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神病的预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6 15:54: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神病的预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神病的预防

第1篇

1962年,正当风华正茂之时,不幸却降临到了我的头上。我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位女同学,先是“互恋”,然后是“单恋”,直到“失恋”。此后,我突然表现出感觉、思维、情感、行为的异常――这表明脑功能已经紊乱。最后,我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医院治疗三个半月,脑功能恢复正常。但出院后仍精神不振。由于各种原因,我又在此后的20年间复发7次。曾对前途失去信心,两度萌发轻生念头。

但近20年来,我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再复发。有几次虽然出现过病情波动的苗头,但通过门诊及时消除,没有酿成大病,我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了。1995年12月退休后,我又以良好的健康状态受聘于《数学通讯》杂志社,为社会奉献“余热”。除完成本职工作外,业余研究科学技术史,取得一批成果。2001年获得“先进老人”称号。

根据亲身患病40年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我总结出预防精神病复发的一些措施,供精神病患者朋友及其亲属参考。

1 放下思想包袱若认为患了精神病就见不得人,终日苦闷,则于康复不利。首先,我从心情忧郁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环境。与周围的同事、邻居、亲戚、朋友正常往来。生活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大脑中产生思想疙瘩时,我找知心朋友谈心,使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化解。

2 定期门诊、坚持服药我一般三个月到武汉精神病医院门诊一次,取回医生开的药片两瓶。每晚睡前服50毫克,不论自我感觉多么良好,从不停药。智力未因服药受影响。

3 运动锻炼生命在于运动。我爱好跑步,跑步简单易行,健身效果明显。为了战胜疾病,改善健康状况,我从1980年4月开始跑步,从最初只能跑400米直到分别完成武昌至北京1231千米和武昌至九龙1139千米的象征性长跑。进入21世纪后,考虑到年事已高,减少了运动量,一般每次跑4千米。22年来,每星期跑3~5次,安排在早晨大天亮后进行。跑步途中轻松愉快,跑完以后感觉良好。经过锻炼,我的体质明显增强,变得更有精神了。根据我的体验,跑步绝对是天然的抗精神病良药。

4 生活有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依照“生物钟”的节律,我科学安排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劳动、娱乐和睡眠。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平衡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偶尔预感入睡有困难,加服一粒安眠药,因为一个晚上的失眠就可能发病。我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因为烟酒会刺激神经系统,降低药物疗效。我还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自然风光。

5 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我经常读书,每日都看报、听广播、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大事。听旋律优美、悦耳动听的轻音乐是我的一大爱好。我也很爱看喜剧影片和娱乐性电视节目,但不看惊险、恐怖、凶杀、格斗的影视节目,以免受到不良刺激。我感觉这类文化活动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6 家属的关爱1966年,我同一位同学的妹妹结成伴侣,1968年喜得贵子。30多年来,她与我相濡以沫,过着先苦后甜的生活。她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时刻关注我的病情,细心观察,从我的眼神准确判断我的病情变化。必要时,提醒我适量加药或护送我到医院治疗。儿子于1996年结婚,孙子于1998年出世,长得活泼可爱。每当我同孙儿相处时,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听到他的欢声笑语,我总是心花怒放。

今后,我决心继续采取上述措施,巩固疗效,提高康复程度,做到老有所为,争取健康长寿,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高高兴兴地欢度幸福的晚年。

点评:王忠华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预防精神病复发的若干措施,是非常生动的经验体会,内容符合精神病康复的要求。

王老师说他的病是由于失恋引起,但这只是谈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迄今为止,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的影响约占1/3,其余取决于环境因素。王老师40年前失恋可能起了诱发作用。既然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上环境因素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就为我们预防本症的复发提供了条件。

现就王老师提出的几点措施,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1 放下思想包袱就是消除顾虑,解放思想,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问题,轻装上阵。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阶段,不一定能觉察到自己精神不正常,较少考虑问题;一旦经过治疗好转,即将面临诸多事情,如恋爱、婚姻、家庭、工作、学习、晋升、就业等,这些不免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思想,甚至会使他们出现消极和轻生念头。也就是说患者会在病情好转后产生心理危机。与一般人比较,精神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心理失衡,此时医生应及时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帮助他们弄清当前事态的本质,寻求社会和家庭支持,重建他的信心,帮助他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

2定期门诊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以便共同作好精神康复和预防。坚持服药是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第一年,如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复发率为20%~25%,而服用安慰剂者为55%。另一研究发现维持治疗三年者,预防复发的成功率高于不服药者两三倍。总之,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患者及其家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3“生活有规律”和“运动锻炼”是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经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服药期间,由于药物副作用(嗜睡、镇静),患者不易做到生活有规律和锻炼身体,此时家属应督促患者多运动。另一是服用抗精神药物者食欲和体重增加,一些患者特别是年轻女性会因此不愿意服药。经验表明,如能避免睡懒觉、限制甜食和坚持体育锻炼,可避免体重的增加,这样,患者就对服药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4“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这类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时事,也可扩大视野和兴趣面。可以从一些节目中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以改进自己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法,从而树立乐观情绪。这是战胜疾病所不可缺乏的。

5“家属关爱”涉及到预防复发的另一重要问题,即所谓“情绪表达”,指周围人(主要是家庭成员)所持态度对患者复发的影响。如果家庭气氛良好(有力的家庭支持,对患者爱护和关心,没有斥责、歧视),则复发率低;相反,如果家庭气氛不良(忽视、不关心患者,言语中伤,有敌视的态度),则复发率高。

像王老师这样,以一位康复良好的精神病患者的身分现身说法,不仅对其他精神病患者有益,对精神卫生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促进。最后,祝愿更多的患者能像王老师一样得到康复,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点评者:南京脑科医院教授翟书涛)

“我的故事”大家分享

第2篇

关键词:精神因素 冠心病 防治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迫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状态。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我国古代就对本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其命名为“胸痹”。《内经》的《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相当于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中情志失调即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古代就已对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了明确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不仅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心绞痛,心梗,心源性骤死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也有促发或触发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疗前夕或治疗过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复时期,还会并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并发症,这些精神并发症又会反过来加重或再次触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为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精神因素?

这因人而异,即主要取决于个人对一些常见精神刺激现象的脆弱性以及对某些事情后果估计的不同而不同。

据证明,心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时,不仅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而且肉体上也容易出现多种新症状。此外,据测定,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阈在发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现疼痛感。据观察,生活中触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虑,恐惧,愤怒,狂欢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与骤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在民间早已流传,而且在各种书刊中时有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诱发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会导致精神生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以介导因素的形式存在。它会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随时触发心源性骤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骤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丧偶,失爱(人或物),焦虑,恐惧,狂欢,恫吓,惧怕手术等。所以,对已经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要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骤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发作,就得避免接触上述各种不利的精神刺激。

从行为或态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认识患者对其冠心病的反应情况,最好还得从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恢复期间对其冠心病的情绪反应说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对其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态度

此期患者态度可分为两种:即在症状明显之前,持轻视态度。症状明显之后,又会出现恐慌。据统计,从症状开始出现到就诊,期间平均每人耽误四至五个小时以上,60%的心源性骤死中都发生在这一期间。通过观察,只要缩短就诊时间,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发生。为此,急需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高险性患者及其周围人员,进行冠心病就诊常识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对其冠心病及其治疗的态度

2.1 患者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

2.1.1 客观地承认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并在整个恢复期采取谨慎态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变态或精神抑郁的过分依赖态度或行为,即配合不主动。

2.1.3 缩小或否认其冠心病的严重性,即有意或无意采取轻视态度。

2.1.4 用其冠心病来对付或刁难医护人员或周围其他人员。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种心理和行为,最危险的是第三种心理或态度,此种心理常被称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轻视心理对其冠心病的康复也极为不利。

2.2 患者对其冠心病治疗的精神反应。目前,治疗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内科冠心病特护室治疗;②植入心脏起搏器;③外科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25%-50%的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精神综合征:①谵妄;②幻觉;③偏执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钟情性精神综合征。

2.3 患者对换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少数的精神患者来说,会引起严重焦虑,因为失去了特护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数患者却把换床视作好转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较好的方向发展。在院内恢复期间,绝大多数患者变得乐观,但准备出院时,有的患者变得过度兴奋或激动,或者由于路途活动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现心源性骤死的恶性后果,故应特别注意预防。

3 患者出院后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和行为

据观察,院外恢复期的主要精神并发症为抑郁。这种抑郁在类型上属于反应性的,其促发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失爱(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独立生活能力;③活动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围人的尊重;⑤丧失技艺;⑥担心冠心病复发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骤死。

除以上促发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耐量低下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体力上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加重抑郁的倾向。总之抑郁症状轻微时,可视作一种正常反应;但严重时,却实属一种极为不利的或病态的精神反应。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恢复期,特别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内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疗中,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介绍明确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并发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精神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精神护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在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过程中,精神治疗与其它内外科治疗手段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在患者预后的康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高度重视。珍爱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第3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主要由护士执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指导促进疾病复发和预防疾病发作的有关知识,疾病发作作为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病人在发作期间,缺乏自知力,自我反省能力和自制力,思维,情感,行为方面也存在着异常,此期,很难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在精神病人的预后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情况恶化,走向衰退和精神残疾,对这部分病人和健康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使得这一特殊疾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很大一部分应在病人家属方面进行实施。

1 住院期间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1.1 封闭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病人由于症状支配常表现为兴奋,少眠,伤人,毁物,自杀,自伤,他杀等过激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必须住在封闭病房内,一部分患者家属表现为紧张,恐慌,又存在着一定份额的自感内疚和疼爱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家属总想着探视患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工作人员应做到仪表端正,态度和蔼,真诚的对待教育所提的各种问题,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让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特点和症状表现,消除其紧张心理,让家属理解过频探望和照顾病人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当病情稳定时探视,才能诱导病人安心住院,配合治疗,同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支持,避免对其过分迁就,溺爱或训斥,责备等。还有一部分患者家属对病人较冷淡,抱怨,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疾病复发率高,损害性大,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过重引起,护理人员应针对对疾病的特点,主要在促进康复,缩短病程,预防复发方面进行宣教,切实帮助家属解决后顾之忧。

1.2 开放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科陪伴人员承担着患者的部分监护任务,在患者自知力丧失或缺损的情况下,护士必须加强与陪伴人员的沟通,提高其防范意外的警惕性,建立和谐,互动,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范护患纠纷,促进患者健康,可采用讲解,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护理知识,药物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如何与患者沟通等,帮助陪伴人员制定具体的行为干预措施:如指导陪伴人员帮助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并督促执行;特殊行为的干预;指导陪伴人员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使用强化法及消退法[1]。对患者行为进行干预。

2 出院后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对精神病人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性教育,精神疾病由于其特殊性,服药时间一般较长,部分患者甚至终身服药,因此,健康教育性工作不是一次性工作,应是一个追踪的过程[2]。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患者住院期间家属的健康教育,也要坚强出院后的随治教育,巩固治疗效果。

2.1 首次发病患者家属他们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认识,每月由一名医师和主管护师到患者加重或以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家庭健康教育一次,每次0.5小时,主要内容:(1)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的提问,帮助其学会处理和应对因为疾病造成的各种生活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的安全康复提供针对性指导。(2)向家属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复发先兆及应对方法。(3)妥善保管好家庭中的精神药物,定时按置给病人服药,并注意病人是否服下,严防超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自杀行为的发生。

2.2 多次住院患者家属许多家庭都不堪人力,物力及经济的负担,精神病人家属因长期与病人相处,所以受影响较重。表现在家庭物质生活低,生活事件多,娱乐活动少,可存在心理障碍,生活满意度低,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做好上述的健康教育外,还要指导家属树立生活信心,改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善生活质量。

2.3 衰退和精神残疾患者家属大部分家属存在厌烦情绪,以冷漠,甚至旁若无人的态度对待患者,此时,做好家属工作的同时,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接纳病人,并多与沟通,给予感情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对精神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精神病人的治疗,转归及预后复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预防措施

精神病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住院期间常可发生自杀行为。有资料表明,各类精神疾病总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倍到12倍[1]。自杀是导致精神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给医院和患者的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院自杀(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20例住院精神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便于今后更好的制定护理措施,减少或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最小15岁,最大71岁。住院6~43 d不等。

1.2 疾病种类 本组病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其中精神分裂症8例,抑郁症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5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焦虑症1例。其中自杀未遂5例。

1.3 自杀时间

1.3.1 午夜22:00~2:00,此时夜班护理人员多已疲惫,精力不足,患者乘查房间歇采取行动。

1.3.2 清晨4:00~7:00,正值患者先后起床进餐,护理人员进行晨间护理的忙碌时刻,病房秩序混乱,患者趁机采取自杀行为。

1.3.3 其他 中午休息时,工作人员少时,停电光线不足时,都是患者易发生自杀的时刻。

1.4 自杀地点 多发生在单人病房、厕所、洗漱间、食堂等僻静及拐角处。

1.5 自杀常用方法

1.5.1 自缢 常用保护带或将床单被套及衣服等撕成条并搓成绳子,或用裤腰带、鞋带等采取行动。本组有5例患者采取此方法。

1.5.2 服毒 有4例患者平时积攒大量镇静安眠药而一次性大量吞服自杀。

1.5.3 吞服异物 吞服体温计、筷子、纽扣、玻璃碎片等4例。

1.5.4 其他 如跳楼3例、割腕2例、撞头2例等。

1.6 自杀原因分析 来源于自杀未遂者,家属和医护人员。

1.6.1 受精神症状支配 本组有11例精神病人在自责、自罪、被害妄想、疑病妄想或命令性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自杀行为。

1.6.2 个人因素 本组有6例恢复期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患精神疾病后非常自卑,害怕失去家庭、事业,对生活诸事缺乏应对能力和主动性;又担心疾病反复发作,长期服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为不拖累家人而自杀。

1.6.3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是精神疾病康复的主要场所,长期紧张的家庭环境,成员间无效的沟通方式,生活的灰心丧气,加之生活事件的刺激,如离婚、失去亲人等,使患者对生活绝望,本组有3例因此而自杀。

2 预防措施 

2.1 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要热爱精神科卫生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精神病人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常规。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常存在一定的预兆[2],有的伪装成病情突然好转,以蒙蔽医护人员;还如“微笑性抑郁”,也容易引起忽视;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护理时要体会患者的心境,态度和蔼,耐心倾听患者叙述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不要与患者争辩,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引导到现实中患者感兴趣的事物上,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能够帮助他们分担痛苦,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为精神病人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将有自杀想法的患者安排在重病室重点观察。严格执行早会和床头交接班制度,主管医生在早会上应及时向护理人员介绍新入院患者的情况,使护理人员了解其病情,尤其是掌握“五防”患者的床号、姓名、症状、体征、性格、诊断、治疗、饮食、护理要点及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技术操作时,不得将医疗器械遗留在患者身边。出入病区、治疗室、仓库等应随手带门,卫生清扫用具专人保管并固定存放。交接班时,认真清点保护带及备品,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是用保护带作为自杀工具。这就提醒护理人员,尤其是夜班护士,应按规定使用保护带,对保护在床上的患者应置于一级护理病房内,24 h不离护士视线,发现保护带丢失立即查找,消除其所在环境中的任何危险品,严格控制自杀工具的获得。

2.3 精神病人药物治疗是缓解精神症状的主要方法,一次性吞服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是精神病人采取自杀的一种手段。本组有4例患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着严重的自杀企图,积攒大量药物而一次性吞服自杀。这要求护理人员加强服药管理,对患者服务要耐心、细心,态度和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服药时要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避免患者留药,按时按量亲自看护患者将药物服下方可离开,对拒药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注射给药。

2.4 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常发生于住院后不久或病情恢复期,他们回顾自己的病态表现,又看到复发再次住院的患者,觉得生活无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极易产生结束生命,寻求解脱心理,此类患者更易有自杀成功的机会,因此,对病情已经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3],要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习有关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及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参加有益身心的康复活动。因势利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分散病态注意力,消除负性情绪,使其从病理状态解脱出来,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5 应加强对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支持,本组有5例自杀未遂者,当患者意识恢复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自杀的原因和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宣泄、疏导、解释、保证等心理支持技术,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防止再度自杀。

2.6 防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依靠医护人员的努力工作及家属的配合,还要依靠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因此要积极做好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工作,呼吁全社会都对精神病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减少社会上的不良刺激,预防自杀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

[1]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8.

第5篇

【关键词】 精神病;分区;防治;康复;发展与现状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 :2445-2446

第6篇

【关键词】 精神科 开放式病房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2,3]。没有安全护理,再好的护理工作都是纸上谈兵,所有的努力都会因安全工作不到位受影响,再好的结果也得不到上级领导和同仁的认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科治疗护理模式也将随之改变。精神医学进入了现代医学领域,使得精神医学不再单纯期望如何治疗精神症状,而更期望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功能的受损,恢复患者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管理者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精神科病人应与其他病人一样享有同等的人权尊重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对病人实行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更科学的治疗、康复、护理环境和措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不管是开放式管理还是封闭式管理,保证患者及环境的安全永远是精神科首要关注的问题,更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法还没有建立,患者及医护人员各自所享有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国内的开放式管理大都是病房门打开了,却要求患者是由家属一对一的陪护,给家属和患者造成很大的时间和经济上的压力,因此探索开放式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我科从1993年实施开放式管理,经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对开放式管理中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摸索与探讨。

1 患者的收治与床位的安排

开放式病房患者的选择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开放式病房收治的患者经精神科门诊医生初步诊断后登记住院,病房医生与需要住院的患者及其家属或其监护人签署“入院告知书”和各种知情协议书,并对其进行评估后收入病房。评估内容主要有:患者是否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存在极严重的冲动外逃、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的危险。评估后若患者存在上述危险则不适合收住开放式病房,这样从患者一入院就有了初步的安全保障。患者床位根据其病情来安排,新入院患者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安排在监护病房或靠近护士站、易观察的病室;其他患者按性别、病种及生活习惯安排病室。安排病床时尽可能照顾每位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减少由于住院造成的不适应。

2 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的开放式病房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人员在从事日常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护理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由于病房的开放式管理,患者住院期间有很大的自主性,给病房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患者住院的知情同意书、陪护管理制度、外出请假制度、药品及个人物品的管理制度、患者住院期间的权利与义务等。所有制度要求护理人员首先了解其制定的目的和每项制度的关键点,并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反复向每一位家属及患者逐条讲解,直至患者及家属了解后签字表示了解或掌握并能接受和遵守。

但并不是与家属及患者签了各种知情同意书后,医护人员就没有责任了,就有了安全的保证了。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护理管理者要提高人员素质,就应注意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4]。定期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培养护士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制定应急预案流程,让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遇到特殊情况会处理、会解决,是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同时护士还应有较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3 正确全面地履行告知义务

知情权、同意权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患者在住院诊疗过程中享有对其病情、治疗、护理、预后等知情权[5]。虽然精神疾病患者有其疾病的特殊性,但患者及家属同样享有知情权、同意权。开放式管理需和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签订各种知情协议书,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住院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护士在履行告知时首先要明白,患者的知情权是法律赋予的,护士的告知是应履行的职责。应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告知,如精神分裂症、物质依赖患者、神经症患者告知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除了各项管理规则的告知外,患者接受的每一项治疗护理都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告知。护士正确理解各项管理规则的内容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正确履行告知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护理管理者要组织本科护理人员反复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条讲解讨论,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和理解,并能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了医疗纠纷。

4 建立护理工作的关键流程

4.1入院护理工作流程 患者由住院处送入病房后,首先由负责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开放式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患者及家属在治疗护理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病区环境、药物及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度等常规的入院宣教,另外还要针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病情进行护理评估,评估时可采用“精神科护士观察量表”针对其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同时要评估出首选的护理问题及危及患者安全的护理问题,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应对措施。

4.2患者外出的关键流程 由于患者在病房规定时间内是随时可以自由出入病房的,尽管有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签字的管理规则,我科规定护士无权准许任何患者请假外出离开病区,但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及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为此制定了患者外出时间的记录关键点为:三班交接班、遵医嘱分次发放口服药、三餐时间、午休时间、下午14:00测量生命体征时、晚间关闭病区门时。

对于上述时间点值班护士要随时掌握病区内患者的动态,严格按护理级别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的护理巡视,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4.3患者外出请假带药的关键流程 患者入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如病情允许,由患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提出申请,主管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经主管医生准许同意其请假后,患者及家属或监护人在外出请假单上签字,写明请假时间、去向、返回时间及联系方式;护士将该患者的口服药物核对后交给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并告知注意事项后,患者才可离开病房。护士要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离开病房的时间、去向、请假的时间、带药的数量。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要及时书写患者的返院记录,包括返院的时间、院外是否按时按量吃药等内容。 转贴于

5 自杀的评估与干预

目前自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在50万以上,自杀未遂者约为1∶1000万。在世界各国,自杀均被列为前十位死亡原因之一[6]。有效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是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开放式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难点。做好自杀的评估与干预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这也是患方和医护人员共同期望的目标。董秀臣[7]报道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发生率为2.8%,而绝大多数患者是在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的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最积极的干预是预防。所以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对患者的病情、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的支持系统等作全面细致的评估,特别是对有家族史的患者,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且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存在命令性幻听、幻听内容为危险性行为及近期内有重大不良生活事件的患者,护士应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自杀危险等级,评估采用观察、交谈及量表相结合的方法。自杀危险等级可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低度:患者无望或有绝望感,想死,但无具体计划;中度:患者有具体的自杀计划,但未实施;高度:患者已有防止被发现的措施或已有过自杀行为。研究发现主观睡眠质量下降与抑郁症自杀具有显著相关性,失眠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夜间睡眠不好、早醒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特别对于4:00—5:00时醒后不再入睡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因为此时是患者情绪最低落的时期,极易发生自杀行为。对于存在自杀危险的患者,特别是中、高度自杀风险的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巡视。应做到24小时不离人的陪护患者,且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患者接触到危险物品,并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即刻处理患者当前的负性情绪,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对患者目前的疾病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并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积极的治疗干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病中的表现。训练患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让患者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鼓励患者树立正向人生观。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6 陪护的管理

开放式病房的患者虽然经过医生的评估,但由于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复杂性、精神病患者行为的不可预知性,或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或是老年患者,或是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为保证患者的安全需要有专人陪护。陪护一方面可随时跟随患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还可以给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但由于陪护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往往对患者过于照顾,以及患者与陪护的情绪相互影响,增加了安全隐患,给病房管理增加了难度,有时甚至干扰治疗和护理的正常进行。因此护士在患者需要陪护时,首先要对陪护进行精神卫生基础知识的宣教和陪护协议书的告知,详细说明陪护的义务终与职责以及应遵守的管理规章制度,要求陪护签陪护协议书,最好选用医院陪护中心经过培训后的专职陪护员,以规范陪护的遵医行为。其次参与医院陪护中心对陪护员的培训中的关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授课。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应认真听取陪护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给予合理解释。这样,陪护不但可以配合医护人员照顾患者,也了解了一些精神疾病知识。

7 健康教育的实施

管理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除了在理念上及工作流程上改变外,还要对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精神康复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使护士适应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治疗的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促进者的多重角色,以适应精神科开放式病房管理及对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

健康教育从患者入院时就开始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中。采取个别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的形式,每周1次的疾病知识讲座,每天下午1小时的集体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从疾病的知识到患者如何正确管理药、服药的重要性、如何观察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庭护理到如何处理同事朋友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不理解,以及出院后如何防止疾病的复发等等相关精神卫生知识。通过认真落实健康教育,不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教给了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还有对于防止医疗纠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护理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开放式管理中更是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使我们认识到护理安全就是护士的安全,病人的安全。护理工作的安全从“三心”中体现:医生放心、家属放心、病人放心,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提高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2]左耿燃.对加强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年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手册(试行),2003,1-9.

[4]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68.

[5]刘鑫.护患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的法律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6,6(7):19-20.

第7篇

[关键词] 精神患者;自杀;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b)-107-02

The analysis and preventative step of the unexpected suicide event of psychosis patient

LI Cuizhi

(The Mental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65022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reason and nursing preventative step of the unexpected suicide event of psychosis patient in hospital. Methods: Reviewd and summarized the unexpected suicide event of the eight psychosis patient in hospital during from January 1996 to January 2006. Results: The eight events of unexpected suicide, four cases have been dead, and another four cases have been successful saved. Conclusion: Grasp the disease characteristic, perform the position duty seriousl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preventative step is the guarantee to preventing the unexpected event.

[Key words] Psychosis patient; Suicide; Analyze; Preventative step

精神科意外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人身危险及损伤破坏行为。它是在精神症状或精神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各种伤害或破坏事件。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1],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往往具有突发性、冲动性、隐蔽性及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即使严加防范,也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8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的自杀意外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自杀的方式、时间及结果、管理模式,提出防范措施,降低住院精神患者意外事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6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精神患者共8例,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21~57岁;已婚7例,未婚1例;精神分裂症5例,占62.5%;抑郁症2例,占25%;神经症1例,占12.5。封闭管理5例,占62.5%;开放管理3例,占37.5%。疾病诊断符合ICD-10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将8例精神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临床资料,按发生的方式、时间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2。

表18例住院精神患者自杀方式、管理模式及结果分析(例)

表28例住院精神患者自杀时间比较

3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精神疾病因素的原因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本资料8例自杀病例中,精神分裂症5例(62.5%),高于教科书报道的27%~30%,与抑郁症在精神患者自杀者中居第一位不一致[3],这与抑郁症早已被医院列为自杀重点监护对象,其自杀行为在医院难以成功实施,而在出院后自杀危险性更大有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不直接表达自杀意图,或受幻觉、妄想控制,自杀意念强烈不易动摇,恢复期对疾病知识了解,对预后不乐观而感前途渺茫从而厌世,易出现自杀自伤。所以,精神疾病因素是引致精神科意外的主要原因。

3.1.2环境因素的原因①封闭式的住院环境,使患者感到生活苦闷、单调、受拘束和限制,处处不自由而导致自杀。②患者否认有病,被送进封闭式的环境住院,似乎暗示了他被监禁,永无出去的希望,因此内心产生恐惧而出现攻击性举动[4](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等行为)。③ 开放管理虽然比较人性化,但开放管理模式从环境上、物品的管理上使患者的自杀行为的实施更加容易,不易被发现。如:自杀工具、自杀地点、时间的选择上较封闭管理更加容易,成功率也较高。本资料8例自杀病例中,3例开放管理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2例成功。

3.1.3管理方面的原因①未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约束患者、监护患者未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制止、及时抢救。如:约束患者用约束带自缢。②安全检查不到位,患者入院、外出返院、请假返院时带入危险物品。③对患者精神症状及心理活动了解不够,未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治疗及护理。躁动患者或受精神症状支配的患者约束后未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药物控制。

3.2 防范措施

3.2.1 护理人员必须高度负责、坚守岗位精神患者的意外伤害,无论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外走,一般有两种形式:①患者突然冲动发生意外,无周密计划安排。②有周密的计划,巧妙安排,寻可乘之机付诸实现,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才能及时发现意外先兆,预先防范。一旦发现意外,也能身在现场,及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进行处置,减少伤害。

3.2.2 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患者周围环境必须安全无害,使患者无可乘之机。病房设施如门窗、门锁、床栏、护栏等,安全、牢固、实用,如损坏应及时维修;修理用的工具如钉、锤、梯子等不能遗留在病房内,防止患者用其自伤、自杀、伤人或外走;被患者打碎的玻璃应清扫干净,带出病房,不可倒在病房垃圾箱内;地面应无积水,确保患者安全。

3.2.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随时排除不安全因素①对有损伤患者健康,可被患者利用作为自杀、自伤的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制品、绳带类、火柴、打火机等物品不能带入病室或存留患者身边。②在患者入院、返院、外出活动返回或探视时,要严格检查把关,严防患者带入危险物品,并做好宣传解释,争取家属配合。③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整理患者床单位时要注意发现隐患,堵塞漏洞。④加强病房物品管理,如约束带、器械、药品,被服用毕加锁,如有遗失应及时查找。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避免约束患者受到其他患者的伤害或引发患者激惹冲动行为。⑤严防患者私藏火柴或打火机,禁止床上吸烟,预防失火烧伤患者。⑥加强巡视制度,患者活动的地方应有工作人员巡视。特别要加强开放管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安全防范意识,向家属或监护人讲解防止患者自杀的措施等。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特殊医嘱、重点患者,可疑迹象,应严格交接班。每日各班必须清点人数及固定的药品、器械、被服、安全等。

3.2.4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精神科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者,均属重点患者,其中包括:有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外走企图和行为的患者、新入院患者、意识障碍患者、生活不知自理患者、疾病急性期症状活跃、拒绝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均需重点监护、专人护理、限制活动范围,患者外出活动需有专人陪同。严防患者搜寻用物打架斗殴致伤致残,一切影响患者安全的活动应予以制止,要阻止患者攀登高处或追逐奔跑,以免发生意外。对住院不安心的患者,要耐心劝解,疏导;对有强烈自杀行为的患者,应严密监视;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意识障碍、生活不知自理的患者,缺乏防护能力,要加强护理,防止出现各种伤害。如若患者发生冲动伤人时,要尽量避开正面冲突,以减少伤害,从背后或侧面阻止冲动行为,或以诱导方法说服患者。如患者出现自杀、自伤时,工作人员要争分夺秒,利用现场有利条件,积极抢救患者,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2.5 抓工作时间的薄弱环节表2显示,自杀时间、节假日等是患者发生自杀等意外事件的好发时间,为此我们要求护士长必须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弹性排班,及时调整班次以充实易发生自杀时间段的人力问题,并注意护理排班的新老护士搭配问题,坚持护士长节假日值班制度,加强护士长夜查房的力度,有效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

4讨论

自杀是精神病住院患者较常见意外事件之一。朱园[5]认为,将自杀企图制止在萌芽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一线的护士24 h工作在患者身边,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因此,护士在干预患者自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患者,掌握疾病特点,摸索患者自杀的时间和规律,随时了解病情变化,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言语、行为、书写的信件、诗句、日记等要留心观察,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医生,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田生,阎瀚.自杀行为的研究及医学干预[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9,26(4):213.

[2]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范肖冬,汪向东,许又新,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23,27.

[3]郝伟.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5.

[4]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6.

第8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4.

第9篇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或复合剪切力或/和摩擦力作用而发生在骨隆突处的局限性损伤[1]。它不仅降低病员的生活质量,而且消耗巨大的医药资源。神经内科病员多为中老年人,且常伴有肢体瘫痪,其发生压疮的机率大大增加。对病员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病员和照顾者正确认识到压疮发生的危害,多数压疮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预防的。我科2008年9月~2009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300例,其中有压疮发生危险者220例,我们通过运用现代压疮护理观念与程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评估

1.1 对象 本组接受压疮防治知识教育的对象共220人,其中男性130例,女性90例,年龄56~96岁,平均年龄76岁。其中76岁以上132例,占60%。大学20例,高中80例,初中及以下100例。退休110例,农民90例,其他20例。

1.2 健康需求评估 通过病员入院时的资料收集,根据Braden Scale评估表,判断病员属于那种危险程度,综合病员疾病及身体状况、病员及陪伴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理解能力,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Branden Scale评估表是美国的一个压疮评估表,现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均采用此表,见表1。

表1 Branden Scale评估表

项目1分2分3分4分感觉完全受限非常受限轻度受限未受损潮湿持续潮湿潮湿有时潮湿很少潮湿活动力限制卧床可以坐椅子偶尔行走经常行走移动力完全无法移动严重受限轻度受限未受限营养非常差可以满足足够非常好摩擦力和剪切力有问题有潜在问题无明显问题——

最高分:23分;最低分:6分;轻度危险:15~18分;中度危险:13~14分;高度危险:10~12分;极度危险:9分以下。

根据病员的压疮发生的危险程度,制定符合个体的健康教育计划。病员移动力障碍,针对病员进行定时更换和被动活动的教育;病员营养不良,制定加强营养的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口头宣教、讲解示范、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等方式进行。

2 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

2.1 压疮的相关知识 讲解压疮的危害,其发生的诱发因素,指导预防措施,让患者及家属压疮虽然危害性大,但大多数压疮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护理措施预防的,这需要院方和患方相互配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避免各种危险因素 压疮的危险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有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和潮湿;内部因素有营养不良、移动力、年老、吸烟和所患疾病影响等。我们应指导患者和照顾者相关的护理措施,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2.2.1 转换的必要性 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应根据病情制定翻身表,确定翻身的间隔时间,研究表明:坐位时每小时更换,每15分钟抬高身体;卧位时每2小时更换。还应采取正确的卧位:避免直接压迫股骨粗隆处,侧卧采用30°角斜卧位;平卧位时除非治疗需要,床头抬高角度应尽可能低,应避免大于30°。同时,限制床头抬高的时间有助于降低剪切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使用柔软透气的垫圈可减轻骨隆处的压力。现在研究表明,气垫圈使局部血循环受阻,造成静脉充血与水肿,同时妨碍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从而使气垫圈受压处皮肤发生压疮。

2.2.2 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 要正确的移动病员:(1)移动病员时不要在床单上拖拉病员;(2)抬高病员、抬空足跟再移动以减少摩擦力。

2.2.3 皮肤护理知识 (1)感觉功能的下降已被认为是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感觉功能下降患者,应避免使用热水袋,并保持床整,干净,无皱褶。(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增强皮肤的抗摩擦力,每天早晚擦洗受压部位。避免潮湿,防止皮肤干燥可使用剂以维护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润肤露、溃疡粉等。对于失禁病员,一定要勤擦洗,一旦皮肤弄脏要及时清洁。研究表明,对压红的皮肤进行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尸检证明,凡经按摩的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组织无撕裂现象,因此,不要按摩发红的部位或发红的周边部位。可使用新型的敷料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如薄型水胶体敷料、透明敷料、泡沫敷料等。

2.3 加强营养 根据病员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选择适合的食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每天的食谱必须包括五谷、肉类、奶类和纤维素;(2)避免偏食,菜谱的编排宜多变化;(3)多选高纤维食物,如蔬菜、豆类、全糠五谷等;(4)应以清淡口味为主,过浓、过甜或过咸皆不适宜;(5)避免食物添加剂及腌制品;(6)避免肥腻及脂肪量大的食物;(7)烹调应以快煮方式,使食物的营养容易消失,煎、炸则脂肪含量高。

2.4 禁止吸烟 吸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危险因素,吸香烟一支一个小时后,香烟的尼古丁会抑制血液循环,使其最少减少50%的组织血供,因此,应教育患者戒烟。

3 体 会

压疮护理的关键是预防,我们与家属一起作出共同的评估,制定个人压疮预防方案,选择适合的支撑面,让病员和家属了解皮肤护理与压疮的关系,使病员与家属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明显地减少了压疮的发生,提高了病员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