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骨干教师培养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骨干教师培养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骨干教师培养策略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方向定位;考核评价;交流合作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成为所有职教工作者的奋斗目标。面对巨大的发展空间,高素质、高技能的职教师资必将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一块宝石,职业教育要想长远长效发展,必须加大对职教师资的培养,为实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职教梦想而奉献终身。

然而,现在的职业教育师资却呈现出高低不一的巨大差距。以宜宾市2014年的职教师资社会招聘为例(表1),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和录取人数不成对比。职教师资在高要求、低待遇面前显得门庭冷落,农村中职学校从招生难向招师难的局面发展已经在一定范围内突现。优秀教师的流失也成为中职学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1宜宾市事业单位2014年第一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取比例表(职教类)

针对中职师资,国家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也不在少数,从国培、省培、企业实践到出国培训,国家的培训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统计,中职教师学校数、教师数和国培人数如(表2)所示。面对全国众多的职教师资,国家投入却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杯水车薪。因此,大力探索农村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养策略,已经成为农村中职学校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校本培训俨然成为各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表2 2013年中职学校数量和国家培训教师人数

近年来,我校对中职骨干教师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除推荐优秀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总结。逐渐探索出一套实践性较强的骨干教师“一调、二定、三练、四评、五交流”的培养模式。

一、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教师培训第一手资料

学生信服的教师是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校教务处通过召开教研组会议、随堂听课、学生评教等活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最终发现,中职学生对教师的信服不在于教师的外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学生对教师技能的膜拜。因此,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为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

二、教师的方向定位

通过教师大会、专业部会议、学科教研组会议等活动,要求骨干教师从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填写骨干教师成长记录。教务处、德育处和专业部根据骨干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

三、分步实施,分类训练,分层提高

学校教务处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培训中心)负责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包括组织教学、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简笔画、教辅活动、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与考核。德育处负责对教师教育管理能力、班级管理策略、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而专业部或教研组负责开展本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其中包括专业技能等级、专业最新发展情况、专业骨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与考核。通过这样的分级、分步和分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我校骨干教师的教育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能力。

四、公开展示、加强评价,落实考核机制

骨干教师除参加各级公开课、说课、主题班会活动、心理辅导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外,在专业技能方面还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展示。在各项活动中,邀请企业、行业或教育系统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和技术交流。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能促进教师了解企业对学生在岗位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教师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每年教师考核、晋级及加薪的主要依据。

五、搭建校校、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区域性师资交流

学校积极和企业联系,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施、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专业技能展示和交流活动。通过区域性的职工比武、教师技能大赛、企业新技术培训等活动。以行业的要求。企业的规范,促使我校骨干教师在教学业务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使我校的中职学生时刻掌握企业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以我校汽修专业为例,通过长期的摸索,结合学校的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管理、教学方法、专业技能培训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我校汽修专业教师经过上述培养模式的实践,在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逐步成长为学科骨干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职学生努力奋斗。

骨干教师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们渴望更多的培训机会,希望在培训中能学到真正的技能。作为学校管理者,希望教师化压力为动力,教师的发展必将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教师技能的提高将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强的专业知识与生存技能。作为职教人,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我们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技术保障,让更多的中华儿女通过职业教育走向富有,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为例”(课题编号:11YB034)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民办高校教师流失主要表现为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民办高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流失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从分析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原因入手,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的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策略,旨在帮助民办高校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5P模型 民办高校 中青年骨干教师 教师流失

据教育部截至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557.52万人,占所有高校在校生的22.5%。随着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民办高校将在增加高等教育供给,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大多数民办高校正逐步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中青年骨干教师严重流失问题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对民办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对在职教师的士气造成消极影响;三是造成民办高校办学成本和教师培养成本的增加;四是影响民办高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五是削弱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稳定和保留中青年骨干教师,避免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显得甚为必要和重要。

一、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原因

1.师资队伍建设重规划轻落实

民办高校一般都会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且会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但许多政策和措施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资金保障。民办高校的不断建设和发展,需要考虑的各项办学成本也在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必须支出的硬件建设等办学成本外,投入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就无法给予充分保证。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民办高校往往主要考虑到投资办学的收益和回报,因此,学院的日常事务管理中经常用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管理教师队伍,仅仅把中青年骨干教师当作自己的普通雇员,而较少考虑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往往存在“重短期,轻长期”、“重兼职,轻专职”、“重教学,轻科研”、“重理论,轻实践”以及“重使用,轻培养”等用人的理念,这样的管理理念与思路带来学校内部管理各方面的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写在纸面上的各项师资建设规划和措施最终要么因为资金原因要么因为管理的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中青年骨干教师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方向,但当中青年骨干教师将规划描绘的目标与现实情况之间进行比较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产生流失的可能。

2.教师招聘和引进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教师招聘和引进存在应急性。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岗位几乎“一个萝卜一个坑”,不会多招聘教师来做储备,当面临中青年骨干教师离职或出现教师缺口的情况时,往往要求相关部门招聘教师到岗的周期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对应聘人员的考察把关上无法做到全面细致,导致招聘的部分教师不符合教师任职要求,教学效果差,工作能力弱。

另一方面,招聘与引进存在功利化。民办高校在教师的招聘和引进上主要还是看重学历和职称,往往为了改善结构,会招聘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这些人员中有些高学历博士教师科研能力强,但教学能力弱,无法快速转换进入教师角色,导致出现人才“过渡消费”的情况发生。另有些高职称教师属退休返聘教师,虽然职称高、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结构老化,很难快速适应民办高校的工作环境,工作产出情况也很低。

这些现象和情况的发生对民办高校在岗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来说会形成强烈的冲击,产生不满情绪,导致流失的发生。

3.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重使用、轻培养

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普遍教学工作任务较重,除此外还承担较多的教学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长期疲于应付教学和其他工作,疏于开展自我学习和提高。久而久之,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都受到了影响,中青年骨干教师自身也易产生不安全感。

另外,民办高校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二是培训只重职前,不重职后;三是培训的对象覆盖面窄;四是培训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

上述使用理念和存在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勤勤恳恳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个人的进步和职业发展得不到支持。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当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力奉献的同时,得不到学院的后续培养培训支持,那么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院内在心理契约就会瓦解,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组织的认同感就会降低,势必直接导致他们的流失。

4.不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个年龄段人群处于职业生涯创立阶段,而这个阶段的特点则是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职业发展方向,如果不能解决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问题,就不能有效的解决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未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发展管理体系,一方面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缺失,未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和目标,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未提供充分的条件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由于民办高校不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导致中青年骨干教师不能长久维持其工作热情,从而引发了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二、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策略

通过对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原因的分析,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制定了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保留对策体系。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对策体系主要包括:识人策略、选人策略、用人策略、育人策略、留人策略。(如图)

1.识人策略

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此,所谓识人,就是要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有效识别出优秀的骨干教师人才,从而为重点培养,重点使用,重点激励奠定基础,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抓手。

民办高校应针根据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内涵特征和学院的战略目标,研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指标组成的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的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性的开发和管理中,做到“知人善任”。

因此识人是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选好人,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并且实现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 .选人策略

所谓选人策略,是指需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目标,通过招募、甄选、录用等一系列规范的招聘活动,为学院获取合适的人选补充教师岗位空缺或储备人才。选人策略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策略的先导。

(1)明确选人的标准。选人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进行选人之前,要了解民办高校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做好岗位分析和任职资格分析,明确选人的标准。选择的教师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具有与学校的文化相协调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留教师,促进民办高校发展。

(2)建立科学的教师招聘机制。在选人的机制上,要制定明确具体的选人办法,从制度上规范选人的程序,把握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扩大发现人才视野,拓宽人才选择范围,避免应激性人才招聘,同时也要借助科学的测评方法对人才进行测评。

(3)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在与应聘教师面谈时要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同时要将学校目前能够在哪些方面或哪种层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真实完整地告诉对方,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避免过度吹嘘和做一些无法实现的承诺。这样可以避免招聘的教师进入学校后产生失落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产生主动流失的可能。

3.用人策略

所谓用人策略,是指通过运用薪酬和考核手段,激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改进的持续发展动力。

(1)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薪酬涉及到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能力、价值和贡献的一种评价和认可,也是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满意度、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薪酬分配制度要将中青年骨干教师个人的工作任务和业绩状况与薪酬挂钩,使待遇与贡献密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劳动价值,形成重实绩、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使学校真正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设置科学、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能够优化民办高校自身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减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2)完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是实现民办高校科学管理、高效运作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民办高校应完善现有的考核体系,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价依据和程序,明确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岗位职责,量化考核的指标,将考评结果有机地与教师的薪酬、奖励、晋升等挂钩,避免大多数民办高校“负责不负责一个样,做多做少收入差距不大”等有失公平的情况发生。

4.育人策略

育人即培养人,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围绕这一重要职责,民办高校要以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以增加人才培养投入为关键,以开展多种方式专业培训为手段,以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为重点,从而实现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院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1)改变观念。改变对待中青年骨干教师“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要认识到民办高校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并非无谓的成本消耗,而是一种目光长远的投资行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师本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形象的提升。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结合一系列实施细则,充分考虑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上做到“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教学与教研培养并举”、“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步”、“使用和培养协调均衡”。

(2)持续投入。人力资本需要不断进行投资,在一个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组织中,人力资本可以增值,因此组织需要不断营造学习氛围,从而使人力资本持续地自我优化。通过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持续投入,可以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找到发展方向,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发展,并维持稳固的“心理契约”,增强对民办高校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从而培养一支稳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3)实施“职业阶梯计划”。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制定并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阶梯计划”。将民办高校发展需求与教师本人职业能力与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教师职业规划,帮助教师设计逐级发展的职业阶梯,根据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特点,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学习培训提升能力,完成工作设计,获得职业晋升等方式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对民办高校的忠诚度,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工作有奔头,就会安心工作,并努力发挥最大潜能。

5.留人策略

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来说,除了物质方面的需要外,一些非物质方面需求也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择去留的考虑因素,一个好的工作氛围与工作条件是留人的重要因素。因此,留人策略的核心就是除了提高待遇外,更要通过工作氛围、工作条件等环境的改善,以实现留人的目的。

(1)改善工作环境。民办高校工作环境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学校的总体评价,对教师的流失具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学院应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工作环境,从而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应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丰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内涵,实行弹性工作制度,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工作,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求。

(2)营造民主氛围。中青年骨干教师期望发挥聪明才智参与学校建设发展,愿意建言献策和参与到学校管理。因此,在学校管理上应更多的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化手段,增加人性化措施,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的参与度,激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发展。

(3)注重人文关怀。根据人性假设论,中青年骨干教师是“社会人”,他们不仅关心薪酬、福利,还需要满足友谊、安定、归属感、和谐的社会关系等等社会需要。民办高校应采取“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上尊重、关心、爱护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力宣传和倡导中青年骨干教师热爱民办教育、热爱学校和教师职业,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营造领导、同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和谐氛围,使他们产生归属感,把学校的事业与自身的事业有机结合,在民办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芳.职业生涯规划.职校教师管理的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6(6)

[4]石兆.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2)

[5]罗双平.职业生涯阶段划分[J].中国人才,2000(2)

[6](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8

第3篇

为实现我区教育新的发展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思路,特提出本实施意见。请各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围绕“促进全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尽快形成一支数量足、质量优、影响广的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全区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二、培养计划

用五年时间培养1—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5名左右省特级教师、10名左右省级骨干教师、2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0—80名市级骨干教师、200名区级骨干教师、400名区教坛能手、800名校级骨干教师,使我区有一批教师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专家。其中区级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是:*—2009年每年各培养评选区教坛能手100名;*—2010年每年各培养评选区级骨干教师50名。同时,积极选送我区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选送对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确定。

三、培养目标

通过培养,使各级培养对象在教育理念、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教学业绩等方面分别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各层次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要求分别按照《四川省特级教师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区骨干教师评选、考核和管理意见》(*教发【*】22号)中规定的骨干教师相应职责确定。

四、组织领导

区教育局成立*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局领导、有关科室、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和教育专家组成,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协调和评审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具体负责本方案的实施、检查和总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同志兼任。

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由校长负责,根据本校发展目标制订校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以使有更多的教师进入各级骨干教师行列。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和名单应在学年初报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五、选拔与培养

(一)骨干教师的推荐条件与程序

1、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

第一,师德高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第二,业绩突出。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终身学习理念,教学业绩突出,综合考核成绩优秀。

第三,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教师队伍中能起到骨干示范和专业引领作用。

2、骨干教师的选拔程序

第一,教师本人书面申请。

第二,任职学校按照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照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在规定的名额内确定候选人进行公示,向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提交候选人名单。

第三,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推荐的骨干教师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核评议,在充分征求学科教研员意见的基础上采用差额推选的办法确定正式候选人进行相关培训。

第四,为激励教师钻研教学业务,优化课堂教学,区级以上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即为区教坛能手正式候选人。

第五,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期满,经考核合格由区教育局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授予骨干教师称号并享受相应待遇。

(二)骨干教师的培养办法

为适应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拟按“整体着眼,分层培训,整体提高”的策略对各级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1、校本研修

学校是骨干教师培养的主阵地。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受训面大等特点。因此,校本研修是骨干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各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讲座,上研究课、观摩课,开展竞赛活动、专题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采取“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让位子、压担子、搭台子、结对子、发票子”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培训工作。

2、区级培训

区级培训主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第一、业务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按照骨干教师的不同层次分批进行。集中培训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分散培训通过校本研修由学校自行组织。业务培训突出指导性和实效性,注重方法指导和经验共享。

第二、结对带徒,拜师学艺

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负责区教坛能手、区级骨干教师的拜师带徒工作,建立骨干教师拜师带徒工作档案。根据学科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由教师自行与更高层次的骨干教师结对。结对可以跨校选择,所在学校及各级骨干教师应予以积极支持、配合。

第三、学术交流

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负责,每学期召开一次同层次培养对象的经验交流会,组织一次区级骨干教师教育论坛或课改沙*,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谈体会、摆问题、找差距、寻路子等形式或方法,不断提高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学术水平。

3、省市级和国家级培训

高层次的骨干教师培训是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载体。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必须参加相应级别的骨干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考核与管理

1、培养对象的确定。区教育局将已有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分别列为省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培养人选;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全部列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区教坛能手全部列为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实行动态管理。由区教育局人事科和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共同负责,建立定期考核、科学评估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建立各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业绩档案。在规定的培训周期内,对经考核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实行淘汰制;对虽未列入培训对象,但又能脱颖而出的予以及时补充。

3、建立骨干教师定期考核制度。骨干教师必须履行规定的义务,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和专业引领作用。为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定期考核制度,对区级骨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上级授权对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区级骨干教师实行年度考核制。年度考核合格的骨干教师享受骨干教师的称号和待遇。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称号和待遇。骨干教师调离原校后,经年度考核合格可保留骨干教师称号但不再享受骨干教师经济待遇。

4、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联系制度。学科教研员是各层次骨干教师培养的主要力量,对骨干教师培养负有培养、管理和考核的职责。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在骨干教师培养中的专业引领作用,建立学科教研员与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级骨干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集中精力搞好工作。

七、骨干教师的义务

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义务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1、区级骨干教师的义务是: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敬业勤奋,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每年综合考核处于本校考核前列。

(3)、积极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学习研讨活动,主动接受学科教研员的培训和管理,学科教学中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每学年必须在校内独立开展一次以上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和一节示范课,每年至少承担一节片区或区级以上示范课。

(4)、主持一个区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课题计划可操作性较强,研究过程完整、课题研究成果材料充实,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积极总结教改经验,认真撰写教科研论文,每年有两篇以上专业论文在区级以上杂志发表(或获得市级论文竞赛奖);积极提高业务素质,每年至少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或两种教育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

(6)、发挥帮带指导作用,承担培养3名校内外青年教师任务,主动参加各类支教、讲学活动,积极承担支援薄弱学校任务。

2、区教坛能手的义务是: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敬业勤奋,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有新意,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同行与社会的好评。

(3)、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每学年面向区内外举行一至两次公开教学活动。

(4)、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发挥重要作用。

(5)、积极总结教改经验,认真撰写教科研论文,每年有两篇以上专业论文在区级以上杂志发表(或在区级以上论文竞赛中获奖)。

(6)、积极提高业务素质,每年至少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或一种教育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

八、骨干教师的待遇

1、建立“*区骨干教师专项资金”,对各级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和专项资助。

2、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待遇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3、区级骨干教师的待遇:

(1)、各级评优、晋职、晋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优先推荐区级骨干教师参加区级及以上的学科带头人评选;

(3)、经常组织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原则上每两年安排一次外出考察学习,其考察学习经费在“骨干教师专项资金”中统一安排;

(4)、由区教育局每月发给100元骨干教师津贴,学校每月发给50—100元津贴并每年补助300元书本资料费。

4、区教坛能手的待遇:

(1)、各级评优、晋职、晋级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优先推荐区教坛能手参加区级骨干教师评选;

(3)、经常组织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安排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对其进行指导;

(4)、由学校每月发给40—80元津贴并每年补助200元书本资料费。

第4篇

一、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今后,我们教研员工作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基层学校,决不能总浮在上面,最起码要保证每学期有一半的时间在基层。长期呆在办公室里搞教研,只能是理论来理论去地空发议论,这种脱离实际的教研和教学指导,是不会受到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欢迎的。

二、经常深入课堂听课

作为一名教研员来说,深入课堂听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一位教研员每学期至少要保证听课150节以上。只有经常听课才能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深入课堂听课,才能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只有深入课堂听课,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

三、认真抓好教研课题的实验研究

每一个教研员都必须抓好一个示范学科和一个子课题组,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过程的管理、材料的积累到实验的总结、成果的推广等,教研员都要和实验教师一起合力完成。每学期都要分年级、分学科为行政部门写出一份关于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的研究报告。

四、努力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教研员在深入课堂听课和指导教研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按照局里要求,每年至少要培养若干名在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树的骨干教师;要为他们建立起成长档案,要了解这些骨干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教育理论培训会、学术研讨会,要给骨干教师压担子、交任务,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可聘为兼职教研员,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往更高的层次攀登,使其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五、经常撰写教研文章

作为教研员,要能够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并把它们科学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教科研论文,以指导学科教学,做到教研不止,笔耕不辍。每学期最好能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几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操作性较强的关于构建高效课堂行动策略的经验论文,每篇论文应力求突破一至两个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力争每年能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报刊上有论文交流、获奖或刊登。

第5篇

一、整体规划。全方位提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们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确立“整体规划、梯队构架、多元培训、上下联动”的行动策略。先后出台《西陵区教师专业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西陵区“十二五”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确定“高端发展+专题集训+校本研修”的培训模式、“梯队培养+需求定位”的培训方案、“专业引领+特色拓展”的课程设置、“名师引擎+结对帮扶”的研修策略、“搭建平台+内力驱动”的发展机制,分层、分岗、分类组织教师培训,用更科学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推动教师成长。

二、搭建平台,让教师与最先进教育理念接轨

1、实施高端发展计划。西陵区主动与北师大、华东师大建立培训协作关系,用五年的时间轮训优秀教师。自去年以来,在北师大、华东师大举办了3期高级研修班,按照“名师+骨干+新秀”的培养梯队培养模式,先后选派160余名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参加为期半个月的脱产培训。“通识+实践+研修”的课程学习,激活了学员“研究”与“成才”的内驱力,加快他们向“领军核心人物”的转变。他们的研修学习也激励广大教师,加快专业发展,尽早圆“高校深造”之梦。

2、丰富校本培训资源。一是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专家资源库。邀请全国自强模范“知心姐姐”孙万清、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微、三峡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卫华等69名专家、学者进入专家资源库,学校自主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校本培训品质。二是充分运用网络教研平台。组织区内278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参与网校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全区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录制1-2节示范课,近百节示范课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案例。目前,西陵网校已有学科视频资料600余课时,文本资源万余件,教学资源覆盖小学语、数、外学科,得到了师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名师引领。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1、强化“影子培训”。顶层培养西陵教育领军人物,定期遴选名师与国内知名高校专家结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菜单,加速高端人才成长。选送8批59名校长考察美国、台湾、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教育,8名副校长、骨干教师到上海、武汉、襄阳等名校跟岗学习。

2、成立一室一团。汇聚区内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共150余名教师,组建“芷兰”名师工作室和“百川”名师讲学团。

四、特色课程,助力教师全面发展

1、特长培养。拓宽培养渠道,开设教师特长培养课程。我们从普通话、声乐、书法、心理咨询等特长人手对有特长和有爱好的教师进行培训:选派3名有主持特长的教师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班学习,选拔20名普通话基础较好的教师分批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21名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组织70名青年教师合唱团训练。

2、特色深化。在全区已形成“一校一特”的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上,各学校全面铺开教师特色社团创建活动,让教师在多彩活动中激发潜能。通过前期的项目申报、评估审核和组织实施,学校成立多样教师活动社团,老师们唱歌、练书画、作诗文、学棋艺、健体魄,寓教于乐。教育局以奖代拨,为教师们架设互动、交流的桥梁,让教师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爱满校园。

五、评价激励。营造最佳人文环境

1、优先保障培训经费。教师培训经费按工资总额的4%纳入学校预算,并在教育项目预算中增设用于教师外出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的专项经费。2010年到2012年,培训专项经费从30万元递增到150万元,教师人均培训经费2012年达到了3000元,教师培训基地覆盖到北师大、华东师大等知名高校,全力保障了骨干教师高端培养、后备人才导师带训、全员校本研训、新教师跟踪培训,教师培训率达100%。

3、稳步提升教师待遇。自2010年以来,教师节慰问金每人每年递增100元,教师福利实现了每年递增1000多元。投入400多万为全区所有老师人手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实在”的物质环境,不仅让广大教师乐于从教,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西陵教育。

第6篇

关键词 骨干教师 有效 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7

On "Two Changes and Two Un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Thinking based on Effective Training in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LUO Rujing

(Meijiang District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Meizhou, Guangdong 514031)

Abstract Teacher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 backbone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 '' double unity "in terms of key teachers training: turn" passive "to" active ",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self-development of backbone teachers; turn" used "to" compose "to train teacher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pacity backbone ; focus on teacher training model and concerns experienced unity; unity happened emphasis on training and emphasis on training to achieve. Through research,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 training backbone of the road.

Key words backbone teachers;effective; training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事业高度专业化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中的核心和精华的骨干教师,更应努力塑造多元角色,得到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深造的机会,更好地提升骨干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效带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是近些年来各地师资培训的重中之重工作。笔者通过对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从“两转两统一”方面着力探索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 转“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骨干教师已经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是亟待开发的金矿。

但是骨干教师们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忙碌,培训挤占了他们休息的时间;有些骨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比较短浅和功利;再有,因为培训的期待与培训的现实存在差距,使骨干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够强烈。种种原因,使骨干教师将培训当作是负担,比较“被动”。那么如何使骨干教师自主自愿接受培训,笔者认为增强骨干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是关键。

人的自主意识表现为主体自我,自然自我的主人,主体坚信自己的意志能够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不盲从,也不屈从于任何权威,自己主宰自己,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去行动。笔者认为要增强骨干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关键是让骨干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人。在培训中具体表现是:(1)增强自我发展的需求意识。 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清自己为什么要发展这个问题。(2)增强系统反思的行动意识。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行动研究,整理出系统的专业发展思路。(3)增强自我监管的调控意识。这就是要让骨干教师加强自我监管,加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觉掌握和控制的意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欲望的把握和控制的能力的培养。

只有增强了骨干教师自主发展意识,骨干教师内在动机被激发,才能成为培训的主人,专业发展才能持续有效。

2 转“拿来”为“创编”,培养课程的开发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是基于教师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是教师一般能力(以课程实施为主)和特殊能力(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综合体现。

骨干教师对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生有独特的发现,拥有丰富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大多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前列,他们具备课程开发的潜在能力。他们不仅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更要研究教材和开发教材,对课程要转“拿来”为“创编”,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此,在培训中应着重加强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首先,提供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开设网上教师课程资源中心,收集课程开发的最新动态和优秀校本课程案例,进行网上课程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为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提供平台,培养骨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其次,聚焦课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式。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引导教师以解决学校和课堂里每天发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更好地思考、阅读和总结积累,把研究与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校际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反馈机制,从而有效“创编”校本课程。

3 关注培训模式与关注教师经验的统一

随着教师培训实践的深入发展,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在不断创新,如案例剖析式、课程开发式、行动研究式等等。这些培训模式成为促进区域骨干教师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彰显培训特色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训机构的关注点。尽管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根据大部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反馈,特别是网络培训模式的推广,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还是得不到根本的提高。笔者认为关注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应与关注骨干教师的经验相统一,在教师培训中,所选用的培训模式要以教师经验的展示、共享、交流、改造、提升为关注核心。

杜威说过:“一盎司经验之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活力和可以被证实”。心理学的“自我效应”表明,许多东西是教不出来的,只能依靠个体去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如:现场观摩―问题展示―案例研讨―自主反思―经验提升。这种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让培训更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是建立在教师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了引发教师共鸣的话题,找出教师教学发展的生长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引导教师进行主动自主反思,在个体参与实践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发展,骨干教师获得了经验提升。

4 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

培训发生是指培训方案制定后的行动实施阶段,而培训达成是指培训的目标达成情况,效果体现。两者的统一是指,培训机构不仅要精心设置培训方案,而且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紧密结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不能凭空想象,预设的时候很美妙,但却是理想化的,很难实现。

培训者要认真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问题,要对骨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详细课堂观察,对比培训预设,寻找差距,并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总结。只有重视培训发生与重视培训达成的统一,才是有效的培训,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到培训发生与培训达成的统一,主要关注:培训过程的观察与培训效果的反思与培训后续的跟踪。

4.1 培训过程的观察

培训观察内容包括培训师、骨干教师、培训环境、培训内容等要素,其中核心要素是培训师与骨干教师。因此,在培训观察中,我们要围绕培训师和骨干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进行。

对于骨干教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参与状态、交往状况、思维状况和情绪状况。即:观察教师是否全员参与培训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具备多向的、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建设性和独创性;教师在学习中是否情绪饱满,是否具有愉悦感,是否具有适度的紧张感,等等。

对于培训师,我们主要观察他们的技能传授、启迪智慧和感情关怀能否融为一体。即:观察培训师对教材的组织是否有条理、培训语言是否生动,培训活动的组织与调控能力是否到位;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培训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有效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与策略来控制培训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等;培训师在培训中是否对每一位教师负责,是否尊重信任教师,是否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等;培训师是否具有独特的培训方式,等等。

4.2 培训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强有力的促动因素。根据Wallace的观点,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教师实践与循环反思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要重视老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教师用问题引导、合作反思、写反思日记、行动研究等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问题引导,就是在培训中,确定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反思,就是骨干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共同思考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用集体反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写反思日记,就是将研修和实践教学中反思与总结的内容认真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再反思。行动研究,就是骨干教师在将研究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口,认真思考,通过查找资料、寻找专家等方式,解开迷惑,并把思考与探索研究形成文字,与其他参训老师交流讨论。

培训实践的反思是使培训发生转移到教学实践,促使培训的达成在实践与理论中相统一。

4.3 培训后续的跟踪

培训达成的情况还要看培训的后续效果,要对骨干教师进行后续跟踪。如:了解教师培训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有提高;教师的工作的激情和活力是否有提升;教师是否能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创造才智;教师是否具有形成了教育教学风格;教师是否更注重教学研究等。

通过三期的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的积极探索,“两转两统一”从骨干教师需要、专业发展的角度、多元模式等层面,突出针对性,讲求实效,寻找到了一条促进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健云.人的发展前景与自主意识的深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9):1-3.

[2] 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1(20):81-84.

第7篇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及其特点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一般是指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教师,通常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第一,他们具有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第二,他们虽然了解教育科研对学校的价值,但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学校;第三,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很强的学习意愿;第四,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和决定权;第五,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特长进入更好的品牌学校或上级教研部门。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及风险

(一)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

对于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来说,一部分是通过考试或组织调动进入品牌学校或上级教研部门工作,另一部分是因研究能力提升而转入党政机关或其它行业工作。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离职几乎是主动的,给学校带来的损失巨大。所以,将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主动离职称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

(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的风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一定的专业教师流动性能够为学校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保持活力。但是,专业教师流动过于频繁,特别是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人才流失,必然会因缺乏人才而面临科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风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将给学校带来如下风险:

1.人才风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离职可能导致学校科研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实践能力,他们一旦离职,学校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在研的课题项目会在一段时间搁置,不能按期完成相关研究。新派教师从学习到正常研究,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在这期间他们的工作效率比较低。另外,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学校中一般属于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带动性,他的离职可能会引起学校教职工的调动情绪,如不及时补充新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学校面对的结果必然是沉痛的代价。

2.成本风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离职使学校必须重新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安排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教师,而更多地是从本校教师中进行自我培养以满足对人员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付出一定代价;另一方面,培养一名新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也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而主管部门安排的教育科研教师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新学校都具有不确定性。

3.形象风险。过多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调离或流失,会造成一种错觉:“这学校环境不好,留不住人才”,学校教育科研这张牌就打不出,打不好。如果时间长了,流失的人多了,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也就会降低,严重时会毁了社会的信誉,影响学校的形象。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业务特征使他们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在一个学校工作。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的工作环境。为了更新知识,为了深化研究,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通过流动实现个人价值增值。

(二)学校因素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目标更多地忠诚于教学研究,探索知识,追求事业,而学校的目标要求他们把学科教学搞好,提高教学成绩。如果学校不能有效地协调两者的目标,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不满,进而造成他们的调动或离职。

(三)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选择离职,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单位去工作。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尤仍是稀缺的资源,是争夺的对象。这种人才的供不应求,必然会引起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风险管理

通过上述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原因的分析和流失风险的识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加强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风险管理。一是风险防范;二是风险控制。

(一)风险防范

这是一种旨在减少风险事故发生概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先的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它强调积极的激励,减少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动意愿,建立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与学校间的新型组织关系,从而降低流失风险事故的发生。

1.申报教师岗位时挑选与学校相适配的科研教师。为了减少流失率,在引进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时就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要与学校相适配,之后还要通过培训,告诉他们怎样工作,怎样与同事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学校,避免因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价值观与学校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

2.树立学校与个人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该理念承认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能够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从而降低其离职意愿。比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可以与学校党政班子一同参与科研规划过程,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认可与尊重。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还可以相对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时间,尽可能满足其自要求。

3.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建立一个信息知识共享的电子化互动平台,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教职工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其流失的及时防范。

4.制定一整套面向未来的培训计划。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创造受教育和提升职务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求,使其不必调动到其他单位也能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减少了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的可能性。

5.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定期提供给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相关信息,协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自己,使他们准确定位。帮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进行自主职业生涯管理,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发展前途,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率。

6.实施内部流动制度。学校可以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减少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离职倾向。比如,通过岗位轮换,帮助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或者通过中层岗位竞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了其流动意愿。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即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时,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减少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损失,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学校内部和外部信息系统。学校内部信息包括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人才储备信息、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学校可以随时了解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学校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同业人员信息、同业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给信息等。通过对人才供给状况的了解,学校可以快速有效地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流失后的空缺岗位补充优秀人才。

2.做好人才备份工作。保证学校不会因某些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流失而中断工作开展。一方面要强化人才的储备和专业培训,使某项关键工作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同一主要工作岗位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从事。对于非主要工作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可采取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人才备份的方式有两种,首先是考虑内部备份,培养学校的人才梯队。其次是外部备份,主要是给教育主管部门的用人计划,备份最好是一个角色备几份,以保证待到有人离职时,几个备份人选中会有人可以及时补位。

第8篇

关键词 职教 师资 现状 对策

一、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昆山市自八十年代建立第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以来,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已由当年的几百个学生的规模发展到2011年拥有三所主体型中等职业学校,近三十个专业,8000多名学生,394名专任教师的规模,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将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情况:

职教教师数394;其中:文化课教师数161;专业课教师数233;中学高级教师数82;中学一级教师数150;双师型教师数中学二级及其他职称的教师数162;具备高级工及以上专业资格的教师数126;双师型教师数116。专任专业教师的比重占到教师总数的59%;有中学一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数达到232人,占到教师总数的58.8%,高级工、双师型占专任专业老师的比例也分别达到54%和49.8%。现有师资还存在问题。

二、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2009年1月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为394人,学生数为8300人,师生比为1:21,距《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标准》的要求师生比1:16~20,还有一定的标准。

(二)初级职称及以下的专业教师比例较高。根据2009年1月的统计,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老师占到中学二级和未评职称教师总数的近70%,高于专任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其中未评职称的教师中专任专业老师的占比近80%,比例明显偏高。

(三)双师型教师偏少。根据《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标准》的规定,专任专业老师要“满足技能性、实践性教学要求”,其中“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专业教师的70%以上。但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刚刚达到49.8%,离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进行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高昆山师资建设策略的科学性。

昆山市教育局可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职业教育的调整,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制订《昆山市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各学校对各重点专业建设进行规划,尤其做好师资规划,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地加强相应专业的师资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专业能力强、发展目标明确、具备团队意识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为重点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职教师资引进工作,重视引入企业技术人员。

各中职校的师资引进要统筹规划、科学决策,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专任专业教师。在引进过程中,为能让更多有企业从业经验、实践和理论水平并重的人员进入到应聘环节,市教育局可修改现有专业教师应聘条件和招考方法。在适当降低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同时,提高应聘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优先录用有企业经验的人员。

为使课程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学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普遍采用聘用兼职教师的做法,如德国的莫斯巴核市职业大学有30名专职教师,常年聘用400—500名兼职教师。聘用对企业专业技术要求和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非常熟悉的昆山地方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非常实用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知识。

(三)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1.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师下企业工作。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职教必须加强校企合作。除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教育管理部门还可根据《江苏省教学管理规范》中关于“教师每两年必须下企业实践锻炼两个月”规定,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否则教师不了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他所教授的内容就有可能与企业的要求脱节,即使学生看到企业的创新,也难以理解,最后事倍功半。

在校企合作方面,可借鉴日本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一定的法规,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教师资培养任务,从而形成职前职后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系统。昆山市人大和政府制定相关规定、办法,对在昆企业提出培训、培养教师的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教师培养、培训协议,逐步形成专业教师下企业的惯例和机制,为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机会。

2.建立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一所好的学校必须建立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制度包括:第一,青年专业教师入校后必须先进企业锻炼一年或半年,以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要求;第二,开展青年教师青蓝工程活动,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第三,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思德、教学方面的培训。学校要制定培训计划和课表,定期聘请专家和相关管理人员对青年教师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师德、教学技巧等培训;第四,建立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比武机制,通过各种竞赛,提高教学能力,锻炼专业技能,为职教提供优秀人才储备;第五,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青年成长提出量化指标和阶段目标,实时掌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为各种决策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

第9篇

一、项目背景与指导思想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项目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

“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是由中央本级财政每年划拨5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直接组织实施面向各省(区、市)的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主要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团队研修、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示范性项目。项目将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培养骨干作出示范,并开发和提供一批优质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为“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通过该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本次培训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总体部署,根据“国培计划(2011)—中小学教师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实施工作安排,通过培训,帮助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学习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二、项目培训框架与课程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本着“示范、引领、 播种、普及”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员们的个性化需求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了培训内容,并从“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小学体育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小学体育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小学体育教学互动与研讨”四个模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讲授,累计60学时。

三、项目培训效果与收获

本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他们开展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指导能力,使他们在地方各级教师培训中能够发挥骨干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