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8:0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培训感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下面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大学生犯罪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家庭方面——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
许多学者在论述如何从家庭方面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时基本上都是从改善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笔者对这些观点并不否认,并认为这些观点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方法或对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笔者提出质疑:这些方法或对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如何具体适用这些方法就成为问题。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许多家长都是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对于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有些家长在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后,可能也寻求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通过某些途径给予家庭教育以正确的指导是实现正确家庭教育所必需的。
因此,笔者建议在社会上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
具体而言,在小学或是初中、高中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定期组织学校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由于各个家庭的具体背景不同,每个家庭所需要的具体教育方式、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该机构还可以依据家长的请求有针对性的“下处方”。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避免家长的盲目探索给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危害。同时,由于学校是育人的主要机构,拥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理论和人力资源,通过学校的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的活动,可以使家长获得更有效的信息。而且,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并有利于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避免对学生教育的错位而给学生造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方面等的冲突,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其心理方面许多因素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成长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要从小抓起,否则只治标不治本。所以,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对于预防大学生或是整个社会的犯罪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大学生犯罪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对于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所形成的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因素比如学生心理存在问题、性格怪异等,校方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从我国目前高校现实来看,真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寥寥无几,而建立档案的学校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实。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这种方法是否被有关学者提出来,而是作为实施者的学校是否真正认真的在实践学者们提出的方法。笔者建议,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变成学生入学时的一项必经程序,心理测试的进行应当像目前学生入校前进行的体检一样进行。
2、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大学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在校园里接触到形形的人和事,他们该如何分析、如何面对,怎样让学生拥有更为弹性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怎样更宽容地去面对他们面临的各种人生挫折,是各类大学函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心理咨询走进课堂。其次,要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采用案例教学,增加学生兴趣。再次,要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整。学校应当有固定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心理的问题的积累酿成犯罪。同时,学校要大力向学生宣传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到该机构进行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实践中,许多在校生根本就不知道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什么地方,还有些人并未正确地认识该机构,认为去该机构咨询就是心理变态或是不光彩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学生以正确引导。
3、丰富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释放心理压力,正确认识社会。经历了高考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脱离了父母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由于课余时间的增多,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再受到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易产生堕落、腐化的生活习惯。因此,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丰富的学校活动。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转移学生对不良嗜好的注意力,释放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对社会现状的片面理解和情绪,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
三、社会方面
1、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对大学的侵扰。大学多数处于城郊结合地带,有的个体商贩在学校周边侵占道路、摆摊设点,甚至欺行霸市造成交通混乱,环境卫生差,治安问题突出,盗窃、学生被打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呼吁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大学周边加大宣传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教育大家要遵纪守法的同时,加强大学周边的治安联防、治保等群众性自治体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已犯罪的大学生要根据情节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大学校园宣传犯罪的危害,宣传法制思想,并根据以往大学生犯罪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制订一些有效的、能约束大学生犯罪倾向的措施和方法。
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集学前教育、自闭症教育、聋教育及盲聋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家校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多年来的家校互动合力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经验,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8%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
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
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分期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
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辅助孩子学习,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
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
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
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掌握教育分寸。
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
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全天候(包括周末)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邀请他们“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邀请他们参加,共商教育良方。
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懂礼貌,尊重老师的成果,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3.
向心理老师“求医问药”,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微平台”,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家校联系受阻。
这时,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微平台”向老师请教或求助,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
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开发了《家校教育读本——手语》《家校教育读本——盲文》《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母亲素养 家庭教育 实践活动
一、母亲素养教育的意义
1.母亲群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趋向、进程和质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注定了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老师。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导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引航的灯塔,是孩子灵魂世界的第一奠基人。因而,母亲群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趋向、进程和质量。因此,从社会化角度看,母亲素养工程是我们民族的素质之源。
2.母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的强与弱,并影响到社会的兴盛与衰竭。因而,一代母亲的体质、文化、思想和人格品质,深深影响当代社会,并将这种影响延续到未来社会。
3.只有高素质的母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母亲素养工程是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能否提升一代母亲的素养,关系着整个民族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二、母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母亲教育应该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一致的;第二层意思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父母,是父母的素质提高,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家庭教育、父亲教育是一致的;第三层意思是教育社会,是全社会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一一母亲,是全社会必须尊重她们的劳动,没有对母亲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有未成年人问题的真正解决。
2.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功能的健全,而母亲教育则是全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尊重。家庭教育重要,但母亲教育要先行。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教育学家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对母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母亲的质量决定着孩子的质量。”“所有老师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母亲。”“一个最蹩脚的母亲也胜过一打最出色的特级教师!”因为以母亲为主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而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胎儿就开始的,搞胎教除了母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再者,婴儿出生后最早认识的就是母亲那张和蔼可亲的面孔。所以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天经地义,无法改变的。
(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人的一生,可能要先后接受几十位老师的教育,唯独母亲这个老师终生不变。同时家庭教育的过程是不间断的,即使孩子立生活了,仍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亲的影响。所以母亲又称为孩子的终身教师,母亲教育的连续性,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教育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权威感在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是孩子生命的发源地,是孩子赖以生存和成长的依靠,这一切都决定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母亲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能起到老师教育难以起到的效果。
(4)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然的、密切的血缘关系,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都是父母以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感染影响着子女。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引起共鸣。
(5)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能随时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发现问题,及时教育。这一点是任何老师都无法做到的。
(6)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寓教于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它不仅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还有灵活多样、双向互动的特点。父母只要是一个教育子女的有心人,随时随地、事事处处都可以结合事物和活动对子女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和教育。
(7)家庭教育的个别性。孩子能否成才,很重要的因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并发挥他的智能优势,也就是“最佳才能区”。学校里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很难发现每个孩子的智能优势,难以进行因材施教,而父母面对的是自己的一个孩子,是个别教育行为,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让其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8)家庭教育的实践性。学校教育开设多门课程,以书本知识、理论教育为主。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们进入社会的“演练场”“实习地”,社会的复杂性反映到家庭,使家庭生活也变成了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父母也就成了孩子的实习老师。因此,我们说,一个女人要首先成长好自己,同时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土壤需要怎样的元素,二者结合起来,她的孩子必然会成长得好,成为一棵独立的树,向四周伸展的树,浑身透着绿的树,充满能量的树,能够给他人遮风避雨的一棵树,能够向着阳光歌唱的树。
三、母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1.把“母亲素养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相结合,提高母亲科学教子的水平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成立由专家学者、区各类带头人、全国优秀班主任、社区教育志愿者、心里咨询师组成的母亲素养工程讲师团。街道向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分解任务。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育儿讲座、心理辅导、专家咨询、经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和帮助母亲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2)加强阵地建设。家长学校是实施“母亲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巩固推进现有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同时,在社区建立家长学校,初步形成符合农村家长实际需要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农村家长学校新格局。
(3)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等平台,结合讲座、课堂、面授、网络、交流、现身教育等多种方法,让尽可能多的母亲多途径接受教育,共同关心支持“母亲素养教育”的实施。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如悬挂横幅、发放母亲素养教育告家长书、母亲素养教育倡议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再次是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宣传窗阵地,建立母亲素养教育专栏,定期发表家教理论和家教信息,特别是关于母亲身心健康素养教育和正确的教子育儿经验。提高“母亲素养教育”在母亲群体中的知晓率。
(4)通过“家教知识竞赛”“家教经验交流座谈”“评选优秀家长”,联合家访等活动或形式吸引母亲自觉参与,使母亲在理、情、趣相结合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教育知识,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服务领域,推进“母亲素养工程”全面实施。
2.把“母亲素养教育”与和谐家庭建设相结合,提高母亲营建和谐家庭的能力
(1)开展“‘廉内助’‘贤内助’评选活动”。通过倡议、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廉政素质教育培训,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内涵,发挥家庭和妇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组织社区妇女开展“清洁庭院”擂台赛、“我家的楼道最清洁”评比和“远亲不如近邻”座谈等活动,倡导以贤为美、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 给孩子权利和空间
在中国,尚有残留的封建家长制―――给儿童很少的选择权;一切由父母包办代替;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不正确做法: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或许终身都会后悔不已。那就是,我的孩子读小学期间,一开始上学,我就主动为她选择了在当地最好的一所学校,孩子在一二年级时都发展得很不错。由于我自身就是教师,所以,孩子的老师当然也很重视,孩子的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可是,由于我工作变动,调到了城里,应该说在当时与那个学校相差不是很大,结果,就听了一些老师的建议,在本校读更好照顾,于是,就主动为她转学,现在都还想得起,我孩子当时很不情愿,哭得很伤心,但我根本不顾忌她的感受,强行就转到我校来了。似乎每天大多时间看着她,心里就放心了,怕她背不起书包,就帮她背;看她鞋带散了,就帮她系上;见她来不及收拾书包,就帮她整理,从不让她做家务,哪怕是很轻巧的事,甚至连她刷牙时都帮她把牙膏挤在牙刷上,总认为是帮她节约时间。现在,我进行了家庭教育培训,深深地懂得了,其实,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身体也在变化,心理渐趋成熟,具有较强烈的成人感,能主动地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见解能力,往往喜欢自己拿主意,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树立“吃苦”的精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懂得生活的艰辛,从小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仅要培养“吃苦”精神,还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所以,我深刻地认识到,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权利和空间。
二、给孩子困难和挫折
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含在嘴里怕化,拿在手里怕掉”,走路担心被车撞・・・・・・试想,哪个父母能永远跟随在孩子身边。而联系自己实际,内心充满了惭愧。在学习家庭教育之前的确做了很多荒唐之事。现在,我已深刻认识到了:其实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应该表现在对孩子有所要求,有所约束,让他们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是可以满足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不应该得到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欲望有所限制、约束,才能使孩子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面对困难不屈服,并善于把挫折和困难变为一种挑战,成为孩子成长的一剂良药。所以,我们应有意识的给孩子设计坎坷道路,让他们有信心、有毅力去克服困难,磨炼他们的意志,开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困难和挫折中成长。
三、给孩子真心
孩子既是子女又是朋友,对孩子要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家长与孩子做朋友是最明智的选择,做朋友首先要放下父母的架子,认真的听取孩子的心声,不要拒绝或者不听。曾经的我,乃至现在的我,很多时候还是放不下扮演家长的这个角色,但也许是做老师的缘故吧,总免不了批评孩子,有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记得,在孩子读高中时,只要孩子一考了试,就马上把她的成绩与另一个孩子相比,而那个孩子本身一直以来就很优秀,我怎么能那样做呢?还当众就羞辱我孩子不如别人,现在,她们俩由原来很好的朋友变成陌生人了,这难道不是我的错吗?我在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时,我又一次深刻认识到了:孩子都有尊严,而且孩子的尊严是比大人还要重要的。孩子的尊严包括被父母严厉的训斥,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不是等等。其次,我也还要告知人们,作为小时候的孩子对父母依赖是比较大的,把握这点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代沟也是这时期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了取消代沟要和孩子不定期的谈心、交心。同时注意,跟孩子沟通,从一些小事和孩子讲道理,他需要什么,合理的就可以满足他,不合理的跟他讲清楚,坚决不跟他讨价还价,不让他养成乱花钱的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每件细小的事情,培养孩子纯真友谊、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等良好品德。总之,就是要用真心对待孩子。
一、德育导师制激活教师全面育人的细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来自主育人是我校的育人理念,强调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来担任德育导师。这里的“全员”是指“非常6+1”, 就是行政领导、处室管理员、学科教师、班主任、后勤服务员、学生,再加上学生家长。全员育人的实施,给每位教职工赋予了一个新的角色――德育导师。贴上导师的标签是很容易的事,而扮演好导师角色却不那么简单。为此,学校通过落实“三进,四导,五关注”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明确了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内容和责任。通过拜师仪式、专题会议、培训解读,小组学习研讨等方式,让每位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扮演好新的育人角色。
我校实行“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即每个班级设有10个学队,每个学队配有一名德育导师,每位导师必须承包两个相邻班级的两个学队。学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可发挥成长的潜能。“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兵爱兵”是学队的共同特色。学校对学队和导师实行捆绑式等级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导师们在努力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每间教室后墙上都贴有一张《学生综合素质周周看》一览表,上面有每个学队、队员、导师每周的考核等级。学队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广,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员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围绕学队的文化建设,每个班级内均形成了个性化的队名、学队口号、学队目标、学队评价等育人文化。就连校级活动都要给学队设计活动细目,并设立学队集体奖项,鼓励学队集体参与展示,此法很好地培养了学队的凝集力和团队精神。在每学期期末,我校要评选出48名优秀导师,每个班级还要评选出优秀学队、综合素质标兵。学校为他们戴红花,上光荣榜并在学校教学楼前进行一个学期的展示。评选优秀导师,学校不仅要表彰,还要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员育人改革让教学、管理和育人“两张皮”的问题找到了化解的途径。我们提出,教师要以课堂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三环”自主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学育人;管理人员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精细流程管理,践行自主管理,努力实现管理育人;后勤、食堂服务人员,从讲究卫生、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等细节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服务育人。
开展“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使每个班级有了10名德育导师,如同学队的专职班主任。这种由大班管理转变为学队管理形式,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荷。课堂上,每个学队都有队长管理,学队之间你追我赶,开展学习竞赛,争做优秀学队,使得班风、学风更浓,纪律更好。学科教师亦能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胆开创有生命力和智慧的高效课堂。
可见,全校教职工在管理、服务中实现了自主育人,而学生则在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方面做到了蓬勃向上。
二、家庭教育日激活家庭育人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教育则是教育的源头。为了激活家庭教育的细胞,我们设立了家庭教育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进家庭、进班级活动。将每周四的晚上固定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日。还从本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家庭教育讲师和学生家长中推选了一批优秀代表,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从七年级开始,在每周的家庭教育日,轮流对两个班级的家长集中进行一次家庭教育培训,由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给家长授课、做报告。培训班上,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仅传播育人知识、理念、方法,还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为家长开出家庭教育诊断书,协助家长制定书香家庭建设计划,进行亲子阅读跟踪辅导。此外,学校还编印了《“全员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3000余册,每个学生、家长人手一本,不仅有家教指南和家校联系方式,还设计了家长作业,要求家长每学期读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和家教心得;家长作业每周一次,由孩子给家长批阅打分,写评语;并在家庭教育日上交家长学校接受检查和展示。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家长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位置和职责。家庭教育日的设立,激发了家长、教师和班主任的参与意识,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家庭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学校统一组织,班主任、教师被动参加,到现在大家主动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家长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了全员育人导师中的一员。通过家庭教育日的学习,家长们学会了和孩子一起成长。从对孩子溺爱到不管、不问,再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给孩子全新的呵护,使家长成为了教育源头的捍卫者和主力军。现在,家长们在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日和家庭教育进班级活动中,懂得了全员育人的真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了深度对接。
三、心灵之约激活学生自主教育的细胞
一是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市妇联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牵头单位,每年召开一次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对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总结部署;每年召开一次家庭教育讲师团会议,对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每年开展各类家庭教育道德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开展了一场以智慧应对逆反为主题的家庭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关注女童安全保护儿童权益
创建平安家庭”为主题的儿童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等,对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
二是家教工作者合力推动。根据家庭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整合资源,发挥三支家教工作者队伍作用。一是发挥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吸收了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家教讲师团,广大讲师团成员根据自身特长,制作课件,在全市开展举办讲座,成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二是各学校都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担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学校领导与德育处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采用集中宣讲与个案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共同研究推动学校的家教工作。三是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在农村、社区,通过组织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妇女干部、优秀家长担任家教志愿者的方式,为广大家长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部分老同志年届七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一是发挥家长学校主阵地作用。我们在原有家长学校创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我县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截至目前我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数135所,幼儿园家长学校数23所,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数1所,机关家长学校数1所,企事业单位家长数1所,孕妇学校数1所,新婚夫妇学校数数1所,人口学校数280所,各家长学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授课计划,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家庭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并通过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专题讲座、巡回大讲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活动等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法制宣传等教育。
二是发挥时间节点的作用。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告家长书》,与学生签订《假期安全文明承诺书》,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主题活动;在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
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和谐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让广大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一是实施贫困家庭关爱行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与慈善协会联合对市15户贫困家庭发放慰问品及慰问金,活动共计捐助慰问金3000余元,捐物100余件。在每年的六一期间,由市妇联领导班子带头,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纷纷开展慰问活动,各镇办也根据各地实际开展慰问活动,送钱送物送温暖,让困难儿童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我们还开展了“家政、月嫂培训班”,许多妇女通过培训已经拿到了上岗证书,解决了她们在生活上的困难。我市自实施“春蕾计划”以来,累计捐助资金十万余元,救助贫困女童350余人。其中,有90多名贫困女童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是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活动。2月下旬,我们与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开展了以“关注女童安全 保护儿童权益 创建平安家庭”为主题的儿童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我们以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龙门镇西塬小学、新城办第五小学为重点集中开展安全知识宣传互动活动。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册400余本,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家长们对儿童安全知识普及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科学性的认识。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一是对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指导不够。近年来,虽然省上经常会有家庭教育讲师的培训,也定期召开讲师团成员会议,分析研究存在问题。但是,随着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儿童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新需求,如何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工作更能贴近家长和儿童的需求,成了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亟需思考的问题。但我市家教工作者也有部分是兼职,对家教工作参与热情应该说也高,在本校本地讲课还是可以的,但要成为专家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希望能多培养几个专家型的,哪里有需要就可以到哪里去宣讲。希望省妇联能创造机会和条件,组织各地专家进行培训交流。
二是家庭教育工作发展仍不平衡。由于城乡家庭教育观念、信息资源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城乡家庭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在城镇,各种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且家长对家教工作普遍较重视,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较高;在农村,特别是较为偏远的贫困山区,由于生活条件、隔代带养、亲戚寄养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的影响,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仍是薄弱环节。此外,各年龄段家教工作开展也不平衡,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开展活动多,中学家长学校开展活动较少,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孩子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较重,对子女过分溺爱和过分期望现象较重,一些家长还忽视自身品行的修养,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等,家庭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此外,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特殊情况家庭的子女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和关爱帮扶工作。
四是假期儿童安全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近年来,每年寒暑假时,儿童坠楼、坠阳台、溺水事件频频发生,事件大部分都是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安全知识的教育,特别在城区,孩子一个人留守在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我市家长学校办学体制不完善,家长学校都是校中校,设在学校和幼儿园内,由学校、幼儿园负责管理,管理不正规,家庭教育水平较低。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目前家长学校校中校的办学模式有自身的弊端。这样的体制,就是在平时召开家长会,老师把学生的情况告诉家长,学校、幼儿园偶尔搞一次讲座,家长也不一定参加,学校、幼儿园对家长也无可奈何,且家长的受教育面也不广,比如:幼儿园的家长学校面对幼儿的家长,小学的家长面对小学的家长,中学的家长面对的是中学的家长,虽然有针对性,但也有缺失,如准爸爸、准妈妈、0—3岁小孩的父母,爷爷、奶奶等。
二是家庭教育责任观念仍然落后。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属于学校的事了,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近些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些家长从来不到学校或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连家长会也不来参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老师是谁,对孩子学习情况就更不清楚了。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的表现,有些家长还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部分家长与学校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成效减弱。
三是家庭缺失家教知识不足。从我市学生家庭结构变化看,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家庭的主流格局,还出现了较多的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家庭的缺失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良好夙愿仍旧是每一名学生家长的共同心声,当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事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严肃批评教育,但总感现在的孩子不服管、不听话,所掌握的家教知识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家庭教育的需要。
一是加强培训,提升家教工作者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理念更新、方法更新。建议省妇联成立家庭教育培训指导中心,能定期组织培训、进行交流,提高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我们市里也要及时跟进,运用各种形式,层层抓好培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指导水平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 家长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作用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或去异地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农民移居外地有能力拖家带口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外出都只是为了挣钱带回农村消费,所以,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这样,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而在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渐上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照管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面中,家庭教育是明显的薄弱环节,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大力发展家长学校,改善家庭教育的功能,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流动到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一般指年龄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人员达11823万,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而留守儿童达2200多万。[1]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业不良
在邹丽丽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较差的占68.3%。学生们将“学习无人辅导”列为造成自己学习成绩偏低的第一要素,有7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间由于思念父母,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2]由此可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2.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有教师管教,而教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学生有了问题也无人给予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发展就出现了危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3.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孩子与父母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共同生活中感受着父母无私的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很多的“留守初中生”由于无人倾诉,遇到烦恼和困难时总是闷在心里,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多数孩子只能在春节时与父母团聚,他们缺乏家庭温暖。那些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有的与临时抚养人之间不协调,日夜思念父母。因此,留守儿童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精神上是非常匮乏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论述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长缺乏家教观念
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应有的家教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打工挣钱上,很少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学那么多知识没什么用,像他们一样,不是也能赚钱,生活过得很好。这样的观念就误导了孩子,导致孩子形成“读书无用论”思想。而且由于家长缺乏家教知识,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也不愿意求助家长。
2.家长和孩子聚少离多
由于生活的压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回家,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变得生疏。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帮助,这就不利于孩子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孩子未来的良好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隔辈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方式,即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监护人有的由于没什么文化知识,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只是生活方面的,而学习上却无能为力;有的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反而需要“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等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这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逆向监护不但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
二、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4]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安妮・汉德森(Anne Henderson)和南茜・波拉(Nancy Berla)的研究结论表明:
第一,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家长参与的范围越广,学生越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考试就能得高分,课堂出勤率就高,就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作业。
第二,家长的参与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家长参与的孩子毕业率高,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入学率也高。[5]
家长学校是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监护人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它主要是为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以及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交流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它也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促进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主要途径。因此,家长学校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阵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家长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家长学校是立足于农村建设的实际,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的。这对于提高整个农村的教育事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学校开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同时,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家长家教知识结构,更新家教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而且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可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这也充分调动了家长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开展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教育留守儿童的有效的方法和技能,这也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家长及监护人的素质和能力。
(二)增强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是会生活、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而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与学校建立信息反馈平台,这样学校和家长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因此,家长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方面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和影响下实现的,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在农村,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又联络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邹丽丽,李静,郁大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3]刘涛,王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8,1.
我们通过举行“为了孩子做好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座谈会、“亲子教育培训”、“架起心灵之桥”家长座谈会,使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关爱点的利弊。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八个关爱点,培养孩子人生三大软件和三种精神。
八个关爱点: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批评、制定规则。
三大软件: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
三种精神: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良好习惯。
特别警告:有三根高压线要注意。一是忽略孩子存在。二是强迫。三是破坏性的批评。有两个陷阱要提示。一是过分的爱。二是家长输不起。
二、责任教育对家长的影响
1.从家长会的变化,带来家长的巨大变化
在没有实施责任教育之前,学校开家长会人数很少,有的让亲戚朋友代开,有的让邻居来看一下,有的干脆就不来。一是家长对孩子不抱有希望,不负责任。二是家长对家长会重视程度不够,家长会次数少得也可怜。如今,实施责任教育以后,大有改观。每月定期开家长会,每次家长会都要进行反馈,互相交流。肯定成绩,研讨不足。
2.责任教育中家长的感悟与反思
(1)我刚从“陷阱”里爬出来
某位家长含泪讲述了她对孩子过分的爱导致难管的痛。由于父母离异,感觉孩子更缺少爱,只要孩子提出要求我就满足。孩子和我一次次撒谎,我也不知道,要钱就给,为了挣钱开家长会也不参加,孩子不上学逃课我也帮着隐瞒老师。就这样长此以往,孩子要钱次数越来越多,我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于是,孩子就产生了偷的念头,走上了违法之路。我为了管教好孩子,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我痛恨疾首,后悔莫及。在责任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强调家长有两个陷阱:一是过分的爱;二是家长输不起。我才明白掉到“过分的爱”这个陷阱里面了。我总结的经验就是:过分溺爱导致孩子需求奢侈。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家长要做到率先垂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家孩子的最大变化是不讨厌我了
我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看到不如我意的,沾火就着。我家孩子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做事比较认真。我要求孩子比较严格,只要学习,我心就舒服,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必须是写作业。
有一次,我单位有事提前下班,开门一看孩子正在看韩剧,气就不打一处来,都没有来得及换鞋,冲过去就把电视强行关掉。并大声喊道:“看看看,就知道看电视?学习去!”说完就把孩子推进了书房,我一肚子的气慢慢的消了。如今我很后悔,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责任教育拯救了我,也拯救了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让我开了窍,打开天目,找到了“祸根”,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是我碰到了两根高压线:一是强迫;二是破坏性的批评。如今,我的收获是:自己懂得了很多,改变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以自身改变影响孩子是我的亮点。我的孩子不讨厌我了,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3)要管住自己的“嘴”
我是一位家长,我对孩子要求特别高,望子成龙心切嘛!对孩子的要求做不到,我就想用语言刺激他,目的是让他变得更好,我的想法是———我的孩子就得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原来我家孩子学习挺好的,由于我过分的要求,成绩越来越差了,我就给他找这个班补课,那个班辅导,想让孩子成绩上升的快一点,钱没少花,孩子罪也没少遭,结果适得其反。由于心急,我教育孩子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看人家的谁谁谁,再看看你!”……我从不会欣赏鼓励孩子,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做不到就批评,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如今,开展责任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我就改变了许多,明白了很多事理。懂得了自尊心、羞耻心和上进心的关系。是“责任”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我最大的“病根”。只有改变我自己才有改变孩子的可能。我不断地自检、自律、自我约束。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关键词:教育;留守儿童;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在亲戚家寄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使他们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长期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给予的亲情和关爱就少,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即使有的父母利用假期和孩子有了短暂的相聚,但由于内心的愧疚和急切的弥补,还是严重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培养,这段时间大多数父母在金钱上都会给以无限制的满足,孩子俨然就是“暴发户”,并且充斥眼球的是花花世界,萦绕耳际的是“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样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是隔代教育的溺爱和放纵。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其实他们是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一直生活在寄人篱下的阴影里。在班上,他们是标准的金钱“富二代”、亲情的“贫困生”。在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占的比重较大,多为隔代老年人。他们由于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面对留守儿童犯的错误,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这样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影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是学校教育师资弱和责任感不强。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大量存在。学校除有语数外专职教师外,品德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就成了摆设,成了专职教师的副课,经常被占用。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的均衡产生重大影响,户籍地考试制度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引导反哺家乡建设。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只有加大地方经济建设力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地方政府要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尽量减少留守儿童。还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在外地的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以户籍决定入学。首先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其次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取消高昂的借读费,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再者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和管理力度,均衡教育发展。这样,父母就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三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加大师资建设和培训力度。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首先,学校就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几率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更不忘忽视这个常被教育遗忘的角落,因为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要完整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变更信息;完备家长通讯录,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及思想动态,有效地实现家校联动;开展结对帮扶,让所有留守都有爱心爸妈或知心哥姐,弥补亲情的慰藉;设立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师德的建设,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四是开设隔代教育监护人培训班,提高监护质量。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和疼惜,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开设培训班,让老年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担当起监护的责任。
关注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