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8 16:35: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热射病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犬;中暑;犬热射病

犬日射病和犬热射病临床上统称犬“中暑”。日射病是指在炎热季节阳光长时间直接照射犬头部后,引起脑膜充血和脑实质的急性病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严重障碍的现象。热射病是指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动物机体产热多而散热少,体内积热,体温过高(41℃),由于热量散失障碍而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一种病理现象。日射病和热射病都会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紊乱和障碍,临床症状极其相似,症状较难区分,但二者的预防、治疗措施基本相同。在炎炎盛夏,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犬患上日射病和热射病几率很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季节进行长途运输和连续工作的工作犬,应特别注意预防犬患上日射病和热射病,要经常观察,一经发现有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对症治疗,避免造成损失。

1.共同病状

日射病:因犬长时间受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阳光中的红外线穿透颅骨直接作用于脑膜和脑实质,引起血管扩张、充血、水肿,甚至出血;而紫外线则造成脑神经细胞的实质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和脑组织蛋白的分解。导致脑脊髓液增多、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机能紊乱,机体新陈代谢异常,出现自体中毒、心力衰竭、呼吸浅表、抽搐痉挛、昏迷等症状,重症可致犬死亡。

热射病:多因在密闭、温度高、通风差的环境中导致发病。由于环境温度高,机体自身产热多而散热少,体内积热过多,散热平衡失调,机体缺氧,致有毒代谢物大量积蓄体内,形成自体中毒,出现心肺功能衰竭、静脉淤血、黏膜发绀,重症犬易导致窒息性和心肺功能麻痹性死亡。(如犬在狭小而相对密闭的环境下运输超过一小时则极易导致热射病发生)日射病和热射病二者临床及病理机制大致相同,均体现为高热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病理变化。剖检表现为脑膜血管均出现出血和淤血等实质性病变,脑水肿、心包淤血和肺水肿、肺充血。

日射病和热射病二者症状相似,临床上不易区分。表现为突然发病,患犬体温急剧升高达41℃以上。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瞳孔随病情加剧逐渐散大,末梢静脉怒张。由于脑组织病变水肿、充血,可见表现的脑症状为:精神抑制、站立不稳、倒卧不起、划水状、间或昏迷、意识丧失或精神亢奋、狂躁表现。当肺部发生病变时,可见张口伸舌、口吐白沫、呼吸浅表症状。急性重症患犬,有的会突然倒地、肌内痉挛、抽搐、昏迷,以至于猝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发病情况及病因分析容易做出确诊。

对日射病和热射病的鉴诊,除根据上述临床症状作为依据外,还要考虑如下因素:(1)发病的季节因素。此病多发于夏季高温环境下。(2)环境因素。应参考发病时患犬所处的环境状态,如是否高温高湿环境、通风状况、工作的环境温度、工作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留滞时间等。(3)在依据临床鉴诊时,应先排除症状类似的几种病。注意与犬瘟热、缺钙性抽搐症(如母犬产后疯)、中毒症相区分。

通常没有前驱症状,突然出现特征的高温,体温高达40~42℃;呼吸浅表急促、严重者并发肺充血和肺水肿,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脉搏细弱,末梢静脉怒张,可视粘膜开始成砖红色,继而成黑紫色;由于脑膜充血及脑损伤造成脑脊髓液增多、颅内压增高,犬只出现全身性痉挛,眼球突出,走路不稳,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四肢成游泳姿势,口流白沫,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肺水肿、心力衰竭死亡。

2.临床诊断

2.1典型明确的病史

根据在炎热天气训练作业中生活在闷热、供水不足的犬舍及拥挤的车船运输中发病等,作为本病的病史资料,其发生多是骤然起病。

2.2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患犬体温短时间内极度升高、高度混合性呼吸困难、心肺机能障碍和倒地昏迷等典型的临床症状,综合诊断为犬急性中暑。

2.3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中应注意与脑膜脑炎、脑震荡、急性肺充血、肺水肿相鉴别。

3.治疗处置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促进降温,缓解心肺机能障碍,纠正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治疗脑水肿。一经确诊,应立即将患犬带离致病环境,移至通风凉爽处,多给予凉水喂服,并用凉水浇泼患犬头部或凉水灌肠降温,尽量避免外界刺激保持安静。快速降温是及时处理该病的关键环节。降温方法有两种:(1)物理降温。即用外界冷媒传导的方法使犬体降温,可采取冰敷、酒精擦涂、灌肠等方式。(2)药物降温。一般采用氯丙嗪(冬眠灵)以1mg~2mg/kg体重,肌肉注射。在降温同时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mg/kg体重、高渗葡萄糖、5%碳酸氢钠10ml~20ml、Vc、乳酸格林氏液,纠正患犬酸中毒,平衡体内碱储,消除心、脑、肺水肿症状。

(1)在护理上,应立即离开高热环境,将病犬移至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清凉的含盐饮水。

(2)为促进降温,用冰冻矿泉水浇全身体表,并用冰袋放置额部,同时用氯丙嗪注射液,按1~2mg/kg 体重,肌肉注射。

(3)为强心利尿,应用 10%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12.5%维生素 C注射液2~10mL、2.5%维生素 B1注射液1~4mL、辅酶A100~300单位、三磷酸腺苷20~60mg,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

(4)为制止渗出,减少肺水肿,用 5% 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2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

(5)为补充体液应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150mg 静脉注射,每日2次。

(6)为治疗脑水肿,用20%甘露醇注射液50~150mL静脉注射,每日2次。上述方案一般治疗1d,患犬症状减轻。治疗2d,患犬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d,患犬精神、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4.救治体会

4.1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病史调查,大多是犬舍通风不好,缺乏遮阴设施,供水不足,犬只过多,拥挤。

4.2关于本病的治疗

首先治疗要及时,由于中暑是重度性疾病,病情急,死亡快,应该及时抢救治疗,以免贻误时机,导致死亡;其次是迅速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双管齐下,但要注意体温降至正常体温时,要停止降温,以防止体温过低,发生虚脱。再次是补液量要适当,不可过大,否则会加重肺水肿和脑水肿;此外在没有判明酸碱平衡失调类型之前,切不可贸然应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等碱性药物,以防用药上的错误。

4.3关于本病的预防

在炎热酷暑的季节里,必须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做到圈舍宽敞明亮,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饮水充足,犬舍周围应植树遮阳,犬活动场内应设置遮阳网。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让犬在烈日下长时间连续工作,应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犬的圈舍应做到通风、避光;如需车辆运输犬只,应确保车内的通风顺畅、温度适宜。尤其是工作犬,应在作业过程中根据犬的状态及时进行休整,保证犬能够得到充足、清凉的饮水和凉爽的休息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重症;中暑;急诊救治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rescue of severe heatstroke.Methods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8 cases of severe heatstroke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mergency rescue experience.Results 8 pati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measures,7 case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and wa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hospitalization time in 1~15 d,the average(8.2±2.3)d;1 case still had consciousness disorder hospitalization.Conclusion I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t stroke,timely and effective cool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rrect the disorder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in time and to protect the function of vital organs,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first aid rate,and the patient's knowledge of heatstroke,help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heatstroke symptoms.

Key words:Severe stroke;Heatstroke;Emergency treatment

中暑系指长时间在高温和热辐射的作用下,机体的体温调节受阻碍、水电解质发生紊乱、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害等症状的总称[1]。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2],中暑分橄日字惺睢⑶嶂⒅惺罴爸刂⒅惺睢F渲兄刂⒅惺钪饕是由于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中,从而导致其核心体温快速升高,超过了40℃,且引起谵妄、惊厥、甚至昏迷等症状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本文现将对8例重症中暑患者的急诊救护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8例重症中暑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35.3±4.8)岁;所有患者均有高热(体温>40℃),并伴有意识障碍。其中休克的3例,四肢痉挛2例,呼吸衰竭的2例,有呕吐症状的2例;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40~300 min。

1.2实验室检查 8例重症中暑患者,检测出白细胞(WBC)(12.21±5.2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41±6.11)×109/L,均升高,血电解质出现高钾、低钠、低氯等紊乱现象的7例,肾功能出现异常的4例,肝功能出现异常的6例,心肌酶谱升高的7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异常的3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重症中暑临床诊断标准[3]。

1.3治疗方法

1.3.1体温的控制 将所有就诊患者立即安置于空调病房内,室温在22℃~24℃,并将患者的衣服脱掉,采用在患者的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冰毯、冰帽降温、用冰盐水进行灌肠等措施,若降温的效果不明显,必要时可使用静脉注射冬眠合剂以控制体温。最好使用直肠温度监测体温。

1.3.2液体的补充 在监测患者循环的情况下立即给予充分的液体治疗,首先考虑予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通过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若尿量达标可继续监测循环情况;若经充分扩容后尿量仍不达标,可以给予利尿等相关处理。若经充分补液后仍难维持血压的患者,可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

1.3.3气道管理 对于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或考虑需要镇静、阵痛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1.3.4 CRRT治疗 对于肾功能不全予补液后无法纠正或进行性恶化、MODS、肌酶明显升高(CK>5000 U/L)、一般物理降温无效、严重感染、脓毒血症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床旁持续性血液滤过(CRRT)治疗。

1.3.5凝血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D-二聚体升高对于此种情况可给予早期补充凝血因子及后期的抗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等指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如果合并严重凝血功能异常,需避免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等有创操作。

1.3.6其它治疗 在给予患者充分镇静、镇痛后,患者的抽搐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可以根据情况早期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防止其发生感染。治疗同时对患者加强保肝、保肾、以及护胃的治疗,同时给予抗炎及免疫调节治疗,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并加强患者肠内、肠外的营养支持。

1.3.7防暑知识的宣教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防暑知识的宣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空气的流通,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钠盐的补充;高温作业工作人员在日常进食过程中应注意多补充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C的食品,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的药品备用,一旦发生头晕、眼花耳鸣、过量出汗、四肢无力、肢体抽搐、口渴、胸闷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时,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

2结果

8例患者均经过实施了有效的急诊救护措施,7例成功救治并出院,住院时间在1~15 d,平均(8.2±2.3)d;其中1例仍存在意识障碍住院治疗。

3讨论

中暑症状的发生主要与高温、高湿、无风环境等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中暑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征,常见于长时间在阳光下工作的人群,其中青壮年发病较多,且多发于夏季[4]。重症中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高热、谵妄、昏迷、并伴有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失常、抽搐等症状。当人体体温超过37℃时,温度每升高1℃,PaCO2的值将增加4.4%,pH值将降低0.015,脑的耗氧量将增加8%[5-6]。中暑患者的w温越高,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就越严重,目前仍住院的1例存在意识障碍的热射病患者就是因为就诊的延迟(就诊时间距发病约300 min),虽然进行了早期复温及积极的治疗,但由于高热持续时间过长,仍导致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故早期识别热射病、及时就医、早期复温是有效治疗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有效治疗的关键点:①迅速降低核心温度;②血液净化;③防治DIC。重症中暑患者随着体液的丢失,往往伴随着低钠、低钾的症状,其容易导致脑水肿,以及神经功能的受损,病死率达50%~80%[7-8]。及时补充液体,补充钠盐、钾盐,实时监测血钠、血钾的动态平衡,有助于提高重症中暑患者的救治率。当患者清醒后,医护人员在适当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防暑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相关的中暑知识,做好自我的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中暑率。

综上所述,在重症中暑患者的急诊救护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保护其重要脏器的功能十分关键,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对患者进行防暑知识的宣教,有助于预防中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亮亮,周敬文,耿兴义,等.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中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风险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5,13(09):809-812.

[2]王海滔.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27(4):17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孙晓超.中暑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1(03):177-178.

[5]张玉梅,梁韶春,张艺镄,等.中暑的治疗新概念及Meta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23(9):87-89.

[6]黎芳芳,黄江燕,熊艳,等.1例重症中暑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7,30(2):32-34.

第3篇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1 绪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6个月至6岁患儿,尤以3岁内儿童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会逐渐减少[1]。临床表现上小儿高热惊厥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简单型的高热惊厥长期预后良好,对智力、学习、行为均无影响。复杂型高热惊厥如不及时处理,可使脑细胞损坏,严重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癫痫和智力低下等并发症,其预后较差,约有1%-2%可转为癫痫[2]。为了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我们收集并分析了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性资料 选择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其中男32例,女14例,最小年龄为8个月,最大年龄为5岁,平均3.8岁。原发病分类:上呼吸道感染13例(占28.3%),急性扁桃体炎7例(占15.2%),小儿肺炎11例(占23.9%),中毒性痢疾15例(占32.6%)。46例患儿均符合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体温均超过39℃,惊厥发作时间为30min-12h不等,发热后惊厥呈全身抽搐,并伴有意识丧失,发作后很快清醒,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遗传性疾病或其他脑损伤。

2.2 急救与护理方法 患儿入院后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解开衣扣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将舌拉出以免后坠引起窒息。惊厥且严重发绀时,应立即吸氧,以减少低氧性脑损伤,吸氧浓度小于30%,流量为1-1.5L/分。采用药物止痉,采用用安定类药物注射,一般剂量为0.3-0.5mg/kg,可选用鲁米那肌肉注射,10%水合氯醛射肛以及氯丙嗪配异丙嚷注射。对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高热而导致惊厥的患儿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头部置冰枕或者冷毛巾湿敷前额,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的方法,可选用复方氨基比林肌注或者中药制剂清开灵注射液[3]。在急救期间,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末梢循环、瞳孔大小、神志变化及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避免过多的刺激,病房室温保持在20-21℃为宜,夏季应将患儿置于空调房内,以便于患儿散热,在患儿出汗多时应及时擦洗并更换衣物,防止出现褥疮。在患儿经过急救处理惊厥缓解后,注意观察患儿口腔是否有损伤,如有损伤应防止其感染。在饮食上,惊厥发作时要暂禁饮食,由静脉输液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缓解后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对患儿家属以及患儿加强心理护理,对家属进行小儿高热惊厥宣教,使其了解小儿高热惊厥的病理特征、治疗依据、预后护理方法等等。指导患儿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以及睡眠不足。患儿出院时,加强出院宣教,家长应鼓励小儿多进行户外活动,促进其适应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增强抵抗力,同时注意居室通风换气以及界温度变化情况。

3 结果

经过3h-3d的治疗与护理后,惊厥控制45例,占97.8%。高热缓解至正常者42例,占89.1%;降低在38.5°C以下3例,占6.5%;仍处于39℃以上者1例,占2.2%。原发病临床治愈41例,好转5例。

4 讨论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 3%-4%的儿童至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惊厥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儿童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引起惊厥。高热惊厥的临床症状主要在于体温上升达到38.9℃-40.0℃,惊厥发作时呈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并可伴有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4]。高热惊厥发生时常伴随着其他疾病,在本次研究中,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13例(占28.3%),急性扁桃体炎7例(占15.2%),小儿肺炎11例(占23.9%),中毒性痢疾15例(占32.6%)。

高热惊厥疾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会对儿童的智力发育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高热惊厥往往引起家长的极度恐慌,在急救的同时应当加强护理。急救的方法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药物止痉以及降温等措施,而护理主要在于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加强患儿营养以及对患儿与其家属的心理护理[5]。在本次研究中,经过积极急救与精心护理后,惊厥控制45例,占97.8%。高热缓解至正常者42例,占89.1%;降低在38.5°C以下3例,占6.5%;仍处于39℃以上者1例,占2.2%。原发病临床治愈41例,好转5例。因此,及时迅速控制惊厥、高热,并进行精心的护理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舒辉.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及家属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0,8(1 01:71―72.

[2]曹育清.小儿高热惊厥 15例急救和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2009,28(35):62-63.

[3]颜亚芳.5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7):195.

第4篇

【关键词】托拉塞米注射液;慢性心力衰竭;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60-0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为各类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共同表现,其病情复杂,临床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托拉塞米注射液配合综合的护理措施治疗CHF患者31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治疗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2例均符合符合世界卫生组织CHF的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原发病等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ACEI类、洋地黄药物及消除诱因等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托拉塞米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次10mg,2次/日,两组患者连续治疗7天后观察疗效。

1.3疗效判定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以上;有效:心衰症状及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3.1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压差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尽量减少家属及亲友探视。建议患者适当控制体力活动,避免劳累,减轻心脏负担。注意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性质及程度、有无发绀、患者未梢循环、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定期测体重,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详细记录患者24h出入液体量。定期检测电解质、血糖、肾功能、血脂。如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心率增快、头晕、恶心呕吐,及时报告医师。

3.2用药护理 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用药准确无误,严密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疲乏、食欲减退、肌肉痉挛、恶心、呕吐、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便秘和腹泻等不适情况时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予相关处理。

3.3吸氧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减轻缺氧症状,吸氧期间按时巡视病房,保持输氧管通畅。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氧流量,对于重度心衰患者应高流量、高浓度给氧,必要时可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酒精湿化吸氧。

3.4饮食护理 饮食营养应均衡合理,宜进食清淡、低盐、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每餐不宜过饱。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禁烟酒,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3.5心理护理 因本病反复发作,病程漫长,患者容易产生烦躁、紧张、焦虑不安、失眠、抑郁等心理,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尊重患者, 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多加安慰和开导,向患者合理解释病情,耐心介绍本病因、发展规律及预防措施,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

3.6健康指导 加强卫生宣教,预防疾病复发,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预防感染,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一旦出现胸闷、心悸、喘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老年;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25-01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也成为脑梗死,占脑卒中的70%。早期在急性期进行救治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的治愈率,减少再次发病率,减轻患者的致残率和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现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缺血性脑卒中87例老年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43例,女性44例,年龄在60-91岁,平均年龄(73.32±1.02)岁。此组患者经头部CT检查无脑出血倾向,均符合国家脑梗塞临床诊断学标准,根据临床格拉斯哥(GCS)评分将此组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其中重型为3-8分有22例患者,中型为9-12分有28例患者,轻型为13-15分38例患者。

1.2 方法 此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急救救治的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措施,康复训练措施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1.3 结果 显效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痊愈出院,生活能自理的病例;有效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痊愈出院,但生活需部分或完全他人协助的病例;无效是指临床死亡的病例,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2 病情观察

2.1 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程度首要方法,意识障碍程度越深,提示脑损伤越为严重。意识的判断可以根据询问患者病情,简单对话,检查痛觉肢体活动等进行。如患者可以配合,根据语言功能、眼睛反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格拉斯评分。并随时监测患者的意识,发生改变及时向医生汇报和并配合有效的处理。

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是动态观察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部位。脑血管疾病后多引起瞳孔的改变。瞳孔的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及脑干损伤引起,密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射情况、眼裂大小、眼球位置及活动情况,注意两侧的对比。

2.3 生命体征的监护 密切监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的变化。因脑卒中的患者损伤的不同病灶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如出现中枢性高热不退提示脑干损伤。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注意脑疝的发生及高血压危象的发生:脑疝是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

3 护理干预

3.1 急救护理措施 首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急性脑梗死昏迷的患者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发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血液、痰液、呕吐物会引起误吸导致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假牙或者义齿的患者应取出,并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袋。昏迷的患者用口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窒息,立即给予通畅气道,给予有效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和脑细胞坏死面积。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给予简易呼吸器或者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有效通气量,改善低氧血症;由于低血压和低氧血症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对预后有影响[2]。

3.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准确的输入抢救药物提高生命支持,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首选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20%甘露醇在30min内静点完毕,必要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速尿、激素等药物治疗,为患者赢得有利的抢救时机和条件,保证并脑部供血,减少机体损伤。

3.3 基础护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减少搬动和不必要的活动,防止溶栓后栓子脱落到其他器官引起再次栓塞;床头抬高150-300。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探视人员,避免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不利于疾病康复[3]。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应禁食24-48小时,之后可给予低盐低脂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发病三日后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应留置胃管,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观察有无呛咳等反应。

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4.1 预防肺部感染 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患者咳嗽,尽早把痰液咳出,昏迷患者或者意识不清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将床头摇高30度,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痰液粘稠时可以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4.2 预防褥疮发生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翻身时对受压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5 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一般病情稳定72h后患者能下床活动,注意遵守循序渐进,坐起后无头晕再在陪护下离床病房内活动,注意防止摔伤,对不能离床活动或肢体瘫痪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给予各关节及肢体的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莹.浅谈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0).

第6篇

关键词:鼻咽癌 伴糖尿病 饮食护理 吞咽困难 低血糖昏迷 化学治疗 化疗期间 不良反应 中医饮食疗法 不饱和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3-01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它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鼻咽癌病人在放、化疗期间易出现口干、口腔粘膜溃疡、咽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以致影响进食,使血糖代谢紊乱,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治疗带来了困难。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强对鼻咽癌伴糖尿病患者的医疗控制与饮食护理,加强了血糖控制,降低了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12年12月到2013年11月本科共收治鼻咽癌伴糖尿病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52-73岁。糖尿病病程2-22年。病理诊断为低分化鳞癌。6例放射治疗,20例放射合并化学治疗。治疗期间23例出现咽痛、吞咽困难,18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低血糖昏迷。经积极治疗后病人都能完成放射及化学治疗,治愈出院。

2 饮食护理

2.1 一般饮食护理:规律地进食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患者入院后即根据其标准体重,现有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以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时间的平衡。开始摄入的掂量按每天83-104kt/kg给予。在摄入总量中,碳水化合物占55%-60%,严格限制单糖和双糖,如蔗糖、蜜糖及各种糖果等。若空腹血糖>11.1mmol/L,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则减少至50%,但每日摄入应>130g;严格限制脂肪摄入,多使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每日摄入约25g,蛋白的摄入以动物蛋白为主,至少超过1/3;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小于300g(约等于一个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尽量少用肝、肾、蛋黄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并提供足够的维生素A、C等以及新鲜蔬菜。

每日进食量分配很大程度取决于治疗情况,原则上是进餐要定时、宣。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为1/3,就避免饱餐。

2.2 鼻咽癌糖尿病的特殊饮食:

2.2.1 放疗期间的饮食:每餐前测血糖,根据餐前血糖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放射期间出现口干,咽痛、吞咽困难、味觉改变,影响进食。首先要减轻或消除病人对癌症的恐惧感,千方百计增加病人的食欲,经常更换菜肴品种,注意菜肴的色、香调配。让病人保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癌症是一种消耗性疾病,特别是蛋白质的消耗很多。每天每公斤体重要1.5-2.0g,经常吃瘦猪肉,牛肉、兔肉或鸡鸭家禽。如果病人油腻荤腥,可换些蛋白质含量丰富的豆制品。要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多吃煮、炖、蒸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煎食物。应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适当运用中医饮食疗法。放射后往往有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津液耗损的表现,可多吃一些滋阴生津的甘凉食物如:绿豆汁、冬瓜汤、藕汁等。可多吃山药、红枣、桂圆、莲子,以补气养血。

2.2.2 化疗期间的饮食:化疗期间大多数患者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致水电解质紊乱,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治疗过程中必须补充水电解质。要安慰患者,解释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反应,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嘱病人多饮水,每天喝水在2000-3000毫升左右。保持口腔清洁,每餐饭后,每次呕吐后要用淡盐水含涑。每次进食量不能太多。为避免反复呕吐使血糖不稳定可将每日三大餐分为6-7小餐,餐间要安排2-3次点心。以减少餐后高血糖,民时避免餐前饥饿感,待病情平稳,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重新改为每日三餐。

3 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的饮食指导,是鼻咽癌伴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内容。鼻咽癌糖尿病患者经放、化疗治愈后体质差,抵抗能力下降,需加强营养,多运动,增强体质。嘱咐病人应根据餐后血糖的变化调整用药剂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尽快康复。

鼻咽癌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若不注意饮食的调配,导致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加重病情,合理的饮食护理不但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亦可减轻患者放疗期间的其他并发症顺利发生,使治疗完成。

第7篇

关键词:夏季昏厥;诊疗;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5-02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根据我校医务室2009~2011年夏季昏厥的65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对各类昏厥患者进行的诊断合并用药治疗中发现:特别是由中暑引起的昏厥现象用藿香正气水辅助水盐进行及时治疗效果明显,但治疗前后24小时医务室的护理是患者治愈的关键。

1.2 方法:对65例患者用以“藿香正气水”辅助水盐进行治疗中暑引起的昏厥,效果明显,治愈率达63例,总有效率达96.9%,但2例患者出现反复性呕吐,疑似“热伤风”症状,后经散发患者体内的热能,进行物理降温,1例症状较轻的患者适当服些感冒药,两日后痊愈。另1例患者由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对其辅以中药内服进行治疗后,强调医务室内病床修养至24~48小时观察和护理。具体措施:做到医务室的开窗、通风,尽量不开空调等,另外每8小时对其体表进行温水搽拭身体的物理降温。

2 结果

根据对1例重症患者的护理措施干预,患者24小时内查测体温明显降温,呕吐现象好转,30小时后离开医务室回到宿舍进行休息。综上,夏季高温天气下,如遇昏厥现象发生的患者,应及时到医务室就诊,对重症患者,或反复病发的患者而言服药后24小时内护理的措施是治愈的关键。

3 讨论

中暑是夏季典型的气象过敏反应。产生中暑的因素除了气温外,还与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有关。此外,年老、体弱多病、肥胖、饥饿等均可能是中暑的原因。其症状为高热、无汗及昏迷。如不赶快救治,很快会发展出现全身抽搐、心律失常、脑水肿、休克甚至死亡。中暑根据发生症状可分为中暑高热、日射病、中暑痉挛、中暑衰竭等类型。

3.1 中暑症状类型

3.1.1 先兆中暑:在高温下作业,出现大汗、口渴、头昏、眼花、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37℃以下),称先兆中暑。

3.1.2 轻症中暑:除上述表现外,尚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而不能继续劳动者,体温在38℃以上;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等。如能及时处理,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3.1.3 重症中暑:凡有上述症状,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恢复者。

发现中暑病人可进行以下处理: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鼓励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其他含盐的清凉饮料;可选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情急之下可以掐人中穴;病人发高热,可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头部、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或以冰水擦身,辅以电风扇吹风,帮助降温;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经过上述处理后,一般能够缓解。如病人出现高热不退、神志不清、抽搐等重度中暑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3.2 夏季中暑预防措施:一是注意收听高温预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遇高温天气,尤其是每天的11点至14点,尽量减少外出,适当午睡,饮食宜清淡,多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每天勤洗澡、擦身。二是野外工作、外出旅游、观看露天体育比赛时,一定要带上防暑工具,如遮阳伞、太阳镜等,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注意到阴凉处休息,年老体弱者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同。需要注意的是,常有病人将夏季时发生的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都当成中暑,这是不正确的,往往他们只是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除了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的症状外,大都有畏寒、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患者发病前无高温劳作史,须予以区别治疗。

3.2. 1夏季防止热伤风:暑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暑天感冒,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对于暑天发生的感冒,病情较轻的可适当服些感冒药,一般两三日即可痊愈。对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中药治疗。预防暑热天感冒,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的多变性。要随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2.2 夏季冷饮要适量慢吃:夏季吃冷饮、冰镇食品是可以帮助我们抵抗暑气的,但冷饮、冰镇食品怎么吃,吃多少,那是有讲究的。大家觉得吃得又急又多暑气就降得快,其实这样更容易让身体中暑。大量冰冷的食品和饮料进入体内后,人体某些地方的温度的确会很快降下去一些,人也觉得清爽舒服了,可这么快的速度身体就吃不消了,肠胃系统肯定要受到影响的,这也间接导致身体其它功能的发挥受挫,暑热更易侵入人体,中暑也就更容易发生了,冷饮、冰镇食品可以吃,但要适量的、慢慢的吃!

3.2.3 学会自我调节心理中暑:每年到高温天气时,总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心理中暑”的情况。心理中暑是指在炎热天气时,一些人出现的抑郁、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对此,出现心理中暑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自我调节。因为气候更替不会变化,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对待事物的心态。所谓“心静自然凉”,在气温高热时,我们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温下出现的工作、学习上的麻烦事。若是心理中暑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症状逐步加重,则需视情况找心理医生诊治。

3.2.4 发现中暑迅速撤离高温环境:一旦发现中暑,如果中暑者的症状并不严重,只出现简单的头晕、口渴、无力等情况时,要及时将中暑者撤离出高温闷热的环境,可选择一个通风较好的地方让其休息,为其提供适当的饮品。救助者也可以给中暑者饮用藿香正气水等中药解暑,在其额头、太阳穴等部位涂抹 清凉油。重症中暑者则需尽快送医。

参考文献

[1] 杨巧云, 刘文明, 俞建峰, 马海鹰.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集束化治疗J.中国急救医学,2011,(8).

第8篇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在原来全身或心脏较好的情况下,意外地突然发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心脏骤停后应争分夺秒地连续进行抢救,尽快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使整个机体生命活动和功能得以恢复,这种急救称为心肺脑复苏或复苏术。

【病因】

(一)心脏病变 以冠心病居多,其他还有风湿性心瓣膜病、病窦综合征、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和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二)非心脏病变 常见的有急性缺氧、触电、溺水和急性颅脑损伤等。另外,洋地黄类、奎尼丁等药物中毒;麻醉、心脏手术、某些特殊检查及治疗(如气管插管、心包穿刺和心导管检查)等,以及严重酸碱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症)亦可引起。

导致心脏骤停的直接原因以心室颤动最常见。

【病理生理】

心跳骤停发生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体内出现酸碱度和电解质的急剧变化: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钾浓度增高,严重威胁细胞的生存,最终发生线粒体和溶酶体破裂、细胞死亡和自溶,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但人体各系统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不一,最敏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一般认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时限是6分钟,超过则预后不良。其次是心脏,严重缺氧时心脏节律和传导受抑制。再次是肝脏和肾脏,如心跳骤停后抢救不及时,脑及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性损伤变为不可逆性的,则失去复苏的机会。

【临床表现】

发作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发作前数天或数分钟可有心前区痛,胸闷等。发作时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短阵抽搐,呼吸短促乃至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判断心脏骤停最可靠的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表现】

常见下列三种情况:

1.心室完全丧失电活动,表现为直线,为心脏停搏;如仅有心房波,称心室停顿;

2.心室颤动或扑动;

3.心电机械分离。

【主要护理措施】

1.准确做出判断 病人表现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及检查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是最可靠的临床表现,有条件可做心电图,常见室颤、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心脏骤停诊断确定,应立即开始抢救。

2.心肺复苏的护理 让病人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上,清除口腔中异物,将病人头向后仰,颏部上抬,避免舌根阻塞呼吸道,气道通畅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测病人处于室颤状态,应迅速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开放气道除暂时口对口呼吸外,争取尽早做气管内插管,以充分供氧,同时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静脉注射,及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记录血压、心率、呼吸、出入量。

3.脑复苏的护理

(1)降低体温:遵医嘱将冰袋放在病人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头部戴冰帽,也可配合冬眠疗法,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监测体温,预防局部冻伤。

(2)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及速尿,使用中记录尿量,有条件可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4.复苏后护理

(1)加强基础护理及监测病情: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记出入量,了解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预防压疮、呼吸道感染。

(2)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热量:遵医嘱静脉输入高营养,神志清楚者可进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3)保持循环、呼吸功能:心脏复跳后病人血压较低,与心脏收缩无力、缺氧、酸中毒等因素有关,应遵医嘱给予处理,同时心脏仍处于电不稳定阶段,仍需严密监测。继续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后,可暂维持一段时间呼吸机使用,观察呼吸频率、深度,监测血气分析结果。

(4)维持肾脏功能:由于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易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复苏后应监测尿量、尿比重。

参 考 文 献

[1]高玉明.心脏骤停抢救(一)[J].中原医刊.1980年04期.

[2]岳子珠.心脏骤停的诊断和处理[J].中原医刊.1983年02期.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7—9月和2016年7—9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62例纳入本组研究对象,均符合重症中暑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

1.2方法

2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常规护理和必要的心理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1)人员分配: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减少交接班,实行12h上班24h负责制,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常与医生交流,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2)物理降温:让患者躺在冰毯上,设置冰毯温度为4~10℃,目标降温设为26~37℃,保护耳廓、枕部、肾区;同时温水或酒精擦浴,重点加强浅表大血管的擦浴,边擦浴边按摩,使周围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在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干毛巾包裹,避开阴囊、耳廓等容易冻伤部位。(3)药物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药物降温,如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2mL,吲哚美辛栓5%葡糖糖盐水1000mL,同时用4~10℃葡糖糖盐水1000ml灌肠,补充血容量,纠正体内失水。降低体温,维持中心静脉压在8~12mmHg,尿量不少于0.5mL/(kg/h)。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用2检验计数资料;用(x€眘)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患者护理干预疗效评价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体温恢复正常、意識清醒司,国药准字H11021391,规格:100mg/枚)一枚肛塞,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防出现虚脱。体内降温:快速静脉滴注4~10℃的的患者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组患者干预后GCS评分

观察组干预后的GCS评分为13~14分的患者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3~8分的患者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9~12分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重症中暑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体温极高,机体处于高温状态时间越长损害越大,所以及时、有效的降温是首要的护理任务。集束化护理可以保证患者入院后经过绿色通道早期联合多种方法进行有效的降温、补充体液、复苏、保护重要脏器等治疗,缩短就诊的时间,赢得抢救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后24h内体温恢复、意识清醒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PACHEI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早期采用集束化护理,可促进重症中暑患者的恢复,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体温,昏迷患者缩短清醒的时间,减少病死率。观察组护理后GCS评分为13~14分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评分为3~8分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评分为9~12分的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的保护患者脑功能,促进意识恢复。

参考文献

[1]朱亚丽,徐琴,孙岚等.集束化护理在重症中暑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00-70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