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本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本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本质

第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本质 有效教学 生本教学 交互教学 生命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上好每一节课”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心血且永恒的话题。时代瞬息万变,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内涵,才能领悟和把握课堂教学的真谛,才能适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的过程,具有丰富多元的实践形态。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特殊认识说、适应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双边活动说、价值增值说、情知说、多本质说等基本观点。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有效教学、生本教学、交互教学、生命教学等若干新观点最有影响力。

一、有效教学

在二十世纪以来实用主义“有用即是真理”的思潮影响下,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观成为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依据在于唯有课堂教学的有效才能使教书育人的目标与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1],课堂教学应当使学生乐学、会学、学得有用,教师能教、善教、教得有效。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和细致”,而是看学生是否取得“预期和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否则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其基本主张有: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而教;二是关注教学效益,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三是教学目标尽可能具有操作性和量化;四是教师经常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五是有效教学关键策略主要有: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如把课堂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授式教学中[2]。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涵盖课堂教学的全方位全流程,比如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容量有效、教学方式有效、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时间有效、训练科学有效、教学效果有效,等等。“有效教学说”尽管更多地倾向于工具理性价值观,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今仍方兴未艾,作为“好的教学”的基本范本推动着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有效、追求优效、实现高效。

二、生本教学

以往教学更多地表现为“师本教学”,课堂上教师上演着“独角戏教案剧”,学生成为“跑龙套”的配角,由此形成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向灌输和命令支配、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生本教学”是基于人本主义思潮和在批判反思“师本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教学论的重要理念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价值、潜能和内心感受,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最高目标,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教是为了学、不教而教”为目的。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其基本主张有: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以生为本;二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和探究精神,构建探究、交流与开放的生本课堂,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提升觉悟;三是突出“先学后教”,要求教师不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四是在教学效果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需求。“生本教学说”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地设计和实施教学,对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动力、教学主体的探讨和实践是较成功的,但在如何衔接和实施“双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三、交往教学

交往教学论是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并以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重在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为基本主张,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主体间性的共同活动,是师生之间以知识和语言为中介,以内在自觉的共生共长及文化的理解生成为旨趣,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任务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主体间性教学理论与策略,交往教学论备受教育界关注,以往割裂和扭曲的教与学及主客二分的关系被重构,教师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人来接纳、肯定并尊重理解,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对话沟通的“我―你”关系,彼此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补,共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交往教学论的时代意义有:第一,把课堂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第二,呼唤新型“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用整体交往观建构理想的教学交往活动;第三,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意义建构的,从被动接受式走向交往、对话与合作,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的意义关系;第四,彰显人的发展本质,在生活世界中促进学生的独立个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理性审视交往教学观,其局限性在于“教学是交往”的理论主张窄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由此带来实践困惑,造成一些“交往课堂”徒有其“形”而失其“神”。此外,教师如何更好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商榷。

四、生命教学

近几十年来,课堂教学的主要诟病之一在于缺乏生命关怀并日趋走向异化,课堂教学变成与生命无关的事情,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教学最大的悲哀。叶澜教授为此呐喊:“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命教学应运而生,并正成为新的教学论思想和价值取向。生命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学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师生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学是一种“为人”的成长性教学,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并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概言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关怀为核心和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旨在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基本观点在于课堂教学的本真乃生命的相遇和共契。教学源于生命,生命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元基点;教学循于生命,教学应当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之道;教学达于生命,教学要促进师生生命的体验和成长[3]。“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理想就是拥有自觉的生命,它也因此成为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4]。生命教学重视师生对生命的共同体验和共同成长,追求与生命本真意义的“视界融合”,教学过程是师生与生命对话且创造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生命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课堂生命活力,通过预设生命性课堂,生成生命在场的精彩,促成生命个性的相接,启迪生命幸福,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成为师生共同体现生命价值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生命成长是独特的,在教学中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无限和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和价值,提高其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知识的记忆与复制的场所,而是充满生命律动、生命活力焕发、生命自然舒展的寓所,也是建立自己的生命家园、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激情的乐土。值得一提的是,生命教学尚缺较科学的操作性,实践中多见“战国现象”,如何更好地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好课的评价标准[J].人民教育,2003(3).

[2]加里・D・.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9.

[3]闫守轩.论教学的生命关怀[J].教育科学,2010(4).

第2篇

    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学术界曾有过深入的探讨,无论是从理论的高度和视角的广度,都体现出内在的深邃思想,充满着让人向往的美好景象。可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并不是那样,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一种需要和意图,结合个人的能力在进行着不断的衍生和发展。所以,从另类角度看,我想课堂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曾在德国出现的交往教学流派,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是把教学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那就是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因此,像过去那种“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就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过程,这样就没有了生命活力,学生学的东西都是死的,没有生命价值。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有了活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大家共同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构建自己的逻辑架构和知识体系。而有些科目(如文科)就需要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灵感,而老师的知识也仅仅是老师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产品。如果老师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把问题都纳入到研究的氛围中,寻找突破口,遵循基本的思想,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通过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所以,我在教学的前后,总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讲过很多遍的题目,而且总结的很全面、到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总是出现“反复错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思维架构和学生是不同的,两者要想获得“同频共振”的效果是需要一定的磨合才会有的,这个磨合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从解释学生对“理解”的认识来看,理解就是一种“视域融合”。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理解的很透彻,并且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和对话,把这种理解的视域置于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逻辑架构中进行调整,获得和老师同样的理解,这时两者的视域产生了融合,也就让学生获得了理解。同样,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要对学习材料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挖掘,如果能够和材料中的视域产生融合,那么,理解也就自然产生了。这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第3篇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所以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的接受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有效程度来决定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接受效能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如果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因此,在师生发生冲突时,要采取宽容和接纳的态度,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理解和尊重,从而感到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为我进一步实施教育影响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可以说,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

2概念整合、逻辑演绎是提高接受效能的重要逻辑思维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逻辑推论组成的,这三者按照逻辑演绎的方法建构起有机的理论整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把理论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再现出来,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增进接受效能.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是概念整合和逻辑演绎.所谓概念整合,就是用学科中少数的几个基本概念来统摄构成学科的有机板块.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概括性思维,是归纳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理论的各自组成部分都可以使用相应的核心概念来整合,类似于一张网上不同的网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网结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定位:已经接受的,正在接受的和将来要接受的,哪些课是围绕哪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哪一节课是围绕哪一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使学生接受知识始终在学科的整体框架在运行,从而提高接受效能.所谓逻辑演绎,就是运用演绎的方法从基本的原理或基本概念中推理出一系列的逻辑推论,进而展示教学进程的一种逻辑思维.它实际上是逻辑科学上的演绎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演绎法来展示理论内在的逻辑推演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以致于它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从而用理论的逻辑力量来震憾他们的心灵,来启迪他们的思想,接受效能因此而得到提高.任何一次成功的教学效果的产生都是这两种逻辑思维的交互使用产生的整体效应的结果.整体使用这两种思维的优势在于:概念整合展示的是"理论之网"的网上纽结,而逻辑演绎展示的则是交织网上纽结的纵横网络.两种方法并用就能把理论的有机整体展现出来.

第4篇

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①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②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③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④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⑤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从以上特点可以了解:初中物理课程旨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课堂教学更加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如何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科学本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专题,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时,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教师不仅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科学本质”教育细化渗透到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

2.1提问的科学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即课堂提问具有启发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积极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即课堂提问具有生成性。

情景创设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能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兴趣的材料,设计一些典型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 例如:“帕斯卡定律”中演示液压机不仅笨重、搬动困难,而且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改用“气体千斤顶”,效果明显:取一个医用500ml~1000ml引流袋(新的),这就是一个很好”气体千斤顶”。把引流袋平放在桌面上,在它上面压上5-6块砖头就被举起来了,并翻到(学生发出惊呼声)。为了让学生参与实验,亲生体验,我将8个500ml(或4个1000ml)的引流袋平放在桌面上,用一块60cm×45cm的木板放在这些引流袋上,再请一个同学坐在木板上,另外又请八个同学同时向袋内吹气。这时坐在木板上的同学被顶起来了。“嘿,吹气竟然能把人顶起来!”(学生赞叹)精彩的实验,再一次使学生的情绪达到。本实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2培养质疑精神是体现科学研究的根本。学生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提高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

曾经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支试管中装入水,并放一条小鱼,实验前问学生:“如将装有小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鱼会怎么样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小鱼会死。”“结果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教师先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半部分的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上半部分的水已经沸腾了。教师提醒学生:“此时,小鱼怎么样了呢?”学生回答:“小鱼在试管底部自由自在地游动。”难道小鱼有惊人的耐热力吗?不是的,那为什么鱼不死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教师请同学们摸一下试管的底部,尽管试管上半部分的水已经沸腾了,而试管底部仍然是凉的。这个结果又会激起学生新的思考,这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延长了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

2.3用证据说话是科学的本质要求。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物质最基本运动形态的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所以,用事实说话,注重证据是培养学生科学本质的要求。

例:在教学力的概念时,为了解释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学时可以采用不同物体来演示。例如用力压海绵,海绵发生明显变化;但也有些物体的形变不明显,例如用力挤压硬质扁玻璃瓶,看不出变化。为此,改进仪器,将一木塞塞紧瓶口,在木塞中间插入一细玻璃管。用力挤压玻璃瓶时,会看到细管中液面的上升。但是学生又进一步提出质疑:“是不是热胀冷缩的原因?”此时只需从侧向再次挤压玻璃瓶,将会看到细管中液面下降,学生即可体会到微小形变的存在。

2.4严密的逻辑思维是科学素质的必要因素。实验是学生喜欢的探究活动,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体现和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老师如何上好学生实验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总结归纳。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下面我就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课,谈一下个人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如果成实象则用光屏能接受到;如果成虚象用眼睛能观察到;那么,如何用光屏来接受到实象呢?光屏的位置放的不正确,即使成了实象也接不到。

引导:实象是由光会聚而成,而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因而实象肯定在烛焰、凸透镜光心这两点所在的一条直线上,所以应把光屏、烛焰、凸透镜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

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本质;有效串联

经过近十年的课改之后,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形式多了,花样多了,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了,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犹如盛装少女,闪亮登场. 一堂堂丰富鲜亮的公开课,每堂课都有精彩之处和深有感触的地方,但是应用到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又感到那么的力不从心. 理念上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力求课堂气氛民主、融洽并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样一来,就给数学课堂教学穿上了一层迷离的外套. 透过一张张的投影片,透过一些浮躁炫目的“表演”,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其实,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披上怎样炫目的外衣,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本质应该是清晰、高效的. 什么是清晰、高效?那就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清晰,课堂环节是否清晰,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是否有清晰感知,以及学生是否经历了一个探索未知并逐步走向清晰的过程.为此,我们研究有效串联教学.

有效串联教学的含义和案例分析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很多数学教师会认为:教学内容不是在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吗,这样的学习内容还不清晰?其实,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应是教师在对《新课程标准》、课本充分感悟后的体现,这堂课有几个知识点,这几个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在一节课中落实这几个知识点,凸显数学学科本质,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数学就其学科特点来说,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有效串联教学就是把几个知识点通过一条线将其“有效串联”起来,进行专题分析,教学求证,和过程反思. 这样学生从直观上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而且由于这些知识点的引出有一定联系,使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于数学本质意义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透彻.

既然是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就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主线”的,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干,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具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一连串的数学问题,知识点的串联教学要求教师的预设必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分层递进.

1. 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主线”,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串”(新授课)

案例 知识点:圆的基本概念. (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濮磊教师的课例)

有效串联思路:教师展示两件物品,一段(两端已打结)棉线、一段皮筋(两端已打结).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利用它们以及手中的笔,在练习纸上分别作出圆.

问题1: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通过一段(两端已打结)的棉线,可以画圆.

【设计意图】 明确“定长”.

问题2:同样用一段皮筋(两端已打结)能画圆吗?

【设计意图】 理解“定长”的重要性.

问题3: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圆”?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体会并总结在操作中的要点,对实际操作的工具进行抽象,得到圆的描述定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抽象能力.圆的描述定义形成过程中,学生操作的材料在准备、提供和组织形式上是极具深意的,除了让学生感受“定点,定长,旋转”,也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情感的自觉增长.

2. 以自主的学习任务为“主线”,设置不断变换的“任务串”(复习课)

案例二 《中考复习之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片段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有效串联思路:相似三角形是中考的主要知识点之一,本节课的有效串联可以设置任务串,由一题目变换条件,重新设置问题,学生则在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分析探究中对与相似三角形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梳理,从而完成清晰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如图1,在ABC中,AD是高,矩形PQMN的顶点P,N分别在AB,AC上,点Q,M在BC上. 若BC=a,AD=h,且PN=2PQ,求矩形PQMN的长和宽(用含a,h的代数式表示).?摇?摇?摇

【设计意图】 利用APN∽ABC相似得比例线段,应用比例线段代入表示.

任务二:(变式1)锐角ABC中,BC=6,SABC=12,两动点M,N分别在边AB,AC上滑动,且MN∥BC,以MN为边向下作矩形MPQN,MN=2MP,设MP为x,矩形MPQN与ABC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y>0). (2008湖北孝感中考题有改动)

(1)ABC中边BC上高AD=______;

(2)当x=_______时,PQ恰好落在边BC上;

(3)当PQ在ABC外部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注明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x为何值时y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 将内移动到外,并结合二次函数进行考察.

任务三:(变式2)已知ABC的高AE=5,BC=,∠ABC=45°,F是AE上的点,G是点E关于F的对称点. 过点G作BC的平行线与AB交于H,与AC交于I;连接IF并延长交BC于J,连接HF并延长交BC于K.

(1)请你探索并判断四边形HIKJ是怎样的四边形?并对你得到的结论予以证明;

(2)当点F在AE上运动并使点H、I、K、J都在ABC的三条边上时,求线段AF长的取值范围. (2005湖北宜昌中考题)

【设计意图】 变矩形为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拓展.

理论解释

清晰、高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而课堂教学最终以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目的. 《新课标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而这种结构特征又不只是体现为形式化的处理,它还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化. 这样,数学知识系统就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的活动系统.通过有效串联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目中解脱出来.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问题串”、“情景串”、“任务串”,实施有效串联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清晰、高效的手段.

其次,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来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还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有效串联教学的过程正是符合了学生的情感和喜好,在逐步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成就感油然而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都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综上考虑,新授课可以“问题串”、“情景串”为主线,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样,通过以“问题串”、“情景串”为载体的有效预设,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还数学课堂教学本色. 复习课则可以“任务串”为主线,让学生在探索相关任务串中自主梳理学过的数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课堂;实践;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而且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才能真正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一、正确理解新课标,目标引领内容

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理念,细心研究、分析教材,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其基础能力,结合本校特色,确保最基本内容的落实。要改变单一的跑、跳、掷等练习内容,尝试将跑、跳、掷、攀爬、滚翻、民间体育、韵律活动、队列队形训练等内容,结合校本教材的地方特色,先进行科学拆分,再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组合,分别确定出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目标明确

教师备课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及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手段和良好的课堂环境,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并应遵循教与学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注意研究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达到终极目标应具有的过渡目标,再考虑目标达成应具备的条件及顺序,主动考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和怎样教”等最终问题,以设计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阶梯和思维路径,最后拿出可行的教案,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步达成预设目标。

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不一样的学生用一样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都适用。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手段,巧妙地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和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如果老师搞一刀切,那么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将游戏设计成一个生动的情节,就会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又如,篮球投篮中水平差一些的学生给予投篮加分制,投进一球得5分,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要经常变换游戏的方法、规则、要求,一个游戏就算再好,也不能每次都用它,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因此要以学生为本,进行科学有效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每一节体育课都应以学生为本。在40分钟的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既掌握知识、技能,又能保持对体育课堂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用点心思去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取向,加强课堂组织管理,将体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的作用最大化,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泼有趣,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地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生本课堂教学在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漂浮的状态,过分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导致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忽视和弱化。彰显学习为本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本文从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力三个方面探索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学本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建立学习与兴趣的积极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开设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 以学习为本 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现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教学的金科玉律,这主要归功于人们对“人”这一主体的认识和关注。生本课堂成为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形态,那么,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在生本课堂中如何看待“以学习为本”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学习为本的价值诉求?笔者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解答。

一、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

1.生本课堂的内涵

“生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其具体内容包括“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1]。“生本课堂”即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基于对生本教育的理解,生本课堂的基本内涵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质和学生为目的。它冲破了传统课堂中把学生边缘化的格局,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在教学中注重公正、平等;关爱学生的情感,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等。“生本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触发学生的悟感,促进学生的感悟,发挥学生的生命潜力。”[2]“生本课堂是以激扬生命为根本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依托学生生命的本能开展教学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生本课堂是符合学习活动规律的课堂。”[3]这体现了生本课堂具有生命性、主体性、情感性和发展性,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

2.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

自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发展呈现两极现象,一是大发展,即取得诸多成就;二是大漂浮,即许多课堂教学改革止于表面、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生本课堂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是生本课堂的关键问题。对生本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认识和解读不同,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对生本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各异,这就使得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千差万别。但总体来看,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表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学大于教”;在教学策略方面,多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等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师生关系方面,高度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生本课堂的价值诉求:学习为本

“以学习为本”即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本文指的学习者是指在校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活动中心的课堂,称为学本课堂。陶行知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教学为学习创造了必要条件,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和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中心。

1.学本价值诉求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即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课堂教学问题时,首先要确立起关于“人”的观点,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去看待教学问题,采取对应措施。在人们高度关注“学生”这一个体时,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中心――“学习”正在被弱化甚至忽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观上,一味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体验,忽视其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教学观上,强调“学大于教”,但其实践形式更多时候就是“教少学多”,教与学的关系被简单地视为数量上和形式上的关系;学习观上,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和学生不了解学习过程的的发生发展机制。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源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学生的生命状态,借着以学生为本的名义忽略真正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教师浅显地教、学生迷茫地学”的教学生态。面对生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缺失学本”的现象,我们更应该提倡课堂教学在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也要追求以学习为本的教学价值。

2.学本价值诉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彰显学习为本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和专业成长的进步[4]。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学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学习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诸多成就,对于教育教学领域不仅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更多的开拓领域和空间。“教育学习化”渐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教育界正悄然兴起“以学习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为课堂教学实现“以学习为本”的诉求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客观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习型教育体系,落实到实处则表现为构建学习型的课堂教学形态,面对新时代涌出的新挑战、新问题,坚持“以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

在审视教学问题时,要极力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防止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的偏执,面对生本课堂教学实践的两极现象,课堂教学在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要回归学习为本的使命,完成课堂教学的双翼目标。

三、生本课堂教学中学本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

主体教育是时代的强音,但学校教育更应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主体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双中心课堂”。如何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实现学本价值的诉求?笔者将从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探索。

1.建立学习与兴趣的积极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起因,对学习起着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为学习活动提供内部动力。对兴趣的培养需要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内部条件的支撑,即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内部动机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部动机,才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告知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优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与动机;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及时进行反省反思,并做出调整等。完成了这些,即建立了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兴趣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对学习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会有的,也许教学内容即知识本身对他们并没有吸引力,但教师却可以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重新发现学习的魅力,这就建立起了学习对兴趣的积极作用。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6]。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制定共同学习目标,形成课堂学习愿景;创设良好的班级和课堂学习环境,形成课堂“学习场”,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榜样作用和感染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2.分析把握学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要求“以学定教”,明确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表现的具体预期,通过建立良好预期,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与目标相匹配,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细化并且精确学习目标,关键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和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期望和学习条件等。同时,要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使学习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要细化学生的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必须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如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技巧[7]。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使学习任务、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对应关系明确。根据学习目标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按学习目标设计每一教学程序,明确告知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和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而明确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监督,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班级可建立班级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形成班级的共同愿景,形成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场力”。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和监督,最终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的目标制定既关注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同时,又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3.开设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个人学习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学习能力就是从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这里的学习能力是指一种概括化了的经验[8]。刘儒德则认为,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9]。不管是将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概括化的经验还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素质,他们都认为学习能力是通过学习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具备的一种稳定的、能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素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习基本的学习理论,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理解学习过程,学会自我学习和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在课堂上实现“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相结合的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学校应开设的学习理论课程包括《学习理论基础》和《学科学习方法论》。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可以包括《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导论、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一般规律、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等。《学科学习理论》课程应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编制开发,一般认为:学习方法论是指对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编制《学科学习理论》课程除了引用国内外科学的学科学习理论发展成果,还应吸收选取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最终编制出一门综合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论证的科学课程。不管是《学习理论基础》还是《学科学习理论》,其编制都应该建立在这样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二是经验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注重个别性和一般性;三是概括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追求“学本”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味强调学习为本的误区:夸大“以学为本”而遮蔽了“教”的功能性,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庸俗化[10];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回到“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形态。“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11]。“以学生为本”是基础,“以学习为本”是目标,它要求在保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学本”的价值诉求,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提高,同时展开课堂教学使命的双翼。

――――――――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齐军.生本教学内涵与过程的再思考――基于悟性认识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3] 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

[4] 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5] 季哲.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4).

[6]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 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赵世平.学习方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 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 罗志远,黄甫全.国内学习中心课堂建构策略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

第8篇

【关键词】本科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措施与体会

一、前言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桥梁。学生的质量和学习成效才是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教师不仅要把教学作为职业的一部分,还应作为一门艺术,不断探索,追求完美;把每次讲课看作一场演出,就如同演员上台的心情,有点紧张,也很兴奋,有种强烈的表现欲;对讲课应该高标准要求自己,经常反思总结。如果教师一堂课讲得好,课后会非常高兴,有成就感;讲不好,课后会很难受,甚至不思茶饭。教师应培养高度的敬业精神,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体会

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国内外名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课前精心备课,不仅考虑要讲什么,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应该学到什么,怎样让学生学到手。其中包括知识点和渗透于知识点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精辟地讲解,如何采用诙谐有趣的语言等。学生很看重教师是否有幽默感,是否有激情,是否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一个教师即使业务水平再高,如果对学生不公正,也立刻就会在学生中丧失威信。这样的教师上课,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没有办法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上课有激情。激情是自然的流露,来自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和感情。激情来自讲课的信心,精心备课之后在讲课时要点和精彩的语句也就自然而然讲出来了。课堂上用眼神去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当我看到学生听懂后那种喜悦的表情,就会受到激励,使自己振奋。如果学生抬头率低,或者表示疑惑,就要想办法再讲一遍,用眼神去搜索,吸引学生,了解学生。

讲课条理清楚,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利用肢体语言、语速、加重语气以及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到重点。讲完部分内容后,要总结归纳。语言的准确和流畅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听懂,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每次上课时,对上一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复习,给学生一个知识的框架,最后简要小结,帮助学生回顾讲过的主要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讲课过程中,力求揭示问题的本质,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例如解决一个问题,不是拿来就解,而是首先从初学者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想到这个解决方法的,并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善于启发诱导,注意师生互动,活跃气氛,调动情绪;走近学生,在教室中转圈;对学生有点评,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充满爱且有耐心,善于观察、细心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用心去学习该教师教授的课程。目前“90后”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独立思想,怎样和学生成为朋友?例如,我建立了QQ群,并加单个学生为好友,在网络上不仅聊学习,还聊生活,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拉近距离,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三、措施

以前我都是对学生的作业采取亲自详细批改,多年下来发现有个顽疾始终无法解决,那就是部分学生的抄作业现象,而且有些学生只关心作业最后的分数,却不怎么看我批改的部分。今年我针对课堂教学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30人的小班课进行了试点。

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四条:1.作业当堂改。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红笔,在我用ppt详细讲解作业的正确解题过程和答案的时候,要求学生对照我的v解用红笔修改作业错误之处,我再利用课间逐一查看学生的作业原始情况和修改情况,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现场点评,课程结束之后我再收集作业;将学生每次作业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体系。这样,以课程知识重点为核心挑选典型题目布置作业,学生先做一遍,当堂又改一遍,课间教师查看并强调一遍。经过这三遍的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2.本科的课程考试通常只有期中和期末两次,很多课甚至只有期末一次考试,不足以把握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因此,安排3次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补充。3.以往把ppt课件拷贝给学生,但发现效果并不好,有些学生拷贝之后并不学习,现在改为只把例题拷贝给学生,别的内容要求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做简单的笔记。4.加强课堂管理,发现上课玩手机的学生,要求他把手机放前台桌子上;上课不抬头的学生,要求他坐第一排座位。

四、效果

学生上课抬头率明显提高,抄作业现象明显减少,师生互动活跃,从平时及考试情况来看,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同时,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在教务处匿名评教网站,学生对课程的评分为98分,文字评价“马教师风趣幽默,课堂氛围好;教师思路清晰,讲得好;教师认真负责”;等等。

【参考文献】

[1]保罗・伯顿, 戴维・伯德,盛群力译.有效的教学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马新玲.浅谈理论力学教学[J].教育界,2016(24).

第9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仅限于考试成绩而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管理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推动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对课堂教学评价不应仅限于“考试成绩”而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考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七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总和。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首先是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课堂上采取的各种方法,诸如形象比喻、实验演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但是,片面的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离开基础知识的所谓提高能力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理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是传播知识的机器,而是科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进行着知识的交流,还有着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新知识的渴求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不喜爱所教的学科,又怎么能把这门学科的奇光异彩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没有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又怎能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用心去贴近学生。一方面教师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自信的神态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表情、手势一起学生的共鸣,一同感受知识的魅力,探索的乐趣。

1、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2、提倡教学民主,以教师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共鸣,使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和谐。3、教学相长,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迸发。

四、教学策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传授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不只局限于解题技巧,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观念上形成一种学习的需求和意识。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主动地汲取知识,丰富自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进步。这些方法,不能单纯靠教师去教,要指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些只有亲身才会融于学生的思想、行动。指导学习方法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去理解、思考和应用。否则,再好再多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教学策略要求: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得当,教学设计合理。2、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景,重视体验,强调探究。3、运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是记住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情感交流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有“老师一讲就明白,自己一做就不会”或“打开书一看就会,合上书一想就忘”等类似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过多的教给学生结论性的内容,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无关系。如果我们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放开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也许会多花一些时间,也许课堂会“乱”一些,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思考中进发出的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参与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学到知识,感悟学习的乐趣,这不是比单纯的讲授更有意义?

六、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教学能力主要依据以下四点:

1、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准确、深厚。2、教学技能规范。3、语言表达准确有逻辑、流畅简洁。4、具有应变能力,灵活处理突发事件,仪表端庄大方。

七、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体现在:1、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2、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3、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乐于探索、主动钻研,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