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建设职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建设职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建设职能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市场经济;职能;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市场的竞争日益趋于激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这在客观上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从会计的职能和对市场经济的作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会计的职能

(一)反映和监督的职能

这是会计最原始、最基本、最固有的职能,是会计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发挥更多市场职能的基础和前提。会计工作通过记录、确认、核算、报告等环节,用数字来反映经济活动中市场的主体已经产生或完成的经济产量,为市场主体提供系统、全面以及正确的经济信息,为市场主体进行下一步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信息支持,使市场主体对于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规划和管理。会计的监督作用是会计反映职能的延伸,是会计利用预算、检查、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合理性进行检查和控制,使其能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经济活动,使市场经济的主体能够合法、合规、合理地进行市场行为。

(二)分析和评价的职能

会计的另一延伸职能是分析和评价的职能。所谓分析职能是指以财务报告和相关的经济数据为依据,对经济活动中的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果进行分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下一步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策略提供重要的信息,是市场主体调整经营策略,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会计的市场评价职能则是通过对应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市场经济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对市场主体的经济风险以及业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市场主体下一步的经济行为提供有效预测和判断。

(三)控制和管理的职能

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是会计延伸职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财务控制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使市场主体能够按照特定的方法和程序实现市场经济目标的方法,对经济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会计对市场行为的核算过程也是一种市场的管理行为,它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经济数据,为企业带来最直观最全面的经济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其在经济活动中掌握着第一手经济活动信息,利于企业掌握经济动向,规避市场风险,有效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促使企业的壮大和成长。

二、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会计核算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会计核算又名会计反映,是用货币这个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最为直观的反映。会计核算不仅能有效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而且也是为了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所以说,会计核算既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与调节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力武器。会计核算通常表现为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常规工作,以便让会计主体通过收集上来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情况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正确的会计核算,则完全不能够如实地反映出企业管理是否规范,材料和人工是否过度浪费,产品质量问题是否突出等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日积月累之后,会让企业随时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能够真正提高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就必须严格扎实地对会计的基础工作进行管理,使会计的工作职能能在企业管理中得以良好发挥,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会计监督能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所谓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对财务计划、单位预算和财经纪律执行的监督和检查。会计监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是整个会计活动的核心环节,它伴随着会计核算贯穿在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会计监督具有双重意思,第一,就会计自身而言,要严格执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政策,以身作则、严于职守,对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部门和人员都要一视同仁,不管领导或是普通员工都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和原则来办事。第二,会计不仅要全程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又要在某一经济时期结束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核算和处理进行严格检查。会计监督具有监督市场经济活动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作用,可分为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以及政府监督。因此,加强企业会计监督,不仅能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计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状况,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的重要条件,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会计诚信是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就经济发展历史而言,诚信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发挥会计对市场的核算、监督等重要职能的职业道德标准,因此,会计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树立良好口碑和得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会计诚信的培养。加强会计诚信的方法很多,一是加强企业员工的诚信教育,二是提高财会人员的工资待遇,三是加大对违规人员的惩治力度。这些方法都能够让企业会计诚信得以弘扬,从而使企业经济建设得以发展,并实现突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会计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及组成部分,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在整个的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固有和延伸职能,使市场主体能按照计划目标,有效地进行风险规避,及时地调整市场策略,达到预期经济目标,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所以,会计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峰.浅谈企业会计监督[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情报职能 情报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42-02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情报信息服务,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政府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信息,离不开高校图书馆这一地方信息中心。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值得图书情报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一 高校图书馆情报职能概述

第一,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成二次或三次文献,使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二,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文献进行深度加工、浓缩,通过载体将得出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的功能。

第三,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合理利用现有知识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等提供文献参考、信息咨询、情报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放服务的深化和发展。

二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情报咨询服务,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向社会的延伸和扩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献

我国的历史文献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是中华民族社会文明进步的真实客观记录,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宝藏。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献,对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历史文献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历史文献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研究的参考价值、发展的借鉴作用、建设的铺垫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特色数据库

数据库是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制作的一些特色数据库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考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依托这一资源,选择适合的主题,系统地从馆藏文献中摘录有关信息,运用信息重组技术,深度加工和序化,实现从文献的整体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制作出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继而广泛而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3.课题查新服务

科技查新工作为地方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评奖等提供了客观依据,在保证评审的科学性和公证性、避免重复浪费、提高科研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查新工作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领域,强化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是图书馆开放服务的重要模式,应作为情报服务的重点来抓。

4.情报素养的培训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对用户的培训是一项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服务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机关人员的情报素养,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情报意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5.开发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开展远程信息服务

开发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网络导航,即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某些具有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人文特色的网络资源,建立专题的网址库进行网络导航。层次更高的情报信息开发是建立专业信息指南系统,即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一或某些专题信息进行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参考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总结、组织、归类、设置类目。高校图书馆可在此基础上开展远程信息服务,比如,为地方的研究与开发服务进行课题论证、科技查新、定题跟踪情报服务、协助科研成果鉴定等,形成专题性的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或综述、述评、学科动态之类的三次文献产品,或把情报咨询、原文传递、代查代检的结果等,通过网络传递给用户。

三 加强高校图书馆情报职能的措施

1.狠抓情报咨询队伍建设

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图书情报咨询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情报咨询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情报方面的知识、方法、手段,特别是对本校的专业特点要了解。图书情报咨询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情报意识;有对文献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整理、报道述评能力;能够熟练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料;能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另外,在考虑情报咨询队伍建设时,要争取各专业的资深教师参加,让他们成为兼职情报咨询人员。

2.搞好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1)搞好所设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2)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第一,依靠馆藏资源和高校相关学科的优势,为地方农林产业提供技术信息。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结合泰安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林学院和园艺学院等院系为泰安市的泰山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大棚蔬菜、花卉和泰山女儿茶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山东农大报共同出版了科技信息专刊,把最新的实用技术介绍给农民朋友。

第二,随着各地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政府决策机构必须要了解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游客的需求,这样才能合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发利用新的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报学知识,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准确掌握旅游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驻泰高校图书馆,配合泰安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设想,利用馆藏的泰山文献资源建立了以泰山自然风光、泰山旅游指南、森林植被、物种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泰山旅游资源数据库,为政府决策者制订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同时,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还不断挖掘泰山景区的内在文化底蕴,为新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信息支持。

3.规范图书情报服务工作

第一,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高校图书馆通过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可以树立起图书馆和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好地体现出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从而赢得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则可以从这种重视和支持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而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服务对象所属领域,熟悉本馆馆藏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强化社会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信息搜索的能力,也是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用户开展用户教育的方式有:(1)举办有关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特别是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培训班;(2)通过编印小册子、宣传材料简报,进行文献信息知识和检索方法的教育;(3)利用可能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等宣传、介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和项目,吸引和培养信息用户;(5)在网络上建立Internet教室、Internet导航、用E-mail发送教程,通过网络进行培训。

第三,建立合理适当的收费标准。

4.加强自动化情报检索设备配置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设备主要是:小型机、超级微机、高档微机和普通微机、光盘、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以及其他外部设备。

5.主动与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协作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协作关系的建立,为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关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了平台,大大提高了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

6.塑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树立公关观念,开展公关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自身影响,争取社会和公众的支持,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更多的人来关心图书馆事业,参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情报服务,是图书馆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图书馆服务走向开放性、社会化、多元化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加强自身情报职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卫莉.地方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3)

[2]秦殿启.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服务的情报策略[J].现代情报,2006(7)

第3篇

一、争取部门协作,开辟培训资源

在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赖新的科技成果,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生产力进步的客观要求,各类的短期技术培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职业教育学校服务于社会的职业业务内容。我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专业教师50余名,校舍建设13000多平方米,无疑有着较高的技术培训能力,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我校积极争取与县内有关部门合作,挖掘培训资源,争取培训项目,力争更多、更好地为县域积极发展做贡献。在争取部门培训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采取的是挂单申请,就是向县内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农业局、经济局、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等常年招工和有培训任务部门递交申请培训任务的申请书,请求这些部门把培训工作交给我们学校,并在我们学校开展培训。其次,我们采取上门申请,就是通过上述部门打听、了解到哪个部门有临时性的培训任务,我们就主动上门,介绍我校的培训能力和条件,承诺培训质量,争取完成他们的培训任务。第三是迂回申请,就是在打听到哪一部门有培训任务,又不肯把培训任务交给我校的情况下,主动向他提供师资、校舍和设施、设备等帮助,先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在共同培训中让有关部门认识我们的能力和诚意,最后达到对方将培训项目交给我们的目的。经过努力,几年来我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先后与农业局合作完成了5600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500人的李兆基百万农民温暖工程培训;与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工程”培训和500人的低保家庭子女就业培训;与安全监察局合作完成了4000余人的在岗职工安全生产条例培训;与经济局、开发管委会及部分企业完成了2200人的岗前生产技术培训;与就业局完成了2400人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技术培训和3000人的出国劳务人员培训;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合作完成了送科技下乡的367场科技讲座,培训农民和梅花鹿的等畜牧养殖人员达52630人次。今年除还将继续开展上述培训工作外,还要完成分别与民政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完成1000多人的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任务和500多人的创业培训任务。我校通过培训,向社会展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县内各部门的认可,现在许多单位在招工、培训的工作中,都主动来校请求援助,有的单位为了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县民政局将东丰县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设在了我校,派人长期住校,使培训工作的开展更加稳固和长久。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把劳动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也建到了我校,县安全生产监察局将安全生产培训基地设在我校。

二、健全培训机制,规范培训行为

为更好地开展学校的短期培训工作,我校设置了培训办公室,专门负责培训工作,结合几年来开展培训工作的实际,学校为就业办公室确定的工作职能是了解培训工作形势;掌握培训工作信息;争取培训项目;招收培训学员;制订培训工作的规划方案;从事培训教材、师资、学员和过程管理;健全培训档案;安置培训就是就业,跟踪结业就是学员服务等等。学校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实施检查和评估。招生培训办公室人员也都是从教师中选拔的敬业精力强、工作效率高、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员担任,他们分工明确、责任清楚、配合密切,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证。

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培训办公室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制度,把培训工作从人员来源、培训过程、考核、结业到推荐上岗都进行了规范,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培训制度开展培训,保证了培训质量。如在我校承担县安全监察局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例的培训工作时,一家企业的老板害怕影响生产,要求我校培训办缩短课时,草草了事,我校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宣传了上级有关要求和安全培训的意义,并陈述了擅自压缩授课会受到学校处分的规定,使该老板对安全培训有了正确认识,愉快地配合学校,要求职员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安全培训任务。

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如实反映学员培训成绩是我校规范培训行为的又一重要方法。我校为员工建立了《学员培训登记表》在培训中如实记录学员的出席、表现和学习成绩,在培训结束时由培训教师和培训办工作人员综合评出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结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涉及学校推荐就业的,我们将结业等级作为参考,涉及部门委托培训的,我们也如实将结果呈报给单位,作为单位用人的参考,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约束了学员的培训行为,保证了培训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正是由于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办公室的职能,健全培训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培训,使我校的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如在“阳光工程”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由于对人员身份确认不实,出现了套取国家培训资金的现象,受到了相应处分,而我校在历次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检查中,都是县里推荐的单位,每次迎检都受到领导的好评。另外,规范培训也保障了培训工作的安全,虽然几年来我校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却从没出现过安全事故,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认可。

三、培训师资,建设基地,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为提高学校教学和培训的质量,使学校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更加适合县域经济的生产和经营实际,几年来,学校除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先后招聘和调入了23名职业师资院校毕业的各专业青年教师,还通过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到农村参加实际生产等途径增强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改善教师的结构配备,不断提高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开始我校为提高培训学员的技能,从相关单位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几年来,我校先后从后勤部安装大队聘请了10余名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农业指导,并协助我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这些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弥补了我校开展培训初级的专业师资不足和学校教师技能操作的欠缺,为我校打开培训工作局面做了应有的贡献。近三四年,我校又把送学校年轻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先后派出7人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计算机、装潢、建筑、机械加工、焊接等5个专业培训;25人次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计算机、机加、焊接、农业、烹饪、商务电子等方面技术的培训,6人参加省安全厅举办的安全生产监察培训;2人参加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厅的创业讲师培训班。学校规定,凡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培训结业时拿到技术等级证书,而且还要回校向全体教师汇报培训的收获和心得,当众演示学到的技能,并能够担任所培训科目的技能教学才属培训合格,发给学校双师型教师津贴。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拜师学艺,是我校提高教师生产技能的第三种途径。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机械加工、焊接、农学、畜牧、装潢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20 余名,分别到工厂、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养殖厂、装修公司和专业文艺团体去,参与一线企事业的生产和经营,学习工人师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教师们到企事业单位后任师傅、学手艺和企事业单位员工一样顶岗工作,即学习了专业技能也了解了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回校后既能从事教学,还能从事职业指导,达到了技术和教育能力的双丰收。校内的“师带徒”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培训能力的第四种主要途径,刚招聘入校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职业技能,学校就做了委派职业技能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徒弟的规定,师带徒的基础时间是一学期,两学期过后青年徒弟要做汇报演示课,演示课合格了,师徒共同受奖励,出徒独立上课,演示课不合格,继续师带徒,直到合格为止。为了推动教师学习技能,学校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在我校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教授技能课的“双师型”教师,享受一定数额的“双师型”教师津贴;寒暑假可以正常休息或到外地名牌职业院校参观学习,参与培训工作时可以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培训项目等等,这些措施调动了我校教师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改善了我校教师的结构配备,使我校有了越来越强的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学校还开源节流,努力争取外援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兴建实训实习基地。通过我校积极争取,劳动局一次给我校购买了价值80万元的数控和普通车床,民政局今年也将投资。经过学校的努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创设了良好的职业教育育人环境,也给学校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参加我校培训的学员基本上都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上岗就业和劳动致富提供了可靠的技能技术支持。

四、提供就业跟踪服务保障培训效果

为使培训工作进行得扎实有效,我校充分发挥校企联办的就业资源,为培训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推荐培训结业人员山岗就业,切庭子女的就业脱贫。几年来,我校向大连日本电产、大连海尔、大连阿尔派、大连斯达电子、烟台富士康、长春冠迪机械、长春实验机械、大连港务局、北京北辰集团、北京全聚德餐饮集团等大型企业和东丰鑫达铸造集团,东丰诚毅机械等输送各专业结业人员8700余人,学校为了保证学员稳定的就业,在确定培训项目之初就着手为学员联系就业单位,考察就业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代表学员与企业谈妥工资待遇和劳动福利等问题,然后带着企业的招聘简章和就业合同到各乡镇招收学员,本着双方愿意的原则吧合乎企业用人条件的人员招收入校学校,培训合格后再由我校培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护送到企业就业。由于我校能够真正体恤就业学员的困难,用心选择学员就业企业,并代表学员帮助学员处理与企业的劳动纠纷,切实解决了学员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基本实现了学员的稳定就业,80%以上的学员都能够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工作一年以上。

第4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产业;政府替代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0-03

国家与市场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只是市场是基础型机制,国家是辅助型机制,国家与市场两大机制并不对现代市场经济关系进行平面式与板块式的分解性调节,而是一种交互式与立体式的调节。经济学上已经被反复证明过的市场缺陷需要国家予以辅克服,但国家参与市场经济的目的,并非为了替代市场,而是为了恢复充分的市场条件与竞争条件,保护市场机制继续发挥作用,并弥补公共空间中的产品缺失。

一、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中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的状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政府既有必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但是,政府介入并不是要由政府完全替代市场,代替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应体现在建设“两型产业”、“两型社会”政策的制订上,而不是日常事物的管理上。现阶段,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大量介入,各地政府往往只考虑本行政辖区内的经济利益,而较少顾及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整体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以行政区域进行经济管理,过于强烈的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是矛盾的,必然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随着市场的发育成熟,微观行为应让市场供求双方自主抉择、自行调节,政府不适宜过多当“保姆”。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包括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在方法上,行政管理需要以经济办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两型产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两型产业”的认识,将其作为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来抓,像培育支柱产业一样培育“两型产业”,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作为各级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两型产业”的发展,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展“两型产业”,要从长远、全局来考虑,算大帐,只要能加快发展的,该扶持的就要扶持,只要有利于发展,该举办的一些重大节庆、会展等“两型产业”活动还要坚持下去,但要注意提高质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确保“两型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理顺“两型产业”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全国范围来看,一处较好的具有开发价值的“两型产业”资源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和主管部门。换句话说,“两型产业”资源是被分割的资源。当资源需要转化为“两型产业”资源即被用于开发建设的时候,这种分割便会造成思想不统一、管理不统一、体制不统一。由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综合性很强,资源管理也具有综合管理的性质,因此需要探索体制创新,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两型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方面需要各个综合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相应的综合管理手段,尤其是在市场整顿、交通治安和保护建设方面,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高层次的、高效率的管理机构,解决跨行业、跨职能的管理问题,进而一步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效果,有效解决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上力不从心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管理,可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规范优势和经验,整合一定区域内的“两型产业”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为“两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适应“入世”要求,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有关部门都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地支持“两型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城市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大“两型产业”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关系“两型产业”兴衰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职能分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做好这项工作,没有过硬措施不行。政府对“两型产业”发展实行“承诺制”,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今后,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地方主要领导要承担责任;哪个企业出了问题,企业领导要负全责。不这样搞,建设“两型产业”就会流于形式。有关部门要在贯彻国家和省内法规政策的同时,认真抓好配套法规的制定,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投诉机制,有效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管理,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和超标准收费,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经营和服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治理整顿中要端正态度,坚决纠正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信誉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树立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

三、积极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目前,迫切需要我们在市场定位、推动经营机制改革、市场开拓和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对“两型产业”寻求新的突破。目前,首要任务是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的新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两型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经营者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保护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四、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产业结构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把“两型产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1.实现“两型产业”业态多样化。传统的产业结构的格局被完全打破,出现了一定量的新兴行业,在传统的产业、行业内部衍生了许多新业态,这些新兴业态已成为当今“两型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2.“两型产业”企业经营规模化。综观世界“两型产业”强国,一批实力雄厚、规模庞大、模式领先、管理先进的集团企业正引领着“两型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全球最大的旅游企业美国运通公司,建有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的1 700多家营业网点,年营业收入360亿美元,资产总额2 000亿美元。德国途易集团(TUI)拥有3 500家分销旅行社,超过120架飞机,279家酒店(分布28个国家),年接待人数超过2 200万,营业额超过200亿欧元。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支撑起“两型产业”强国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区际竞争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两型产业”行业内部集团化、网络化、连锁化已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

3.产业发展链条化。“两型产业”必将是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产业,必将形成“两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横向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日益明显。一方面,实现市场网络化;另一方面,整个产业正沿着产业链向上、向下无限延伸,形成“混业经营”和“一体化”经营格局。

4.管理手段信息化。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已成大势,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引领“两型产业”的未来。我国“两型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利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五、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环境实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打造“两型产业”环境的高地和投资的洼地

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两型产业”聚集的洼地。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确定之后,措施是关键。合理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两型产业”企业和人才聚集,打造产业集群。

1.盘活存量与发展增量相结合。“两型产业”的特点和当前宏观政策,决定了在发展上我们一方面要着力于改造现有资产,盘活“两型产业”圈的国有资产和土地,进行腾退改造;另一方面与沿线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协商,优化其房产和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得到其积极支持。建设“两型产业”园,打造国家级的“两型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也适当发展增量,支持知名开发企业建设“两型产业”园,鼓励城中改造的产业用地向“两型产业”发展,打造若干“两型产业”集中地。具体要“三谋”:一是要“谋大”,使我们通过改革和建设提升城市群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凝聚各方力量,汇集新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加速发展。二是要“谋深”,使我省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拓展“两型产业”发展的空间。三是要“谋远”,使我们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以城市群为依托,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增强湖南的长远竞争力。

2.发挥文化优势与发挥科技、区位优势相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湖南文化特色。湖湘文化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传统,蕴藏着丰厚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近10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两型产业”的发展提到了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相继构建了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夺得了中国文化发展的20多个“第一”。实验区改革建设要充分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塑造、培育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元素、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因此,实验区“两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在重点推动“两型产业”圈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周边区域发展与科技、文化相关的优势产业。在沿湖、沿江、依山区域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等等,让“两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服务业互相融合、促进,共同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应建设成为我国南方现代化、高效益、综合实力雄厚的滨水型城市群,形成经济繁荣、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大型城市化区域。而“两型产业”将为实验区的发展增光添彩。

3.制定优惠政策与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一方面,制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人才留驻。目前已经起草了相关方案,内容包括:第一,降低创业门槛方面的政策:拓宽准入领域,确立“非禁即许”的原则,放宽注册资本限制、经营场所规定、证照办理限制,降低注册成本。第二,培育创业主体方面的政策:支持学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大中专学生开拓创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创业,提供创业辅导、资金支持、法律援助、低租金办公场所。第三,税费优惠方面的政策:扩大“两免三减半”等政策享受范围,减免工商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给予税收大户一定奖励。第四,财政金融支持方面的政策: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奖励争创名牌,等等。这些措施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在与相应创业扶持政策对接之后,将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立足于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全体从业人员建设孵化器、网站、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举例来说,要使一个具备创意能力的人才从接受培训、租赁办公用房、注册企业、获取业务信息到取得软件、商业洽谈、展览展销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齐全的、迅速的、免费或最低廉的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和运行成本,在“两型产业”的海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目的在于明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两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两型产业”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也是长株潭试验区“两型产业”、“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理查德 E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施密特.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菅谷实.美国传媒产业政策——电信和广播的融合[M].北京:中央经济社,1997.

[5]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7]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黄健.新媒体传播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11):102-105.

[9]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1] 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13] 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 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5] 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6] 邬义钧,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7] 杨建文,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18]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 张伟.传媒盈利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报业,2008,(3).

[20] 周蔚华.当前我国出版业态十大失衡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11-24(5).

[21] 周蔚华.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看出版改革的症结所在[J].中国出版,2005,(4):15-20.

[22]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4)[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2.

[23] 李一鸣,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24] 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1-217.

[25] 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08-212.

第5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3-01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设计市场与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教育自身规律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构建出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市场适应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设计人才。这里面不仅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基础性与研究性的教学环节,要真正做到“教、学、研”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立足于培养“专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笔者根据个人的经验,对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目标定位及途径作了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前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行业前景十分广阔,导致各大高校都纷纷效仿开班环境设计专业。然后由于各大院校的在教学资源、水平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缺乏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不同类型或不同高校往往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使其在专业定位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有的高校就把环境设计单纯得理解为“室内设计”对学生进行培养,虽然名为“环境设计”,课程内容则偏向于室内设计、装修以及美化等方面,这些都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此外,我国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殊不知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阔,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环境设计人才能力培养的定位

(一)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掌握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以及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环境设计是一门多个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它不单单是一门艺术,还需要考虑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因素。这就对环境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如美学设计需要设计人员钻研色彩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功能设计则还需要对工程、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地了解专业内涵与外延,具备宽阔的知识面以及文化底蕴扩大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为今后实践能力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与“能量”。

(二)良好的设计表达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环境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首先要能够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纸表达出来,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优秀不只是其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以及想法,还需要将这些创意通过图纸表达出来,设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手绘、电脑绘图和模型制作的基本功底,否则,就不能完美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思想。其次,设计人员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销员推销实体产品不同,设计人员必须与客户交流和沟通,并推销自己的创意设计思想,相比实体产品的推销更有难度,所有需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设计策划与创新能力

每一个环境设计实践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背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再到方案设计,都是一个设计策划与创新的过程。设计策划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设计策划体现的是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其他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环境设计人才还应具备其他综合能力,如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需求的洞察力、一定的求知欲和感受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思维以及工艺,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当中,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

三、高校如何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

(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除一些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以实践环节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各教学阶段的能力训练的确立,将实践环节分为艺术造型基础实践,如素描、色彩、写生实践等;设计基础实践,如设计构成、设计表现实践、计算机设计实践、设计模型手工实践等;专业设计实践如专题空间设计实践、专业考察、环境工程技术实践等。不仅要加强实践性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比重,更要在非实践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在专业理论课中增加考察报告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项目策划等环节;在专业设计课中引进实际项目或竞赛课题,按实际规则要求与评价进行设计实践。这些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还会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培养单纯艺术人才的目的应用于设计教学,教学过程应该要有一定的偏向性以及针对性。

(二)提高专业素养,重视研究性课程学习

创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必须要充分了解设计的发展历程,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设计人才在进行实际设计时能够好走很多弯路。而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发展的能力。研究性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和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确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设计实践,提升实践设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

积极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如工作室平台、创新实验中心平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个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让其能够充分体验设计实践;通过学校的力量多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以及交流活动,不断扩展学生的视角,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使其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组织、参加国内外环境设计展览与竞赛,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设计氛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努力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论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需加强实践教育,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把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激发创新活力与设计实践能力并重,进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上述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定位以及对高校培养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分析与建议,可以得出一条总体结论就是,高校的环境设计教育必须要与市场和社会相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支撑,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的环境设计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艳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3,10:52-54.

[2]吕勤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定位[J].高等建筑教育,1997,01:32-33.

第6篇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基本情况 教学质量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大众教育替代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已从注重外延的发展转向注重内涵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对参赛学生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检验,而且是参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果展示,反映了职业教育“导向就业、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

一、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情况

我院会计专业学生两次参加福建省高职学生技能竞赛――会计电算化项目比赛,荣获三项一等奖。会计电算化竞赛以用友软件为平台,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考核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看似单项技能的比赛成果,实则是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彰显,比职业技能背后是比职业素质,是个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反映,个人水平代表的是省、市、学院的集体形象。

二、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对教学质量建设的作用

职业技能竞赛具有培养、选拔、激励、交流、宣传和展示技能人才的功能,其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内容是按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关键能力来进行安排的,对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参照竞赛内容进行教学质量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一)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以技能考核为载体。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注重课程逻辑结构层次及有序衔接,强化理论性课程的应用导向,致力于岗位课程教学模块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竞赛不仅考核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水平,更是对其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检验。因此,构筑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分层次,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十分必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二)引导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职业教育注重“教”的方法改革,力求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时缺乏主动性、适应性,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不足,长期养成的学习依赖性导致学生在竞赛中遇到问题往往没有办法独立、及时解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坚持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突破单一传授的方式,增加多种方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采用案例、直观性、互动式、项目式、情景模拟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化被动为主动,亲自动手、亲自操作,真正从知识型的学习转换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来。

实验、实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职业技能竞赛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对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检验。因此,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实训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综合应用知识、技能、素质来完成具体任务,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并适时鼓励、提点、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是一次从个体到集体、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质、从学的过程到教的过程,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全方位检阅。教师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将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成就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学生跟上本专业、行业的发展步伐。因此,高等职业学校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致力于“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参加短期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更多地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调研,顶岗操作,获取素材,收集案例,由单一教学型向具有“产学研”综合能力的教师转变。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或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也可直接参与实践性环节的指导。应该指出的是,校外的“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能带来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但由于这些兼职教师多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缺乏,因此,可以组织专兼职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高职教师担任多重角色,既是理论课上的施教者,又是实验实习课上的指导者,还是校内外工学结合的研发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要改变过去单一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来考核教师的办法,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四)指导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技能竞赛有助于学校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工艺、技术要求,校内完善硬件配套措施,校外寻求合作伙伴。参与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技能竞赛成绩的取得能使学校更容易获得企业的信任和肯定,促使企业一方面愿意输送职工到学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五)促进校校交流、校企合作。

技能大赛是各高等职业院校交流的平台。众高校云集,展示、切磋、交流,与机器、与标准、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场”。各高校比赛场上是竞争对手,场下则通过座谈会、参观访问等方式增进校际合作。

随着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技能大赛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企业高度关注,技能竞赛多与企业合作开发,“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互利互赢。通过技能竞赛,学校得以精准高效地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而企业可以及时把需求反馈给学校,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实现订单培养,使校内生产型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帮助学生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六)强化教学及竞赛组织管理。

技能竞赛要求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参赛,且每一个项目都有参赛人数的限制。这就要求学校设置有专门的竞赛管理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参赛人数的限制也对人才选拔的客观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内部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教师要建立课程标准,参照竞赛要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开展教研活动,使竞赛的受惠面不仅仅限于参赛选手,而让广大师生都能从中获得益处,提高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通过举办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来进行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在肯定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些认识误区。第一,不能只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就难以胜任高技术、高智能的职业岗位。而且,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不能夸大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而“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另一种“应试教育”。避免以名次论成败、论英雄的极端倾向,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的竞赛观,让师生、让整个学校在竞赛的准备和投入中更好更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

第7篇

关键词:静脉输液泵;精确控制;主从系统;智能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202-04

The System Design of Intelligent Intravenous Infusion Pump Control and Monitoring

LIU Shu-wei, HAN J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edical transfusion process, such as the wast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nfusion control is not precise enough, design a control by the microcontroller, FPGA-driven, high-precision main - from distributed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The host computer set the parameters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infusion pump infusion speed and time, and the firmware drive infusion pump with the parameters. Firmware can real-time detection of the infusion process and make adjustments, and feed back the running information to the host computer to be displayed.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at the system is stable, error control fluid volume within the step in the rotor turn, can be applied to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infusion pumps; precise control; master-slave system; intelligent monitoring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医疗机构都是采用由护士手动控制和监护的方法,因此极大的浪费了人力资源的利用,并且手动控制不够精确。因此,实现输液自动控制和实时监控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迫切要求,基于此,作者设计了智能输液泵控制与监测系统。系统可以进行气泡检测和针头阻塞检测并报警;并能够将输液过程中的状态实时传送给上位机,以便医护人员进行远程控制。与目前已存在的输液系统相比,本系统实现了将整个输液过程分阶段控制,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设定输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输液参数,并可以设置每一步的吐出量,使控制更加精细;实现了对转子反转的检测和处理,使输液过程更加安全。因此此系统可以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由一台主控计算机和多个下位机构成一个主-从式的分布式网络,上位机通过RS-232/ RS485转换器(H485)[1],将RS-232信号转换为RS-485信号,通过RS-485总线与下位机实现通信。

图1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工作时,先由PC为下位机设定运行参数,CPU通过FPGA(马达驱动模块)控制微泵单元,在微泵的运行过程中,下位机实时监测其运行状态,根据算法控制其动作,并将数据传送给上位机,输液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2系统硬件设计

2.1控制单元

本系统下位机处理芯片选择ESPON的S1C17701,此款单片机时钟频率达到8.2M,拥有64K的片上Flash和4K的片上RAM,具有28个IO,其性能符合我们系统的要求。

2.2马达驱动模块

主要用于驱动微泵单元中的马达引擎,此模块FPGA芯片选择Altera公司的EP1C6,它具有低内核电压、低功耗等特点。芯片内门电路高达1万门,内部使用RAM作为电路结构,速度高达几百MHz,其性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其与CPU的接口电路如图3所示。

图2输液系统内部结构

图3马达驱动模块的接口电路

2.3微泵单元

微泵单元主要有马达引擎、转子A、转子B、凸轮Z组成。马达引擎接受马达驱动模块的驱动,带动转子A旋转,转子A再带动凸轮Z旋转,凸轮Z在旋转过程中挤压输液管,从而实现输液,转子B的作用是检测反转[2]。其与CPU的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

图4微泵单元的接口电路

转子A、转子B,凸轮Z的波形如图5所示,只有在B为低电平并且A出现上升沿,或者B为高电平A出现下降沿时,转子A才是正转,否则是反转。下位机程序在P0口的中断处理程序中对正反转进行判断,进行相应的处理[3]。

图5转子和凸轮波形图

2.4气泡、闭塞检测单元

气泡传感器和闭塞传感器与P1口相连,当传感器检测到气泡或者针头堵塞时,就会触发P1口中断,下位机程序进行相应的处理。

3系统软件设计

3.1通信协议

要保证主机和从机的可靠通讯,通讯双方必须遵循事先制定的协议,以下为本系统制定的协议:

1)通讯协议帧格式如图6所示。

图6通讯协议帧格式

2)通讯由上位机发起,下位机只能被动通过串口中断接受命令。

3)上位机发送命令后,所有下位机都会产生串口中断,首先对地址进行识别,若符合,就接受命令,进行处理;否则略过此条命令,保持侦听状态。

3.2上位机软件设计

上位机程序开发语言选用C++,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08。上位机主要用于向下位机发送命令,并获取下位机的运行状态,将其显示给医护人员。

系统启动后,首先给下位机设定输液参数,启动输液。在程序中启动两个线程,一个用于间隔的向下位机请求运行状态,将接收到的数据在程序界面显示,时间间隔有Timer控制;另一个线程用于巡视各个下位机,巡视间隔由Timer控制。

当医护人员想要立即查看某一下位机的状态或者立即控制某一下位机时,可以通过在程序界面选择下位机的编号,然后点击相应按钮进行处理,在按钮的处理事件中,实现了对相应命令的处理。

3.3下位机软件设计

下位机运行后,主要是循环检测有哪类事件发生,并对各种事件进行相应处理,流程框图如图7所示。

图7下位机主程序流程图

3.3.1事件分类及处理

1)串口完成事件:当下位机完成接收上位机发送下来的命令之后,会触发一个串口完成事件,此时程序转去执行此事件处理函数。首先解析出接收到的命令,然后转去执行该命令对应的处理函数[4]。主要用于处理输液参数的设定、使能或停止马达引擎、向上位机发送运行状态信息等。

2)正反转处理事件:此事件通过IO口中断触发,根据程序现在的运行状态和转子的电平,可以判断出是否出现了多余的正转或出现了反转。由于机械的原因,电气上即使让马达引擎停止,有时会发生多转几圈或反转几圈的情况。此时通过控制算法可以对此情况进行补偿。

3)运行故障事件:当传感器检测到气泡或者针头阻塞时,会触发一个IO中断,在中断处理函数中触发此事件。检测到此事件,下位机会报警,并将状态信息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接收到此信息后,也将报警提醒医护人员[5]。

3.3.2实现精确控制

设置输液参数时,通常会设置输液时间和输液速度,在本系统中,将输液时间拆分成5个时间段,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病人的体质和药物的性质,精确地设置每个时间段的输液速度。

在下位机用Timer来记录当前属于哪个时间段,根据当前时间段设定的输液速度,设置FPGA,从而控制转子的旋转速度,进而实现了输液速度的精确控制。

图8运行结果截图

4数据分析

设置每一步的吐出量为0.001Unit,系统运行在第1阶段,输液速度为28.8Unit/hr,输液时间为5分钟。更新Log信息周期为30秒,则30秒内需要输液:(28.8/3600)*30=0.24Unit,所需要的步数为:0.24/0.001 = 240。

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每个周期的设定步数为240步,实际运行的步数也为240步;输液量显示的为2.4000,与理论分析完全相符。

5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以S1C17为控制核心,以FPGA为驱动模块,利用H485将主控计算机和下位机连接起来的分布式输液控制与监测系统。此系统采用了提高输液精度和高安全性的措施,根据输液前的设定,自动实现高精度的输液控制和异常处理,安全可靠,能较高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白凤娥,常晓明,张新日.基于SOC的输液低速监视器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5(7):202-204.

[2]周立功.项目驱动--单片机应用设计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3]韩太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第8篇

一、强化要素保障,让审计工作有位

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干部激励、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一是组织保障。始终把审计工作纳入全区发展大局,重点关注,常抓常议,2014年先后8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审计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为审计工作排忧解难。同时,加强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议事机构建设,构建并完善了以领导小组为工作决策层、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组织协调层、审计机关为实施操作层、成员单位为结果运用层的“四体联动”型经济责任审计运转机制,促进了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队伍保障。配齐配强区审计局班子,新成立区经济责任审计中心,通过招考、选调等方式先后为区审计局增配工作人员9人,壮大了审计干部队伍。三是激励保障。加大审计干部的交流、提拔、使用力度,近年来先后有2名同志交流到其他单位担任领导,2名同志提拔为局领导班子成员,激发了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经费保障。大力支持“金审工程”,从2013年起将审计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每年列支15万元,专项用于增添联网审计硬件设备、计算机机房建设和审计专网建设。

二、突出重点监督,让审计工作有为

紧扣政府投资、财政管理等重点,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确保公共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构建大财政审计格局。对财政资金“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推动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分配和执行透明度。二是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促进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三年来,共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71人次,查出违规资金301.95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015.86万元,提出审计建议148条。三是抓实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坚持全面审计与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相结合,看好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三年来共审计项目74个,跟踪审计重点项目11个,核减工程造价3877.49万元,审减率达10%,提出审计建议35条。特别是在东排洪渠整治改造工程中,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对工程设计、招投标、施工及现场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涉审资金达2.4亿元,提出审计建议11条。四是狠抓民生和政府性债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资金审计。三年来审计民生项目40个,涉审资金51亿元,提出审计建议63条,确保了民生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推动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府性债务、“三公”经费和楼堂馆所清理等专项审计,以点带面、查纠并举,共审计9个方面36个项目,提出审计建议41条,全区“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57.9%。

三、狠抓成果运用,让审计工作有威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专业建设;创新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26-03

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在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提升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服务地方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引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建设和竞争阶段,科技创新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擎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直接涉及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制度革新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上层次、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紧密连为一体,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的中心,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再者,科技创新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从市场角度审视企业的需求、理念和运作机制,促进自身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形成更利于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得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能够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并通过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保障。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都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很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的内在要求,为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导向。

(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课程与企业岗位接轨,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科研项目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生产实践第一线,在推动地方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地方科技创新体系贡献率的重要标志。参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

(一)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转制而成,科技创新意识淡薄。一部分高职院校对科技创新在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唯一功能。有的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在科研方面难有建树,因而,对科研工作缺乏有力的推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评奖、应付评职称,导致高职院校科研项目、技术专利、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成果普遍较少。

(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与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一是科研装备水平较差,科研设备与本科院校差距大,研究与技术平台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二是研究力量单薄而且分散,优势学科少,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低,缺少学科交融和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三是科研队伍实力不足,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滞后,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比较弱,开展高水平研究困难多。四是科技创新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主要依靠学校内部拨款,校外获得科研经费有限。

(三)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不足,缺乏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一是照搬本科院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忽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独特性,对教师的研究方向引导不够,对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造成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推广应用成果少。二是在项目管理中重项目立项鉴定评奖、轻研究过程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选题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缺乏市场推动。三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简单,评价指标侧重于数量指标,重视显性评价忽视隐性评价,导致科技创新的功利化趋向。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服务地方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和重大科技问题,支撑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发展服务这一宗旨,任何科技创新将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坚持科学定位,要立足地方,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围绕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径,使自身真正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人才源”与“智力库”。高职院校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必然会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从而获得强大的持续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以技术创新为定位

科技创新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部分。知识创新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理论、原理、方法、概念、思想的创新,技术创新则是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或者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较难像本科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那样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具有开展技术创新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应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注重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突出创新成果的实用性,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

(三)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围绕着专业的发展而展开的,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都与专业的创新或专业间的融合密切相关,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将科技创新与重点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凝练方向,形成特色。高职院校大多具有明显的行业性或地域性,它们的某些专业,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拥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这些专业和领域的优势,在建设与行业、地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方面,深化内涵,取得突破。

(四)以创新人才建设为根本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专业,也不会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把人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根本。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在一定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人才,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跨专业的力量整合,优化人才组织模式,建设造就学风优良、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技术(工程)研究所、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实训基地等,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也是培养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的特性在于它的集成性和核心性,不同的项目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方向上的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科研资源配置,聚集分散的研究力量,促进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融,提高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形成有竞争力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凝聚优秀创新人才,积极承担科技研发项目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把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依托科研管理部门和各种学术组织、平台,形成科技工作网络,建立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创新完善管理模式,改革项目立项、研究、鉴定、成果归档及报奖的静态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建立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动态管理模式。三是完善评价激励体系,逐步实施科研项目的社会化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注重科技人员对创新的实际贡献,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绩效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四是完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重视科研情报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提高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把“是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作为评价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加大学校内部投入,积极争取政府、企业资金,建立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格局。

(七)以校企合作为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科研人才等科技资源,但缺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企业拥有设备、资金、市场以及运作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但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需要外部提供支持,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必然的选择。高职院校应视市场需求为自身技术创新的源泉,将为本行业、区域内的企业视为技术创新的大本营,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从而借助企业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这既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没有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不可能真正承担起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自身优势,科学定位自身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合理选择路径,突出搞好专业建设、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12).

[2]刘兆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3]左崇良,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剖析与产学创用联动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