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造能力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造能力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创造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创造能力 培养 自主学习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16-02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成为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创造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是时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振兴。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性为特征的世纪。在新世纪里,高科技得到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也在蓬勃的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幼儿时期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6岁的幼儿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好探索;思维十分活跃,想象丰富、大胆;可塑性强,是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能否抓住这关键期开发智力,将关系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人的创造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起的,特别是在学校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那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 鼓励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的权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让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实现幼儿的主动发展。

例如,在组织幼儿参加科学小实验游戏――“有趣的沉浮现象”中,让幼儿把泡沫板、小石块、小钉子、橡皮泥、塑料勺子、铁勺子等物品放到水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有的小朋友说:“看到泡沫板、橡皮泥和塑料勺子浮在水面上。”有的小朋友会问:“老师,泡沫板这么大,怎么会掉不下去呢?”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泡沫板很轻,所以浮在水面上。”幼儿七嘴八舌纷纷议论起来,幼儿在小实验过程中,兴趣很浓,主动进行实践和讨论,这就是主动学习的体验。

又如:在大班一次科学活动时,教师让幼儿学习尝试怎样使物体移动。通过教师的鼓励,幼儿的尝试,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幼儿用手推,有的幼儿用脚踢,有的幼儿用嘴吹,还有的幼儿想出了更独特的方法用磁铁吸……就连平时大家都觉得“笨”的小朋友也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用水冲。教师对这个想法予以表扬,并且当场演示,结果真的成功了。大家都很开心,这位小朋友更加开心了。这次幼儿主动地探索学习,他们除了获得了物体怎样能移动的经验外,还产生了对这类现象的兴趣,学习了探究的方法,学会了表达交流的方法,更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喜悦,从而也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式少,有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鼓励并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使他们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体验。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目的在于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动力。有句谚语说:“不好的教师是在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展真理。”

二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和先导,因为没有想象便不能进行创造。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功能。有了想象力,人类不仅能认识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认识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想象力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感知的材料和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一个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是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为了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诗歌《春天的颜色》时,教师可以问:“春天是什么颜色的?”有的幼儿说:“春天是绿色的”;有的说:“春天是黄色的”;有的说:“春天是红色的”;还有的说:“春天是蓝色的”。教师接着问:“春天的这些颜色像什么?”有的说:“绿色的像小草,红色的像玫瑰花,黄色的像”;还有的说:“蓝色的像天空”。这样通过老师的提问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了幼儿对春天的认识。又如诗歌《雪地上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了解冬天的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在屋顶上、树上、草地上,把大地掩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又通过多媒体演示雪地上的不同形状的小脚印,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说说这些脚印像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小鸡的脚印,有的说像竹叶,有的说像小草,有的说像一座小山;出现小鸭的脚印时,有的说像扇子,有的说像树叶,有的说像一朵美丽的花等;出现小猫的脚印时,有的说像梅花等。这样的活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我们应当接受幼儿那些“胡思乱想”的念头,容忍那些“捣乱破坏”的行为,发现和支持那些幼儿的超常规行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越强烈,想象能力也就越强,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幼儿喜欢问这问那,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教师应当理解、支持、保护、鼓励。

三 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思维――这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创造思维人人都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性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水平,就能逐渐发展创造性的才能。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都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我的成就应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培养。对幼儿来说,首先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产生创造。

例如,数学活动,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活动,幼儿往往对抽象的数字不感兴趣,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制作学具,设计活动,促使幼儿动脑筋,打开思路,启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往往把计算题画成一幅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在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生动的图片进行学习。如图片上画着3个小朋友在拍皮球,4个小朋友跳绳,请问图片上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体育活动?又如,草地上有花和蝴蝶的图片,图片上总共画7朵花,从颜色上分,红的2朵,黄的5朵;有7只蝴蝶,有1只黄蝴蝶,有6只花蝴蝶。根据图意,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编出不同形式的应用题。

又如,教师在教学9的加减时,可以侧重鼓励幼儿大胆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自编应用题。有的幼儿编:“星期天,我家上午来6个客人,下午又来3个客人,我家一共来几个客人?”有的幼儿编:“小河里有9条鱼在玩儿游戏,后来游走了2条鱼,问小河里还剩下几条鱼?”有的幼儿编:“树上有5只小鸟在唱歌,让远处的小鸟听到了,一会儿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通过自编应用题的活动,促使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后,有不少幼儿还说:“老师,我还想编减法应用题呢!”有的说:“我还没有编加法应用题呢!”在编应用题的活动中,我着重鼓励和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寻求答案。这样做既保护了幼儿灵活的思维,又丰富了他们的自由想象,鼓励幼儿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新的方法,筛选出一个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第2篇

【关键词】:学生 教学 培养 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告诉了我们创造能力是多么重要啊!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插上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第3篇

1、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应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余地;

3、应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好奇心;

4、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5、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6、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7、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榜样的是非常必要的;

第4篇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不断扩展。渗透在各个领域的高技术,几乎都是通过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手段来体现的。高技术在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数学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各国之间数学教育水平的可比性比较强,自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多年来,国内外的数学教育均遇到不少新问题。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国际比较研究中一直有突出的表现,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数学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与教学过程控制和保障制度分不开的。如我国具有学大纲、统编教材和严格的考试测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教研室(或教研员),学校内部实行教研组制度,教师业务交流与在职培训制度化等。但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存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脱节等不足。中方教师和专家愿意多了解美国同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方法。美国的数学教育在从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掌握研究科学问题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在美国这样的多元文化国家,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动机和期望志向存在着很大差异,学生又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和习惯,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是学校一直关注的问题。此外,随着教育普及和学习机会的增多,具有筛选功能的考试逐渐减少,在减轻考试压力的同时,不少学生却徽散下来而不知珍惜读书机会,大部分学生不愿继续学习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成为大多数美国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也想了解东方教育模式,学习和借鉴中国等国的经验。总之,中美双方代表都希望通过这样的高级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教训,取长补短,提高教育质量。

2主要专题

2.1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教育质最的关键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著名数学家、加州伯克利大学舍费尔德教授通过数学解题过程的研究,认为“元认知”是决定解题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地说,学生解题时,对自己在卜什么,特别是为f}‘么要这样l几始终缺乏明确认识.犷卜往不能对自己的处境进行淆醒的评估并作出必要调整,直至最终陷人任局。而数学家解题时、在其体选取方法或解题途径前,要对各种可能性进行仔细考虑,对自己正在一卜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干有着清醒意识,并能通过自我评估作出及时调整。因此,尽管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能步人一个合理的解题程序,从而导致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数学家具有较高的元认知能力J元认知是影响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舍费尔德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比教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怜沉教授以上海普陀区现场观察的60节课为基础,利用国际流行的全息性客观描述技术,选择观察技术,问卷调查和访谈技术,对典型的几何教学课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是:边讲边问正在取代灌输式讲授;课堂提问以推理性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比较单一;课堂练习由低到高安排,以小步、多练、勤反馈为原则;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占有绝对优势;探究、创造动机有待加强。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是:在东方教学中主导取向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西方教学中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二者之间要寻求平衡,按照本国的传统进行整合。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波乐对英国两所学校的数学教育进行了历时3年的跟踪研究。她在发言中分析了研究传统教学与活动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认为活动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严士健教授指出,数学与计算机的密切联系,对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数学的应用比以往广泛得多,许多数学问题来自实际,希望我国的数学教育担负起把西方传人的现代数学融人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责任。无论基础数学教育还是高等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他强调学生必须受到数学应用和建模训练,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介绍了在中学开展数学应用和建模活动实验情况,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解决了现实生活中一些难题。

2.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数学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

全美数学学会主席、布朗大学教师班乔夫指出:在几何课堂教学中,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教学例子不能说清问题,有意思的例子和好的图像,又因复杂和费时讲不了,造成理性与感性脱节。由于数学过于抽象、枯燥,又难于理解和掌握,学生往往失去学习兴趣,网络教学正好弥补了这种缺陷。首先,教师在网络上演示问题,让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掌握方法,自己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索某些理论或应用课题,他们新的想法也可借助网络迅速得到反馈,有利于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种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参与,在成功与失败中得到真知的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学习语言有很大不同,个性差异比较大。以往的班级教学不容易照顾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差异,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自己调整节奏而不增加教师负担,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充分交流,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3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数学教师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司丁格勒主要介绍在国际比较研究中利用教师教学录相代替教师问卷进行调查的方法。他认为,由于受语言、文化背景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教师教学进行问卷调查会有很大差异和局限性,难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水平。通过专家对教师教学活动录相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为准确地抓住教学的共同特点,判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整体水平。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王长沛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谈师资培训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师转变观念,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即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州伯克利大学马立平博士对中美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个案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教师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好于美国教师。虽然美国基础教育强调理解数学,但一部分教师本身对数学的理解不够到位,当然也不可能让学生理解数学和学好数学。因而,她认为美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很好,但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教学过程还需进一步改进。

3若干启示

会议期间,中美代表还分别到北京大学、北大附中、景山学校和上海复旦大学、格致中学、蓬莱二小分别观摩了课堂教学,并与校长和教师代表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中学数学教育合理内容的确定。中方教师代表提出,目前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庞多,有些比较陈旧,而美国的内容又过于简单,确定教学内容有无最佳的判据?舍费尔德教授说,这正是此次来华考察的目的,美国在九年级以上数学列为选修课,许多学生不选数学而选人文学科。目前,我们特别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这方面,美方要向中国学习,两国数学教育优势互补,希望找到确定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合理平衡点。至于中国学生是否天生喜欢数学,有的专家认为,一方面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用,另一方面不容小视的是制度因素,很强的动力就是数学始终作为必修课,在升学考试中比重很大。同样,美国把较难的数学列为选修课,制度弹性过大也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第二,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多,实施因材施教难度较大,因而教师采取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做法,让成绩好的学生去带动和影响成绩差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仍是把传授、灌输知识放在突出地位,而不是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美国班额小,教师讲课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但是,教师的教学进度差异较大,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通过交流和观摩,双方专家一致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应是一个主动过程,教师要创造鼓励每个学生探索、讨论和应用数学的环境。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有较好的全面调控能力。双方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10

现在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并且潜意识里有创造能力。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凡是孩子原先不会得,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所以我们成人对孩子的一些看不懂、不理解的古怪的做法,要耐心观察,细心思考,故会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能力。

幼儿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创造力在这一时间也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着,并在幼儿的各种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情感和生活经验,开始在言语上,行动上,想象等各方面萌发创造性萌芽。

首先,一个有创造力强的人,往往具有与普通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在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同时,也应注意儿童个性特征的引导与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这正是他创造意识早期的外在表现。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事物知之甚少,感觉到什么都是新的,他想发现事物的本质,弄清他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形成,正是他创造力形成的内因,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个体来说是未知的,它能想办法解决疑问,完成一项对他来说从未感知的工作,这就是创造的开始。

发现幼儿创造能力要给幼儿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使孩子的性格活泼、乐观、心情舒畅,孩子容易产生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探索的精神,有这种环境,往往会造就孩子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其次,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的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幼儿对新奇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爱提问题,刨根问底,提的问题稀奇古怪,各种各样。在给孩子创造自由优美的环境下,还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孩子的奇思妙想要给予重视和引导,千万不要按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孩子,要鼓励孩子大胆的去想去做大人看起来可能的事情或大人所想不到的事情。

再次,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望。具有好奇心是幼儿的个性特点,它表现在幼儿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然而儿童的好奇心并不都是正确的,大多带有空想主义的色彩,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来。爱迪生小时候曾看到母鸡能孵出小鸡,他试图用自己的身体把小鸡孵出,虽然他的想法有些离奇,但他敢于发现问题、解开问题之谜的做法是值得幼儿学习的。为满足好奇心而激起的强烈求知欲望,能使他坚定探索的信心,克服许多困难,也许会从此走上科学的道路。做为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儿童的这一特点,给以适当的开导和鼓励,既不能盲目否定,也不可包办代替,应以维护其创新意识。

如:孩子看到没见过的东西,总会去观察,摸一摸,会将一个玩具拆开,看看里面。他们不但会有这样的行为,而且还会不断提出一些问题;小鸟为什么会飞,小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母鸡为什么会生蛋等等。有研究证明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看,儿童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后到达高峰。这个时期大多会问:“这是什么”,之类的话。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五岁到达高峰,这一时期,幼儿脑子里充满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连父母、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但切记不可不耐烦的应付或厌烦孩子,这样会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新鲜感慢慢减少,创造力也会随之被埋没了。相反我们听到孩子提出的“为什么”之后,应积极、热情耐心的向孩子解答,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的问题,也不要回避,可坦白的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找答案,或翻资料查阅。

老师也可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幼儿创造的潜能,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科学课让幼儿观察海绵和小石块,哪个可以在水里浮起来,哪个能沉到水底,并自己动手操作感觉其中的奥妙。

教师也要注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对一个孩子来说,游戏并不只是娱乐,而且还是学习的过程,他们往往通过游戏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游戏不但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不必事事告诉幼儿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好,什么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而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作判断。否则就会养成幼儿思维的信赖性和惰性,阻碍创造力的发展。我们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我们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有一次阴天下午,一位小班的幼儿问我,你知道太阳公公到那里去了吗?还没等我来得急回答,他就说:太阳公公逛超市去了,有个地方新开了个大超市。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大家就像生活在童话故事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当孩子进行创造时,教师应帮助幼儿准备材料,在幼儿遇到困难时,为了不打消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及时给予帮助。

在设计活动时,该活动要富有创造性,为了提高幼儿创造能力,教师也要注意培养,设计出对幼儿的控制和帮助较少,却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自我表现的活动来,这样,才能更好的给幼儿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锻炼创造能力。

而且,活动时要提供足够的变化性,因为活动的变化性对激发幼儿能力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会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因为变化最吸引幼儿,幼儿最喜欢新鲜的东西,这样就满足了其新鲜感。甚至,同一活动,换个地方,还会吸引幼儿。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变环境布置,材料、内容方式等,活动材料的丰富多变对激发和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尤其重要,所以,变化能有效的激发创造性。如: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4、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的要求。启发诱导,唤起联想,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势,引导幼儿的发展性思维,鼓励幼儿多提问题,多思考,并自己作出多样性、独创性的回答。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第7篇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1-02

创造,是提出新观点、新发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评价指标之一就是创造能力的强弱。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社会、学校的一道难题。从创造活动的过程出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继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 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 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 [英]保罗·特罗特(Paul Trott),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 东,严 琳,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

第8篇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我园打破单向传授文学作品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表演游戏、美工活动、音乐游戏等形式,设计一个以培养幼儿言语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程序系统,坚持教、训、创结合,提出仿编、扩编、创编语句、诗句、故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感知语言文学作品,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发展言语创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发现幼儿的言语创造能力比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灵活性、变通性、深刻性、独特性等方面。

一、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的灵活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利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自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言语创造能力的灵活性集中表现在同一艺术主题,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的灵活性表现在能根据给定的信息,想出多种新信息,如让幼儿根据前半部分的情节,续编故事结局。

二、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的变通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的变通性主要表现在能迅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并能够把握教师提供的范例迅速仿编出故事、儿歌等。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我们每教一个故事、一首儿歌都要用表演游戏、美工活动、音乐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来再现作品内容,这样长期下来,幼儿分析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速度加快,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作品能力加强了,幼儿的言语创造能力的变通性提高了。

如:在学习《七色花》 故事时,在学习了句式: 某某(用些好听的形容词)是我的朋友”。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想让七色花帮助自己实现什么愿望,并让幼儿谈一下:用七色花帮助别人有什么感受?然后延伸活动:①引导幼儿以《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为题,仿编故事或诗歌; ②鼓励幼儿用绘画方式将新编“七色花”故事内容画出来。

百科知识,幼儿大多能正确说出一些常见花的名称。由于有一些生活经验幼儿还说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给幼儿介绍过有关花的出了一些花的特别用处。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幼儿对“不能送病人,适合在祭扫时用。”这点有正确认知。

在仿编诗歌过程中,幼儿说出来了很多优美又令人感动的句子。如幼儿王一涵说: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会撕下一片橙花瓣,说:“飞哟,飞哟,小花瓣,请你让我的房间变漂亮吧!”

幼儿赵冰冰说: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会撕下一片紫花瓣,说:“飞哟,飞哟,小花瓣,让我飞到天上玩玩吧!我会撕下一片蓝花瓣,说:“飞哟,飞哟,小花瓣,让小鱼生活的水变得干净吧!”

幼儿秦佳乐说:假如有一朵七色花,我会撕下一片蓝花瓣,说:“飞哟,飞哟,小花瓣,让每个人都很健康,不会生病吧!”……

幼儿的言语创造能力还表现在图画书阅读活动中。在图画书的阅读中,幼儿首先观察、想象图画的内容,再将看到的、想到的转译成故事图式语言。幼儿听了《七色花》的故事,深深的被里面有趣的情节吸引了,孩子们都好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朵这样神奇的七色花。自己动手画了一朵朵漂亮的七色花,还画上了孩子们最想实现的愿望。

三、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的深刻性

按照皮亚杰熟知发展理论、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特点是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还受直觉感知的形象影响,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语言文学在这方面给予幼儿的帮助,主要在于文学作品展现的生活内容,都隐藏着一定的内在逻辑规律,推断出结果,说出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四、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的独特性

幼儿期言语创造能力的独特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表现为形象的独特性高度发展,而抽象的独特性比较少。因此,在幼儿期特别是在幼儿早期,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形象性材料,如:语言形象精炼的故事、诗歌;画面形象的图画书和图片,以此发展幼儿言语独特性。在续编故事结局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语言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童话、如《摘苹果》、《会爆炸的葡萄》等等,

实验证明,幼儿言语创造能力经过良好而合理的教育是能够培养的,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①留给幼儿一定时间,让他们自我消化,自由发挥,如确定某日下午为小组故事会时间,七、八个幼儿组成一个小组,任命一个组长,由组长组织故事会,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在他人面前讲述自己仿编、创编的故事,让幼儿从中获得一种成功感。②电视美术片可以适当引进幼儿园语言教育课堂,现代生活中,电视机(录相机)已基本普及,这无疑对现代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看电视成为幼儿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而电视美术片以它特有的魅力,强烈的吸引着幼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组织幼儿观看电视美术片,让它发挥最大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简介:杨婵(1980.1-),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博爱县清化镇环城北路一号,职称:小教一级,本科,工作单位:博爱县县直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兴趣;想象力;观察生活;尊重童趣;创造力;

儿童画一般是指以儿童为创作者所完成的绘画,它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体验,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内心感动,并结合手、眼、脑的协同作用,所画下具有内心情感、生活经验,儿童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份。儿童画注重表现的是内心的世界的感受,所以,儿童画应该是儿童生命的图像,它应该是自由自在、轻松自然的,没有任何的条框,它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白,是人类艺术的一种稚拙的原始感觉。

常有人认为儿童画是绘画的初级阶段,对儿童画横加指责,这不象那也不象,要他们服从严格的基础训练。有的家长让孩子老画一种东西,弄得孩子没法画下去。还有的不让孩子画画,抹杀其创造力,这些都不对。

儿童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样画,新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样自己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教学:

1、培养学习美术爱好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天生都有表现才能,有极强的表现欲,我们应对孩子在画中表现出来的天真、稚拙、淳朴的艺术语言,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鼓励声中树立自信,在赞美声中发展和培养勇于创新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比教给他知识要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办活动,适当表扬,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与成绩,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来共同配合老师的指导教学,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达到兴趣与爱好的融合、情感与知识的升华。并且尽量展示儿童的作品,听孩子介绍他的画。如果您觉得孩子的画只是一堆涂鸦,那么就请孩子介绍一下,他画的是什么,听了孩子的介绍,你也许会惊讶,原来画中有如此多的内容,并不像你所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让儿童在愉悦之中,展现自己的绘画才能。 2、诱导儿童绘画的想象力

想象是儿童画的灵魂,儿童处在一个认识世界,学习世界的感性认识阶段。他们无生活积累,无经验沉淀。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未知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没有成人绘画的条条框框,儿童画在造型、构图上带有很大的变形因素和主观随意性。无论是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还是表现方式等无不需要儿童的想象,这个想象对画画儿童是真实的。在儿童画教学中就应鼓励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提高创造力。

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他们想不到的,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孩子们的世界广得叫人憧憬,美得让人流连。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绘画的源头是生活,一切美好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儿童画教学就必须辅以生活内容引导,也就是实物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绘画对象的美,体会所画东西美在何处,并对绘画对象进行提炼,丰富儿童画小鸟和动物就要他见到各种各样小鸟。可以带去动物园参观。儿童画跳绳活动,可以组织跳绳游戏。儿童画树木花草,可以带去郊游等等。通过实物、实地活动,完全可以在儿童画的基础原型上增加新内容,达到图形表现与图画意义表达的有机融合,成为一幅好的儿童画。

4、提升孩子的审美意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