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8:03: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信息技术;“双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辅课程,其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学模式有待探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教师和学者钻研的课题。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堂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里称之为“双课堂”。
一、“双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
“双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是把课堂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堂实练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相互弥补不足、相互促进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只有把课堂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学好信息技术课,因为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联系、多思考、多总结,概括出属于自己的操作流程。
1.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时间上的分配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实现“双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在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背景、整体教学时间进行统筹分配。
2.注重基础教学与实练教学的相互渗透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实现“双课堂”教学的保证,但真正实现“双课堂”教学效果的则是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教学的相互渗透。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时,要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在实练操作中,加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肯定,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双课堂”教学的实施
通过对“双课堂”教学理论的框架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为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所以,“双课堂”教学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信息技术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活动中,尽量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一些新技术的简单介绍,以满足学生对高新科技的崇拜和向往,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下面的实践操作提供情感基础。再如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话题,以满足学生的探究与争强的心理,同时也可以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2.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的共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时,在基础知识教学课堂上,有些很生涩的表述或概念,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使学生掌握。在面对这种现象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无法理解的东西记下来,带到实践操作中去理解、分解、解决。把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各自的优势。
3.合理使用各种教学策略
目前我们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教学策略层出不穷,如“探究式教学”“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一种或几种。如在讲授新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探索性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对章节等系统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我们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如在对word章节进行复习时,题目可以设置成一份海报,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必须首先分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学过的,哪些是没学的;其次是个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此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在复习中查漏补缺,还可以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为下一步的基础知识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4.始终坚持人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好的教学环境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人文环境的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的衣着、精神状态、语言风格,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等。
通过对“双课堂”教学框架的理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我们可以:(1)在教学过程坚持“实践论”原则,即实践是为了认识,认识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把实践和认识紧密结合起来。(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经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要把握内涵、活学活用,杜绝生搬硬套。(3)坚持人文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伟胜,《试探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沈命继,《谈任务驱动发在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
一、创造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都非常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每种软件技术逐一教学,而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1]。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需要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拥有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中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之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于每一个细节的问题都讲解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和意义。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来说,轻松、顺畅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容易营造,学生对于新技术、新科技具有普遍的兴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过程中,需要着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进行集体的讨论。还可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可以自主的登陆校园网络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查询或者欣赏与课程相关的动画展示教程,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的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玩中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比较式死板的讲解更加有效,也逐渐培养起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灵活的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材也是样式丰富,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过程以及涉及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专业内容,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灵活调整教材以及贴近生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对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舍弃,那些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常用的知识则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那些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课本中没有但很实用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说明,进行精确的讲解。比如在Excel中的公式等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可以更快的适应职业需求。
三、正确选择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的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主动,由原来的强迫性的学习变为自主的学习[2]。在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占优势,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以及科技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兴趣状态,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创造学习环境等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的指法联系中,由于内容目标的单一,学生会很快的产生乏味的情绪,这是需要进行教学软件的配套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给指法练习的难度进行分级,在其中增加游戏环节以及竞赛环节,先让学生熟悉键盘,然后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以参考“俄罗斯方块”这一游戏,将方块中加入需要拼写的单词,在方块落下之前必须拼写完成,否则就游戏失败,游戏最后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成绩,在高一级的就是语句的拼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的得分高。这样逐步增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增加小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小组学习主要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团体,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不同特长学生的优差互补,促进其合作学习的组织能力发展[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特长领域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中挑选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临时的组长,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组长可以指导其他组员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可以组织组员进行学习知识的讨论。这样可以使学习资源得到均衡的共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意识,引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也会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汽车电气设备 应用与实践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和广阔的教学空间。由于汽车电器本身结构复杂,原理比较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师“讲”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信息化教学相对常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改变以往呆板枯燥的形式,其表现如下: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以图形、动漫、影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传递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生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或动漫情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使学生有着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协作能力
借助信息化资源,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索资料,整合资源,并进行加工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有利于更新知识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专业教学不同于基础课的教学,它随科技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随之更新,教师掌握的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科技、社会发展的进程。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要具有科技前沿性,然而,教学使用的教材具有知识滞后性,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可以将新知识、新科技引入课堂,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实现与社会零距离对接。
三、汽车电气设备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一)、多媒体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图片、Flas或微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通过智能手机拍下发动机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实物后制成PPT图片展示,这样就轻松地使学生对其安装位置、形状、结构、甚至功能都有较深刻的印象,同时解决了实物体积小、数量有限的不足。感性的实物会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都活跃起来,达到最佳状态。这样讲授的新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汽车电气设备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各部分的原理上,有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知所云。例如,在讲授发动机中“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因其结构比较复杂,且在燃油喷射过程中,燃油从喷油器进油接头进入针阀体下部环形油腔过程中,燃油是流动的,针阀在开启过程中是运动的,还有喷雾质量等,教师都较难以讲授清楚,学生也难以掌握。如果将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Flas的形式展示,学生便能很清楚地弄清喷油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情况。
(二).网络信息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任务驱动,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在网络中搜索信息,寻求答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上网,从网上学习或下载汽车电器最新成果、汽车电气设备课件、电子论文等,然后进行信息交流。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更多的汽车电气设备方面的知识,而且增强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
(三).计算机仿真软件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模拟法对汽车电气设备理论原理高效的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同样对汽车电气检测、排故实训教学有着巨大的帮助。模拟仿真教学在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中主要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具体的汽车电气工作原理、技能操作的仿真模拟系统,通过模拟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趣味性的情景中完成课程学习,达到掌握基本原理或模拟进入生产现场实际操作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宜于汽车电气理论认知和技能实习前的教学,通过模拟系统的使用,不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汽车电气设备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各类检测设备的操作方法,缩短了实习教学的适应时间, 提高了实习教学效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习教学的目的性和实习效果。这也是目前汽车电气实训课中学生人数多而实训设备相对不足所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选择。
四、汽车电气设备信息化教学教学的反思
1.学校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2.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3.开发汽车电气设备信息化教材。
4.信息化教学要注重教学效果,避免华而不实
5.加强教育和监管,增强学生合理、文明地使用网络的意识。
五、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是教师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信息化课堂符合时代特征,形式内容丰富,从而优化汽车电气设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文玲.进一步完善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立足教室小课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能力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信息中挖掘素材,并将其展示给学生。同样,校园内、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也都可以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素材。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在抽象概念与客观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例如,对于CPU、内存、主板、声卡、显卡、网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学生下次看到实物时可能还是区分不了。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式是专门拆开几台废旧计算机,边实物展示边阐述各个部件的功能和识别技巧,最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计算机各部件进行拆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
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能与学生的生活、心理需求和谐共振的任务,是学生所关心、熟悉和喜欢的任务,任务如果能与学校举行的建队日、国庆节、消防日等各种主题活动相结合,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学习《图像与视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运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照片和视频,也可以专门拍摄一些照片或视频,最终让学生制作出自己的《毕业留念》视频。通过这类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丰富有趣,同时也培养了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4.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笔者的课堂上,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最新科技”的播报,学生可以利用这几分钟畅所欲言,对近期自己发现的新科技、新技术进行播报,教师再进行补充,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不应只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应当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校内中课堂,营造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氛围
1.校内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比赛
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打字竞赛、作品制作等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旨在为学生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
省教育厅取消了许多学生竞赛,但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仍保留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HTC计算机表演赛(简称计算机表演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计算机制作赛,笔者所在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这两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比赛,通过比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信息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尤其是计算机表演赛,为各类学生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有网络基础赛、创意涂鸦赛、动画制作赛、微视频创作赛、创客挑战赛等,这就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够展示自我。另外,表演赛的作品赛每年比赛的主题都与当年的信息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多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由于从主题确定到上交作品截止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生活、与时俱进的良好习惯,同时这一过程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智力,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例如,参加网络基础赛的选手需经历层层选拔才能最终参加总决赛,单就这个选拔的过程而言,它不仅对学生信息能力是一种锻炼,更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3.校园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校园生活相结合,能营造高涨的学习氛围。例如,每次的主题班队会,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充分展现他们的信息才能。又如,进行小主持人竞选等活动可能需要表演节目,但有些乐器无法带过来,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到的音视频处理知识,制作精美的视频。
学生学习了图片的获取与处理知识后,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用相机捕捉美好瞬间。学校每年的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都能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好素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听到自己的歌声,看到自己的视频,并与伴奏完美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开辟大课堂,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广度
1.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教师在讲解完计算机安全的相关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对家里的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这样做既能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又能确保计算机安全、高效地运行。此外,网络已深入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网络软件,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2.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与社会生活结合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掌握和运用软件下载、安装技术后,学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下载、安装软件。又如,有些家长和部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既能巩固课堂所学,还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更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有机会就多去亲身体验和感受。例如,新疆科技馆增加了许多新的高科技项目,本学期笔者就布置了一项“去新疆科技馆长见识”的任务,让学生亲自体验科技馆的智能家居生活、3D打印、5D影院、虚拟世界、意念赛车等,收效甚好。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一言堂”行为
现在许多教师经过学习培训都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但有的教师养成“一言堂”的教学行为,即整节课一直按着鼠标进行教学,一堂课就像进行一场演习,走固定的模式,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填鸭,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也不管学生有没有什么突发性的问题,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局限在固定思维中教学,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由原来的“人灌”演变成“机灌”,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有的教师甚至完全采用别人的课件和思路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创造性和教师教学中突发的灵感和智慧无法得到体现,太强调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略了三维目标的实施。所以,我认为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所有东西,如一堂课的板书是一定要设计的,而且还要体现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改变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每当这样的声音、动画出现时学生中就会产生一些躁动。试问,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不仅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严重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收集和应用信息时一定要有选择性,不要为了突出应用多媒体教学而找一些对课堂教学没有作用的信息,甚至犯科学性错误,向学生传递错误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辅助化学课堂教学主要适用在以下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物质抽象的微观世界。初中化学第三章主要从微观方面了解物质的结构。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师也很难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时可以通过动画进行模拟教学,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更好地处理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这样,微观世界在学生的眼中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也就好理解多了。
2.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些疑难实验的教学和放大实验现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受学校的实验条件(如仪器、药品)限制不能做,或实验结果不理想、不明显,或不适于课堂演示更不适于学生操作的实验,这些实验我们把它叫做疑难实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材不要求的疑难实验,但它们对学生整体知识的理解又是不可缺少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疑难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某些教师演示实验,可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实验现象,使学生当场看到教师的现场演示“实况直播”,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空间,增大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演示实验才能达到它的目的。
3.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教学案例和知识背景。化学是一门联系生产、生活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如运用录像介绍一些身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化工生产、世界与中国的科技成就等,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具体,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上好复习课。复习课的设计与新课不同的是它需要教师整合本章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建立一个较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习题来巩固和应用本章的知识。应用多媒体进行复习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⑴提高课堂容量,减轻师生负担;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⑶有利于资料积累,事半功倍。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整合
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技术应用观,从实际出发,挖掘和发挥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力争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教书育人双丰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时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整合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促进课程及课堂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促进这些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主导行为表现的变化。下面就肤浅地谈谈我个人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探索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不仅可以助教还可以助学,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为新型物理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其作用和意义如下:
(一)优化教学环境,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资源,互联网上还可以下载丰富的信息资源,各学校也可以通过卫星接受到的各地电教馆远程教育中心传输的中小学教学资源,都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我们选择。非常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不必为查找资料、变换教具或仪器设备而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物理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走出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教学情景、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是很难或甚至不能用肉眼看清的,有些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也很难看到。利用计算机的模拟,我们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如机械波的教学就可以通过CAI技术把介质振动和波的传播情况理想化地呈现给学生。情景的延迟与加快:一个物理过程的进行时间有长有短,如宇宙的演化、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动辄数十亿年,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寿命所及。如闪电,还有光和物质间的作用,一闪即逝,在你尚未来得及感觉的时候它已消逝无踪。这时,计算机在教学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可以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更动的过程随意地加快或减慢,帮助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力还十分有限的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课堂教学时,能方便地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物质自然属性的建模,可以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再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使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教学优化。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等特点,对教学设置的问题进行情境思考、探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亲自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分析图像,可以极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以及正确地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三)改变教学模式,创设开放性学习环境
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都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工具的典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摈弃封闭学习、静止学习的模式,而采用讨论学习、协同学习的模式,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很多工具型的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教学和协作式学习提供很好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能达成共识;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因此,“情景――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成为整合的主要模式。
网络环境大大地拓宽了人的交流范围,为学习者提供很好的网上交流平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书上或其他文献上所写的内容、观点有不同的见解,或有自己独到的领会和发现,就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或直接与他人进行网上讨论。学习者通过网络视频等工具进行互动式地讨论、开放式学术交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能让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各自观点与见解的自由。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交流与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组合,通过对网上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使物理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是封闭的。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的资源库。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现实生活和现代科技,各种新科技随时可以进入学生的视野。整合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促使学生自主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
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抽象的物理问题,如电场线、等势线、磁感线的模拟,波的干涉和多普勒效应机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以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原子核的衰变、裂变和聚变的模拟等等,这样可以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规律,可把它做成定格频闪模拟动画以利于逐步研究,还有简谐运动、分子热运动和波动问题的模拟等等。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天体运动等。实物展示不方便的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如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定理、规律的推导实验,定理、规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理想状态”(真空、光滑无摩擦)下推导出来的。这在传统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不可避免的会与定理规律有所偏差,容易使学生造成误解,影响教学效果。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演示实验CAI课件制作就可以很容易的模拟出“理想状态”,使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与定理规律很好的吻合,避免了实验误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使其更清晰准确的接受、理解。还有一些实验过程不可控的实验如“碰撞”过程,在教学中运用CAI课件就可以控制两物体相互作用过程,学生可以细致的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引发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整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朱熹认为:“教人不见其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从开学讲到期末,所以学生较为普遍地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而信息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媒体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传输教学信息,使物理教学形声结合,声画并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听并举,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系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形成深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使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难学、难懂的物理概念、规律等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手脑并用,视听并举,由原来的厌学、怕学到爱学、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由于课时限制,每节课讲授内容多,容量大,用传统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高考压力之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节约如板书书写等等的时间浪费,增加课堂容量,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断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使信息技术的效能最大化,力争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内容应用到教学中;也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更高层次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知识为中心、封闭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实现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 如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网络课堂模式。 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交流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网络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可以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过程智能化。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别化自学、交互式学习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借助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可根据教学要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时间,灵活、自由、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教师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做示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相互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同时,计算机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计算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操作计算机,自由地观看讲解、提示和指导,最后进行自我测试,使整个学习过程智能化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落到实处。网络技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习方式;对某个物理现象或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家进行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在多向交流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掌握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围绕学习内容,主动搜索相关信息,为我所用,这能够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引导得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过去的“教师教,自己听,你教我学”的模式中走出来,进而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慢慢走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当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实现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同样,作为教师,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运用信息技术,把物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或音频方式,给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刺激,这种多元化、立体式的呈现方式,必然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物理课堂丰富多彩,为提高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二)促进课程内容向直观化、简单化呈现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制约,许多身边生动的物理现象,无法在课堂内实际展示,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例如《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内容,教材涉及知识面广,对相关知识要求较高。比如对开普勒三大定律的理解,不仅需要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扎实的数学表达及运算能力,该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用传统方法讲授学生不易接受。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多媒体动画,不仅可以直观反映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运动轨迹,而且可以清楚地根据相对于各行星的运动轨迹椭圆,找到太体的位置。学生一看就能够明白,原来太阳系中个行星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太阳确实处在这些椭圆的一个共同焦点上;并且在观察行星运动过程中,不难从行星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总相等,得出行星在近地点运行速度最大,远地点运行速度最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也不难理解近地卫星速度较大以及流星形成的奥秘等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抽象的物理情景直观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神秘宇宙的强烈意识,教学效果明显。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对原来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任何创新的前提都是对现状的一种突破,而任何突破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些老师习惯于原来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习惯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进课堂采取消极甚至是反对的态度。理由大概是:“原先那样教,不也照样能学会学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是仅仅传授知识,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答案不言自明。所以我们物理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使命,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后,学生们的兴趣是浓厚的、求知欲是强烈的,他们将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进入物理世界,完成“感知――认知――建构”的学习过程。另外,现在中学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多媒体技术也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及,至少可以鼓励他提出一些创意想法――不管是别出心裁还是异想天开的想法,都会使学生受益,教师都应该鼓励。比如前面提到可以用DV机拍摄物理实景播放,在课后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家里的DV或数码相机拍摄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物理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将视频集中起来在班级同学们之间交流讨论。这些方式的采用必然会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然后能勇于创新。
总之,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并且,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优势也会越来越突出。但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过度依赖它,毕竟机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信息技术永远无法企及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地采用信息技术,并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在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相信,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把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数学新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亲和力”。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设计《函数的奇偶性》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丽的蝴蝶、六角形的雪花晶体、汽车的车标、京剧的脸谱…… 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出数学中哪些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设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时,开始模拟“幸运52”现场,让学生猜某种商品价格,学生积极表现,既体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渗透了二分法的思想,培养了数学思维。在“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要新颖,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此过程要多提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是“对不对?”“是不是?”的无效提问,做到使学生学有思考、学有收获、学有提高。
三、重新审视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1.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教学《椭圆》这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化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概念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授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2.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解释,进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得知识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从“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3.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游戏入手 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与时代合拍。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基础。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学习主动权、探究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很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学科是一门主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困难,有时反而适得其反,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目前来说,江苏地区小学生,条件好的家庭基本配备了计算机,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上信息技术课时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兴趣正确发展呢?
一、游戏入手,让兴趣引导学生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计算机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如学习指法,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过程。但是指法练习确实比较枯燥,一不留心,没有了耐心,学生就会回到原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充分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太空大战”等游戏。等他们将这些游戏玩熟之后,指法也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样,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脑知识。如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可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使用帮助系统,学生之间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很容易掌握超级链接的方法。
三、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习。例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可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清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四、以任务带动学习
信息技术课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设置课堂任务时,想要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要在任务设计时多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2.任务的精心设计
任务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高低。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创设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拓宽知识面,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无限发展,软件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知识面对学生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像浏览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发展。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应用,探讨新型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教育目标,而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一、重视课堂教学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所以对于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因素。一名合格的教师都会注重导语的设计,一个具有创新的导语设计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这样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追根究底的心态。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喜欢学计算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对计算机产生好奇心理,所以计算机师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设计出新颖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排斥课堂教学,拉近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文字编辑,然而不少学生进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文字编辑无非就是打打字,只要懂得如何输入文字便可以了,一些学生连比较简单的删除、插入都不会,渐渐地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感兴趣,笔者在教如何进行文字编辑的时候,将文字编辑看做现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隐形纸,这种隐形纸所具有的特点是存储量大,易更改,用完直接删除,无污染,而且这种特殊纸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编辑的热情。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
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就有提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就要提前灌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引用的思想,让他们领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内容的制定上一定要慎重,不能与小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接受能力相差太大。
如在学习“画笔”时,学生就可以用它来制作新年贺卡或者节日祝福卡,送给亲人、同学;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学生便可以用它来写一些通知、书信,也可以制作课程表等;对于Power Point的学习,学生可以用它来制作一个班级通讯录,把全班同学的联系方式放上去;学生可以在“媒体播放器”播放自己钟爱的歌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对于以后的日常生活太方便、用处太大了,从而达到为了需要而学习。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能力
小学生具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好奇心强,但缺点是做事情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便开始产生厌烦心里。所以教师应该变换教学方式,应该启发、辅导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讲解和管制。因此,在对小学课堂情节的设计方面,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达到全方位互动,也就是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练。
运用游戏软件进行指法训练,学生大多可以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手指与眼睛的配合程度,评出在指法训练中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加以鼓励。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能者为师”,只要有些学生已经掌握所学要领,便可以鼓励他到台前,将自己所学为同学讲解,担当小老师。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分层次教学这一理论的理论基础也就等同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进行了调和。而层次级教学思想便是从这一理论的设想与需求逐渐一步一步发现起来的,它将传统理论和现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大胆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是解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的一次尝试。它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而且也克服在班级授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它为教学的改革提出新思路。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法时,要对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和基本操作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一次考试或者考查,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进行一次等级分化,分为A、B、C三个等级。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化,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它需要学生去不断想象和创新,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然而不足之处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理解计算机里涉及的概念。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资源,使学生思维上不断得到活跃。并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且富有创新力的学习气氛,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要有创新精神,只要踊跃参与进来,那么就向成功跨进一大步。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一群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且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追求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出小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