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6:51: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岁~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2.亚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1)亚健康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对亚健康状态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所以,如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干预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中都把亚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但课题承担者大部分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入手,对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生物学理论研究。亚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基本没有,其结果就造成了亚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上的混乱。
(2)亚健康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国内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检测设备,但都存在设备简单,测试结果重现性差的问题。亚健康干预手段和高级服务人才匮乏,基本还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推拿、针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个性化服务缺失。
(3)亚健康商业信誉较低,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对亚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规范。亚健康行业流行,但市场混乱。目前,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亚健康产业。这表明国内目前的亚健康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无序的问题,缺少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规范,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未确立。
(4)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可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从而鼓励和帮助人们改正不健康的行为,降低风险性。但目前亚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个人信息缺乏持续性、可用性。
(5)与保险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保险是亚健康产业在国外的一个主要方面。从健康保险的经营目标看,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亚健康服务,满足客户亚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亚健康诊疗,降低保险公司疾病的赔付率,可扩大利润空间。
三、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1.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设亚健康服务平台
亚健康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人,还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亚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亚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将会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亚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对象要多样化、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产业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属于“发现健康问题、但不能充分解决健康问题”型的服务,并且大多数服务是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的,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另外,现在体检行业存在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总量过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已经面临需求量下降、不良竞争增加、一些机构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亚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入正确的管理理念,实现服务升级,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如增加体适能测定评价、营养干预、心理咨询等服务。
3.兼营健康保险业务
亚健康产业兼营健康保险业务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鉴,最典型的代表――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为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包括系统的亚健康保险业务。另外,从国际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必将要进入亚健康领域,在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营健康保险业务对亚健康产业自身来说也有重要作用,将解决亚健康服务消费支付的“瓶颈”问题,推动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4.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互动与双赢
亚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明显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亚健康管理。所以,亚健康管理的出现将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将直接影响亚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等。随着国家亚健康相关标准的设立,亚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亚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并引导亚健康产业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
四、我国亚健康产业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从新医学模式下考察分析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围绕亚健康防治工作产生的亚健康产业也会涉及到许多领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师培养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亚健康理论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亚健康诊断治疗,中医诊断治疗亚健康研究、生态环境与亚健康、社会文明与亚健康、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等;在食品工业方面,有营养补充食品、防衰老益寿食品等;在农业方面,则有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在制药业方面,则有防治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化学药、植物药、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药等;在休闲业方面,有亚健康旅游、运动健身、健康餐饮等;在传媒业方面有亚健康网站、网上咨询、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医疗业方面,有亚健康医院、亚健康检查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等;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亚健康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家用亚健康治疗设备等。
总之,随着我国亚健康服务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实施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亚健康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2]郑灵巧:投资慢性病防治,效益惊人[N].健康报,2006
[3]陈永华:亚健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J].医疗保健器具,2006
[4]雨焱:双刃剑两面看―亚健康产业商机无限[J]. 健康大视野,2007(9):93~95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 产品结构 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 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关键词 陕北林业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识码:A
陕北位于我国的黄河流域,黄土地质疏松,极易受到地表水的侵蚀。陕北地区主要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控制,冬季寒冷干燥,且易受大陆冷气团严重影响。冬季多风沙天气,夏季雨水较少,且雨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其它月份多风少雨较干燥。陕北地区地势高,土壤的保湿性能较差。在陕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陕北地区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当地林业产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展以来,陕北地区紧跟发展的步伐,以培育森林为基础内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同时陕北地区也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放牧等项目,陕北地区还建立了三北防护林和长城绿化林等林业工程,目前陕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水土流失量减少,森林资源也得到了保护。但是随着陕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水量大、土地荒漠化的加剧。林业产业的发展仍是制约陕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是陕北地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陕北地区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陕北地区的林业产业总体是以良好的态势在向前积极健康的发展。具体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推林业重点工程,局部水土流失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在陕北地区人民政府和林业部门的积极努力下,陕北地区的林业重点工程在积极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仅2014年,陕北地区共完成绿化面积97.8万亩;完成樟子松基地工程11.4万亩;矿区绿化工程14.5万亩;公园绿化工程1.3万亩,红枣产业工程3.2万亩。目前,林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已经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2)林业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陕北地区的植树造林工程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陕北政府在植树造林时选用国有林场的优质树苗,促进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同时政府也鼓励个体育苗户培育优质树苗,在政策和技术支持的同时,还对育苗户进行补贴。陕北地区的苗木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陕北地区共育苗24亩,生产幼苗224800万株,同比增长了18.9%,另一方面,陕北地区加大了对红枣产业链的扶持力度,2014年共完成红枣丰产园和低产园改造合计8.2万亩,建立红枣加工项目33个,年产红枣量也在持续增加。
(3)科技兴林,提高林业科技创新。陕北地处干旱区,近年来陕北的林业技术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套抗旱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幼苗的成活率。首先,借鉴了美国的地膜覆盖、干水、保水袋和保水剂技术,其次,推广和应用了营养袋育苗技术,幼苗的成活率提高了20%以上,同时,陕北政府还积极促进当地林业技术部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共同研究林业创新技术。
2对策
陕北林业产业是制约陕北地区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陕北地区林业的发展献策,促进陕北地区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1)采用喷灌、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陕北地区林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短缺。所以要想促进陕北林业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合理利用短缺的水资源。陕北地区应该结合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源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技术含量高、价格便宜的节水灌溉措施。要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设备。陕北地区目前采用的喷灌和滴灌技术就是节约水源灌溉技术,值得大范围推广。
(2)加强管理,依法行政。目前,陕北的林业产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要想促进林业的产业的科学合理发展还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技术与水平。植树造林应该实施责任田制度,做到谁栽种谁管理谁负责,建立合理有效的林业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强林业执法力度,规范林业执法行为,加强林业执法监督力度,对破坏林业产业发展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3)引进林业专业人才,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陕北林业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林业人才的发展。所以陕北地区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林业方面的专门型人才。政府在每一年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的林业技术型人才,政府也可以广泛利用政府资源与社会林业技术人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对当地林业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作为当地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顾问。当地林业部门的领导也可以在部门内部设立竞争奖励机制,鼓励内部人员不断发展创新,为陕北地区林业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3结束语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建设生态文明是陕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陕北地区应该保持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利用当地的条件,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为当地林业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健康文明之路,还陕北一个碧水蓝天,实现陕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淼,赵晗,申友.浅析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12).
[关键词] 肉牛产业 经济发展 形势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40-02
近10年来, 我国肉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已成为国民经济又一新的朝阳产业。2014年, 我国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均是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国。当然,这也不能全然说明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并且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之所以这么说,是从当前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确定肉牛产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限制、影响肉牛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认真剖析肉牛产业发展及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很是必要。
1 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通过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1 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我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四年间大幅减少1000万头。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大幅下滑带来了2008年至今国内肉牛存栏量从8900万头减少至6000万头的后果。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而对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肉牛价格始终保持高位,让很多肉牛养殖散户对肉牛养殖还是抱有希望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肉牛价值居高不下,才使得很多养殖户需要承担较大的养殖风险,这使得很多养殖户对肉牛养殖是否进行,是否扩大养殖规模存在质疑。此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成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1]。
1.2 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
其实,造成我国肉牛产业未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另一大影响因素就是进口牛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从2010年开始,由于国内需求急剧增加、肉牛存栏量下降,我国每年牛肉供应和消费之间约有240万吨的缺口,导致国产牛肉价格的不断上涨。此种情况下,外国看到了国内的商机,积极向国内进口肉牛,随着进口肉牛的不断冲向市场,逐渐的占领了我国的肉牛市场,这使得我国肉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较困难。
1.3 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
回顾分析近些年我国肉牛养殖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肉牛养殖风险较高,因为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肉牛容易患有疾病,致使肉牛生L不佳或者死亡,如此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相应的很多肉牛养殖户放弃了肉牛养殖。但肉牛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也让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为了良好的进行肉牛养殖,许多育肥专业场户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逐步转为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通过对肉牛产业养殖结构转型情况来看,这对于促进未来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2]。
2 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经济,还能改善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良好发展。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加以分析,以便提出最佳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方针,以便肉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说明,有如下叙述:
2.1 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
2.2 牛肉质量安全事件
总体上来说,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方面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肉牛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牛乳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让广大消费者不安,对牛肉食用产生担忧。其实,造成牛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与肉牛品质不佳有关之外,诸多不法分子看到了牛肉生产与销售中的巨大利润,进而急功近利,采用不法手段来谋求利润,同时也降低牛肉质量,一次又一次的引发牛肉质量安全事件,如注水牛肉、有毒牛肉、僵尸牛肉等,严重的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相应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也备受击[3]。
2.3 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
正如上文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一样,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也给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经过深入的分析,确定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主要是因为肉牛生产周期长,养殖人员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养殖风险的不断扩大,使得养殖户对肉牛养殖存在诸多担忧,进而减少母牛存栏量。
2.4 肉牛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有下滑的趋势,如若不能加以控制和处理,势必会给整个肉牛产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支持国民经济。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的建议是: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因为养殖户对肉牛养殖表现出诸多担忧无疑是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此种情况,我国应当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支持广大养殖户进行肉牛养殖,如此可以扩大国内肉牛的养殖量,在努力推向市场,可以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制定健全的、完善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可以对肉牛养殖、生产、销售这一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情况加以约束,同样可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4]。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表现为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均有,如若要想进一步发展肉牛产业,需要我国优化调整肉牛养殖现状。而通过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等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等.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8-52.
[2] 喻闻,.肉牛供应链与肉牛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0):23-26.
[3] 徐敏云,曹玉凤,芦春莲等.河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草食动物,2010,30(5):51-54.
>>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亳州中医药文化发展探析 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医药发展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文化营销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教育影响述评 山东省编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工作实录(八) 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及策略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浅析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中医药规划出炉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中医药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
[10]山东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EB/OL].(2015-01-29)[2016-5-13] .
>> 沂水县经济林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临夏州经济林产业化发展 关于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永胜县林产业发展探讨 宁南山区优质经济林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关于甘肃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思考 彰武地区果品经济林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亚行贷款助推临夏州经济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山阳县教研室简介 宁夏特色经济林产业竞争力研究 生态经济林产业化模式分析 做大做强干杂果经济林产业 论提高经济林比例与做大经济林产业 对山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山阳县马铃薯高产创建工作浅析 山阳县旅游生态资源综合评价 商洛市山阳县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现状研究 浅议皖南山区生态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模式 对永仁县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的思考 舟曲县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熊瑛,杨莉.山阳县核桃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23-124.
[6] 山阳县政府门户网.2009《山阳县年鉴》[EB/OL].(2009-09-02)[2013-09-10]..
[7] 程晓建,黎章矩.浙江省经济林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3):1-2.
[8] 耿义良.山阳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陕西林业,2009(1):28-30.
[9] 李娟,王立新.论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林副特产,2006(1):72-75.
[10] 张国红.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4(1):4-6.
一、全国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康体养生、康疗度假型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康体养生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体验性、绿色健康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足以体现国家对健康旅游的重视程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康体养生旅游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康体养生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既满足自身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需要又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心灵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将康体养生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发展方向,例如都江堰市在2015年5月正式对外宣布,将用10-15年时间建成中国・青城山全民健康教育与养生实践基地暨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立志于打造全国首个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下,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距成都市区60公里,目前该镇有2.8万余人。由于青城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因此青城山镇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此外,该镇还是道教文化发祥地、著名的长寿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笔者于2015年9月针对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产业进行了调查。
(一)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
根据青城山镇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在2009年至2011年,青城山旅游地产产品新增面积逐年增加,但市场成交量逐年下滑;销售面积在2010年达到12.71万平方米,该数值在2007年至2013年处于最高值,之后便一直下滑,到2013年成交量便只有1.73万平方米。市场存量面积则一路攀升至31.17万平方米,新增面积与销售面积逐年减少,存量面积递增的现象表明青城山镇旅游地产房屋空置率比较高,整个市场进入疲软状态。
(二)酒店等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青城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青城山镇旅游度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酒店以及在建在洽谈的酒店数量众多,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青城山镇共有各类酒店宾馆共12家,但是多数酒店与青城山镇康体养生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现存青城山镇酒店类型主要以度假型、快捷型酒店类型为主体,康体养生类酒店偏少,除高星级的酒店内部具有一定的康体养生设施,如SPA、游泳池、泰式按摩、室内高尔夫球场之外,其余快捷型酒店均缺乏康体养生所需的设施设备。
(三)农家乐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农家乐主要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板块布局,前山主要以“青城人家”片区农家乐为主,以经营农家餐饮、住宿为主,业态较为低端。后山主要集中在泰安古镇,部分沿后山旅游公路两侧分布,除了经营农家餐饮之外,还配套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等。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3家,其中四川省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12家,餐位总数26456个,房间总数7536间,床位总数14732个,从业人员总数约1237人。近年来,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迅速,农家乐设施设备有了较大完善,具备了发展康体养生农家乐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大部分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与康体养生产业相互融合还不够紧密,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农户自主经营,缺少道家文化元素,尚未形成特色高端康养农家乐品牌。
(四)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一种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健康产业也极具投资潜力,如今它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一大“朝阳产业”。
通过实地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青城山镇主要的医疗机构有三家卫生院,六家卫生服务站,20所美容美体机构,主要药店药房约20家,康体健身娱乐机构约10余家,多集中在高星级的酒店、宾馆及特色山庄内部。
三、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深,未形成高端产业链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主要以投资型、度假型住宅开发为主,未能形成高水平、高附加值的高端康养产业链。未来加强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将是青城山镇现有旅游地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号召,绿色地产亦是青城山镇今后旅游地产发展的一个方向。
2、旅游地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支撑
青城山镇的旅游地产主要发展模式是“资源+主题酒店”,利用青城山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大量主题酒店,但真正的康体养生地产项目数量偏少。地产开发与配套软硬脱节,缺乏文化支撑、产业支撑(包括养生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复合型的地产),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养生与投资的双重追求。
3、目前旅游地产出现了空置、闲置及运营难等问题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青城山旅游地产业主购买旅游地产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度假及投资,因此经常会出现房屋长期空置的情况,并且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经济酒店及度假山庄等酒店业态,总体经营业态较为单一,现代化的主题养生步行街、高档次、高附加值的购物娱乐场所较少。综合这些原因造成目前旅游地产空置、招商和运营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酒店等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1、酒店缺乏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经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共有酒店、宾馆山庄24家,天府熊猫驿站乡村度假连锁酒店5家,其中只有青城豪生、青源酒店、六善等少数酒店为高端酒店,其余酒店多为星级较低的酒店,随着青城山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国际康体养生目的地名镇目标的建设,现有的高端酒店的康体养生设施设备、康体养生服务、医疗管理等还不能满足旅游者对高端康体养生服务的要求,并且青城山镇大多数酒店只在名称上体现以道家养生为主题,品牌知名度较低,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以道家文化为特色的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2、现有酒店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紧密
虽然当前青城山镇主题酒店市场前景十分良好,康体养生产业发展道路也十分广阔,但是就目前来看,青城山镇康体养生酒店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康体养生经营管理缺乏系统化、标准化运作。主要表现为酒店对道家康体养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康体养生经营模式,从而导致有些酒店管理者盲目跟风,缺少创意和新意,酒店差异化不明显,康体养生核心竞争力不够。所以未来加强酒店产业与康体养生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将是青城山镇酒店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农家乐存在问题
1、农家乐数量众多,但服务项目和质量缺乏康体养生特色
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8家,数量虽然众多,但是高星级、高标准、有特色的农家乐数量所占比重较小。现青城山镇农家乐普遍存在着康体养生特色不鲜明、经营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未来加强农家乐向康养方向的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就成为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的主要目标。
2、粗放经营,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
目前青城山镇农家乐经营方式还处于轻管理、低质量的管理方式,农家乐经营者缺少康体养生品牌意识,未注重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使青城山镇未能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严重制约了青城山镇康体养生农家乐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四)健康产业存在问题
1、健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健康产业体系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为薄弱,布局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产业体系。未来加强引进高端康体养生项目,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将成为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健康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
由于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健康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且健康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导致商家服务鱼龙混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突出,不利于推进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3、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不足
青城山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生态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服务业、新型社会服务产业等共同发展的多类型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健康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深度还不够,产业间的渗透性、关联度、集群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发展定位
1、中国青城山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名镇
以青城山镇道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山、水、熊猫等旅游资源,融合康养、颐养、医养等康体养生理念,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国际上以“道家康体养生”为主题进行宣传,打造集养生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康体养生度假目的地,使青城山镇成为成都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核心支撑。
(二)发展思路
1、加快产业联动发展,着重发展健康服务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产业创新为突破,以核心产业提升素质、产业拓展市场、跨界产业共谋发展为基本思路,瞄准大青城旅游区和特色旅游重点镇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以康体养生产业为主导的精品旅游产业体系,把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成为青城山镇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并重点突出“道文化”理念,重点发展康体养生产业,打造青城山镇产业竞争新优势。
2、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健康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
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青城山镇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消费心理。最终由单一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向健康养生服务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
3、引资与引智结合,培育健康服务骨干企业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3]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关键词 茶产业;现状;做法;问题;对策;安徽郎溪
中图分类号 F326.12;S5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00-02
1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园基本情况
郎溪县境内现有茶园总面积4 600.00 hm2(含国营农垦宣郎广茶业总公司786.67 hm2、上海白茅岭农场243.07 hm2、江苏省社渚农场208.00 hm2),采摘面积4 133.33 hm2。其中无性系茶园933.33 hm2(2013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69.40 hm2),无性系良种比例16.4%;标准高效茶园348.00 hm2;低产茶园改造261.33 hm2。郎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南片十字、飞鲤、毕桥、姚村和北片涛城、凌笪等乡镇。
1.2 茶叶生产加工情况
郎溪县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工商注册企业41个,其中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1家、县级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其中市级以上4家。2013年干茶产量11 980 t,产值23 352万元,其中名优茶 52 t,产值4 060万元,大宗茶11 928 t,产值19 292万元;春茶4 060 t,产值13 032万元,夏秋茶8 470 t,产值10 420万元。一产产值6 294万元,二产产值16 075万元,三产产值1 083万元。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3.92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 880元。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外销茶1.619万 t,出口创汇3 806万美元。
1.3 茶叶“三品”认证及商标注册情况
郎溪县已实现茶叶标识认证绿色食品绿茶1个(宣郎广茶叶公司),认证面积533.33 hm2,白茶1个,认证面积80 hm2;无公害绿茶1个,产地认证面积1 200 hm2,产品认证面积200 hm2。地理标志产品1个,认证面积2 000 hm2,QS认证企业、合作社17个。拥有如“瑞草魁”、“隽峰”、“红新”、“云岗白魁”、鑫云等 35 个注册商标,其中省著名商标2个。
2 郎溪县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2.1 出台相关茶产业政策措施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农业“星火工程”实施办法》《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县财政还安排2 000万元茶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
2.2 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
建设茶叶“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通过建立茶园生产管理规程、规范加工工艺流程、健全茶制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大投入品管理和茶叶生产环境整治,狠抓茶叶安全用药监测,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1]。
2.3 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优特色工程
瑞草魁是郎溪县历史名茶,为保护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郎溪县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并通过农业部认定,制定了瑞草魁茶省级地方标准。同时大力发展白茶,打造白茶品牌。
2.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2-3]。
2.5 开展茶叶生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
为了维护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监管,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促进郎溪县茶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2.6 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发展
扶持各类茶叶龙头企业,壮大省、市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安徽省出口绿茶加工集群。
2.7 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茶叶家庭农场
鼓励茶农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家庭农场,辐射带动农户。
3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不大
目前,虽然郎溪县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达2 613.33 hm2,但除宣郎广茶叶公司绿色食品533.33 hm2外,全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较小,仅80.00 hm2;无公害认证面积1 200 hm2,但产品认证面积只有200 hm2且尚无加工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虽认证2 000 hm2,认证产量530 t,但严格按照地标产品规范建设和管护的茶叶基地面积及采摘、加工却不大,年产量只有2.8 t,占认证产量的5.3%。
3.2 名优茶生产能力不足,品牌经济未形成规模
郎溪县名优茶年产量只有52 t,产值为4 160万元,名优茶生产能力明显不足。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只有2个,虽然近年来郎溪县茶叶品牌在各类茶事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有所提升,但精品名牌少,缺乏高知名度地方大品牌,导致郎溪县许多品质优良的茶叶产品没有自己的高端市场,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销售。
3.3 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
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郎溪县虽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但都是生产大宗出口茶为主,属低端产品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且虽自营出口权,自营出口量不大,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受到影响。
3.4 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茶叶的产量、品质不高
全县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郎溪县8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由于种植分散,管理粗放,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不高,影响茶叶的产量、品质[4]。
4 发展对策
4.1 突出资源优势,围绕绿茶出口,打造一流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抢抓省政府“671”计划等有关茶产业政策契机,以“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模式,增强叠加效应,创建休闲茶产业,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茶产业休闲区,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郎溪县出口茶叶产业加工集群打造成省内有影响的和国内知名的一流绿茶出口示范基地。
4.2 进一步抓好品牌和基地建设工作
加大政府运作力度,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的宏观策划指导,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现有名茶的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重点抓好“瑞草魁”、“云岗白魁”等精品名茶,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茶叶基地建设,完成茶园整治、茶树换植,增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
4.3 进一步推进茶业工艺创新
积极推进茶叶加工由“初制”向“精深”发展。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茶叶企业创办境外茶叶贸易公司或销售窗口。加强茶业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5]。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速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4.4 突出“文化兴茶”战略,促进茶业由“品质”向“品位”转变
一是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积极成立郎溪县茶文化研究会;二是积极打造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强化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大力发展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三是加大宣传,提升名气。积极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广泛宣传郎溪茶文化和“瑞草魁”系列品牌。
5 参考文献
[1] 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等.咸宁市茶产业发展及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31-15336.
[2] 侯彦双.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77-378,383.
[3] 杜立忠,陈相浩,刘军,等.长清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722-7723,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