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1:31: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无效低效或负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中,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2)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更重要是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状态,它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⑴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是——学生回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⑵还原反应是——学生回答:氧化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⑶然后请学生各写出两个对应反应方程式。”接着根据学生所写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反应里,氧化铜里的氧被碳夺去生成了单质铜,是还原反应。那么碳单质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从生成物CO2容易的出是跟CuO里的氧发生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再分析引出一种物质被氧化时,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化学实验为观察实验、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才操作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可能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离子键》、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等。有一位老师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科学探究》时由于在把握实验的主要目方面可能不够准确,同时在准备实验时也不够充分,出现了以下问题。①在课堂上请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参照对象(等量的固体,而且要量足),同时加水10mL用的是15×150mm的试管,结果溶液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振荡,也就不可能得出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结果。②接下来该教师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由于固体质量、盐酸浓度、加试剂先后顺序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好,也似乎看不出明显的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更剧烈。③不知是学生紧张还是老师紧张,最后该老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的分解实验比较,让一个学生取Na2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另一个学生取NaH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不知道是学生没有听清,还是学生紧张,结果两位学生都是取的碳酸钠(Na2CO3)。这样的实验,不仅让课堂出现冷场,而且,让学生今后不大敢于在师生面前做实验。可以说是低效实验或负效实验。由此说明,有效实验,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例如: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如果能够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溶解度大小,先称好等量的固体,改用18×180mm或20×200mm的试管就容易得到较理想的效果。做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的实验,本人认为原初中实验比较好,即先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加入小气球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1-2mol/LHCl3mL,将气球扎紧在试管口上,如图1,实验时同时将试剂倒入试管里,实验简单、方便、安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做实验有成就感,同时实验目的也得以体现。学生印象深刻。而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分解实验比较,则可以用大小试管同时进行,大试管装Na2CO3,小试管装NaHCO3,如图2(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关键词】化学有效课堂挖掘教材小组合作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材料、工农业、能源和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帮助学生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自己工作六年以来,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一、注重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教学中我们常借助于图片、动画模型、幻灯、电影视频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引入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非常有意思,学习兴趣很浓厚,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这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是,我们就运用动画模型,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组合,从动画过程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学到基本原理时,常插入电影视频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在课堂教学时就以“狄仁杰的电影视频”引入,学生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这些生动具体的新课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用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用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如在学习《空气》第一课时,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交好。
二、重视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这几年我的感受是:空洞的讲,不如做实验。只是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还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课前准备要充分。首先要熟悉课本,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记录现象。其次演示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都要准备齐全,缺少一样都会影响进程,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最后演示实验教师最好能在课前试做两次,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实验不成功,会让学生失望。二是演示实验中,操作要规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三是演示实验中,现象要明显。产生的现象尽量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才使现象明显?我想这都是教师需深入思考的。比如在做六单元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的色素时,按着实验步骤做出来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看不到颜色变浅或是退去,教师在演示这个实验时可以多做一步,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做过滤操作,滤液非常澄清,与之前加的红墨水进行对比,现象明显。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也能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
三、注重挖掘教材,适时启发与点拔,发散思维
教师要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尽可能用精练的语言来启发学生。
例如在学习九单元《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时,教材安排在两杯等量水中,分别加一勺糖和两勺糖,完全溶解,两杯糖水的甜度一样吗?先从味觉入手,与生活贴近,学生很明白,这就是浓稀问题。紧接着问,化学中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呢?教材安排了实验,通过等量水中加入硫酸铜的量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不同,也能辨别溶液的浓稀,这是从视觉上看的,也不能定量表示,所以提出了,化学上定量表示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接着就介绍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表达式,紧接着对表达式的应用。教材的安排尽然有序,一定要挖掘教材,只有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启发学生,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将50克某物质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多少呢?能就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吗?问题出现看似很简单,有一些同学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那么简单的计算,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教师可适时启发:50克物质一定完全溶解了吗?如果没有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要以通过教师启发、点拔学生来完成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讨论来完成。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教会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溶解度进行运用,当然更锻炼学生的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很快提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学生参与,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好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可设定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或在问题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小组以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讲座的形式去解决。例如:在学习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猜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存在什么关系;②制定实验方案,密闭容器内,探究红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⑤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⑥对结论进行运用,分析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天平为什么不平,由此也得出运用质量守恒时应注意什么。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学生全程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倾听每个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展示,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适当地进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多一点宽容,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增进感情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成才之路,2008(29).
一、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的“绝对权威”消解、淡化了,教师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是一般的合作者,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放任自流,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结果永远是萝卜。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讨论时,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艺,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另搞一套的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备课组统一,发挥集体的智慧,甚至是电脑打印好。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地发挥,千万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要有新意,目的性要强。例如:“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便教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灭了;在Na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产生;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水没有充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具有艺术性、层次性、探索性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提问过多,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极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
九、教后记可以提高教师的品位
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成功意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成功教育,可以从个人意义入手,培养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从个人意义中逐步引出社会意义,并以社会意义支配、调节个人意义。
2.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推进学生学科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情景的设计,要有思考的价值、思考的必要和解决的可能。
3. 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中,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中,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满足。
4. 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或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5.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效利用奖惩手段。
6.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合理评价、判断和自我反应,诱发学生自我激励,形成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系统。
二、确立主体,合理探究
新课程倡导的是探究学习,但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很多,课堂容量又比较小,如何进行探究学习,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有时稍一探究教学内容,就完不了,不让学生探究又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我认为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是正确的,但是探究学习是有层次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让学生去探究,应该把有效教学工作重点放到四个方面: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练习、有效辅导。
1. 有效备课。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它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备课中做到细致、新颖、独特,具有操作性,要细致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信息,注意把教学内容向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发展。侧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产生的方法,展现研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侧重知识的运用,体现实践性;侧重知识的更新,体现时效性。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设计、备习题。
2. 有效上课。要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全过程。为此,我在课堂上做到有序、有趣、开放,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在知识的呈现、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练习的安排等方面都要考虑有序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做到有趣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过程要做到开放性,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实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质疑,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决不搞一言堂,坚决不做无效的提问。课堂上以“一要精讲、二要多练、三要有法、四要紧凑、五要高效、六要完整”来严格要求自己。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 课堂 策略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依据要素分析
1.1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标准要点分析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理念一被提出便引起社会全面轰动,因为新时期高中化学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师主体式化学教学,而是学生主体式化学教学,学生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化和学生个性化双向发展潜能逐渐被激发,并且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予以改正,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丰富化学学习经验,有效掌握化学课堂学习技巧,完善化学学习方法和化学学习技巧。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发挥和特长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学生自身动手实践能力。
1.2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学生现状分析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大体背景下,改变学习方法是当务之急,学生通过课堂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自身探索能力和学生自身创新能力。新课程化学教学结构体系中,学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体,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至充当引导者,并处于辅助教学位置之上,高中化学教师要自行为学生创造充足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懂得设计化学学习计划。上述因素均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对学生素质的严格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按照学生个体学习知识特点和相应学习状况等进行合理任务分配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次化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此种教学模式中来以至真正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1.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要素分析
为了迎合时展需求和高中教学需求,高中化学教师应适时进行职能转变,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只有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合理培养才能够衬托出新课程化学教学的课堂时效性和教学合理性。在具体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课堂任务配备可对学生基础化学学习方法加以明确。
2当前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有效教学途径要点分析
2.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高中化学教学
此条重点就是应摒弃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消极教学思想和消极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结构体系中的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之后进行化学正规式高中化学教学。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对课堂任务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配,然后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按照梯度次序进行合理学习排序,以教学内容简易程度为判定标准,综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学习爱好以及相关学生学习个性等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细则设计,旨在突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特点,高中化学知识化解和高化学知识整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理应根据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创立生动教学情境,科学安排合理设计生动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和好动心理以及好胜心理等适时进行课堂问题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高中化学教师通过此类学习方式即可有力展现出化学求新教学特点、化学求异教学特点和化学求取教学特点。
2.2以课堂提问为主导的高中化学教学法
新型高中化学教学,其课堂主导者是学生群体,并非高中化学教师,此时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发言,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全过程应分为发现过程、探索过程以及解决过程三种,以便让学生对自身缺点和不足有所熟知,使其及时发现学习质疑点和困惑点。探究化学问题时,学生应发挥出自身能力,树立良好学习品行,养成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化学课程学习问题为主进行相应组织教学,使得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切身处地地参与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来。
2.3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教学创造性和教师教学主动性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有效提倡化学教师教学能动性和教学主动性,高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可余留充足教学空间给化学教师,化学教师可随机应变,及时发挥出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以至有效激发出教师自身教学设计灵感和激情。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过程中不能只侧重与化学课堂知识教学设计,同时也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和整体实践能力培养,当学生对统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应尊重学生观点,在对观点进行证实的基础上,正确的加以鼓励,错误的予以修正。化学学科自身综合性相对较强,化学教师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在观察之后认真记录,方便日后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化学知识探讨,并对学生疑惑出给出正确学习方法和思考途径,从而不断拓宽高中学生的基础化学学习事业,拓宽高中学生的学习知识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整个结构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发挥出教师原有教学引导作用,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课堂任务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配,然后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对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途径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2] 宋秋前.新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时效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4(06).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讲授;评价;生活化
从提倡素质教育到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经历了不短的时间,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理念、结构、内容等个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教育者的观念、课堂的教学的模式、师生的课堂关系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学习,探究式教学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作为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为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学生会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但很多时候这种教学还是一种形式,甚至在“作秀”,在教学的效果上还是不尽人意,学生的动力还是来源于高考,教师的目标也还是高考,老师留给学生的几乎还是化学的基本知识,老师做的最多的还是在“题海里”下功夫,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情绪变化。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必须注意“人”的感受,决不能忽视这种生命的情感、生命的态度、生命的价值感,决不能认为这些是班主任的事,是班会课的内容,跟化学教师无关。一节化学课不管他在内容上设计得多么周到,在教学方式上设计得多么精彩,但若忽视了课堂主体的“人”的感受,那这节课是失败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感受,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课堂教学要多点“随意”
1.课堂教学要灵活对待备课的“空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比格说过:“从最理想的情况来看,教学包括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促进和丰富交互影响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既扩展他们心理世界的范围,提高他们心理世界的质量”。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外知识,做到“某一些东西懂一切,一切东西懂一点”,更要具有高超的课堂讲授能力。
很多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可学生却不喜欢他的课,也许是他的课设计得太“完美了”,缺乏“意外” 。所以不妨在课堂中多一些“随意”和“空白” 。“随意”并非是任意发挥,而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万变不离其宗,形式生动多样。这不仅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从教能力,更需要教师对临堂教学能够机智处理,灵活发挥。
2.课堂要机智地处理“意外”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热情、活泼、敏感的青少年,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谐的课堂氛围会收到让人惊喜的教学效果,相反地则连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的、意外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课堂秩序,无法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可能会失去教师的威信,从而让学生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
教师的机智首先来自于宽容,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教育是用爱构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基础,是教育取得成就的奥秘所在,只有爱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好,只有爱才会在学生犯错时,宽容对待,冷静处理,机智发挥。记得一所“贵族”学校的某些学生曾以作弄老师为豪,夏日的一节化学课在讲到温室效应是导致气温升高原因之一,一学生随性脱了衬衣,尽管教师用眼色示意,可都无效,这时同学们发出了笑声,并等待着观看老师的举动,这时老师灵机一动说“这位同学以脱衬衫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温室效应的抗议,这种精神很可敬,但若能注意一下时间和方式,老师和同学们将更加敬佩了” ,该同学很不好意思地穿上了衣服。若这时教师不是以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行为,跟社会的流氓画上等号,马上怒不可歇、大声斥骂,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有些学生不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他信服,更是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的聪明机智、诙谐幽默,所谓“信其师而信其道”,其中虚心是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品质。教师不是万能的,也是有所不会,也会失误的,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这种失误。如在写一些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时氢原子的数目偶尔会写错,这时马上会有学生指出来,这时教师应该虚心接受,并乘机强调书写一定要认真、规范。
二、课堂评价要具智慧化
作为学生无疑很在乎教师对他的评价。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价值观的形成还是为人处事的方式还是不够成熟的,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积极的评价很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甚至是一种语气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注意自己的言语、注意评价的艺术,尤其是课堂上,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的途径,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最佳时机,所以学生会更加在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1.用符合学生心理的个性化评价语言
每个学生都有想表现好的愿望,都有想被他人肯定、被老师表扬的心理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愿望,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随时关注学生的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行为及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激励、表扬,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积极的形象,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对受表扬的行为记忆深刻,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且生活化,这样的学科特点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让学生发言,也有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在化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让其坐下,很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即使有也只是“对”或“错”,缺少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下次回答可能就会不主动,没有积极性。其实学生是很在意老师的评价的,每位进行发言或实验演示的学生心里是非常希望听到老师表扬的。其实只要很简单地说:“非常好”、“很好”、“不错”、“挺好的”,即使是错误的、不完整的回答也完全可用激励性的言语来评价,否如:“能想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再努力点就可以了”、“再给你一点时间你肯定行的”、“有进步”、“我很欣赏你这样的做法”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其实这样的评价很简单,只要有意识去做,并形成习惯。
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实多数的责任在于教师。很多教师上课会集中关注某几个学生,一节课某些学生会多次被老师提问到,而对有些学生却“爱理不理”,尽管教师这样做不是有意的,甚至知识一种习惯,自己毫无察觉,而其他的学生感觉备受冷落,但可能会由此产生消极的心态,有的甚至会讨厌化学,讨厌老师,最后很难改变局面。其实经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多数的化学问题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应该只把表现的机会让给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另一部分学生,或许有的老师抱怨:他们自己不主动!其实是教师让他们不主动,是教师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其实化学中有很多生活化的知识,有不少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是厌学的学生去回答这类问题,做这些实验,同时用激励性的言语进行评价,一些学生的变化,会让你意想不到。因为他们更脆弱、更需要肯定,更需要鼓励和表扬,而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听多了老师的表扬,对表扬已经习以为常了。
有的老师有时也会把课堂的机会让给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他们发言或动手做实验的时却又会被教师打断了,因为教师没有耐心去倾听他们并不流利的发言,没有信心去等待他们不一定成功的实验结果,也许是怕设计好的课堂时间不足,也许对对这类学生根本没有信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是老师们一次次的行为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教师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是这一部分学生的想法更独特,他们的设计更合理?而且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同时生活需要化学,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用化学去实现、去解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化学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它具有亲历性、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原创性等特征。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化学教材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取有关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生活中例子,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知。
2.从生活中体验体验化学,让学生感受化学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例如在必修2中,讲授电化学的知识时,常常从“电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起,选择的故事要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音乐贺卡,自制水果电池等,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带到学校展示,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习的内容融入生活。在进行此处内容的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伏打发现原电池的实验。又如在讲授蛋白质有关性质时,可以从皮蛋讲起、可以从衣服的面料引入、也可以从所吃的早点开始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豆浆中加食盐,也可以取下同学衣料的一根线进行面料的鉴定。再如进行酸雨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收集雨水,并测定不同时间段的雨水的pH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化学很“亲”,从体验中产生对化学的兴趣,这样的学科特点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3.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热爱化学
书本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有些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教师尽量地将课本的知识生活化,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学有所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学习兴趣会更大,对于提升能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对于《实验化学》中的“海带中碘的提取”的教学时,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一个正常成年人需要摄取多少克加碘食盐即可满足生理需求;在进行“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也可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判断当地的空气质量等级,当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心理会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这种心理感受对学习的积极作用是用讲授知识或思想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和化学有关,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教师要及时地把一些把与化学有关的一些事件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了解,他们会觉得自己对事件的原理了解而兴奋、自豪,而这种积极的心情会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所以作为化学教师要多了解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事件,这样才能在教学时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比口头上跟学生说化学如何如何重要效果要好的多。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任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先关注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情,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只有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课堂,把饱满的热情带入课堂,以极大的兴趣投入课堂,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效。所以作为化学老师,用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用教师渊博的知识,用化学学科的优势,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化学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廖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祥.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虽然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创新,但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予以应对。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高中学校的很多化学教师在代课时,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近乎死板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早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给他们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则不仅会在思想观念上难以接受,而且可能会因对新的教学模式不熟悉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研究教材、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等。实践中可以看到,这对很多教师而言,根本不现实。然而,迫于形势的压力,不得不应付了事。此外,很多普通高中学校,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非常差,以至于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方式难以落实到位。
此外,国内普通高中学校的化学课程教学,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生活,使化学成为高高在上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对其可谓望尘莫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当前国内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是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化学方程式,抽象的化学反应讲给学生,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化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任何一点联系,以至于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分析,我认为要想实现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新理念为指导。在当前的形势下,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即老师的教学活动均应当严格遵循益于引导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主动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教会学生获得、加工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要求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跳出知识传递者的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发生转变,应当以平等、合作和互助为标准。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学习积极性,才不会感到有压力。
2.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实践中可以看到,只有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比如,在学习“氯气化学特点”时,可先讲一个故事作为课前导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和英法联军交战时使用了化学武器,拆弹后冒出很多的黄绿色气体,战壕中的联军士兵吸入体内后相继阵亡。此时,指挥官马上命令士兵转移到高处位置,这样才保住了战壕中部分士兵的性命。一个学过化学的指挥官还下令让士兵脱下自身的衣服,沾上水、尿液,然后捂在鼻子上,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那么该种黄绿色气体是什么呢?有学生猜对了,就是有毒氯气。接着即可引导学生开始关于氯气的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听得全神贯注,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已经实现。
3.将化学课堂教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生动、亲切,将理论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表明,学生因对化学感到熟悉而觉得学习根本没有压力,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比如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交流,提供控制和平台。通过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这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良好途径。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并不唯一,只有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增潭.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J].学园:教育科研,2012(24).
[2]白艳萍.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2(10).
[3]程鹏祥.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索[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2).
关键词:学习方法;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核心标志;案例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30
作为一名青年化学教师,站立在讲台之上、课堂之中,无疑希望教学是有成效的,工作是快乐的。最近,笔者参加了上海市闸北区教研室、久隆模范中学合作主持的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小组,一年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伴的帮助下,对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课堂实践效果显著。下面围绕其中的一个观点——“方法”是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谈谈笔者的理解和实践体会。
一、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方法”的内涵和层次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里不单单是“鱼”和“渔”的差别,也是两个“授”的不同。此“授”非彼“授”,所以此“鱼”非彼“渔”,目的不一样,授的方法不一样,学的方法也不一样,当然达到的结果更不一样。“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方法则是实现其目标的根本途径。化学学科中的“方法”,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化学思想、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1]。
首先,化学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探究方式和科学精神,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差异所在。其次,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时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综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思路与原则。第三,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相对于学习策略,它属于下位概念,更具有操作性。最后,解题技巧折射了一定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思考的程序化表达,是解决应用问题的操作技术浓缩。
二、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提炼“方法”的基本策略
化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教学”,不只是单纯了解“方法”的层次和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精炼思想方法的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化学课堂实践。
1. 挖掘“化学思想”内涵
一般来说,化学思想的内容包括“结构决定性质”、“守恒思想”、“动态平衡”等观点。这些思想在高中教材中都有重点体现,例如第六章 《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将“动态平衡”的思想蕴含其中。“有效教学”对化学思想的提炼,不仅停留在对某些章节中的思想观点的剖析,而是深入挖掘各个思想观点之间的相互强化,展现化学思想在各个章节中的合力作用。以“平衡思想”为例,“第七章电离平衡”一节中将“化学平衡知识”作参照,在相似中找差别,在差别中找规律,将“平衡思想”及时迁移、强化运用;在处理“弱电解质越稀越电离”和“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时,又将“守恒思想”和“平衡思想”的相互关系合力呈现。再如高一“离子反应”一节内容中,通过几个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得出“H++OH-■H2O是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盐的定性表示”,而在高二“酸碱滴定”一节内容中同样是中和反应,却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展开教学过程,从中看出,化学教材中对化学思想教育的安排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关注、挖掘并设计好渗透化学思想的教学活动。
2. 合理 “学习策略”选择
学习策略本身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受主观因素例如知识背景、学习特点、学习动机等影响。提炼学习策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对化学知识充满学习热情,而又找不到有效的学习策略时,会产生疑惑、焦虑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渴望,这就是学习需求。其次,要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以是相当容易的,也可能是相对困难的,但共同点都要有价值。教师可用不同策略的特点,选择恰当实例进行说明,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例如,“认识元素周期表”一课中,由于我校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直接根据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获得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无法理解。为此,我在教学设计尝试直接从完整的周期表结构入手,寻找排列规律,同样能达到元素周期表“位、构、性”密切关联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习方法”养成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深度、广度都有大幅提高,课堂上应结合实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不断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清晰呈现学习方法的内涵,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操作要点。例如,在铝的学习中,涉及铝、氧化铝、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我校学生记忆这些化学方程式存在很大问题。于是,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探究简单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首先从氢氧化铝的酸式电离、碱式电离两种电离角度推理出电离产物,然后以电离产物为基础继续推断相应反应的产物。从单纯的“听取学习方法”变成“蕴含学习方法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本质内涵和落实方法的操作步骤。
4. 把握“解题技巧”规律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较多,一些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把握好实质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例如,解决高一化学平衡一类题目,首先要搞清楚起始态、变化态和最终态以及平衡态和移动态,根据化学方程式从而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它方面的计算进行分析,题目变得一目了然。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方法”,培养能力的实践案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方法”的落实,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既要张弛有度不能生搬硬套,又要飞鸿踏雪不能雁过无痕。下面,笔者以高一化学“电解质溶液在导电情况下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方法”的几点做法。
1. 抓住教学时机,有意识的监控“方法”落实
所谓教学时机,是指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可以获得最佳教学效能的机遇,教学时机可以课前预先设计,也可能在课堂自然捕捉。本堂课对“电解氯化铜、氯化钠”开展对比实验,由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由此引导学生对“电解氯化铜”的过程和本质进行分析,利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展开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方法”的存在,体验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方法”自始至终蕴含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方法”的“教学时机”可汇总成如下图示:
2. 呈现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本质
无论以何种形式落实“方法”,都应立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呈现过程及其本质。本堂课在教学准备中,让学生自带铅笔芯、9V电池、瓶盖等生活小物件,作为实验用品来进行电解饱和氯化钠的小组实验。学生对这种自备生活用品类的化学实验充满了探究兴趣。为了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内涵,我在实验之前对大家进行提问铺垫:如果一端能够在浸润饱和氯化钠和酚酞试液的滤纸上写出“红”字,证明这端是阴极,电解产物是氢气和氢氧化钠;否则,就是阳极,电解产物是氯气。提问铺垫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趣味验证实验。实验开始之后,当同学们发现真有一个电极在滤纸上写出“红”字时,显得非常兴奋,于是我马上追问“这个电极是阴极还是阳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阴极”。实验结束之后,我请同学们回答电极的有关反应、产物检验等问题之外,追加了一个问题:本实验教会了我们怎样的一种学习方法?两个同学举手、相互补充,进行了很好的回答:首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环节,实际上把感受方法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充分体现,并且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师引导,点出了学习方法的本质。
3. 留下“方法”痕迹,给学生留下回忆、强化的线索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方法的感受、习得,不仅需要内化时间,而且需要一个可供回忆、对照和强化的文本或符号。从认知规律来说,在学习的初期,如果有一个认知地图去引导、强化认知过程,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本堂课中,为了强化学习的核心内容及指导学生感受电解原理的方法和过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配合运用“版画分析”技能,概括、浓缩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进行笔记留痕,供今后复习之用。下面是“版画分析”的内容和布局:
有人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行”,也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管哪种讲法,都在理论同一件事:“方法”很重要,“方法”很关键,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因为“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
一、备好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是备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要想备好课,教师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备好教材。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当做桥梁,通过桥梁给学生传授知识。备教材主要包括几点内容:备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备教学的重点、难点,将重难点内容作为备课的重点;备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教材中例题的选择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将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教师依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传授与育人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如《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盐溶液酸碱性本质的一节。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因为盐类的水解和酸碱的电离共同构成电离平衡的整体,而成为整个一章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备教材时,应该尤为注意几点。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让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和意义;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了解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各类盐的水解规律分析、各类盐水解后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的分析,让学生判断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和方法。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让学生体会事物变化的丰富多彩的内在美;通过盐类水解的学习,理解外因和内因对事物影响的辩证关系,建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备课时不容忽视的对象。通过备学生,教师要引导、启发、指导、帮助学生。如学生学习《盐类的水解》,在已学电离平衡及溶液酸碱性本质的基础上,他们将掌握分析酸碱性的方法。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大胆设计让学生分组实验的环节,通过让学生亲手实验,使他们知道盐溶液不是都显中性,也显酸性、碱性。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纠正错误操作,加深印象,提高能力,纠正错误认识,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是备教法。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当化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化学才更富有生命力。化学课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各种教学方法巧妙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把研究性学习渗入课堂中。在选择教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具体思路:教师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果-分组讨论-学生小结-微观模拟(直观化)-教师小结-习题巩固。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教学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积极思考的主动学习状态中。
四是备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学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等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归纳、总结等主动学习的习惯。如《盐类的水解》的学法,就可以综合利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及溶液的PH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家庭常用的消毒剂“84”消毒液,其主要成分是NaClO,做馒头、面包用的小苏打,去除衣服油污的纯碱,其水溶液都是碱性。这种通过观察生活,了解化学知识的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点,能够大大提高化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上好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即使是同一份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完课的效果很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教师的个人素质不一样决定的。要使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一是具备良好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能力。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问题,问题必须要嵌入教材内容,要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如本节课学习,可以用铜表面的油污清洗为切入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二是具备扎实的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离开了实验,化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是学生的“偶像”,要使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教师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优美性。多年来学生实验题的语言描述失分较多,教师不规范的操作和不准确的语言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如有教师“将样品配成溶液”这一基本的语言描述,说成含糊不清的“弄成溶液”,造成很大的误解。而在本节课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测定溶液的PH作了很好的规范:取样少许于试管中,不能将试纸直接伸入试剂瓶中,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湿润,而是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半分钟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这种叙说语言规范,动作标准,扎实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化学知识。
三是具备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化学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回答问题时能做到言简意赅抓住要点,更要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片笑声中记住所学的知识。愉快的情绪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真正喜欢化学课,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如在分析盐的酸碱性时,教师打了个比方“好像打架一样”,酸性与碱性谁赢了,谁就能呈现出那一“性”,这种形象地描述为小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作了铺垫。
四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变不可见为可见、静态为动态、抽象为形象、复杂为简洁,学生已知各类盐的酸碱性后,可放一些盐水解的flas,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让他们理解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另外,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口答和书写的正误,调整教学的进度,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了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点的挖掘,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备好化学课,挖掘所有教学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勇于动手,大胆实践,把枯燥的化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课五彩斑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