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有利于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一般有局域网和互联网两种,如目前各个学校建成的校园网,就是属于局域网,而互联网是涉及整个世界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建成将是对传统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冲击和革新,使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家庭化和社会化。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师讲课面对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班级,既可包容传统的教学单位,也可能包容更大或更小的教学单位,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形扩展和延伸。学生学习的也不再是课本的知识,不再局限于听自己班上的教师讲课,还可以从外校名校的教师身上得到指点,课内和课外也融合为一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网络性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在变化,语文课程势必要更新。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三大特性,才能让语文课程永葆青春与活力,永远立于时代的前端,才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埔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堂效率 心理特点
高效率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努力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有最大的收获。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现象,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我们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学生听完后的效果总没有预期的好,有时相去甚远,于是我们总抱怨:这知识很简单,我也讲得很清楚,也强调多遍了,为什么学生还不明白,学生太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在这节课内容上哪些知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哪些知识是不容易接受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许多知识点,我们认为简单、易懂,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很难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物理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些认识。
一、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
物理教学设计是物理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活动的蓝图。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设计能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新课教学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有哪些,了解会影响新知识吸收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对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多少,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并充分估计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在备课时,不单单要充分吃透教材,还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认知水平,选择教法进行课堂设计。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讲解,哪些知识可以略讲,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拉近学生与未知知识的距离,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增强教学设计的效果。
学习的需求就是一种学习动力。教师要选好学生学习需求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知识的拓展提升教学的实效。例如,在设计“光的传播”这节课时,为让学生对光的知识产生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先通过课件播放一个情景:一段优美音乐后,画面出现了城市夜景。节日的夜晚,在礼炮的轰鸣声中,整座城市被五颜六色的礼花、灯光装扮成了光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看完这段画面,学生兴奋了,产生了对光的知识的学习需求,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光吗?你们想了解光的有关哪些知识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关光的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现象都有哪些规律?”“光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光是怎样产生的?”……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根据课的教学要求,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问题一一落实到位,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利用学生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充实的渴望,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实效。
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认识论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过程为“感知、理解、应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就是人的认知规律,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1.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初中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立足感性认识。而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时只有死记,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景。教师应尽量多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抽象的概念活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人们时刻跟大气压打交道,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因而学生感到大气压强很抽象。为此,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一个小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慢慢升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会掉下来?是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用时,成功的喜悦会溢于言表。此时,学生还会怀疑是水的粘性引起的,于是接着演示,用一个纸杯做覆杯实验,当水杯倒置时,纸片不会掉下来,当在杯底钻一小孔时,纸片立即掉下来,这就排除水的粘性起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下来。
2.帮助学生修正前概念,建立正确的新概念。
教育心理学把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的非科学的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长期、大量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感知,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理解而得出的一些错误的看法。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牢固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前概念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新概念,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例如:水的沸腾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学生对产生水的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并不深刻理解,往往认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沸腾。这是学生对水沸腾的条件形成的前概念。要改正这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那就过于天真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我设置了一个实验:在盛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内漂浮一个盛有少量水的小试管,然后给大烧杯加热。在加热的同时问学生:“大烧杯里的水和小试管里的水都会沸腾吗?”多数学生认为大烧杯和小试管里的水都会沸腾。当加热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大烧杯里的水剧烈沸腾,而小试管里的水却怎么也不沸腾,使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水温,都在98摄氏度。这时,学生不禁发问:小试管内的水温达到了沸点为什么不沸腾呢?在我分析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正确的沸腾概念。
3.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思维主动性。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注意和惊愕,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行为,教师应留意学生的已有知识,灵活创设认知冲突情景,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变阻器”时,可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按钮,荧光屏上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种现象和例子,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形成冲突,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思维的主动性,提高听课效果。
三、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一般不相同。5―7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时间为20分钟左右,初中学生为3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不能满堂灌,要将新知识及重点、难点放在学生注意力最稳定的时间讲授,以达到最好的听课效果。有专家说:“教师上课最大的技巧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注意力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要根据这规律在一节课上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来讲,课堂前10分钟为思维、注意力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课堂前10―30分钟为思维的高质量阶段,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快速,教师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的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效应。在课堂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的注意力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师应根据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感知。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理解力,解除思维障碍,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2]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3]梁学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美术课堂;有效性;评价机制
一、借助学科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先决条件,巧妙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上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即让学生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强调“从做中学”,课本仅是参考,它不应该成为一个标准,束缚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初中生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教师的任务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自由在美术世界里汲取养分,开发其最大潜能。在美术教学安排中有静物素描练习,学生学习兴趣有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所画内容换成鞋子、书包、文具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和构图,以线造型、结构素描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认真主动地完成作业。
二、借助评价机制,扩大绘画空间
教学评价提供和反馈给学生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譬如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审美情趣的评价,兴趣爱好的评价,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创新意识的评价等。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舞台。如采用欣赏录像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多点写生课,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在发展性评价中起到增进情感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作业讲评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其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三、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对他人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讨论交流,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鼓励质疑与善于启迪,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闭锁性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Combined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Enhances the Political Class Teaching Effect
ZENG Lingzhi
(Shenyang NO.146 High Middle School, Shenyang, Liaoning 110121)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summarised the modern high-school pupil'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attempted in this fadation unified the high-school pupil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 in politics to possible the class teaching.
Key wordsclosed; independence; exploratory; creativity
政治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策略性。高中政治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的过程与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政治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手段。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是情绪化的自我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充满着矛盾,又非常模糊,内心经常激荡着一种莫名的胆怯和难以排遣的思虑。他们的心理比少年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表现在政治课教学上的主要特征是:
1 闭锁性
绝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有这样的感觉: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爱发言、好表现自己了。相比之下,他们比过去多了一份老成,课堂上他们尽管思维活跃,但常常是想的多,说的少;有时,老师的提问他们明明心里清楚,但不肯举手回答。
学生这种欲言又止、欲作又息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看法,不让自己在课堂上“出风头”。高中生的这些表现与他们少年时期心直口快、想啥说啥、毫无顾忌、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的单纯、直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打破了课堂原有的沉闷的气愤,克服了学生的闭锁的心理,同时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在学生的表演和发言中,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辩的欲望以及表现自我的场所。
对于高中生的闭锁心理,老师不可随意埋怨、指责,而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耐心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抓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对学生回答问题不求全责备,一旦回答正确,哪怕只有一点正确,也要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度的表扬,让学生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利用学生自尊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取激将法巧妙提问,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抓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提出关键性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辩中明确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闭锁心理,打破教学的沉闷局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 独立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成人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处处把自己当大人看待,凡事不愿依赖他人,渴望自己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像大人一样独立行事。在学习上,他们不喜欢老师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管头管足、事事干预;也不喜欢老师讲解知识嚼得太细太烂,布置作业要求太繁,辅导搞得太具体。总之,他们希望老师不要大包大揽,要信任学生,放开手脚,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所以,每当学习上遇到难题,他们不希望从老师、同学那里轻易得到答案,而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一切都显示了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
高中“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二框题《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知识点,也为了展现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独立,采取了模拟听证会的形式。对于这种方式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最后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以“高中学生是否适宜参与野外活动”为主题,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学生代表说“作为中学生,我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我们美好愿望。参加野外活动,我们可以在被喻为‘三点一线’的高中校园生活中,调节自己紧张的学习心态,通过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开拓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激发每一个学子爱护大自然的积极性、引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校方代表:“对于学生野外活动是否能多参加这个话题,我们作为校方,自然有许多的顾虑……”对于“高中学生是否适宜参加野外活动”大家是越辩越明的,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不同的乐趣!同学们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从这模拟活动中亲身的体验感受现实中的民主。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他们会参与更多和更为广泛的自我策划、导演的活动,在立足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的。
3 探索性
高中生精力充沛,思维发达,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学习上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性。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渴望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认识。他们喜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循序渐进地探求知识。他们对许多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对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越感兴趣。高中生的这种探索精神,使他们常常喜欢在课堂上向老师问这问那、热衷于互相讨论、争辩等。
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如讲“联系”观点时,有人总是用“名牌”来显示“身份”。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名牌’与‘身份’是不是客观的联系?社会上有些人好像没有名牌服装穿在身上,身份地位就掉价一样,名牌似乎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这样的论题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讨论也非常热烈。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穿名牌鞋的人,不一定就走正道,带名牌手表的人,不一定就爱惜时间。如果名牌可以显示身份,那么这身份也是虚假的身份。一个爱惜时间的人,即使没有手表也能争取时间。说明了‘名牌与身份’之间不是真实的、客观的联系。”既讲清了道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在辩论中也得到了闪现,并且思想也得到了升华。也许学生的观点有偏颇,论证有误差,但是学生学得自愿,学得主动,思维的独创性、探索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老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还要注意政治教学的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4 创造性
高中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已经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理论型”。这时,他们认识事物已经能够摆脱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经验的依赖,从一般理论原则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结论,间接地获得知识。政治课堂上,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轻信盲从别人。相反,他们常常依据自己掌握的理论,对老师或教材中的一些观点、看法,重新分析、判断,提出怀疑与批判。学生这种不愿墨守成规、喜欢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常常给政治课教学注入了一些颇具新意的东西,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更锻炼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所以,它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高中生知识、经历有限,有时他们也会因看问题的偏激、固执而不易接受正确的东西。对此,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因课制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笔者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先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
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心理特点在高中生中具有共同性,但是,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却具有差异性。比如闭锁性心理常常是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明显,女生比男生明显,身心发育早的学生比身心发育晚的学生明显。而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心理则通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要强,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要强。
高中生既处于人生中的学习的黄金时期,又是心理动荡、问题层出不穷的“多事之秋”。所以,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政治课教学,既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极盛.驱散心理迷雾-提高学习成绩新途径.北京出版社,2001.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2.11.
[3]郑和钧,邓京华著.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
1.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
语文是目前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是一门通过认识文字进而实现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受长期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已经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也会打消学生的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逐渐下降。为了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传承我国文化,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达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
2.中职语文改革的需要
一直以来,语文都被列为必考科目,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很多中职教师将精力放在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上,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教学内容也是围绕考试题目进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实质,长此以往,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教育部针对这一现象,联合其他部门制定了教学改革措施,要求中职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和社会生活的参与度,以此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中职教学课堂效率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中职语文教育阶段,对于语文的兴趣和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因此中职教师想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在情感方面提高学生对于文章是把握程度;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知识转变成图像、声音、视频,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后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农业往来日趋频繁,农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的英文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顺应社会发展所需。这种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使各农业高校越来越重视ESP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通过不断深入的实践和探索,使ESP课程的设置成为公共外语基础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并促使基础英语教育不断变革。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何使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范围不断拓宽,正是ESP课要面临的挑战。
一、ESP的课堂教学现状
ESP作为一个日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新的教学途径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ESP的开展到如今,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我国高校的ESP教学和相关研究都未成熟,其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虽然许多院校在本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但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比较薄弱,学生对专业外语重视不够。其次,专业外语教师队伍由从事一般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和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沟通甚少,课堂教学往往呈现的都是教师的个人意愿,没有比较成熟教学理论作为支撑。
二、ESP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外语教学课堂一般呈现的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输入型,教与学呈现一个静态口头传授过程。任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专业英语课堂所应承担的特殊角色。这种现状与ESP所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很少有教师能够准确地分析特定领域语篇的语域和题材等相关特征,学生除了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外,并没有实质的长进。
需求分析理论应涉及到差距型标准,需求主体标准,需求用途标准和需求性质标准等,很多用人企业在当代这种信息决定企业前途的竞争背景下,掌握一定程度的英文知识视为员工必备素质,员工的英语水平一定程度决定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对懂得一定专业英文知识的员工需求十分迫切。
三、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英语ESP教学模式构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ESP教学模式理论其实就是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ies)及“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其中两者都应侧重学生实际学习的认知情况,教师应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学习习惯相融合,是学生有意将已知知识与实际要求的学习目标相结合的倾向。
农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的相关农业词汇,了解本专业农业运行机制和农业术语。了解相关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运行管理和突出特点,促进不同地区相关农业之间的相互交流。
根据ESP教学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为特定的农业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可以用体裁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应用体裁规范进行创新型课堂设计的一种思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所对应的不同交际目的和布局谋篇策略;使学生了解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更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social meaningful constructs);教授学生分析语篇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或撰写某一题材的语篇。
农业高校应根据已有的教师队伍的师资情况进行培训,对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相当水平并达到一定水平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除培训外,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还应当与农业专业教师进行必要合作,建立联系和沟通,更好的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农业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ESP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面应配合指定完整的系统教学大纲,在大纲指导下选取教材,ESP教学内容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相应教学内容,ESP应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多种多样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ESP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需要建立公正客观,符合ESP规律和特点的评价机制”。目前关于ESP一般分为测试型评估和非测试型评估两大类,测试型评估还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时间和评价目标再进行二次分类。应根据不同农业专业的分类,采取更能合理评价ESP课程水准的评估方法。实际上就是课程进行中的需求分析,是一种期望,期望学生通过ESP课程的学习达到这一标准。
ESP是时展的产物,是学科进一步分化对英语语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实事求是的正视ESP在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因循守旧及其他师资教学资源的整合等诸多问题,提高ESP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利用效率,更好的为农业高校外语教学服务。
引言
当前正值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18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更重要是打造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高职数学虽然不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但却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能否学好高职数学直接影响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终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如何使学生明白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了。积极心理学强调充分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数学课堂的革新,提升教学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主要观点
1.1 概念
进入19世纪,心理学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重要学科之一。对社会和大众来说,心理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慰藉。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繁荣,积极心理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流派,积极心理成为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积极心理学号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次浪潮”。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1.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2.1积极心理学弥补了早期病理式心理学的缺陷
早期传统的病理式心理学,以矫治社会或人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为中心。但生活不是一种苦难和创伤的组合,生活有非常多的美好的一面,追求美好和幸福是人类的天性,心理学理所当然应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做出贡献,为正常人过上有爱和尊严的生活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个有益而有效的补充,它使心理学更加完胜完美,同时也使心理学更加平衡。
1.2.2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
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核心目标――“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提升主观幸福感。”假设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以用负10到正10来表示,那么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关系目标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从0达到正10,而不是如何从负10变到0。
1.2.3积极心理学倡导蓬勃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是构建幸福2.0理论,不是生活满意度的主题,它的衡量标准是人生的蓬勃程度。积极心理学具体包括5大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成就,即PERMA。
2 积极教学理念
积极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到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积极教学理念充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
因此积极的教学理念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基于积极心理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和主体地位,在积极的课堂教学和环境中实现学生积极素质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3 基于积极心理学原则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3.1 积极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建构积极理念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首要遵循的是积极性原则。积极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积极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具备积极价值观。第二是,开展积极的教育制度和积极教育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教学法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从基础抓起,帮助学生弥补数学基础薄弱的不足。
3.2 发展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人具有发展性,对高职学生教育教学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教育,因此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是具有发展性的。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身心发展接近熟期,思想上想独立但独立能力还不够,高职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不仅促进高职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成长,还应注重发展其健康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二是积极心理理念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循序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目标。
3.3 自主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自主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自主的人必须是自由本性的人,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二是自主的人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快乐教学的原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4 系统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把相关的管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与教育等诸因素看成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整体。多种因素的互动性发展,共同打造合理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高效课堂 具体措施
一、前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作为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日后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考虑,必须仔细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特点,重点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满足小学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对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有足够的了解,并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应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入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要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入手,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并以教学内容为依
据,保证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教学内容为前提。
2、 选取适合的教学素材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教学情境的构建效果,应在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进行斟
酌,根据教学要求和高效课堂的需要,合理选取适合的教学素材和案例。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三、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应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中,应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要想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采用适合学生的语言教学,改变数学课堂的枯燥局面
在小学教学阶段,老师应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教学,使课堂教学能够改变枯燥的局面,使小学数学课堂能够达到轻松活泼的效果。
3、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教学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要想保证高效课堂的构建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和例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小学数学构建高校课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构建高效课堂,就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分析学生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应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效果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才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素质。
3、将探究式学习作为高效课堂的主要教学目的
考虑到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应将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明确探究式学习的作用,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
五、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基于多媒体的这一优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保证高效课堂的教学质量,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其次,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再次,应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教育阶段,要想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就要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教学的整体效率,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来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要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入手,保证高效课堂的构建质量。
参考文献
[1]覃庆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刘丽红;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现代阅读(教育版)
[3]王俊英;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关键词: 中职美术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为高效课堂,总体来看,高效课堂必定有很高的教学效率,以最少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高效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主学习,互帮互助,互动激发”。一堂美术课是否有成果,学习气氛是否活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离不开的。衡量一堂美术课是否高效,不仅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教师投入与回报的比值,更要看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在课堂上产生了有效的互动。如果美术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巧,课堂就会显得既轻松又不失学习效率。
一、做好课前准备,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要小看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师应在课下深入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仔细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一堂美术课堂,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课前准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剖析教材,深入思考。学习离不开课本上的知识,课本是学习的基点,美术教学更是如此。美术虽说是一门范畴大、知识面广的科目,但是教师不能随机给学生灌输各种美术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是片面的,只是蜻蜓点水。教师课下要深入剖析教材,以教材为纲,构建出合理的知识框架,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全面贯彻新课标要求。新课程改革适应了当代教学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定有相应的改变。所以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师不能全然不顾新课标,不要一味发扬自己的个性而忽略最基础的教学思想。只有全面贯彻新课标要求,课前准备才会显得更严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顾全大局的思想。
3.了解学生知识体系。课前准备,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还要在学生身上下工夫,也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每个学生呈现出来的学习特点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知识体系,才能为构造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二、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课堂上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引起课堂质的改变,也可能会由于一个学生的独特思考进而改变教师最初准备好的讲课方式,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应对,灵活改变固有模式,迅速找到课堂兴趣点。美术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美术课更自由多样,美术完全可以以互动为主题,打造一个活跃的课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除了专业学美术的学生外,大都是技术型人才,和美术毫无关系,所以美术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纯粹的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素养。教师要注意这点,不要让课堂变得死板,照搬课本,学生不仅学不到什么知识,还会影响上课效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保持心理上的愉悦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时间,老师以领导者的姿态带领学生学习,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三、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式学习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对于美术这门课程都施行大班制,这是课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的一个阻碍。小组式学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是一个比较理智的选择。小组式学习其实就是分工合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让他们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分配任务,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激励。
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细致仔细,体现了老师的认真程度,现代教学方式声画并茂,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掘各自的优点,并把它们的优点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美术课堂。传统教学方式即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现代教学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曾经枯燥乏味的“板书”教学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美术课堂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课有很多欣赏内容,只靠课本和黑板是不够的,学生更希望有一种更直观的感受,了解世界各地的更多美术文化。应用多媒体教学,画面清晰,妙趣横生,学生看得认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耗低效的中职美术教学积弊深重,要切实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构建高效课堂入手,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智慧。每一位美术教师都要不断更新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仔细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朝着高效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大重点,培养出技术型和文化型相结合的人才。课堂对老师来讲就是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中最直接的一环,虽然和传统教学目的一致,但是课堂效率已经超越传统,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炳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共同体大家庭,20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