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1:31: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伟大成果,无一不是对研究的对象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取得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的痴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在导入新课方面注意变化多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 画面导入
把要讲的课文或句型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Merry Christmas的时候,我预先准备好一些关于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看,使学生一目了然,备感亲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 歌声导入
用歌声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提高听说能力,而且活跃课堂气氛。在讲birthday这个单词时,我用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导入新课。在亲切的歌声中,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三) 故事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常常在阅读之前讲简单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Tomas Edison这篇文章时,我就讲了爱迪生小时候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学生听后,有了迫切了解爱迪生的愿望,带着兴趣进入阅读当中,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其次,学习主体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主体化的核心是自主化,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积极性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文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 问题自答
这里的问题是理解课文的,要求他们自找答案,自己综合分析,同学之间可以共同商议,自定答案。让他们在劳动中尝试成功的快乐。
(二) 难点自解
课文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不完整之处,教师予以辅导。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应把解释权放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趣味。
(三) 重点自找
以前教学的重点都是教师在黑板上点点划划,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我把重点放给学生自己,对他们来说不会为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处理,并且效果甚佳。
(四) 小结自总
每节课的小结最后有学生自己总结,虽然学生最初不太适应,但积极性很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位老师。在这个阶段总结稍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激励他们继续做下去,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最后,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利用竞争机制
每个学生都有上进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中开展了“一对一”的竞争活动。前提是这两个学生必须基础相当,所谓“棋逢对手”。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看谁抢答的次数多,谁回答的质量高。每周进行总结,一决胜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公平竞争,干劲很大。为了每周的胜利,他们想了很多新颖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设立“袖珍单词记录本”,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背诵单词;创设“英语角”以加强口语能力等。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充分利用成功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志和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时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提问题时,要针对问题的难易,学生的能力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做作业时,进行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和谐气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5-02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数学教学方法老套
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依然老套、呆板,教学思路僵化,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信心和能力的提高。
2.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创新不足
徜徉在数学逻辑的海洋中,在缜密的创新思维中感悟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在山区小学的实际教学中,信息不畅,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普用,教师讲述单板枯燥,依旧唱着讲、听、做“三部曲”,学生之间互动性差异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和思维创新。
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直觉思维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教13-6=?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下、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操作探索,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非常重要。
2.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发展思维
为学生创设出能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以及发生“共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题目:“校门离小明家40米,离小康家50米,小明家与小康家相距多远?”
学生就会考虑到几种情况:
(1)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两侧,那么答案是两数之和,即40+50=90(米);
(2)如果小明家、小康家在学校的同侧,且在同一条直线上,那答案是两数之差,即50-40=10(米);
(3)如果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答案是大于10米小于90米的数。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将以上几种情况考虑周全,但就是其中的不明白之处,给了学生思考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结合实际,培养想象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融入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如在“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植树节到了,熊伯伯家打算在门前植树,就派儿子小熊去买树苗,小熊在去买树苗的路上被小猴四兄弟的广告词弄糊涂了:小猴一的广告是120元能买40棵;小猴二的是180元能买60棵;小猴三的是300元能买100棵;小猴四的是1500元能买500棵。究竟买哪树苗最合算呢?你能帮小熊算一算吗?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然后再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导入既生动又有趣,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精设习题,培养独立思维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等,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方法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课》中,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小华体重30千克,_______,小丽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教师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给了学生思维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小丽的体重是小华的5/6”、“小丽比小华轻1/6”、“小丽的体重比小华的多1/5”等。
5.强化评讲,培养逻辑思维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 教学 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51-02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
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两个方面。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外在素质则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实施的行为等。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更是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校)毕业生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前提。由此可见,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技校学生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加快推进技工学校改革发展,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一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在技校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这一特点使得德育课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可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从技校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出发,对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途径进行简要阐述。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党的十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及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转变观念,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技校的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充分发挥技校在提高技能人才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坚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校德育课程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因此,教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的要求,通过主动参加在职培训、教研科研活动以及自学等方式,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与时俱进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跟上时展的脚步,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拥有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必须要积极付诸实践,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际中,才能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掌握和运用学科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素质教育与德育教学的结合落到实处。
(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在言行举止上做到坚持正义、以身作则、勇于奉献、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努力和发展的榜样。
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技校的德育教学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指导,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树立和坚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努力丰富的拓展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教师应在技校德育教学大纲的框架内,通过认真研究,灵活设置安排符合当前学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还应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转变,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推动素质教育取得实效。
(二)优化德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此,教师应努力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个性受压抑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想学”、“会学”,掌握“怎么学”。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使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教师要放下传统德育课程教学中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构建足够宽松、愉快的心理空间,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积极探索、发现和创新,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四)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技校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学生运用和发挥所学技能的利器。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还表现为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而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和较高的业务工作水平,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业责任的。因此,在技校教育教学中,必须将培养专业技能与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还要结合德育教学,广泛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五)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技校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周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技校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应组织指导学生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并深入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以利于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德育教学中,一是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明白,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创造性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三是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个性品格,克服思维的固定性、习惯性的制约,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产生;四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旺盛的求知欲望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征,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等,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创造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开展。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没有“求异发散”也就没有创新。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如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时,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规范人们生活的规则有哪些,总结出有共识的内容后再让他们从产生、实施办法、适用范围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容。如果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在宏观上把握德育课的教学思路,那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则是从微观上具体地把握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德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紧紧围绕着如何造就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中心。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索取知识,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江南,《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年11月.
利用演变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演变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演变实验目的就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实验器材的用途,以原有的器材实现不同的实验目标。演变实验目的,可以使实验的目的变得发散而多元化,即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多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多种结论,实验目标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变异,不依常规,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目的的改变,纠正了学习者“一个实验与一套器材一一对应”的定式观点,打破了学生思维中“先目的,后器材”的固有定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一个双向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不但要适应由目的到器材的过程,同时还要努力由器材分别向不同的实验目标靠近,在思维的往返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复杂程度加深,从而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做了初三物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实验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利用现有器材还可完成哪些实验?学生根据现有器材,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努力搜集有关信息,提出不同的实验构想,并围绕实验目标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结论:①利用控制变量法粗略研究欧姆定律;②测定小灯泡在一定状态下的电阻值;③定性研究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④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目的的多元化,使实验更具有探索性。通过讨论和探索,学生的思维往返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时得到了培养。
(2)演变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明确的实验目的下,要求学生灵活演变实验器材或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器材,以达到同一实验的目的,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供又一重要手段。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思维的步骤从不同途径一步一步指向唯一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获得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实验器材的变化,使得实验原理、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学生必须更加谨慎地进行实验操作,倍加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密度》的总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自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实心木块的密度”的实验。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学生系统搜集与密度有关的各种信息,大胆构建实验框架,自行选择实验器材,科学论证实验方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从。①测质量、体积;②二次称重法称重、测浮力;③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悬浮等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训练,不仅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有了增强,思维变得更活跃、更规范化。实践证明,多途径的知识综合及全方位的实验观察,能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3)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由于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物理实验的一些方法或步骤不十分科学严格,因此,教师本身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敢于质疑的态度,绝不能盲从于原有的实验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环境,鼓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进行系统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探索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教会学生用全面、运动、发展的目光去看问题,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结构,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的局限性,学会辩证逻辑地思考问题,例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当探索流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部分同学测得的电流、电压值误差较大,这时,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综合电流的热效应知识及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得出通电时间不能太长的结论,同时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焦耳定律》一章中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发展的目光分析得出:倘若具有混联电路的知识,就能将两个实验合并,以简化实验和提高实验的精度的结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摘要:技工院校的物理教学必须根据技校生的学情,不仅注重物理基本概念、理论的传授,更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教学中培养技校生科学方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技工 物理 科学方法
技工院校的物理课程主要是为技校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的。也就是说,其物理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考力,培养他们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但目前,现在的技工院校物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忽视了技校生的就业需要,且更加偏重基本概念、理论的讲解;同时,许多教师也未掌握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正确途径,这些都使得科学方法并未像理论知识一样被作为物理教育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学生今后就业最为需要的“关键能力”培养被严重忽视。
一、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方法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它往往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支配,它以其自身的表达方式,引导人们获得知识与经验。科学方法是技校生最为重要的“关键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所以在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1.技校生的学情特点决定了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技校学制短,课时少。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经典物理理论基本都是通过理想实验法、猜想验证法、实验验证法、理论分析法、直接归纳法这五种科学方法得出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既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就能够使学生用科学方法迅速抓住问题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技校生的基础普遍较差,随着课程内容的理论难度加深,他们往往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科学钻研的精神。
3.突出技工院校的“职业”特色与“能力”特色
技校生在校学习物理的目标并不是今后从事物理理论研究,而是为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就业以及终生学习奠定科学思维的方法,只有理论与方法并举,才能突出技工院校的“职业”特色与“能力”特色。因此,在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也不能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技工院校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方法的途径
1.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
观察与实验是研究物理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大物理实验课时的比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观察、操作、记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引导作用,点拨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物理兴趣小组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新能力
想象与创新是物理学科发展的一双“翅膀”。正是有了科学的想象与创新,物理学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许多物理理论,如相对论、黑洞学说,最初都是想象,并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经过无数的科学家反复论证,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最后形成科学的理论。而我们如今的物理教学却很大程度上人为地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因此教师要改进僵化、保守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小发明,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锻炼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能使学生思维开阔,逐渐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
3.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物理学科的研究中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其中,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它们都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小结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数学;小学;教学;发散思维;培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然而创新就是要求人们发散思维,即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勇于创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则是义不容辞。因为这种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教学之事,在数学教学中无足轻重。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下的基本要求。然而就下面新课改前农村小学数学第三册目标素质测试卷中的一道试题的评改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们到同事家去玩,见其小女伏案做着上有红笔标着“95”的数学试卷,我赞许地一瞥,忽然发现有一道看图填空题老师改的不对劲儿,试卷上题的原样如下:
** ** ** ** ** **
** ** ** ** ** **
(2)个(12) ×
(12)×(2) √
当时我轻轻问小女:“你们数学老师评讲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小女用胖乎乎的小手天真地在草稿纸上写了下来:(6)个(4),(4)×(6)。我顺着她的答案好奇地问:“你做的(2)个(12),(12)×(2)对吗?”“对!”她毫不犹豫的。“我认为还有两种答案哩!”“真的吗?”我兴奋起来。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慢条斯理地在草稿纸上写着:(24)个(1),(1)×(24);(3)个(8),(8)×(3)。
“老师,你说对吗?”小女不知是渴求还是揶揄的眼光盯着我。“对!好样的,学习中就应该多动脑筋,多寻找几条解题的思路。”这时,我就有些纳闷,怎么老师给学生改错了呢?这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么?难道我们数学教学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单项思维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纵横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又何尝不可?不是在数学解答中提倡一题多解吗?出这道试题的意图又何在呢?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学生的“一花独放”不再是春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又谈何时代的创新呢?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好动、喜于幻想的孩子,他们有较大的可塑性,这就自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条解决问题的最简捷、最科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社会才有发展和进步的可能,我们的祖国才会傲然于世界的东方。
[关键词]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高中生;素质教育; 科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刘晓芳,女,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教学
一、高中生思维方式存在的缺陷探究
(一)高中生的思维方式的倾向特点分析。
首先,高中生思维方式缺乏主体性。高中生长期在课堂中形成依赖的思维方式,独创性表现不明显,批判意识不强,依赖课本、老师给予的答案,缺乏主动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满足于现成结论,对别人的意见容易相信,盲从。特别是现在混杂于网络文化之中,各种信息对高中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其次,高中生思维方式具有片面性。相当多的高中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不能用科学的视角去分析解决问题,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高中生遇到问题缺乏理智,思想方法上较多片面性和表面性;思维方式单一,很难形成系统的思维程序。高中生思维虽初步形成辩证性,但仍比较片面,看问题大多流于事物的表面,不够全面。不少高中生容易被网络上的思想观念影响,思想偏激,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易受错误思想的影响。
最后,高中生思维方式呈现无序性。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无法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认识事物呈现颠三倒四的混乱现象,即思维方式的无序性。高中生要学习的课程知识很多,知识积累不断增多,但是却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存在无序的混乱状态。身处知识信息时代,高中生接触到的信息除了课堂上传授的之外,也有从网络等课外途径掌握的知识,但是高中生却不懂得有序地处理自身掌握到的知识,思维逻辑也不够清楚,容易混淆学到的各种知识。
(二)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存在原因分析
在高中教育阶段,紧抓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首先,学校不重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人们一直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并不需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认为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学校也仅是从最快出成绩的目的出发,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校园文化中都不注重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学校从升学率出发,只要求学生学需要考试的内容,对于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这些隐性的知识只流于形式。实施新课改后,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科学思维常识》这门课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到了相关方法,但是绝大多数学校不安排课时学习。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主要阵地的作用已经被忽视。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学校对此也只是流于形式。
其次,教师欠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理念。大多数教师仍然是“重知识传授,重智育程度;大量讲授显性知识,重记忆轻分析,重具体轻抽象,重结论轻推理;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严重压抑学生积极性;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对教材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及整体思维的意识”[3]。作为教书育人教师,不具备较高的科学思维素养,不开展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为此,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最后,高中生自身忽视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否得到很好的培养关键在于高中生自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变的,而方法和方法的应用则是灵活的、活跃的、更富有创造性的,方法的学习比单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高中生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机会,不愿意花费任何的时间培养思维方式。在课堂之外,高中生也没有积极参与开发科学思维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利用这些机会提升。
二、培养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应大力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应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注重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学校应安排学生学习思想政治选修课《科学思维常识》这门课程,让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此外,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求教师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提高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就十分重要。学校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充实现代教育思想。 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创设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的氛围,让高中生充分的置身于其中,并得到锻炼。此外,还要注重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这是学生思维方式得到锻炼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