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1:32: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特点;发碾趋势
1.林业产业发展的特点
1.1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兴起,林业产业方面与之相适应的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一般围绕着某一类产品,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例如银杏、红豆杉等均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经济林产品这几年发展势头仍然十分迅猛。
1.2区域特色日渐明显
相较于前些年的产业发展,这些年各地根据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状况,开始日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凸出本地有显著优势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例如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业已发展成为森林食品和森林药材的主产区,东南沿海一带则发展成为种苗花卉的主要产区,森林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则成为森林旅游的主要地区,西北地区则在努力成为经济林产品的主要产区。
1.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产业主力
根据数据显示,近5年民营资本投入占整个林业产业投入的90%以上,而民营企业总数则占全国林业产业企业的78.2%,产值则高达总产值的70.4%,从森林面积看,非公有制森林的面积已经占森林总面积的20.3%,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在当前的林业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1.4林业产业的社会效益凸显
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基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发展又会不断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林产品的同时,也在持续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不足和趋势
尽管我国的林业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看其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基础支撑能力弱、森林资源总量有限等困境,并且林业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了很大差距,导致很多企业只能作为发达国家原料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无法进行高精尖林业产业的运营。此外,我国传统的林区已经日渐显露森林资源匮乏的现象,矛盾日益尖锐的供求关系,也始终制约着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林业产业上取得进一步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坚持以下几个方向:
2.1由林业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
不可否认,我国林业产业现今正得益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的良好时机。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实力也有意向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因此也更乐意去消费天然、绿色和健康的林业产品;从世界来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10余年,在林业产业这一领域内,我国占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因此更具竞争优势,也应该更能取得高效益,因此,有着广阔的世界市场有待我国林业产业企业去开发。
2.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业产业发展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其供需和发展都取决于市场的波动,但仍然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这就要求我国相关林业工作部门经常实地考察市场,以便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林业产业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3人工林取代天然林
随着传统林区森林资源日渐减少,应该逐渐减少采伐天然林,通过不断增强林业材林基地的建设,增加木材原料的供给量,不断加大“次小薪”的技术研发和培育,使人工林能够弥补天然类供给不足的问题。
红河州自2009年引进巴西蘑菇种植,现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巴西蘑菇生产地。文章通过实地考察、问卷等方式对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基地及相关从业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红河州巴西蘑菇的种植已初具规模,2014年全州年产巴西蘑菇产量突破5000吨,产值突破5000万元,给当地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存在种植技术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技术水平各地不均一等问题。最后,笔者从研究合作、技术培训、政策引导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对红河州巴西蘑菇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
巴西蘑菇(Agaricusblazeimurill)又名姬松茸、小松菇、柏氏蘑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1].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其具有浓郁的杏仁香味,美味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糖,发酵菌丝体含有18种氨基酸,富含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增加智力的精氨酸和赖氨酸;菌丝体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21.37%,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9.7%.[2]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且对肿瘤、痔疮、神经痛等具有一定疗效.[3]巴西蘑菇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佛罗里达州海边草地、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市周边的草原以及秘鲁等国[4].1975年,日本室内高垄栽培法首次获得成功,经努力改良才确立了现在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方法.在国外,就巴西而言,巴西蘑菇是种植最广泛的蕈菌.在发展中国家最喜爱的食药用菌中高居榜首[5].除去原产地巴西、秘鲁、美国之外,日本、韩国、泰国、法国等地都有种植.随着巴西蘑菇栽培技术进步与成熟,巴西蘑菇栽培面积的扩大,巴西蘑菇产量逐年增加,我国作为姬松茸(巴西蘑菇)主要生产国之一,贵州、广西、四川、河南、河北、湖南、上海、安徽及东北各省均有栽培.[6]红河州优越的气候条件适于巴西蘑菇的种植,从引进种植至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巴西蘑菇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废物转化与循环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生产的状况、优势、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红河州巴西蘑菇或是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自2009年巴西蘑菇进入红河州以来,在红河州一些县市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红河州内已有多个巴西蘑菇种植基地,本文就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种植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如表1,各种植基地均属于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1.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实地调查法,通过对各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与从业人员及相关负责人的交流、填写问卷、查阅文献等方法获取信息.
2调查结果
2.1菌种来源
菌种是食用菌种植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成或农业公司的运营.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一家食用菌研究所,没有能提供菌种的单位或个人,云南省有几家食用菌研究所,但是巴西蘑菇种植范围小,在云南省亦没有生产巴西蘑菇菌种的单位.如表2所示,红河州地区种植的巴西蘑菇母种均来自福建省农科院.
2.2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的栽培原料
巴西蘑菇是草腐型真菌,能分解利用作物秸秆,如麦秸、稻草、棉籽壳、玉米杆等,能利用蔗糖、葡萄糖、而不能利用可溶性淀粉.以豆饼、花生饼、麦麸、动物粪便、尿素和硫酸铵等作氮源,不能利用蛋白胨.[7]巴西蘑菇的种植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尽量以当地富余的农业废弃物为栽培主料,以节约成本.红河州有5家榨糖厂,有大量甘蔗渣,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均以甘蔗渣作为主要碳源,如表3所示,在石屏宝秀和石屏坝心基地,甘蔗渣占栽培料的84%以上,是唯一碳源,其余5个基地栽培料配方中甘蔗渣的比例为18.6%-65.4%不等,并与稻草共为碳源.各种植基地氮源主要是干牛粪,占栽培料的8-27.9%不等,以及少量的碳酸氢铵,占栽培料的1.4-2%之间,各种植基地栽培料配方中C/N差异较大.各种植基地栽培料配方中均添加过磷酸钙1.7-2.1%,石膏粉1-2.1%和生石灰1-1.7%.
2.3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的栽培形式
巴西蘑菇的栽培方式主要有大棚畦栽、小棚畦栽、菇房内床架式栽培、大棚内床架式栽培和现代化蘑菇工厂化栽培.[7]不同的栽培方式代表了不同的栽培水平.如表4所示,红河州巴西蘑菇的种植全部采用大棚内床架栽培的方式,搭建大棚的材料均为竹子,以塑料薄膜和遮阴网覆盖,单棚的占地面积均为200m2,搭架6层,每个棚的实际栽培面积为600m2.各种植基地水、电、路条件不一,除了石屏坝心、金平大寨两个基地实现通自来水以外,其他基地均采用地下水或河水,除了石屏宝秀、石屏坝心、个旧卡房实现基地通电以外,其他种植基地均没有通电,但是所有基地都已通车.
2.4红河州内巴西蘑菇栽培规模
2.4.1近三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
如图1所示,2012年,红河州进行巴西蘑菇种植的仅有建水腾飞农业有限公司和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仅为74个,种植面积仅为44400m2,其中建水腾飞农业31个棚,18600m2,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43个棚,25800m2;2013年,相比2012年,种植企业多了泸西盛博和蒙自宏农,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增加到374个,种植面积增加到224400m2,其中云南菌宝菌业基地260个棚,156000m2,占全州总种植面积的69.5%,其余公司和合作社仅占30.5%;2014年,种植基地多了个旧卡房镇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增加到1071个,种植面积增加到642600m2,其中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750个棚,450000m2,占总面积的70%,其余基地共占总面积的30%.
2.4.2近三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鲜菇产量
近3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鲜菇总产量成倍增长,如图2所示,2012年-2014年间,红河州巴西蘑菇年总产量呈倍数增长,从296吨增长到5076吨。在种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鲜菇产量反映了巴西蘑菇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如表5所示,近三年来,红河州内各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其单位种植面积上平均鲜菇产量有差异,同一个公司或合作社基地不同年份的单产不同,云南菌宝菌业种植基地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巴西蘑菇平均单产为6.66kg/m2、8.33kg/m2和8.33kg/m2;建水腾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2、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为6.66kg/m2、6.66kg/m2和6.94kg/m2;蒙自宏农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均为6.66kg/m2;泸西盛博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为7.5kg/m2和6.66kg/m2;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平均单产8.82kg/m2,是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最高单产.
2.5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产值
红河州巴西蘑菇栽培规模与产量增长如此快速,与巴西蘑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有直接关系.巴西蘑菇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干制加工,多以干品上市,价格稳定.红河州所产巴西蘑菇均由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干制加工,然后卖到福建等地,进行国内外流通,其价格与红河州本地市场消费关系不大.如表6所示,近3年来,红河州各基地巴西蘑菇鲜菇收购价在6元/kg-10元/kg之间,2012年云南菌宝菌业鲜菇收购价为6元/kg,建水腾飞为7元/kg,分别实现产值103.2万元和86.8万元;2013年,云南菌宝菌业和蒙自宏农鲜菇收购价均为7元/kg,实现产值910万元和42万元,建水腾飞和泸西盛博鲜菇收购价均为6元/kg,实现产值160.8万元和86.4万元;2014年云南菌宝菌业鲜菇收购价为10元/kg,实现产值3750万元,蒙自宏农、建水腾飞、泸西盛博和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鲜菇收购价均为8元/kg,分别实现产值454.4万元、400万元、134.4万元和72万元.2014年,红河州巴西蘑菇产值突破5000万元
2.6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经济效益
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规模和产量增长迅速,主要原因在于种植巴西蘑菇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巴西蘑菇主要采取大棚床架式栽培,生产成本比蔬菜等传统作物高,主要投入成本由大棚折旧费、栽培料费用和菌种三部分组成,如表7所示,每个大棚的建设成本为12000-14000元之间,使用寿命为3年,则每年的大棚折旧费为4000-4666.7元,连同栽培料和菌种成本,每年单棚的生产投入为17000-19666.7元,每年单棚的产值减去投入即为利润.各年度生产投入差异不大,但是年利润相差却很大.云南菌宝菌业的单棚利润2012年为6976元,2013年15986元,同比增长129.15%,2014年30980元同比增长93.79%;建水腾飞的单棚利润2012年为10972元,2013年为8972元,同比下跌18.22%,2014年为14312元,同比增长59.52%;蒙自宏农的单棚利润2013年为8305.3元,2014年为12301.3元,同比增长48.11%;泸西盛博的单棚年利润2013年为7333.3元,2014年为12301.3元,同比增长67.74%;卡房菌宝2014年的单棚利润为23336元.自从事巴西蘑菇种植以来,各基地栽培巴西蘑菇获得的总利润不同,且差异较大.云南菌宝菌业栽培巴西蘑菇3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53942元,建水腾飞栽培巴西蘑菇3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34256元,蒙自宏农栽培巴西蘑菇2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20606.6元,泸西盛博栽培巴西蘑菇2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19634.6元,卡房菌宝栽培巴西蘑菇1年,单个棚实现利润23336元
3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优势
3.1.1政策支持
红河州人民政府以红政发〔2013〕77号文件印发了《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到2015年,全州将建立3-5个野生菌保护促繁基地,推广3-5个栽培菌优良品种,发展3-5个特色栽培菌试验示范基地,培育3-5个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年总产量达500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为确保全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州政府一是成立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供销合作社,负责全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统一管理全州食用菌采集、种植,牵头协调食用菌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等,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切实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扶持投入力度,州政府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的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资金;三是切实做好食用菌产品宣传工作;四是提出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调整产业规划布局、加大野生菌资源保护力度、积极推广适销优良菌种生产、大力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加强食用菌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食用菌生产管理、加强食用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以云南菌宝菌业石屏基地为例,为鼓励农户栽培巴西蘑菇,2012年县政府给农户每个棚1000元扶持资金,企业则为农户出电费水费;同时,为打消农民顾虑,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鲜菇统一由云南菌宝菌业有限公司收购,根据市场反应每年明确收购价格,确保农户利益,避免菇贱伤农.所以在红河州内石屏县巴西蘑菇的种植发展最为迅速,石屏县农民种植巴西蘑菇获益最大.
3.1.2气候条件优越
红河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气温-9.0、31.5℃,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7.2℃、23.4℃,极端气温-2.0、40.7℃,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1688.7毫米.[9]巴西蘑菇菌丝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37℃,最适温度23-27℃.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是20-33℃,最适温度22-25℃,红河州大部分地区均适合巴西蘑菇的种植,目前在石屏、金平、建水、泸西、个旧和蒙自均有巴西蘑菇的种植,面积达642600m2.
3.1.3栽培料原料丰富
红河州有耕地面积388.5万亩,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年产量90万吨,甘蔗在红河州内大面积栽培,在红河州红河县、元阳县、石屏县、河口县及蒙自市均有榨糖厂,年产甘蔗渣2万吨以上.另外,红河州地处高原,山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天然牧场,牛羊存栏量和出栏量都较大,2009年畜牧业产值(现行)达6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3%,牲畜粪便量大.红河州地区栽培巴西蘑菇就地取材,州内河谷地带盛产菇棚搭建材料竹子,农作物秸秆、甘蔗渣、牲畜粪便资源丰富,在此进行巴西蘑菇栽培可变废为宝,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有研究表明含甘蔗渣栽培料经堆制发酵后,移入床架后发酵,接种栽培姬松茸(巴西蘑菇),产量在7kg/m2以上,品质好,其经济效益比不加甘蔗渣提高了60%以上,[8]更突显红河州地区栽培原料的优越性.
3.1.4剩余劳动力丰富
食用菌产业需要众多的人力,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9]红河州地处高原,人均耕地面积更少,有十分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保证了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而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更加合理的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有的地方可以做到房前屋后抓经济.
3.2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红河州于2009年最早引种巴西蘑菇,2012年开始规模化栽培,2014年全州巴西蘑菇栽培规模达1071个棚,栽培面积642600m2,年产鲜菇5000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成为云南省内最大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但是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仍存在普遍种植技术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单产不稳定、各地价格及利润差异较大等问题.
3.2.1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
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巴西蘑菇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蘑菇质量.巴西蘑菇仔日本、美国、巴西等国都有大面积栽培.日本栽培巴西蘑菇,以稻草和甘蔗渣为主要原料,床式栽培,35-40天出菇,每潮菇周期10天,每平方米可产鲜菇10kg左右;湖北宜昌市在果树下套种巴西蘑菇,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菇9-11kg;随州市安居镇采用大棚床架式栽培巴西蘑菇,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菇10kg.[10]红河州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每平方米鲜菇产量不同,不同年份间也有差异,个旧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实现每平方米产巴西蘑菇鲜菇8.82kg,为红河州巴西蘑菇最高单产记录,最低的才6.66kg,且大部分种植基地大部分时间只达到这个水平.由此可见,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较低,公司或合作社给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但真正从事栽培管理的仍是农户,红河州引种巴西蘑菇时间较短,大部分农户是首次栽培巴西蘑菇,缺乏种菇经验和常识,种植技术水平较低,从而导致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单位面积产量普遍较低.
3.2.2巴西蘑菇栽培各地单产不一
本文调查了红河州内5家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种植地涉及石屏县、金平县、建水县、泸西县、个旧市和蒙自市,各种植基地的巴西蘑菇单产不同,2012年,仅有云南菌宝菌业和建水腾飞农业种植巴西蘑菇,单产均为6.66kg/m2,2013年云南菌宝菌业单产增加到8.33kg/m2,而建水腾飞仍是6.66kg/m2,同时蒙自宏农和泸西盛博也开始种植巴西蘑菇,单产分别为6.66kg/m2和7.5kg/m2,2014年云南菌宝菌业巴西蘑菇单产维持8.33kg/m2,建水腾飞略有增加,为6.94kg/m2,蒙自宏农维持6.66kg/m2,而泸西盛博从2013年的7.5kg/m2下降到6.66kg/m2,卡房菌宝菌业开始种植巴西蘑菇,单产达到8.82kg/m2,为全州内最高单产记录.各个种植基地的单产不同,云南菌宝菌业单产实现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然后保持不变,建水腾飞第一年和第二年单产保持不变,第三年略有上升,蒙自宏农第二年和第一年相同,都为6.66kg/m2,而泸西盛博出现第二年比第一年下降.造成各地单产不一的原因,可能是种植公司或合作社技术力量强弱不同,巴西蘑菇种植过程中,技术指导较好的公司或合作社,其巴西蘑菇单产就高,技术指导不到位的公司或合作社,其巴西蘑菇单产就低.巴西蘑菇单产在红河州内各地不均,也反映出红河州内各地区巴西蘑菇的种植技术水平不均.
3.2.3病虫害防治能力弱
在本次调查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各个栽培基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导致的减产.其中以个旧卡房陈家寨栽培基地的减产最为严重达到50%-60%,平均每个菇棚产量仅为2.25吨;而以石屏宝秀的病害相对较少,平均每个菇棚产量达到5吨以上,但病害导致减产也占10%—15%,红河州因病虫害导致的巴西蘑菇减产约在20%-30%之间.常见的病害有:青霉、木霉、根霉等真菌病害,斑点病等细菌感染,菌虱、菇蚊等螨类病害.导致这些病害出现甚至泛滥的原因主要是菇农对巴西蘑菇生长习性栽培原理掌握不透彻,以致从拌料发酵到出菇管理过程中有一些不当操作,增大青霉、木霉等主要病害感染的几率,或是从福建引进的巴西蘑菇菌种对本地环境条件不完全适应,从而表现出抗性弱的特点.在病害出现的同时,没有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多采用甲基托布津混合多菌灵喷洒,但效果都不理想,有菌虱的采用哒螨灵等喷洒,有的菇农是在杂菌和细菌感染出现时将出现杂菌及感染的栽培料一起扔掉,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收效甚微.
3.2.4食用菌专业人才缺乏
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今天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同时具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客观大环境的共同要求.[11]红河州地区巴西蘑菇产业刚刚起步,专业人才缺乏尤为明显.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企业或合作社中负责种植指导的技术骨干多由有巴西蘑菇栽培经验的福建籍农民组成,每位技术人员负责公司或合作社下的菇棚十到几十个不等,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农户在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云南菌宝菌业石屏基地设立奖励机制,每个技术人员负责菇棚的产量达到6kg/m2以上,每平米增产1kg,技术员有1元提成,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石屏基地的巴西蘑菇单产从12年的6.66kg/m2提高到8.33kg/m2,但和巴西蘑菇的高产栽培仍有差距,这跟目前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技术骨干普遍学历较低,有经验但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研究能力有关.培养红河州本土的技术骨干,对扩展巴西蘑菇种植规模,创新适宜红河州各方面条件的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有重要意义.
3.2.5销售渠道单一,本地市场空白
市场是产业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广阔的销售市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12]调查结果显示,红河州大部分的菇农通过公司或合作社解决销售问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公司有偿提供菌种和栽培技术指导,按协议价统一收购鲜菇,协议规定菇农不得将蘑菇私自卖给合作公司或合作社以外企业或个人,在降低菇农风险的同时也限制菇农的销售自由,不利于市场竞争.公司或合作社主要以脱水干菇供应福建、重庆、成都等地区,对本地市场几乎不供应,当地人对巴西蘑菇的了解几乎空白,本地消费几乎为零.红河州具有良好的菌食文化传统,人民喜食野生菌,人工栽培食用菌在红河州也有很大的消费量,比如香菇、金针菇等在红河州市场的价格一般比昆明高1-2元/kg,具有巨大的巴西蘑菇市场潜力,本地市场的开拓有利于降低巴西蘑菇销售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4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的建议
4.1企业与当地科研院所结合,开展巴西蘑菇研究
目前红河州从事巴西蘑菇种植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大多由福建籍商人或当地农科站人员创办,学历层次低,不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公司或合作社不设菌种研究中心,不设实验室,不利于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发展.应立足红河州,与红河学院或红河州农业学校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及师资力量,开展巴西蘑菇菌种研究,栽培技术创新研究,以及巴西蘑菇品质研究和加工研究,为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2培养本土食用菌专业人才,为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技术人员均是福建籍人士,由各公司企业和合作社高薪聘请而来,负责指导当地农户种菇.由于技术人员对本地情况不甚了解或与本地农户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致使要实现整体巴西蘑菇种植技术的提升比较困难;其次从外地聘请的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需求,急需大量食用菌专业人才才能支撑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发展.在这方面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通力协作,构建本土食用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可借鉴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富群农业是一家种植、收购和加工香菇的企业,拥有亚洲最先进的香菇生产设备,该公司响应保山市政府的号召,积极扶持培育当地食用菌专业人才,在保山学院设立富群班,每年招收15名学生,学费等由公司支付,公司要求学生每年假期到公司参与社会实践,成绩优异者公司培养上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后留任公司,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精英,为公司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4.3加强对菇农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
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应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当地菇农开展技术培训,增加培训次数和扩大培训面,尽量做到生产上每一个环节均进行培训,使广大菇农消除种植技术低的困扰,只有菇农的种植水平提高了,巴西蘑菇的产量和品质才可能得到提升.
4.4政府主导,搭建食用菌交流平台,促进产业提升
目前红河州内从事巴西蘑菇种植的企业或合作社之间,从栽培料配方选择到单位面积巴西蘑菇产量均存在不小差异,这与各企业或合作社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有很大关系.红河州政府已于2012年成立食用菌工作小组,红河州供销社,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研,登记食用菌企业或合作社名录,搭建食用菌交流平台,协同红河学院等进行食用菌研究的单位,定期开展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论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经验交流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将高校引入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同时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
4.5开拓本地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主要以干品的形式销往全国,本地市场一片空白.本地人对巴西蘑菇的认识缺乏,90%以上的人没有吃过巴西蘑菇,对巴西蘑菇的美味与营养不甚了解,政府、企业应加强对巴西蘑菇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宣传,在当地营造巴西蘑菇饮食文化,成为当地特产,如此建立本地市场.同时,建立合理的销售模式,扩大营销网络,与巴西蘑菇经销商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建立销售制和区域制,构建区域乃至全国的营销网络.[13]建立市场预警体系,提高应变能力.推行品牌化战略,做好产品宣传,普及巴西蘑菇文化,推动产业升级.
4.6引进新的食用菌品种,为红河州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做好准备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规模化栽培已有3年,部分菇棚内出现病害加重,防治不力现象,多年连作导致明显减产,适时更换红河州食用菌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红河州地理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在红河州地区栽培的食用菌,进行多元化引种实验,比如茶树菇、杏鲍菇等.为红河州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做好充分准备.以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为契机,带动红河州整个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5结语
总之,巴西蘑菇产业在红河州内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从栽培的规模、技术、产品的加工,到销售经营的管理都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其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依托红河州优越的气候条件,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鼓励,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力条件,以及广大的市场前景,在政府着力推动巴西蘑菇产业发展,建设市场秩序,企业踊跃开拓市场的条件下,定能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红河州高原特色巴西蘑菇致富路.
参考文献:
[1]张琴,谢丽源,董艳珍.巴西蘑菇多糖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2(6):46-48.
[2]黄年来.巴西蘑菇值得研究和推广[J].中国食用菌,1994(1):11-13.
[3]郭倩,周昌艳,宋春艳.姬松茸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4(2):59-64.
[4]陈智毅,李清真,吴娱明,等.巴西蘑菇的食疗价值[J].中国食用菌,2001,20(4):4-6
[6]张艳荣.姬松茸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8.
[7]米青山.食用菌栽培实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59-60.
[8]陈娅娅,黎富平,桂阳,等.一种含甘蔗渣的姬松茸栽培料制作方法及应用初探[J].食用菌,2014(3):34-35.
[9]王翾.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0]吕作舟,李荣春,戚钦标.食用菌关键技术问答-双胞菇、巴西蘑菇、草菇、鸡腿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2.
[11]林辉.福建罗源县秀珍菇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12]胡根妫.庆元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关键词:稀土 产业自主创新 产品结构 发展
一、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现状
(一)稀土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一批市场前景较为广阔、成长性好的稀土深加工、新材料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稀土深加工产品和稀土功能材料与应用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稀土分离产品及氧化物产量3.6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5%以上;单一稀土金属及合金产量5145吨,占全国产量的1/3强;抛光粉完成1590吨。占全国产量的26.5%。
(二)稀土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已入驻60多家稀土企业。一批稀土新材料和稀土应用产品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化。美国、日本、法国和韩国等国家一批世界稀土知名企业都已落户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加速了稀土产业的集聚速度,为营造世界级稀土产业集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形成加速稀土产业发展的独特环境
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惟一一个以稀土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建有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稀土企业孵化器、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制定出台了促进稀土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在建设稀土应用产业园,形成了有利于稀土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目前我区稀土企业规模小。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在2003年稀土价格曾一度高起时,大量中小稀土厂在白云鄂博迅速建立。这些稀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采选技术落后,在白云鄂博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开采。一直禁而不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稀土企业轻而易举地就能跨进这个门槛?原因是稀土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太低。许多资金、技术不足的稀土企业纷纷跨入开采领域。这些中小企业。在生产上粗放经营,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二)产品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目前我区稀土产业中上游产品占55%以上,而且产品比较趋同。仍属原料型产业,产业链延伸还不够,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的协作配套体系还没形成,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
(三)稀土新技术新成果开发应用迟缓,稀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强化
突出表现在对高纯稀土产品、新型功能材料、应用产品及元器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及开发应用程度较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支撑。影响企业竞争的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据资料介绍。稀土产品价值从低端向高端呈裂变式增长,其幅度比其它产业更为显著。稀土精矿、新材料和元器件价值之比达到1:50:500。终端产品增值更高。而我国稀土产业主要是低端产品,包括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稀土提取和应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拥有5700多名科研人员。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力量分散。散布在数百家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中;二是科研条件不佳,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等制约。我国最大的包头稀土研究院人数最高时曾达2000多人。目前已萎缩到200多人。稀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双薄弱。多数科研机构只能跟踪国外动态。仿制多而独创少。新材料领域基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稀土是典型科技依赖性产业,失去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稀土产业只能沦为廉价资源供给者。
(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差,资金投入短缺
单体规模小的中小型企业居多,自身积累有限。自我扩张能力脆弱。缺少有效的金融扶持。后续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五)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原材料生产企业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
我区稀土矿中含有的其他有价元素如铌、钍等还未回收开发。稀土精矿品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我区稀土企业上游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缺乏有效的治理办法,污染比较严重,成为制约我区稀土产业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据了解,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使用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开采稀土造成的“瘌痢头”在南方秀丽的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刺眼。即使改进后的原地浸矿法依然破坏地表和山体结构。大量使用的草酸和硫铵浸出液污染着地表和地下水。进而形成大范围的水域污染。同时。稀土在选矿、分离、提炼、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废渣、废水。与之相同的是。在北方白云鄂博。大量的稀土作为尾矿堆存起来,本身就造成固体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威胁着黄河水源。
(六)配额问题
目前内蒙古有100多家稀土企业,有企业反映,稀土配额每年分两次发放,时间滞后,有的企业拿到配额的时候已经到年底了。按照规定,配额完成不了来年将取消或缩减配额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完成出口任务也只好忍痛低价出口。很多企业尖锐地指出。目前稀土配额分配和管理方式已经阻碍稀土行业的健康发展了。
三、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稀土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继续对稀土矿山、冶炼分离生产实施总量控制。科学规划。适度控制稀土精矿生产总量。以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为龙头,加大稀土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对浪费资源、能耗高、污染严重、质量效益差的小型稀土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加大对现有稀土矿冶炼分离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再新批新上此类项目。发挥出口配额的宏观调控作用。在配额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稀土行业协会和集团的作用,通过配额调控不断引导稀土企业加快重组。
(二)充分发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加强与国内外及地方强势应用企业在稀土深加工、新材料与应用方面的合作与重组。鼓励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凡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符合国家稀土产业政策的项目,享受稀土原材料优先供应及有关税收的优惠。
(三)加强稀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包头稀土院的专业优势,依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良好创新环境。加大稀土项目孵化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稀土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
及镍氢动力电池等企业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在稀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稀土企业每年用于稀土技术研发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达不到销售收入3%的。不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打造稀土人才基地,为建设稀土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加强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拓宽交流渠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充分运用人才开发基金。完善政府补贴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办好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大力培养稀土事业后备人才,积极争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稀土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稀土发展基金对与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将按课题经费5%―10%的比例给予支持。
(五)增强稀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做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积极采用和推广循环经济和环保要求的新工艺。优化稀土企业的生产环境。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科学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稀土资源。加强对白云鄂博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加强对包钢尾矿坝稀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快对排人尾矿坝稀土矿选矿新工艺的研发。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对非放射性稀土废料和稀土尾矿开展回收利用,开发二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稀土产业发展的支持
政府要逐步加大地方财政对稀土产业引导资金及开发应用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和银行资金支持稀土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科技部门要列出专项,扶持稀土科技开发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火炬计划、西部新材料行动计划、国家产业化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
(七)继续完善和加强稀土基金管理
充分发挥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基金的投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企业等社会资金对稀土产业发展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要重点支持稀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新材料及应用产品的生产。提高稀土企业整体水平。
关键词:流通产业 趋势 对策
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批发零售业快速发展
我国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扩大内需和促进国内消费起到了直接作用。统计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达271896.1亿元,比2013年实际增长11.9%。受国家政策支持,2004年以来,流通产业中批发零售业的规模迅速扩大,10年销售额增长约4.7倍。
(二)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上升
2004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从2004年3365个增加到2013年5089个,10年增长1724个。从我国零售百强企业占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来看,百强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连续四年提升,2013年中国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9.8%,比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6.7个百分点,销售规模的较快扩张,使得百强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三)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迅速扩张后萎缩
中国加入WTO,国内零售业进入政策放宽,外商零售企业在我国扩张速度加快。2004年中国境内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仅69个,到2011年已增加到13918个。2012年以来,经济大环境不利造成社会消费意愿萎缩,“三高”问题致使2013年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减少到5500个。外资零售企业以规模大、实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等优势已在国内食品、日用品、家居等多个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已进入中国。
(四)消费品网上销售规模日益扩大
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成交额为1281.8亿元,2013年达到1.8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2.0%。2013年,电商对百强销售规模增长贡献过半,进入百强的零售企业中,有9家电商,销售规模达到5732.7亿元,占百强整体销售规模的20.7%。9家电商销售规模高速增长,对百强零售企业整体销售增速贡献率高达54.0%。网购行业快速增长,B2C成主流,一些大型零售商、制造商、品牌商品生产企业等也都开始自办网站以B2B或B2C方式在线批发与零售。
(五)流通企业收购兼并频繁
由于竞争加剧,2014年中国流通业的并购活动频繁。业绩相对较好的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地域扩张,快速占有成熟零售资源,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并购重整以调整经营战略。2014年三胞集团旗下南京新百走出国门,斥资2亿英镑成功收购165年历史的英国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开始海外扩张,并籍此发展自有品牌和买手制运营模式。全球拥有超过6700家门店的英国乐购集团,在进入中国市场10年后,选择与中国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华润万家的母公司华润创业签署合资协议,华润创业间接持有合资公司80%的股份,乐购在内地的135家门店即乐购超市统一更名为“华润万家”。
二、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传统零售业未来发展模式
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将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一定冲击,却代表了未来贸易发展方向,传统零售业只有将自身优势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才能做大做强。02O具有连接线上线下的特征,能很好解决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问题。当前线下传统行业都在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传统行业中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未来本地生活服务会朝向移动端、垂直化发展。零售业也开始寻求线下线上资源优化整合进行O2O转型。
(二)零售业转型势在必行
全球经济持续放缓,零售行业整体陷入十年行业低谷,以大型商超、百货、家电、服企等业绩下滑最为明显。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开始放缓在华扩张步伐,传统零售业表现低迷已成事实。零售业应该加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调整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以适应当今的中国市场,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以形成良性供应模式。
(三)引导零售业合理布局
在一二线城市开店数量逐步饱和及城镇化带来市场红利的条件下,国内流通企业应注意到三四线城市正成为零售企业扩张的蓝海,这些城市的可支配收入在逐年提高,消费能力逐步释放出来。随着城市郊区化,老城区购买力向郊区迁移,大型流通业态“扎堆”老城区会陷入过度竞争、选址困难和成本过高的漩涡。小型业态布局社区化,以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综合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足够的客流和客单来保证自己的盈利。统筹促进社区小型业态的发展,落实扶持政策,形成加快社区商业发展长效机制。
(四)网络购物未来发展趋势
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新增长热点。经过几年的沉淀发展,中国跨境电商已逐渐形成一条涵盖营销、支付、物流和金融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行业格局日渐稳固。在全球电商快速发展和中国电商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跨境电商将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五)加快改造流通企业供应链
未来中国的零售企业也将走上电子商务的道路,但是由于长期的联营扣点模式,使其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应鼓励零售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改造供应链,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提升百货业的盈利能力,促进百货业从自营转向联营,提高小型零售业态的便利化程度,配送中心的建设是必要支撑。鼓励百货业进行全盘考虑,实现高效、经济的集中物流配送。加快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共享,推广标准化设施设备的衔接平台,以提高物流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丽.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演进分析[J].财贸经济,2014(1).
[2]孙金秀,林晓炜.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性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丁俊发.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6).
一、发展现状
1 种植规模迅速增加。2003年~2007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年均27%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335万亩,比2003年增加206.2万亩,增幅160%。随着面积增加,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2007年平均亩产鲜薯1045公斤,比2003年提高18.2%,总产鲜薯350万吨,折粮后约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2.2%;全区薯农人均种植马铃薯纯收入达400元,2008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突破了400万亩。
2 品种布局不断优化。近10年来,宁夏马铃薯育种步伐加快,已引进选育、杂交育成抗旱稳产、优质专用、抗病高产马铃薯新品种10多个,其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的超过5个,为马铃薯因地适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全区335万亩马铃薯总播种面积中,各类优质专用品种种植235万亩,品种专用化率达到70%。
3 种薯繁育体系逐步健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建成了原州、泾源、西吉和望远4个马铃薯脱毒中心,共配备组培室400m2,专用温室42座,防虫网棚近2.5万m2,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粒;建立了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每年对4家脱毒中心生产的基础苗、移栽苗、扦插苗、原种田、一级种田进行跟踪检测,保证了脱毒种薯质量;不断探索完善“政府扶持+脱毒中心生产原原种+企业运作+农户扩繁”的“四位一体、一步到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2002~2008年连续7年自治区财政投资1900多万元采购马铃薯原原种7000多万粒,配套良种补贴和种薯基地建设资金3600多万元,建设原种基地1.4万亩,一级种基地25万亩,生产原种3万多吨,一级种40余万吨;总结制定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质量控制规程》等地方标准,提高了自治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其病毒检测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4 种植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范围已覆盖全区7个马铃薯主产县,2007年推广面积50万亩,2008年达到130万亩。2007年全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量达到400多台(套),马铃薯机种、机收面积分别为12万和17万亩;2008年在全区建立了8个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园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覆盖率超过10%。目前,全区共认定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16个,累计面积240万亩,认证无公害马铃薯产品17个,马铃薯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5
加工转化初具规模。目前,全区各级各类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121家,其中,规模以上25家,设计年淀粉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3家。全区精淀粉和全粉年生产能力分别达20万吨和5万吨,累计可加工鲜薯90多万吨。
6 鲜薯外销明显加快。通过加强马铃薯贮藏窖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流通企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和销售网络,促进了鲜薯外销。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建造标准型马铃薯贮藏窖2.5万座,新增贮藏能力40万吨,使全区马铃薯贮藏能力累计达到150万吨,贮藏量120多万吨;建成了一大批乡镇集贸市场为重要补充的马铃薯产地综合批发市场网架,初步形成了区域性产品集散中心;全区目前有马铃薯流通型龙头企业3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多家,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近500人,每年外销贩运马铃薯达100万吨。2007年自治区向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地销售鲜薯1万多吨,宁夏马铃薯正式走出国门,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7 种薯产业开始起步。为了加快宁夏马铃薯外销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开发种薯产业,2006年以来,组织相关企业到广西、福建等南方省区进行产销衔接,同时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主要马铃薯品种适应性试验示范,以为种薯外销提供技术依据。2007年,全区向甘肃、新疆等周边省区供应马铃薯优质种薯3000多吨,向南方省区供种500多吨。
8 鲜薯消费结构发生根本转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宁夏马铃薯鲜薯利用大致呈现自食和饲用65%以上、加工和外销不足25%、种用10%的结构。随着外销和淀粉加工业的较快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了鲜薯消费结构,形成了目前外销贩运40%、加工转化40%、自食和饲用10%、留种10%的格局。
二、存在问题
1 产业发展理念较落后,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宁夏马铃薯产业尽管种植规模增加较快,并初步建立起了良种繁育体系、加工转化体系和鲜薯外销体系,但从整体上看仍然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理念仍然拘泥于以生产为主的阶段,缺乏系统的产业开发规划:产业发展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开拓能力弱,对接层次低,以原料销售为主,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
2 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低而不稳。近几年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较快,但由于主产区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差、生产投入不足、耕作较为粗放、连作现象加重等原因,造成马铃薯单产水平低而不稳。2003~2007年5年间,全区年均马铃薯亩产783.5公斤,仅为全国同期的82.4%,而最高年与最低年的单产变幅达35.7%,与全国同比高出7.6个百分点。
3 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不规范。脱毒中心只重视原原种生产,忽视原种到一级种,一级种到商品种薯的生产,相当部分原种、一级种被农民当做商品薯卖掉,产业链没有延伸下去。种薯生产过渡依赖政府,缺少企业参与种薯的推广,没有实现脱毒种薯的统繁统贮统供,繁种与用种脱节比较严重。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监督机制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整体脱毒效果不理想,种薯质量不稳定。种薯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偏小,基础薄弱,条件较差,与种薯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4 加工转化层次不高,效益偏低,污染严重。全区目前虽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000多家,但规模以上(年淀粉生产能力5000吨以上)不足30家,产能万吨以上的只有5家。大量小企业和加工作坊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原料供应不足,设备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造成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同时直接加剧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污染。
5 鲜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不够。全区外销鲜薯大部分没有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国内外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没有实现有效对接,流通环节缺少大型企业的参与,市场占有率不够。产地市场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产品销售总体还处在一种无序竞争状态。
6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影响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在生产环节,抗旱高产、优质专用品种覆盖面不大,脱毒种薯应用面较窄,早作节水栽培技术普及率不够,机械化技术推广速度较慢;在加工环节,设备落后,工艺精深程度不够,原料转化率不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在销售环节,产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盲点”多,贮藏损失大,物流成本高。
三、相应对策
1 自治区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和协调全区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2 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其又好又快发展。
1.1地理优势
玫瑰对土壤适应性强,在较贫瘠、干旱的土壤中也能生根开花。玫瑰花喜光、喜温、喜肥,但怕干旱和积水,适宜栽种在排水通气性好、保水保肥力强的砂质土壤中。和田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平均海拔3000m,非常适宜玫瑰的生长,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地玫瑰产区,栽培地几乎没有工业污染源。因此和田玫瑰产油高,品质优于世界玫瑰精油。经中科院检测,玫瑰精油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香茅醇、香叶醇,而中国生产的玫瑰精油中香茅醇含量是保加利亚攻瑰的8.3倍,法国玫瑰的5.6倍;香叶醇的含量则更高,是保加利亚玫瑰的249.8倍,法国玫瑰的124.9倍。
1.2作为传统种植作物易于推广
玫瑰花具有生长强健、耐粗放管理、劳力和财力投入相对较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是和田地区的传统种植作物,因此百姓对玫瑰认可度非常高,易于推广种植。
1.3政策支持
中央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在花卉基地建设、花卉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苗木花卉产业,做优区域性特色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和规模;作为新疆花卉产业主管部门的自治区林业厅也将花卉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从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4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年5月至6月中旬的玫瑰花收获季节,和田地区有很多玫瑰花深加工企业到田间地头收购玫瑰花,玫瑰花平均产鲜花约200kg/666.7m2。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玫瑰花收购价从以前不到1元/kg的价格涨到了现在的20元/kg左右,玫瑰花销售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40%,约1700元,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
1.5栽种模式能增加农民收入
和田地区部分县采用玫瑰与小麦间作的模式种植玫瑰,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并且给小麦浇水施肥的同时,玫瑰所需的水肥得到了保证,与普通种植方式相比,玫瑰的花期延长10d左右,产量提高50%以上,同时能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6能够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环境
和田地区是新疆受风沙危害最严重在地区之一。玫瑰是丛生灌木,抗干旱,耐瘠薄,管理粗放,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植物,非常适合在和田地区种植推广。
1.7玫瑰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随着国内花卉食品市场日趋火爆,各种花卉主产区大力扶持花卉深加工项目,食用玫瑰生产发展迅猛,产业已初具规模。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云南等省市的花卉深加工企业对玫瑰花的需求非常大。据估算,目前中国玫瑰制品年均需求增长高达12%~14%,产能增长约为8%,市场需求缺口超过60%,今后5~10年将是食用玫瑰的高速发展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量不高,种植技术亟待提高
内地很多省区玫瑰产量达到300~400kg/666.7m2,而和田地区玫瑰平均产量为200kg/666.7m2左右,有些县仅为120kg/666.7m2。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不高、管理措施跟不上,其次修剪技术不过关、不重视水肥施用以及除草等田间管理技术,造成了玫瑰的产量水平低。
2.2深加工技术亟待提高
中国玫瑰产业尚处在起步成长期,高端产品缺乏。因此,生产玫瑰的高端产品是很好的切入点,目前新疆的玫瑰加工水平较低,还处于粗加工阶段,原料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甚至与内地其他产区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3知名度不高
山东平阴、甘肃苦水是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玫瑰产地,而和田玫瑰尽管种植历史长,种植面积大,但在全国的知名度却不高,很多关于全国玫瑰产业的统计数据中都未涉及和田玫瑰。从新疆参加内地展会反馈的情况可知,和田玫瑰在区外的认知度较低,仅有少数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和田玫瑰的产品开发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所致。
2.4不重视包装
很多和田玫瑰加工企业不重视产品外包装,产品包装粗糙简陋,影响了产品的推广销售,降低了产品附加值。
3结语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 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
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
论文摘要概述了我国槟榔发展状况;并就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槟榔(ArecacatechuL.)为棕榈科(Palmaceae)槟榔属常绿乔木。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树姿挺拔优雅,是热带地区城乡的优良观赏植物。
1我国槟榔栽培概况
我国引种槟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时写到“……留落胥余,仁频并闾……”。其中的“仁频”指的就是槟榔。我国古籍《南方草木状》(公元304年)对槟榔植株形态作了很详细的记载。海南和台湾两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种植。
1.1海南省槟榔栽培概况
据报导,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5.31万公顷,占中国大陆槟榔栽种面积的99%,收获面积2.33万公顷,总产量7.48万吨,产值18亿元以上。目前槟榔已是海南省热带作物中仅次于天然橡胶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已成为海南省东部、中部和南部200多万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海南省槟榔产量保持在平均3129kg/hm2左右,单株产量约1.9kg(按种植1650株/hm2计,下同。)。
1.2台湾省槟榔栽培概况
在我国台湾省,槟榔被列入果树类。2001年产槟榔16.51万吨;2004年槟榔面积5.3万公顷。台湾的槟榔号称“绿色黄金”,全岛均有种植,以屏东、嘉义、南投、花莲、台东等地为多,合计占全岛总产的74.5%。栽植容易,回收成本快,利润好,1996年槟榔产值3.47万元/hm2(人民币)。农民栽植槟榔意愿高,导致槟榔栽植面积不推自广,急速增加。至1999年台湾栽植槟榔的面积已达5.7万公顷,槟榔年产值超过133亿元(台币),占农畜产值的4.2%,仅次于水稻,为果品类之冠,已成为台湾的高经济作物。台湾岛虽然不是槟榔栽培的最适宜区,但却保持着世界单产7832kg/hm2的纪录;单株产量约4.75kg(国外以马来西亚单产最高,为1625kg/hm2)。
2槟榔的中医药价值及其主要用途
槟榔果实为我国重要常用药材。槟榔种仁是我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一。槟榔在我国的别名众多,常用的有榔玉、仁频、宾门、槟榔子、橄榄子、青仔、洗瘴丹等等。槟榔性味苦、辛、温,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痢疾、绦虫病、胆道蛔虫、血吸虫病等,外用治疗青光眼等症。其果皮(大腹皮)、花、花苞(大肚皮)和根等也是常用中药材。嚼食槟榔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加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增加。适量食用槟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成熟的果皮(榔壳)称大腹皮,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也是轻纺工业原料,经加工后,可制成优质纤维隔板,可作塑料填充物,还可用来编织地毯等。除药用之外,其未成熟的果皮在海南、台湾、广东、云南、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的一些地方,群众有咀嚼的习惯。花苞可治腹水,健胃,疗腹胀,散气滞,止霍乱。槟榔叶可编织扇子、草帽等工艺品,也可扎扫帚;果含单宁和红色染料,可分别提取栲胶和植物性色素;未成熟的果皮,也用于提取鞣料、单宁,供制皮革、染料和药用。新芽还可作蔬菜(台湾同胞称之为“半天笋”)。
3槟榔产业现状
槟榔加工的主要产品有2种:榔干和榔玉。
榔干商品名称为枣槟榔,是当年9月至翌年1月间采摘果实已充分生长而种仁未变硬的青果加工制成的产品。榔玉也称食用槟榔,是用3月以后成熟的果实加工制成的产品。将采下的果晒2~3d,再用干柴文火均匀烘焙,每天翻动1次,约3d果皮变黑可取出,冷却后用锤子打破果皮取出种仁,再晒1~2d即可成榔玉。100kg鲜果可制成17~19kg榔玉。
据王祝年报导: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南槟榔主要供药用和省内人们自己嚼食,销往湖南的产品很少。1991年后,湖南槟榔市场急剧扩大,从湘潭等地走向了湖南省各地,并扩展到了广东、江西、河北、北京、上海、浙江等14个省市,使食用榔干的需求量猛增。自1994年起,槟榔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生产药用的榔玉改为生产嚼食的榔干。目前,海南省已基本上不生产药用榔玉,即使生产也大多用质量较差的残次果实加工,其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需依靠进口补充。
海南每年销售到湖南的槟榔产值有6~7亿元,但经过湖南加工后,产值就达到40~50亿元。因湖南人在海南槟榔初级产品上,开发出了很多附加值很高的产品。
4加强琼台湘三地合作,提升我国槟榔产业
随着人们对槟榔保健功能的认可,槟榔产业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如何发挥海南(琼)的土地、气候优势,台湾(台)的种植技术优势,湖南(湘)槟榔加工技术优势,共同打造“中国槟榔”品牌,值得关注。
4.1加强琼台合作,提高槟榔种植水平
台湾同胞种植槟榔技术水平高。有台胞2002年在我所附近租地种植槟榔,因其管理水平高,2006年整园槟榔开花,单株花苞5~6个,比海南本地种植户的槟榔园开花早、多。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而槟榔种植技术则相对落后。加强琼台合作,优势互补,还可解决部分农户盲目开山种植槟榔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2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
琼湘两地槟榔加工合作前景广阔。一是湖南的槟榔加工技术领先;二是海南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加强琼湘合作,提高槟榔加工水平,有利于槟榔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槟榔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江泽林,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良秋,万玲.我国引种槟榔时间及其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2):48-50.
[3]洪清煌,黄朝宗,王德男,等.果树[M].台湾: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89.
[4]周江梅.台湾农村建设动向[J].台湾农业探索,1998(1):32.
[5]郑金贵.闽台、榕台、漳台农业的比较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1998(2):18.
关键词 蓝莓产业;发展现状;模式;品牌;技术人才;黑龙江伊春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2-01
伊春市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相对独立,尚未形成良好的链条模式,目前存在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和蓝莓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现针对伊春市蓝莓产业的现状进行阐述。
1 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尚未形成链条模式
1.1 自有种植基地不足,原料供应受限
伊春市现有的蓝莓生产企业中拥有蓝莓种植基地的只有4户,其中1户企业的基地正在建设中,绝大多数原料都靠收购。
1.2 规模化龙头企业少
目前只有九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企业。其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丹东龙升蓝莓研发中心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聘请了国内3名从事蓝莓研究多年的知名专家担任技术总监和顾问。在蓝莓品种引进与选育、种植基地选址、促成栽培、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冷冻贮运及深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引进了一系列成型技术,并开始了蓝莓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当前,公司正致力于从产业化种植、果品销售、产品深加工3个方面打造全新的蓝莓产业链。
1.3 企业间信息共享滞后
各个企业之间相对独立,生产信息、工艺技术较封闭,制约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借鉴。另外,企业各自有不同的销售网络,网络最多的忠芝大山王有限公司几乎遍布全国,而大多数企业只能在省内销售,甚至个别企业只能在本地销售,网络资源不能共享,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成本投入很大,一般开拓1个地级市场广告等宣传费用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100万元以上[1-2]。
2 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
2.1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蓝莓产品是森林食品的一种,但以伊春市名义注册的“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品牌,在蓝莓产品的种植、生产到销售环节没有一家企业应用,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
2.2 蓝莓产品品牌小而杂,未形成规模优势
伊春市的蓝莓生产企业现有品牌小而杂,各打各的品牌,据统计伊春现有蓝莓产品商标73个,一些企业有自主品牌,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伊春市比较有知名度的品牌是林都、宏达、森娇这3个注册商标,这3个商标分别属于3户蓝莓产品生产企业。
2.3 缺乏整体策划,存在恶性竞争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销售网络,品牌宣传缺少整体策划,有的1家企业甚至有几个商标,更有的企业频频更换品牌,甚至企业之间经常恶性竞争,互相掣肘,严重制约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3 蓝莓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3.1 蓝莓生产企业加工工艺简单
伊春市现有60户蓝莓生产企业中,以蓝莓产品为主导产品的生产企业仅有13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加工人员中对蓝莓的产品特点、成分含量、加工质量标准了解深入的比较少,有的企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对工艺质量要求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工艺不合理或执行起来有偏差。从全市蓝莓产品抽检情况来看,蓝莓果干加工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加入一定的甜味物质,干燥即可,但质量稳定性较差,究其主要原因有所用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工艺不尽合理和完善,干燥工艺温度及时间控制不当。
3.2 技术人员水平较低
伊春市蓝莓生产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相对较低,部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食品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仅有13人,对外聘请师傅的不足10户,其他都是仿效他人,摸着石头过河。
4 结语
在伊春市蓝莓食品的现实状况中,蓝莓企业生产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由于蓝莓食品加工企业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不高,且行业门槛低,导致小作坊式的企业过多。因此,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提高门槛,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向产供销链条模式产业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打造品牌形象,逐步在全市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宣传。帮助企业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对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关技术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树立法人是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按标生产,确保蓝莓产品质量[3-4]。
5 参考文献
[1] 吴兴壮,李利峰,李晓东,等.越桔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测[J].辽宁农业科学,2003(6):23-24.
[2] 邵喜武,郭庆海,李亚东.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