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9 17:01: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血压治疗综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血压治疗综述

第1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西医治疗

1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标准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结果证明,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致死机率,应该把血压值降到139/83mmHg。

2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现状

2.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起到调节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RAS的主要是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同时也是最强的内源升压激素与强烈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ACEI的作用是恢复血管内皮保护多器官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Ⅰ在ACEI抑制作用下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促进前列腺素合成,进行降压[1]。这类药物不会影响血脂和糖的正常代谢。

2.2伴随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心律失常、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可使用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目前β-受体阻滞剂的新品种和剂型不断推出,例如纳多洛尔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醋丁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拉贝洛尔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为超短效β-阻滞剂;心得平缓释片为β-阻滞剂缓释型药物。这些药物更适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果想达到比较好的降压作用可以与利尿剂、钙拮抗剂一起使用[2]。

2.3除β-受体阻滞剂外还有一种α-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对外周血管α-受体进行选择性的阻断,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其降血压的原理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小动脉扩张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3]。哌唑嗪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够血液粘稠性降低,使心、脑、肾的血流量保持正常,在这其间对肾小球的滤过也不会产生影响,比较适用于摄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对高血脂以及糖耐量异常者使用α-阻滞剂比较好,α-阻滞剂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逆转左室肥厚。盐酸哌唑嗪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是复哌嗪,其降压效果比较理想,使用剂量小,无明显的不良反应[4]。

2.4早在1963年,就有了经维拉帕米的动物试验。试验后将钙拮抗剂用到了降低血压的治疗中,目前已经成为了用来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主要药物。这一药物的降压原理是减少平滑肌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数目,阻滞Ca进入细胞,从而使平滑肌松弛,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同时还能保护心肾[5]。中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临床研究,没有发现短效钙拮抗剂增加心血管危险,经过研究发现这与我国高血压患者普遍用药量低有关系。HOT通过研究发现亚洲患者使用钙拮抗剂的百分比较高,但是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比较低,总体表现为亚洲患者对钙拮抗剂的反映良好[6]。

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对降压药的研发力度加大,出现了长效行以及长效性的钙拮抗剂。其中硝苯地平缓释剂、维拉帕米缓释剂、地尔硫草 卓缓释剂为缓释型长效制剂,硝苯地平控释片、心痛定为控制性长效制剂[7]。这些长效型制剂的特点是只需每日服用1~2次可起到24h降压的效果。服用后的副作用也相应的减少。

2.5α-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阻滞剂是西医普遍使用的降压药物。复方制剂有降片、利北京降压0号、复降片等。其中作为首选的降压药为噻嗪类利尿剂,这类降压药具有长效性和经济性的优点,长期使用不会产生耐受性。相对来说其他降压药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导致水钠潴留。但是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来说,单独使用此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使用剂量超过50mg时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不利于血脂水平、胰岛素以及糖代谢。严重者还会使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引发高尿酸血症,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SHEP.STOP.MRC是欧美临床试验,在试验中发现小剂量的使用此药物更容易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生。对糖、脂肪、电解质代谢不会产生不利影响。非噻嗪类的口服药物有吲达帕胺,这是一种长效药,其作用是在保护心脏的同时还起到利尿的作用,不影响糖以及脂质的,在长效降压药中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3新型的西医降压药物

3.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剂,在人体中主要有两种血管紧张素,分别为AT1和AT2,AT1受体介导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目前AT2受体的作用还不明确。要达到理想的降压目的可以阻断AT1受体,有一种具有高亲和力的药物氯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具有高度选择性,氯沙坦能够在体内迅速代谢,生成羧酸化合物发生作用,有着平稳长效的降压效果,不良反应不明显。同时还能够预防脑卒、改善心衰、抑制左室肥厚、保护肾脏的作用。如果是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用此药物。

3.2肾素抑制剂,副作用比较小,能够对RAS系统进行有效以及高度选择作用,能够对肾素起到抑制的作用,使血管紧张素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能够起到抗交感的效果,使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得到改善,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也要比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AT1)拮抗剂要强,血管扩张后发生的反射性行动过速也就避免发生了。雷米克林、依那克林为肽类肾素拮抗剂,这类药物的临床利用率比较低,是因为有口服首剂效应,生物利用度低,容易被蛋白酶水解。A-72517、R0-42-5892是典型的非肽类肾素拮抗剂,不具有上述缺点,可能会成为新一代高血压治疗药物。

3.3目前报道的新型降压药有神经肽Y抑制剂、心钠素及内肽酶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咪唑林受体兴奋剂、K+通道开放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国内外对于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迅速展开,有些最新研制的西药已经用于临床[8]。可见高血压的西医治疗方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王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和药物治疗健康教育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10-311.

[2]苟慧琳,邵先超.脂饮食及体育锻炼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3(7):24-25.

[3]章鸣芳.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饮食和药物治疗中的作用[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2):210-210.

[4]刘素芬.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的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11(2):29-30.

[5]唐义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8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36-37.

[6]邵怡.原发性高血压西药治疗进展[J].包头医学,2014,(2):71-73.

[7]吉惠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4,(4):514-516.

[8]张衣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中国校医,2010,24(2):154-157.

[9]张广平.刘海勤,李东阳,等.165例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湖北中医,2003,24(9):7035.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84例,男168例,女116例,年龄45~82岁,平均68.4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4.5小时。

临床表现:来院时处昏迷状态240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68例,两侧瞳孔散大16例,GCS评分13~15分42例,9~12分96例,6~8分122例,3~5分24例。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均在10~100ml,其中10~20ml 42例,21~40ml 112例,41~60ml 74例,61ml以上56例。基底节出血168例,丘脑出血46例,出血破入脑室86例,皮层下出血168例,脑室出血16例,小脑出血12例。

治疗方法: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4例,其中外减压68例;穿刺血肿清除术136例,同时加脑室外引流48例;直接脑室穿刺引流(锥颅)24例,术后监测血压、给吸氧、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及维持内环境等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对穿刺引流的患者行溶血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3ml+尿激酶2万~3万U)注入血肿腔,夹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1~2次/日。血肿大部分清除后(不足10ml),拔引流管,行腰椎穿刺排放血性脑脊液,1~2天1次,30~50ml/次,至脑脊液较清亮。对昏迷程度较深,呼吸道有痰或有误吸的患者行气管切开,呼吸弱、氧饱和度在90%以下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检测D=聚体,根据结果给低分子肝素,防治血栓形成。肢体瘫痪早期功能锻炼(被动活动),结合电针,脑超,促进功能恢复,对3~4周后仍未苏醒,但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行高压氧治疗。

结 果

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62例,中残112例,重残24例,死亡36例(12.6%)。死因:脑功能衰竭18例,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5例,肺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低钠综合征1例,放弃治疗2例。

第3篇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部血肿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常采用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现选择120例行微创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综合护理干预在此类疾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此类疾病有效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微创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为(42.5±8.7)岁,平均病程为(4.6±0.91)h,平均出血量为(42.7±9.5)ml;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41.9±9.1)岁,平均病程为(4.2±0.86)h,平均出血量为(42.5±9.7)ml。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根据医嘱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定时勘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必要时给予适当氧气,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实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1.3综合护理干预

1.3.1术前护理 ①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生命体征实时监测,控制血压稳定,必要时可给予适量降压药。②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及其后续会接受的治疗,明确后续治疗的目的,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整个治疗过程具有详细的了解,提高治疗配合度。③让患者明确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优势,介绍本院治疗成功的经典案例,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2术中护理 ①入手术室后播放轻柔的音乐,让患者尽量放松,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的手术。②严格筛查手术器械及所需物品,及时更换、补充不合格或缺失的手术用具。③手术野常规消毒、麻醉,辅助呼吸,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进行紧急处理,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1.3.3术后护理 ①定时查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利用疼痛反射或瞳孔反射评估患者术后的意识状态,当反射灵敏度降低时考虑患者脑出血症状复发[2]。②术后引流管稳固固定,定时查看是否弯折、阻塞,确保引流管畅通,记录引流液颜色,如引流出鲜红色液体则怀疑出血症状复发,通知医师处理[3]。③告知患者家属一些基本医疗仪器的读取方式及所检测数据的意义,增加家属的协同护理能力,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实时监督。④协助患者家属为患者擦浴,进行适当力度的按摩,预防褥疮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治疗药物的吸收及扩散。⑤保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舒适,医疗仪器背光放置,避免患者受到强光刺激。

1.4评价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将调查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5统计处理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其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血管在长期的高血压之下发生退行性病变和动脉硬化,当情绪激动、用脑及体力劳动过度时血压突然升高[4],造成小动脉硬化血管破裂,进而形成脑部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是通过药物阻止出血点出血并促进血肿的吸收。保守治疗疗效缓慢,血肿会对脑组织形成长时间的压迫,最终形成不可逆损伤,不利于患者预后生活。微创手术能够迅速清除脑中血肿,缓解脑组织压迫,促进脑部神经、细胞的恢复。微创手术虽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06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老年高血压已超过8000万人,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1]。本文对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老年高血压已超过8000万人,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1]。本文对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老年高血压的定义及其特点

老年高血压的定义及其特点

定义: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会高血压防治指南》[2]:年龄≥60岁、在未服药物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为老年性高血压,SBP≥140mmHg,DBP<90mmHg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定义: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会高血压防治指南》[2]:年龄≥60岁、在未服药物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为老年性高血压,SBP≥140mmHg,DBP<90mmHg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

临床特点: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在老年高血压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多见,约占老年高血压的一半,SBP升高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比DBP升高更大,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和终末期肾病的危险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最大,其次为双期高血压,然后才是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②脉压差较大:脉压差越大,可能动脉硬化程度越重。欧洲高血压协会专家指出,脉压和动脉僵硬度增加可作为较高龄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危险的预测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脉压每增加10mmHg,总死亡危险增加16%,脑卒中危险增加11%。③血压波动大: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分钟后血压和站立3分钟后的血压,立位比卧位收缩压降低>20mmHg,平均动脉压降低10%以上,诊断为性低血压,1/3的老年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治疗的初期应经常测量立位血压。④假性高血压,间接测压可高估血压值:老年人肱动脉呈僵硬状态时,间接测压法气囊压不住肱动脉,使测得血压读数过高,产生假性高血压,需直接测压。⑤并发症多且严重: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易并发脑卒中和心脏意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更多见。

临床特点: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在老年高血压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多见,约占老年高血压的一半,SBP升高对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比DBP升高更大,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和终末期肾病的危险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最大,其次为双期高血压,然后才是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②脉压差较大:脉压差越大,可能动脉硬化程度越重。欧洲高血压协会专家指出,脉压和动脉僵硬度增加可作为较高龄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危险的预测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脉压每增加10mmHg,总死亡危险增加16%,脑卒中危险增加11%。③血压波动大: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分钟后血压和站立3分钟后的血压,立位比卧位收缩压降低>20mmHg,平均动脉压降低10%以上,诊断为性低血压,1/3的老年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治疗的初期应经常测量立位血压。④假性高血压,间接测压可高估血压值:老年人肱动脉呈僵硬状态时,间接测压法气囊压不住肱动脉,使测得血压读数过高,产生假性高血压,需直接测压。⑤并发症多且严重: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易并发脑卒中和心脏意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更多见。

老年高血压的综合治疗

老年高血压的综合治疗

降压目标: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的总危险[3]。我国几项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4],降压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大规模临床试验(HOT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血压下降到138/83mmHg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据SHEP、Syst-Euk Syst-China等[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一般普通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收缩压应当<150mmHg。但如果可能,应当尽量将其收缩压降至患者能够耐受的140mmHg以下,因舒张压<60mmHg时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的不良因素,应不低于60mmHg。合并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6]。Staessen等荟萃分析8项临床试验(n=15693,年龄≥60岁)表明,收缩压与总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P=0.0001),舒张压与总死亡率呈负相关(P=0.05)。因此,老年高血压在降低达标时,应兼顾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合并糖尿病及肾病时降压达标率明显低于无糖尿病及肾病者分别为15~18%与47~51%。最新的HYVET研究显示[7],对于年龄≥80岁的高龄老人,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降低脑卒中作用最好。

降压目标: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的总危险[3]。我国几项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4],降压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大规模临床试验(HOT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血压下降到138/83mmHg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据SHEP、Syst-Euk Syst-China等[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一般普通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收缩压应当<150mmHg。但如果可能,应当尽量将其收缩压降至患者能够耐受的140mmHg以下,因舒张压<60mmHg时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的不良因素,应不低于60mmHg。合并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6]。Staessen等荟萃分析8项临床试验(n=15693,年龄≥60岁)表明,收缩压与总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P=0.0001),舒张压与总死亡率呈负相关(P=0.05)。因此,老年高血压在降低达标时,应兼顾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合并糖尿病及肾病时降压达标率明显低于无糖尿病及肾病者分别为15~18%与47~51%。最新的HYVET研究显示[7],对于年龄≥80岁的高龄老人,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降低脑卒中作用最好。

治疗原则: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提倡个体化,根据对血压升高的分级、心血管病的危硷因素、靶器官的损伤、并发的其他疾病及对治疗的反应而不同。其中包括:①监测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②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③药物治疗以控制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改善临床症状。

治疗原则: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提倡个体化,根据对血压升高的分级、心血管病的危硷因素、靶器官的损伤、并发的其他疾病及对治疗的反应而不同。其中包括:①监测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②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③药物治疗以控制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改善临床症状。

非药物治疗:合理饮食,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体重(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限制钠盐摄入、减少总热量的摄入、补充钾盐和钙、多吃蔬菜和水果、限制饮酒、戒烟;适当参加需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坏习惯和行为,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改善其他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非药物治疗:合理饮食,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体重(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限制钠盐摄入、减少总热量的摄入、补充钾盐和钙、多吃蔬菜和水果、限制饮酒、戒烟;适当参加需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坏习惯和行为,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改善其他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降压药物的选择: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五大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起始和维持用药。

降压药物的选择: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五大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起始和维持用药。

联合用药、合理用药: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糖,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国内外许多临床实验和实践均表明[8],2/3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多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主张2种小剂量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现已被临床证实安全有效的两种联合用药组合有:CCB+ACEI、CCB+ARB、CCB+β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联合用药、合理用药: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糖,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国内外许多临床实验和实践均表明[8],2/3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多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主张2种小剂量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现已被临床证实安全有效的两种联合用药组合有:CCB+ACEI、CCB+ARB、CCB+β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结合老年人合并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疾病等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如当患者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时,ACEI或ARB可作为首选药物,但应注意的是: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血肌酐>265μmol/L)禁用;钙拮抗剂(CCB)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适用于老年各种程度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者应首选CCB。1999年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公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对所有高血压各亚组患者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压,且耐受性好,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有预防脑卒中的益处。最好使用长效钙拮抗剂而避免使用短效制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患者,β受体阻滞剂则为最佳选择。近年来,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肯定,能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率及住院时间[9]。值得注意的是,根据β受体阻滞剂药理学特点,治疗药物剂量及服药次数应该个体化,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剂量及每天服药次数,通常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并严格掌握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β受阻滞剂禁用于哮喘、伴有支气管痉挛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低血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等患者。与噻嗪类利尿剂联合不适用于代谢综合征或有糖尿病,因其对糖代谢过程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但也有文献报道糖、脂代谢紊乱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较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为少,而且选择性越高,对代谢影响就越低[10]。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事件的发生与血压的剧烈波动有直接的关系,选择有效而作用持久的降压药物或复方制剂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使其保持正常平稳的水平是减少其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现今降压药已能使90%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中有36%[11]。使用每天1次给药的长效制剂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且在降压治疗中,不仅应该降低升高的血压,而且应尽可能恢复其紊乱的昼夜节律,降低夜间血压负荷,才能更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其靶器官的损害。

结合老年人合并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疾病等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如当患者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时,ACEI或ARB可作为首选药物,但应注意的是: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血肌酐>265μmol/L)禁用;钙拮抗剂(CCB)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适用于老年各种程度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者应首选CCB。1999年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公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对所有高血压各亚组患者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压,且耐受性好,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有预防脑卒中的益处。最好使用长效钙拮抗剂而避免使用短效制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患者,β受体阻滞剂则为最佳选择。近年来,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肯定,能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率及住院时间[9]。值得注意的是,根据β受体阻滞剂药理学特点,治疗药物剂量及服药次数应该个体化,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剂量及每天服药次数,通常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并严格掌握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β受阻滞剂禁用于哮喘、伴有支气管痉挛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低血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等患者。与噻嗪类利尿剂联合不适用于代谢综合征或有糖尿病,因其对糖代谢过程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但也有文献报道糖、脂代谢紊乱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较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为少,而且选择性越高,对代谢影响就越低[10]。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事件的发生与血压的剧烈波动有直接的关系,选择有效而作用持久的降压药物或复方制剂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使其保持正常平稳的水平是减少其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现今降压药已能使90%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中有36%[11]。使用每天1次给药的长效制剂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且在降压治疗中,不仅应该降低升高的血压,而且应尽可能恢复其紊乱的昼夜节律,降低夜间血压负荷,才能更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其靶器官的损害。

存入我的阅览室

总之,老年高血压发病率高,且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中青年高血压相比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应高度重视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和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动态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用法、用量。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总之,老年高血压发病率高,且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中青年高血压相比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应高度重视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和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动态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用法、用量。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8,10(9):641-649.

1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8,10(9):641-649.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2-4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2-43.

3 宋越红.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内科,2010,5(2):189.

3 宋越红.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内科,2010,5(2):189.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2):103.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2):103.

5 Liu LS,Wang JO,Gong LS,et parison of active tream 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 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J].JH ypertens,1998,16(1):1823-1829.

5 Liu LS,Wang JO,Gong LS,et parison of active tream 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 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J].JH ypertens,1998,16(1):1823-1829.

6 郭冀珍,姚莉萍.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3):171.

6 郭冀珍,姚莉萍.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3):171.

7 Beckett Ns,Peters R,Fletcher AE,et al.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J].N Engl JM ed,2008,358(18):1887-1898.

7 Beckett Ns,Peters R,Fletcher AE,et al.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J].N Engl JM ed,2008,358(18):1887-1898.

8 王红,申明月,白俊云,等.127例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1):11-13.

8 王红,申明月,白俊云,等.127例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1):11-13.

9 赵以平,朱庆雄,张婷荣.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70.

9 赵以平,朱庆雄,张婷荣.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70.

10 Aidan P,Bol ger,Faisal Al-Nasser.Beta-blocker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surviving longer but feeling be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3,92:1-8.

10 Aidan P,Bol ger,Faisal Al-Nasser.Beta-blocker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surviving longer but feeling be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3,92:1-8.

11 戴亦晕,王小虹.老年高血压的用药及保健[J].沈阳部队医药,2008,21(1):70.

11 戴亦晕,王小虹.老年高血压的用药及保健[J].沈阳部队医药,2008,21(1):70.

存入我的阅览室

总之,老年高血压发病率高,且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中青年高血压相比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应高度重视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和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动态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用法、用量。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总之,老年高血压发病率高,且为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中青年高血压相比有更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应高度重视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和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治疗、动态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用法、用量。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8,10(9):641-649.

1 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8,10(9):641-649.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2-43.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2-43.

3 宋越红.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内科,2010,5(2):189.

3 宋越红.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内科,2010,5(2):189.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2):103.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2):103.

5 Liu LS,Wang JO,Gong LS,et parison of active tream 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 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J].JH ypertens,1998,16(1):1823-1829.

5 Liu LS,Wang JO,Gong LS,et parison of active tream 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 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J].JH ypertens,1998,16(1):1823-1829.

6 郭冀珍,姚莉萍.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3):171.

6 郭冀珍,姚莉萍.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3):171.

7 Beckett Ns,Peters R,Fletcher AE,et al.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J].N Engl JM ed,2008,358(18):1887-1898.

7 Beckett Ns,Peters R,Fletcher AE,et al.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J].N Engl JM ed,2008,358(18):1887-1898.

8 王红,申明月,白俊云,等.127例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1):11-13.

8 王红,申明月,白俊云,等.127例老年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1):11-13.

9 赵以平,朱庆雄,张婷荣.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70.

9 赵以平,朱庆雄,张婷荣.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70.

10 Aidan P,Bol ger,Faisal Al-Nasser.Beta-blocker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surviving longer but feeling be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3,92:1-8.

10 Aidan P,Bol ger,Faisal Al-Nasser.Beta-blockers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surviving longer but feeling bet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3,92:1-8.

11 戴亦晕,王小虹.老年高血压的用药及保健[J].沈阳部队医药,2008,21(1):70.

11 戴亦晕,王小虹.老年高血压的用药及保健[J].沈阳部队医药,2008,21(1):70.

第5篇

【关键词】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法;社区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2.0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combined therap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ommuni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medicine. Comparison was made on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s 95.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83.3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Combined therap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munity

高血菏粲诹俅采铣<的心血管疾病, 临床特征以血压异常增高为主, 容易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但临床上尚未出现高血压的根治方法, 仅能通过给予患者降压药物以控制患者的血压, 属于维持治疗[1-3]。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 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血压控制中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4], 本次研究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选取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共12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 分别实施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所有患者均被证实为高血压, 均在本社区医院进行签约治疗, 排除其他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且符合伦理学要求。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男27例, 女33例, 年龄最小51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65.07±11.62)岁, 病程3~7年, 平均病程(5.03±1.89)年;观察组:男28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51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5.79±11.86)岁, 病程3~8年, 平均病程(5.67±1.8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降压药物选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3022, 规格:10 mg), 1次/d, 给药剂量为30 mg/次。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药方选用天麻钩藤饮, 药材组成为天麻10 g、钩藤20 g、夜交藤15 g、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益母草15 g、石决明30 g、黄芩10 g、茯神10 g、栀子10 g, 水煎, 取200 ml为一剂, 分早晚服用。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情况进行比较。

1. 4 疗效判定标准 血压控制效果根据血压监测情况进行判断, 可分为良好、尚可及无效[5]:良好:收缩压降低幅度>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降至正常水平范围内;尚可:收缩压降低幅度为10~20 mm Hg;无效:收缩压降低幅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y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血压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其中2例头晕、1例口干、1例乏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 其中2例头晕、2例口干、1例乏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 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普遍较快,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 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出现增高, 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3]。高血压主要是指血压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属于慢性疾病, 很可能因血压长期增高而导致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6-9]。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尚无根治性方法, 故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以控制血压为主, 而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可更加有效的控制血压尚有待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普遍采用降压药物, 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但治疗高血压时不仅要考虑降压作用, 在达到降压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靶器官, 进而全方面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 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10-13]。近几年, 中医学随着公众的重视而不断发展, 中医学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广泛, 其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作为中医与西医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疗法, 西药治疗可快速发挥药效, 但其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不及中药, 中药的药效发挥则相对较慢, 但其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二者相结合, 可取长补短, 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14, 1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选用的中药方剂为天麻钩藤饮, 药材组成为天麻、钩藤、夜交藤、川牛膝、桑寄生、杜仲、益母草、石决明、黄芩、茯神、栀子, 具有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功效, 主治肝阳上亢证, 适用于治疗高血压疾病, 组方严谨、配伍合理[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 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有效促进患者血压控制在稳定水平, 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倪宇艇.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切入点及策略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5):601-602.

[2] 王清海, 陶军, 陈利国, 等.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建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5):664-666.

[3] 王新.中西医结合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探究.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5):122-123.

[4] 马成福.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6):1240-1242.

[5] 明华, 杨征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5):113-114.

[6] 曹曙波.中西医结合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效果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4):83.

[7] 程广书.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治疗高血压75例.中医研究, 2012, 25(3):15-17.

[8] 黄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4):588-589.

[9] 黄飞劲. 社区高血压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应用价值探讨.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19):4358-4360.

[10] 李宏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2):231-232.

[11] 冯晓东. 社区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探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4):111-112.

[12] 张亚兰, 徐超, 李艳. 中西医结合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15):31-33.

[13] 章铃淋. 高血压患者社区治疗干预的应用效果初评.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9):98-99.

[14] 冯建辉, 龚文波. 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高血压临床观察. 新中医, 2015(1):58-59.

[15] 马婷. 高血压病病人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人人健康, 2015(24):163.

第6篇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肾素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9-0010-04

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大约有13.5%的心血管相关死亡原因归因于高血压[1]。血压的控制对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我国2010年发表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亿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人数的1/5[2],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高血压控制率却在过去10年间获得了不小的进步:在美国,由29%提高到47%[3];在欧洲,由2002年的36%提高到2010年的46%[4]。这种进步与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联合治疗密切相关,其中就包括了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为标靶的药物。

RAS在维持血压、调节水-钠平衡和细胞生长以及心血管微环境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5]。RAS的过度激活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等,尽管起初表现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最终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抑制RAS过度激活是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RAS抑制剂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 ARB)和肾素抑制剂等,它们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就近年来RAS抑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ACE抑制剂

ACE抑制剂是一类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机制包括:①抑制循环和组织中的ACE,使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Ang)Ⅰ不能转化成AngⅡ,产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②减少缓激肽的降解、升高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的含量,产生额外的血管扩张和保护内皮功能的作用;③抑制ACE活性,减少Ang(1-7)的降解和增加Ang(1-7)的主要前体物质AngⅠ的水平,而Ang(1-7)具有直接扩张血管和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的作用。ACE抑制剂已广泛用于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还显示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2008年公布的“HYVET”研究旨在评价降压治疗对≥80岁的高龄高血压人群卒中风险及死亡率的影响,共入选3 845例高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CE抑制剂治疗组、利尿剂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是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平均随访期为2.1年。结果发现,ACE抑制剂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卒中死亡率,同时显著减少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终点复合事件[6]。同年公布的“ADVANCE”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事件为终点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评价强化降压治疗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的益处。该研究共入选11 140例(中国患者3 29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组患者接受ACE抑制剂和利尿剂的联合治疗、另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随访4.3年。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降压治疗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而且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以及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7]。2012年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20项有关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型临床研究,其中超过2/3的研究对象为高血压患者,分为RAS抑制剂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ACE抑制剂治疗组的全因死亡率下降10%[8]。

2 ARB

ARB也已确立了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一线用药地位,其降压机制包括:①阻断由ACE途径或非ACE途径产生的AngⅡ与其AT1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由此产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被认为较ACE抑制剂的作用更直接和更安全;②由于失去负反馈机制,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增加并增强AngⅡ与其另一受体AT2的结合,从而产生促血管扩张和抗血管增生的作用。ARB对高血压患者还有肾脏保护、逆转左心室肥厚和改善血管重构等作用。

目前应用的ARB为AT1受体拮抗剂,俗称沙坦类药物,可根据化学结构分为联苯四氮唑类(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和坎地沙坦)和非联苯四氮唑类(依普沙坦和替米沙坦)两类。奥美沙坦是上市的第7个ARB,具有很强、甚至超过其他ARB的降压作用。奥美沙坦还能改善内皮依赖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减少血管炎症[9]。“VOIS”研究主要观察了奥美沙坦对非糖尿病的1级高血压患者血管重构的影响,患者分别接受奥美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12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压下降幅度相似,但奥美沙坦组患者的血管壁厚度、中膜横断面积和血管壁面积/流量比值均明显下降,而阿替洛尔组的这些指标值无明显变化[10]。不过,并非所有有关奥美沙坦的研究都获得了阳性结果。例如,2011年公布的“奥美沙坦与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预防对照(ROADMAP)”研究[11]和“奥美沙坦降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发生率(ORIENT)”研究[12]的结果就不尽如人意。尽管这两项研究都提示,在高血压患者中,奥美沙坦具有可靠的肾脏保护作用,但其治疗的心血管死亡率却高于安慰剂组。分析原因,可能是血压的过度降低加重了病变组织(器官)的缺血,从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不利影响。

2011年美国FDA又批准阿齐沙坦(azilsartan)治疗成人高血压。阿齐沙坦是最新的ARB,是一种前体药物,可经水解、吸收后转化为活性物质,生物利用度为60%,半衰期约12 h。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提示,由于与AT1受体的独特的结合特点,阿齐沙坦具有超越其他ARB的强力而持久的降压效果。一项在日本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比较了阿齐沙坦和坎地沙坦的降压效果,结果发现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阿齐沙坦的降压作用均优于坎地沙坦,而两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无差异[13]。阿齐沙坦与缬沙坦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阿齐沙坦能更显著地降低患者的24 h平均血压[14]。另有研究报道,阿齐沙坦具有降压外的保护作用[15],可能与其影响心肌细胞代谢、增加了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有关。还有学者认为,阿齐沙坦可通过抑制血管壁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Ⅰ型蛋白的表达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16]。尽管这些结果令人振奋,但要确定阿齐沙坦在靶器官保护和改善心血管预后方面的作用仍须进行更多的研究。

3 肾素抑制剂

肾素抑制剂能从源头上阻断RAS激活,抑制肾素、使之不能与底物作用,阻止AngⅠ和AngⅡ的生成,降低血浆肾素水平。但由于肾素有种属特异性,肾素抑制剂的开发曾因生物利用度低、作用维持时间短和合成复杂等原因而遭遇不少困难。随着首个可口服的非肽类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aliskiren)的上市,肾素抑制剂已开始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

阿利吉仑已获得2009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推荐,特别是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阿利吉仑已在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厚、蛋白尿、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患者中进行过相关临床研究。其中“ALLAY”研究入选的是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厚患者,分别给予阿利吉仑或氯沙坦治疗,结果两组的血压和左心室重量指数的降幅都无显著差异[17]。“AVOID”研究入选的是高血压伴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给予阿利吉仑治疗6个月。与其他降压治疗组相比,虽然在血压的降幅上没有差异,但阿利吉仑能更显著地降低患者的尿白蛋白对肌酐比值[18]。“ALOFT”研究入选的是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1%),他们在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再分别加用阿利吉仑或安慰剂。结果发现,阿利吉仑能较安慰剂显著降低患者的脑钠肽水平(分别降低61%和12.2%, P=0.016),提示可能与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有关[19]。2013年公布的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进行的“ASTRONAUT”研究也显示,阿利吉仑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4 RAS抑制剂的联用

由于ACE抑制剂和ARB的作用机制明确,故学者们也观察了联合使用ACE抑制剂和ARB以双重阻断RAS的作用,并有一些研究显示出积极的效果。例如,“CALM”、“COOPERATE”和“CALMⅡ”研究都显示,使用ACE抑制剂和ARB联合治疗能更好地保护肾脏、减少蛋白尿。不过,对这两类药物联用的益处和风险始终存在着争议。在高危患者或靶器官已受损的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ONTARGET”研究比较了ACE抑制剂和ARB联用与各单药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两药联用可产生额外的降压效果,但心血管事件率没有减少,且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更高[20]。

那么,在高血压治疗中能否联用肾素抑制剂和ACE抑制剂或ARB呢?较早前的研究表明,阿利吉仑联用其他RAS抑制剂如ACE抑制剂或ARB能够获得较单药治疗更大的降压效果[21],其机制被认为是ACE抑制剂或ARB会反射性地引起血浆肾素水平增高,而阿利吉仑具有降低血浆肾素水平的作用。但需注意的是,2011年提前中止的在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中进行的“ALTITUDE”研究[22]以及在高危的心肌梗死后患者中进行的“ASPIRE”研究[23]都显示,在ACE抑制剂或ARB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阿利吉仑不能获得额外的心血管益处且反而会增加副作用。最新发表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更是明确提出,由于缺乏循证证据,目前不推荐高血压患者联用2种RAS抑制剂[24]。

5 结语

RAS抑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还会不断有新的RAS抑制剂问世以及有关RAS抑制剂的研究报道,从而继续推动高血压治疗的临床进步。

参考文献

[1] Lawes CM, Vander Hoorn S, Rodgers A, et al. Global burden of blood-pressure-related disease [J]. Lancet, 2008, 371(9623): 1513-1518.

[2] 刘力生, 吴兆苏, 朱鼎良.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6.

[3] Gu Q, Burt VL, Dillon CF, et al. Trends in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mong United States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1 to 2010 [J]. Circulation, 2012, 126(17): 2105-2114.

[4] Llisterri JL, Rodriguez-Roca GC, Escobar C, et al. Treatment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Spain during 2002-2010 [J]. J Hypertens, 2012, 30(12): 2425-2431.

[5] Barrios V, Escobar C. Candesarta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hat have we learnt in the last decade? [J].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1, 10(6): 957-968.

[6] Bloch MJ, Basile JN. Treating hypertension in the oldest of the old reduces total mortality: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in the Very Elderly Trial (HYVET) [J].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08, 10(6): 501-503.

[7] Beulens JW, Patel A, Vingerling JR, et al. 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on the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Diabetologia, 2009, 52(10): 2027-2036.

[8] van Vark LC, Bertrand M, Akkerhuis KM, et 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reduce 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of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hibitors involving 158,998 patients [J]. Eur Heart J, 2012, 33(16): 2088-2097.

[9] Hirohata A, Yamamoto K, Miyoshi T, et al. Impact of olmesartan on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 serial volumetric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 from the OLIVUS (impact of OLmesarten on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evaluation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trial [J]. J Am Coll Cardiol, 2010, 55(10): 976-982.

[10] Smith RD, Yokoyama H, Averill DB, et al. Reversal of vascular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rough blockade of angiotensin II receptors [J]. J Am Soc Hypertens, 2008, 2(3): 165-172.

[11] Haller H, Ito S, Izzo JL Jr, et al. Olmesartan for the delay or preventionof microalbuminuria in type 2 diabetes [J]. N Engl J Med, 2011, 364(10): 907-917.

[12] Imai E, Chan JC, Ito S, et al. Effects of olmesartan on renal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with overt nephropathy: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 Diabetologia, 2011, 54(12): 2978-2986.

[13] Rakugi H, Enya K, Sugiura K,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zilsartan with that of candesartan cilexetil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grade I-II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study [J]. Hypertens Res, 2012, 35(5): 552-558.

[14] Sica D, White WB, Weber MA,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novel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zilsartan medoxomil vs valsartan by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J].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1, 13(7): 467-472.

[15] Kajiya T, Ho C, Wang J, et 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ffects of azilsartan: a new generation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J]. J Hypertens, 2011, 29(12): 2476-2483.

[16] French CJ, Zaman AK, Sobel BE. The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zilsartan medoxomil (TAK-491), suppresses vascular wall expression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I protein potentially facilitating the stabiliz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11, 58(2): 143-148.

[17] Solomon SD, Appelbaum E, Manning WJ, et al. Effect of the direct rennin inhibitor aliskiren, the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losartan, or both on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J]. Circulation, 2009, 119(4): 530-537.

[18] Parving HH, Persson F, Lewis JB, et al. Aliskiren combined with losartan in type 2 diabetes and nephropathy [J]. N Engl J Med, 2008, 358(23): 2433-2446.

[19] McMurray JJ, Pitt B, Latini R, et al. Effects of the oral direct renin inhibitor aliskire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 [J]. Circ Heart Fail, 2008, 1(1): 17-24.

[20] Epstein BJ, Smith SM, Choksi R. Recent changes in the landscape of combination RAS blockade [J].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09, 7(11): 1373-1384.

[21] Cagnoni F, Njwe CA, Zaninelli A, et al. Blocking the RAAS at different levels: an update on the use of the direct renin inhibitor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J].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10, 9(6): 549-559.

[22] Bonanni L, Dalla Vestra M. Oral renin inhibitor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perspective review [J]. Ther Adv Chronic Dis, 2012, 3(4): 173-181.

[23] Solomon SD, Shin SH, Shah A, et al. Effect of the direct renin inhibitor aliskiren on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ling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systolic dysfunction [J]. Eur Heart J, 2011, 32(10): 1227-1234.

第7篇

1 联合用药理论基础

人们在对高血压的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单一用药治疗的有效率即使对轻度高血压病也仅为50%-60%m,加大剂量可以提高疗效,但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如果不同机制的降压药小剂量联合应用,首先是降压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不会明显增加,甚至有些不良反应还会相互抵消或明显减轻;其次是联合用药从不同的机制人手,更有利于靶器官的保护;第三是不同峰效时间的药物联合可能延长降压作用时间。在著名的“HOT”研究中,对中重度1879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随访调查,单一用药由最初的63%变化到最后的42%-45%,升高到93%。2003年JNC-7指出,如血压比目标血压20 mmHg,则初始治疗即采用两种药物联合。

2 联合药物治疗实践

2,1联合药物治疗原则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有六类:利尿剂(Diuretics D)、钙离子拮抗剂(CCB,C)、ACEI(A)、ARB(A)、B受体阻滞剂(B)、受体阻滞剂等,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一般主张,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用,副作用互不叠加的药物联用,有协同降压作用的药物联用。

2,2联合治疗方案

2,2,1剑桥(Cambfidge)AB/CD法则。AB两类药抑制肾素系统活性;CD两类药激发肾素活性,若选两药联合可选择A (或B)+C(或D),三药联合可选择A+C+D。

2,2,2欧洲心脏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2003年公布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常见六大类药物配伍六角形显示。

2,3常用的几种联合

2,3,1利尿剂+CCB。过去认为无协同降压作用,通过近年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利尿剂+CCB是有协同降压作用的组合。

2,3,2利尿剂+ACEI/ARB。ACEI/ARB通过抑制RAAS使外周阻力下降,而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两者疗效互补,加上利尿剂还可以延长ACEI/ARB作用时间,降压更平稳,利尿剂激活RAAS、血钾下降、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血尿酸增高等不良反应,可被ACEI/ARB减轻或抵消,是目前较好的组合。

2,3,3利尿剂与受体阻滞剂。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但这一方案对代谢影响较大,因而合并糖尿病、痛风及高脂血症者不宜使用。

2,3,4 CCB与ACEI/ARB。两者不仅有协同降压作用,而且对靶器官保护、逆转心室重构有明显作用,有利于心衰、糖尿病、肾病、心绞痛的治疗等,是一组较佳组合。

2,3,5 CCB与受体阻滞剂。两者具有协同降压作用。尤其是适用于合并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但B受体阻滞剂与缓释异搏定一般禁用,尤其是心功能减退、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功过缓者

2,3,6三种药物以上联合:对于两药联合不满意的顽固性高血压,有时需要三种药品及三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目前常用的联合方式有:ACEI+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CCB+ACEI+利尿剂、CCB+ACEI+利尿剂+受体阻滞剂等。

2,4两药合用应注意的问题

2,4,1 ACEI和B受体阻滞剂。虽然对冠心病、心衰病人时常合用,但在降压作用上两药很少有协同作用,因此一般高血压病人不主张合用。

2,4,2 ACEI和ARB。两药在降压疗效上由于都阻断RAAS作用,很少有协同作用,一般只用于重度高血压或合并心衰、蛋白尿病人的最后选择。

第8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临床特征;靶器官;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10-2

1血压波动较大

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是SBP或DBP或是脉压波动性均比年轻患者大,尤其是SBP。其可能的原因为:(1)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反应变慢,直接影响到血压和心率的变异性,使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压的变异性增大,血压波动性增大;(2)动脉硬化、僵硬,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血压变异性增大。老年人血压波动性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患者血压总体水平的估计、诊断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对老年人血压要多次测量必要时行ABMP。ABMP可评价血压变异性,这种变异性独立与靶器官功能受损后果相关,在一些轻至重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研究中,那些24小时血压变异性高的患者,其靶器官病的发病率高。

2清晨血压高峰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

有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高峰越大,其脑血管病和脑卒中发病率越高,清晨血压高峰已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目标,控制清晨血压高峰可防止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3白大衣性高血压多见

白大衣性高血压指办公室(诊室)血压异常,但ABMP正常。普通人群发生率占15-30%,老年人和孕妇发生率高。白大衣性高血压有增加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脏病的危险,10年发生心脏病的危险,白大衣性高血压者为7.9%,而持续的轻度高血压者22%,对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是否比正常患者有更高的危险,尚有争议[1]。新诊断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始药物治疗之前应予考虑和排除,同时对这些病人要继续随访和重新监测,必要时行ABMP。

4收缩压增加明显,脉压增大

老年人,由于主动脉硬化,僵硬度增加,弹性减低,其顺应性下降,心脏收缩时,动脉血管不能有效扩张缓冲血流的冲撞力;心脏舒张时,血管壁又不能靠弹性回缩维持一定的舒张压,即造成单纯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不升高或降低,因而脉压增大。据国内报道,ISH患病率约占所有老年高血压的43-55%,在60岁以上组占高血压患者的5%,60-70岁占10%,70岁以上占24%[2]。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比年轻患者波动大,文献报道24小时收缩压波动可达40mmHg,舒张压波动可达20mmHg,年龄越大血压波动幅度越大,对靶器官损害程度越大。

5易发生性低血压

性低血压是指站立2分钟后,与仰卧时血压相比收缩压降低20mmHg以上或舒张压降低10mmHg以上。当1个人处于直立位时,500-700mL的血储存在下肢末梢和内脏血管,因此减少静脉回流到心脏,导致心排血量降低并刺激主动脉弓、颈动脉体和心肺压力感受器,该刺激反射性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和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和血管阻力增加,以维持站立位时的血压。从循环容量到神经冲动和血管系统,当调节血压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缺陷时,性低血压即可发生。老年人由于主动脉弓、颈动脉体和心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脑血流降低,肾脏排纳过度增加,窦房结功能减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生理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随着年龄增加口渴机制损害所致的容量降低,这些因素均可诱发老年人性低血压。据报道,老年人24%存在性低血压,且常常无症状。ISH患者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Brinn报道为11-24%,国内有人报道可达36%。老年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发生率可达33.3%。性低血压,使心、脑、肾供血明显不足,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头晕,甚至突然摔倒造成不良后果。为了防止性低血压发生,临床上应避免使用能加重低血压的药物,尽可能不与利尿剂合用。

6容易发生严重合并症

老年高血压多以SBP升高为主,增加了左心室后负荷与心脏作功,且老年人心壁胶原纤维增多和淀粉样变,使心肌肥厚,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下降,易诱发心衰肾功能变化在老年高血压病人中发生率高,严重者最终可导致肾衰心排血量降低,造成心、脑、肾灌注不足,极易发生脑卒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同时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比如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慢性支气管炎等,比如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导致血管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硬化进展,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这些疾病的存在及频繁用药,极大地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63-02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其并发症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现对我科几年来53例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观察如下。

1诊断标准

按照WHO现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经过至少三次不同时间测量,凡血压≥140/90mmHg(包括单项增高)为高血压。

2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2.1患病率高:我科共有84例65岁以上老年人,其中高血压患者53例,患病率为63%。

2.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指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本组53例仅有3例偶尔舒张压≥90mmHg,其余50例均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2.3血压波动大: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降低,受内外环境、情绪、等影响,血压容易波动,有时刚刚测量的数值重复测量时血压波动相差20mmHg以上。

2.4北方地区受季节影响明显:本组53例患者,初冬及寒冷天气,血压明显偏高,往往在增添品种或增加药量时也很难降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而在炎热夏季即使减少药量,部分患者甚至停用降压药物亦可使血压维持正常范围。

2.5并发症多而严重:老年人高血压症状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还有部分患者记忆力明显减退,漏服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服用短效降压药时更为明显。很难将血压平稳地控制在正常范围,从而使心、脑、肾等并发症增多,致残率亦高。

3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特点

3.1坚持非药物治疗:包括限制钠盐摄入,戒烟酒,坚持有氧体力活动,减轻过多体重,低脂饮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正常睡眠,定期测量血压。

3.2药物的选择:根据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应选择既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又能维持全身和局部血流,防止水钠潴留及离子紊乱等,选择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较为合适。

3.3剂型的选择:根据老年人血压波动大、易漏服的特点,适宜选择长效制剂,但应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

3.4服药的时间:多方研究显示,清晨醒后血压有持续上升的特点,适宜采用清晨起床即服降压药。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