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国经济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国经济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外国经济类论文

第1篇

日本留学:总体态势不变

2007年是日本中华年,这是否会影响到今年的留学政策呢?专家表示,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个人行为和民间行为,2007年的留日政策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留学日本策略ABC

不要一味选择位于大城市的大学。很多人认为,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各项设施会比较好,而偏远地区则会比较落后。事实上,在日本很多较偏远的城市,经济同样发达,只不过由于人口较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中国家庭容易对其存有偏见,留学时不会多作考虑。由于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人才密集,申请留学者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去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留学不失为一种策略。

学好日语。有留学打算的学生在很长时间以前就应该有计划地提高日语水平,最好能在国内参加日本语能力考试。良好的日语水平至少可以显示出自己对日本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比较欣赏,证明申请者早就有去日本的愿望。语言水平差的申请人,令人很难相信其对日本的热情。

参加高考。尽管已做好不在中国读大学的准备,但是,如果能够参加高考,获得一个还可以的分数,成功几率将大大高于没有高考成绩的竞争者。专家建议,“三校生”如有条件参加高考,最好能够参加,一旦获得了高考成绩,将会被签证审查官认为确实有报考大学的愿望,就获得签证而言是很有利的。

专业选择由文趋理

日本留学的热门专业很多,比如经济、贸易、金融、汽车、电子、动画等,其中读经济类专业的在留学生中占据很大比重。尽管日本的经济类专业较强,获得经济学学位的难度也小于部分理工专业,但大量读完经济专业而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生,这几年在回国找工作时往往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由于日本企业偏重论资排辈的传统,归国留学生想在企业中很快升到高级职位通常比较困难。

与经济类专业不同的是,很多理工科学生尽管工作较累,但由于掌握技术,所以在公司的地位稳固,薪水也比较高。专家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等专业的人才需求尚有很大空间。因此,留日中国学生应把眼光放宽,适当投向日本较强的理工科专业,比如电子、汽车、食品加工等。值得提醒的是,相对经济类学科,部分理工专业难度较大。考生在进行选择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兴趣。如果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理性和科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海归”变“海待”情况的发生。

韩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多

近年来,韩国大学学费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不过韩国许多大学都有奖学金项目。通常来讲,外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方式大体有两种:

一是获得学校无条件提供的奖学金。韩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基本上都有奖学金向留学生提供。许多韩国名牌大学对于研究生都给予100%免除学费的奖学金。

二是申请知名理工大学(仅适用于研究生以上)。成绩一流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种方式得到奖学金。该类学生一般应有如下特点:GRE成绩在1300分以上,TOEFL成绩在600分以上,新托福考试100分以上;本科背景好,比如学生本科院校为国际知名或韩国知名的理工大学;学生在本科阶段发表过重要论文,如曾经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并能得到知名大学教授的推荐。

专业入学面试难于语言学习

尚未达到韩国大学语言要求的留学生需要在韩国的大学读半年至一年的语言。通过语言能力考试以后,再经过大学的专业入学面试,可获得进入韩国大学学习专业课的机会。

专家建议,尽管一些学生已在中国通过了韩国语能力考试,也最好到韩国读一段时间的语言。然而,一些超一流大学的专业入学面试却比较难,学生即使通过了语言关,也未必能够进入到理想的大学学习专业课。因此,建议学生不要盲目地把眼光盯在那些超一流大学上,其实在韩国大学综合排名前20的学校,都是非常优秀的。

第2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3篇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相续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量经济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本科阶段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对于本科生提高应用定量思想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培养研究基础至关重要。由于我国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到经济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是经济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和教学更是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关于如何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国内各高校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国内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在总结自己多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各个方面对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

经过对这些主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

(1)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何剑提出了“三维”教学模式、薛贺香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张益丰等提出了“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李磊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雪合来提•马合木提出了EDP教学模式、李莹等提出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内容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张长青、李子奈、姚寿福等。经过近年来国内高校各任课教师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来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笔者多年来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对重庆某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

(一)先行课的衔接问题该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要求的先行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生来说比较薄弱。通过与讲授微积分、统计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沟通,大部分的任课教师均反映这些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都比较吃力,每年在这些课程上的补考率都比较高,有时候补考率甚至超过30%。另外,对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差。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这两门课程在该高校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这两门课的学习难度。还有就是与先行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校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课程是由其他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课程则是由另一个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由于两个系部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的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地衔接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缺失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生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重庆某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还是难以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提供开展实验教学的相应条件。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无法开展实验教学。由于无实验教学的配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又由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的忽视案例教学由于能再现案例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中。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讲授课时的限制,通常在一个学期中只能安排1-2次的案例教学课,另外由于通常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学班的人数通常超过100人),以及缺乏经典案例库的建设,导致所安排的案例讨论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由于所采用的案例趣味性不足,通常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学生通常对案例讨论缺乏热情,参与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时候是由授课教师从头至尾地对自己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讲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软件讲授不足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离不开软件的使用。因此,对于相关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对教材上的相应案例进行演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重庆某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并未安排专门的讲授课时,受讲授课时总数的约束,教师通常只能在课堂上粗略地介绍个别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常的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英文界面,而学生通常又缺乏对相应专业术语的掌握。因此在对相应应用软件的简单介绍后,根据了解学生通常不知所云,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差。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夯实先行课知识首先是提高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主要有:一是加大基础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学时,从原来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二是增开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通过领导的协调,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实验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实验室建设的相应资金目前已基本到位,并且实验室的建设场地也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成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为配合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必须对以前的教学方案进行修订,修订的目标就是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具有的措施是:在理论教学的环节上淡化烦琐的推导和证明,重点突出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思路,强调各种方法的具体用途和相关检验的步骤。在理论教学环节后,马上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为了能够很好地体现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呼应,应该针对理论教学环节讲授的知识,组织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以后马上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为了实施好案例教学,确保案例教学的质量,高质量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库建设必须考虑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选取案例库中的相关案例,演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的讨论。这可以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现实问题方面的魅力所在,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案例课堂上要结合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从中提炼出要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同时在案例讨论的时候要尽量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融入案例中来,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冲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4篇

关键词:体裁 非文学文本 笔译能力

非文学文本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形式,在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分文学文本笔译能力的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文章针对其特点和组织构架对其进行了分析如下:

一、非文学文本和非文学笔译的特征

文学文本是以语言为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反映社会现状的体裁,具有强烈的艺术情感。文学文本的主要体裁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散文、诗歌以及小说等。文学文本通常虚构的成分较多,作者可以自由的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而所谓非文学文本,实际上就是除了文学文本以外的绝大部分文本,通常包括新闻,法律类论文,政治经济类论文以及金融与科技类论文。要了解非文本笔译的特点,就要先分析非文本的特点。非文本笔译的特点如下:首先要做到按照规范书写,用词避免嗦重复,并确定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其次写作目的要明确,具有固定的读者群;非文本体裁需要翻译的文章包含大量的信息并且时间较短,因此多采用明确的分工方式;非文学文本译员要善于利用有用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翻译。

二、基于体裁的非文本笔译能力的基本构架

随着文化的发展,体裁被引进到语言学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其书面形式与口语形式都是在特定的交际目的下进行的,因此具有特殊的体裁特点。体裁作为一种能够辨别的交际事件,其结构固定且完整,专业性和科学性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与非文学文本的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采用体裁理论来建立和分析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结构框架,大致可以分为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两部分。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语言层面是指翻译者对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的掌握能力。翻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以及结构差异。而基于体裁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要确保原文的体裁完整;而非文学文本的社会层面是指译文不但要保持原文的结构,还要达到其用于交际的目的。这是因为非文学文本是为社会服务,只有在社会中才存在实际意义。因此非文学文本是否实现了交际目的是评价译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同时,非文学文本的社会层面还研究了翻译者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其自身品质问题。

三、基于体裁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分析

(一)双语能力与语言翻译能力

双语能力是非文学笔译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只有掌握源语言的词汇用法,语法运用以及语篇构成的特点,才能完成基本的笔译。双语能力是笔译者实现交际的基础;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其在技巧以及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即译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并通过自身的技能实现语言之间的互译。

(二)体裁分析和识别能力

体裁分析能力即在体裁上保持两种语言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专业的笔译人员必须具有体裁分析能力,了解每个过程的语言特性;而体裁的识别能力是指译者要具有识别社会职能、交际目的以及读者的范围的能力,即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工具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两种能力要求译者要具备利用外界条件的能力。其中工具英语能力即其对专业书籍,语言辞典以及多媒体资料的应用;而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其与周边人员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任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个人综合能力

基于体裁下的非文本笔译要求译者具有很强的个人综合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译者能够在完成翻译后对自己所翻译的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总结中不断的进步;组织能力即其对翻译过程的设计以及翻译能力的体现,组织能力是译者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其他能力具有调节作用,是保证翻译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心理素质也是译者必备的重要能力,心理素质的优劣可以严重影响到译者的翻译水平,是有心理素质好的译者,其综合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才能更好的完成翻译。

(五)专业知识能力以及专业扩展能力

要更好的完成笔译,译者要掌握多个领域范围内的专业知识,翻译通过语言实现,而语言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如法律论文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应,商务论文需要译者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完成翻译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译者还应该善于扩展自身的能力,使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发挥。业务扩展是译者能力的体现,是其创新精神的体现,当然能力的拓展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译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拓展能力逐渐增强,才能确保翻译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关于非文学文本的笔译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非文本文学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裁形式。译者要具备一定的个人能力才能做好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才能使这种文本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与个人。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 要:语码转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的转换,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存在这一现象。在国际化的趋同背景下,中国也注入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网络作为普及化的媒体资源,无疑成为时尚信息最好的传播介质。由于时尚元素的国际化特点,时尚信息网站中频繁出现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起到了简洁语言、体现时尚感、解释说明、调节语气的作用,迎合了读者的口味。

    一、语码转换及其相关研究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可能只是一个词发生转换,也可能连续几个句子发生转换;变体可能是不同的语言,也可能是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Carol,1988)。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在过去得到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何自然、于国栋,2001:86)。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作为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码转换开始不断地出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流行歌曲、广告以及网络语言等。汉英之间语码转换也随之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语码转换的论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及研究现状的综述(范琳,1998;陈耘,2003;姚明发,2007),实证型的研究也多局限于对英语课堂和方言等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上(黄成夫,2004;陈孝宗,2007),而研究时尚信息网站语码转换的非常少。

    二、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文时尚信息网站。提起“时尚”这个词,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服饰、化妆品、新潮食品、旅游及现代家居生活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时尚追求者已经将其信息来源从时尚杂志转移到了网络。目前,提供时尚信息的网站比比皆是,本研究将以“瑞丽女性网”作为研究对象。

    随着瑞丽品牌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成功拓展,瑞丽女性网现已成为服务于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以瑞丽品牌强大的内容资源为核心,以国内外百余家内容提供商资源为补充,瑞丽女性网内容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这必然要和国际最新时尚接轨,引入最新的时尚产品和潮流。另外,主要定位读者“白领”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时尚信息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十分频繁。研究分析发现,在具体语境中,语码转换具有多种语用功能,本研究将其归为五类:

    (一)使行文简洁

    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入驻国内市场。新品牌和新产品的引入必然会带来新名词。对于双语使用者来讲,保留一些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或专业术语远比翻译出来更好。同样,由于和国际时尚紧密相连,时尚信息中会经常出现外国的地名、人名等。如果用音译译成汉语的话,会变得复杂许多,而且作为非学术信息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保留原语是时尚资讯常用的手段,这样既能体现时尚气息,又做到了行文简洁。

    (1)从Episode的时尚高贵到Jessica的纯真浪漫,彰显了品牌今季独有的充满艺术感的设计风格。

    (2)欧莱雅始终推动良好的UVA/UVB平衡防护,并帮助引入了欧洲美容化妆品协会(COLIPA)制定的UVA标识。

    (3)加上同期推出品牌首创之BB Cream嫩肌粉底霜SPF 25 PA+++,由洁肤、彩妆至防晒全面照顾,让你在夏日绽放亮白迷人光彩。

    (4)本地与国际知名品牌均是其中的座上客,如Bellerose、Chine、Olivier Strelli、Essentiel、Scapa、Sarah Pacini及 Kipling,以及国际名牌Versace、Escada、Hugo Boss、Pringle of Scotland、Marithé+Fran ois Girbaud、Mugler Men、Tommy Hilfiger及Calvin Klein Jeans。

    (二)保留原信息

    引用是信息传达常用的手段之一。为了把引用语的信息如实地保留,保持原语言的真实性,瑞丽女性网通常采取的是直接引用英文原句而不加翻译,或者是英汉语都使用的方法。

    (5)这不是一个度假胜地,它是一个国度。继Be Stupid(一起傻吧)广告系列轰动全球之后,Diesel的下一个挑战是创建一个全新的傻瓜社会:一个乌托邦式的热带雨林——在那里,傻瓜宣言能够茁壮成长并蓬勃发展。

    (6)如今这个名为“OBSESSIVE CONSUMPTION——WHAT DID YOU BUY TODAY?”的项目已集结成书……

    (7)正如品牌CEO,Lisa Montague女士在会上对中国媒体所说的,“Loewe-One touch tells the story(一触即知的皮革传奇精神)”在这次品牌的中国之行 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8)澳大利亚的鞋靴品牌ZU Shoes 2011秋冬广告大片的主题是“生活就像一场秀”(Life is a runway)。

    (三)体现时尚感

    目前,汉语中一些英语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大家习惯不把它翻译成汉语。比如“fashion show”,“今天很high”等。所以,在时尚信息中保留原英文词就做到了追求“时尚”。

    (9)谁说OL职场装扮只能循规蹈矩又死板?优雅OL的职场装加点甜美更有人气呢!

    (10)柔柔的色彩,温柔的小淑女look,是不是最受男友喜爱,秒杀他的心呢?

    (11)花语LADY多漾春夏风格扮靓今季

    (12)蓝绿色的渐变长发,视觉冲击力真是好强烈啊,瞬间变身辣妹,party queen就是你啦!

    (四)解释说明

    在时尚信息中,一些汉语词语后面常会跟与其相对应的英语,有时候还有括号加注,起到进一步解释说明的作用。这是因为有时候英语和汉语不能完全对等,英语能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时尚所传达的信息。

    (13)The Body Shop的美白护肤系列Moisture White紫苏水份美白系列,新加入三位新成员,包括兼具美白与卸妆功效的Moisture White Shiso Make-up Cleansing Oil紫苏水份美白嫩肤卸妆油、及全新泡沫洁面配方Moisture White Shiso Foaming Facial Wash紫苏水份美白洁面泡沫。

    (14)嬉皮风是60年代青年人风靡的打扮,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10款嬉皮风love&peace精神的发型,点亮浪漫春夏吧。

    (五)调节语气

    由于和时尚息息相关,也就免不了会提及一些私人问题,为了避免尴尬,能更委婉地表达意思,就需要进行语码转换,把语气缓和下来。

    (15)他对金钱数字尤其精打细算,是持家的一把好手。这种男人,即使不是GAY,也有明显的GAY倾向。

    (16)?他会不会是个花花公子,?他到底和多少女人上过床?,他心里只有SEX没有爱吗……

    (17)从这个角度上说,就像每个男人都会成家立业拥有一个女人,我们建议每个男孩也配备一个Shower Breasts——一切就好像是在母亲怀抱时那么自然,需要的时候,它总是会给你足够的乳汁,当然,现在是浴液。

    三、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语码转换的原因

    从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来看,语码转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原因。

    首先,为了迎合读者口味,时尚信息使用的语言必须和读者的语言需求趋于一致。作为时尚信息的读者,尤其是广大白领女性,一般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是双语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她们积累了大量的时髦英语词汇,比如“DIY,Soho,vitamin”以及一些复杂的品牌名称等。这些词从被了解到熟知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不翻译出来,反而更能被读者接受。

    其次,英语是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在中国尤其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就意味着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因此,英语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纯中文的时尚信息未免就显得“土气”了。因此,时尚网站都适当地夹杂英文,以满足读者内心的社会层次的需要,体现读者的小资情调。同时,时尚信息毕竟不同于其他政治经济类的信息,它不拘泥于正式的文体,是人们工作之余所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语码转换更能体现随意性,使人们拥有轻松的阅读心情。

    四、结语

    从对瑞丽女性网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分类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它出现的原因和特点,不是盲目的夹杂英语,而是有其自身特有的语用功能。希望时尚网站编辑了解到语码转换的本质,从而能够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应用这一语言交际策略。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双元制教育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问题以及困难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了人力以及物力等教学资源的利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帮助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独立两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以及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专业优势明显,所设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度高。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名牌效应,吸收母体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共享母体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公办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独立学院从享受同母体一致的学历文凭到颁发独立学院学历证书,母体品牌优势逐渐丧失。许多富裕家庭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而与此同时,更多的民办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选择与企业相联系,定岗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强,成为独立学院毕业学生在选择就业时遇到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独立学院的发展正面临生源减少与生存空间挤压。

二、德国教育培训经验

近几年,就业市场"招工难、就业难",这看似矛盾的结构性"用工荒"现象,凸显了国内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而在德国,超过六成年轻人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很少出现企业"用工荒"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其秘诀之一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所谓的"双元",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学校和企业完美结合,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供良好保障。一般来讲,德国人初中毕业后,即16岁左右就可申请参加职业培训,不过也有很多高中毕业生放弃申请大学,而是参加职业培训,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并不是直接到职业学校报名,而是先找企业。他们首先找到招收学徒的企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到当地职业学校报名。

职业培训时间依专业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是2年到3年半不等,学生每周花一至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三至四天在企业里进行实践操作。他们有时也会按星期"倒班",例如一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这些都依培训合同而定。

职业学校多由地方政府设立,负责教授学徒理论知识,不过,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技能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学习数学、德语、社会学等基础课程,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技术,还包括提高学生个人管理、社交、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充当主导力量。他们负责提供培训岗位,并为学徒提供一定补贴,补贴金额通常为正式员工薪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培训结束后,学徒通过考试可获得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技工证书。"双元制"培训结束,就职开始。

三、培养应用性人才

针对当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我国独立学院特点,培育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是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应用性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

1、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针对我国的国情让每一位在校学生与企业相联系,难度是非常大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窗口,这就要求老师即能讲理论知识,又能懂实践,要上得了课堂,也进得了企业。学院一方面应为自有教师提供实践平台,让老师积累职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在教学中引进一些资历高,经验足的商界人士走进学校,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充实实践知识。使得课堂教学不仅是停留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要求,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

2、课程建设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发展的方向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帮助学生在再次深造和职场工作方面都是极为有利的。以我 系为例,在针对德语系高年级学生即将面对就业,再深造的境况,我院一直在重视培养学生德语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兼顾一些基础经济,商务专业知识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与经济系,管理系合作,为学生在学习经济方面知识提供足够的中文知识储备。我系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核心课程,这当中包含的课程有德语国家概况,文学选读,语言学,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另外一类是专业延展课程,主要是经济类课程,例如:经济学原理,外贸德语,市场营销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684学时,专业延展课程有450学时,要求学生在三到四学期完成。这对于那些即将面对就业,考研的学生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负担。若培养独具优势,富有特色的专业就可以使学生能依据自身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学习。

结合德国的成功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量身打造的课程,已成为我系新一步的教育计划。具体办法是专业方向划分制度:把学生分为经济类方向和语言文学方向。学生在大学第四学期末选择专业方向,从第五学期开始,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就会有所不同。在 统一的基础课程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取选修课程。

长期来,语言学在国内德语专业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总课时量偏少。而在德国,语言学作为基础必修学科,与文学、翻译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学科方向并重,甚至有过之。所以无论学生选择哪个专业方向,语言学都应是必修学科。例如作为经济类方向的学生,需要修满一学期,但作为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需要修满三个学期,深入的了解语言学知识,是学好德语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为今后考研或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准备就业或者出国深造经济方向的学生,设了一整套的德语经济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经济德语,企业管理概述等课程,为学生在经济专业方面贮备充足的单词量,以及普及对经济课程概况的初步了解,使学生适应从语言学习过渡到语言的实践应用;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市场营销,外贸德语,商务信函等一系列专业经济课程,以达到为学生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目的。在大四学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专业经济知识的课程,例如企业管理,国民经济,会计核算等。给学生提供更大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课,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

3、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具

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4、教材选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直接引用德国原版资料,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中国专业教材不足,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德语原版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或拓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5、课程的评分标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保证

在经济课程学习中,笔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很多课堂练习,小组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评分应来自两方面。平时成绩以及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可根据平时出勤,小组作业,个人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考试也可根据课程要求有口试,笔试以及完成项目为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il,Emily Calhoun. Models of Teaching[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72.

[2]王良秋.关于大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第7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课程改革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外语院校学生都会在在各个阶段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且会根据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进行评估和调整,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大学生今后所要从事职业要求。学生在就业后经常会出现行业知识缺乏,不懂本行业专业术语,导致企事业用人培养周期长、培训费用大等,或陷入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所要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又急需就业,却没有合适的单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计划将外语院校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和目前外语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实际运用与课程设置间的矛盾点,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外语人才。同时最大可能地达到学生所规划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及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调查课程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多方位发展学生的自身素质,拓展各领域知识,提高学业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并指出现阶段外语院校课程存在的不足,以促进不断的完善,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

2.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方式

收集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了解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学生的职业规划。

本问卷以我校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对象,结合学校的就业调查,对东语学院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西语学院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总计进行了近2000份问卷研究,并通过网上回馈,收回有效纸质问卷及电子问卷合计1304份。在老师和各学院学工部门及学校招就处的协助下顺利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从中了解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课程改革教学的评价,整理出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的不完善导致的就业问题。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数据收集。下面截取问卷调查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调查结果。

(1)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A.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知道

其中选择不知道的同学有578人,约占总人数的44.3%,选择比较明确的占502人,约占总人数的38.5%,而明确的同学则只有224人,只占了总人数的17.2%。由调查统计可知目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很低,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自我评估不明确,没有确定的职业选择,也造成了大学生的自身的潜在优势未能很好的开发,降低了自身毕业后应对竞争的能力。从当今社会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缺工作,而职场却又缺的是复合型人才(即称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监督,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职业规划对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你觉得在对外语院校哪些选修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来适应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A. 管理学类 B. 法律类 C. 教育类D. 机械类 E. 金融类 F. 纺织类 G. 经济类

调查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经济类和金融类的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和21%。

于此同时,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所开设课程对就业有帮助,但需要完善的占52%。从各别抽样调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认为,目前经济和金融专业比较有就好的就业前景,进修就是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经济和金融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图表反映出经济类,金融类课程受学生的欢迎度较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增设经济金融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实现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另外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毕业生认识到了一些专业商务外语证书在职场上的重要性,例如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证书、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日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等考试,也成为了外语专业学生要步入外企的一个砝码。

图1

三、课题研究改革方案及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每当毕业季来临之时,必定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高校的教育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高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活经常被认为是“混文凭”,间接影响着高校的招生情况。所以很多高校也想用优秀的毕业生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显得颇为重要。笔者认为,深化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实质性突破,把专业的价值和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结合语言教学,尽早抓起针对各类学生学习类型、方式及就业方向有关的各类指导,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二)选择性原则:着力开发适合学生特色的各种课程,并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语言类专业所涉及的职场需求,不拘泥于专业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跨专业、跨职业能力。

以校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条件,根据校情,建立新的选修课程机制,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适应性原则:培养及输送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设各类实践课程,增加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时间,增加面试技巧及职场礼仪的专项讲座等。

总之,对于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忽视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及目标规划尚不明确,缺乏求职方面所要具备的综合条件,只注重课本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在较大空间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座谈会或实例教案,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使其了解市场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性和规划性。另外根据本校各个学院开设的课程安排和不同年级选课进展情况,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财政学、会计学、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商法的选修课程,这些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也从另一面也能避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境地,使就业朝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伟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春灿.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杨国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03).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现代教学观

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该树立怎样的大学语文现代教学观,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职业技术精湛而且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职人才应该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从离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开设及教学现状看树立该课程现代教学观问题的提出

当前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加上还要保证留出一学期的实习实训时间,这样,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不由自主地走上培养“速成人才”的道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此成了职业培训速成场所。笔者在参加2006年8月东南大学主办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大学语文研讨会之际,就上海30所高职(专科)学校调查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校都作必修课开的不到1/15;多数学校开课人数占招生人数不到1/3;针对专业选择地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90%,例如外国语言类、艺术类、旅游类等专业普遍开设大学语文,学制一学期,周课时3一4节,而像物流、金融、管理等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而是通过选修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写作能力;不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10%。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

在对该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中,被调查的学校都流露出苦衷,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偏低,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必备语文自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非常困窘。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报关证、物流证等专业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上。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少学生学语文只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疲于应对老师的讲解和提问。诸多因素使得语文课的教与学收益甚微。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写个毕业自我鉴定都抓耳挠腮的大有人在。

我们知道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标准中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休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可以用教育管理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对工科类的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或者考查课安排,而对文科类和经济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执教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对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语文应该树立怎样的现代教学观,从而适应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

二、树立大学语文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明确该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

在上述的调查中,认为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学校约占70.31%,认为重在写作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1.33%,认为重在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9一73%,认为重在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6.48%。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无论侧重于那一方面的教学,这门课程都应该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对应用技术型的学生具有重大的不可忽视的意义。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工类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实验理性思维可能引起的负作用给予纠正,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活跃性与健全性。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与人和社会交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学语文必须树立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给学生切实可用的语文能力,为学生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汉字形音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知识等,这些似乎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却没有掌握好,灵活运用能力也较差。大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要为其补缺、补漏。当然,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用一两个学期就能完全补起来,关键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补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上。坚持以“必须”和“够用’犷为度,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就业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比如面向外国语言类专业,可以从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人手,通过学习一定的中外文学篇目,使学生既能触及到本族语文又能结合他们所感兴趣的外国语言文化,丰富所学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比较中求得对母语的认同,对中国文学的欣赏。再比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记游、名胜楹联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体现着当前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社会,要求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学习转变的思路。大学语文教学在讲授教材上的文学精品时,对肯定的评价不盲从不迷信,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判断、取舍,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结合作品本身,从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三、树立大学语文终身化和国际化教学观,探寻观察该课程的新视角

许多高职学生在学制一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结束后,就将课本束之高阁,再也不闻不问了。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大学生已经先行修了十多年的语文课,基本具备了文体阅读知识、作家作品积累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并激活他们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更要破除大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终结的想法,使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从课堂上引申到日后工作、生活中去。大学语文处在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终身学习之间的关键位置,要把语文终身学习的观念深人学生心中,使学生们明白蕴含在大学语文中的使人一生受益的人文素养需要穷其一生来学习。

大学语文还要具有国际化的教学观。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走向国际化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应该更加互相了解、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语言,从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础。大学语文教学理应反映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背景下,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的不同程度地渗透。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新现象、新理念应该被及时地吸纳到大学语文中,它们体现着本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后的变革与重构。大学语文不能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在未来地球村的生活方式下,“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态度的培育,是大学语文责无旁贷的任务。

四、树立大学语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

大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文本,教师串讲,对选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作以分析解剖,不仅学生昏昏然,教师也觉乏味。在问卷中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强烈要求,渴望大学语文给予他们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的大学生比较来说,高职高专学生更需要心智被点燃,需要学校引导他们获得健康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第9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国际化;改进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的成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里的重要参与者。众所周知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意义是多样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收获非凡,既开拓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也提升了国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而学校在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同时,加强了与国外一流高校的联系,更容易学习到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是四川大学基于新世纪新挑战所提出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开阔国际视野,从改革开放到新的四川大学成立以来,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和突破性的发展。本文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对参加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习感受,思考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给学生和学校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为完善四川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一、学生对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感受与建议

学生是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实际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参与项目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是之后学校改进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为参加项目的学生和学校自身带了巨大的收获,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切实了解学生的感受与建议变得尤为重要。通过问卷调查,从图1可得知,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学校能提高联合培养合作学校的层次,多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其次是希望学校能设立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专项奖学金,让更多的学生也能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同时超过50%的学生也认为学校应在“项目宣传”、“学分转换”和“联合培养学科范围”等方面改进工作。

二、基于学生建议对学校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几点思考

(一)联合培养项目的质量有待提高,学科范围有待扩大

四川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与美、英、法、日等国的百余所高校签订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但是在这百余所高校中,世界顶尖的高校却相对较少,联合培养项目的学校层次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应多与世界名校洽谈联合培养事宜,提高学校层次,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另外在对学校参加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长期的联合培养项目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类、理科类和外语类,而其他专业学生参加的联合培养项目一般都是对专业要求不高的短期课程项目。学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时间越长,其收获越大,联合培养的效果越明显。

(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众所周知,参加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需要雄厚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在国外一年20万左右的学杂费,让许多有意参加联合培养项目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为了能保证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效率最大化及公平,学校应在政策方面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照顾,保证他们也有参加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权利。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开辟奖学金、设立专门的联合培养奖学金,积极资助家庭的困难学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减少学生参加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经济负担,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带了的优质教育,实现教育的公平。

(三)联合培养项目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宣传途径更需多样化

四川大学目前主要是通过教务处网站和“国际化教育”微信两大平台进行项目信息的通知和推送。但是在笔者发现,虽然有这两个宣传渠道,但不少学生错过了一些好的培养项目。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很好的进行全方位的准备,一旦项目启动却没有资格参加;其次,项目报名时间较短,而学生并非每天都会关注教务处主页,有些合适的交流项目学生看到后,却错过了申请时间,只能等待下次机会,同时微信推送平台由于建立时间较短,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尤其是第一次申请项目的学生。学校可以适当延长项目报名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报名时间,再者,可以与各学院辅导员建立合作联系,通过辅导员的短信通知方式,使更多的学生能了解都联合培养信息。

(四)学分认证体系有待完善

学分转换不方便、课程对应困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参加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学生。四川大学虽然在这些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改进,同时也与联合培养高校进行了协商,但是仍然会出现上述问题。学生在川大所修的学分在对方大学得不到认可,使学生在外学习期间不得不重新修读课程,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由于国外的选课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有时就会出现学生在国外大学选修的课程在国内得不到认可,并且学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后其视野的开阔、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国际知识的增加等都不能以学分的形式得到认证。

二、对四川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遴选,提高合作办学层次

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开展,不仅给学生带了巨大的收货,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为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学校必须加强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遴选,提高办学层次。国际合作联合培养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同时,学校也应该通过自身的改变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因为只有学校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与世界一流高校建立联合培养项目。首先学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吴玉章学院已经开始针对本院学生进行个性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方式更应该全校性的推广,让全校学生都能享受个性化的教育。其次,在笔者之前的调查之中,学生认为学校在国外原版教材的使用及学校邀请外国专家开设讲座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因此学校应提高国外原版教材的使用率,多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到学校开设讲座提升学生的眼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多引进海外名校的学者到校授课。

(二)多样化联合培养项目的宣传途径,积极扩大学生的参与率

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的宣传不仅仅只是项目本身的宣传,要想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国际合作联合培养之中,加强学校的国际化建设,首先应在学校营造一种国际化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参加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益处,让学生有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意愿。学校除了通过常规渠道进行联合培养项目的宣传,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国际化教育的讲座、对话沙龙等,让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的知识信息,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饥饿、环境恶化、战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责任感和国际化意识。同时应该以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学生的亲身留学经历向其他学生宣传联合培养项目,使宣传更具有说服力。

(三)加大学校宣传,增强学校在全球各地区的影响力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各个大学在生源、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竞争更加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学校的发展不能提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阶段,而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在全球的影响力。四川大学作为坐落于中国西部的一所研究型大学,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所限,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不如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校。因此学校应该以口腔学、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重点学科为支撑,组织各类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

(四)完善学分认证和课程修读要求

学分转换不方便、课程对应困难等问题,将严重打击学生在国(境)外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回国后继续国内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学校需建立弹性的学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考虑由院系教授根据学生在海外学习的课程大体内容,或者让学生进行陈述和答辩来决定是否可以把这些课程转化为专业必修课的学分。

(五)重视联合培养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追踪

学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学习要面临许多的困难。陌生的环境、文化的差异以及最开始语言的问题都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而国外的学习课程任务重,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完成大量的论文。在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之下,学生的心理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联合培养的工作中就出现了学生在外学习的期间抄袭论文的情况,因此学生出国后的情况我们应该密切的关注、追踪。为了保证学生在海外的正常交流学习,在学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之前,学校就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提高其跨文化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帮助他们克服语言困难。在学生在外学习期间,学校国际处、教务处相关老师和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外动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各个高校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国际化的浪潮之中,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头羊”更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潮流之中。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工作是研究型大学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孙美丽.高校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出国交流培养管理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