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学生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2 16:51: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学生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学生的方法

第1篇

一、循循善诱法

这种方法是班主任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教育学生时,教师的态度要和蔼,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逐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克服缺点。当学生听不进你的话或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时,切不可急躁,要相信只要把工作做到家就是顽石也会变成金子。总而言之,不仅要让思想工作如和风细雨般慢慢滋润学生的心田,还要让思想工作如涓涓细流般渐渐地冲毁学生心头的“抵触堤坝”。

二、激将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使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将法运用的是心理代偿能力。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自尊心有时会受到自我压抑,特别是有些学生,由于经常违犯错误或其他各种原因而感到自卑,当你用其他教育方法不能使他振作时,如果你故意贬低他、刺激他,反而可能会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自我压抑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说,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激将法对于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时,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怯场心理,任凭别人怎么劝他就是不肯上场,情急间我狠狠到训斥了他一顿,没想到这一激居然把他“逼”上了台,而且还获得了第一名。

三、欲擒故纵法

我们在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时,由于这些学生对训斥和指责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对待批评帮助、说服教育往往怀有抵触情绪,此时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准备“破罐子破摔”。这样,我们就要针对他们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的心理特点,尽量采取多表扬少批评、不揭短少刺激的方法。首先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长处,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实践证明,意想不到的表扬和肯定,往往会使他们的情绪为之一振,在惊喜之间马上对你产生好感,从而可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这时他们会觉得你说的话也十分顺耳。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指出他们的错误与不足,同时为他们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那么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从而实现你的谈话目的。如:我在帮助一个不爱学习、顽皮好动的学生时,先是表扬了他爱劳动、爱锻炼的优点,而且为了发挥他的长处还让他担任了班上的体育委员。由于他在组织体育活动以及为争得集体荣誉时深切感受到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温暖,因此更加勤奋努力地为班级做贡献,同时还逐步认识到了知识贫乏的害处。最后,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成了一个发奋苦读的好学生。

四、以退为进法

第2篇

从小A的心理上分析,他属于那种情绪方面不稳、喜怒无常的类型。表现: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3方面的原因造成小A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A父亲在外打工,不太关心他的生活,缺少父爱;而他妈妈把全部的精力用到孩子的身上,当他成绩不理想,或在学校做了错事,妈妈就打骂。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他的这种特殊的性格。

2)学校影响。小A上课不认真,老师对他很头疼,批评时可能有些粗暴,而且批评总有他的份,而缺少耐心地与他沟通。造成他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如何解决小A的心理偏差?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一是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小A在校的表现,做到把家长请进来。二是定期做好家访工作。多到家庭中了解小A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教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三是用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多读一些好文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

2)班主任、任课教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一是加强养成教育。二是班主任定期与任课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鼓励、赞美,逐步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三是教师要关注个性,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3)加强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其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二是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四是重视心理疏导工作。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他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第3篇

关键词:大专生;思政教育;教育方法;革新

只有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富有时代性,符合新时期大专生思想变化轨迹,才能做好大专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革新教育方法,这是思政教育工作适应新时期大专生思想变化的必然要求。

1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基本理论概述

1.1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使得思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方法也在发生变化。

1.2大专生思政教育方法的革新:大专生作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新时期他们的心理、思想悄然发生变化,对于做好他们的思政教育必需讲究一定的方法,随着大专生思想的变化,要不断革新教育方法,解决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

2大专生思政教育方法革新的意义

2.1促进大专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大专生的思想出现一定的问题,主要变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他们急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个人利益的获得来展示价值,忽视社会与他人的利益,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对社会的发展持赞赏的态度,但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认识出变差,倾向于从片面、表面、简单的视角审视社会制度。自我否定感与不良的心理品质交织在一起。再次是竞争意识强,但是合作不足,独立意识强但是内心脆弱,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大专生更好地融合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与革新的研究,有利于新时期的大专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更好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名合格大专生。

2.2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了解新时期大专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在做大专生的思想工作时注重方法的运用,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增加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群体性思想状况的变化,对思政教育方法的进行革新,以增加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离不开思政教育方法的运用与革新。

3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与革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3.1重视思想宣传和说教,实践工作薄弱:从目前大专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对大专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侧重于宣传和说教,缺少必要的方法,方法单一,管理薄弱,宣传等同于思想工作,也是常见的现象,具体指导,只有在出现特例时才会用到,如:对话交谈,谈心了解内心的动向。后续教育跟不上,实践环节薄弱,不重视实践,实践考评不健全,大多情况是出现问题后,再去做思政教育,带有滞后性。

3.2忽视思想变化,教育方法与思想实际脱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专生的思想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情况,这些思想的新情况,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就业前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等都会对大专生的思想状况产生影响,但是社会中文化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不协调,不同步,导致文化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建设。体现在大专生的思想工作领域,教育方法跟不上大专生思想变化的步伐,不能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方法陈旧,革新力度不够,大专生的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想实际脱钩,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拖累了思想工作的开展,一些教育方法不为大专生所接受,教育工作者也感到工作的困惑,急切期盼适应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方法的革新,以促进大专生思想的转变,促进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又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3思政教育的革新方法: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要想更好地适应大专生的思想状况,并取得好的效果,必学对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根据目前的教育状况,浅显的谈论以下革新的措施: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坚持德育教育,我们向往的社会是民主健全法制完善的社会,我向往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向往社会充满诚信,我们向往创新的社会,这些在大专生的思想中是存在的,是渴望的,在开展教育工作中教育方法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在和大专生进行交流与教育时,才能与他们的时代追求相一致。把和新价值理念落实现实生活中,落实大专生的学习、生活、同学的相处中,作为大专生的考核标准,提高大专生思想工作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渠道,引导大专生思政教育有意思领域向实践转化,提高转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大专生作为主体,尊重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从大专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引导,使得教育方法更好的贴近大专生的生活,更能解决大专生每个个体存在的问题,使得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扭转教育工作被动滞后的局面,提升大专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方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在注重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合理的引导,运用理想信念、法制观念、文明行为、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更好的促进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革新。再次,大专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新时期的大专生,离不开大专生的积极参与,积极引导大专生的参与,由被教育的对象转化为主动的参与者,教育的方法由引导教育变成为自我塑造的良好方式。吸引大专生中的一些精干的学生干部或者优秀的党员,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工作中去,发挥来自学生又服务于学生的优势。另外,优化校园环境,构建出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转化为大专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4总结

新时期大专生的思想出现了新情况,适应新情况,必须做出大专生思政教育方法的革新,帮助大专生解决思想问题,提升他们在新时期的幸福感。

作者:王雯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冯姝鑫,杨国.当代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河教育,2014年04期.

[2]赵磊波,杜宁.新媒体对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8期.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交流 方法 技巧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个有序的可控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预定教学目标的完成。我认为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方法可分为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

一、语言交流

(一)讲解

1.讲解的定义。讲解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作用、要领、方法和要求等,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方法。

2.体育教学中讲解应注意:(1)讲解要目的明确并具有教育意义。讲解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明确为什么要讲解,讲解什么,怎样讲解。讲解的计划性就是要设计讲解的方法、步骤、条理、重点和难点等。讲解的针对性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在思想上、技术上和身体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进行讲解。有教育意义是指所讲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2)讲解要富有启发性。讲解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看、听、想、练有机结合起来。可采用提问启发、直观启发、比喻启发、比较启发等方式,以提高启发的效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3)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学生做练习,特别是做静力练习,教师背向学生及调动队伍时,除了下达简短的指示外,一般不宜讲解。

(二)口令和指示

1.口令。口令是指用最简明的语言,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织学生完成集体活动与练习的一种方法。如队伍的调动、队形的变换、基本体操、武术与舞蹈等练习,都需要运用相应的口令。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口令运用的如何,不仅影响学生练习动作的质量,尤其是集体练习动作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的正常秩序。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口令基本功的反复练习和训练。使口令准确、宏亮、节奏分明、富有力度,达到有效地组织与控制学生进行练习的目的。

2.指示。指示是运用较简明的语言,用比较平和而区别于口令的一种指令性方式及指导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师宣布做练习时,以指示的方式说;“可以开始”,在练习过程中,指令学生“再做一次”。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指令学生“跑步归队”“把器材收拾好”等。

指示方式要求教师语言要清晰、坚定。注意动作的时间、空间特征,及时提出准确的指示。教师应提高语言素养及应变能力。

二、非语言交流

(一)激励、安慰

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畏难、害怕情绪时,教师用点头、微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的手势来表示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从教师无声语言受到感染,得到鼓励,激起勇气,减轻心理负担。即使在学生做动作失败时,教师走上前轻轻地抚摸学生,也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安慰。

(二)表扬、肯定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满意地点点头,微笑,高兴地鼓掌,翘起拇指表示自己喜悦之情,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与表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满意。

(三)批评、制止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严肃的表情,不满地摇头,突然说话的语气,眼睛盯着出现问题的学生,走近他,用手指点他或冲他摆摆手等,都可表明教师批评和制止不良行为的态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威严表情之下感受到自己犯了错误并立即加以改正。

(四)引导、指示

非语言交流还能用于引导、指示学生的练习,如通过击掌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和速率进行练习,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行进或动作的方向。在室外场地大、人数多、噪音强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口哨哨音的大小、强弱、长短等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来调动队伍、指挥学生做操和完成动作练习。

非语言交流的作用与应用可能还有许多,但它们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心理暗示。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传达的信息,实际上是一种暗示语,虽然教师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但学生一看就会理解教师的用意,并依照教师的暗示选择自己的行为。由于体育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课学生人数多的特点,为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教师在课上要大量地运用非语言交流。应用时特别要注意明确、清楚,同时还要与语言合理搭配运用,起到补充、强化语言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摸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摸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学困生有这样的心态:自卑自暴失落冷漠逆反。又有这么的心态:我并非一无是处。就转化而言,前者有教育转化的障碍,是转化的不利因素,后者是转化教育的契机,是转化的有利条件。

根据我的班主任经验,个人认为,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在他们身上发现“是处”,肯定他的“是处”。这就是“闪光点”,一经发现,并让它有机会在学生群体中得以闪耀,那么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将受到震惊,失落心态将受到冲淡,冷漠的心境将得到温暖。学困生违犯了校规,假设我们先肯定他的“是处”,让“闪光点”闪一闪,然后再明确指出违反校规的现象,提出要求他改正缺点的希望,那么受教育者的“怨气”必定消失,“暴戾”必定衰减,“逆反心理”必定缓解。2010届初三,我班体育生周智,纪律散漫,上课睡觉,顶撞科任,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很大。学年初举办级组篮球赛,我委任他担任体育委员,这次可发挥了他的特长,他积极认真组织篮球赛,最终我班获得冠军,为班争得了荣誉。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他笑了,他在同学们中的形象改变了,也尝到“甜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努力了,体育训练更加拼搏了。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体育术科成绩考上了市重点中学体育班。

二、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一般人对学困生比较冷淡,甚至歧视。学困生和老师的感情比较疏远,老师必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信任、关爱,少一些责备,用无私的爱感化他们,用真诚的心打动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才能毫不隐瞒。教师也就能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012年我班学生吴天,成绩倒数、经常打架、顶撞老师,可谓“五毒俱全”。对于这样的学生,要使他痛改前非,千万不能采取“硬措施”,要用爱心调动他的积极性。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的性格及家庭情况,并不时找他交流,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帮他剖析自暴自弃的因果。一次,我布置练习册上的作业,他为了逃避作业,说练习册丢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帮他买了一本,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你会把作业做好的”,他按时完成了作业。我抓住这次契机,及时鼓励他,慢慢地他按时交作业了,并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

三、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学困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他们身上也有长处,在心灵深处也闪烁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作为转化教育的突破口,从而激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2011年我班学生李婷,她的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在她出世时就抛弃了她们。身世的凄凉造成了她性格的孤僻,她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很少与人交流,无心向学,成绩一塌糊涂,她为了满足虚荣心,骗外婆说学校收钱,一个学期向家里要了一千多元挥霍。这样的孩子,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又怕她想不开。正在我为难之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她一反往日的冷漠,报名参加了长跑项目。运动场上她遥遥领先,观众席上同学们呐喊助威,最终她得了第一名,为班争了光。运动会后,我对运动员进行了表彰,特别表扬了李婷,大家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能看出她特别受鼓舞。事后我又与李婷作了多次深谈,告诉她人人都有长处,只要扬长避短,谁都可以做个优秀的人,当你为班集体做出贡献时,同学们会尊重你。从那以后,李婷变得乐观开朗了,成绩有很大起色,在与她家长的沟通中,我得知她再没向家里乱要钱,次年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四、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

学困生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指责与嘲笑,他们的内心敏感,甚至对周围人有敌意,对关心他们的老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对抗的心理。

如何才能消除学困生对抗逆反的心理呢?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尤其尊重他们的人格。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必须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尊心。师生相处时,真诚的理解信任是获取彼此好感的“催化剂”,是师生沟通的“灵丹妙药”。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有学困生,其自尊心很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使他们希望别人给以真诚的关怀、尊重和信任。要转化教育学困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必须用真诚的情感,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后悔,使他们从痛苦和自卑中解脱出来,激发其上进的动力,增强其自信心。

五、做好学困生的家访帮扶工作

转化学困生一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常与家长联系,进而了解学困生全貌,尤其他们的心理障碍,才能进行有效教育。

2008年我班学生李明理,上课行为随便,课余常上网,与同学交往时敏感易怒。通过家访我了解这些表象的实质,李明理三岁时父母离异,一直跟着母亲生活,不久前,母亲再婚,再一次受到了打击。了解情况后,我对李明理的经历深表同情,放学后,把他请到办公室,从他的爱好、优点谈,在交流中我发现他渴望关爱,却难以接受新的家庭,又正值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很难与母亲沟通。

第6篇

摘要:对于智障,我们都有所了解,孩子们天生智商就低于正常的孩子。所以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我们更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更应加大力度去研究探索出一条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让这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智障学生;职业教育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李冬梅表示,“培养残疾人获得职业技能,提供其谋生手段是残疾人教育的首要目标”。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约有60-70%的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要步入社会,所以残疾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学到“一技之长”,是未来生存之本。

一、存在突出问题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混乱。智障职业课程设置尚未形成体系,所设置专业是该校根据实际与经验进行探索性的教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所使用教材问题更为突出,或是使用普通中学或中专学校的教材,或是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其次是开设职业教育课的年级高低不同,由于智障生按智力层次分班,没有年级之分,导致一些学生年级混乱,到了一定年纪,一些智障孩子就达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瓶颈期,这时候学校又没有合适的职业教育系统化的教育,致使一些学生的家长忧心忧心忡忡,孩子大了就毕业离开了学校,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否养活得了自己。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其教师多为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进修大专或本科,学历水平相对不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更是不成系统,多是凭个人社会经验和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部分教师虽经受过有关部门培训,终因时间短,也只能学些皮毛,而且是边学边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应该多培养一些职业教育的教师,让智障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学到一技之长,这样才可以为孩子将来的就业找到出路。

三、科学合理的设置职业教育课程

智障学生所表现出的文化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特点,又由于受其智力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技能明显低于同龄人,同时在观察力、记忆力等诸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障碍,因此,他们所能从事的职业也就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缝纫,缝纫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学生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掌握走直线的简单的技法,同时,在当今利用这种简单的缝纫可以制作床单,被罩等,这就为智力落后学生的就业找到了方向。

2.工艺品制作,近几年随着一股股复古风的刮起,中国结、串珠链、十字绣等传统饰品摆满了大街小巷,这些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学生易学易懂,有着较好的前景,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比较好的种类。

3.简单的园艺操作,随着建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口号的提出, 城市绿化、苗圃等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园艺技艺也成为智力落后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掌握了浇灌,修剪等简单的工序,就能胜任这份工作。

4.服务领域,可以对学生进行家政、洗车、保洁等服务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学生掌握整理家务的技能就可以从事家政服务方面工作,这方面的就业面是非常广阔的。

课程标准定位要合理,既不能定得太高,超出智障学生的能力范围,又不能偏低,应当满足学生今后迈上工作岗位的需要。课程标准还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以能力培养为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式的教育。

由于教材问题,智障生的职业教育更是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可言的,职业教育教师对进度的控制多是凭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的教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进度,一旦更换教师,职业教育的进度就会马上改变,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缺少长远规划的一个体现。

四、充分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设备设施

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规模小,学生少,职业教育教学设备购置太少,无法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备购置多了,职业教育的设备设施也只是有限几个学生使用,构成资源的浪费,是一种两难选择。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职业教育设施也是相当不易的。所以对智障生开设职业教育,校方可以考虑一些简单或二手的耐操作型的教育设施或教学模具(如插花造型或按模模型等)放在职业教育教室里,并告知学生一些相应的操作规则。这样一来便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一些适合于他们职业教育的设施进行操作了。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性与个别化

第7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易接受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6-02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不断发展对经济理论指导的急迫需要而引入我国大学讲堂的。虽然它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其是对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总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对西方经济学教育和研习的中断,该门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课时间不长,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确定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教育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其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为当前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和难题[1,2]。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接受性做一简单的教学方法经验之谈,以供同仁讨论。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学生接受性难题分析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学生接受性难题,实质上就是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接受性不高,从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既有理论本身的固有特点,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还包括教师和教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1.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固有特点。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对复杂经济现象的一种简单抽象;但将其与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比较时,往往可能会因理论的简单抽象而与现实脱节。极其抽象的理论与复杂的经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较低,又采用了大量的图表、数学推演等表述手段而显得枯燥乏味,往往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的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经验总结,涉及的理论数量众多、学派林立。理论复杂性和综合性极高,令初学者望而生畏。

2.学生自身的问题。伴随着教育体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和高校扩招,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明显下降,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使学习懈怠、投机取巧的现象普遍[1]。此外,经管类专业一般文理兼收,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特别是许多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数理分析能力不强,对于涉及较多定量分析和数学逻辑推理的经济理论难以理解。再者,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以往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惯性使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教师和教材方面的不足。当前高校的许多师资力量源自非师范院校,并且刚硕士或博士毕业不久就直接走上讲台,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以及教学方法和技巧运用不熟练,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国内主流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多带有应试教育的烙印,过多注重逻辑层次性和纯理论阐述,缺乏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的案例,内容单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二、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学生易接受性建议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使其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具有自主学习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2],并有效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涉及教材选择、教案编写、教学手段应用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由于能力有限,笔者仅根据自己的实践从“教”的角度探讨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易接受性措施。

1.充分利用导论课的纲领性引导作用。导论或引言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架构。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一堂课,通过问题导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形成的主要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两大主干构成。资源配置即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主要包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理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行为分析(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和消费者与生产者相互作用决定产品价格的供求理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主要知识点;资源利用即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经济总体的经济行为及运行规律分析,主要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围绕总需求、总供给及其构成展开。各个理论及其发展构成该门学科的枝叶,与主干一起构成了繁茂的树形结构。

2.采用多种语言逻辑演绎经济学理论。经济理论也称为经济模型,可以采用文字、几何、数学公式三种符号语言进行表述[3]。比如“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其文字表述(即语义模型)为“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所决定的价格”,几何表述(即几何模型)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与向左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相交决定的价格”,数学公式表述(即数学模型)为“需求函数Qd=a-bP、供给函数Qs=c+dP与均衡条件Qd=Qs的联立求解”。事实上,经济学中的每一个理论(或模型)均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进行描绘,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如能充分把握这三种逻辑演绎方式,则可以实现具有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对理论的有效把握(文科生比较容易接受文字逻辑,而理科生更容易接受几何和数学逻辑)。

3.案例教学和学生互动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和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案例是连接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入当前热点经济问题为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辩论等课堂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思考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终教学目的。当然,在案例讨论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和发现有关经济理论在所讨论问题中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使学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并非只是枯燥乏味的纯理论逻辑,而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

4.精心准备教案,热情饱满讲课。任课教师的知识积累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5]。“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精彩的课程是以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热情饱满的积极态度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时刻把握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关心并研究现实热点问题,做到每堂课前准备好科学的教案和需要引用的教学案例,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并感染学生。

此外,适当安排一些课后习题和经济学调研、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熟悉和把握。

参考文献:

[1]徐若梅.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69-71.

[2]曹娜.浅析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7):4-5.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邹文理.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18):139-140.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心理学 教法

据调查,当前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差是影响教师队伍质量的主要原因。我们根据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师范生的心理特点,对教育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培养师范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往,许多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不高,其中,既有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问题,也有教师授课方法单一、满堂灌的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着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入手,围绕优化师范生教育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根主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是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考试既是对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内容的检验,又是对是否具有从事进一步专业研究的潜能的考察。因此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目标为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全面复习,但又要有所侧重。教育学统考涉及多个学科,这就要求考生要全面复习,使得复习工作量加大了。但各门学科的比值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还要有所侧重。有所侧重的第二个内涵强调,在一门学科内也要有所侧重,比如第五至八部分的理论阐述因为是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和热点,使用性也较强,因而考生要加大力度。

二、提高学生心理教育的学习兴趣

1.深入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增强教育理论学科的探究性

教育学课堂必须提出富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如“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的方法改革”“教育公平就是起点公平吗”等等。教育学课堂的任务首先应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对教育-社会问题的兴趣,进而把握好教育理论,并发挥教育理论的实际作用。

2.突出教育理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生活性,让师范生走进社会、走进教育

一是通过历史案例资料来促进学生理解教育价值问题——教育是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的。如给学生提供对教师的社会使命的深刻认识的案例资料。很多学生反思这个案例之后认识到:从这位中学校长的信中,读懂了教师职业的神圣——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是通过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教师的神圣职责。比如我们生活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生活的各种矛盾,在中小学学生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对教师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等事例可以启发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教育机智,形成教育的生活艺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

这是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讲授法,对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原则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讲授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重点,厘清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力求启发式教学。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

2.研读自学法

研读自学应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在《教育学》课程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有关章节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拓展性阅读资源,包括各章节参考文献、《教育学》必读书目等,择取其中一些内容,提出阅读要求。此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教学相长,取得优质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法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择取一些教育教学热点、疑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学生可分组也可自由结对,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事实性材料,提高讨论或辩论、观点的碰撞交流,帮助分析理解实际问题,形成教育共识。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法

第9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初中数学;教育方式;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的提出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也体现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并对现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那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呢?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和潜力的发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与需求.此理念认为教育应在顺应学生天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把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义

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两种规律:一种是外在规律,它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于社会本位教育;另一种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主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被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符合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揭示了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教育成果.它意味着教育方式的一种战略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主动探求、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要由以讲课为主向以教学探索活动引导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掌握了,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就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与动机,激发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轻松的教学氛围与情境,并安排难易适度的练习.例如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如下例题,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活动做如下设计:

① 让学生们动手作图画任意一个四边形,然后连接四个边的中点.

② 让学生们观察、思考,说出想象的结果,并讨论想象连接四个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图形.

③ 由学生们验证实践结果,叙述思维的推理过程,想出证明的方法.

④ 让学生书面写出解题内容,列出证明过程.

⑤ 练习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能力,并总结证明结果,推广后得出结论,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求、交流合作、动手运算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其中学习的乐趣,引发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学以致用,爱上数学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学生应当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但是实际数学教育并不重视数学的应用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感觉乏味与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数学应用大有可为.如储蓄、利息、保险、贷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计算常识.所以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责就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育的高级境界,要让学生不仅会做题、解题,还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之后怎么应用.故而在教学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一些实际的应用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计算存储自己压岁钱的收益,还可以计算在一定时间范围如何存储可以达到更高的收益,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数学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理财意识.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实际问题.经常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由学以致用到爱上数学,从而积极学习数学.

3.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正在发展和学习进步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比较薄弱,并且受教育环境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制约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克服胆怯情绪,激发有效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强化主体意识,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有目标、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和提高学习水平,提炼出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

面对新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名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