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20: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务部合同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统合管理;内部财务监控;假设;监事会
一、统合管理:公司治理的一个新理念
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产权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郭道扬2004.2.会计研究)。在公司制企业中,产权结构多元化,不同产权主体都是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形成契约关系,以追求其相应经济利益的,而且不同产权主体的财务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更多的时候会表现为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相互利益冲突,从而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信息披露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决定了要有相应的财务监控机制来保证不同产权主体在企业中的相关利益。从理论上讲,监控方式的确定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股权相对集中的应加强内部监控,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就是上市公司也是“一股独大”,所以内部监控更为重要;从实务上看,公司自身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仅成本最低,而且可以弥补外部监控主体事后被动监控的缺陷,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以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是既经济又有效的。然而,我国现行公司内部的财务监控主要由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在公司内部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监控的效率最大化,避免“大家都能监控,却又没人监控”的现象发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大胆借用了一个目前在公司治理研究中尚未应用的新理念,即统合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统合管理思想对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组织体系、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序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财务竞争能力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否成功的关键。
所谓“统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其模式包括组织系统统合、业务执行统合、信息资源共享统合等。
“统合”一词,来源于计算机行业的统合伺服器。统合伺服器是组织用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以及达成更高可用性、延展性和价值的方法之一。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家族和。NETEnterpriseServers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环境,可以达成伺服器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2003年9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防卫厅决定将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各自拥有的通信、卫生、补给部队联合起来成立新的“统合部队”,这样做是为了使装备更加合理化、效率化。
将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以及使整体更加合理化、效率化的功能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应用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设计中来,就会形成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的财务监控机制,即对公司内部不同的财务监控主体、权力、责任、职能、制度等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在组织系统、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若能实现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纵横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就会提高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整体效率。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基本命题
(一)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概念的界定
监控不是简单的监督,也非一般的控制,而是在监督基础之上的控制。美国的安然、世通,中国的银广夏、蓝田,都是从辉煌走向暗淡,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不力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界,似乎存在着看重监督而轻视控制、或愿提监督而回避控制这样一种思维倾向”(蔡春2001)。正是这种倾向的存在,使得公司内部实质上的监控活动只停留在监督层面,达不到控制的高度。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指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不同主体对本公司的财务信息、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等内容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内源性财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监控主体、监控客体、授权或委托人。监控主体结构所要解决的是谁来进行内部财务监控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确定一个组织机构能否充当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主要标准是看该机构是否从事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组织所监控的对象为监控客体,终极授权监控或委托监控的应该是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在一个完整的内部财务监控关系中,应该具有监控主体、监控客体、监控委托人三方面关系人,这三方面关系人通过契约关系结合在一起,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与功能定位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监督并控制的手段有效地维护相关利益各方在委托关系中的经济利益,促进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协调和结构稳定。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延伸委托人的监督深度和广度,使自己成为一种独立于委托人权利的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不同监控主体可以从多个方位代表相关利益主体对人进行监督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财务监控制衡机制。
内部财务监控主体既要对各种财务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控制,又要对各种受托责任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监督评价,其监控功能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但是,从本质上讲,内部财务监控的监督控制功能只是维持某种经济形态,而无法直接创造出社会财富,从这种意义上讲,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使公司内部财务系统有序运转的保证机制。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理论基础
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财务监控始终处于复杂的委托关系中,是委托关系促成了财务监控机制(最为典型的形式就是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经济组织的多级化,授权分级管理又使人内部出现了新的委托人和人,多层的委托关系形成了一条委托链。在这种情况下,本属于人范畴的新的委托人也需要财务监控,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其更需要内部财务监控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与公司利益相关、各方长期而稳定的责权关系。
2.会计寻租理论
在公司的财务信息处理中和公司经济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而在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信息,足以改变不同利益关系人的决策结果,从而引起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以及财富在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非生产性转移,即会计寻租行为。这种资源配置结果和财富的转移往往是不公平的,由此需要一种来自公司自身的财务监控机制来防止这种会计寻租行为。同时,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对现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借鉴和发展,这又是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的。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
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中来,要遵循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的指导,即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统合管理的价值所在;要实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统合职能目标,还要考虑相关因素的协同作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互动互进的作用。协同理论认为:某一些要素在一个系统中发挥各自作用时,必须借助于其他条件,假若能得到其他因素的配合,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则可能削弱其效能。
(一)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理念
1.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操作原则
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目标导向,整体联动、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模式的操作原则应为:(1)效益性原则。实行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管理改革的效益主要是体现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各项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监控队伍是否优化、监控质量是否提高等等。(2)互补性原则。在统合过程中,既不是简单地强调一方优势而排斥其他,也不是兼收并蓄,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主体,互相补充,有机结合,使监控质量不断提高。(3)和谐性有序性原则。一个动态过程如不能维持其动态和谐、平衡,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改革功能。在统合管理过程中,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各部分要素之间要配合得当、和谐运转,要尊重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总目标,整合一致、统分结合地有序进行
2.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中的主导力量
在我国现实的公司治理中,关于财务监控的规范很多,比如,《公司法》规定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1997年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会计法》规定有总会计师制度,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同时还有《审计法》规定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这些规范大多站在监督而非监控的角度行使其职能;其次,这些规范使得我国目前公司治理中存在多重财务监控制度,而且各项财务监控制度都是本着最优制度的原则设计的。但是,系统论认为,局部最优不能保证系统最优。所以,为了保证监控职能的充分发挥,非常有必要探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统合管理问题。因为统合监控主体资源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和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更好地发挥监控职能。
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中,监事会的监控与董事会等的监控不同,它是负有特定任务之监控机关,置身于主营业务执行机构之外客观地对其进行监控,能够对业务执行进行客观的判断,能够克服董事会自我监督的“短视”效果,改变董事会“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于一身”的状况。应该说,如果发挥正常的话,监事会的监控效果是董事会内部的自我监控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独立董事与总会计师的监控力量存在着非专职性、非常设性、非独立性、监督成本高等自身难以回避的弱点,只有监事会是一种独立于董事会的、足以与董事会行政权力抗衡的专职监督力量。所以,对公司内部现有财务监控机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统合与突破,建立一套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做到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其他监控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是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根本之道。
(二)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的前提假设
1.独立性假设
所谓独立性假设,就是财务监控主体中的监事会独立于被监控对象,能够排除干扰和个人利害关系,客观公正地实施监控并提出监控报告。监控者的独立性假设要求监督者与被监控对象的活动没有利害关系,因为有利害关系的人显然是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被监控对象的。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监事会内部财务监控独立性的特征,并成为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监控行为的基本依据
2.正当怀疑与可确认假设
正当怀疑是指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的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确信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就有必要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监控;可确认是指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收集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该项假设明确了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直接原因,为监控标准的制定和监控程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3.监控有效假设
所谓监控有效假设,是指假设监控主体与被监控的对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害内部财务监控行为的有效实施。该假设是实施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的基础。
4.不同监控目标的区别与功能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监事会、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等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的监控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行使的财务监控功能也存在差异。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的财务监控职能是寓于经济管理活动之中的监控,而监事会是公司内部专门行使监控职能的组织,比较而言,在所有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中,只有监事会最能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进行监控。从功能上看,独立董事大多具有专业特长和丰富的商业经验,能够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有助于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因而独立董事并不囿于监控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战略功能。比较而言,监事会的功能则限于单一的监控功能。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内部控制机制,其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这是一种事前的监控;而监事会则是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并行的公司监督机构,主要是一种事后监控,因为监事虽然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但其对董事会决议没有表决权,不可能事前否定董事会决议。所以,该项假设为监事会应该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主导力量这一论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要素安排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之间需要进行相互促进与制衡的协作与分工。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职能部门,分别行使财务信息监控(财务审计)、经营风险监控(经营审计)、财务决策监控(管理审计)。独立董事的监控是寓于管理之中的监控,其独立性次于监事会,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成立财务监控委员会,取代原来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该侧重于公司财务决策监控。CFO(包括内部会计人员)的监控内容主要是财务风险,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中心。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急需解决的其他问题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表现为缺少相关统计数据来支持结论,相关论点尚未通过实践检验,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未可预知因素的限制。
相对于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而言,目前国内对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指标研究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际上一些著名公司如标准普尔、戴米诺、里昂证券等都已推出自身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但均未单独涉及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问题。我国国内一些机构在对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对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评价几乎没有涉及。对于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状况评价研究的欠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困惑[J].审计研究,2004,(2)。
[2]王春平等。强化监事会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J].山东煤炭科技,2003,(3)。
[3]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3,(1)。
[4]唐跃军,肖国忠。独立董事制度的移植及其本土化[J].财经研究,2004,(2)。
[5]刘长翠。公司股东委托监督机制:监事审计的广角透视与思考[J].审计研究,2002,(4)。
[6]张兆国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J].会计研究,2004,(2)。
[7]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
[8]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
[9]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美]詹姆斯。范霍恩。财务管理与政策[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统合管理;内部财务监控;假设;监事会
一、统合管理:公司治理的一个新理念
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产权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郭道扬2004.2.会计研究)。在公司制企业中,产权结构多元化,不同产权主体都是在尊重产权的基础上形成契约关系,以追求其相应经济利益的,而且不同产权主体的财务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更多的时候会表现为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相互利益冲突,从而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信息披露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决定了要有相应的财务监控机制来保证不同产权主体在企业中的相关利益。从理论上讲,监控方式的确定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股权相对集中的应加强内部监控,我国的公司制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就是上市公司也是“一股独大”,所以内部监控更为重要;从实务上看,公司自身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仅成本最低,而且可以弥补外部监控主体事后被动监控的缺陷,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以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话,是既经济又有效的。然而,我国现行公司内部的财务监控主要由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在公司内部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监控的效率最大化,避免“大家都能监控,却又没人监控”的现象发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大胆借用了一个目前在公司治理研究中尚未应用的新理念,即统合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统合管理思想对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组织体系、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有序的规范管理,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财务竞争能力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否成功的关键。
所谓“统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其模式包括组织系统统合、业务执行统合、信息资源共享统合等。
“统合”一词,来源于计算机行业的统合伺服器。统合伺服器是组织用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以及达成更高可用性、延展性和价值的方法之一。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家族和。netenterpriseservers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环境,可以达成伺服器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2003年9月3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防卫厅决定将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各自拥有的通信、卫生、补给部队联合起来成立新的“统合部队”,这样做是为了使装备更加合理化、效率化。
将统合作业提供可靠性、延展性和降低整体成本以及使整体更加合理化、效率化的功能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应用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设计中来,就会形成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的财务监控机制,即对公司内部不同的财务监控主体、权力、责任、职能、制度等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在组织系统、业务执行、信息资源等方面若能实现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纵横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就会提高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整体效率。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基本命题
(一)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概念的界定
监控不是简单的监督,也非一般的控制,而是在监督基础之上的控制。美国的安然、世通,中国的银广夏、蓝田,都是从辉煌走向暗淡,企业内部财务监控不力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界,似乎存在着看重监督而轻视控制、或愿提监督而回避控制这样一种思维倾向”(蔡春2001)。正是这种倾向的存在,使得公司内部实质上的监控活动只停留在监督层面,达不到控制的高度。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指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不同主体对本公司的财务信息、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等内容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内源性财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监控主体、监控客体、授权或委托人。监控主体结构所要解决的是谁来进行内部财务监控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确定一个组织机构能否充当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主要标准是看该机构是否从事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组织所监控的对象为监控客体,终极授权监控或委托监控的应该是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在一个完整的内部财务监控关系中,应该具有监控主体、监控客体、监控委托人三方面关系人,这三方面关系人通过契约关系结合在一起,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与功能定位
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体系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监督并控制的手段有效地维护相关利益各方在委托关系中的经济利益,促进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协调和结构稳定。它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延伸委托人的监督深度和广度,使自己成为一种独立于委托人权利的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不同监控主体可以从多个方位代表相关利益主体对人进行监督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财务监控制衡机制。
内部财务监控主体既要对各种财务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控制,又要对各种受托责任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监督评价,其监控功能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但是,从本质上讲,内部财务监控的监督控制功能只是维持某种经济形态,而无法直接创造出社会财富,从这种意义上讲,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使公司内部财务系统有序运转的保证机制。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理论基础
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财务监控始终处于复杂的委托关系中,是委托关系促成了财务监控机制(最为典型的形式就是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经济组织的多级化,授权分级管理又使人内部出现了新的委托人和人,多层的委托关系形成了一条委托链。在这种情况下,本属于人范畴的新的委托人也需要财务监控,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其更需要内部财务监控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与公司利益相关、各方长期而稳定的责权关系。
2.会计寻租理论
在公司的财务信息处理中和公司经济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而在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信息,足以改变不同利益关系人的决策结果,从而引起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以及财富在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非生产性转移,即会计寻租行为。这种资源配置结果和财富的转移往往是不公平的,由此需要一种来自公司自身的财务监控机制来防止这种会计寻租行为。同时,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对现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借鉴和发展,这又是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的。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
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中来,要遵循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的指导,即对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统合管理的价值所在;要实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统合职能目标,还要考虑相关因素的协同作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互动互进的作用。协同理论认为:某一些要素在一个系统中发挥各自作用时,必须借助于其他条件,假若能得到其他因素的配合,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则可能削弱其效能。
(一)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理念
1.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操作原则
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目标导向,整体联动、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模式的操作原则应为:(1)效益性原则。实行公司内部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管理改革的效益主要是体现在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各项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监控队伍是否优化、监控质量是否提高等等。(2)互补性原则。在统合过程中,既不是简单地强调一方优势而排斥其他,也不是兼收并蓄,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主体,互相补充,有机结合,使监控质量不断提高。(3)和谐性有序性原则。一个动态过程如不能维持其动态和谐、平衡,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改革功能。在统合管理过程中,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各部分要素之间要配合得当、和谐运转,要尊重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总目标,整合一致、统分结合地有序进行。
2.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中的主导力量
在我国现实的公司治理中,关于财务监控的规范很多,比如,《公司法》规定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1997年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会计法》规定有总会计师制度,国务院专门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同时还有《审计法》规定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这些规范大多站在监督而非监控的角度行使其职能;其次,这些规范使得我国目前公司治理中存在多重财务监控制度,而且各项财务监控制度都是本着最优制度的原则设计的。但是,系统论认为,局部最优不能保证系统最优。所以,为了保证监控职能的充分发挥,非常有必要探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的统合管理问题。因为统合监控主体资源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和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更好地发挥监控职能。
在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中,监事会的监控与董事会等的监控不同,它是负有特定任务之监控机关,置身于主营业务执行机构之外客观地对其进行监控,能够对业务执行进行客观的判断,能够克服董事会自我监督的“短视”效果,改变董事会“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于一身”的状况。应该说,如果发挥正常的话,监事会的监控效果是董事会内部的自我监控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独立董事与总会计师的监控力量存在着非专职性、非常设性、非独立性、监督成本高等自身难以回避的弱点,只有监事会是一种独立于董事会的、足以与董事会行政权力抗衡的专职监督力量。所以,对公司内部现有财务监控机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统合与突破,建立一套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做到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其他监控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是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根本之道。
(二)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设计的前提假设
1.独立性假设
所谓独立性假设,就是财务监控主体中的监事会独立于被监控对象,能够排除干扰和个人利害关系,客观公正地实施监控并提出监控报告。监控者的独立性假设要求监督者与被监控对象的活动没有利害关系,因为有利害关系的人显然是无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被监控对象的。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监事会内部财务监控独立性的特征,并成为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监控行为的基本依据
2.正当怀疑与可确认假设
正当怀疑是指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的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确信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就有必要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进行监控;可确认是指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其表达的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收集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该项假设明确了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直接原因,为监控标准的制定和监控程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3.监控有效假设
所谓监控有效假设,是指假设监控主体与被监控的对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害内部财务监控行为的有效实施。该假设是实施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的基础。
4.不同监控目标的区别与功能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监事会、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等内部财务监控主体的监控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行使的财务监控功能也存在差异。独立董事以及总会计师的财务监控职能是寓于经济管理活动之中的监控,而监事会是公司内部专门行使监控职能的组织,比较而言,在所有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主体中,只有监事会最能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进行监控。从功能上看,独立董事大多具有专业特长和丰富的商业经验,能够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有助于实现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因而独立董事并不囿于监控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战略功能。比较而言,监事会的功能则限于单一的监控功能。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内部控制机制,其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这是一种事前的监控;而监事会则是董事会之外、与董事会并行的公司监督机构,主要是一种事后监控,因为监事虽然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但其对董事会决议没有表决权,不可能事前否定董事会决议。所以,该项假设为监事会应该是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主导力量这一论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要素安排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之间需要进行相互促进与制衡的协作与分工。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职能部门,分别行使财务信息监控(财务审计)、经营风险监控(经营审计)、财务决策监控(管理审计)。独立董事的监控是寓于管理之中的监控,其独立性次于监事会,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成立财务监控委员会,取代原来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该侧重于公司财务决策监控。cfo(包括内部会计人员)的监控内容主要是财务风险,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中心。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急需解决的其他问题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表现为缺少相关统计数据来支持结论,相关论点尚未通过实践检验,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未可预知因素的限制。
相对于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而言,目前国内对于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指标研究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国际上一些著名公司如标准普尔、戴米诺、里昂证券等都已推出自身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但均未单独涉及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评价问题。我国国内一些机构在对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对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评价几乎没有涉及。对于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状况评价研究的欠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傅元略。上市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困惑[j].审计研究,2004,(2)。
[2]王春平等。强化监事会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j].山东煤炭科技,2003,(3)。
[3]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3,(1)。
[4]唐跃军,肖国忠。独立董事制度的移植及其本土化[j].财经研究,2004,(2)。
[5]刘长翠。公司股东委托监督机制:监事审计的广角透视与思考[j].审计研究,2002,(4)。
[6]张兆国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j].会计研究,2004,(2)。
[7]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
[8]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
[9]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美]詹姆斯。范霍恩。财务管理与政策[m].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一、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基本论述
1.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基本论述
财务管理是教育系统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在符合我国财务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原则,对事业单位资金运营管理、以及各种财务关系进行管理的工作。
2.教育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论述
教育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系统的经营管理活动、日益提高教育系统的经济效益,实现教育系统的年度发展目标,在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内部实行的自我控制、规划、评价以及优化调整的方法措施以及管理手段。教育系统内部控制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会随着社会经济工作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完善。
二、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对于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教育系统的相关负责人对于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从而导致对于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合理。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对于两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认识程度不够深入,他们认为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际含义相同,对教育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就是对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这种不科学的认识直接影响了教育系统内部控制实际内涵的弱化,导致教育系统的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实际价值,也阻碍了教育系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落实执行不当
从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落实执行方面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中会计凭证的填制管理工作不到位、会计工作的岗位职责不能科学划分、教育系统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会计记录账目与实际账目出现问题以及教育系统的经费管理不到位等。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仅违反了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制度要求,也阻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与现代化社会发展不适应
现阶段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不能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际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包括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不合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措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因此,要从整体出发,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目标以及内部控制管理计划方案,充分发挥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作用。
三、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要点分析
1.加强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中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水平。首先,改进教育系统预算编制方法,在原有预算编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系统预算编制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其次,高度重视预算管理的审核评价管理。预算审核有利于预算要素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教育系统的预算管理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审核评价管理措施与考核指标,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教育部门可以通过预算的审核加强对学校各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最后,加大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学校预算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要以教育系统预算方案为主要标准,严格控制其落实执行,将学校的支出项目合理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对重要的预算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定时追踪,防止虚报支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2.确保会计资料的规范化
教育系统的会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要将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作为教育系统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目标。学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保证教育系统会计资料的规范化以及完整性,严格按照教育系统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确保教育系统会计凭证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避免会计报表失真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
3.完善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科学全面的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教育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教育系统治理结构的完善。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优化教育系统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影响到教育系统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二,教育系统财务管理风险的准确评估。加强教育系统的风险管理,增强抵御能力。第三,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对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进行监督控制管理。
关键词 :铁路财务会计系统 内部管理 控制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铁路会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会计已经从原有的记账、报账向着经营管理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的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问题以及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等原因,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实行电算化后的系统正常、安全、有效的运行。
一、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反思
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授权存在安全隐患
传统手工会计授权下,对于每一项业务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工作人员的签名或印章。签名或印章的仿写、仿造具有一定的难度。授权方式是口令授权,口令授权存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口令对于稍懂计算机操作知识的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秘密,因为可以绕过财务软件的相关控制措施,通过打开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进入财务报表等系统,则所有的财务秘密均可见。同时,业务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从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二)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执行主体是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由于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一旦程序中出现严重的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的安全,若不能及时排除病毒很有可能扩大损失。会计数据主要保存在计算机的磁盘或者外在软盘、光盘中,一旦磁介质由于受热、受潮、折损等原因出现损坏,保存的会计数据将会丢失,如果没有相关备份的话,将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失,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如果数据被人为恶意修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二、加强和完善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系统开发的管理和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的作用是保证每个系统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每个新程序或修改后的程序在正式进入系统之前,都经过合法的申请、测试、审批手续,防止非法系统投入运行或非法程序进入系统。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折、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应具备以下几方面。
1.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比较大,铁道部开发会计核算系统V5.0版本耗资巨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如铁路部门的财务软件由各铁路局自行开发内部使用,到铁道部统一的财务软件4.2版本到5.0版本的不断升级,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须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2.符合标准和规范
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须遵循财政部或各省财政厅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团、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有财政部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3、程序修改控制
会计软件的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人员培训
对使用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包括系统的操作培训,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三)系统转换
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在每次升级时,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新旧系统转换之际,应当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帐、数据库备份,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在系统转换之际,需要新旧系统并行一般不少于三个月的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证监会 .2010年4月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俞蒙.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关键词】财务分析;会计核算;并行;医院
一、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会计是随着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也是信息处理系统,现代会计核算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财务会计主要从事确认,计量,核算工作,确认资产负债的增减,对收入费用进行归集匹配,定期形成财务报表,全面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现金流状况,使决策者和相关信息的使用者可以获得决策相关的信息。
会计活动为组织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但财务会计相对于决策还有局限性:一方面,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核算方法,这些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对整体上规范财务会计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正因为会计假设和会计估计的存在使一些会计数据容易被粉饰。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的专业性强,绝对数字既不能体现出效率,也不能看出发展的趋势和轨迹,非财务人员对报表中的问题很难识别,单纯会计数据很难成为决策的直接依据。
财务管理恰恰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财务会计的不足,财务管理是基于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更侧重于适应财务环境,协调财务关系,不同于财务会计,这些内容并未被在工作中被普遍应用,但却能更主动的对数据进行管理。
财务管理依赖财务会计归集生成的数据,财务管理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又有极高的要求,所以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财务会计一贯滞后,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应用。财务管理除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不同行业也会有不同的情况,以下就医疗行业进行分析。
二、医院现行财务管理状况
1、国家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财务制度改革随医院改革走过很长的一段路,从最开始的计划经济,由财政全额拨款,到后来医疗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医院财务活动既要符合医疗行业的特性,又要符合会计自身发展的规律,现阶段医疗改革一方面区分不同医院在国家医疗体系中承担的不同社会责任,对不同性质的医院采取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另一方面对重点医院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财务管理要求,要求公立医院医院财务工作向一个更细化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2、医院自身财务管理体系并未完善。就一个公立医院来讲,一方面医院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另一方面,医院的收入还有一部分直接或间来源于政府,收入和费用不能完全配比,一些收入以收入之名,实则不但不是收入,而且是医院将负担的亏损,收入流失,支出超标,费用摊销不合理,成本计算形同虚设,从而导致不能真实反映医院财务状况,不能实现有效财务监管,严重威胁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医院财务制度,对资产,收入,成本方面的问题尤其重视,对财务管理方面的侧重有目共睹,这也预示着,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将更多的涉及财务管理。
三、医院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同步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并行是多元投入资本进行监管的需要。现代医院改革引进其他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以迅速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要,基于投资方对资本回收的需要,必然要求对医院的财务活动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财务会计倾向于以历史数据进行反映,注重对成本费用按期进行归集,但这种归集,并不利于投资者了解医院的现实财务情况,投资者更希望知道的不是医院曾经付出多少钱在医院设施上,而是倾向于知道医院的现有设施可以带来多少收益,医院的投资未来可以产生多大的现金流用以支持医院的借款。适当的负债比有利于医院的发展效率,则对现金流的预测和投资回收的核算就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所以说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并行,是医院引入负债所必然要求的管理项目。
2、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并行是确定医院扩建方向及规模的需要。医院近些年的医疗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提供更多医疗服务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疗服务的效率。全国各地都在加速医疗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医院的扩建并不能盲目进行,否则就会造成本已稀缺的资源过度使用,医院对自身在本地医疗行业的位置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还要对医院要达到的扩建后的结果有一个清晰的预期,最重要的是对医疗需求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些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数据和分析。
任何一家综合性医院,都相对的具有某些医疗方面的优势,形成医院特色,同时,又担负着本地区的综合医疗职能,要保证一些弱势科室同步发展,在考虑社会责任同时还要考虑医院效率,这就要求在医院进行扩建时,要有一手的财务数据和分析结果,社会职能的量化,医院综合发展的量化,医院效率的量化,没有实时的财务管理很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所以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同步是确定医院投资方向和规模所必需的。
一、前言
会计属于管理活动的一种,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则均属于会计的范畴。财务会计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已经展开的经济业务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反映,为企业经济的统筹管理提供保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些出入,它针对的是企业未进行的经济业务,对其进行控制、规划、决策和预测,以达到为企业提供未来经营地目标以及具体方向。虽然它们看待问题的侧重点有些许的不同,但都是为了会计技能能高效的为企业服务,进而提升企业的适应能力。然而,在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和知识科技的不断进步的今天,独门独户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融合,才能本文由收集整理使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呈现全新的状态,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和协调同步性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作用时效不同。财务会计几乎都是反映的过去,有时也可以体现现在正在进行,而管理会计则从分析过去开始,借助于现有的会计材料,决策和预测未来。
提供信息的载体不同。财务会计信息的呈现载体一般为统一的报表系统、凭证系统、账簿系统三种,而管理会计信息则不然,它不需要借助统一的报告形式,只要方便企业管理者对竞技项目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即可。
观念取向不同。财务会计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经营运作阶段人力、物力、财产等方面在企业各部门中的消费、使用及分布的情况,管理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过程的管理。
人员素质要求不同。财务会计需要会计技能高、工作态度良好的人员,管理会计却广纳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果断的应变能力以及具备广泛知识面的人才。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协调同步性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本质都是致力于企业的管理。会计这一角色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借助于企业这一载体,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使企业更好的管理。在搜集、处理加工、经济信息的使用期间,会计部门主要负责调节、控制、组织和指导各个经济项目。财务会计倾向于记录、分析和总结企业的运行状态,管理会计倾向于为管理者指引方向,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及预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了一种耦合的开放系统,前者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协调于后者的管理要求,后者的进行需以前者的工作质量为保证,共同为企业会计系统的良好运行努力。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实施对象相同。二者均是立足于价值运动和物资运动,服务对象皆为企业的经营资金运动。被称为外部会计的财务会计使企业的外部使用者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能促进或者缓解本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被称为内部会计的管理会计使管理者对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了如指掌,方便其做出正确的抉择。虽然两者各局其职,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管理会计也要服务于企业的管理者,财务会计也要服务于企业的外部使用者,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共进。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势在必行及其契合点
1.采取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势在必行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善,市场对企业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方向的会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由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和根本目的一致,并且会计信息同质、原始资料同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埋下了伏笔。现实社会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一直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状态,既降低了财力、人力的消耗,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这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起到了倡导的作用。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力,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使其成为了必然。二者的有效融合为企业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信息平台,是企业财务和管理的双刃剑,为企业的管理作出贡献。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契合点
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载体之一,它体现了某一阶段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也可以作为其他企业进行信贷、投资以及其他相关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中的预计财务报表,也是企业财务收支及运营状况的评判依据。因为项目实施期间,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预计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效、资金收支等方面进行预测。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进行专门的决策预算和各项业务预算已经离不开预算财务报表了。而企业执行完某个项目活动后,生成的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能反映企业的管理情况。这样企业管理者便能通过对比分析预算财务报表和显示结果之间的偏差,及时了解公司运营状况,并对其管理不断的进行反省和改善。通过财务报表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企业的管理服务。
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效融合的措施
制定健全的当代企业会计制度。以往财务会计的职责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计量、统计及确认,这并没有体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健全的当代企业会计制度应明确规定会计管理人员应有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经营的项目活动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平台,使会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得力帮手。
采取渐进式融合策略。将原本独立的两个分支融合在一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循序渐进才是上策。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体系、业务流程、人才管理、数据处理、组织机构的等方面系统的安排,这几个方面是一个企业良好运营的关键,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企业各方面运营良好,才有望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效地融合。
实现组织结构融合化。先前企业的组织结构一直处于混合的状态,会计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在企业的运营中。当下,企业应在保持现有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分离出决算预算会计和财务管理,并将其慢慢的发展为独立的会计管理部门。再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机构有机的融合在企业的运营中去就容易多了。
数据资源共享化。财务会计收集的数据为填制会计凭证、计量、会计确认的重要依据,最终形成分类明细的数据资源;管理会计使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挑选有用的数据进行统计、预算,最终得到各种报告和实施方案。虽然两者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式不同,但管理会计确实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完成的。若借助于信息技术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实现资源共享,既能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也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提高会计的人员素质要求。财务会计需要会计技能高、工作态度良好的人员,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果断的应变能力以及具备广泛知识面的人才在会计管理部门比较吃香。可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断融合的面前,单方面的技能已经很难在企业里站稳脚跟了,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很重要。并且企业要不断的挖掘并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打造一支企业会计精英部队。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适当解决在京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福利费偏低问题,经研究,对在京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费提取比例和标准进行调整,即: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费按照全部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机关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事业单位包括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国家规定比例的津贴、教龄、护龄津贴)的2.5%提取。以后福利费的提取标准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再作调整。
根据上述办法,在京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费为每人每月12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按每人每月9元留用,其余3元由人事部统一调剂使用;事业单位按12元提取福利费,全部由单位按规定使用。福利费年终如有节余,可转入下年度继续使用。
驻京外地区的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费,仍按所在地的规定执行。
本《通知》自1999年1月1日起实行,原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发的《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费提取标准的通知》(劳人险〔1986〕12号)同时废止。
【关键词】合同 企业 财务监管 管理
一、绪论
当前经济社会全面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企业经济往来大多通过经济合同来实现,经济合同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企业必须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合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高水平高质量的合同管理势在必行。但在企业合同管理实际过程中,财务监管力度不够,财务人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财务报表与真实经济业务脱节,合同管理效率低下,风险防范不足。为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监管在合同管理中的重要性,加强财务部门在监管合同签订到执行等各环节的职能作用,从而把合同风险降低或进行有效规避,以便能有效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加强对经济合同中财务监管职能,是财务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能之一,有利于提高合同管理水平,有利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
本文主要关注财务监管在合同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完善合同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
二、从财务监管角度强化企业的合同管理
企业的经济业务和往来事项大部分都是通过不同的合同来实现的,可见合同在公司开展的对外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公司必须将“合同管理”作为公司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并围绕合同的一系列具体环节,展开对合同的风险预防和实时控制活动[1]。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合同管理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包括合同策划、调查、初步确定准合同对象、谈判、拟订合同文本、审核等程序;合同签署阶段,包括正式签署、将合同分送相关部门等程序;合同履行阶段,包括合同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纠纷处理等程序;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包括合同归档保管、执行情况评价等程序[2]。
加强财务部门对合同的监管非常重要,不容忽视。一方面,财务部门进行业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需要以企业签订的经济合同为依据,属于企业会计原始资料之一,加强合同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管作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实现财务部门对合同涉及的经济事项的前、中、后不同阶段的管理。此外,合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手段减少企业合同风险,提高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明确合同的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合同发生的费用,降低各项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见,合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也是财务部门要履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有利于企业严格遵守内部控制规范,完成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三、防范企业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缺位现象
在企业管理事务中,大部分企业都会专门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合同管理,但财务管理部门与合同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财务部门的合同监管作用受到抑制和约束,合同管理的效率不高。财务部门出具的财务报表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脱节,导致财务部门提供的各项数据难以为企业管理者和各级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在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主动合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在一系列的合同管理过程中,从合同前期谈判、到合同中期签订、合同过程履行,以及合同后期结算和合同保管等环节,财务人员往往没有主动对合同进行监管的意识,只是在合同履行后收到业务部门随时传来的结算单据,依据财务人员对合同结算单据的基本理解进行财务核算,简单发挥报销、结算、统计的作用,而不进行合同相关业务的学习和及时沟通。这种经济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不准确的,也不及时,加上财务人员对有些经济业务性质不了解、对合同的具体执行情况不清楚,导致财务核算滞后、财务数据也不够真实,财务报表反应的情况与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缺乏关联性[3]。这种情况下,财务部分出具的数据不能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支持,也不能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为了改变上文描述的现状,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寻求各种方式方法,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合同管理中来,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的知情权,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管职能。财务管理人员要凭借自身对合同风险敏感的专业判断力,准确而又及时的发现和评估潜在的合同风险,还要熟练运用各项会计制度和准则,利用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把企业合同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因此企业的合同管理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将财务监管从企业合同协商、合同起草的初始环节就开始渗透进去,在合同的起草环节做好财务控制,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还要求财务人员全面更新经营管理观念,努力改变财务工作环境,同时提升财务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
四、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的关键职能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合同管理,并且合同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内容,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下面三项,一是优化合同管理的流程、二是降低合同管理的风险、三是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财务部门如何才能够在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中发挥监管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剖析探讨,本文就从合同管理的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
(一)合同订立前重点做好风险防范
风险预测和风险辨析工作要在合同签订前完成,其要由财务部门配合相关部门来完成。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分析即将进行的合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保持积极沟通[4]。在风险分析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要认真严谨,仔细调查合同签订关联方的资信情况、财务情况、业务水平和履约能力,把可能涉及到的风险进行逐一的分析研判,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类型,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合同本身就是合同风险一个重要的来源,财务部门需要注重相应细节,对合同中涉及财务的条款给予适当的意见。财务人员要重点关注合同标的是否符合企业业务范围;合同中提及的经济事项和相关数据是否符合企业的预算和利益;合同的格式和合同类型是否规范;合同内容和条款是否合理齐备。如合同价款的确定和支付结算方式、金额大小写、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或技术标准、履约期限和地点、违约责任的归属、争议的解决等。
(二)合同签署阶段重点监管合同签署权限及备案程序
强化财务管理部门对合同签定阶段的监管,包括两部分,一是合同正式签署环节的管控,二是分送合同到相关部门环节的管控。财务人员应重点关注签署的合同是否属于经过审核管理程序同意签订的合同;是否超越合同签署权限,严格执行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做到重大事项审批签字有效,严禁未经授权擅自签订;签署加盖的合同印章是否与财务备案表中的印章一致。如存在授权委托的情况,财务部门还应该审查是否存在委托备案书,合同受托签字人是否与委托备案书中受托人一致,是否超出委托事项范围以及委托期限等细节。
完整合同需要专门编号并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合同管理部门应当第一时间将一份完整合同的原件或副本送财务管理部门备案。财务部门应履行同签收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的管理,对合同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合同发生任何变更或达成解除协议的时候应该重新走审批流程并及时报送财务部门签收登记备案。
(三)合同履行过程中及时结算并设定索赔工作流程
企业财务部门对合同签订部门送存备案的合同应关注履行过程的各种情况,依据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审核执行结算业务,按照合同内容的要求,严格清理债权债务,做好合同款项的催收,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凡是没有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或者验收未能通过的业务,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拨款。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密切关注对合同生效后涉及的税收政策、收入情况、费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合同执行情况,执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及审核流程。二是,在资金管理方面要遵循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和优化投向的原则。资金管理需要由财务部负责和具体实施。对照合同履约的实际情况,把握好资金的使用和费用的结算等方面。对于合同款项的支付,要做到各项合同支出都必须履行计划申报程序,并严格以批准的付款计划为依据。
在企业合同有任何形式的变更或任何金额的索赔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发挥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能。重点的监督包括:第一,合同变更必须符合相应的程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第二,变更应通过协商达成书面协议,作为原始合同的补充,做好原始记录、原始资料的保管;最后,严格按照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和条款对相关费用进行审查,及时进行财务核算。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合同变更后的索赔意识,明确合同变更和合同索赔职责,把合同监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监管还要制定合同变更以及索赔的操作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是合同中重要条款的变更,要按照内控要求,履行企业内部的领导会签和各级审批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四)建立合同管理在履行后的保密及评价制度
送存财务部门备案的经济合同要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对合同进行编号、统计、分类和归档登记,以实现重要文档的管理,同时还要注意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涉及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此外,财务部门要制定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制度,按照兼顾全面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做好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的财务管控。
五、健全涵盖财务监管的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经济合同的管理需要有内控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减少风险,达到合同管理的目的。同时一个健全的合同管理体系也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参与。
(一)完善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架构
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各部门应保证充分沟通,密切配合,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往往使管理失衡,进而影响全盘。企业应建立起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主管、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统管、业务部门分管、合同管理人员专管、财务部门监管的企业经济合同管理风险评估和预防体系,并建立囊括企业合同审查制度、企业合同文档管理制度、合同变更事项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的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从结构和制度层面进行规范,每个环节相互协调,如果企业签订合同的部门、执行合同的部门、审批合同的人员,对合同的管理的流程没有调整好,那么财务的监管就会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财务监管的基础和存在的必要性。只有在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和严密的合同管理内控体系的支撑下,对经济合同进行动态化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财务部门对合同管理的监管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建设合同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企业合同管理部门中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和质量。所以财务部门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可以采取的途径有讲座、培训、技术交流会等。培训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例如,可以是强化与经济合同有关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如《合同法》等,通过培训强化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意识;也可以是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面的培养,提高其处理经济合同中各种事务的能力,让其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合同处理手段,以此强化其专业能力。总之,采取多项举措加强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切实保障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执行。
六、小结
合同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加强合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合同管理离不开财务监管,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对合同的监管是财务部门的职能之一,这就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主动参与到合同管理中来,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管职能作用,降低或规避合同风险,维护企业利益。在合同订立前,财务部门要做好风险预测、风险辨析工作;在合同签署阶段,财务部门应对签订合同权限、合同印章使用管理、分送合同给相关部门等方面进行监管;在合同履行阶段,财务部门应严密P注合同实际履行情况,及时结算并清理债权债务,制定合同变更索赔工作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在合同履行后管理阶段,财务应做好合同的归档保管工作,建立合同管理及保密制度。加强财务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能,除了在合同管理的四个阶段进行监管外,还需要企业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的管理体系,做好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相信有了财务部门的监管,企业会更好的实现合同风险管理,避免企业合同执行的潜在风险,并提高合同执行水平,从而更好的维护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林萍.关于会计人员对经济合同的审计监督之我见[J].财税纵横,2012,27:448-449.
[2]张桂祖.企业经济合同内部控制管理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7-69.
[3]李卫花.工程财务管理如何加强合同管理[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50-52.
1.对于销售类的合同来说,财务部门要参与到预售合同版本的拟定过程中去,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讨论具体条款的设计,例如按揭条款,违约金条款等。房产销售合同的签订的对象是广大客户群体,大家对于合同的某些条款由于理解不同难免产生歧义,如果由于条款设计不够详细,可能会日后在售房过程中给公司造成潜在的风险。例如合同中是否注明若买方违约退房,定金是否没收;如果双方协商退房,房款退回时是否无息;如果买方延迟付款是否收取违约金等,在制定商品房销售合同的版本时对有些条款进行明确,就能使上述纠纷发生时,公司不会产生损失。销售部门要根据每天的销售合同签订情况编制销售台账等资料,财务部门将销售台账数据与账务系统进行定期核对,部门间多沟通能使财务部对近期销售合同的签约及贷款等履约情况进行掌握,并能对营销数据起到复核作用,也能提早预计近期资金流入情况,进一步统筹好公司资金安排。
2.在工程类合同的管理上,在合同条款的审核中,财务部门应主要注重的是履约保证金收支、工程款项支付、工程质保金支付等条款。财务的工作就是加强对工程项目各项费用的管理,工程类的合同一般时间会比较长,价格相对较大,合同的内容比较详细,财务人员需要对合同的内容仔细分析。财务人员根据项目的不同进行核算,需建立一个方便的合同台账,以便于对项目成本加强监督。合同台账应包括比较全面的内容,例如合同签订时间、施工单位名称、合同金额、合同标的、合同收付款节点、累计付款金额、发票开据情况等,台账的建立会对合同执行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财务部门应就合同的执行情况定期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核对,避免合同超额支付,对于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财务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待对方按合同履约后再付款,使合同的履行得到有效的保障。
3.对于采购类的合同,采购一般就是款到发货及货到付款。款到发货方式,公司需支付一笔预付款,这种方式风险性比较大,所以合同的订立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写明公司与客户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需要履行的义务,避免对公司的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合同订立之后,财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联系,及时清楚货物是否送到,货物到来以后根据凭据销掉预付款项。如果选择货到付款,就要形成一笔应付账款,等货物到来点算清楚之后,待各种单据交与财务部门后,财务部按照合同条款支付应付款项。如果发票没有开据,财务部门要及时的通知相关部门收取对方发票。其他部门有需要支付的款项,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流程认真办理,各种办理的票据都需要认真整理,及时登记,以方便将来的查验。
4.在开发非纯住宅楼盘时,土地出让合同中,政府可能会规定开发商必须自持部分物业,这时房地产企业一般会选择将自持物业对外出租,这就涉及到出租类合同条款的设计,在出租类合同版本拟定过程中,财务部门应注重的条款主要是收取租金的方式、时间、金额。另外还涉及的是租赁保证金等的收取,各项保证金到期是否无息退还,其次就是违约金条款。商业出租类合同一般应由自持物业管理部门登记房租台账,台账中的信息应包括这些内容:承租人、合同总租金、每期租金金额及收取时间、已收租赁保证金等,财务部门应及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核对,对迟交租金等情况的发生及时告知自持物业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对承租客户发出书面催缴通知,及时收回欠缴商业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