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第1篇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已获得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以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为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一、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敢问

1.课前强调,放下提问的包袱。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无论是新生入学还是中途接班,上课前必须强调的要求就是上课注意听讲,但并不等于只能听不能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要讲,有问题更要讲出来,这样学生在意识中就少了很多对提问题的顾忌。

2.课中引导,创设提问的氛围。上课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语气以至于表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到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老师,应当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学生回答对了,或微笑点头示意,或提出表扬鼓励;答错了,提醒再想想;甚至对于有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要善意的提示、引导。

3.课下多沟通,相互了解才能相互理解。课堂上只能从表面上了解学生,而学生内心到底有哪些想法,只有通过课下交流才能及时把握,往往课堂上不经意的走神,不应该的错误、出乎预料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原因,及时沟通了解,既能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醒、批评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等于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说、敢于问。

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学生愿问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教师发挥学科特点,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是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主动去发现问题。往往精巧的引言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失时机地将实际热点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是学生能从切身感受出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推动他们思考、疑问。通过热点问题,不但将重点难点知识很快突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与此类似,作为地理课堂切入点的热点很多,像2008年的雪灾与气象灾害,2010年的西南五省干旱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金融危机与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印巴冲突与中东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提问的主要突破口。

3.恰当引用诗文、谚语,调动学生兴趣。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句,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够把这些故事词语有关的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恰当地运有待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会问

1.问题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所提的问题要难易合适,即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的每一类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以能调动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为宜。

2.问题的关键性。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设问的质量,优选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这就要求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抓住本质,确定关键性问题。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季风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海陆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很不理解,于是我就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作为主要问点,首先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问题一:“夏季,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热?冬天,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冷?”然后引导学生将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迁移到这里,提出问题二:“夏季,海陆上空分别形成哪种气压中心?冬季呢?”最后水到渠成,提出问题三:“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夏季形成什么方向的风?冬季什么风?”这样,抓住内容的关键之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就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不断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思维不断向知识纵深发展。

第2篇

一、构建开放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科书编写建议》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摒弃“以本(课本)为本”的观念,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重点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教材为核心的,新课标提出的则是“材料式”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虽都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是有差别的,因此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教学工具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载体。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比较不同版本之间教材的差异,灵活处理教材,并“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师生单向交流方式,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这种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其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信息交流立体化、方法途径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通过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和设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以提升;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如有关“流域开发”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不同的版本对此选取了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选取的是“长江流域”,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取的是“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如果只是就单个版本内容泛泛而谈,或是深挖细掘,就不行。处理这部分内容就可采用一种开放灵活的方式,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前搜集准备一些有关流域开发的文字资料和图片,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分析讨论,得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动态生成。

二、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程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课程目标》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探究性的原则,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的探究活动”。

布鲁纳说:“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里的发现学习,指的就是探究学习。课堂地理探究学习,并不等同于课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要认为只有让学生搜集资料、研究论证、写出总结报告,才叫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可以充斥于整个课堂的。新课程第一次把活动建议写到内容标准上,其实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并且大多是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课堂上要保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要想真正实施探究性教学,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从容发现问题,总结方法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点拨者和引导者。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2.探究的主题要明确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探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课堂探究,因此教师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是非常必要的。探究的主题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要求,永远不能无目的地瞎探究,这样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主题的确立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太大,太大的探究课题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也不能太小,太小则无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迁移应用的尝试往往就是课堂探究的话题。

3.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引导探究的思路

学生的知识储备必定有限,漫无边际、信马由缰的探究一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为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效益性,教师就要给予恰当、适时的引导,否则学生会感到无从入手。比如教师可以将某一个待解决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采用递进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引导不等于包办,教师决不能时刻左右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自己所想象的“完美的结果或结论”。

如有关“洋流”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由于难度较大,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以教师精讲为主。而在充满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具体做法是:①观察世界洋流分布;②总结推知分布规律③与风带对比,解释规律;④以规律作指导重新认识分布状况,并找出不适用的地方;⑤观察西海岸的荒漠分布及世界渔场的分布,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是充满乐趣的,探究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也会更持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构建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前言》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发展性的原则,从“对学生一生有用”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是与时俱进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命题可能出现的显性知识,注重知识的反复呈现,学生能应付考试,甚至对教材知识背诵如流就是教学任务的终结,根本无视学生对发现过程的体验与感悟,更无视学生情感、态度的深层次发展需要,使学习成为索然无味的记忆与再现,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再创造。而发展型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包括注重对地理学习积极性的保护与促进,对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与领悟,对地理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探索,对地理意识与情感的激发等。

如有关“城市化”的知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内容以纲条形式表述知识要点,看起来简单明了,处理起来也很容易。但从发展性的角度考虑,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可能比掌握特点更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可用的图表多种多样,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归纳技能都会得到提高。对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生活中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能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还在于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固然是好,但我们应注意将它与新课程标准充分整合,避免走入一些误区,依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也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要考虑时间成本,决不能为显新意而生搬硬套。

第3篇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育者的重视。具有空间分析功能的GIS课堂教学法,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上最有条件培育学生高水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GIS课堂教学方法 综合素养 教学有效性

2014年3月,教育部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针对目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的现实紧迫环境[1],着力进行课程改革,落实到地理学科上,就是将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社会发展需要和地理学科特性四者综合考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学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育。

一、有效培养高中生综合思维的要求

地理素养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思S和观念,包括地理实践力、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这四大素养,所以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宽泛的基础上对地理学科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更高阶的要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要求能对众多地理要素进行要素综合分析,时间和空间的时空综合分析能运用综合思维发现并解决真实情境下地方性问题的能力。这是由于地理学本身具备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高水平的要求:基于一定的地理知识、思维和观念,高中学生需要做到根据给定的复杂地理要素,正确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从时空角度对地区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对现实中的地方问题给出合理的评价和解决方案。

二、GIS教学法的综合思维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使教师经常对区域之间或区域内的若干地理要素进行强调、对比、综合或总结分析。但是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三板”教学方法会造成手绘地图信息量较少,只能展示少数地理要素的尴尬局面,无法对演变进行式的知识进行展示。大多数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多以PPT为主)虽然可以进行多图穿插讲授,插入FLASH后也可以对演变进行式的地理知识进行演示,弥补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但是学生还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仅仅观看这一项教学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对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不太高。

GIS教学法就是学生使用GIS软件将获得的地理数据进行录入和数字化处理,主动对地理环境的各要素进行空间分析,以地图、统计图表、图像、数字等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观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将GIS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就是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利用软件主动对地理要素进行处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综合思维得到高效发展。学生在得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基本数据并将其录入数据库时会对它们的相互关系产生直观认识,让学生了解到组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要素是多个的、复杂的。此外,学生也可以建立一个或若干个地理要素专题图层,运用空间查询功能进行查询展示,对某个地理要素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学生要进一步了解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不同时期的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对其进行叠加分析,在叠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理要素时空角度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学生想要判断某些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可以进行缓冲区分析,这样可以揭示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GIS空间分析时,学生的要素综合能力、时空综合能力和地方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利用GIS软件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在获得最基本的地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对地理要素处理过程中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形成的地理规律,对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行知识迁移,给出综合科学的解决方法,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并且在GIS教学方法中,GIS软件的使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深刻。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GIS课堂教学方法无疑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

三、运用GIS课堂教学法的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作为一个地区的综合,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交通、劳动力、城市、市场、科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是高中地理知识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基于GIS课堂教学法在综合素养上的教学优势,结合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内容的特点,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运用GIS技术软件ARCMAP软件平台,依照“阅读课本―查找资料―自主分析―讨论结果―提出建议”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教学片断。本教学案例参照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为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根据课标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搜集的数据对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了解、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城市化并总结二者关系,并且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家乡建设与区域发展出谋划策。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有关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数据并上传至学校教学网络平台。

学生预习书本知识并搜集相关知识及数据。

2.教学过程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

①在之前学习分析区域区位时会从自然和社会两大类区位因素着手,所以位于此地的珠三角有怎样的自然区位条件呢?首先请学生打开ARCMAP,添加中国地图,对地图属性进行空间查询功能,确定珠江三角洲所在地为我国广东省内中南部,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城市,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学生运用数据库里的数据对珠三角自然因素进行图层建立,通过对地形和气候图层的阅读,可以清楚地看到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三级阶梯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势平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图一)。

②根据数据库对珠三角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提取相关数据,建立图层,认识到珠三角工业化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区位优势包括铁路、公路、河流密布,交通发达(图二);城市众多;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③最后W生对珠江三角洲的众多图层进行叠加,对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域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图三),并且根据教科书为我们提供的当时珠三角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即可自主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发展工业化的优势条件。

(2)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

在了解珠三角工业化的区位条件的基础上,请学生建立并对比分析1994年和2010年的广东省国民生产总值及城镇和农村人口比重的图层,由此可以得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和进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3)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其启示

从以上的操作结果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蓬勃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城市化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发展迅速,反过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学生的家乡区域经济发展也带来很多启示,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搜集相关数据,自主分析家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教学总结

本次课程运用GIS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动手使用ARCGIS10.2软件提取相关的数据并分析,在珠江三角洲这一真实区域内,学生综合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和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并提出发展建议。在此次课堂教学中,提取可用数据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区域内的相关地理要素,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通过运用ARCGIS10.2软件对珠三角进行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真实地区进行分析和建议,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厘清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及对自己家乡提供建议这一系列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人地观念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对若干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使其理解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今天,中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多样化,在更注重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今天,GIS高中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供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实践力、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特别是分析区域地理要素的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对培育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极大的优势。此外,GIS教学方法这种直观表现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是一种有效体现地理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GIS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更能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发挥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4.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地理;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除此之外,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还能熏陶学生的思想品德。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能够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初中地理课堂中。

一、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地理品德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知识素质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三部分。所谓地理品德素质就是让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教育,在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地理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和自己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可以看懂地图,自己辨别方向。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的解决生活的地理问题。地理知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在地理学科中起着基础作用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还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地理概念。一些反面事例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撼作用,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应遵循的原则

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应遵循整体性原则、改革性原则、多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地理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教学器材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多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

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首先,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充分的了解与地理相关的新大纲和新教材,安排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的教学内容。我们都知道,教学提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要掌握教材层次,编好教学提纲。其次,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突出教学重点,区别教材主次,教师应该找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初中地理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结构,巧妙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再次,初中地理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方法,备课时应该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活而不乱的进行。有些报刊新闻会涉及到或多或少的初中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去分析并解释当今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样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要求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组织教学一复习提问—讲授新课一总结巩固一布置作业”这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新构建课堂结构,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精心的设计并建立教学提纲,对规律性地理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认真的对学生的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进行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活读课文,在课堂上开展地理活动,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动口能力、动手能力。“立纲、活读、勤动、精讲、巧练、细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教学内容安排到仅有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地理是学生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课程,教师应该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地理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水平,进而实现学生德、智、体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第5篇

关键词:创设;地理;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70-0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两个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所以,地理学学习既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又与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学生最能系统接受地理知识的地方是地理课堂,而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则是好的地理课堂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展开论述。

一、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氛围就是教师授课时的课堂环境。保加利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曾经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中得到这样的结论:“愉悦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可以消除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无效劳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发生疲劳的事情上去。”可见,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对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其人文性的特点,创设适当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为课堂教学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创造许多有利的条件。很多时候,地理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进行的。课堂中的每个个体不仅都受到这种气氛与情绪的影响,而且,课堂教学的氛围,正是在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产生,而又反过来不同程度地直接影响着每个个体的。

二、地理课堂氛围对地理教学效率的影响

地理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地理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地理教师要创造条件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怡情

人都是有所谓“七情六欲”的,人和人之间最容易产生情感方面的好恶,并由此产生移情效应。学习不能脱离学生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否则教学仅仅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因此,一方面,教师应理解学生是教学有效进行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移情关系,罗杰斯则认为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因素。在爱的参与下,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活动能使认知活动达到一个单凭认知能力本身所不能达到的高水平。师生之间形成深厚、真诚和接受的关系,并借助于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的相互作用和享乐趣来获得智慧和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移情式的关注和同感,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回馈,又有助于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态度。由于对教师的喜欢,学生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愿意听讲,愿意完成该科目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愿意向教师道出心中的秘密。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疏远、不信任务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敌意,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的移情更引发了学生的移情,这种双向的情感回路使课堂变成愉快的求知场所,成为师生密切沟通的平台,促进了师生共同的成长。

2.提升自我,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当学生对教师的才能、修养表示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和信任感时,学生就会愿意与教师接近,并乐于接受其教导。

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这样的教师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也就自然生动活泼、和谐统一了,随之而来的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爱国情感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会随之提升。

3.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所谓课堂物理环境,一般说来包括教室所处的位置、所在建筑物的外形,还有室内光度、空气、声音、颜色等因素。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向现有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1)师生共同参与。教室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室的布置应由师生共同设计制作,教室布置最好以学生为主,教师站在辅导的立场,学生通过设计、资料收集、张贴布置,可以体验尝试失败经验,最后有成功的满足感与喜悦心情,感受爱与归属感,产生自信心,达到学生从做中学习和珍惜布置成果的目的。

(2)有生命感的布置。教室布置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是可以经常变换的,是有生命、有成长、有延续、有反馈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学习氛围,动态的布置教室,使教室环境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多样化,动态化,成长化。

(3)教室空间的合理规划与使用。教师可依据班级环境,将教室合理规划,以适当的内容布置教室。教室空间前后两面黑板之外,上下及左右墙面、天花板、墙角、窗户与窗户之间的墙壁及走廊等都可利用。

(4)分工合作。班级环境内的布置,要绝对避免教师一人独揽或由少数表现较优秀的学生承担。应注意养成班级学生都能主动关心自己学习与生活环境的习惯。可以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而且有一份责任,参与单元学习需要的情境布置。也可适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效,表达他们因参与而喜欢自己的班级的情感。

总之,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地理教师一定要及时规避不良课堂氛围的各种因素的出现,充分发挥自己对地理课堂氛围的调控作用,促进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的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月珊.从生理角度谈课堂教学的氛围[J].体育师友,1997,(08).

[2]吴占生.课堂氛围的创设与经营[J].江西教育,2000,(02).

[3]成晓霞.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J].德育与心理,2003,(06).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实践 教学建议

虽然初中地理学科并非作为中考重点考察科目,但是学好地理知识对初中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极大帮助。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进而导致课堂上毫无生趣,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号召,初中地理授课教师应该提倡创新性教育,在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下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进而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成绩。笔者从多年教学经验中,就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

要塑造生动、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授课教师必须富有激情。如果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以沉闷、呆板的语气传授知识,则必然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亦难免会沉闷、毫无生气。授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用富有活力与热情的语调、充满激情的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在系统地讲述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充满活力并慷慨激昂地演唱初中一年级音乐教材上面的歌曲《彩色的中国》:“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由于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便跟着哼唱起来,还未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便集中在课堂之上,学习情绪也被带进课堂。此外,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人口与人种”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让学生观看人们在春运期间你推我挤的视频,了解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特点。通过视频播放,可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一个不小的问题:有些授课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照教材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这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一名出色的地理授课教师,应该学会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会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偏向把地理知识和新闻时事相结合,采用适当方式将热点新闻引入课堂教学,引起与学生的共同探讨,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地理学习。比如在《中国经济发展》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指出经济发展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引入雾霾问题的探讨,以及和学生讨论哪些不恰当的行为可能会加重目前的空气污染,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类型的企业需要做出改进,如何改进,以及空气污染对人们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危害等。

三、通过正确指导,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地图思维

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还要学会把地图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中。地理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读懂及学会分析,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有意识地将地图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地理知识提供正确指导和帮助,完善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提高地理技能。授课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掌握科学且系统的观察图像法,通过分析地图,进而锻炼自己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开阔思维空间,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考思维的目的。比如在进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从而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较为密集,进而引发学生关于“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思考。此时授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密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观察地形图,得人口密集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密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各种图像的比较,综合分析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授课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地区容易形成了人口密集区”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读图、析图方式,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引发深层次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四、丰富地理课堂活动,进一步加深地理知识的学习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地理授课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一步丰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阵营,女学生代表南方地区,男学生代表北方地区,通过两个阵营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掌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文特点和基本知识之后,授课教师再通过比赛的形式,让两个阵营的学生从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各自的文化传统等几个领域进行抢答模式的比赛。这样不仅能丰富地理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而且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温习与巩固。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结合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图思维,丰富地理课堂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强调以应试为主,这就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的学生对地理十分喜爱,动手实践能力特别强,但是对专业术语的记忆不太好,这样在考试中就拿不到高分。而传统教育注重成绩,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逐渐消失。

高中地理是一门讲究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但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高中地理仅仅是一门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不断做题的一门课。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对地理的印象大打折扣,学生总是在被动地学习,渐渐也拉开了与老师的距离。师生之间陌生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这也是传统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

传统教学中,学生上课学习的地方大多是在室内,教室是他们学习的唯一地方,但高中地理是一门接近生活的课程,一些地理现象仅靠书本与老师的讲解是不能被充分理解的,这需要学生自己体会。传统课堂上,都是老师在问,学生回答,这种单一且不丰富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记忆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如果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就会对地理知识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途径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课堂上使用一定的多媒体设备,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例如,当教学《行星地球》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更形象地向学生阐述地球的定义、形状、位置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描述地球与各行星的外貌与特征,最后通过一张整体的太阳系中行星图,让学生充分理解各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展示图片后还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找一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活跃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生动化,师生之间要不断地拉近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这更加有利于师生间无间隙的交流与互动。

例如,在学习到《城市化》时,一些书中会有这样的题型:在不断城市化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总结城市化的优点与缺点,并给出你的建议。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给出答案,最后,教师给出更准确的答案,并在最后评出优秀小组,给予一定奖励。在这样放松的环境中,学生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记忆,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提倡动手实践。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技能;课堂教学;重要性;培养策略

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其不仅是文科的基础性学科,也是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地图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想要使学生的地理成绩得到提升,具备良好的地图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面对复杂的地图时,学生通常都不知从哪里下手,更不知道如何从地图中读取重要的数据,根本无法运用地图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生缺乏良好的读图技能,对学习地理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地图技能进行良好的培养,进而使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优化。

一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此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与地图上的内容相融合,以便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储备,实现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想要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地图技能不仅是十分重要内容,同时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空间事物的具体分布,还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进而为原本乏味无缺的高中地理课堂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能够使学生将自身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还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图形切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读取地图上的信息,是能够具象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地图的辅助教学,学生能够看到更加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加强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地图的具象化特征还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其他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效果。此外,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难度性较高的知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学生对知识内容也很难掌握。然而,通过地图的辅助,让学生通过地图的具象印象实现对知识的记忆[1]。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地理知识的难度得到了降低,同时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地图解决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地图技能的几点有效性策略

(一)提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以及实施者,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单一的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应该转变传统理念的教学模式,并走出教材的束缚,加之与实际生活内容的相融合,进而使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的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地标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带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使其分析地图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地图,进而形成一定的地图技能。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地图中的构成要素[2]。想要对地图进行读取和分析,并从中搜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图中的图例和标注的基本意义。例如,当教学进行到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中关于“城市与地理环境”一章内容的时候,学生就需要掌握如何分析等高线图。在地图中,颜色的分布和变化反映着该区域的地貌类型和特征,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地形的分布信息。所以,教师应该使学生掌握如何观察图例、标注、比例尺以及方向等基本内容,推动学生地图技能的提升。第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名词。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学科的内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地理名词。对于一些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的名词,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并为学生进行细致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精准的记忆下来。例如气旋和反气旋;外流河和内流河等,这都需要学生能够重点的掌握。当学生在读取地图上的信息时,就可以应用相应的名词去分析地图的指向。

(三)将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在地图技能中,读图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学习地图,也不愿去读图。就其根本,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读图方式,尤其是当学生遇到相对复杂的地图时,就会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练的背诵地名[3]。进而能够在分析地图的时候,快速的找到地理位置。通过对地图上多种颜色以及图例的分析,能够将该地区存在的地理问题提出来,进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例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张华东地区的地区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标注以及图例,用语言描述出地图中地貌的特征,并将重要的河流以及山脉的名称说出来,得出该地区的具体海拔以及气候特征,对水文特征进行分析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地图上快速的确立地理位置,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读图能力有所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读图的基本思路,将来在面对地图的时候,就能够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对基本读图方法的学习,不仅能够降低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够使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进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恐惧。

(四)加强学生在地图中获取有效性信息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想要学生能够将地图中的信息读懂,并将其转变成形象易懂的文字信息,同时掌握归纳地图中隐藏或是直观的信息。就需要学生能够分析地图中的每个细微之处,从而才能够找到帮助解题的重要数据,同时,学生还应该将地图中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储备相融合,搜集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

(五)加强学生对地图的填图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地图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填图训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应用地图。填图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地图知识的记忆,了解具体的国家、地形以及其后等内容。填图训练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实现,也可以布置成课后作用留给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中,就包含了许多中国地图,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我国的主要山川、河流以及地形区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理情况的掌握有所强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六)合理的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有效的巩固

如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均离不开学习后的巩固和复习[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不断的提升,也离不开课后的巩固。教师应该合理的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的完成过程巩固地图技能。如果学生能够经常进行地图技能的训练,那么就会形成一定的读图习惯,进而掌握教师讲解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强化自身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当课堂教学学过等温线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等温线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通过语言的方式将地图面熟出来,且猜测地图的具置,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有效的巩固[5]。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问题;有效性;初中地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学科。而且,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性,更是成为实现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地理作为初中的一门课程,由于不涉及升学考试,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对其教学不太重视,这一方面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地理知识薄弱。这也成为众多学生升入高中之后,发现所掌握的地理知识难以应对高中学习的原因。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备受关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充分利用“问题式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而问题式集体备课则是指教研组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具体、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的形式。例如,现在普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上的一个问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使用了自编的问卷进行调查,最终发现最关键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身上。发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2.充分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趣味性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有它的独特性。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强调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我校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多加选择,教师通力合作,制作有效的教学课件,声情并茂,从而直观形象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联系生活实际,让地理贴近生活

教学回归生活,使和谐课堂得以发展和延伸。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和谐地理课堂应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的海洋资源》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互动教学策略,从生活中情景导入:“海洋是资源的宝库,你在平时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海洋资源?人们是怎样加以利用的?人类在开发海洋资源中存在什么问题?对海洋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途径如何?”因为我们学校位于内陆地区,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回答热烈,情绪高涨。

总之,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使我们的和谐地理课堂得以不断发展和延伸。

4.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去对待学习,凡事不再等待教师的指令就动脑、动手,在学习态度上呈现出“主动、认真”的状态,在学习方法上呈现“灵活、落实”的状态,这是一种质变。组织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