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8 16:35: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第1篇

“在高速动车组初期上线运行的情况下,出现一些不适应状况应该是正常的。飞机已经非常成熟了,但现在航班不是经常晚点吗?”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200公里动车组项目技术负责人牛得田说“晚点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磨合熟练度的提高,技术晚点现象会逐步减少直至消失。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高速动车组安全是绝对有保证的。”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也认为:“在第六次大提速准备过程中,高速动车组经过了严密、充分的试验,试验运行总里程达到4.5万公里。其工程技术是可行的、安全是可控、可靠的。”

然而,在有些人看来,这些列车晚点故障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网上有议论说,市场失去了,技术没有换到手。

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光介绍,经过广泛调研,铁道部确定在全面系统的引进动车组设计和制造技术前提下,重点引进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九大关键技术,进而确立九大关键技术为动车组核心技术。

“我们充分利用市场优势,以转让核心技术并实现国产化为目标,始终把握谈判主动权: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以九大核心技术为主线,突出强调系统集成技术和制造技术,构建国内消化、吸收、再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关键着力点,带动空调系统、自动门等10项重点配套技术及其他一般技术的全面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光如是说。

第六次大提速作为一个载体,载动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脚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高速动车组的国家之一。运用这些技术生产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带动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第2篇

要]历史经验表明,实现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是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低,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结合国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逻辑思路是:从组织机制、投入机制和转化机制三大方面实现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耦合,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从而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创新升级。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耦合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61-06

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研究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安徽省实施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承接产业转移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产业的承接、对接、转化和创新能力。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美国承接英国的产业转移,日本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还是亚洲“四小龙”承接美日等国产业转移,其成功经验无不是强调技术转移中推进自主创新。我国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也警示我们必须要注重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所以对于皖江示范区而言,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优化技术转移体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产业承接、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高度融合,从而促进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和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

一、皖江城市带产业技术现状分析

1.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3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5%,其中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大约占据了全省88%的份额。但是,从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GDP的比重仅为9.5%左右,传统产业仍占90%以上①。从高新技术龙头骨干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来看,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1,335家,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551家,其中营业总收入过10亿元的83家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皖江城市带,仅占总数的4.64%,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

2. 自主创新能力低

纵向比较,皖江城市带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主导力不强,数量不多;横向比较,则与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1]。《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显示,2010年皖江城市带研发经费投入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8%,投入小,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同时,皖江城市带产学研互动性不强,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主要从事组装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精深加工少。

3. 产业发展不具备规模竞争优势

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800万,据世界第一,2011年继续居全球第一。而10年前,我国汽车年产量仅仅只有300多万辆。规模的扩张,带来的是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皖江城市带的集群式经济组织大多由“小而全”的企业构成,大多数企业都没达到最低经济规模的要求。以皖江城市带18家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6家)为例,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881亿元,利税总额267.6亿元,但是所有基地的企业总数却达到了3,932家,上述两项指标的单个企业平均数为0.73亿元和0.068亿元。可以看出,单个企业的经济规模很小。同时,由于行业协调与指导的缺失,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突出。此外,皖江示范区内大多数企业群体之间竞争多,相互联系配合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整体竞争力不足。

4. 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皖江示范区建设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但是,皖江城市带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资源型工业占据了主要份额,总体上来看污染问题形势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巢湖流域严重的水污染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情况。资源环境的压力,势必会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不利影响和制约。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

从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的视角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一般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想当然的认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自然而然地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以为可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就等于拥有了高新技术;二是重视技术引进和外资引进,忽视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拉美国家在产业承接中却被动的迎合产业转移,放弃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忽视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以致陷入发展困境。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技术学习,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飞跃,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1. 拉美教训

受到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起,许多拉美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取代了原先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工业发展战略。各国政府纷纷集中优势的资源、要素,采取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外资本投资本国制造业,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20世纪60年代,拉美各国的经济全面腾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从400多美元提升到1,000美元,个别国家甚至达到1,500美元左右,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但是,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为代表的拉美国家直到现在,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被视为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并且看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拉美国家面临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视角来看,拉美国家普遍缺乏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则是其致命的失误。拉美国家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缺少巨额长期投资使得科技创新难以进行。总体上说,拉美国家历来不够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主要依赖于引进外国技术。一直以来,拉美国家都没有意识到知识及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试图依赖市场来完成技术发展和结构升级。然而事实证明,贸易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大发展,却破坏了当地生产活动中通过“干中学”积累技术能力的机制,错过了抓住知识经济的机会,结构升级也非常缓慢,甚至停止不前。值得注意的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国家也曾经试图通过贸易保护的工业化来改变自身一味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改变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却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外国资本和市场的力量使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又重新走向了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拉美的发展模式仅仅依靠非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基本放弃了国内技术能力和本土基础性R&D努力等“知识密集型”的活动[3]。

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和大量的FDI涌入使得拉丁美洲地区主要作为两种角色参与世界经济:一是日益成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钢铁、纸浆、铜和蔬菜、油等)的供给者;二是在装配线工业模式下利用非熟练劳动力为发达国家生产廉价商品。所以目前在拉丁美洲就出现了两种难以改变的支配性的国际专业化形态:南椎地带国家专业化于自然资源加工工业,而墨西哥和小的中美洲国家则从事装配线制造业,所有这些在国际生产供给链上都是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拉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充分说明了作“初始”的技术学习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2. 日韩经验

1968年,日本GDP总量达到1,000亿美元,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此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均GDP继续高速增长,并基本保持了社会稳定,平稳度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而韩国的人均GDP则在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是日本和韩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共同做法。

20 世纪60 年代,日本大力实施“技术立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 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将那些比较优势快速递减和逐步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外转移,对东亚地区、东南亚及我国沿海地区展开垂直梯度的直接投资,不断提高其国际分工地位,逐步建立了基于新应用、新技术的新的比较优势,有效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实现了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赶超发展。如1957年~1990年间,技术进步因素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6%②。 “技术立国”以及21世纪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使日本成为东亚地区工业化的先行国和经济发展大国。

1982年,韩国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该战略明确提出,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产业,大力促进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再向电子工业和高技术工业的转型,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韩国一直把基础研究视为整个国家技术的源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高附加值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成功实现了经济赶超和发展跨越③。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韩国为了降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技立国”战略,开始大力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韩国提出了“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从“引进、模仿”创新向“创造性、自主性”创新的转变。2011年年初,韩国知识经济部公布了2020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思路,提出要实现从“快速跟踪”战略到“领跑者”战略的转变,并实施“独一”未来成长战略。作为“科技立国”战略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大幅度增加了对R&D的投资,反映了政府政策从促进轻工业、传统工业到关注重工业、技术型工业,再到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大转变④。

三、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的耦合机制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4]。本文认为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是相互耦合的关系。这里耦合的含义是指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不仅仅是静态的交叉重叠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二者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承接产业的目标服务。

技术转移包括很多方面,自主创新内同样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效耦合必然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对实现二者的有效藕合的作用却不尽一致。本文仅针对二者耦合过程中的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方面展开研究,将二者的耦合机制归纳如下三个方面(见图1):

1. 组织机制

这是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宏观外部的耦合域。这里的“组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狭义的创新网络的“组织”,又包括形成这个网络组织的制度,其中制度又包括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激励创新的政府政策。

(1)创新的网络结构。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技术转移”。一般来说,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研究机构、非营利研究机构等是创新的生产网络;教育系统、培训机构,技术咨询服务系统等是创新的传播网络;企业、政府等是创新的传播网络。

(2)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某一地区而言,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尤其重要。同一个地区的企业在互相学习、竞争的过程中使得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不断渗透到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而催生区域内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单个企业来说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即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所得的收益小于整个社会所得的收益[6]。同时,企业和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在区域内相对信赖的气氛中交流和分享技术,互相激励,共同创新,共同追求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形成了区域内部互相带动的创新文化。

(3)政府激励创新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区域创新体系对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区域收入的重要性会促使区域政府重视对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激励新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建设,消除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障碍,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市场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可以集中技术转移和科技开发中心构建有效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2. 投入机制

(1)人力资本投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是倾向于把技术转移到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丰裕国家和地区。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决定各国的技术能力,因为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依赖于各国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决定先进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因为先进技术毕竟需要相应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与之相匹配[7]。要通过增加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培育研发性人力资本、注重生产性人力资本累积等途径,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技术转移,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R&D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确保区域R&D活动的前提。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R&D经费都倚赖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科研机构投入、风险投资、银行借贷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入。特别是金融机构参与到区域创新体系中,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通过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为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 转化机制

(1)企业载体。企业在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作为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还难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必须继续担任技术创新的中坚角色,加强核心技术和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服务平台。科技中介组织主要为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和供应方搭建沟通的桥梁,协助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让,消除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中由于主体间缺乏知识和技术流动的平台而产生的诸多障碍。行业协会、中介型服务组织(如市场调查、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法律、职工培训机构等)以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是提供创新的孵化平台。

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耦合的对策建议

1. 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在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调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竞争领域的研发活动应由企业来承担,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9]。因此,应将确立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引导企业成为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科技成果的吸纳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的投入者,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拥有者,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要继续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确立和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从体制上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10]。

2. 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

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为主)、轻纺产业集群(以安庆、芜湖为主)、冶金产业集群(以马鞍山、铜陵为主)、化工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为主)和建材产业集群(以芜湖为主)已经初具规模,部分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许多产业集群的层次较低,创新性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非常小。所以,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从内部自我深化和外部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升级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过生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等途径,实现产业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进;二是使本地产业集群融入外部先进生产网络,并与之建立纵向的差异化分工联系,从而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生产能力的提升。

3. 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

要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加强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自主创新合作的联络网络和常规工作体系[11]。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升级,有赖于技术进步,而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则是技术进步的不竭源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无法适应技术竞争的需要。对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是跨国公司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12]。在技术创新联盟的技术研发过程中,可以实现联盟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共享,推动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档次,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所以要鼓励皖江城市带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交流,组建专业性区域协同创新联盟,进行联合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着力打破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技术障碍,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技术水平。

4. 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

一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引进知名专业中介机构,围绕战略咨询、网络信息服务、高新技术服务、金融创新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一批新兴中介机构,通过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运作,举办各类贸易和投资洽谈会、展销会、交易会,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交流,为产业集群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二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要充实有网络平台内的信息资源,拓宽网络平台的辐射范围,进一步优化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三是完善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来创造软环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为皖江城市带各类自主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四是发挥科技服务类行业协会的作用。要积极组织协会会员开展市场开拓、行业协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努力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提高行业协会的声誉,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类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扩大其覆盖范围,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类行业协会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 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

皖江城市带各地方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提升自身公共服务水平。要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促进政务网站群向功能服务型转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皖江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地政府要制定适合地区优势和特点的招商引资目标和政策,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引导区外产业集群的转移。要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提供全面的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

[注 释]

① 根据《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中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② 转引自:王春法,《国家创新体系与东亚经济增长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232页。

③ 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在R&D上居于领先地位,韩国工业提供资金的R&D的比率超过台湾3倍、巴西或印度19倍、泰国将近50倍或者墨西哥的380倍(转引自桑加亚·拉尔,2000,第163页)。

④ 1981年以来韩国、巴西两国R&D投入强度的]变情况与两国人均GDP]变趋势高度相似:20 世纪80 年代韩国、巴西R&D投入强度起点的差距并不大,但随着韩国"科技立国"战略的确立实施,韩国R&D投入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并于2007年达到3.47%,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位于世界前列。长期以来,巴西科技进步与创新不受重视,R&D投入强度始终在1%以下徘徊。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研[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27.

[2] 孟丽,潘理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3):107-111.

[3] 贾根良,于占东.自主创新与国家体系:对拉美教训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6(6):82-87.

[4]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133-136.

[5] 黄卫平,李娇.国际产业转移平台与技术转移探析--兼论中国促进技术转移的对策[J].经济经纬,2008(4):24-27.

[6] 杨丹萍.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机理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8):18-20.

[7] 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26-38.

[8] 唐乐乐,苗长虹.产业转移与河南省产业技术学习及自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8):99-101.

[9] 张雪梅,王双.国外科技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44-48.

[10] 戴庆华.江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自主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22-24.

[11] 钟敏.“泛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与技术转移分析[J].经济纵横,2009(8):57-59.

[12] 袁兢业.基于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竞争力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5(9):74-77.

The Coupling of Industrial Transfe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 Example of Wanjiang City Belt

Wang Xianzhu, Cheng Zusong, Wang Chuanb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 anshan 243032,China)

第3篇

技改投资的思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公司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技术改造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结合公司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基础部件向“专、精、特”发展,公司分别从主机、核心零部件、新型产品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大力进行技术改造。

1、提升主机产能和技术实力,扩大产品国际市场

作为中国推土机行业的排头兵,山推推土机在国内同行业内保持了“销售收入、销售台量、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盈利水平”五个第一的优势。主导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提升推土机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公司整合有效资源,新建厂房8万多平方米并完善各项公用设施,引进焊接机器人、卧式加工中心、淬火压床等国际先进焊接、加工、热处理关键设备9台套,购置各类国产先进高效设备651台套,该技术改造项目将技术先进性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进行关键工艺设备柔性化和通用化改造,如台车架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后桥箱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后桥箱加工生产线、热处理多用炉生产线、大功率齿轮整体感应淬火机床、应用自动输送技术设计的整车涂装线、整机总装与部件装配自动输送线等。本项目在技术和工艺上,与现有产业技术或工艺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关键技术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设备及配套设施投入,提升了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能力,生产设备先进、工艺布局合理、物流顺畅、厂房配套设施合理适用。

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了公司推土机的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目前山推股份公司已具备年产推土机系列产品(80~520马力)15000台的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投资达4.2亿元,关键技术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国内推土机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2、提升核心零部件产能及质量,凸显企业独特竞争优势

根据大型施工机械基础部件的制造特点,公司以自主开发为主,结合引进的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大力推进技术改造项目:

1)投资了4.1亿元,扩建履带底盘联合厂房1.3万平方米,增加满足批量生产的关键设备,使履带总成的生产能力达到16万条;2)投资3.8了亿元,新建变矩器变速箱生产厂房7.6万平方米,购置各类工艺设备,形成年产变矩器13万台套、变速箱3.1万台套、铸铁件6000t、铸铝件5000t的生产能力;3)投资了2亿元,新建材料成型联合厂房3万平方米,购置各类工艺设备,形成下料件11万吨和结构件2.4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通过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了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制造水平以及产品质量,关键工艺装备和检测设备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大幅度增加。

3、拓展产业链,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

公司积极研发大马力推土机履带产品,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2010)第十大类“机械”17.新型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及装置制造,符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九章改进提升制造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产品提高产业技术政策建议》中重点发展八项关键技术之一的“四轮一带研发制造技术”。

山推履带底盘拥有一定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比如链轨节厚度控制技术、零件硬化层精确测量控制技术、热处理零件残余应力测量技术以及装配精确控制技术等。本次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履带主节以及链轨节加工采用柔性加工中心,轴套热处理采用外周整体淬火,热处理效率提高3倍,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外部损失PPM得到有效改善;履带板、轴套、链轨节的热处理,已形成山推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链轨节精加工质量水平突破了履带的工艺瓶颈。使履带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山推股份履带产品型谱得到拓展,可以为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矿山机械所有主要机型配套,包括80~900马力的推土机、3吨~70吨挖掘机、25吨~100吨旋挖钻机、煤矿掘进机、摊铺机、凿岩机、定向钻孔机、履带式起重机等机种。

目前,履带已配套山推股份的SD16、SD22、SD32、SD42以及国际市场常见的D7G、D6G、D10N等多款机型的履带。山推可为国外主要履带机型及KOMATSU、HITACHI、CAT、VOLVO、ATLAS、CASE、JOHNDEERE等挖掘机、推土机市场提供履带链轨配件,履带的研发成功是履带行业生产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此外,公司通过并购以及后期的技术改造,先后投资3.7亿元和5亿元建设了混凝土机械生产基地和消防车起重机生产基地,达到混凝土机械5000台和消防车登高车等3500台的产能,丰富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线,提高了产品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和水平,增强创新和自主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的能力。

4、强调技术研发,走在国际的最前沿

以提升山推股份核心竞争能力和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为目标,依靠各级政府支持,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大力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及工程化、技术推广应用及辐射等科研工作,积极探索高效的科研管理模式,加快高新技术和适用性技术的开发创新,加大对工程机械应用理论的研究和投入,用智能化技术开发和改进产品,健全研发机制,培育研发队伍,掌握工程机械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全面引导行业技术进步。

投资的山推研发中心项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研发体系为主线,通过3~5年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开展基础零部件和整机可靠性实验研究,把主机产品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800-1000小时);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控制系统,在智能化、微动性、平顺性、远程故障诊断、施工技术专家系统等方面实现突破;在节能环保、降噪减排、绿色制造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人机工程、结构优化、工业设计、防腐等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的实施将使山推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领先者,国际工程机械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强化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投资项目的实施,增强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使公司工程机械产品的制造能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均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山推股份公司深入贯彻“两个转变”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公司目前总占地面积约20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4000多台,其中主要生产设备3000多台,各类数控机床700多台套,拥有先进的德国制造热模锻生产线;IPSEN多用炉;意大利铸造线;德玛吉、东芝、小巨人、三菱、牧野、捷克道斯等各类数控加工中心;贝尔德光谱仪;海克斯康三座标测量机;齿轮加工和测量设备;机器人焊接、激光切割等一流的生产、检测、试验设备。2012年山推股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实现大幅度跨越式发展。

荣誉与责任并行

山推股份公司被评为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山推股份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荣誉称号。2008年山推股份公司荣获山东省质量管理奖,2010年获建筑机械用户委员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同年,获“2010中国主板上市公司价值百强"称号、获中国机械制造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荣获济宁市市长质量奖、山东省省长质量奖。2012年被评为“全国企业化示范基地”。

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济宁中小配套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形成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的集群优势,积极提供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公司十分重视公益事业,把献爱心作为加强山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并常年坚持,先后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首届孔孟之乡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单位”等称号。

后记

山推人秉承着“坚忍不拔、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按照公司“十二五”战略规划总体部署,统筹国内国外市场,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坚持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创新,使公司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海外营销网络趋于完善,海外市场需求稳步上升,继续保持了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为公司相关多元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未来山推股份公司将大力发展成为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简介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0年,1997年1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9年6月18日成立山东重工集团,山推成为其权属子公司。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自主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2.设置目标,分层指导,尊重个性。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受年龄和年级的限制。有的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小喜欢计算机,水平明显地比其他学生要高,甚至在不同层次的竞赛中多次获奖;也有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知道得不是很多,学生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不要限制他们的创意,应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或发现式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自己的操作任务,然后通过分层指导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知识容量,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求创新

1.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而这种兴趣的真正所在,是对计算机上网或游戏的热衷。对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几乎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学生中的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来玩游戏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适时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志向。其实,游戏中有许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学生可以从游戏中学习知识,并在游戏中明白许多道理。既然学生对游戏那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妨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例如在讲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经过加工后装在计算机里,课堂上把准备好的作品演示给学生看,这里包括优秀获奖的作品和学生自己编写的游戏作品。那些动感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就吸引了学生。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还没有开始,所有的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自己找出哪些作品更具有创造性。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兴奋了,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使其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喜欢画图,就让学生用画笔进行美术创造;有的学生喜欢网页制作,就让其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进行网页制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所有的学生都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很有创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个作品都要逐个进行分析、评价,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创造中感受到了欢乐,在快乐中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就是自觉的、主动的、热烈的,就会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推动其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在Word中进行文章排版时,我准备了一个题目为《校运会中精彩一瞬间》。学生一听到这个题目都非常感兴趣,发挥想象力完成了短文,并对这段文字进行美化、排版。然后,老师评选出最精美的作品,并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从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一方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当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从中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把“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亦珠《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佚 名《论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探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72-01

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为了满足社会的强烈需求,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学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1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传授学生知识,学生就没办法做到“举一反三”,他们只知道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决,却不懂得如何解决某类问题,长期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削弱,他们也对学习信息技术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他们能更加自主地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依赖于老师的指导,老务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和创新。具体来说,老师在教新的知识内容时,不用全部都讲明,而是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通过实践进行探索,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无形中得到培养,而学生的自我探索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2 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学习环境

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学生想更好地学习也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从学生的具体出发,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创新氛围中去探索、去创新。举个例子,老师在讲word这部分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在word中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背景图片呢?”。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会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答案。有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还是继续进行不断的尝试,最后有的同学发现可以使用“插入”――“图片”这条路径,而另外有的同学找到了直接复制粘贴的路径。通过这种有趣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创造性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3 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老师如果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知识里,那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和禁锢,他们的思维没办法得到发散,他们只会在一个框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办法想到新的解决途径,这样的话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为了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老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索和研究,从生活中找寻答案,获得更多的思考灵感。例如,老师在讲新课之前,可以问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有哪些?生活中你们是怎么获取信息的?”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出答案。通过这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他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会不断搜索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找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意培养。

4 打破传统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我们知道,在过去信息技术的教学路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为学生解答课本中的问题,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他们的思路只会跟着老师走,完全失去自己的学习方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社的素质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应当敢于打破过去的教学路径,在进行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自主地预习,将问题记录下来,老师在课上并不是先讲知识,而是询问学生关于在自主预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并为他们进行解答。不过老师在解答之前,可以让学生猜想可能的答案,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教学路径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5 任务分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如果老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任务分配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只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太撑”,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当科学地运用“任务分层法”。所谓任务分层就是老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所布置的任务进行分类分层。老师可以将任务按难度进行分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任务让其完成;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种分层学习,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完成任务,在获得成就感后,学生便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他们完成任务之后会有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可以作为动力推动他们完成更高一级的任务。

6 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老师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学生营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毛俊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1165+1171.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自主创新 教学模式

检 索:.cn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的升级使整个艺术设计专业在观念、思维模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对设计教育和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当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虽然国内院校已经从教学理念、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开始着手改革,但现阶段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单向传授而非创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独立思考、分析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院在“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试点班”近2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种“开放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创新”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种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确有实效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构想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是教育变革的方向。因此,构想中的自主创新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资源的开放为基本条件,结合教学、研究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营造创新的意识和氛围,改善创新的条件和环境,以开放推进实践教学,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空间,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弹性平台,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在教学形式上由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型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研究型教学,鼓励培养学生主动“学会发现”、“学会学习”,激发其能动性和帮助其实现自主、积极的创新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

二、实现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一)开放的设计教学资源平台

自主创新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重视学习环境对自主、合作或解决问题等类型学习的支持。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注重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考和实践的硬件环境,还提供学习材料和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软环境的支持。除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教学实验设备,还强调学生对学习氛围和人际互动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学习环境,扩大学生实践与艺术创作空间,充分提供学生完备的实践手段和条件,使学生能够不受约束,大胆探索。例如通过完全开放的展厅,使学生能够看到最新的学生作品展,可以激发学习情绪与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以项目组的方式可以进入实验室使用专业的实验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验室里每个学生不仅有自己的个性空间去思考和学习,也有机会去观察其他同学在做什么,促进学习过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

(二)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形式

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和表达,更注重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进行合作及决策的素质培养。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从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到训练思维能力和评价决策能力,此外,还要训练交流沟通能力。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研讨课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每位学生将根据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或者实际项目进行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自选和多种限选及任选课,从而促使他们在某一方向形成自己的偏好和特色,以特有的思维方式发现、感受、判断、联想和创造的能力,避免了设计上的雷同。

另外,自主创新型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通过设计实践过程、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强调在对学生想象力、推理能力和评判能力的训练中结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创新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利用快速表达的形式对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进行记录表达,还通过手工及机械加工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空间感、触觉感和捕捉信息的敏感度。如通过让学生自选模型材料,自己决定设计方法和调整形态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对材料、设计方法、产品形态等产生更为具体和形象的认识,从而深入设计问题本身。

(三)推进项目式教学方法

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设计项目或国内外设计竞赛做为课程训练主题。通过对教学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强化,将其涉及的内容融入到相关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充分建立“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务实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和市场的需求,而且也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设计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能真实地感受设计课题。这种把专业理论和实际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三、自主创新型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以上几点,近两年我院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型设计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探索。2011年和2012年在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中应用了上述新模式,并从教学效果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几方面验证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

(一)项目的提出

以2012学年第二学期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班教学为例,该学期结合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围绕竞赛主题――“诗意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立足设计的创意性与实用性的相统一,即强调立足生活,为生活而设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作品不仅仅要满足单纯产品功能与形态的设计,而是基于对相关产品与产业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摆脱纯概念纯创意的设计框架。

(二)项目的组织

作为与竞赛相结合的项目,在教学中通过自由分组的形式将班级同学组成多个项目团队,还成立了由多位资深教师组成的项目顾问组,艺术工程实践中心也为项目提供了教学场地和实验设备,师生共同参与竞赛作品的征集。整个项目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以团队形式与老师合作,就“诗意生活”主题进行调研与分析,并提出设计思路;第二阶段,围绕“诗意生活”展开头脑风暴,完成设计初稿;第三阶段:在实验室做出样品模型,对设计方案反复讨论、验证,最终完成项目。

(三)项目的实施

结合设计竞赛以“诗意生活”为主题开展课程项目,希望通过一系列为生活而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调研分析,围绕主题,通过对社会、城市环境、人的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分析来挖掘新的生活方式构想,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通过整合现有技术,寻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市场机会。强调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现设计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而努力。学生分别从文字图片材料的收集和体验调查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网络、图书馆、书籍杂志等多种途径收集文字图片资料,同时在了解项目主体思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设计的市场调研。通过调查体验,随时记录产生的创意构想。在此基础上,各组进行了几次讨论、整合、修改,逐渐形成设计方案,并在方案基础上进行模型的制作,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的修改,从而最终产生多件创意类作品(图1~3),这些方案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通过设计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成效的一次集中体现。

第7篇

立项代码:

第一条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甲方)、_____(承担企业,以下简称乙方)、_____(推荐单位,以下简称丙方),根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XX年度第_____批项目计划、项目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为顺利完成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的_____项目(立项代码:_____,见附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合同》,以下简称国家创新基金合同),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合同。

第二条 本项目执行期为自_____年_____月至_____年_____月。本项目完成时,项目的总体目标及经济、技术指标、质量标准见国家创新基金合同。

第三条 本项目实施的阶段目标见国家创新基金合同。

第四条 本项目执行期内累计新增投资_____万元。为支持本项目,在本项目执行期内,除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_____万元外,甲方计划无偿配套资助乙方_____万元;乙方计划新增投资_____万元;丙方负责落实配套资金_____万元。

1、甲方拨款计划进度:

(1)本合同生效后_____个工作日内拨付首次资金_____万元。

(2)在项目具备验收条件,并经甲方审核符合验收要求后拨付剩余资金 ____万元。如甲方认为该项目未具备验收条件或不能验收合格,可推迟或不再拨付剩余资金。

2、乙方资金到位进度:见国家创新基金合同。

3、丙方落实配套资金到位进度:

资金到位时间 落实资金数额

(1)_____年_____月 _____万元

(2)_____年_____月 _____万元

第五条甲方拨付资金用于以下方面:

1.

2.

3.

第六条 乙方应对本项目资金的拨入、支出实行单独核算,对甲方拨入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第七条乙方应如实、按时照规定之格式,填报半年、年度资金项目《监理信息调查表》及其他统计报表,并接受甲方和丙方的监督、检查。丙方应协助甲方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管。

第八条 本项目完成后,甲方将组织对本项目进行验收。乙方、丙方应做好验收的有关工作。

第九条在本合同生效后5年内,甲方有权因非商业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在政府性会议、报告、文件、统计资料等)使用乙方企业、项目信息。

第十条 本合同的变更、撤消立项、终止按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合同变更、撤消立项、中止合同的有关规定执行。任何一方因不可抗拒因素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时,应及时通知另一方,并在合理期限内出具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的证明。

第8篇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 自主创新 激励机制

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高科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它是走在科学、工程和技术最前沿的新兴技术群。高科技产业则是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产体系,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开放的今天,高科技产业经受市场的大力推动,成为世界最为瞩目的焦点产业。高科技产业是知识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因此技术难度大,智力要求高,其渗透性和竞争性强,投资风险大,是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影响的走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产业。特殊的产业性质与特点需要高科技企业内外环境的高度协调与完善。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且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两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成为焦点,它将是中国未来15年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我国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生产以及出口都发展较快。其中高科技制造业的增加值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个百分点。在对外出口方面,尽管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高科技产业依然蓬勃向上,一片生机,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29.4%。

“自主创新”的技术是高科技产业真正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最核心的资源,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一直走在国内前沿,并在国内形成了如北京中关村等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内外环境的相辅相承给予了我国高科技产业勇猛向上的发展势头。然而我国企业总体上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大部分企业只是照搬国外模式,纯粹在国外孵化,忽略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性。此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人才的匮乏同样制约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激励机制的完善对于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及留住企业核心技术人才来说都是必要的条件。

政府对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与激励

高科技产业激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在我国的国情下,政府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不仅可以在经济财政上、政策法规完善上给予企业最核心的支持,还能为学与研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从经济上给予支持。财税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已经将其作为对企业重要的激励措施。研发对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可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比例,财政的拨付应向其倾斜。高科技产业是具有高风险的,为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政府可能扩大财政的担保以及支助的范围。这对于那些有发展前途但风险又很高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保障,不仅可以扩大高科技企业的规模,还可以更加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鼓励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这也有无形的导向作用,企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的支持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潜能,有效地形成了激励机制。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税收的减免将会大大缩减企业的成本,从侧面宣传了政府税收的激励政策,企业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研发以及员工身上。政府除了对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还可以作为企业的客户。规定政府每年都要定比例采购我国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划出专门的资金用于采购,这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还可以借此检验产品的质量,监督企业的生产。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完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是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点,高科技企业就是凭借自身力量开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屹立于市场。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间的竞争点,它从诞生到管理的过程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在发达国家,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极大的保护,同时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在欧美的各大型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国的知识产权一般都不会轻易卖给他国,如果我国想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有所发展,则要靠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真正实现科技上的独立,拥有自身最核心的技术。在这方面,我国要加紧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套完备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我国有零散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条例,但目前仍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保护自主创新的成果。法律制度是从根本上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更是有效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是相互促进的。

“产学研”相结合,重视人才的力量。“产学研”是高科技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发挥各界力量的综合体现。它是将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都纳入了创新的行列,要充分重视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扶植和造就这一批创新创业的人才。“产学研”体系加快了研发的脚步,且促成了企业科技成果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说,把“学”与“研”联系起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培养了专业化的人才,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对于科技人员来说,这一体系则为其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得到企业最大的尊重,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产学研”的结合无论对企业还是高技术人员都达到了有效激励的目的。

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社会以及民众的支持。只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才能深刻理解企业的自主创新,支持与包容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失败率也就多于其他产业,自主创新仅仅依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自主创新的结果。创新不易,特别是对于世界各国都竞相争取的高科技产业,一个能够允许失败的机制则免去了许多企业冒险的后顾之忧。同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有利于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则有了精神上的鼓舞。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有效激励的外部因素。

加强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激励

我国目前倡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要培养企业自觉创新的能力,让其自身成为创新的主体,政府只能通过外界环境的完善来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激励是对企业经济和人力的投入。在经济上是要健全企业的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比重,在人力上则是善待企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核心员工的忠诚度。

加大研发投入比重,健全核心技术。高科技企业的关键在于研发,比起欧美国家的研发投入我国相对较弱。要想在世界市场上有所发展就要加大研发的投入比重,从而建立健全企业的核心技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学研”不仅仅是政府的投入,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本身,那么企业就要在政府提供的有利的科技环境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越发重要。核心技术的健全能够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它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和研究出自身核心的竞争专利产品与技术,从而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第9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生命周期;青岛家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3005405

Study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elfinnovation

Based on Lifecycle Theory

LI Minghui1,2, LEI Lianghai1, SUN Aixia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ost studied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from static perspective, lacking of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constructs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analyze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hases of lifecycl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uts forward different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 selfinnovation in various stages of lifecycle. This paper takes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industrial cluster as an example of successful cases,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laws in various stages of lifecycle of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lying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s; selfinnovation; lifecycle theory; Qingdao household appliance

1 引言

目前,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有利环境[1~5]、内在竞争优势[6~9]、静态的政府促进政策[10,11]和企业制度安排[12]等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对生命周期中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动态、系统分析。集群治理不仅是集群开始形成时的政策研究问题,也是伴随集群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课题,也就是说不仅仅在集群衰退期需要治理,从集群出现开始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需要治理,只不过各个阶段治理的重点和内容是不同的[13]。深入研究生命周期中推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的要素、规律、方法、制度与政策等将有助于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