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经济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3 11:31: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经济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经济发展

第1篇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第2篇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第3篇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第4篇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对实行新经济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对美国新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美国新经济发展利弊

一直以来,美国的发展扑朔迷离。尤其在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已经一跃成为第一经济强国,可谓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持续性的高速经济增长局面。在信息技术引领下,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升高、失业率与通胀率有所降低。这种“两低一高”的局面,即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源自美国,如今已席卷全球各个角落。

一、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美国新经济是一种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奠定在全球市场及信息革命基础上,也是市场经济与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传统的经济形式相比,美国新经济具有一定特征:①主要以信息化、高科技为增长的原动力;②打破粗放型管理模式,以集约型管理为主;③“新经济”发展趋向全球一体化,极大扩展经济主体的交往空间;④电子商务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交换媒介。总的来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奠定在全新企业制度基础上,很多企业员工既是劳动者身份,也是股东身份,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政府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以网络为代表性的“新经济”的发展,政府为其提供了技术与法律方面的支持,担负起保护网络安全的重大责任。可以说,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就是大规模应用高新技术的产物,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利益最大化”原则相一致,同时符合经济学的创新性,通过理论、制度、实践的创新,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推动美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但是在认识到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由“新经济”带来的各种风险。虽然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是没有从根本改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化的矛盾,甚至可能加剧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在美国全面发展“新经济”过程中,往往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趋利性、自发性发生作用,给通货膨胀提供可能性,股市过热就是最好的体现,由此引发沉重的债务负担、加大贸易逆差、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因此,这些弊端也会对美国“新经济”的顺利发展产生影响,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是否能抵御市场自发力量,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一)知识经济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所谓知识经济,奠定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及消费基础上,着重研究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将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等作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支柱。正是由于美国首先发展了知识经济,才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给大规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土壤,以创新生产力为前提,开展科学化研究,获得全新知识进程,其中包含了思想的开发、产生与研究、扩散等一系列内容。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给大规模实现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奠定在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得系统性知识。知识经济的产生离不开新思想的研究与扩散。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一化的创新难以确保企业的绝对竞争地位,尤其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任何创新模式都可能遭到复制或模仿,企业只有维持长久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初期,经济中心正逐渐由生产转为创新,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为经济制度创新奠定基础、提供了动力。结合当前新经济制度定义来看,制度主要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体制:其一,正式约束主要指国家规定的各种法律政策、规则等,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以及相关等级结构;正式约束可细分为界定分工责任、界定产权主体以及界定行为等内容;其二,非正式约束包含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想信念、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应用非正式约束,可补充正式约束难以改善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是发展“新经济”的必要条件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是新经济与旧经济的本质区别。只有确保劳动生产率的稳步提升,才能让企业在保持原有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为利润增长提供保障。总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必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就会出现有形投入的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现象,最终造成物价上涨,失业率提高、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保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促进失业率的降低,维持通货膨胀率。反过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创新手段的支持。由于应用新技术,将会给生产函数带来改变,不断深化社会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以理论研究为出发点,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确保了美国劳动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为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发展“新经济”的根本动力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通过各种商品、劳务的广泛交流,而实现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不断更新技术与信息,产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与传播,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内容,包括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等。其中投资全球化以及贸易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通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国资本流动等方式,实现跨国生产要素的流通,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例如,美国通过采取积极的全球性贸易策略,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扩展提供空间,实现美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增长。当前,美国稳坐全球第一出口国的宝座,国外不断扩大的货币实力,为美国飞速发展提供条件,推动科技产品的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对外贸易行为,给美国提供了价格低廉的进口消费品,既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可避免通货膨胀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变化,推动了全球大市场的形成,为实现全方位、大规模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积极条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为美国“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上可见,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给美国带来全新发展契机,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所谓“新经济”,奠定在知识经济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对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管理办法及经济结构等,带来一场深刻革命,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美国来说,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化、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化,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控制经济危机,实现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瀛元.浅议当代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社会科学.2008(3).

[2]储节旺,谢阳群.美国信息产业对新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7).

[3]李洁.美国新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研究.山东经济.2009(1).

[4]李幸鸿,陈燕.解读美国次贷危机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商场现代化.2008(12).

第5篇

关键词:经济;熊彼特创新理论;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思想之源的传统路线

在新古典经济学方兴未艾的年代,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创新推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毁灭”特征的内生演化过程。资本主义的核心不在于其均衡的力量,而在于使经济系统不可避免的脱离均衡的系统内生力量,这种内生力量就是创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创新经济学兴起,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被普遍视为创新理论的发端,熊彼特则被中外学者广泛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史问题―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根源何处,由何而来?传统上,研究者主要由两条基本路线对这个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条是追溯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某个关键概念或某个重要思想的起源,其中最常见的探索是对“企业家”和“创造性的毁灭”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追溯。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就沿着这个路线对“企业家”概念在经济学中的发展做过梳理。当代研究则通常将熊彼特的这两个基本概念最终追溯到尼采。这位德国哲学家强调“超人”,强调“任何创造者必然永远是一位毁灭者”,创造和毁灭与停滞不前对立。

第二条是从熊彼特的求学和学术经历入手,考察个别经济学家或学派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影响。目前诸多学者认为,熊彼特创新理论深受马克思和历史学派创新和演化思想的影响。费格伯格就认为马克思内生演化和技术竞争思想对熊彼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还概括出一种关于持续的内生经济演化(变迁)的“马克思―熊彼特模型”。在熊彼特本人的评价中也能得到这种强烈的暗示,他曾经说过:’马克思所分析的是经济结构中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永远不会达到均衡。有关内生动力的演化过程思想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这种思想在理论目标上与熊彼特自己是相同的。德国历史学派对创新理论为核心的熊彼特理论的影响则是在相当晚的时期才被关注。熊彼特的理论的在社会整体观、经济发展观、方法论诸方面深受施穆勒及其以后德国历史学派影响。在中国,围绕“施穆勒纲领”,贾根良和黄阳黄的研究阐述了“施穆勒纲领”所包含历史学派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经过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桑巴特、韦伯、斯皮索夫等人发展后,对熊彼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还指出,德国历史学派在“企业家精神、创造性的毁灭”等关键概念上影响了熊彼特创新理论。

二、熊彼特创新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熊彼特创新理论通过三本历史性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解释了经济周期的轮转,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特征,创新的含义、作用和运作,大公司的创新以及资本主义的毁灭等内容,对经济现象和本质有这些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这三部作品均以“创新理论”为核心,树立了熊彼特传新理论的崇高学术地位。《经济发展理论》借助“企业家”的概念首次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特征。熊彼特明确的提出静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流转,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经济进化理论既要研究本质问题,也要从实证分析入手,用历史的统计资料来描述经济发展的变动规律或模式。在书中,熊彼特论述了创新的含义与作用,实现创新的条件,创新的结果和运作等问题,开创性的论述了“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等。在《经济周期》一书中,熊彼特充分运用“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运行,并根据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以创新概念为基础,形成熊彼特的“多层次”的经济周期论。熊彼特首次提出了经济周期的长、中、短三周期论,并认为周期的交织并存解释了创新的正确性,而且个别企业家的行为是具备宏观经济学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表示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竞争的创新,再一次挑战了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理论,企业家创新的“模仿稳定”是熊彼特传新理论拨打、深刻的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运用“创新理论”,推断出资本主义终将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从而形成了熊彼特式的“自动与和平过渡”的理论。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通过资本家来获取他的全部前进动力的,而是通过领头的创新家获得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的衰败和崩溃并不是应为工人阶级的崛起,而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个性的作用下降,官僚管理的作用加强,创新活动本身变成了制度化得例行公事,企业家的创新职能日渐衰落,利润将收敛到趋于零。

三、熊彼特创新经济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熊彼特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和对经济社会学的探索是经济学乃至管理学的重大精神遗产,位于“创新”学说的核心地位,而且成为21世纪的主要思潮。熊彼特提出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而且资本主义由于企业家新精神的缺失将走向灭亡而社会主义行得通,并指出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不过要避免过时的行业一下子崩溃,需要进行有秩序的撤退,这些核心观点都为我国的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难题指明了方向。

第6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发展中,应建构图式,并且促进个体对世界知觉理解和思考,以创建认知结构。在以色列国家发展中,从一穷二白到科技强国,其中创新经济发挥着重要的推动性作用。我国与以色列国家之间具有互补性,只有加强二者的合作研究,才能使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如鱼得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我国相关部门人员有必要对以色列国家创新经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二、以色列创新经济

在我国经济发展,以色列国家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以色列国家的创新能力较强和科技水平较高。该国的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但其坚持走创新经济之路,实现知识型经济的成功飞跃。创新是以色列的创新经济灵魂,依靠创新,逐渐解决生存问题,并且能够科技竞争实力逐渐增强。在其发展中,政府给予支持、以出口为主、大力发展国内风险投资、注重将风险投资和科技发展相结合,同时坚持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以色列国家重视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将其上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政府对该观点给予高度认可,为中以两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色列国家能够对我国提供外援式的帮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伙伴,同时为我国提供有力支持。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从以色列国家创新经济视角出发可知,对我国经济发展给予一定的启示。我国要更好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坚持与以色列国家之间合作,并清除中以合作阻碍因素,实现及提出促进中以合作的有效策略,对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以合作中的阻碍

首先,中以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思维的差异性。在中以建交20多年以来,双方合作越来越密切,但仍然对彼此的了解不够。就两国思维方式而言,以色列国家遵循“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我国坚持“中庸之道”。例如:就两国农业发展来看,以色列农业设备设施十分完善,但农作物大棚却朴实;我国农业设备设施相对较为先进,但软件系统、管理理念仍然有所欠缺,阻碍农业发展进程。其次,受国关影响相对较大,主要受阿拉伯、美国等方面的影响,中以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受其牵制较大,影响两国之间建交的深度、广度。再次,政府层面的统筹机制相对较为缺失,不能为中以两国深入合作提供有力的框架支撑。最后,双边关系相对不具备对称性,受国土等资源的限制影响较大,亟需得到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以促进两国之间合作企业的良好发展。

2.促进中以合作的策略

从建构主义和国关理论来看,中以合作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必要积极借鉴以色列国家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激发中以技术合作的潜力。

首先,我国应从战略高度而对待以色列国家,积极发展双方合作的项目,如农业中节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等;公共卫生事业及新能源开发等,并重点突破。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以色列国家的农业相对较为发达,不仅农业设备设施相对较为完善,而且农业管理水平较高,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借鉴。其次,中以合作中,应加强政府和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夯实合作基础,为我国提供创新经济的借鉴。基于此,中以两国应确立合作机制,并构建合作平台,促进各层面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看,能够为中以两国合作提供行为路线图。再次,中以两国之间应加强FTA的商谈,将中以合作推向新的高度。最后,创新中以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层次[3]。

第7篇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加快发展中调整,在尽快成型中转型,扩张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切实增强区域竞争力。

——做大做强工业。实施“115588”工业追赶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新增亿元企业10家;新落地开工、新增规上企业各5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等8家,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推进产业集聚。集聚开发“一心五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园一业”产业集聚力度,促进新兴产业成型定型,争创“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年实现五金汽配产值21亿元、不锈钢加工产值6亿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内部合并、中外嫁接、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全年实现竹木加工产值22亿元、青瓷宝剑产值6亿元。加速产业提升。加快规模企业、千万元企业、亿元企业培育和企业集团组建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建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创牌,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50%的规模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加快汽车配件检测中心建设;鼓励发展边界经济,加速形成总部集聚格局。深化企业帮扶。开展“暖冬行动”,采取“一帮一、月月评”的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为企业解难帮困。

——做精做亮农业。继续按照“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蔬果”的思路,建设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生态产业优化升级。续建毛竹省级核心示范基地4000亩,提升改造低产低效竹林10万亩。建成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示范村3个,标准化生产率达27%。建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茶厂10家,培育金观音茶叶示范村10个,实现金观音茶叶产量与产值翻番。建设“万亩山地蔬菜核心区”和“西街千亩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0个,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建成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生态规模猪场10个,发展土鸡等特色养殖50户,实现生态养殖比重90%以上。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积极推进高产油茶种植。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香菇、灵芝、笋竹等产品系列开发;策划使用“*绿”蔬菜、“*金观音”茶等公用品牌,申报“*黑木耳”证明商标和“*灵芝”原产地域保护。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增无公害放心菜基地5个、农产品产地2个、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成省级规范化合作社1家、*市级20家;成立行业协会1家。

——做优做新旅游业。按照“江浙之巅、剑瓷*”的定位,打造“山水生态游、剑瓷文化游、养生度假游”品牌,努力建设“长三角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确保实现旅游人次突破100万。推进*山一期建设,加快官浦垟至大赛通景公路工程;完成白云岩景区提升工程并对外开放;启动**窑遗址保护工程,推进*村景观改造;加速推进香樟园五星级旅游饭店、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炉田瓯江民俗风情园、棋盘山城市休闲山庄等项目;完成昴山通景公路路基建设和4A级景区规划;做好*山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宣传营销,强化区域合作,拓展自驾游市场,打造“雁荡山—*山—武夷山”、“千岛湖—仙都—*山”等旅游线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二)以激发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项目双进活动

紧紧围绕项目引进和项目推进,开展“项目双进年”活动,破解瓶颈,激发活力,努力打造全面追赶新优势。

——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围绕产业招商,以科技型、环保型、龙头型企业为重点,加大定向招商、境外招商、专项招商力度,全年协议利用市外资金总额30亿元,确保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1亿元,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工业项目7个,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1个。加大借智发展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全面合作,扩大市校合作范围,完善市校合作机制,推进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其中科技项目75个,确保与浙大合作重点项目实施有重大突破30个。发挥商会凝聚引导作用,鼓励*籍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业。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力保资金、促投资、抢进度,强势推进“五个一批”,即“完工一批项目、续建一批项目、新上一批项目、推进一批民资项目和加快一批前期项目”,重点实施“十大献礼工程”:1、高速公路兴建工程;2、城市公园建设工程;3、剑瓷基地创建工程;4、工业振兴提速工程;5、千年古塔重建工程;6、区域中心打造工程;7、城区道路联网工程;8、瓯江景观塑造工程;9、城乡环境整治工程;10、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强化资金保障,加大项目包装力度,拓宽项目对接渠道,全年争取扶持资金5亿元以上;加大与域外商业银行合作力度,开展股权质押融资、项目融资、企业上市融资试点,完善权证融资担保机制,加快*银行*支行筹建,激活地方金融市场。继续发挥省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开发试点市(县)和推进“山上*”的政策作用,以整合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推进平台扩容增量提升,确保拓展工业空间1600亩,其中省级工业园区500亩,兰巨工业功能区1000亩,塔石工业功能区100亩;盘活现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型、技能型、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各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农业科技企业2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高新产品5个,组建校企共建创新平台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45个,其中重大项目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30%以上。

(三)以夯实发展基础为重点,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市提出的“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化农业基础保障。加快耕地林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要素集聚,耕地林地规模经营结构比例调整到13%以上,耕地林地流转率比上年各增长3%。深入推进林权配套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林权所有权地籍勘界和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8000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余额2000万元。新建省级项目竹林道200公里,开展竹林道硬化试点工作;建成“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核心示范点1000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现代水利科技示范区,实施高山蔬菜、黑木耳、乌龙茶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完成农田水利项目170个;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重要山塘的整治;完成土地开发2000亩。深入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推行放心店扩面和农村连锁便利店工程,着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力争启动新一轮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抓好23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全市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减少20%以上。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00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650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1950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加快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就业、致富信息。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旅游,来料加工业覆盖全市60%的行政村,培育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各1个。深化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5个。继续落实移民后扶政策。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开工建设城西脱贫小区,做好城东脱贫小区项目前期。全年完成建房8万平方米,实现生态移民940户3700人,整村搬迁人数占50%以上。实施旧村改造26个,农村危旧房改造5034户以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完成路基183公里、路面119公里,实现35个行政村道路通车;启动农村联网公路工程前期,硬化村坊道路100个村。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丽龙高速、54省道及通景公路沿线村庄的连片整治,创建农村新社区1个、新农村示范村2个,农村环境整治村48个。实施“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70个村3.77万人饮用水困难;实施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34公里,河沟11.3公里,建设活水进村示范点5个;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村190个。

(四)以突出功能完善为重点,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建设“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为方向,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彰显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一街两岸三山四园五路”建设,完成中山东路东段、后沙路北段、华楼街东段(*大道至环城东路)、一村北山路(东茶路以西)、公园南路、龙翔路北段等道路工程建设,新增城市道路8公里,基本形成“五纵五横”城市道路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实施水利西进工程和江滨南路西段改造,完成堤防景观建设4.4公里。实施岩樟溪饮用水引水工程,加快南大洋水厂扩容。开工建设110KV芳野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继续加快中心镇、建制镇建设。

——丰富城市内涵。实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完成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检测中心和信息中心建设,启动浙闽赣边际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完成公路养护中心主体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基础工程,争取开工客运站迁建项目。建成人民公园广场并投入使用,图书馆、文化中心综合楼主体工程结顶,完成青瓷博物馆、华严塔、欧冶子公园建设和大师园主体工程,提升改造杏园,启动龙渊公园、香菇博物馆、食用菌加工冷藏中心、黑木耳菌种中心建设,完成浙大主题公园项目前期。

——深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启动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建立“两违”源头管理机制,遏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行动,新增红绿灯3处、停车场2处、停车泊位800个,治理乱停车行为,清理占道经营行为和规范三轮车营运,有效改善交通状况。继续实施“小巷工程”,改造、硬化10条背街小巷,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城市保洁水平。推行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三房合一”集中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二期选址;加快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建设,新增廉租房配租对象50户。分类分批实施“货币化分房”政策。

——完善交通网络。开工建设龙庆高速公路*段,加快龙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龙松公路*段、53省道*至八都段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51省道遂龙公路;谋划*至南平铁路*段项目前期。

(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活品质提升

全面开展基层创建,扎实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支撑力,确保建成省级生态市、森林城市。

——全面加快生态创建。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深入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创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55个,省级生态乡镇率达80%。开展最美乡村评比、绿城大行动、市树市花“三进”、“三沿三山”绿化美化等四大活动,新增建成区公共绿地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3%;完成绿化造林3万亩、“三沿”绿化1000亩、“三山”风景林营造200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各1个、*市级56个。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确保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积极开发利用普查成果,夯实环保管理基础。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全过程环境监管,组织重点用能、排污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继续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监管区污染治理。

——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完成“回归工程”和塔石污水处理厂、城区南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开工建设安仁污水处理厂,完成溪北污水处理厂前期,争取开工建设,实现8个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建成高塘垃圾填埋场导气、防渗等系统。实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25个、生活污水治理村11个,新增“五整治一提高”实施村44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22个。

(六)以强化民生保障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城乡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推进民生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市场就业、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体系。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每月举办人力资源交流会,建立劳务协作基地,组织劳动力培训6000人,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构筑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保案件结案率90%以上。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新增养老保险2000人、医疗保险1500人、工伤保险1500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00人,城镇居民参保率达68%以上,出台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政策。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先保后征”。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出台残疾人扶助实施办法。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对象保障标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76元、166元,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100元。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稳步提高供养水平;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完成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办好为民十件实事。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1、改善城乡饮水条件;2、缓解群众住房困难;3、建设生态移民小区;4、扩大城乡居民就业;5、提高医疗保障水平;6、优化城区交通秩序;7、完善乡村道路体系;8、提升污水处理能力;9、改进基础教育设施;10、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七)以提升软实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事业繁荣

坚持统筹兼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方案”;加快打造浙闽赣边际区域职教中心,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东升小学、*欧冶国际学校(原文武学校)迁建一期工程;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出台幼教发展政策,完成实验幼儿园项目前期,争取开工建设;维修翻修破旧校舍8000平方米;继续做好中小学生资助及爱心营养餐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市,弘扬传统特色文化,承办全国第八届食用菌大会;组织浙大在*办学7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置县1250周年庆祝活动暨第四届中国*青瓷·*宝剑节。继续抓好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完成**窑遗址文物保护一期工程、3个乡镇文化中心改造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继续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及45处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积极打造中国书法创作培训基地、中国美院写生基地和省作家创作基地。

——加快发展卫生等事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85%以上,新增农民健康体检2万人;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人均筹资达到140元,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启动城镇参保居民健康体检;动工建设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省、*市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深入实施新农村生育示范村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重视国防、人防、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气象、档案、统计、地方志、物价、体育、社区、科普等工作。

(八)以提升维稳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安全保障

开展“平安建设规范深化年”活动,以实现“平安市”五连冠为目标,全力以赴保障生活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推进提升“平安*”、“法治*”建设,创建省级平安市。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及时排查和妥善化解不稳定因素,全力做好特殊群体的疏导稳控。完善综治工作中心“五联”机制,进一步延伸综治网络。继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处置预案,开展“两抢”打击大会战,依法查办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实施“五五普法”,积极推进基层法制建设。

——积极应对金融风险。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大额资金监测,努力防范金融风险。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妥善处理民间集资问题,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经济良好运行。

——切实加强公共安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对小网吧、小音像店等“十小行业”的整顿和监管力度。广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强化药品、食品及疫情监管,严密防控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管理网络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自身建设:勤政、廉政、善政,

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强化发展意识,提升能力强素质。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突出提升科学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切实提高招商选资、项目推进、企业帮扶、要素保障和多办实事的能力,真正使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强化法治意识,依法行政重规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加快建设法治型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办理质量。建立和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积极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老科协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第8篇

内容摘要:本文在设计技术进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创新经济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世博会发展历史,提出苏州承接上海世博会溢出效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经济整合升级、促进产学研区域一体化联动创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加大创新投入、广揽创新人才等创新经济发展战略,以期促进苏州创新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经济 世博会 发展战略

问题提出

迄今有着158年历史的世博会是一项荟萃世界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盛会,以展示世界科技、经济、文化最新发展成就为目的。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第一辐射圈,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地理相邻,人文相近,经济相融,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会对苏州社会、经济、文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特别在创新经济发展方面将产生难得的机遇和巨大效应,促进苏州创新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苏州市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关键发展阶段,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这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苏州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也是激发产业内部资源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抵御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研究如何有效承接2010上海世博会效应,发展苏州创新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的数据模型设计

(一)样本数据选取

由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研发资源及区域位置等方面存在不均性,各地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采用不同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以实现创新模式的耦合管理。

为了更好的研究世博会对苏州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本文设计技术进步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计量模型,选取创新经济投入能力指标,包括R&D经费占GDP比重、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人员数、创新活动经费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构成表;创新经济产出能力指标,包括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产业出口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以及各产业增加值等数据,通过比较苏州、上海以及全国的情况并对比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其他国家的情况,理性分析现阶段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现状,样本数据来源为2004-2008年江苏苏州、上海、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网站。

(二)模型设计与计量

由于发明专利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发明专利数代表技术进步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全面分析苏州创新经济现状,首先采用Solow余值法Y=F(K,L,t),将总产出的增长率GY设计为技术进步GA、劳动增长率GL、资本增长率GK的综合贡献,GY=GA+αGL +βGK,其中α、β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取为0.50、0.50(张欣、高长春,2009),再将进步技术速度作为余值:Y/Y=A/A+αK/K+βL/L。计算时将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结果见表1。

由于研究需要考虑苏州创新经济发展能否中性规模化发展,因此设计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以期较好研究全要素生产函数模型中相互影响、差异以及随时间变化程度,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函数形式为:

(1)

模型中由于新产品产出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且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过程创新,因此选取R&D经费投入量RD代表自主创新;以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人员数SC代表人力资本;TC为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以人力资源SC分别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数TC*SC和外商直接投资数FDI*SC的交互项来描述对国外技术模仿的两条路径;TI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因本文采用各地区面板数据,故采用截断正态分布,设λt为截距项,以更好考虑效率变化轨迹;εi,t为误差项,i代表地区,t代表年度。模型使用永续盘存计算资本存量,资产折旧率定为5%,选取2004年为基准资本存量,使用Stata10.0处理全国以及上海、苏州2004-2008年的样本区间数据,利用Hausaman方法检测P值确定采用固定模式或随机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

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相关数据及模型计量基础上,分析苏州现阶段创新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具体如下。

(一)创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且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2008年,苏州高新产业出口值为777.89亿美元,占全国的14.94%,2004-2008年,苏州高新产业总产值及占当年工业总产值比例一直高于25%;2007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97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240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4.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4%。国家2008年创新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苏州城市创新资源指数为31.04%,位居全国城市第7位,其中创新产业指数为47.58%,位居全国第4位,全国为19.43%。当前科技创新对苏州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由表1及(1)计算得2004-2008年资本对苏州经济增长平均贡献分别为42.65%,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为3.19%,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54.16%,且科技创新贡献率逐年提高。

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经济发展,2006年便制定了《苏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成立了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又先后了《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办法》、《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关于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的意见》等政策,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专项行动方案》,建立落实创新经济发展政策的领导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考核机制,有力改善了苏州自主创新环境,促进了苏州创新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成为创新经济主体但整体水平不高

2008年苏州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自筹资金占到了92.76%;2007年苏州企业创新指数为17.18%,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47%,低于同期上海的6.80%;2008年苏州企业创新指数为21.50%,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34%,低于同期上海的1.26%;2008年苏州大中型企业创新产品产值率平均只有9.32%,远低于全国的18.23%和上海的43.78%,可见苏州企业虽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创新能力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指标,远低于上海等地区,苏州企业需大力增强创新能力。

(三)产业结构仍需改进

苏州经济发展从乡镇企业转移到开放型经济,推动苏州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偏硬,制造业依赖高积累、高投入,传统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水平较低等问题。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为32.1%,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而同期上海为58.23%。且苏州创新经济与上海有一定的同构性,现阶段苏州与上海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均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趋同率达到59.24%,产业同构导致地区竞争内耗过大,造成各种资源和优势的巨大浪费。

(四)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与领先国家地区差距明显

从表2计算结果可见,苏州及上海显著的因变量Log (RD)及Log (TC)* Log (SC)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Log (FDI)* Log (SC)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全国Log (RD)为负,Log (TC)*Log(SC)及Log (FDI)*Log (SC)均正且较显著,表明我国现阶段创新经济中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引进和模仿,苏州、上海技术创新方式为对外模仿和自主创新。

现阶段苏州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仍是靠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从高新技术产值来看,2008年苏州87.1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外资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明显偏低;从专利授权量来看,虽然苏州2008年在全国城市中处于第三位,但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日本等国差距非常明显,2007年仅为美国的43.20%,日本的41.19%;且苏州发明专利申请量在申请总量中的比例很低,2008年苏州发明专利为645件,在授权专利总量中的比例仅为3.53%,而同期中国为15.56%,上海为17.40%。

(五)创新经济投入不足且创新型高级人才短缺

2007年苏州R&D经费占GDP比重仅为1.71%,而同期上海为2.52%,美国达到2.68%,日本3.44%,如果考虑人均因素,则差距更大;2008年苏州创新投入为28.55%,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1%,比上海低12.92%;2008年苏州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中,高技术产业R&D经费只占27.3%,同期上海为32.12%,英国、美国和法国超过了40%,韩国高达53.8%;2008年苏州有43.21%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建立科技机构,2007年苏州企业R&D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仅为1.1%,在江苏省排名倒数第三;2007年苏州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人员数为11.5,上海为16.9,而美国为95.2,日本为105.9,差距非产明显。

(六)产学研技术转移效率不高且科技中介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

2008年苏州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32个,建成17个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工程中心5个,初步建立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和风险投资为标志的科技创业服务,以信息咨询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标志的创新技术服务,以技术转移和技术产权交易为标志的创新资源配置服务的主体框架,但孵化器数量、总销售收入和在孵企业等与上海相比有明显差距;2008年苏州技术市场交易额为108.2亿元,远小于上海的386.1亿元;当前苏州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在国内同等经济规模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2004-2008年,苏州专利申请68.56%来自企业,这说明苏州企业有较大技术需求的同时,也反映苏州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利数量较少,据苏州科技投入与成果产出的数据测算表明,2008年苏州创新产出比例为9.56%,高于全国的6.64%,但远低于上海的45.12%;2008年苏州总体创新效率为42.11%,比上海低2.36%,同国际科技型城市则有更大差距。

上海世博会对苏州发展创新经济的带动作用

苏州非常重视世博会的溢出效应,从2005年起便启动了苏州承接世博会计划,2007年在国内城市中第一个与上海世博局签订《接轨上海、服务世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上海世博会,空前、盛大的规模将直接为上海及苏州注入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机遇。

(一)借助世博会科技交流平台提升苏州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当前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可以极大的开拓苏州企业创新眼界,完善企业创新制度,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世博会期间国际机构和世界优秀企业将展示最尖端的科技成果,从科技发展史来看,许多划时代的创新发明,如电话、留声机、汽车、飞机、电视机等都是在世博会上首先进行展示和推广的,且历届世博会企业主题馆均是世博会的主角,如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三菱、日立、丰田、东芝等等高科技展示馆成为世博会最大亮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科技世博”的理念,将科技完全融入世博,企业全面参与可扩大科技联系网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交易成本,为创新经济发展中的隐性知识传播创造近距离交流机会。通过世博会苏州企业可以就地饱览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开拓科技眼界,获得大量科技信息,展现更多的苏州企业创新成果,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发展开放式自主创新,促进产品深加工或产品升级换代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世博会还可以加速苏州企业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世博会的历史也是探索更高效率经济运转模式和更合理经济制度的历史,世博会的召开将使得长三角地区经济贸易环境更为开放,促进苏州企业按照国际标准、价格规律、创新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为主线,以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为保障,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系统化的创新机制。

(二)利用世博会溢出效应推动苏州创新经济整合与升级

世博会对创新经济拥有的巨大溢出效应,将进一步推进世博会举办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整体整合和升级。例如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整个关西地区的产业调整,使该地区由原来的重工业产业为中心转变为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了以大阪市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推动了整个关西地区乃至全日本经济的发展。再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及魁北克、三河城等周边地区传统产业为制烟、食品、纺织、木材等劳动密集产业,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以航天航空业、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成功实现产业升级,2008年据WIRED杂志评审,蒙特利尔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综合高科技带。

预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能为上海及苏州等周边城市带来300亿美元的经济效应,为苏州扩大对外开放、繁荣国际贸易与促进技术交流,开辟更为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并增强外商投资的信心,吸引高新技术投资。苏州应进一步接轨上海,制定扶持政策,参与建立与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创新技术与低成本制造相结合的双重优势,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水平的承接型、互补型和延伸型现代服务业,并推进创新产业向传统制造产业和服务业的渗透与融合,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互补协调错位发展,构筑产业竞争优势,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苏州与上海经济中存在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现象,形成适合苏州的布局合理、协作分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均衡发展的创新经济新格局。

(三)发挥世博会优势以促进产学研区域一体化联动创新

举办世博会会大大推进产学研的发展,例如2005年爱知世博会举行前,日本中部地区传统制造业发达,但创新经济却比较落后,制约了中部地区的科学持续发展,随着2005年世博会带来的巨大效应,出现了由200多家专业高科技研究机构和150多家企业研发中心组成的爱知学术研究开发区,以及周边的崎高科技园等园区,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产学研的交流合作,推动了中部地区创新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了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

2010年世博会能大大完善上海与苏州间的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增强苏州与上海之间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科技信息联系。2003年上海明确提出利用世博会加快一区六园建设,苏州应在园区、新区、昆山等创新园区、高教园区的基础上,更加积极面向上海,接受辐射,与上海联合制定、出台有关跨区域创新经济发展政策规定,通过跨地区项目合作、开发基地合作、构建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等形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支持为辅助,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创新经济载体,并加快外资研发本地化,提升科学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转化创新能力,逐步改变当前苏州创新经济中关键技术主要是模仿创新的现状,造就苏州创新经济技术发展新优势。

(四)通过世博交流平善苏州科技中介服务

世博会召开产生的丰富技术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大大刺激了科技中介发展,如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后成立了740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中心组成的大德科学园区,其中就包括127家科技中介。苏州应借助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实力,与上海等城市分工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借助世博会充分学习国外技术转移的先进理念和服务模式,吸引国际中介机构和人才进入苏州开展业务,并把苏州外资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的机构纳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科技中介业,大力发展各类咨询机构和建立引进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服务机构积极开拓国内外技术贸易市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得苏州创新资源物畅其流。

(五)利用世博会广揽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是苏州创新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世博会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创新意识,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苏州应借助世博会加强与国内国际的人才培养、联合和交流,针对苏州人才存在的结构问题,以创新经济关键领域为集聚,制定统一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稳定政策,借鉴日本1975年冲绳世博会采取的“流动性研发体制”,增加苏州科研组织的开发性和灵活性,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并大力增加R&D经费的有效投入,改善科研软硬环境,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为苏州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研究资金保证。

综上所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集中展示的国际舞台,是苏州推进创新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苏州应利用与上海相邻的优势地理位置,积极承接世博会的溢出效应,在创新经济发展观念、制度建设、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等战略方面进行改进和变革,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进产学研区域联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促进苏州创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高长春.世博会对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作用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2.Lee J,Capital Goods Import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8)

3.程敏.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项目组合比较与选择[J].商业时代,2009(9)

第9篇

2.经济效益观念。现代企业作为一个白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取得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其最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理财人员必须牢固建立经济效益观念、在筹资、投资以及资本运营的过程中都要讲究“投人产出比”在日常的理财管理中,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

3.信息价值观念。在新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要求理财人员关注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须知。信息价值与收益成正比。与信息成本及其质量风险成反比。

4.智力价值观念。新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人力资源为条件的。为此。理财人员应及时转变传统的资产价值观。将智力价值置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在新经济条件下就是一种智力化管理。管理出效益,已是人们的共识;高水平的管理将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超额价值。

5.货币时间价值观念。今天的1元钱同明天的1元钱是不等值的,现代企业理财人员必须树立货币有时间价值的观念。一定量的货币在不同的时点其价值量是不同的。二者之间的差额主要是资金利息和机会成本(丧失的潜在投资收益)形成的:现实中看似有利可图的项目在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问题后变成了赔本生意的事例也是举不胜举,理财人员必须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

6.财务风险观念。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有蒙受财务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如何有效地防范或控制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是理财人员必须明确的。理财人员在日常理财工作中,应重视对各种可能带来风险因素的把握,加强财务监管和内部牵制尽可能回避或降低财务风险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也应看到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低风险往往对应的是低回报,取得高报酬就得冒更大的风险、这是理财中的辩证法。如何在风险与报酬之间取得最佳切合点。是新时期理财人员肩负的重任,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7.环境价值观念。新经济要求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资源有效配置,环境和生态的优化与平衡。理财人员要善于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公共关系。努力做到:对外,加强与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便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支持;对内,协调财务部门与公司内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