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20: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强化内部管理应该是煤矿企业的重点工作,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内部管理。对煤矿企业领导班子,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定。首先,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使“安全发展观”成为企业管理者分析问题、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重要方针方法。其次,就是要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在煤矿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把安全生产的每一项指标纳入绩考核,对每一个管理者都形成责任考评体系,形成有效的安全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就是要提升劳动者素质。可以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演练以及技术指导等方式,全面提高煤矿工人队伍的安全技术水平。最后,就是要依法严格处理事故。每发生一起事故,就必须对事故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对事故责任者以及其它人员产生警示教育,以防范事故的再次发生;还要通过事故责任人的处罚,使事故责任者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1)、建立激励机制。建立长效竞争激励体系,激发干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安全生产意识,推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创建。
2)、保证会议效果。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制定会议议题,认真了解各科室面临的问题,能解决的问题尽快解决,解决不了的想办法解决。同时抓好会后信息、纪要的工作,且对会议精神进行及时传达贯彻。
1.1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加强煤矿设备管理。合理的生产组织结构,不仅能够为生产的有力进行提供可靠保障,还能够积极发挥优势,减少不必要的时间间隔。比如,不少企业都设置了安全生产调度岗位,该岗位减少繁冗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加强设备巡回检查,从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三个层次,做好设备设施的综合保护,减少机械事故的发生。
1.2抓好人员管理,加强技术管理,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重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及时掌握新技术,提高锚喷支护的速度和水平,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促进高产高效。针对性地制定操作规程、作业计划、施工措施,并严格执行。强化现场管理,规范作业行为。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煤矿企业应与下属车间、班组签订《安全生产经济目标责任书》,把安全目标逐级分解,形成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管理考核机制,做到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全员,积极主动的抓好安全生产。同时要强化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
2煤矿安全事故案例
2.11997年河南平顶山市石龙区五七集团大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该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79人,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其主要原因是矿井通风系统不合理,导致风量不足,加之盲目向采空区送风,导致瓦斯增大、瓦斯积聚、达到爆炸界限;其直接原因是违章放炮,引起爆炸。这次事故警示我们,不能只顾追求高额利润,而忽视安全管理。
2.22000年贵州水城矿务局某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事故。该事故波及整个矿区,造成162人死亡,37人受伤,其中重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1227.22万元。其直接原因是停电造成瓦斯积聚,在排放瓦斯过程中,回风不畅,造成部分巷道内风流不稳定,产生循环风,致使瓦斯浓度达到爆炸界限。现场人员违章拆卸矿灯引起火花,造成瓦斯爆炸,煤尘参与爆炸。
2.32002年吉林省通化矿务局砟子煤矿“7•1”重大顶板事故。本次事故死亡3人,重伤1人,轻伤1人,20万。直接原因是工作面空顶,直接顶离层下沉,一块巨大的细粒透镜体冒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退到棚子。事故分析:工作面施工质量差;煤矿工人违反作业规程;煤矿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对隐患排查制度执行不认真,没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井下存在的隐患;不认真执行作业规程和落实制度;对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不力。
2.42004年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吴涛煤矿水害事故。本次事故属于特大水害事故,井下29名矿工1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25万元。该企业超层越界开采,在无探放水设施和防水措施的情况下,进入已报废的矿井采空区下部回采作业,放炮诱发老空区积水突出。
3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意义
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民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对社会进步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煤矿生产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降低事故总量,消除重特大事故,维护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改善煤矿作业环境。安全生产是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地树立和落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主要要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学理论以及先进的知识运用,形成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模式,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整个安全管理。因此,在安全通风管理中,严格贯彻煤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本地区的煤矿安全管理形成系统化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综合的管理措施,对于整个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简述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系缺乏整体性
在整个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每一个管理体系都应该是紧紧相扣的,要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构建相互作用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形成全面的信息传输渠道,但是,在当前的一些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同,在整个安全管理中没有严格的按照煤矿安全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整体探究,也不利于在整个制度化的实行中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对于提升整个工程的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2 技术运用的不够科学
在当前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尤其是从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技术上的落后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尤其是顶板事故发生现象的出现,在受到煤矿基础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矿井巷道布置不合理,支护构建不到位的基础上,就会带来通风不畅,不利于通安全的有效管理,在一些瓦斯爆炸事故中,加之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配检员配给不足,检查不及时等,就会造成井下爆炸现象,有的还出现有“三违”现象,这样在通风状况不良好的背景下,就会给整个煤矿通风安全的危险系数增加,尤其是在技术运用过程中,没有结合煤矿的整体实际情况,蛮目的采用相应的技术跟进,就会给整个企业的安全操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 探讨改进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建立严格的通风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通风检查
通风安全大检查是实施行为监督、技术督促及实施安全评价的重要手段,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是对职工进行教育的过程,内容包括管理措施检查和技术检查。检查中要抓重点工程、关键部位和带有普遍性问题,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措施、查隐患,查出来就改,重大隐患要限期解决,检查结果要向主管部门报告
(1)定期化验井下空气成分。检查用风地点的进风空气成分是否符合新鲜风流标准,检查回风流空气中是否有火灾的指标气体等
(2)检查其上各分支分路是否有堵塞、支护断面变形,若有应及时处理;
(3)定期测定井下风量和风速;
(4)局部通风检查按部颁的质量标准及检查评比办法每月检查一次;
(5)定期检查通风构筑物质量和漏风量,看其安设位置是否合理。
2.2 实现通风安全管理质量标准化
质量标准化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两部分。质量标准化工作就是围绕通风安全管理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贯彻执行通风质量检查标准的活动,使所有的安全技术施工、通风安全管理活动要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文明化的要求。质量标准化的任务是贯彻执行通风质量检查评比标准。要从一道风门、一道密闭墙、一台局部通风机的安装做起,从各个工序、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上进行质量管理。要求变事后检验为事前的预防和过程控制。加强质量计量工作是执行和提高管理质量的前提之一。对所有的通风安全仪器和设备,特别是瓦斯检查仪、监测探头和测尘仪等仪器仪表应定期检验、测试,使其性能良好,视值准确。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评比和监督是质量标准化的重要保证。质量检查就是依据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采取一定得测试手段对施工过程、结果和管理目标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2.3 完善顶板的技术管理
在顶板管理上,一是必须督促企业配齐配足专职顶板管理员,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职责、工作时间、工作范围,分片分段加强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企业的操作工人必须按照作业规程,做到敲帮问顶、支护到位、成排成行,充填必须足实接顶。在通风瓦斯管理上,一是企业须按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全面制订企业的瓦斯管理方案,并严格按方案操作;二是瓦斯监控系统监控的范围、地点、时间必须按规程进行;三是加强通风设施的管理,特别是要抓好碛头掘进通风管理,防止瓦斯突然集聚;四是企业必须配齐配足瓦斯检查人员和瓦检设备,并严格按照规程加强瓦斯检测,坚决杜绝瓦斯事故的发生
2.4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加强通风安全的计算机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煤炭工业部下属的各大矿务局及大型煤矿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协助下,研制了一批有价值的应用软件,取得了一定得经济效益,但就整体而言,目前的各局、矿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尚属初期阶段。计算机用于通风安全管理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通风安全数据库。建立和使用好通风安全数据库、图库、模型库是矿井通风安全现代化管理的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定期进行通风系统模拟分析及现代化管理的依据。通风安全数据库主要有:通风系统、通风报表、瓦斯管理、防火和防尘管理等。二是通风安全计算机辅助决策。借助DSS或专家系统可实现对矿井灾害的救灾方案预演、优化和科学的决策。
3 结语
在矿井通风安全管理过程中,还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加强系统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的基础上,提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为整个煤矿井下通风系统提供坚实的帮助,并在配合整个安全通风技术的创新中,秉着有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技术革新模式,为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余新海;跨越式发展中政府有效干预的制度分析――现象、理论回顾和新的审视[J].财经研究,2003(03).
[2]谢旭阳,杜红兵,周心权,杨漫红.基于INTERNET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03).
[3]李希建.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SD模型及其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 (01).
[4]黎宏.论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J].法学评论,2000(04).
【关键词】煤矿;机电运输;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煤矿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煤矿运输设备大量引入,煤矿机电安全日益成为矿井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煤矿机电运输存在于生产的每个环节,并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煤矿机电运输中的隐患及原因分析
(1)管理工作不到位。各类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观念差,安全意识淡薄,一味追求生产效率,没有把“安全第一”的思想彻底贯彻下去,在操作中无视“三大规程”及其它安全规章制度,指挥、操作都存在违规违章问题。这与有些矿井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忽视生产安全和工人人身安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观念有很大关系。同时,安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也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顺利的进行。(2)人员替工问题混乱。代岗替工人员临时接任工作,对所代岗的工作不甚了解,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操作能力和技术熟练度差,安全知识匮乏,容易产生盲目操作和违规违章指挥,在给所代岗的工作带来安全事故的同时牵连到其它工作,给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不良后果,威胁到替工人员本身和其他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这一隐患的产生与替工的不规范、缺乏相关规章和管理有关,也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有很大关系。(3)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不到位。特种作业人员调换随意、频繁,岗位调整混乱、无章可循,这都会给矿井安全生产埋下巨大隐患。特种作业人员是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并取得了操作合格证的较高质量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接受的培训是专门针对某项工作的,所以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可随意调动。如果不考虑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不注重工种的用工要求随意调增工作者,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4)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存在安全问题。忽视地面维修的隐患排查。地面维修标准低、执行验收制度不严格,没有对设备的各项性能进行全面检查。井下安装和运行维护的隐患排查都不到位。不重视安装或安装前准备不充分,没有选好安装位置、打好安装基础,给安全埋下隐患。使用设备时缺乏日常维护,没有定期排查,不能及时更换旧的、坏的部件,从而造成安全事故。
二、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预防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在管理层面扼杀安全隐患。众所周知,安全工作离不开管理,管理的引导决策职能有很大作用。因此,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条例,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坚持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向管理要安全。(2)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煤矿机运工种对专业性、技术性的要求相比其它工种强很多,因此不可随意指派工作人员,任何工种都要任人唯能,要选择技术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安全意识强的工人任职。为解决临时用工问题,要尽力避免使用临时用工,并加对强临时用工的管理。(3)建立机电运输设备安全安装验收制度。规范机电设备安装、验收工作,强化机电运输设备的安装、改造和设备的设计、购置、施工和验收的管理,强化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落实监督管理避,免监管行为流于表层,防止机电运输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全面的可行的机电运输设备安装验收的管理条例,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4)加强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工作。精简人员,以岗定人,管理层和工完善竞争机制,对管理和技术人员采取竞争上岗,采用新的工资制度,将工资按技能划分为不同等级,迫使工作者主动学习安全业务知识。创新培训方式,如将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业余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内培与外培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全体工作者的素质。(5)加强矿井质量的标准化。矿井质量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实现统一管理,使煤矿的生产形成一定范式,避免随意生产带来的混乱与安全隐患。矿井质量标准化的落实,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生产效实现到多倍的提高。将矿井质量标准化当做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并由静态达标转向动态达标,提高对生产过程的重视度,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达标。矿井的领导和管理层面要注重标准化的实现,以决策者的身份推动矿井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煤矿机电运输的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制定了预防事故发生的对策,希望能给减少矿井工作中的煤矿机电运输事故提供好的建议,为矿井的安全生产、稳步增产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基层各单位:
在本质安全四大要素中,人是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是提升职工个体安全素质、打造本质安全职工的重要途径。为早日把徐矿建成为国内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根据文件精神,现就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对于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集团公司本质安全程度日益提高,安全业绩不断取得历史性新突破,但是与本质安全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职工安全自主管理意识不强,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安全诚信观念不牢,安全作风不实、安全制度执行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人无信不存,企无信不兴。诚信,一直是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对企业而言,诚信是信誉之源,是健康发展、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安全诚信既是对安全工作的承诺,也是对安全应尽的道德义务,是以个人信用对自身安全行为的约束。要把徐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必须大力推行安全自主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诚信建设。
安全自主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和保证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单位和广大职工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执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履行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实现安全目标的自觉性、主动性,在重视他律的同时,更加重视自律,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从而实现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安全形势稳定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本质安全目标。
安全诚信,是从道德范畴把诚信融入到安全工作中去,通过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引导职工对待安全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向良性方向发展,促使职工在趋利避害的选择中不断提升安全道德水准,做到安全言行一致。具体来说,诚,就是要求贯彻国家安全政策法规、落实上级安全工作指令要诚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要忠实,做到精准执行、不搞变通;履行安全职责要忠诚,做到尽心尽力、不推诿扯皮;在安全工作上要正派正直,处事公正坦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信,就是要求在安全工作中,遵守誓约和诺言,做到守信不失信;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诺信不失信;珍惜安全信誉,表里如一,做到有信不失信;自觉学习安全技能,做到自信不失信。安全诚信的核心是责任意识,即要求所有职工都要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企业负责,而不逃避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加强安全诚信建设,既是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也是创建本安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步伐,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企业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为根本,以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大力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全面加强安全诚信建设,引领广大职工追求自主保安、做到“我要安全”,讲安全诚信、提升安全道德,争创安全工作业绩好、社会安全信誉高的国内一流本质安全型企业。
工作目标:一是安全方针落实好。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措施得到精准执行。各级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强,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广大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明确,安全责任得到严格落实。二是安全工作业绩好。企业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原煤百万吨死亡率、工伤率、职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逐年下降,本质安全程度不断取得新的提高。三是社会安全信誉高。企业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安全信誉,具有良好的安全信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行安全自主管理
安全自主管理,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以生产矿井(厂处)、区队(车间)、班组为单元分级进行,在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上一级不干涉下一级的工作流程,使其自主地抓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的落实到位。第二个层次,以职工个体为单元进行,要求广大职工按照法规标准、规章制度的要求,自觉搞好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对不安全问题做到班前预想、班中控制和班后总结,职工之间互相监督、互相防护,做到安全自律。
(一)以区队和班组为重点,深化安全自主管理
安全自主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层区队和班组。以有利于规范职工岗位行为、有利于控制各类事故、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有利于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为标准,鼓励基层区队在不安全行为治理、质量标准化建设、本质安全实用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安全管理。
1、逐级创造安全自主管理条件。从集团公司到基层单位,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组织中,要减少召开大型会议的次数。在今后每年一季度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为便于基层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集团公司除召开安全专业会议外,其他专业会议一律停止召开;除元月份外,基层单位在其他月份也要设立1~2个“无会周”。各类安全活动要围绕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展开,减少与安全生产关联度不大的活动。减少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各类安全检查,均由集团公司或矿井两级安监部门统一布置,统一安排,让基层区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安排和落实安全工作。
2、深化“三基”建设。按照安全、高效、实用的原则,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追求内在过硬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生产现场安全可靠程度。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要严格标准,减少大规模检查,减少检查频率,减少与质量标准化建设无关的挂钩考核,真实反映现场动态达标水平。加强班组管理,推行师徒合同、安全对子、安全伙伴、安全联保等群众性的安全互保活动。
3、鼓励创建无“三违”区队、班组。加大“三违”治理正向激励力度,积极开展无“三违”区队、班组创建活动。明确政策,对无“三违”区队、无“三违”班组,适当上浮安全结构工资和季度效益奖,调动基层区队和职工遵章守纪的积极性。
为促进基层区队(班组)作好安全自主管理,各单位
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推行安全监理制度。由安全监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实行动态监理。工程施工前审查安全资质、规程措施和开工条件;施工中监督每一个工序是否符合措施要求并签字确认;施工后检验施工质量,对现场出现的问题现场处理和解决,保证工程施工过程安全。
2、推行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在生产矿井、厂处全面推行生产、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鼓励干部职工抓好安全管理;提高领导干部年薪中安全收入所占比例,加大考核力度,真正做到安全好则收入高。
(二)引导职工开展安全自主管理,着力提升全员安全素质
职工是实施安全自主管理的主体。职工素质和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自主管理的效果。只有不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项规程措施和岗位职责落实到位,确保自主管理实际成效。
1、推行职工安全自我评价。引导职工进行安全自我教育、自我预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在采掘及井下辅助单位逐步全面推行职工安全自我评价。加强职工安全信息化管理,要求职工进行班前安全预想、班中控制、班后评价,做到每天一评价,每周一检查,每旬一通报,每月一总结,每季一表彰。
2、持续深入开展职工岗位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继续大力推行班前十分钟、每日一题、每周一案、每月一课、“手指口述”操作、准军事化管理、必知必会安全知识学习、警示教育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促进职工真学真用,提升职工岗位操作规范化水平、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力。
为促进职工个人做好安全自主管理,必须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职工不安全行为治理。认真执行《员工不安全行为考核办法》,严格查处各类不安全行为。对低风险和一般风险的不安全行为人进行帮助教育、扣分罚款,鼓励区队、班组开展自查自纠。对具有中等以上风险的不安全行为,要严格过“八关”程序,如职工家在外地,亲属签字关可以通过电话帮教方式进行。对特别重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要公开追查分析、严肃处理。
2、深入开展管理干部安全不履职行为治理。认真执行《关于管理人员安全不履职行为标准》,每半年对基层单位副总以上的领导干部安全履职进行一次检查,履职情况直接与安全风险收入挂钩。基层各单位每月要对副总以下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履职检查,考核结果与月度安全工资挂钩。对严重不履职或月度内两次安全不履职的管理人员,副总及以上的领导干部由集团公司安监部组织停班学习,其他人员由单位组织停班学习过“八关”。
3、明确招工、管理干部任用安全素质标准,严把准入关。各单位招收派遣工,必须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并经集团公司审核批准,并提前将有关情况告知集团公司教培部、安监部、生产部。新招职工上岗前,职教培训部门要组织不少于72学时的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经安监部门签字认可,并签订不少于6个月的师徒合同后方可上岗。各工种职工调换新的岗位,必须进行转岗培训,未经培训、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不得上岗。提拔任用班长以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用前必须取得相应的安全资格,否则不得任用。认真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基层单位每年要举行一次安全技术比武活动,集团公司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竞赛活动。
四、全面推进安全诚信建设,着力提升职工安全道德水准,引导职工切实加强安全自律
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每一个单位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外运销售,每一个部门从方案的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要讲安全诚信,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所遗漏。当安全诚信职工,每一名职工都有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对待安全工作,广大职工要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坚决摒弃说一套做一套、不求实不落实、工作浮躁的不实作风。具体要开展好以下活动:
1、深入开展全员安全承诺活动,引领全员牢固树立安全诚信观念。要建立个人对班组、班组对区队、区队对矿井、矿井对集团公司的层层安全承诺机制。各生产矿井每月要举行一次集体安全宣誓活动,从领导干部到一般职工都要承诺“安全从我做起,安全从我抓起,安全向我看齐”。安全承诺书要分层公示,让“我的安全承诺我履行,我的安全誓言我遵守,我的安全行为我负责”成为基层区队和广大职工的响亮口号,让安全诚信成为共识,我要安全成为自觉行动。地面生产厂处、医院、公司、中介机构以及机关部室,要结合业务实际、部门工作,开展相应的安全承诺。
2、建立安全诚信考评机制。要建立完善安全诚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和诚信度等级划分,对区队、班组和职工个人安全诚信度进行等级评定。对基层区队、班组的安全诚信考核,要突出安全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安全行为治理、隐患排查整改、事故上报等重点,按照矿井、区队、班组逐级对下考核方式进行。对职工个人的安全诚信考核,要突出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技能、岗位规范等重点,确定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以基层区队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各类考核,都要建立完整的档案。其中,职工个人诚信档案,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每月安全诚信得分,每人一档。各单位要加强安全诚信
信息管理,及时把区队、职工安全诚信考核结果录入电子档案。依据考评结果,对安全诚信度较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使守信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不讲安全诚信、失信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提高其失信成本,切实提高广大职工诚信作业、争做诚信人的积极性。对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区队、班组和职工,要进行跟踪监管,促其整改。
3、鼓励申报安全质量免检单位。对提交质量标准化免检报告并经集团公司同意的单位,除集团公司每月调度值班检查1~2次或安全、生产部门对安全控制重点进行跟踪督察外,不再组织其他检查。季度内,集团公司根据申报单位的要求,对免检单位的主要生产系统进行一次技术分析,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或安全关键。每半年由集团公司对免检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质量评估检查。安全质量免检期间,根据工作绩效,集团公司对基层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或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基层单位也要鼓励基层区队开展质量免检申报工作。
4、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每年年初,从基层区队班组长到单位主要领导,要层层与上级单位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安全职责,并将责任状落实情况与收入挂钩考核。
5、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每年年初,上至集团公司领导下至一般职工,都要根据岗位、工种、工作性质及与安全生产的关联程度,确定抵押标准,推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增强全员安全风险意识。生产矿井要提高基层区队管理干部、瓦斯员和班组长岗位安全风险收入的比重,提高重点和要害岗位干部职工安全履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推行安全监察区域包保制度。将监察区域的安全状况、质量达标、隐患排查、“三违”治理与包保安监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全面推行安全督察大队检查模式,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察。
7、严格事故报告制度。集团公司本部单位如发生各类工伤事故以及二级和二级以上的非伤亡事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向集团公司调度室和安监部汇报。异地矿井(公司)、煤炭生产建设项目部除按本部矿井要求汇报各类工伤事故和非伤亡事故外,当发生重伤以上的人身事故时,还必须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安全监察部门汇报,如发生轻伤事故或二级以下非伤亡事故可在月底一并汇报。
8、加强安全诚信文化建设。建立职工安全诚信教育和培训机制,塑造安全诚信理念,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以“上信下诚”为核心理念,丰富安全诚信文化内涵,采取意识灌输、技能培育、系统教育、层次培训等手段,强化渗透,用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激励和引领职工规范个人安全行为。在安全诚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力求安全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以便职工学习、理解和记忆,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危险源和应急管理
1、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按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六项制度”,即:隐患排查责任制度、隐患定期抽查制度、隐患排查登记和消除报告制度、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管理制度,使基层区队、班组及职工进一步了解掌握危险源如何辨识,隐患如何排查、消除和报告,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2、落实隐患排查责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实施办法》,层层明确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的责任主体。把治理大隐患、抓大系统、防大事故作为控制重点,每月由分管副总工程师牵头,对采掘、机运、通防、基建、非煤等专业进行一次集中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必须按照隐患整改“五落实”的要求,实行闭合管理;对较大隐患采取可靠的监控和应急措施,限期整改;对危及人身、矿井安全的重大隐患实施停产、停业整顿,集团公司安监部、生产部挂牌督办。坚持班组班前查、区队每日查、部门每周查、专业每旬查的排查制度,确保隐患排查不留空挡,问题处理不留死角,排查整改率达100%。对因排查不细致使事故隐患漏查或者虽已排查但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而造成事故的,或者未按治理标准和时限进行整改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加大重大隐患治理力度。坚持足额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抓好安全技术改造、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严防瓦斯、火灾、顶板、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事故发生。每年要对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及国债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投入的实际效果,提高矿井防灾抗灾水平。
1控制论的基本认知
1.1控制论的内涵及发展
控制论是研究在系统内部总体对其下个监管部分的调控功能的科学理论[1]。控制论大部分被应用在安全管理方面,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论指导相关部门必须要明确事故的安全负责人和领导者,深入了解需要控制的系统内部各项工作的工作情况和需要控制的具体对象。除此之外,还要对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人员、相关设备和工作数据等基本资料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在已掌握的信息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安全控制小组,制定严格的安全事故负责制度和工作规范,对员工的工作定期进行绩效评价,最终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科学化的安全管理。控制论从创立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截止到20世纪50年代末,历史上将其称为经典控制论,在经典控制论的理论体系中主要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残留问题,即机器自动化问题。而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现代控制论,现代控制论的研究范畴要远远超过经典控制论,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机器控制,而是转向多方面的社会因素控制,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维持至今,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控制论中的科技成分大大增加,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荣誉了运筹学、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等新的知识体系。
1.2控制论的原则
控制论主要有六大原则,分别为闭环控制原则、分层控制原则和分级控制原则、反馈原则、动态控制原则和等同原则[2]。闭环控制原则指的是在控制论应用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在系统的工作环境内部明确控制对象和控制的最终目的,并在现有基础上对需控制的对象进行评价,同时保留评价结果直到控制完成后的最终绩效评价。分层控制原则指的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论的应用要分层次进行,类似于阶梯状的演进方式在系统各机构内部进行递进式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控制对象的需求和最终目的。分级控制原则指的则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控制要有侧重点,分清楚控制力度的轻重,不仅仅要注意整体的控制,还要注意每个部门的个体控制。反馈原则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工作数据和收集的信息必须及时地向上级反馈,且反馈的信息必须先经过系统内部的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后才能纳入整体的控制体系之中。动态控制原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原则,通俗来说就是系统内部需要控制的部分在允许的条件下都能实现其对自身的自动化控制。等同原则是控制论中最重要的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它要求不论是在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的控制因素都必须大于系统中的被控制因素,这样才能确保系统内部控制因素对被控制因素的控制。
2我国煤矿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煤矿开采业中,85%的开采方式都是以下井挖煤为主,且在能够开采的煤矿中,50%的煤矿是瓦斯含量相当高的高危矿井[3]。由于工作人员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的涌出量就会越来越大,对煤矿的安全管理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据社会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国家已发现的煤矿中携带自然爆炸危险的煤矿占总煤矿的51%,严重阻碍了我国煤矿业的发展进程。不过,相比于十年前,我国现阶段煤矿业开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安全管理上也提高了安全系数,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减少了20%左右,发展前景良好。
3控制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建立全国性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小组
控制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其法律基础。在控制论的指导下,中央政府认识到了控制煤矿安全因素的重要性,颁布了《煤矿安全管理办法》,从法律上给予控制论的工作以支持[4]。不仅如此,中央政府还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小组,对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安全进行统一管理,先保证总体运行的有序性,再在总体之中找出存在问题的个体,有针对性的下到地区进行安全控制。在全国性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小组的管理工作中,监督的力度必须要大大增强,对于现有的煤矿安全管理中违背《煤矿安全管理办法》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如果不知悔改,则必须要予以警告,严重者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或暂时关闭该煤矿,直到安全管理工作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工作。
3.2建立全国性的煤矿安全监测网
控制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国家在“安全第一”的总控制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的全国性的煤矿安全监测网[5]。健美全国性的煤矿安全监测网,可以全面的掌握国家各个城市各地区的煤矿分布和开采情况,对于曾有过安全事故的二次煤矿进行严格控制,并掌握每个煤矿具体的开采数据和安全信息,建立煤矿安全信息网,辅助安全监测网的工作。不仅如此,安全监测网还具有对安全事故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功能,借助互联网的远程遥控功能实现远距离的现场救助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因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3.3建立煤矿安全应急组织系统
在全国性的安全监测网的基础上,为了更细致的管理煤矿安全,贯彻落实控制论的基本要求,国家还应该建立煤矿安全应急组织系统[6]。建立了基本的应急管理组织后,明确组织内部各工作人员的职能和负责对象,使得安全事故负责人落实到个人,切实提高工作人员在事故突发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包含了国家、省、市的分级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了解各级别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对象,对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合理的划分到各个省市的管理体系中,保证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控制。
3.4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不仅要从硬件上实现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控制,还要加大对“软件”的建设力度。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也是诱发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控制论的分层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对外部安全监管工作结束的情况下加强内部的管理与控制,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正是内部管理的最直接表现。因此,煤矿管理者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就必须把好质量关,聘请优质员工,保证其的专业操作技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如此,在工人上岗前还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煤矿工作的危险性和工作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控制论的指导下,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岗后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7]。
3.5加强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
只有做到了上述几点后,加强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才能起到应发挥的作用。在人们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管理系统都建立完善后,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能够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到煤矿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煤矿事故对每个矿工家庭可能带来的巨大打击,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安全管理意识,规范工人的操作行为。加强对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将煤矿安全知识提升到人类社会必备的知识体系之中,是进行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做高标准。
4结论
煤矿生产是高危险行业之一,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安全顺利进行的坚强保证。文章立足煤矿生产实际,就如何加强煤矿安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问题。作为煤矿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如何加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从而确保煤矿生产安全高效进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对安全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安全管理就是嘴上说着重要,实际并不重要。有的则认为安全管理需要不菲的投入,为了减少成本开支,对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员采取大幅度的裁减和压缩,有的甚至人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管理中,从而导致安全管理部门力量不足。二是职能部门关系尚未理顺。在煤矿安全检查和监察方面,相关职能之间职责不清,一旦遇到问题,就相互“踢皮球、打太极”,推诿扯皮,从而影响了煤矿安全管理。三是安全管理模式急需改进。部分煤矿企业现行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以事后管理为主,也就是在发生安全问题后才进行处理和责任追究,这样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没有坚持以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为主,使得安全隐患难以尽早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如煤矿生产作业中,非常容易发生瓦斯爆炸。针对这一问题,有的煤矿企业没有构建全过程动态实时监测、检查和应对机制,导致瓦斯爆炸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矿毁人亡的重大恶果,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二)管理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煤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既有煤矿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安全管理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有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是从社会上低薪聘请的,他们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能力,难以胜任煤矿复杂高危的安全管理环境。在安全管理培训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规划,有的企业认为安全培训会增加开支,有的在安全管理培训方面是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存在着走过场、搞形式、打折扣的现象,对培训过程把关不严,不注重对培训结果的应用,从而导致安全培训的实际效果不佳。二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有的煤矿企业片面认为安全管理仅仅只是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尚未建立全员安全管理体系,与其他人员没有多大关系。这样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煤矿企业没有将安全管理绩效与员工的薪酬待遇、奖金福利等相挂钩,只是采用强制性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安全管理,这样就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难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煤矿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建设存有缺陷
一是煤矿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有待完善。由于煤矿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有的煤矿企业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甚至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而对违法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视而不见,从而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没有严格实行岗位安全责任制,导致管理人员和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从而出现违章操作、随意操作的现象多发易发。二是煤矿安全风险应急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煤矿生产风险性较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如果缺乏科学、及时、有效的应急机制,就会使安全事故带来更大的损失。如果安全应急机制得当,能够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安全应急预案,就能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程度。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煤矿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并深入剖析原因,探析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切实增强主体责任意识
煤矿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意识,牢牢将安全摆在首位,将安全管理作为必抓的重点和关键点,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切实将主体责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和落实在行动上。要以班组为基本单位,将安全管理责任层层细化分解到每个施工班组,着力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探索矿长跟班制度,完善矿长交接班制度,安排专门部门和专门班组实行安全管理巡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到位。要加强安全意识宣传与培训,大力营造“安全第一”的浓厚氛围,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降低出现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概率,促使煤矿安全、高效、持续地运行,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安全责任体系建设。针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议国家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法律法规的高度增强制度约束的刚性。进一步理顺煤矿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关系,理清相关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监测和检查部门之间的职责清楚,便于更好地履行职责,严防出现推诿扯皮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安全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主管责任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就应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严格追究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通过责任追究的形式,倒逼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切实增强责任感,促使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二是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建设。作为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充分履行好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狠抓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从经费、人员、制度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减少安全管理人员兼职情况,尽可能地做到专职负责、专职管理,不断增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力量。
(三)改进安全管理模式
一方面,煤矿企业应针对当前安全管理模式滞后的问题,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将事后控制改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并与事后控制相结合,切实坚持抓早抓小,这样就尽早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如针对瓦斯爆炸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监测手段,对煤矿生产区域实行全过程动态化实时监测、检查和应对机制,这样就可以及时并快速处理问题,最大可能地减少安全管理隐患,降低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切实加强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检查,牢牢抓住煤矿采掘工作规程、井下通风设备、井下管理人员到位情况、特种作业人员配备、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预警预案以及井下的开采布局等重要节点,将安全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加强安全培训。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将符合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从源头上增强管理人员素质。同时,加强安全培训,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和培训结果运用,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全员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挂钩,通过安全绩效考核管理,增强员工参与、支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应急演练。加强安全应急预案制度建设,大力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安全应急能力,从而将安全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结语
煤矿生产属于高风险行业,如果管理不慎,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伤及人员生命安全,因此,只有加强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体系,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模式,才能确保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的运转。
参考文献:
[1]田水承,赵泓超,裴俊斌.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煤矿现代化,2012,02:79-81.
[2]赵福源.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2,35:151.
【关键词】 安全力 本质安全 影响因素 DEMATEL
一、煤矿本质安全及“安全力”的定义
煤矿的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经过扩展而得到的,它已不是单纯的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借助物理学中力的含义,本文引入了“安全力”的概念。“安全力”理论的基石是“事故三因素”理论。三因素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每一特定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一些“本质”的要素,即人、物和环境。“安全力”理论对此进行了扩展:人的因素除了包括一般员工外,还应包括各级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的高低对提高煤矿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机具的因素应扩大到物的范畴,一切影响安全的“物的因素”都应加以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考虑三方面的因素,遵循“木桶”理论,“三管齐下抓管理,方方面面都要硬”,保证安全管理的持续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质安全和“安全力”都强调找出影响安全的本质因素抓管理,发掘导致事故的深层原因找出路,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因此两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统一的。鉴于此,本文基于“安全力”的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为建立煤矿安全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人控力。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力:员工持续学习安全知识的能力;安全行为自治力:员工对安全生产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责任分解落实力:将安全责任分解、具体到每一个员工的落实情况;安全承诺兑现力:煤矿员工对自己自愿遵章作业、按章操作等做出承诺的可信程度;绩效考核推动力:与员工绩效考核有关的安全奖惩制度和措施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力;三违教育感化力:对“三违”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帮助和教育,从而达到感化他们,减少“三违”人数,减少“三违”发生次数目的的实现程度;防灾抗灾反应力:煤矿员工预防灾害、抵抗灾害的能力和熟练程度。
(2)物控力。包括质量标准保障力:主要指质量标准化建设保障工程质量的程度,包括安全质量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等;设备管理规范力:矿井安全设备、设施的规范化管理程度;隐患排查防控力: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隐患,形成科学规范、层层落实、逐级排查、快速整治的隐患排查治理闭合管理机制;薄弱环节监控力:对煤矿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的监控能力;安全设施保障力:煤矿企业安全设施、设备对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科技兴安带动力:通过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增强矿井抗灾能力的程度;安全信息共享力: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安全生产信息畅通,形成上下沟通、反应迅速的网络。
(3)环控力。包括安全思想渗透力: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文化教育等各种方式,使广大煤矿员工(包括非生产人员、生产人员及其家属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关爱生命的意识;安全管理决策力:煤矿高层管理者领导煤矿员工正确处理与安全生产相关事宜、保障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能力与水平;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矿安全管理者参与、落实和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程度;基础管理固本力:“三基”管理对安全管理基础稳固的保障作用;公共环境监督力:各种有关安全的法律制度、规则规范对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督作用;安全文化感染力:安全文化氛围营造情况;生活环境和谐力:通过人性化管理理念,尊重和满足煤矿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的DEMATEL分析
(1)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矩阵。本文采用Delphi法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此次调查遴选的调查组成员由高校安全工程及安全管理专家、国有大型煤矿安全矿长、省级煤矿安监部门工程师等组成,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92.00%。
通过汇总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略)。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根据直接影响矩阵数据,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及建议
从表2可以看出,原因度大于0的影响因素(即原因因素)有:F1,F2,F5,F10,F11,F12,F13,F15,F16,F20和F21。其中,安全行为自治力、安全设施支持力和理论知识学习力位居前三位,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原因度小于0的影响因素(即结果因素)有:F3,F4,F6,F7,F8,F9,F14,F17,F18和F19。其中,防灾抗灾反应力、质量标准保障力和基础管理固本力位居后三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通过中心度可以看出,安全措施贯彻力、责任分解落实力是最核心的两个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抓住最根本的因素:安全行为自治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决不仅取决于严密的制度管理,而且还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管理水平。实施自主管理,以员工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素质为目标,使安全管理的中心从依赖制度管理向遵从安全主体管理转移,达到员工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目的。
(2)突出最直接的因素:防灾抗灾反应力。通过演习等事前手段使煤矿员工熟悉各种常见灾害的发生规律,以掌握抗灾、救灾手段和措施,提高煤矿员工的防灾抗灾应变力。
(3)控制最核心的因素: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区队,重点是井下现场,关键是基层管理干部,只有牢牢抓住基层不放松,紧盯工作现场,充分发挥各级管理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安全措施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三、结语
本文在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从“安全力”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得出影响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为煤矿本质安全化进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助于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2RK
B01383)。)
【参考文献】
[1] 刘海滨、李光荣、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4).
[2] 欧晓英、杨胜强、孙仁科、孙正恩、王义江: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
[3] 袁清和、侯艳辉、郝敏:基于“安全力工程”的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探索[J].软科学,2007,21(4).
关键词:煤炭工程安全;管理研究;参考与建议
1.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煤炭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产业发展路径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至2013年,我国的总体产煤量已经达到了世界总产煤量的20%,但总体死亡率却达到了世界煤矿安全事故总人数的80%,这也显示出了我国煤矿工程安全管理形势的滞后性。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特别是中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较差,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漏洞,内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素质较低,这是造成煤矿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煤矿事故发生的较为频繁,造成后果十分严重,总体安全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投资力度还需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必须要始终坚持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两手抓,坚持煤矿安全与职工素质为主体,坚持改善煤矿安全施工环境,最大程度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2.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2.1安全管理与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煤矿工程安全管理研究问题,首先要对安全管理的定义进行简要的概述,安全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管理者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算、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主要是涉及保障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证与提升企业的基本经济利益,从而促进整体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发展。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主要是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系统及全面的方式方法,对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组织与明确,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职能权限及任务组合的有机体系。从本质上而言,安全管理的目的要实现总体环境的和谐与统一,达到降低安全责任事故及维护工程安全的根本目的。
2.2事故管理的模糊与风险性
由于煤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涉及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不确定等因素,一些意外事故的风险性时刻存在着,由于缺乏对复杂环境的科学、系统的认知,在探知理论与事故的原因上不能简单地以事故发生、发展以及破坏的整体过程,难以从根本上总结安全事故发生的症结所在,从而导致在事故调查结果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综合考虑事故所涉及的风险性问题对于解决煤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对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研究,制定与完善了我国煤矿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地降低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今后解决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漏洞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3.煤矿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3.1安全信息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上文提到,正是由于煤矿安全状况的复杂性与模糊性,再加之安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突发性,因此,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安毅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的完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信息与监控系统,首先要研制与开发出一整套安全数据系统,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起相对的伤亡事故数据库,对事故发生率进行可行性预测。同时,在安全监控系统方面,需要将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其中,以便较好地建立起安全框架信息,从而及时监控安全信息隐患。此外,安全管理部分还需要提供准确无误的安全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系统框架,通过静态管理、动态管理以及过渡管理,逐步掌握与预测安全信息的汇总趋向。
3.2重大隐患问题的监控与管理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工业生产的需要与工业实际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煤矿工程的安全监控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煤矿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以及监管的欠缺,往往不能达到对于一些重大事故隐患的及时监控与管理。因此,需要从经济与技术两个角度综合进行投入,加强对重大安全事故的辨析与控制,加强对重大事故的控制与技术分析的研究,根据煤矿事故相应的特点,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头的控制与监管。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切实开展安全评估责任检测,防止因事故源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隐患。
4.煤炭安全管理的主要解决对策
4.1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设
对于煤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各级政府、企业及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与技术规范,严格按照煤矿安全有关规定,坚持从安全与技术的角度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设。在具体制度举措上,需要加强安全检查工作的落实,将事故隐患责任明确到个人,将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挂钩,充分发挥群众对于安全隐患的监督作用,同时,对于一些关键岗位、特殊工种需要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流程,认真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重点工作狠抓落实。
4.2事故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事故风险管理需要将原有的一般应用管理运用到另外一个相对完整的资源或组织中,以便最大程度上合理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事故损失及后续不利的影响。只有在先进的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才能最终将事故的风险发生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综合而言,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事故的原因、概率及模式,要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就需要将事故发生的概率模型进行结果预测。对于煤矿工程安全管理的事故风险管理可以运用结构相对可靠的评价性模型进行定量预测,以便对其参数变化进行总体决策。对于事故的本身而言,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事故安全风险控制的投入,这一过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及减少决策发生的风险性。
4.3安全管理的程序化与法律化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不断加强重大伤亡事故的分析、调查、评价以及分析等工作,有利于从市场的角度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制定安全管理程序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安全监察责任体制进行调整,要对安全监察机构进行管理,进一步强化基层安全监察工作,有关职能部门需要从责任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强煤矿的基层安全监察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私营煤矿企业,需要重点对其进行安全监察。此外,为了从事故的源头解决与排查事故隐患,需要对一些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煤矿进行坚决关闭,对一些长期不进行事故隐患排查的煤矿从法律上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坚决从源头上消灭事故隐患,切实保障企业与员工的基本利益。
5.小结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的措施,始终坚持对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重视,从源头上抓起,建立起风险管理机制,从法律与制度的角度规范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机制。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事关国家安全减灾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各级监察部门及有关煤矿企业必须要切实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安全体系,建立起高效的安全监察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本文对于煤矿工程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其基本概述、形成的机制及解决措施提供了探索,对预防与控制煤矿安全管理事故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22:18-22.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煤炭企业;监管;行业法规
众所周知,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的储量占世界的近一半,同时,也是煤炭资源的使用大国,煤炭行业作为一类异常关键的能源行业,其生产效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同时,煤矿生产是对安全操作的要求较高的行业,在煤矿生产的全过程中,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对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统一规划、调度、引导、监督和控制。作为高危行业,煤炭生产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报端,安全管理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中。本文首先阐述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接着给出一些安全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安全管理及企业的技术控制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为数不少的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单方面注重经济效益,在对企业生产管理时,安全管理意识极其淡薄,当效益及安全产生矛盾及冲突时,往往会降低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严格要求。除此以外,一些煤矿在执行采掘作业中未能制定清晰地规划,也没能依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开展施工作业,当采掘接替严峻时,并运用非规范化的工作面进行开采,对过断层及石门揭煤等方面未能出台安全管理的技术性保障办法;另外,一些煤矿工作面甚至还出现无风照旧作业的情形。
2、煤矿安全投入的资金相对匮乏 煤炭企业对煤矿生产安全的投入一般分为作业技能培训投入和先进安管技术的投入。然而,事实上,负责煤矿管理的员工在执行生产任务时,煤矿较少对一线作业职工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即便是培训,也仅是流于形式,未能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考评体系,接受培训的职工仅将培训当作变相的消遣,未能严把考评关。此外,伴随煤矿开采技术的日臻完善,,矿井持续延伸会衍生一些安全灾害,例如地热等,在安全管理的技术研发费用相对匮乏,导致提升煤矿自主研发能力的可能性丧失。还不容忽视一点便是生产所需设备较为老化,未能及时投入资金采购新的先进设备,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可靠进行。
3、对煤矿从业者的各种行为控制不够,引致事故频发 据统计,目前因生产人员不安全操作所引发的煤矿事故占事故总量的七成以上,往往由于管理不善或者违规操作所致。具体而言,不少作业职工未能接受专门的安全技能培训,仅凭实践经验执行工序任务,整体素质较差,这势必增添安全风险,使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事故持续增加。
4、煤矿安全管理在制度层面较缺失 针对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尚未设立规范化的管理部门,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人员通常是分管领导或该级别的部门负责人,管理工作在主体上发生偏差和错位。另外,广大矿井职员并未被统一纳入到安全管理的行列中,进而导致少数矿井生产职工消极应付,养成旁观、被动的错误习惯。煤炭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尚未规定有效的奖惩制度,过往推行的奖惩制度仅适用于“罚不走”的职工,已不合乎现今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现如今,职工的频发离职在一定意义上使安全生产的后备人才缺失,直接出现技术力量薄弱、后备人才队伍匮乏的局面,长此以往,使煤矿的安全管理大打折扣。
5、安全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和监督力度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依然沿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煤炭法》,其无论在管理重点还是管理办法上均与现今安全管理工作相脱节。为此,一些地区的政府加紧制定了一批新的安全管理法律规范,然而,在法律规范落实的过程中,却未能执行到位。另一方面,监管力度不够大,尚未迈进正规化的方向。虽然安全管理中的检查频次较多,有年检、季度检、月检、自检等多种形式,但在每种方式的时长及方法均是固定的,煤炭生产企业已十分熟知安检规律,个别企业盲目追求生产效益,轻视安全检查,安全督查的效果欠佳。
二、煤矿安全管理的改进对策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煤炭生产企业要着力改进管理员工的作风和态度,自觉配合安全监管的进度。管理者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中,克服安全培训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创新培训形式,可组织职工在工作之余收看安全教育警示片,提高职工安全防护意识;举办“安全生产心得交流会”,请每位职工现身说法,根据生产任务的分工,结合实际谈下个人要注意和采取的各种安全生产措施,促进经验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开展“一对一”培训模式,有效地解决职工由于文化程度低、专业水平有限、防范意识淡薄所引发的各种隐患,有侧重性地加强职工安全心理教育,从点滴生产举动中杜绝事故发生;举办“企业安全文化展”,通过展览使一线职工深入了解安全操作规程;举行“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激发广大职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干劲。
除此以外,企业高管要将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尽全力为其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积极改善作业条件,坚持以职员为本的理念,为职工送去温暖关怀。
2、扩大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 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离不开技术跟进,为此,企业要加大安全管理的技术研发力度,通过设立安全专项资金,使安全技术获得较可靠的资金来源,并对资金的运用状况加以严密审查,切实将每一笔资金运用到技术研发中。另外,还要积极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积极尝试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组织技术团队深入研究矿井灾害性事故的成因,寻求事故预防的突破口,着力为安全管理注入强大的技术动力。
3、强化基层班队建设,革新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安全管理在制度上要取得创新和突破,由监管型朝着自主型方向前进,探索安全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新模式,积极搞好安全巡检,对矿井作业点开展明确地职责分配,落实个人责任制,事先做好每个生产环节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责任人牵头控制和预防。
强化班队建设,提升促使各项安全法规落实到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增强执法团队的综合素养,形成领导班子戮力同心、照章办事、有规必循的工作态度,调动执法团队的力量服务于安全管理。
结语
煤矿安全的生产和管理不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还对于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层意义。为此,需抓紧抓好煤矿安全管理这根弦不放松,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平稳运作,带来更加直观的市场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卫,马尚权.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探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04)
[2]徐振茂.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3)
[3]王义江;马文彬.煤矿安全事故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