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税务管理职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税务管理职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税务管理职能

第1篇

关键词:智慧水务;水务管理;智慧城市

水务是城市的基础建设,智慧水务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M成,二者的关联不言而喻。国家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建设“智慧城市”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对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说智慧水务的万亿市场也绝非无稽之谈,现在行业内的呼声也是不断,资本企业也都为之所动。据悉,上海城镇建筑水展的展商先是新天科技与阿里云达成智慧水务战略合作。

1 智慧水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真正起步于“七五”期间,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由于受到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影响,之后才逐步利用全方位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智慧水务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智能化管理的建设和城市智慧化应用的服务。

智慧水务是“互联网+水务”的新概念行业,在这个新概念行业内的企业大多数都是由原来的传统水务行业改变的,该行业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龙头企业,而且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率都不是很高,各企业之间也并没有出现比较激烈的竞争。而且智慧水务主要是强调水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基本上很少有企业能够推出与在水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相对应的产品,严格地来说全产业链型的智能水务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并不存在,因此企业智慧水务产品在今后的水务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应该加速推广。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智慧水务的产品需求量务必会扩大,由此也会推动智慧水务产品供应的增长。

2 智慧水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对水利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等都在飞速的发展提升,水利网络信息资源已然成为了水利信息资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在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明显。但是目前水利系统在对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的计算机加工处理、及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处理和二次开发等方面,都不如很多发达国家,而且也比不上国内的其他相关的行业和部门。这很显然与社会对水利信息的渴求是不相称的。因此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水利网络信息在搜集、分析、处理、加工和存储等方面的能力,使水利网络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2 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

数据库的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国家公共性信息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目前水利行业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实际的需求还相距甚远,文献型数据库主要是书目型;数值型数据库基本是原始数据的积累;事实型多媒体数据库还在试验阶段;虽然目前已经建成的或还在建造过程中的基础数据库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标准化程度非常低,信息的共享也很难达成。

2.3 没有充分的开发利用水利文献信息资源

水利部门拥有的水利文献信息资源是最丰富的保存最完整的,它是经过广大水利文献工作者不断的对珍贵治水史料和具有水利特色的文献信息的研究、收集和整理下来的,是许多水利工作者的治水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结晶,非常有研究和参考的价值。然而当下对以文献信息开发和数据库建设为中心的资源建设方面却非常落后。而对这种资源的浪费也严重的制约着水务信息化全面、准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2.4 没有深入的挖掘水利信息资源

经广大水利工作者数年来的资源积累,已经形成了包括大量珍贵水情资料、工程资料在内的海量的数据,很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对这些数据的利用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查看表格的阶段,很少有相关研究来深入挖掘和调查这些历史数据的内在联系,这样就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3 推进智慧水务建设的实施路径

3.1 完善智慧水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为它所需要的资源最广泛,关系最复杂,利益最直接。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亲自主持市局信息化小组和思想动员来推进上海智慧水务的建设。在全行业内已经分工合作,分部合作和分头行动的工作格局。只有完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就如上海市水务局还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水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以此来统一规范管理上海水务系统层次化的信息化建设。指出凡是局属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建设项目必须通过信息中心来组织审查其立项、竣工和验收;年度财政预算中的信息化项目也要会同信息中心来进行审查。信息化建设已经作为各单位领导年度目标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在符合总体规划和分层建设需求的同时,又能实现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

3.2 树立信息化转变工作方式的新理念

信息化是运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其中不断获得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关键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理念。举例来说,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就是信息应用的建设,随着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包含信息技术产品的价格从产品被买入的时候就在不断的贬值,但是信息技术建成了又不加以利用又是最大的浪费。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历史数据从它开始积累的时候是在不断增值的,放置而不加以利用是最大的无知。因此,数据的重要性强过设施和设备的重要性,只要软硬件足够,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晚越好,但是数据的积累应用应该越早越好。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技术的应用应该重在选择,要看准技术发展的方向,尽量避免因技术产品的淘汰而导致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要在业务的流转、信息的传输己经规范到可以建设信息系统的时候来建设,一旦信息系统运行到人们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时候,信息系统的建设才算真正的成功。

3.3 建立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

随着大量规模信息系统的投入,我国水务信息化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是缺乏具有专业性质的人力支撑,难以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的质量。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已经有很多单位认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都纷纷通过政府的采购社会力量来进行更专业的服务。而且也还在运用行业规范管理理念的同时积极探索公开招标政府的采购服务。近年来,信息的采集存储系统、通信的安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一些基础设施以及计算机终端和外设个性化软硬件运行维护应急处置、数据的录和处理、远程监控、语音呼叫中心等外包服务都还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因此要严格的规范和培育信息化运行维护服务的市场,各单位就必须借助政府的采购渠道积极探索公开招标,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的运行维护的队伍。另外还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考核评估和组织验收机制,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的为社会服务的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编辑部.水利信息化概论[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13(1)23:24

[2]常志华,曾焱,武芳.水利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J].水文.2013(6)72:74.

第2篇

一、岗值量化的九项指标:

(一)岗位所需基础素质(10分)

A、初中水平或相当于初中水平。能从事简单工作,不要求较高的文化水平 (2分);

B、高中水平或相当于高中水平。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能力(4分);

C、中专水平或相当于中专水平。除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在一些专业领域有所涉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6分);

D、大专水平或相当于大专水平。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等能力较强;具有能准确理解财税政策、分析税源和进行复杂数据汇总、比较的能力,有较高的写作水平(8分);

E、本科水平或相当于本科水平。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0分)。

(二)岗位所需工作经验(10分)

A、基本不需要相关工作经验,只需要在已有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经过简单培训就能顺利开展工作(2.5分);

B、至少需要半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胜任岗位工作(5分);

C、至少需要两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胜任岗位工作(7.5分);

D、至少满足该岗位的任职工作经验要求(10分)。

(三)岗位工作量(10分)

A、工作量较小,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30%(2.5分);

B、工作量一般,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50%(5分);

C、工作量较大,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70%(7.5分);

D、工作量很大,作业时间约为正常工作时间的90%(10分)。

(四)岗位复杂性(15分)

A、比较简单:遵从定义清楚的标准行事,直接在工作中应用已理解的规则和程序,根据常规方法分析不复杂的数据(6分);

B、一般:经常处理超出例行工作范围的问题,根据确定的条件或政策标准,独立做出一些小的决策;经常分析标准信息数据或使用经过他人分析的数据(9分);

C、比较复杂:根据上级指导或者在其他人员的配合下对例行工作进行决策,经常进行研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12分);

D、复杂:独立解决工作最后阶段才出现的非常规问题。工作中经常分析大量数据,对操作程序等许多方面做出决定(15分)。

(五)岗位工作环境(5分)[从危险性、危害性、工具设施考虑]

A、工作环境很好,较少使用计算机或不用接触钞票的岗位(1分);

B、工作环境较好,经常使用计算机或在完成职责过程中需要接触钞票的岗位(3分);

C、工作环境一般,在完成职责过程中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里接触对身体有潜在伤害的设备或物质的岗位,如汽车、电脑、钞票等(5分)。

(六)岗位承担责任(15分)

A、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5分);

B、对其他人员有业务指导、监督的责任(10分);

C、对其他人员有分配工作、监督、指导、考核的责任(15分)。

(七)岗位工作规律性(10分)

A、工作有规律,偶尔加班、出差 (5分);

B、工作不规律,经常加班、出差 (10分)。

(八)岗位吸引力(10分)

A、岗位极具吸引力(2.5分);

B、岗位吸引力正常(5分);

C、岗位吸引力较低(7.5分);

D、岗位吸引力极低(10分)。

(九)岗位重要性(15分)

A、工作重要性相对较低,不会对全局产生影响(6分);

B、工作重要性一般,正常情况下工作结果不会产生影响(9分);

C、工作比较重要,工作结果直接对全局产生一些影响(12分);

D、工作非常重要,工作结果直接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15分)。

二、岗值量化的方法、步骤

(一)开展岗位分析,合理设置岗位。本着规范管理、适度负荷、有效幅度、权责相称的原则,通过岗位分析、岗位设置、岗位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把所有岗位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设置合理、权责清晰的岗责体系。

(二)进行岗位评价,确定岗位职责。结合实际工作,根据《XXX国家税务局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和《XXX国家税务局非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结合工作权责、工作内容、工作特点等方面,编制本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权限、重要程度、核心技能、任职资格、工作特点等方面的岗位说明书,对所有岗位进行岗位职责划分和工作内容描述,进一步明确各岗位工作标准及工作能力要求,理顺各岗位职责,便于业绩考核。

(三)实行分层测评,确定岗级体系。依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目标要求,对照岗值量化的九项指标,采取分层测评、问卷调查、民主评议的方式,对所有岗位确定岗位系数,建立岗级体系,便于能岗匹配。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印发《岗位评价调查表》,将所有岗位分别赋予九项指标不同的分值,由局党组成员、中层干部、一般干部对所有岗位进行评价打分;第二步,由能级管理办公室收齐调查表后,按局党组占30%,中层干部占30%,一般干部占40%的比例进行岗位分值计算,并经能级管理委员会和能级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将各岗初评分数印发给全体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并签署评议意见;第三步,能级管理办公室收集群众评议意见后,提交能级管理委员会和能级管理领导小组再次审定,对群众意见集中的岗位分值进行微调,并予以公示。无异议后,由能级管理办公室根据最终评定分值计算岗位系数,按照“按能定岗、能岗匹配”的原则,确定岗位级别,形成严密合理的岗级体系。

岗位分值计算公式:岗位分值=党组平均测评分×30%+中层干部平均测评分×30%+其他干部平均测评分×40%

岗位系数计算公式为:

岗位系数=1+(岗位分值-最低岗位分值)/最低岗位分值

三、工作要求

(一)深入认识岗值量化对能级管理的重要意义,切实组织好、落实好、学习好、宣传好岗值量化实施方案,全面准确地把握岗值量化的评定标准。

(二)坚持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待岗值量化,积极慎重地进行岗值量化的评定,切实地反映出各岗位工作的本来面目。

(三)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各单位应加强对岗值量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干部的思想教育,促进岗值量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3篇

一、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机制

按照中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商洛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实际,2010年3月将商洛市勤工俭学办公室更名为“商洛市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各县区加强和完善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相继成立了“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学校也建立了后勤管理部室,落实了管理职能,配齐配强后勤管理人员,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联动的中小学后勤管理机制,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自上而下有部门管,有人抓,落到了实处。

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后,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平台,把后勤管理、勤工俭学、蛋奶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资助、实验教学及装备管理等统筹安排,当作民生工程来抓,从而使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实现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小学后勤管理机构空缺、责任不明、管理粗放的局面。

二、开展“双创”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2010年以来,商洛结合全市校点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增加的实际,适时启动实施了“双创”工作。市县区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以此为抓手,全面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制定规划。通过深入调查,制订了《商洛市标准化寄宿学校和中小学后勤管理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规划》,明确了创建标准、评估方案、验收细则,安排从2011年~2015年,利用五年时间将全市的708所寄宿制中小学全部建成市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70%建成市级后勤管理示范学校。各县区把“双创”工作与“双高双普”、“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相结合,制订了详细的创建工作计划、方案和激励措施。

二是加强硬件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市县区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改造、校安工程、生活设施改造等项目工程,筹措资金5900余万元重点加强学校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注重软件建设,突出“育人”功能。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抓校园建筑规划、文化景观创设、绿化美化实施,树校园精神、创文化氛围、促内涵发展,规范规章制度、加强食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双创”工作的实施,使中小学校文化环境、后勤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学校绿草如茵、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管理规范,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的学生公寓楼、教工宿办楼、师生餐厅、洗浴房、厕所等生活设施充足齐全,校容校貌和师生生活条件焕然一新,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修建了标准化的学生公寓,统一配置空调、钢架床、窗帘、被罩、不锈钢脸盆架、储物柜、整装镜、电视机和电话。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51所,市级中小学后勤管理示范学校21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强化了后勤管理服务育人功能,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蛋奶工程”平稳有效,“营养计划”全面实施

从2009年秋季开始,商洛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中小学和寄宿制幼儿园率先实施“蛋奶工程”,市后勤管理中心全面组织实施。由于管理到位、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今年,省政府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下发之后,商洛市快速、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认真总结蛋奶工程成熟的管理经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职责,合理确定供餐模式。市教育局将营养计划纳入市中小学后勤管理职责范畴,研究制订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并下发相关文件,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检查,结合实际选择了学校食堂供餐和课间加餐两种模式,运行情况良好。

二是狠抓重点,实施精细化管理。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启动后,及时召开了全市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会议,下发了《商洛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办法》和《商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县区、学校尽快从全面启动向规范运行上转变,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营养、卫生、可口。

三是加大投资,强化后勤设施建设。将实施营养计划与学校“双创”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投入资金9669.4万元先后新建食堂387个,改造食堂144个,添置了冰箱、冰柜、消毒柜等设施280套。截至目前,全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共1315所,惠及学生18.3万名。由于实施蛋奶工程和营养计划,全市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通过柞水县监测,相比蛋奶工程实施前,学生平均身高增长2.1cm、体重增加1.74kg,学生体质明显增强。

四、后勤管理实践中的思考和启示

商洛市后勤管理工作机构健全,市、县、校三级管理体制顺畅,工作职责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增强活力。学校后勤是一个系统工程,互相交织,繁杂琐碎、千头万绪,只有建立明确的管理机构,实现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才能实施有效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是搞好学校后勤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增强服务,提高效能,才能在不断地创新中开拓新天地、成就大作为。

第4篇

1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分析

1.1 我国政府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态度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统筹建设当中,较为重视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且要确保经济社会与人能够全面的发展,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改革发展。

1.2 对建设与监理单位展开监督工作

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法律法规作为监督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建设以及监理单位方面,它们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并且,在工程质量监督当中,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对建设单位质量展开监督的时候,需要对执行工程建设的程序监督作为重要的监察方式,通过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提升建筑施工单位施工的质量。并在施工图纸设计方案以及文件审查、质量监督手续办理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

1.3 目前我国社会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状况分析

如今,建筑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如果要确保建筑设计能够与大众市场各方面的要求相符合,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工程质量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关系着建筑单位的企业形象,还关系着大众对建筑的认同感。为此,我国社会应该给予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以及相关机构建设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有效提升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程度,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属于工程质量监督保障机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 影响水泥物理检测的因素分析

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对水泥进行物理检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表明,水泥物理检测当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如:

2.1 受到水泥细度的影响

水泥细度是影响水泥物理检测的重要因素,要确保水泥细度能够符合建筑施工实际标准要求,需要应用负压筛析法以及水筛法和手工筛法这几个重要的方法。

首先,在负压筛析法方面,应该对其细度展开测试,负压筛析法的使用,在这一环节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测试细度的过程中,要确保筛析仪工作压力能够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其数值在4000Pa到6000Pa之间。如果在测试的过程中,工作压力不足,或者远远的超出了规定值,都会影响测试结果,使测试结果不够准确。

其次,水泥细度的测试,手工筛析法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式,这种测定方式主要是在没有负压筛析仪以及水筛的状况之下,展开的一种测定方式。这种方式在测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规定标准进行,不仅需要对拍打速度进行控制,还需要对其旋转方向以及角度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水泥细度测定的准确性,从而为建筑工程施工带来材料方面的保障,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监督效率。

2.2 凝结时间以及胶砂强度的影响

水泥的检测还受到凝结时间以及胶砂强度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对水泥最终检测的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水泥凝结时间测定中,需要确保水泥的标准稠度以及用水量,并且,初凝时间以及终凝时间也会影响水泥检测的最终结果。另外,对水泥胶砂强度的检测,需要从抗折强度以及抗压强度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检测,确保其强度能够与建筑工程施工规定的标准要求相符合。在播料方面,需要严格的按照播料规定分两层播平振实。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使,在第一次的每一个草种需要放入300g的胶砂,之后通过播料器的应用将其播平,并且振实60此。在第二层的时候,需要搅拌在锅内壁附着的胶砂,在此之后,分别分成三份放入试模播平振实。在此之后,需要沿着模的长度方向对其进行锯割移动,移动是要确保向另一端移动,并且在刮去多余胶砂的时候,确保不给已经完成振动密实水泥砂浆带来干扰。

3 水泥物理性能检测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水泥物理性的检测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水泥物理检测,不仅能够为整体工程施工的质量带来相应的保证,还能够通过物理检测工作的实施,提升水泥的质量,确保其强度等各个方面能够与实际规定的标准要求相符合,从而延长整体建筑的使用寿命,避免由于水泥质量不过关,从而出现建筑裂缝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消除隐患,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之下,提升质量监督力度,并为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带来有利的保障。

第5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4]125号)下发后,部分省市税务机关询问地方税务局注册税务师管理机构比照设置的问题,现通知如下:

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国家税务局事业机构,级别为正处级。

二、各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的管理体制、人员组成等仍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组建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6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机构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234号)要求执行。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机构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234号)文件第一条中“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和省注册税务师协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办事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的规定停止执行。

第6篇

近几年,因经济成分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为会计管理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在会计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体制改革,从实质上来看,就是制度的变迁。在制度的变迁中,必须要综合考虑所处环境,不然很容易影响或者阻碍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在研究会计管理新模式时,应将会计人员管理制的明确与创新,放置于某一特定经济环境中来实施研究和分析,这样才可更好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效益性以及先进性进行衡量。综合我国目前会计经济环境的考虑,结合当前世界经济所呈现出的综多元化格局特点,在研究和分析会计管理新模式时,应将传统管理体制中“重公有制轻非公有制”这一管理理念摒弃,同时在明确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时,应结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所具备的这一多元化特性,合理引入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明确管理体制。由于各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其经济的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因此政府部门一般以会计委派的方式来实施资金的管理,借助于会计委派制来进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集团总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向下属的这些企业委派相应的会计人员,尽管该模式满足投资者的利益需求,同时适应《公司法》、《企业法》等相关法规,但是这种模式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讲,过于强调了政府的监督职能,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以及内部管理职能被弱化,且违背了经济体制总体改革的思路。

二、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新模式研究

基于上述改革的内容与经验教训,某市对其税收监管会计管理实施了改革。何谓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即财政部门把自身所拥有的这一部分行政会计管理权委托于税务等相关的监管部门,使这些监管部门以财政部门的名义来实施该职权,考核企业与会计人员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模式具体做法主要如下:即该市财政局借助于税务部门在专项检查、日常工作以及纳税评估中和税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直接接触,了解并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这一优势,制定并实施了“两个办法和两个制度”,依法把会计服务和管理职能委托于税务等相关的专业性监督部门,并由这些部门来对会计人员的教育、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行为等实施量化考核,且对企业内会计机构的设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等实施规范化考核。在该模式中,行政处罚依旧为财政部门来实施,以此在增加行政成本的基础上,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提高,维护和保障了会计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财政部门在此基础上,还可充分发挥其和纪检监察、税务、司法、审计等部门间信息共享、齐抓共管、职能互补以及服务会计等优势,便于会计法规制度的落实,有效弥补了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上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不足,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财税管理和会计工作之间互相促进,树立了一种“大会计”观念。把会计工作引入至财政税务管理工作中,可使会计管理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以此把会计管理这方面的内容统一至财务税收改革中,和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等有机结合,继而推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第二,财政部门把部分的会计行政管理权利交托于税务等相关监督部门,而行政职权法律效果依旧是财政部门来承担,借助于行政委托,不仅可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可对企业内部的会计行为以及会计人员实施更为有效地监管。基于这种模式下,税务稽查人员不仅要实行税务稽查,同时还要核实企业内会计信息的质量,接着由税务部门来考核企业与会计人员,以此使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能够得到监管。第三,基于该模式下,企业管理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等不会被弱化,反之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强。在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为获得可靠且准确的会计信息,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会以企业内会计人员自身管理自的牺牲作为代价。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内会计人员自身所具备的管理自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同时会计业务以及会计人员仍旧由各责任单位来管理和领导,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较为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企业资金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使责任单位中会计人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继而进一步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条件。

三、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学从经济学这一角度来看,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市场均是为自身经济利益而激烈竞争,简单地讲,就是税收监管会计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其实就是经济利益。理想且科学的会计管理模式不仅要可实现各方自身的利益,同时还可将竞争的各方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具备一种竞争双方自愿执行且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为提高这一契约运行的水平与效率,须把会计监管契约转变成为格式化契约,这种格式化契约不仅具备契约条款自身所有的无须协商、书面定型以及事先单方决定等特性,同时该契约也满足目前市场经济经营的需求,可为企业节约相应的管理成本与监管费用。基于这一角度来看,本文所阐述的这一税收监管的会计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管理学因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发展以及转型阶段,对此,如果将政府所具备的会计管理职能弱化或者放弃,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同时也不便于该模式的实施。但若一味地将政府会计管理职能放大,则政府就会过多地对会计管理实施干涉,最终影响会计管理的改革以及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选用会计管理的模式时,应基于我国当前实际国情的综合考虑,政府干预职权应该恰当且合理,以免出现极端主义。此外,在实施会计管理工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权限设计。即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应形成合约,将双方各自执法权限明确下来。第二,监管标准。即财政部门应提供关于会计管理专业标准上的支持,加大监管力度,增强惩处权威性。第三,监管方式。即基于例外管理这一原则来实施管理,不可完全依赖于中介结构或者企业等力量,也不可滥用其所有的政府权利,基于市场发展趋势来选用合理且科学的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第7篇

一、深入贯彻“四个统一”,发挥首都工商职能,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个统一”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将“四个统一”贯彻到市场监管实际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监管水平。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为首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大局观念。创新工作机制,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将积极履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转化为主动、高效的工作。

二是围绕科学发展观、2008年奥运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科学准入理念,完善市场主体准入规则,积极促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发展,为多种所有制主体资产重组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优化首都产业结构做好服务。

三是进一步规范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构建服务型工商,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一是积极推进准入服务改革,完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级公众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网上登记服务系统的全面应用,进一步提高注册登记工作效率。完善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工作模式,不断改善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助式电子服务系统,搭建多渠道咨询服务平台,对投资者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是深化年检制度改革,提高年检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网上年检系统功能,通过电话预约年检、上门年检、集中年检等举措。全面提高年检效率。在年检中,对不同信用级别的企业实施差别化服务,保证无违规记录企业快速通过年检。

三是深化工商行政指导,提高监管服务水平。通过行政提示短信息、网络互动平台等新的行政指导渠道,进一步提高行政指导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在对行政指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程序,使行政指导工作更加规范,更有效地应用行政指导提示事项办理、消除违法隐患、纠正轻微违法、引导科学消费。

四是整合工商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充分研究利用信息资源,定期专业研究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反映市场发展的客观情况。为投资者、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不断扩大工商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工商服务产品。

(三)创新和完善维权体系,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

一是继续推进12315两级调度指挥体系建设。2007年,北京12315投诉举报系统共处理信息39.7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239.67万元。通过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对执法力量实现定位、定人的信息调度指挥,使现有执法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切实提高对消费热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工商工作站建设,通过流动工商工作站和网上工商工作站的建设。使基层维权工作进一步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积极推进执法抽检、市场自检和经营户送检相结合的三级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地区、重要商品监测抽查的力度,并及时监测抽查的结果,通过消费提示、消费警示等方式。引导公众实现健康消费。

四是有效利用社会监督,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将市场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通过举报奖励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公众支持并参与市场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水平不断提高。

(四)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专业素质,树立良好的首都工商形象。

一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通过细化自由裁量权、应用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建立罚没物品公物仓等措施,实现对案件查办全程的监控和规范,克服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执法人员以权寻租的可能,保证工商严格依法行政。

二是继续倡导以“甘当主力、甘当苦力”为核心的首都工商统一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强化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不推不拖,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积极履职,真诚配合。培养干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工商事业的职业信仰。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惩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和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不断推进具有工商职业特点的廉政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举办“工商开放日”、基层工商所向监管服务对象开展述职述廉等活动。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纪律作风督察和节日督察,强化基层纪律作风建设。充分利用内外监督合力,促进机关作风的改进。

二、不断推进“四化”建设,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首都工商行政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深刻领会推进“四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做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促进首都工商履职到位。

(一)深化市场监管改革,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完善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机制,夯实市场监管的基础工作。着眼于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切实减少辖区市场秩序问题的存量。进一步深化对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数据的整合分析,客观评估市场主体成长周期和市场秩序状况,建立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加强以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建设,构筑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信息总量目前已经达到1127.2万条,要进一步提高汇集信用信息的规模和质量,建立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执法信息服务平台。继续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的制度和标准。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三是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健全消保维权体

系。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蔬菜、水产、鲜肉、豆制品、调味品等25个大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采取备案、抽检、下架、退出四项措施,确保了首都流通领域重点商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全面应用商品质量监控系统。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落实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分类监管。提高商品质量监管制度化水平。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商品流通数据的综合分析。把握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重要商品的流通特点以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的局部性、多发性问题,从而准确锁定监控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方案。

四是规范契约行为,深化合同监管。通过制定和推行60余种合同示范文本,我们目前已在商品房、汽车、旅游等领域构建了完整的签约体系。围绕市场监管重点、垄断行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将继续扩大合同示范文本应用领域,建立合同欺诈预警机制,加强对不公平格式条款的治理。切实维护交易安全。

五是完善电子商务监控系统。维护互联网交易秩序。目前北京市工商局利用电子商务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市6万余家电子商务网站的全面监控。通过监控数据下放和网络违法线索筛查,实现了对互联网交易秩序的有效规范,有力地震慑了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结合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规定的电子商务监管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监控数据在日常监管中的应用,将网上巡查与网格监管紧密结合,重点加强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现、跟踪和取证能力。

六是继续强化有形市场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监管模式创新。结合贯彻《商品交易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全面提升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在奥运会召开前100%达标。根据市场风险度和信誉度,科学评定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类别,实施分类监管,逐步建立有形市场秩序评价体系。

(二)积极推进工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场监管专业执法能力。

一是继续完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保证全市登记注册工作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口径一致。强化平台的服务功能,完善登记政策信息化、受理核准规范化、绩效考核标准化、微笑服务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准入流程。确保登记数据的真实、准确,降低市场秩序风险。

二是加强以风险预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市场秩序控制力。通过对辖区市场秩序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出可能带来市场秩序风险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建立风险分析机制,深入分析风险的来源和发展趋势。根据风险的类型和等级,确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有效控制市场秩序。

三是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着力培养拥有丰富监管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具备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潜能,对现有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整合和调配使用。我们在全系统推行岗位职责管理,通过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共制定5436份岗位说明书、12272项工作规范、14518项工作流程,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得怎样”的问题,干部管理更趋规范化,为构建“数字工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是积极推进工商执法装备的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围绕建设数字工商,提高监管效能的目标,北京市工商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原则,不断改善执法装备。我们将继续强化现代化的装备对工商执法的保障,完善移动执法终端的应用。配备现代化的特种装备车,通过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科学的流程管理,切实提高工商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强化工商数据管理,夯实经济户口监管数据基础。通过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内、外网及各应用系统数据层面的整合和集成。不断完善登记、企监、信息、档案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衔接工作机制。建立数据录入、更新、维护、检测、修补的长效制度。对工商系统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利用。

二是通过智能化监管系统的应用,推进市场监管方式的创新。近年来。北京市工商局相继建设了互联审批、企业信用信息、食品安全监控和企业网上年检等四个重要的市级电子政务平台。12315投诉举报系统、广告监测系统、企业登记系统、电子商务监控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也先后投入运行,通过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政务管理和统计分析三大应用体系,保证了工商部门对市场竞争和交易行为的有效监控,也使公众在办理企业登记、年检申报、消费投诉等事项时更加快捷、方便,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政府服务。

三是创建工商技术中心,为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提高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及商品质量控制能力,我局组建了商品质量控制技术中心和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实验室技术要求。实验室环境、硬件设施以及分析评估能力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专项分析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逐步健全,大大提高了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技术含量。

(四)积极推进工商法治化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一是清理执法依据,积极促进市场监管立法工作。2007年北京市工商局对655件法规进行了清理,理清了工商153项具体职责。明确了工商行政执法依据。案件管理系统得到全面应用,案件评查和执法监督工作继续推进,推动了执法水平的稳步提升。历时3年,修改30余稿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已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进一步提升首都食品安全及奥运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具有工商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结合北京工商实际情况,北京市工商局正在编制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五年工作规划,以权力观教育为核心。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健全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以依法依纪查办案件为重要手段,强化惩治腐败工作机制。

三是针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和综合治理。将围绕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范,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利用科技手段有效规范执法行为,堵塞制度漏洞,杜绝执法寻租,确保执法公平。结合工商实际,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实现“阳光工商”。

三、紧抓奥运契机,全面提升首都市场秩序整体水平

2008年。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是北京对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是首都城市管理、政府公共服务实现飞跃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工商部门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契机。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将立足工商职能出发,扎实做好各项奥运市场秩序保障工作。加强重点地区的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抓好奥运期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明确监管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保障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落实各项奥运保障措施,全面提升首都市场监管能力。

第8篇

我国现行的国库管理制度运行了几十年,财税体制经历了多次大的改革,而国库管理制度基本上没有变动。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建立,原国库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财政管理的要求,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国库的概念及外延不够明确。尽管各界普遍意识到了我国国库职能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及财政部也都在采取措施进行国库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但究竟哪些属于国库职能,哪些属于一般财政管理职能,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解释,导致目前经济界及理论界出现两个国库概念,即现行法规定义的由人民银行经理的“国库”与包含部分财政管理职能在内的“财政国库”。

二是由于人民银行行使国库管理职能是属于“经理”性质,而且国库的职责是“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支拨、结算,并向上级国库和同级财政机关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实际上是财政的出纳,是被动的执行财税部门的指令和事后记帐的角色,难以发挥其在国库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国库管理的部分职能缺位,加之其“经理”性质在人员配备,业务素质等方面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很难保证财政管理质量和国库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是由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与财税改革不同步,客观上给财税工作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由于一级政府都有一级财政,在乡政府内设有乡财政所。为便于乡财政所工作的开展,客观上要求乡级也要有一级国库,但绝大多数乡是没有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或代办机构的,乡级财政的库款有的是由缴款人交入县级金库,由县级金库再按收入级次和纳税人所属乡划分各乡的收入,很容易造成收入划分在县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的错误;有的是委托乡的农业银行储蓄所代收,再由储蓄所通过交换划到县金库,再由县金库划分。由于不是就地缴纳,给纳税人带来诸多不便,也增加了库款的在途时间,有时还会造成扣押库款的不正常现象。分税制改革后,分设了国家和地方两个税务局,但都是共同对应一个国库系统,没有划分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在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分配层次存在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政策掌握不准,计算差错以及人为混库、占压库款,截留上级财政收入等现象,特别是地方为了完成自己的财政收支任务,往往协调当地税务和国库,优先缴纳地方税税款,优先满足地方财政支出需要的现象较为普遍,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违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根据税务业务发展的需要,很多税务部门设立了征税大厅。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存款和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纷纷与税务部门联合,进驻税务大厅,实现了银税一体化的办公方式,但国库管理机关对这一新生事物仍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各地的具体做法也不一样,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各商业银行之间采取了不正当手段相互竞争,在取得代办资格后,由于各银行自身的利益需要、积压税款、随意压库的行为较为普遍。

四是国库管理体制不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后,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由于国库体制改革与银行体制改革不同步,国库的分支机构不健全,没有向下延伸,一些县级国库都是由专业银行,更不用说乡级。在金融体制改革后,专业银行已向商业银行过渡,都有各自的利益体系,这样,商业银行在代办国库业务时,位子就很难坐正,根本无法行使对国库资金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造成了国库监督管理职能的缺位。

五是国库资金的划转和结算方法不科学。这方面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重复和分散设置帐户,导致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不便实施财政监督和管理。其次,国库资金运行过程烦琐,财政收入要经缴款人向经收处缴纳,经收处再划到管辖行,管辖行集中后再划转到国库;财政支出也要经财政部门发出支付令后,交由国库划转到用款单位的开户银行,收款单位得到到帐通知后再开出支票,最后才由开户行将资金划入提供公共服务或出售产品的单位,财政资金周转缓慢,财政收支信息反馈十分迟缓,加之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极易造成占压国库资金的现象。

二、实施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法制原则

财政国库管理必须遵循法制原则。鉴于国库集中支付这项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为了规范其运行和防止出现偏差,近期内在没有正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前,仍应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方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银行清算办法》等为基本法规依据。

2、便利原则

在法制和规范的前提下,国库集中支付要使各部门、各单位用款更加方便,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流转环节多,资金滞留、沉淀和流转慢的问题。

3、效益原则

在推进这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原则,加强财政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有效遏制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现象,降低财政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原则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必须作充分的调研和宣传工作,取得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具体实施时,要先易后难,对各种资金合理分类,分步实行集中支付。要在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稳步推进。

三.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构想

1、设立隶属于中央银行而又相对独立的国库管理机构

由于国库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是管理和办理财政资金收入和财政资金支出的业务,是为财政部门的整个财政管理工作服务的,从其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来看,其运作的是国库资金,具有管理政府部门财务的重要职能,由于中央银行具有管理整个社会资金的职能,同样也需要对国库资金实行监管,为了加大对国库资金的监管,有必要设立隶属于中央银行而又相对独立的国库管理机构,提高对国库监管的地位和力度。

2、加快国库管理改革步伐,使国库工作与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配套

一是实现一级财政一级国库制。即使无法达到一级财政一级国库,也应实现国库向县级和乡级延伸,设立相应的代办处或经收处,消除现在由商业银行的银行机构代办的现象。二是按照现行的国家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及其职能划分,相应理顺国库管理中关于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的关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避免财政收入混级混库和地方收入挤占中央收入等不正常现象。三是理顺国库与各商业银行的关系。对财政拨付的国库资金,实行服务付费的办法,避免各商业银行对国库资金的无序竞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3、加快财政国库管理法制建设,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目前国库管理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但与这些法律制度配套的相关的制度还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制定的法律亟需随之完善,实际的国库管理工作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现行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中没有准确的解释或具体的处理规定。因为没有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规范合理的操作依据,全国各地对国库管理中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处理五花八门,使国库管理工作的法律约束性不强,行政管理手段滞后,导致目前国库管理偏松,存在较大漏洞,在整个国库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不利于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国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促进国库管理的良性发展。

4、建立安全高效的国库运行机制

针对目前国库资金划转和结算方法繁琐、复杂、效率不高,信息反馈迟钝,不便加强对国库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的现状,改革国库管理办法,建立安全高效的国库运行机制势在必行。一是要清理银行帐户,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规范国库资金支拨程序,合理确定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库、预算单位的职责。二是完善已实行的工资统一发放办法,缩短国库资金的在途时间,减少国库资金在预算单位的沉淀,便于财政资金的调度和对国库资金的有效监管。三是积极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并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办法,有效地防止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腐败现象,节约财政资金,同时可以大大缩短国库资金的在途时间,减少政府采购资金的占压、挪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四是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国库支付中心”,向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渡。

5、拓展国库管理职能

从表面上看,国库是根据财政和税务部门的决定,办理国库资金的收入和支付事项,是政府的出纳系统。但实际上国库的职能还有很多,如协助财政部门搞好预算控制,做好政府债务管理和核算,履行现金管理等。要借鉴发达国家在国库管理方面的依法治库、追求效率、市场导向、系统控制等先进理念,不断拓展和履行国库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国库管理在财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国库的服务意识,建立新的国库管理系统。

第9篇

一、实施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法制原则

财政国库管理必须遵循法制原则。鉴于国库集中支付这项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为了规范其运行和防止出现偏差,近期内在没有正式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前,仍应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方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银行清算办法》等为基本法规依据。

2、便利原则

在法制和规范的前提下,国库集中支付要使各部门、各单位用款更加方便,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流转环节多,资金滞留、沉淀和流转慢的问题。

3、效益原则

在推进这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原则,加强财政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有效遏制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现象,降低财政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原则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必须作充分的调研和宣传工作,取得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具体实施时,要先易后难,对各种资金合理分类,分步实行集中支付。要在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稳步推进。

二、改革我国现行的国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国库管理制度运行了几十年,财税体制经历了多次大的改革,而国库管理制度基本上没有变动。随着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建立,原国库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财政管理的要求,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国库的概念及外延不够明确。尽管各界普遍意识到了我国国库职能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及财政部也都在采取措施进行国库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但究竟哪些属于国库职能,哪些属于一般财政管理职能,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解释,导致目前经济界及理论界出现两个国库概念,即现行法规定义的由人民银行经理的“国库”与包含部分财政管理职能在内的“财政国库”。

二是由于人民银行行使国库管理职能是属于“经理”性质,而且国库的职责是“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支拨、结算,并向上级国库和同级财政机关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实际上是财政的出纳,是被动的执行财税部门的指令和事后记帐的角色,难以发挥其在国库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国库管理的部分职能缺位,加之其“经理”性质在人员配备,业务素质等方面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很难保证财政管理质量和国库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是由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与财税改革不同步,客观上给财税工作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由于一级政府都有一级财政,在乡政府内设有乡财政所。为便于乡财政所工作的开展,客观上要求乡级也要有一级国库,但绝大多数乡是没有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或代办机构的,乡级财政的库款有的是由缴款人交入县级金库,由县级金库再按收入级次和纳税人所属乡划分各乡的收入,很容易造成收入划分在县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的错误;有的是委托乡的农业银行储蓄所代收,再由储蓄所通过交换划到县金库,再由县金库划分。由于不是就地缴纳,给纳税人带来诸多不便,也增加了库款的在途时间,有时还会造成扣押库款的不正常现象。分税制改革后,分设了国家和地方两个税务局,但都是共同对应一个国库系统,没有划分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在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分配层次存在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政策掌握不准,计算差错以及人为混库、占压库款,截留上级财政收入等现象,特别是地方为了完成自己的财政收支任务,往往协调当地税务和国库,优先缴纳地方税税款,优先满足地方财政支出需要的现象较为普遍,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违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根据税务业务发展的需要,很多税务部门设立了征税大厅。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存款和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纷纷与税务部门联合,进驻税务大厅,实现了银税一体化的办公方式,但国库管理机关对这一新生事物仍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各地的具体做法也不一样,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各商业银行之间采取了不正当手段相互竞争,在取得代办资格后,由于各银行自身的利益需要、积压税款、随意压库的行为较为普遍。

四是国库管理体制不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后,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由于国库体制改革与银行体制改革不同步,国库的分支机构不健全,没有向下延伸,一些县级国库都是由专业银行,更不用说乡级。在金融体制改革后,专业银行已向商业银行过渡,都有各自的利益体系,这样,商业银行在代办国库业务时,位子就很难坐正,根本无法行使对国库资金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造成了国库监督管理职能的缺位。

五是国库资金的划转和结算方法不科学。这方面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重复和分散设置帐户,导致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不便实施财政监督和管理。其次,国库资金运行过程烦琐,财政收入要经缴款人向经收处缴纳,经收处再划到管辖行,管辖行集中后再划转到国库;财政支出也要经财政部门发出支付令后,交由国库划转到用款单位的开户银行,收款单位得到到帐通知后再开出支票,最后才由开户行将资金划入提供公共服务或出售产品的单位,财政资金周转缓慢,财政收支信息反馈十分迟缓,加之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极易造成占压国库资金的现象。

三.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构想

1、设立隶属于中央银行而又相对独立的国库管理机构

由于国库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是管理和办理财政资金收入和财政资金支出的业务,是为财政部门的整个财政管理工作服务的,从其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来看,其运作的是国库资金,具有管理政府部门财务的重要职能,由于中央银行具有管理整个社会资金的职能,同样也需要对国库资金实行监管,为了加大对国库资金的监管,有必要设立隶属于中央银行而又相对独立的国库管理机构,提高对国库监管的地位和力度。

2、加快国库管理改革步伐,使国库工作与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配套

一是实现一级财政一级国库制。即使无法达到一级财政一级国库,也应实现国库向县级和乡级延伸,设立相应的代办处或经收处,消除现在由商业银行的银行机构代办的现象。二是按照现行的国家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及其职能划分,相应理顺国库管理中关于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的关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避免财政收入混级混库和地方收入挤占中央收入等不正常现象。三是理顺国库与各商业银行的关系。对财政拨付的国库资金,实行服务付费的办法,避免各商业银行对国库资金的无序竞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3、加快财政国库管理法制建设,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目前国库管理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但与这些法律制度配套的相关的制度还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制定的法律亟需随之完善,实际的国库管理工作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现行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中没有准确的解释或具体的处理规定。因为没有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和规范合理的操作依据,全国各地对国库管理中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处理五花八门,使国库管理工作的法律约束性不强,行政管理手段滞后,导致目前国库管理偏松,存在较大漏洞,在整个国库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不利于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国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促进国库管理的良性发展。

4、建立安全高效的国库运行机制

针对目前国库资金划转和结算方法繁琐、复杂、效率不高,信息反馈迟钝,不便加强对国库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的现状,改革国库管理办法,建立安全高效的国库运行机制势在必行。一是要清理银行帐户,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规范国库资金支拨程序,合理确定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库、预算单位的职责。二是完善已实行的工资统一发放办法,缩短国库资金的在途时间,减少国库资金在预算单位的沉淀,便于财政资金的调度和对国库资金的有效监管。三是积极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并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办法,有效地防止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腐败现象,节约财政资金,同时可以大大缩短国库资金的在途时间,减少政府采购资金的占压、挪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四是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国库支付中心”,向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渡。

5、拓展国库管理职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