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课改的价值追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课改的价值追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课改的价值追求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课改误区理念适度

初中政治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从实施到如今已经走过了十来个春秋。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启发式”;教学手段越来越灵活、新颖,从传统的黑板板书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氛围也活跃了很多,从“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很多堂课堂教学都体现出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提高,甚至成绩也有所提升。不可否认,新课改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实施课改和参加教改实践活动当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在初中政治教学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请容笔者一一道来。

一、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单一的将课堂上把老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让位于学生,老师由主导地位变成了单一的主持人的角色,教师成了导演而学生成了演员。老师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情景预览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所收获,而追求的是单一的学生的活跃与学生参与的热闹。

教学活动华而不实,缺乏实质

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在政治教学的课改中应该加入多种课堂活动,这样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就是这种思想使得老师们千方百计地花费大量时间来调节政治的课堂气氛,使用的教学方式过分多样化。在上政治公开课或者观摩课时,许多老师往往喜欢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竞赛等教学形式,一堂政治课下来,课堂气氛很热闹、很活跃。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主题越来越偏,最终导致这节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得初中的政治课变成了学生的放松课。

课改目标过于极端

政治学科原来是繁难、偏旧、 重知识理论、轻情感态度,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让人感觉枯燥,新课改将这个目标改成了侧重情感而轻知识。以至于很多课堂没有任何知识的传授。老师也没有归纳与总结。强调了一面,而完全放弃了另一面。

未正确、适度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直观、生动,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超越的,而对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生动的媒体教学,不同的人各有见解,一部分的老师就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鼠标替代了粉笔,投影仪代替了黑板。于是误区就产生了,在课堂上教师把课文有关的图片用视频的形式传输给大家,学生对于这些视频应接不暇,但是,在看的时候学生到底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深思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中误区的解决方法

初中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条件理念 ( 目标理念提出的基础 ) ;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目标理念 ( 核心 );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方法理念 ( 实现目标理念关键 ) 。

这三个理念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有机统一的,三者缺一不可。对以上在初中政治课改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存在这四种误区的原因都是没有真正领悟课改精神而出现的,是课改追求形式的典型。这四种问题大大影响了课改的初衷和目标,这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该消除这四种情况,让我们的课改不是流于表面形式而是真正的落实在课堂当中。让我们的初中政治课改课堂能真正的体现课改精神。所以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教师在实施课改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应吃透课改精神,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老师不仅关注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还得把握住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老师不仅是主持人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给以学生适时的启发和必要的引导。

课堂所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完成某个主题而设计,不是单一的为了吸引学生而设计的。我觉得政治课堂内容的丰韵才是政治教学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活动堆砌。所以政治课活动形式多样是必要的,不能为了追求活动而追求活动 ,而更应该是内容的充实。否则,课堂就显得苍白没有任何深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初中政治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都应该有所体现。三大目标中比较偏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但是同样也有知识能力的要求,很多教改的课堂中教师缺乏对课堂的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笔者认为课改仍然有知识的要求,并且教师应该给以总结。否则容易出现课上热闹,课后什么都没有,初中生仍然需要将课堂内容内化,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的价值产生共鸣。让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政治课的目的。

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让多媒体冲淡课堂,更不能让课堂成为仅仅是多媒体的展示平台。因为多媒体不管多么先进,它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的,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课件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统一,课堂教学也应该不偏离老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得出结论――获取知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

如果老师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一味地记笔记,没有思考课件内容,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教改课堂,更不是成功的教改课堂,这是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悖的。再者,如果任课教师将每一个问题的观点和结论都清晰地列入课件,那么不管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什么想法,最终结果都是要受限于教师课件所给的答案,那学生自主探究也就成为空谈了。倒不如拿份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参考,把时间让给学生来体会、感受,让所学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对初中政治课改中的一点想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笔者相信,如果初中政治教师都能认识到前述几种误区,并积极、科学地应对,尽量消除这些误区,那么我们的初中政治新课改一定会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唐树兴.初中政治教学之我见,2010,(7)

[2]效作德.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2004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改与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66-01

1 新课改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

1.1教材与高考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是三位一体的,标准是目标与预设,教材代表实践的过程,而高考则是对过程的检验,但实际情况则是教材与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首先,从内容设置看,教材多按话题来组合,极大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弱化了工具性特征,各套教材普遍缺乏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特别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这导致两种弥补与应对方式:一是在必修和选修教学中零星穿插相关知识,做一定训练,此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高三总复习时集中学习,此则为时已晚,学习仓促,学生不能充分内化,劳而少功。目前高中语文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载体,课时的安排是与教材相结合并定量的,考试内容又必须补充,这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其次,个案化的教材编制模式及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高考不对接,造成师生无所适从,语文教师、语文学科边缘化。教材编制以单篇文章为基本单位,师生也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解读。解读侧重于作家与背景、字词、结构思路、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系统性;与之对应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情况较好,诗歌与现代文阅读在解读的方面与思维方式的要求上与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割裂,而社科文阅读根本没涉及。这造成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出现如下现象:一是虽对文本进行常规的解读,但情感与理智相矛盾,情感上弃之不舍,理智上认为作用甚微;二是对文章进行简化处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花大力气进行专题训练,甚至主张文章可学可不学,直接进行专题训练即可。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所学不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思维方式依然是自己的原生态,不知具体学什么、怎么学,空焦虑,对教材与课堂教学轻视,课堂之外几乎不学语文。另外,尽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化的文本解读时已尽最大可能与高考对接,但学生仍固守个案学习不能在高考中直接呈现,所以对其中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视而不见。

1.2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式或是形式主义的伪新课堂

虽然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考试所迫,因为考试更多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用灌输法可以增大信息量,做题训练可快速提高应试能力,而合作、探究、自主体验既费时间又可能影响成绩,不如用传统方法更省事见效。二可能与学生的水平、素质有关。欠发达地区、非重点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培养这些能力又较慢,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速成办法。

新课标强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整堂课全由学生解说,教师可有可无,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实则是个别学生在特意准备下的表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让无效活动冲击课堂。

1.3功利主义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阻碍了新课改的运行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普及并深入人心,但其贯彻实施却遭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追求教育的最大最迫切的价值和功用不是培养健全的人,而是要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现状,走上更好的平台。要走上这一平台,必须拿到“通行证”,就要高考成绩说了算。成绩好,一切皆好。这就导致日常教学中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重结果不重过程;二是重知识积累与应试能力培养,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一带而过。如此,新课改理念的旗帜表面被高举,实则被解构;新课改的实施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实则遭阻遏。

新课改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太过完美,现实太多羁绊,当理想与现实冲撞,通往理想的道路该如何走?

2 路在前方,路如何走

2.1修订教材,改革高考

新教材如果能添加系统的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会掌握规则、理论,养成思维习惯,迁移运用更具理性,从而避免由大量感性材料的感知进而归纳规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精力耗费,更能修正教材重人文轻工具的偏颇,较全面地覆盖高考考点,与高考接轨。

笔者中学时系统地学习过语法,至今印象深刻,受益无穷。当时的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语法专项,第一单元是名词,第二单元是动词,依次排开形成词性系统,进而是短语系统,进而是句子结构分析及句群分析。可以说,以前教材的语法编排是相当完美的,当然语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新教材如果能保留以前教材的这些精华,是否会在解决与高考的矛盾方面有所裨益呢?

另外,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改变,但可以改试题。如果能变革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导向,而突出人文关怀,展现对美的感悟、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自觉,是不是可以改变教学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轻视的现状?

2.2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唯有变革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才可能健康运行。减轻成绩权重,加入过程性评价,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比如,可以截取教师一段时期的常规教学视频,分析其是否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以此作出评价,这也可使投机行为与形式主义作风无处遁形。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要实行,还需相关的技术、人力等条件,在此只是提出一种设想与愿望。

2.3新课改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与深度参与

新课改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政府、学校顶住压力,排除阻力,迎刃解决,而不是在社会压力与学生的功利追求下妥协让步。

第3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7-02

新课改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新旧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等交替变革的过程,而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偏差”现象,主要表现为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化、问题情境设置单一化、教学评价理论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味地追求了课堂气氛,大大降低了课堂实效。针对这一“偏差”现象,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评价三方面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高中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培养新的教育理念,因为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从新旧教育观念更替开始的。思想是人类活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新课改的工作实施起着引领和统率的作用,一切科学的、具有实效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旧教育观念束缚造成的。

(一)新课改中出现的教育理念“偏差”现象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只是新课程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充当着传话筒、放映机的角色,往往只注重过程,不注重效果,没有给学生们充分思考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创新思维、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模式化,大同小异,忽视了新课改的精髓教育理念,即自主创新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扬长避短,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束缚理念,高瞻远瞩,把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能力素质的提高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统一,以自成一体的创新教育精神树立起独树一帜的创新教育理念,其中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牢记“没有管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要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三是正确的教学观,在课改中,我们不再需要“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更不需要一个个墨守成规的“学生知识容纳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更要发挥自我潜能,引导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质。

二、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性,树立新型教学互动观

(一)新课改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偏差”现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质疑解疑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由感性认识自我升华为理性认知,结果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改任务,全然不顾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认为新课改就是少讲多练,甚至有的为了追求一味的课堂气氛,一节课全部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上是热热闹闹,兴趣盎然,课后却是一无所知,一节有机联系的课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讨论课,最终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失效。为此,我们只有打破常规,树立全新教学模式,才不会搞花絮子,流于形式,才能实现最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1.要成为教育素质型教师,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掌握扎实精深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真正在教学中成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党的优秀教师。

2.要成为倾听尊重指导型可爱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欢迎学生上课质疑,欢迎学生发展对知识的不同见解,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问题答案,允许学生答错做错,允许学生据理力争,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在这三欢迎三允许的倾听过程中正确判断出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的层次,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进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

3.要把单纯的室内课堂转变为课内外结合型。高中政治,是一门涵盖面广、社会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无不囊括其中,若不把教学延伸至课外,思想政治教学如同失去了活力的死潭,不会灵活生机盎然。为此,我们要课内外紧密结合,努力开拓思想政治课堂的第二课堂广场。

三、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评价的好坏是学生自豪感、成就感、自信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我们要冲破以往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原则,要形成一套全新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自我评价。有效教学评价的目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评价体系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切入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深入学生心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必须以学生自评为主,以实现学生心态和教师期待的融合,实现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和学生满意的三赢效果。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师发展期待的整合,激励学生拓展自身的潜能,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推动、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客观公平的评价和有的放矢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此举也促使教师深入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增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3.同学评价。同学们根据学生在平时的表现,结合每项评价标准提出中肯意见。通过学生互评,可以多渠道获得的信息,帮助发现学生中被定式和习惯掩盖的问题,有助于促进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详细情况。

第4篇

课堂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因此,初中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就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教师从课堂指挥者转变成课堂参与者,从而增强初中体育教学效果。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课堂教学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活动的乐园,不同程度地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贴标签,课程学习中预设的多,生成的少,运用多媒体画蛇添足,教学过程花拳绣腿,追求的是形式化的外表,课堂教学不能走向深入与发展。课改教学形式化的问题是教师学习不够深刻的问题。对于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等,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则达不到教学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形式化的问题还是体育教师过于追求过程、忽视结果的问题,盲目追求过程,使过程失真失效,没法讲结果。

2.教师方面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师们的工作和价值得到了肯定和提高,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和能力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终生体质及走上社会后的择业方向,并肩负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重担。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进与实施使体育教学方法较之以前更灵活,教师不再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时会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多的是从计划的新颖性和学生基础出发。由于学生基础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区别对待,难免阻碍有效教学进程。

3.体育课程不因人而异

新课改以来,旧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对学生统一要求、一刀切的情形时有发生,一些体质较差或对某类运动或体育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对课程缺乏积极性。现在初中班级人数较多,体育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必然会遭遇个体差异,不同学生会对同一运动项目提出不同要求,这就使教学评价效果不可一概而论。课改初期,一节课花样百出,课堂气氛活跃,无运动量,无运动技术,学生只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却收效甚微。

二、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这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搭配好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他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师应吸收或开发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水平的高低。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第二,教师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各项优良品质的培养,并将这一教学目标渗透到体育教学计划当中;第三,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3.创新评价教学方法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目标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改已经启动,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大潮?新课改实行以来,关于如何进行课改的讨论就来没有停止过。从中央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课改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第一话题。可见课改对于身处教育一线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在教师的努力之下课改才会有所成就,为中国的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课改的内容颇多,我们在不断摸索。以下我就课改的一个小部分: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时下的历史教学研究,不仅将课程与教学打通,而且初步改变了“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的看法。当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时,教学目标也不只等于“教的任务”,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的效益”。有学者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指挥,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着眼于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更新,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也是学习过程和知识创新的反思者与研究者,更是学生心灵和智慧的发现者。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不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指导学生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如:(1)赋予历史课太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功能;(2)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缺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标下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

一、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强调对人、对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在新课改中融入了对己、对世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新课标提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等等,这是历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然而,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附属物,视为可有可无,结果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维目标,不可有所偏废,既要注重知识目标,又要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的每堂课中,教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以内容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学生在某一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它不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课程中的“内容目标”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新课改下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融合、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出精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而且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适时地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消除教学中的疑惑;其次,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教师质疑,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敢疑、多思、深思的学习习惯。最后,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懂得自我教育、自我规范,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方法灵活多变,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五、新课改下教学目标必须针对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状况不断进行修改。

教学目标确定后应用于实践的收效如何是教师在课后首先要确定的,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要针对情况做出调整。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调整目标,甚至不同班级上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不同,不可以用死板的目标衡量每一个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总而言之,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能否达到这个程度的规范和要求。我们期待着在开放式的历史教学中,对“满足学生期望”的学习系统进行操作和测试,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所感悟,还高中历史教学一个本来面目。

第6篇

一、不要只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理论而言,新课程标准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倡导师生在教学中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的见解。

二、不能只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轻视基本目标的达成

我相信每一位参加过新课改培训的教师都能随口说出目前我们所流行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说,这种三维目标的提法比过去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更加详尽、全面了一些。可是有的教师为了片面地突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与传统目标的不同,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人文性而不断地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乍一看,课堂自由随便,表面上气氛热烈,但语文课却没有了“语文的味道”。

三、不能只注重表面的表扬肯定,而轻视实际的激励引导

想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以前私塾先生严厉的目光和威严地训斥学生的场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学生“平等”地位的不断提升,随着各级培训者的积极号召,我们现在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开始如泉水般汩汩涌出了。

四、不要只注重小组的合作学习,而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实,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达到的程度。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往往把小组讨论等同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单纯追求所谓的“观赏价值”。为了所谓的“合作交流”而刻意营造课堂的热闹和活跃。有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都用,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究”,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教师就没有转变观念。

第7篇

关键词:高中 新课改 教学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32-01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标志,新课改在我国基本上已经全面实行。新课改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转变教师传统的授课理念,完善教学的硬件设备以及纠正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等。在中学教育中,高中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对于学生来讲,高中阶段正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型的时期,因此学校教育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的指示下,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责任和教学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高中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管理质量,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运行效率。

1 传统高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高中教学管理推崇的是硬性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强制管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它的优劣不能笼统地进行评价,但是过多的管理必定会对那些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学历层次比较高的教师来说,势必会限制和降低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硬性的管理导致了学校仅仅依靠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定学生和老师的教学水平,这种评价标准是片面的、缺乏公平性的。传统高中教学管理具有封闭性,这和新课标的所规定的开放性相背离。受到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的影响和束缚,高中教学管理一味追求高升学率,因此高中教学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是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学校和社会、学校和学校以及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严重的沟通,由于学校的封闭,这严重影响了其和社会间良好的吐纳关系,形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传统的高中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各个阶层分级明显,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纵向关系非常分明,教师和教师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互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明确―― 取得好成绩,其兴趣和愿景被完全忽视。

2 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管理的改革探索

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在教学管理中侧重于关注学生以及教师的需求和发展,新课改坚持的是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校关心的不仅仅只是学生的成绩、高考升学率,学校还应该专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更侧重于综合性的评价方案。

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改革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方针,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进行教学管理,突出素质教育理念。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迟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要想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尤其是针对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量化的一些考核指标,学校或者教师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体制进行恰当的引导。利用新课改提供的良好契机,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教学管理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方面应该制定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摒除单纯依靠升学率对教师进行评定的传统评价体系,在学校内部建立一个既考拉量化数据又重视学生评价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让公平公正真正体现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校坚持两个基本教学评价原则:第一,把教学评价渗透、分散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公平、公正和民主的教学评价原则,促使教师在公正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力求达到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管理目标。第二,多元性评价原则。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目的,坚持采用问卷调查法、谈话法以及观察法开展教学评价。

在教师的教学管理方面,应该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改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制定了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例如:班主任老师制定了详细的学生考试、考勤的评价标准,并认真执行、严格把关,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注重课堂人性化管理,班级的奖惩制度不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为考核目标,考试成绩不在课堂中公开,而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对学生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分析和指导,给学生留足尊严,只将具有示范性的部分学生的成绩公开出来,在班中起到带头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状况,以鼓励为主要的激励方式,逐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的教育目的。

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班内巧妙划分学习小组。按照“内外结合、优差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将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相互融合,达到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制定严格的要求,保证组内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中去,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在我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针,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进行教学管理,突出素质教育理念,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玲,尹利伟.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改革初探[J].管理学家,2010,36(10):55-56.

[2] 袁永亮.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团队建设[J].成功,2010,4(1):115-116.

[3] 谭斌,勾小娅.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东方青年・教师,2011,15(4):71-72.

[4] 沈忱.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工作研究[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20(31):197-198.

第8篇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有品位的“人师”

新课改背影下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什么、教多少,而在于他能否点燃学生心中那支待燃的火把,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留给学生。新课改背影下的教师要为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要用智慧去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做个“好学生”。他应是学生易接近的“兄长(大姐)。”学生需要老师,可他们更需要朋友,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创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

现代教育正从“知识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化,它使教育更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能力以及学生效果的差异,并根据不同学生在发展中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为学生着想的创新型的开拓者

一个好教师,不难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时刻在学生创新教育中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时时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能自觉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追求独特教学风格的实践者

创立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位好教师,上好课不仅仅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更要力争体现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博采众长,虚心治学,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六、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积极的倾听者

过去教师只管“教”得如何、“讲”得如何、“灌”得如何,而较少顾及学生的个性反映,以至于造成“教”与“学”的脱节甚至对抗。降低了教学的信度、效益和质量,这种课堂文化专制又导致了“谨小慎微”“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暗度陈仓”等劣根性的传承和蔓延。因此,今天的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想法、呼声和建议,而且要善于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学得如何、发展得如何;学生也才会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以及积极投入思考的无限魅力。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业余篮球训练;师生关系;探究

一直以来,面对小学生,我们的业余训练都采取简化专业队的训练手段,方法单一,枯燥乏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这些原有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改变训练思路,激发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兴趣,积极改变业余训练中的师生关系,创新业余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在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充分挖掘小运动员的潜力,才能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

一、激发学生参加业余训练的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业余训练,最初往往是源于对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他们的体育动机,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篮球训练之中呢?

1.营造氛围。在学校内通过校本篮球课程的开设及墙报、讲座、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浓厚的内涵及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就能满足学生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

2.创造机会。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我们经常在学校内组织一些竞赛,如班级之间的对抗赛、年级对抗赛、投篮比赛、运球比赛等,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3.及时评价。在队员参加比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评价),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他队员为优秀成绩去努力拼搏,同时也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让有天赋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后备力量进而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4.加强交流。教师要经常与队员交流思想,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与队员建立师生、朋友等多层关系,加强队员的集体凝聚力,力争把训练队创建成一个光荣的集体,让他们为自己能成为集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二、积极改变业余训练中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互信的,新时期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借鉴这一观点,在训练中积极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在训练队中,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主讲为主导。教师要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改变以前盲目灌输的做法,给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充分参与训练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训练课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发挥比在传统训练教学更大的作用。总之,教师要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练;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练;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练;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练。

三、创新业余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新课改中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元化,给训练手段与方法也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训练中,教师应进一步打破原有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方法,借鉴新课改体育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并与传统的训练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1.训练中展示体育魅力。业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的积极性;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业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

2.训练中体会自我价值。业余训练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制定可达到的训练目标,增加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