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8:0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目的 :总结麻疹的护理措施和护理经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7例麻疹患者进行了专科护理。结果:通过治疗护理,47例患者全部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方生,无病例死亡。结论:麻疹可防可治,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麻疹成人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儿童麻疹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则逐渐增加,且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科氏斑明显且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气管炎和肝脏损伤等并发症。2010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47例成人麻疹病人,经过综合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3岁。病前有明确麻疹接触史者9例,出现麻疹合并症者8例,幼年均没有麻疹发病史。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47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 临床表现
发热(38.9—39.8℃),咳嗽,流涕,打喷嚏,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口腔内可出现麻疹粘膜斑,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密集,粒大,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褪色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及糠屑样脱皮。
3 护理
3.1病房管理病房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不可太强,防止畏光流泪。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同病种可住同一病房,给予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7 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 天。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做好陪、探视人员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3.2心理护理成人麻疹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加上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传染给家人及出疹后会影响形象。患者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等情绪。护士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的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的顾虑,得取病人的配合。
3.32高热护理发热期间4~6 h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出疹期如体温不超过39。C,可不予退热处理,以免影响出疹;体温在39。C以上,可给予温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冷敷,以免影响透疹;体温40℃以上,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控制在38—38.5。C;出汗后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并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3.4饮食护理病人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减慢,胃纳差,应向患者解释出疹期摄食营养可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指导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利于排毒退热,忌食生冷油腻不消化食物及吃鱼、虾等易发的食物。
3.5皮疹的护理估出疹时间、皮疹是否出全透。出疹不透者,应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向患者讲解皮疹出全透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如出疹不透时,可遵医嘱应用中药辅助出疹。出疹期间,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者遵医嘱应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指导患者着柔软、宽松衣裤,每日换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日可用温水擦洗皮肤,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
3.6眼部护理:光线强烈时室内应挂窗帘,避免强光照射刺激流泪。患者出现目赤、畏光、流泪、视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再滴入抗病毒眼液或眼膏,嘱其视绿色植物,戴墨镜,多闭目休息,并给予口服维生素A。
3.7并发症的护理 ①成人麻疹合并肝损害较常见,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及新鲜蔬菜;遵医嘱给予护肝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②合并肺炎者, 评估患者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程度及性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呼吸困难、气促者,给予吸氧;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③合并心肌炎者,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监护,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遵医嘱给予强心药、能量合剂。
3.8健康教育宣传麻疹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及警惕性。麻疹流行期间减少易感者和病人的接触,嘱易感者不去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在接触麻疹患者的2 天内应急接种麻疹疫苗,或对年幼体弱者如接触患者5天内可行被动免疫.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使麻疹病人早日康复。控制麻疹蔓延。
4 讨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强的传染病,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季节、发病年龄、流行趋势等方面有了一些新变化,成人麻疹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抗体水平的下降,流动人口的增加及麻疹病毒可能变异,故患者麻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症状较重,但愈后良好,只要在病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对并发症症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及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成人麻疹患者均能治愈。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5.
关键词 麻疹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儿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个月~12岁。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7 ℃之间,发热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热程5~11天;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症状,67例患儿中,并发腹泻54例,支气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经应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均治愈。
护理:①心理护理。②隔离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至疹后10天。麻疹传染性极强,要隔离麻疹患儿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③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安静,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房间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出疹时间、顺序、皮肤色泽皮疹出齐时间,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内衣应柔软,透气性好,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勿捂汗。⑤高热护理:发热是麻疹的主要症状,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不宜过分降温,体温骤降则影响皮疹透发,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药物降温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类。⑥饮食护理: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予易消化,富有营养,多水分的流质、半流质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中医辨证论治[2]:①顺证治疗:初热期贵在透疹,以辛凉透发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内陷,可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重在清热解毒,并佐透发,忌用大辛大热,以防助邪化火,伤其阴液,治以清解透表汤;疹没期,益气养阴,忌用大苦大寒,以防伤其肾气,可用沙参麦冬汤,若患儿四肢厥冷,可用温水擦浴。②逆证治疗:邪毒闭肺,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毒攻喉,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药。③其他疗法:对麻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苏叶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预防: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按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并隔离观察21天。
讨 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本组病人病发夏季,特别注重高热护理,把握体温与出疹的辨证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2008年11月5日,榆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某中学2 004人接种减毒活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030103,生产日期:2008/03/30,有效期至2009/10/23)发生过敏性紫癜 1例,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14岁,于2008年11月5日经常规皮肤消毒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注射减毒活疫苗0.5 mL,用自毁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无锡市宇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815,失效期201008,针号5﹟×25)。翌日下午发现双下肢出现紫色丘疹,大小不等、压之退色,第3天瘀点增多、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遂到县人民医院就诊。体检:神态正常,体温36.8 ℃,腰部以下的皮肤、双下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紫色丘疹,有出血点、压之不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血凝时间,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后,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因接种麻疹活疫苗所致),经采用抗组织胺药、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经调查患儿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过敏史,接种前后未服用其他药物。并且在2岁之前接种过(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甲肝、乙肝疫苗等)。本次接种同一批号麻疹活疫苗的2 003人未出现过类似过敏反应,所以尚未能排除病人个体差异。
2 护理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致敏原不明确,常迁延不愈,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对2005年5月~2008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用穴位埋线,配合中医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9岁。病史最长者12年,最短者4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寒束表型16例,风热犯表型25例,胃肠湿热型8例,气血两虚型11例。
1.2 治疗方法 自制穴位埋线针(取9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尖端磨平,针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锐,且使针芯长于针管尖端1mm),2cm长的00号铬制羊肠线数根,以及镊子,注射器。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辨证取穴后,在选用穴位处用龙胆紫标记,然后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进针点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浸润麻醉,用镊子将消毒好的羊肠线放入埋线针针管前端,后端接针芯。左手拇食指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将针刺入穴内,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线头不能露出皮肤,针孔处消毒后外敷创可贴。1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
2 中医护理
2.1 一般护理 维护病房环境的清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扫床及清扫地面时尽量避免扬尘。关注气候及天气变化,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热刺激。尽量追寻发病诱因,因患者多属于高敏体质,故发病期间不要食用鱼、虾等易敏物质,若有条件,可行过敏原检测。告之患者避免抓挠,不可自行乱服及外用药物。患者穴位埋线后要加强埋线针眼的护理,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2 中医心理护理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致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与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变化状况,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情是战胜疾病的法宝,能促进疾病的痊愈。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及瘙痒不适等,心情烦躁抑郁、痛苦焦虑,常导致肝郁气滞等,因此,我们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语与患者亲切交谈,解释本病的发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实回答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尽量打消其顾虑与不安等疏导患者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气机通畅,阴阳调和,这才能使疾病迅速治愈。穴位埋线治疗是种有创治疗,患者会有一定的痛苦,治疗前要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疗效。
2.3 分型护理 风寒型: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规律的生活会使人体强健,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尽量不用凉水洗漱,易食温热性食物,服用姜糖水、姜枣茶、当归生姜排骨汤等以疏散风寒,不宜食用寒凉、肥脂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阴寒湿浊内生。取穴:曲池、肺俞、足三里。风热型:平素避免热邪入侵,做好防护,如烈日酷暑防止日光曝晒,出门应带草帽,穿宽大衣服;因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等,要尽量安抚患者不良。对有吸烟者,应劝导其戒烟。中医有“医食同源”之说,病人饮食总的原则是清淡、易消化,忌用酸辣、酒类、肥甘厚腻等助火生热之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取穴:曲池、风门、肺俞。肠胃湿热型:注意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因本型患者瘙痒较甚,古特别要嘱咐患者修剪指甲,避免瘙抓,内衣宜选宽松柔软棉质品,勿穿化纤紧身内衣,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饮食宜清淡,不可暴饮暴食,如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及鱼、虾、蟹、海鲜等助湿生热食品。发病时注意观察是否伴有腹痛,及腹痛发生或持续的时间、部位及有无压痛。如腹痛剧烈,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取穴:足三里、丰隆、脾腧。气血两虚型:此型患者发作较频,病程比较缠绵,首先要树立患者治疗本病的信心,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宜加强营养、多食大枣、核桃、冰糖、梨等及服用银耳羹、参芪排骨汤等益气养血之品。加强体育锻炼,诸如跑步,气功等以增强体质,减少复发次数。取穴:足三里、血海、脾腧。
传染病不但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随时威胁着周围人的身体健康,家庭隔离与消毒千万不可忽视。
家庭隔离是将病人安置在尽量避免与家中成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环境中,无条件者可建立以床周围为单位的小面积隔离区,隔离的措施概括为四个分开,即:分开吃、分开住、分开用、分开洗。具体措施要弄清楚所患病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隔离。
如果患的是消化道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等,隔离应以分开吃、分开用、分开洗为重点,病人不要和家里其他人合餐。吃剩下的食物不要给其他人吃。不能给小孩喂饭、喂奶,更不能让病人做饭,病人的洗漱用具、被褥、碗筷、水杯、脸盆、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与其他人分开,单独使用保管洗刷消毒和放置,不是护理病人之必须。健康人尽量不要去接触病人或病人用过的东西。为了及时消毒可在病人床旁准备一盒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接触病人之后将双手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钟,如无过氧乙酸,市场销售的84消毒液也可以,或用肥皂水反复彻底冲洗双手多遍。
家里其他人在病人患病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最少要做到饭前便后多洗手,对病人的餐具每天洗刷后最好进行煮沸消毒,其他用品能煮沸的也可以进行消毒,煮沸时间为30分钟,对不能煮的物品,如被褥、衣服书报等,能浸泡的可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清洗,不能浸泡的可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并注意翻晒。病人的大小便、痰、呕吐物、脓血等排泄物要用漂白粉或石灰消毒或掩埋(漂白粉与排泄物之比为1∶4,或用20%-30%漂白粉乳剂)病人接触过的家具表面,门把手,床头、地面、农具等可用0.5%过氧乙酸液喷洒或擦洗,房屋门窗要保持通风。
【关键词】增强 螺旋CT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71-02
CT增强检查就是通过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层次对比,从而增加分辨率,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是放射诊断常采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我院对做增强CT的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药物的观察与护理,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72岁。检查部位主要为胸部和腹部。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CT增强检查病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担忧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心理护理能较好地解决病人在治疗检查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1],护理人员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向患者介绍CT增强扫描的方法,优点,安全性以及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解除病人的疑问和紧张心理。通过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控制消极情绪,从而帮助病人保持最佳身心状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检查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碘过敏试验常规所有病人在增强检查前,均应行碘过敏试验,试验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护理人员应熟悉造影剂性能,不良反应,并发症,并准备好急救器械和药物,如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使用碘海醇1ml静脉注射,观察20min后无不良反应,即患者自我感觉无全身发热、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为碘过敏试验阴性,阴性者为适合该种造影剂患者,可行团注法注射造影剂。
2.3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CT增强检查的患者留置静脉针时,穿刺的血管选择应慎重,尽可能一次成功,因高压注射器压力高、注射速度快,最高流量达3ml/s,所以应选择粗而直、不易穿破的静脉血管,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等。为方便扫描一般选择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时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cm。穿刺部位须稳妥固定,将头皮针软管固定在穿刺部位上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使之能随机床移动,以免高压注射时针头移位滑落血管外造成造影失败。
2.4 变态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轻度过敏的患者,有的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有的恶心头晕、全身发热,并有少量散在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感。医护人员应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并继续做好解释工作。恶心症状很快消失,出现这些单一症状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有荨麻疹者可给予扑尔敏口服,一般荨麻疹在30min左右就会消失;中度过敏患者,患者除恶心呕吐外,有的还会出现心慌、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发音困难、呛咳等,出现上述的反应立即终止注入造影剂,同时注意观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对症治疗,给予抗过敏如口服扑尔敏,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g及地塞米松5~10mg。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经过治疗,症状一般在1h左右就能消失,观察2h,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方可。
2.5 健康指导
询问腹部扫描的患者2天前是否食用带渣、产气多的食物,膀胱扫描的患者是否憋尿等。CT扫描前不可做胃镜检查,如果已做胃镜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可推迟4h或次日扫描。钡透患者则应3~7天后做腹部CT检查(待钡剂排泄完),以减少钡剂产生的伪影。腹部扫描前禁食12h(急诊除外)。肝、胆、脾、肾在扫描前须口服2%~5%泛影葡胺液500ml,使胃及十二指肠充药,10~15min后开始扫描。盆腔、结肠、直肠在扫描前口服2%~5%泛影葡胺液600~800ml,30~60min后进行扫描,或用1%~2%泛影葡胺液2000ml灌肠后扫描。
2.6 讨论
随着CT仪器的改进和完善,CT检查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广泛使用含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提高病变组织同邻近结构间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或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形式,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测率,且可对病变组织类型作出判断[2,3]。为了取得满意的CT增强扫描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CT室护士,对每一例增强检查的患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药物过敏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以便选择应用造影剂及预防用药;检查前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和交代好需患者配合的事项,提高增强检查的预期效果;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非离子型造影剂[4],严格掌握造影剂的量,注射速度,并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注射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立即停止并抢救。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
[2]陈其奎,何兴祥,朱兆华.消化疾病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134.
(1)恐惧和紧张。
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被隔离的事实,缺乏心理准备,加之隔离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传染性且病情比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
(2)无效性否认。
约有50%病人产生无效否认行为,一般发生在入住隔离病房后第二天开始,第三、四天达到高峰。有时候对一些疑似传染病的患者需要隔离,但患者表现不典型或者病情轻微,所以往往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或者认为自己病情比较轻,不需要隔离进行监护治疗。
(3)“隔离综合症”。
患者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种综合症。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
(4)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对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对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总感觉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5)愤怒与敌对。
患者得病被隔离后,心理极不平衡,认为认为受伤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只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发生在别人身上。最终导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卫机制转移,表现为对家人和医务人员面带怒容、双眉紧锁、尖叫等
(6)孤独与忧郁。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7)对各种仪器依赖心理。
如对一些肺功能障碍或者呼吸衰竭的病人要用到呼吸机,长期机械通气,习惯被动辅助通气,产生依赖,担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机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发生,患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二、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1)疾病认知所致。
不良心理反应,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例如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上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因为麻疹患者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这样,对保护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处。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严重,只需对症治疗。而如果认为麻疹被隔离是很严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起心理问题。
(2)治疗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会引起患者心理问题。[4]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引起情绪抑郁、易激动、妄想、幻觉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绪抑郁、定向障碍、坐立不安、欣快、短暂的兴奋状态。同时有些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因为容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惧不适。
(3)病室环境所致。
隔离病房单调的空间和医疗设备的摆设,容易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时隔离病房一般谢绝探视,病区保持安静,容易导致患者分离性焦虑;而病区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医护人员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三、隔离病房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一)稳定患者情绪
隔离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顾虑重重,常失去治疗信心而悲观失望,甚至想自杀。这些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恶化。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病人,热诚关怀,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属的紧密配合,满足病人情感上的需要。[5]稳定病人焦虑情绪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病人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能使病人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二)加强与患者沟通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与患者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等,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在布莱尔发表声明之前,有关他的19个月的幼子是否接种过麻腮风疫苗之风波在英国闹得沸沸扬扬。保守党议员朱莉・柯克布赖德当面质问布莱尔说:“我们是政客,我们告诉公众做什么。我认为,公众有权知道我们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与他们应用同一标准。”英国议会下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伊恩・吉布森也强调说:“布莱尔应当向公众说明,他的幼子利奥是否接种了麻腮风三联疫苗,因为公众在复杂的科学问题上是向‘领导看齐的’。”
引起争议的具体原因是,布莱尔夫人娘家的一名幼童患上了孤独症,一些医生和家长认为是注射了麻腮风三联疫苗造成的。据此,公众怀疑布莱尔怕自己的孩子出危险,而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开始,布莱尔夫妇对此质问一直保持沉默,这更引起了人们对麻腮风三联疫苗安全性的担忧。于是,怀疑的目光,不客气的质问,加之媒体凑热闹,使布莱尔终于沉不住气了,不得不站出来,火气十足地发表了上述声明。
麻腮风疫苗防病功不可没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婴幼儿中流行。正常婴幼儿接触病人后,绝大多数会被感染而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喷嚏、流涕、咳嗽、声嘶、流泪、畏光、结膜充血、眼睑浮肿,也可有呕吐、腹泻的症状。轻型麻疹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少而色淡,并发症少。病情严重的麻疹,患者发热高达40摄氏度以上,早期出现大量紫蓝色融合性皮疹,呼吸、脉搏增快,发绀,常有谵妄、抽搐、昏迷的症状。疱疹性麻疹,其皮疹呈疱疹性,内含澄清液,周围有红晕,甚至呈融合性疱疹,患者发热高,症状重。麻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注意护理,保持室内清洁、温暖、通风,鼓励多饮水,吃易消化食物,保持眼、鼻、口的清洁。再就是根据其发热及并发症给予消炎、止咳、解热的药物。流行期间,托儿机构暂不接收患儿入托。易感儿应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该病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其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腮腺肿大往往先由一侧开始,1~4日后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疼痛明显。其预防治疗的措施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隔离和对症治疗。饮食以流质为宜,应避免饮用酸性饮料,保证液体摄入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b)-0158-02
过敏性皮炎属于临床常见皮肤病[1-2]。该病以斑丘疹、荨麻疹、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病人健康。引发过敏性皮炎的常见过敏原包括:食入性过敏原,注射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及吸入性过敏原四类。过敏性皮炎病因复杂,每类过敏原均可引发相应过敏反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早治疗,合理护理是过敏性皮炎治疗的重要举措。优质的护理服务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饮食护理对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积极作用,选取该院皮肤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过敏性皮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6例过敏性皮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全部患者均符合过敏性皮炎的相关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21~61岁,平均(40.9±6.8)岁;其中,7例化妆品皮炎,11例接触性皮炎,5例药物性皮炎。治疗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0~61岁,平均(40.8±6.9)岁;其中,6例化妆品皮炎,13例接触性皮炎,4例药物性皮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合理处理伤口,基础护理及药物护理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2.1 常规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温度及湿度适宜,通风良好,以利于患者休息。在治疗及康复期间,护士应告知患者尽量减少日光下活动的时间,做好防晒及防色素护理;避免低温及高温刺激;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介绍过敏性皮炎的病因,病情,治疗措施等,以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此外,护士应告知患者避免皮肤刺激,如禁止热水洗烫,涂抹刺激性强的药物,肥皂水擦洗及搔抓皮肤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常出现瘙痒,皮疹等症状,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应激。护士应注重与病人的交流,耐心解答病人疑问,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
1.2.2 饮食资料的收集 护士应详细收集病人的饮食资料,以掌握病人饮食习惯。护士除应了解患者的用餐时间、用餐次数、摄入食物种类、摄入量等;还应了解患者食物喜好,是否存在食物过敏史,患者消费水平及食物来源等饮食资料。此外,护士还应了解现阶段使用药物或者补品对患者饮食情况的影响。护士应注意患者进食方式的变化,如胃肠造瘘、静脉营养及鼻饲等对饮食的特殊要求等。
1.2.3 饮食护理 过敏性皮炎患者入院后,护士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饮食与过敏性皮炎的密切关系,告知患者食疗对疾病康复及治疗的重要作用,以增进患者依从性。①禁食刺激性食物,禁止饮酒。叮嘱患者不可食用酒类、花椒、生蒜、海鲜、辣椒、生葱等食物。②限制多脂多糖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和甜品等。③鼓励患者多饮水。皮肤损伤过大的患者,渗出液较多,体液丢失较多,多饮水,不仅利于体液的补充,也利于有害物质的排出。④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瘦肉等。保证患者每天摄入(3 000~4 000) kcal的热量。⑤密切观察患者食疗效果,并做好记录。
1.2.4 生活护理 日产生活中我们会不注意的接触到很多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而导致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绝大多数接触性皮炎均系化学刺激物引起、如药物、染料、洗涤剂、化工原料、避孕用具、表带、染甲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应注意各种动物皮毛,某些动物如蜂类、蝶、蛾等昆虫而引发的过敏。发现自己对化妆品有敏感反应,应停止使用,切勿因一时贪靓而使肌肤恶化。如一定要上妆,可利用重点化妆法,画上眼线,涂点睫毛液,再涂上自然而亮泽的唇膏,同样能塑造出极具神采的妆容。平时患者不要用手频繁的触摸患处,这样很容易受到感染。烟、酒会使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症状加重。所以,过敏性皮炎患者应该戒烟戒酒。过敏性皮炎患者,不要用太热的水洗脸,以避免刺激皮肤,更不能用香皂,其中的碱会加重过敏性皮炎的症状。用温和的洗面奶洗脸,不涂任何护肤品,可降低发炎的危险。
1.3 效果评价
痊愈:患者皮损完全消退或者仅留有色素沉着;患者脱皮、瘙痒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皮损消退>60%,偶有结痂和瘙痒。好转:患者皮损消退范围为30%~59%,但仍然伴瘙痒症状。无效:患者皮损消退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