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术创新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术创新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技术创新概念

第1篇

一、概念书籍的发展现状及材料运用趋势

概念书籍设计的出现标志着书籍设计的概念化与空间多维化趋势的形成。作者赋予书籍“灵魂”,而设计师则赋予了书籍不同的形体。概念书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白纸黑字”传统展示形式,设计师不仅需要关注书籍的装帧审美,更要重视书籍装帧与内容之间的精神交流与空间交流,现代新型材料的蓬勃发展必定能为概念书籍的设计创造无限可能性。当书籍内容的“灵魂”与整个书形融为一体时书籍就会产生情感,但是这种结合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各种限制,比如:造价高昂、造型奇特、体积庞大不易运输等。所以目前很多概念书的设计往往只是在概念上有所突破,市场推广及应用还不理想。目前国内概念书设计在材料运用上已有所突破,但是严格意义上很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书籍,只是原有书籍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装饰的性而已。虽然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运用多种不同材料会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但是受到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及整个宏观市场需求,有部分设计师还是挺身而出冲在设计创新道路的前沿。材料与概念书设计的每次结合都好比时装会,它预示着未来书籍设计的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走向。材料在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也必将多样化,并呈现经济低成本化、制作工艺简单化、环保再生化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艺术定位

(一)材料在概念书中的情感定位

概念书籍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选择什么类型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喜好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同样需要考虑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现实需求,恰到好处的材料视觉张力与人的视觉感产生强烈的碰撞,才更有助于拉近书籍与读者间的情感距离。繁杂精细的造型给人精致奢华的视觉反应和心理作用,手工制品本身就是作者与材料之间情感交流的物质化表现。因此,手工制品相对于流水线产品更有亲切感。手工制作相对流水线产品在工艺制作难度上更强,《ALPHBET》的书籍设计镂空细微线条的工艺叹为观止。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形态定位

形态在概念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设计师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要考虑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去面对消费者,什么样的形态更符合书籍本身的内容?不规则的物体给人个性的心理影响,与规则的物体相比自由的形态更加活泼,灵动,张弛有度可以放松人的情绪。当赋予了概念书形态之后就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利用材料的可塑性,精心制作。这套概念书是由美国设计师BrianDettmer创作,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理念,利用木质进行镂空制作,随意的层次,随意的造型,将自由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精细的雕刻深深打动消费者,这时吸引消费者的不一定是文字信息而是不规则造型带来的饕餮视觉盛宴,这就是视觉美观对读者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色彩定位

材料的抽象视觉要素有其可视性和可触感构成,其中包括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等。因此,材料本身也是有性格的,或粗狂,或细腻,或明快,或温和。

1.材料在概念书中的传统色彩美

大自然的产物给人淳朴温和的感受,书籍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在书籍视觉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印制技术和工艺来完成,这样的结合可以加强读者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再配上文字,最后读者不光光是和作者进行沟通,和大自然,和书籍设计师之间也有喃喃细语。一本《心情日记》记录了作者的心情,也记录了设计师纯真向往自然的心情。

2.材料在概念书中的现代色彩美

色彩强化了书籍外在造型的情感,绚烂的颜色给人愉悦的心情,质朴的颜色给人原生态的享受。一组名为《NYCFriends》的作品,运用清新的绿色与质地细腻的木片结合,淡雅的颜色小巧的造型如朋友般亲密的感觉。好的书籍将它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相揉嵌,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空间,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书中的文化意蕴。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运用理念

(一)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1.材料的再利用

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市面上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纸质的,众所周知纸浆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不同加工方法制得的纤维状物质,现主要是以木浆为主,树的成长周期远远大于人类的使用速度,并且人类的生活各方各面的依赖树木,树木这个大家族在就被人类折腾得支离破碎了,因此为“纸”找个可循环利用的替代品迫在眉睫。一个名为《发现》的概念书,利用废旧的报纸做成,虽没有文字,但是每打开一个柜门就是一种发现,发现里面是空的,发现里面有一个奇怪的物体,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被称为行为上的概念书。这个设计新颖在书的内容有读者自己去填充,“发现”既是主题又是内容,在读者的阅读行为上做出突破。好的书籍设计不仅包含了书籍的本身的造型更注重书籍的趣味性翻阅的互动性,它不仅是盛放文字的载体还能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的发展空间,概念书存在于传统书卷与现代书籍相交融的三维空间里,创造力赋予概念书设计主观性,引导读者拂去书的嫁衣,寻找书籍内容的灵魂,萌发无限自由想象。

2.材料的使用周期

新材料的运用除了考虑到成本以及是否可再利用,还应考虑到书籍的使用周期。纸质的书往往使用周期短,易磨损,原料来源局限,污染大。用麻布为载体做成的概念书,这样的材料弥补了纸质材料易磨损污染大的不足,使用起来更有手感,使用寿命较纸质的书籍更长,并且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的污染轻与造纸,不足的是纯手工制作成本高。但是这种材料做成书之后并不是就失去了再利用的价值,可以将它做成各种包袋等等,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意,也别有趣味。

3.材料的原生态

一组名为《察言观色》的概念书籍设计。意为“察江苏方言,观百姓脸色”,定义为“来自自然的书”。方言作为民族文化透着自然的日月精华,将它放入书中,书也被文字感染,这组作品选用质朴的“构皮纸”与“麻绳”色调协调,利用构皮纸的有的粗犷纹理表现淳朴,更重要的是它们和方言一样都来自民间,质朴的气息相互感染,恰到好处的工艺结合让人好像触到了语言,嗅到语言,看到语言,被每本书的独特气场所感染。作者还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将“一本本书”延生成“一个个书”,取名为《只言片语》意在:只言、片语汇聚成缤纷的千言万语,千言万语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

(二)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作品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被称为理念定位,好的设计作品,理念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本书的灵魂在于书的内容,书籍设计的内容在于它的设计理念,两个灵魂的契合令作品达到令人瞠目的效果。

1.趣味性

在哲学上“人”与“神”“物”是相对,人本思想独立于物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人本就是说,人虽相对“神”“物”而存在,但是人主宰物,人是核心,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不能舍本求末。图8看似一本普通的书,但是经过分解重组之后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多了乐趣,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愉悦了心情,这个作品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它的可重组性,且相对于其它的概念书籍设计而言便于运输,置于屋内可自由变换造型,非常有装饰性。如果加以改造为儿童书籍定会备受家长的青睐。

2.阅读自由化

在《察言观色》中作者放眼去看世事,观察每个人的表情,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沉浸在方言这一独特的文化带来的独特趣味中,或捧腹大笑,或摸不清头脑,或意味声长……本书的装帧设计成无装订的自由版式,让阅读有了随意性,自由性。所有插画均为夸张的面部表情特写,这被作者称为“相由心生”的剪影,和《察言观色》的文字、装帧一样洋溢着大自然的味道。

四、结语

第2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书籍设计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书籍形态的更新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设计是一种基于传统书籍,充分体现书籍个性内涵,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新形态书籍形式的探索,就概念书籍设计中的形态语义进行探讨研究,阐述概念书籍形态语义的特征及表达,以期对书籍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对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语义设计的探索,应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为人们提供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书籍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期的书籍形态即不是现在的书籍形态,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书籍的形态也经历了从原始到古代再到现代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可谓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书籍雏形。从早期的龟甲、兽骨,到把文字刻在陶器、青铜器、石碑上,再到把文字写在竹简上,逐渐形成了早期书籍较完整的形态。此后,书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木牍、缣帛等都被用作书籍的材料;纸张的发明给书籍带来了飞速的进步,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装订方式,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蝴蝶装、折页装、线装等,该阶段的书籍形态已日渐完善趋向现代书籍设计形式。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依靠不同形态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积累、流传并延续。因此,纵观书籍形态的历史进程,展望书籍发展的未来,受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日益多样化的影响,多元化也将成为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现代的六面体书籍形式的形态,虽然在现代人们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不会有人去疑问?但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书籍新的形势和形态一定会替代现代的书籍形态,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浪潮波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事物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业完成了由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的飞跃,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信息传送无处不在,地球也终于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通过信息的传播,这些“了不起的信息”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态度、观念、习俗等,像电子书的出现,一本电子书可容纳几万册书籍内容,这对六面体纸张书籍也是一个巨大冲击。因此,六面体纸张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会很快失去,代之于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新的社会诉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书籍设计,对书籍设计的概念、角色、特点、评价标准等要素做新的界定和研究。时代要求我们更新设计观念,使书籍形态体现时代特色,通过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语义设计,找到一条适合未来书籍发展的道路。

那么何为概念书与书籍形态语义的表达呢?形态,即为“造型”与“神态”,形态能够传达书籍的内涵。形态设计即是形态语言的本质、意义,形态语义的结构变化要准确表达书籍的内涵、体现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中的所谓概念设计是围绕设计“概念”而展开的,“概念”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设计产生于一般规律,并以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对象的本质内涵,是对未来设计样式具有开发性的构思。概念设计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形态并非是单纯的封面设计,也不仅限于图像、文字、色彩的构成形式,它应该是容纳文化的立体构筑物,是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材料,如各类高品质特种纸、木材、金属、泥土等材料和各类特种印刷、手工制作工艺,为我们探索未来书籍的新形态带来很多启示,它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也可以启示未来书籍的设计理念,是外在和内在形神兼备的生命体。概念书籍形态语义设计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它对独特个性和前卫理论的强调。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貌,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精神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让读者阅读起来方便、易读、有趣,具有艺术性,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本好的书籍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其概念书籍在畅销,如: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大型超市里看到的正在销售的一册《大自然》的书籍,每打开一页的文字旁都有立体的实物场景展开,并且伴有音乐的声音同时响起。当有火山爆发或水的流动时,同时火光的闪烁和蓝色水的流动也展现出来,形成一立体的有声有色的能充分体现大自然的景观,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再如:一册《海洋动物世界》的书籍,封面上突鼓着两个滴溜溜转动着的大眼睛,当你翻动每一页时,每一页的动物眼睛都共同使用这一对突鼓的转动着的眼睛,很是有趣、别致、吸引人,把一个呆板的平面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动的可爱的书籍。

其实美国对概念书籍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他们十分关注概念书的拓展,到现在为止超市里已经有许多较为成熟的不同形态的书籍在销售。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也已经走在前列,如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书籍设计师,在书籍设计形态上已抛开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特有的创造性设计语言和视觉信息编辑,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当代的书籍设计不再受其传达信息载体的性质的限制,而是把书籍设计视为一种造型艺术,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已可以成为使用、欣赏、品味、收藏,具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目前,我国就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概念书来看,有极具趣味性的幼儿立体书、方便小巧的电子书、抽象个性的装饰书等。书籍也开始突破传统书籍形态的束缚,思路开阔,、创意大胆,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努力寻求新的书籍形态设计要素,寻求个性化的、无定向的创新活动,它为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在中国历届书籍设计展览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新颖有个性的作品。如:设计者把文字“写”在衣服和用具上,这不仅使阅读变得有趣,而且一改人们不愿意读书的惰性。又如:我们熟悉的纸杯,在上面涂上一层蜡,用手触摸后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如果在杯子上都印文字,每一个纸杯便相当于书籍的一页,读者可以边饮水边看“书”,待水喝完,书籍也阅读完,和乐而不为。在教学中,许多艺术院校也把其作为一项研究探讨的课题,教学生去探索创新。如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老先生的学生作品《飘》封面,灌进流动的液体和真实的浮萍,通过触摸及翻阅,他都会随着你的节奏而随波逐流,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飘的漂浮不定的存在,此书是记录了一个北漂成员的四年生活;有如学生创新形态书籍作品《童年回忆》,设计了许多孩子喜欢玩的六面体的方木块,在每一个方木块的六面体上,四个面都写有不同的文字,每一面拼起来都是一个故事,在另外两面上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孩子在玩木块中不知不觉可学到一些知识,很有意义。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要发挥创造性的、积极性的、启发性的思维模式进行书籍设计,为书籍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作为探索的起点。要全面尝试材料、形态,甚至气味、声音,如我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爱上咖啡滋味》,它的封面是咖啡色的,是用深浅不同的各种咖啡色纸张传达了关于咖啡的传奇魅力和它的地域风情。南海出版公司的《香》,精致地选用了带有香味的油墨来印制书籍,打开书籍,散发出一缕缕菊香,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一种实践性的书籍创新,这种创新突破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和阅读习惯,并为概念书籍设计开启了新的思路。其意义就是为知识的接收和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宽阔的渠道,更好、更直接地去表达、挖掘、延伸作者的思想……

第3篇

启发式数学教学数学概念二面角教学设计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因此,探讨数学概念教学的规律,一直是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过程发生在个体头脑中,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有效的数学概念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演到抽象运演的过渡阶段,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用概念形成方式学习,突出概念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感悟概念的本质特征。

一、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有待关注

1.教材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空间几何的重要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在必修2中重点揭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求二面角大小的问题留在选修2-1中运用向量工具来处理。在必修2第2章第3小节,二面角的概念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之后,又一个要学习的空间角,为以后从度量的角度揭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垂直关系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二面角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只是用“水坝面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和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所成角度”作为例子,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入二面角,再讲解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二面角模型来源于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抽象出二面角的过程,但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不紧密,也缺乏动手操作。虽然有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但总体上缺少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实现有意义学习,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机械记住意义和模仿应用。那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进行建构学习?本文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一个设计构想。

二、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2]。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中国的教学瑰宝,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它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注重启发式、实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由此彰显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式数学教学强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悱”的数学教学情境,以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生和发展[3]。其关键在于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想数学”,使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和情感的困惑阶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其头脑内部展开激烈的思维活动。就目前研究内容而言,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设计探索很少;融操作方式于具体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更为鲜见。因此,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值得深思。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为:概念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愤悱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由原来的自以为知逐渐承认自己的无知,进入困惑的状态,从而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的理由,以此产生内在学习需求;在困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从而到知其所知。强调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

三、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此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二面角的平面角”课题为例,按照概念形成的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数学教学理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对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运用的积极尝试。

1.辨别刺激模式阶段——提供操作背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

背景一:教师把笔记本电脑缓缓打开到某一位置。

背景二:把门缓缓打开(使门与墙面所成的角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背景三:翻开一本书(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教师边操作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否感觉到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在逐渐变化?

【设计意图】:波利亚说:“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是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高一至高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属于经验逻辑型,一定程度上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性材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逻辑关系。对于抽象概念来说就是指如何使学生把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上述设计中,教师的操作和提问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要素信息显示得比较明了,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和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的机会。

2.分化抽象、提出假设阶段——使学生感受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角哪一个大?何以见得?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用什么工具来量?怎么量?

凭着直观判断,大部分同学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用量角器度量门与墙面和地面的交角;笔记本和书可以立起来,度量其与桌面形成的交角。由此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度量,但这样的理解存在缺陷。

【设计意图】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精炼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具备一定的严格性,做到步步有据。虽然三个角看上去一样大 ,但为了使学生懂得精确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有必要进行代数度量,仅凭观察是不能完成的。以此从两个角度需要引入概念,一是实际生活需要,二是数学内部需要,使学生感受到学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必要性。

3.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阶段——创设“愤悱”情境,形成疑难和困惑

检验过程中突出变式的作用,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愤悱”情境:①学习机的图片。②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必须使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对于“门与墙所成的角”、“笔记本的展角”、“书的展角”,学生可以使用降维的方法找到平角度量。因此,学生原先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是,对于多媒体所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却又很难找到恰当的平面角来度量它的大小。前后问题情境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漏洞得以暴露,直接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概念的积极性。

4.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阶段——启发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抽象和概括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角的定义和构成,类比得出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如何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

对于学生学过的两个空间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是将其转化为平面角进行度量的。怎么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呢?请学生重新观察“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我们能通过度量平面角得出。所度量的平面角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大家在幻灯片上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没有发现“平面角”?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呈现三个提示性问题:

角的顶点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射线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两边与棱有什么关系?

通过思考、讨论、类比(“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归纳,学生可以得出以下几种思路:思路一,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此点作一个平面和这条棱垂直,这个平面和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相交于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思路二,在二面角的一个平面内任取一点,过这一点作另一个平面以及棱的垂线,连接两个垂足,得到一个角。思路三,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这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垂线,得到一个角。

针对上述探索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三种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哪个角是要找的角?学生思考归纳后,指出:三种方法得到的角都是要找的角,其本质是相同的,都可以用来度量二面角,但第三种思路较为简单明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和类比的数学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作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论证,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且,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的重要性。

5.形式化表示概念及应用阶段——学生经历概念的数学化表征及应用过程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这个角是否唯一?

教师和学生共同抽象、概括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形式化定义,并使用以下启发性提示语。

(1)请学生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叙述“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2)探讨概念学习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设计意图】“唯一性”是数学思维严谨性的表现,在探索时要启发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开其意,达其辞”。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通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请学生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指出如何度量①学习机展开的角度②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深刻理解,并有利于学生合理的数学观的形成(例如,数学概念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自然而然引入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并有着广泛应用的;其定义是合乎情理的;探索数学是有趣的等)。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难、问题,经历必要的困惑阶段,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并体味到已有概念不够用了,才需要引入新概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力求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自然、合乎情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思考方向、思考方法、思维策略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真正努力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表达。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培养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new discipline, it i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disciplin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subject, the strong practicality, contents updated quick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re closely linked, so to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quirement also is quite high. From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ovide plenty of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of time and space is the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to develop innovative approach;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etc explored.

Keywords: curriculum concept,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多用鼓励赞赏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批评等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他一些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无论课堂讲授、教师或学生演示还是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应属于“跳一跳,摸得到”的,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该是有实现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

二、 提供充足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创新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要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没有时间保证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同时创新的思维空间是指学生面对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价值性。所以,没有思考的时空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就不能产生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然也就不含有创新意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的途径。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自主学习要关注探索,体现自主,重在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取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所以教学应当是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能够对所学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自主探索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自主学习应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疑难问题提供给其他同学,通过共同讲座、探究、寻求共识。这是一种学习上的整合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能力得以发挥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第一,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第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五、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5篇

在现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企业管理现今的模式创新情况,对其管理创新理念与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实现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推动企业经济的基本战略目标,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在社会转型模式的大背景条件下,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对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企业的管理创方面的积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社会转型背景;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管理模型

现在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型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目前,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技术是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在这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理念与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利于不败之地的重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对我国与国际世贸组织更深层次的合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意义,企业只有顺应知识信息时代背景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才能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向上。所以说,根据社会转型模式下的新型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及时的掌握主导权,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

一、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概况

在新的知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之间找寻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从封闭模式到国际开放模式的经济转型,使企业紧随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脚步,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传统企业发展固有的单一模式,跟随国际发展战略走上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对我国目前状况下,企业在创新发展改革之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企业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方面管理的匮乏。从我国各企业现今的创新发展情况来看,要全面的实现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的生产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且保持对生产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视,把创新理念放在发展的第一位,顺利的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型。其次,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必须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从精神面貌上体现企业的整体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企业运行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保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水平的主要体现,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二、企业在社会转型模式下的管理创新理念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进行明确,在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抓住管理理念创新这一关键阶段,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改革,与新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企业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满足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企业的模式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也包括了多种创新模式转变的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全面发挥才能彻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转型。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将企业的创新力与新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从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创新的本源发展,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改革方向,我们要从企业的观念改变与制度创新出发做到企业文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从理念创新发展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计划,综合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情景的构建和提出概念模型,而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转型背景与国际的企业管理标准决定的,由管理项目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条件创新与管理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成。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模型,通过传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现今的世界背景的传统理性是其主要原则,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验与逻辑的升华延续,我们需要将其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以实用性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传统理性的应用已经存在了许多不合理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时需要判定其实用理性,通过企业实践进行实用验证,从而剖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与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相一致时,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两者不一致,可以通过适当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改进或重建,直到一致为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可以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及企业管理上实现综合性的水平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42

第6篇

信息产业从不缺少热点,并常常让人目不暇给。仅近几年,就纷涌出3G、SaaS、多晶硅、上网本、社交网站、云计算、虚拟化、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在英文或中文名后附带了1.0、2.0、3.0等数字标识的新名词和新概念,成为业界热点甚至时尚焦点,被宣传,被提起,被追逐,被热捧,既给产业界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混乱和喧嚣。

可以将信息产业界的热点粗略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变革性影响的技术和产品。它们能够引发新的应用需求,营造广阔市场空间,推动信息产业飞跃发展。无论计算机、手机,还是互联网、通信网,或者数据库、图形界面技术,都属于此类。第二类是具备创新实质的技术、产品和理念。虽无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形成新的价值,推动产业进步,如数码相机、上网本。还有一类就是仿佛新鲜的名词或概念。虽然听起来很美,也着实被大众热捧,可细细分析,会发现这些概念虚多实少,技术含量偏低,炒作成分居多,难以真正成气候。但就是因为其新、其热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名气,在于概念的渲染,反而容易为越来越多似乎懂得的人提及,被有意无意地加上重重梦幻般色彩。于是乎,在漫天遍地的宣传攻势和舆论攻势下,众多企业和用户不留神间就会成为“概念传销”的下线。也还是因为缺乏实质和内涵,这些新热点往往难以持久,靠炒作聚集起的人气往往难以转化成实际效益。太过喧嚣的热潮来得快去得更快。

客观来看,当前信息产业正处于技术创新的低潮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或显著市场价值的新技术较少,多数创新都集中在业务模式、商业模式方面。虽然模式创新也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并确实有过不少成功范例,但也有许多属于前述的第三类热点――只是缺乏内容的名词和概念,且不乏“新瓶旧酒”的包装。也正因如此,加上现时社会对注意力经济的重视,对这些名词、概念的宣传规模越发扩大,喧嚣程度甚至胜过去年6100点时的股市。

要实现企业和产业的真正发展,必须有真本事,有择定并坚持正确道路的能力。随着技术创新低潮期的持续,业务模式、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会越来越多,会有更多所谓的创新概念混杂其中,唱颂的声音也会更大。但越是在喧嚣的舆论及产业环境下,越是要静下心来,不刻意抗拒潮流,不断然拒绝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骚动,而是能深入思考,努力认清各新名词、新概念的本质,尽力剖析清其技术实质和业务实质,才能做到成竹在胸,谋定而后动。

我国是信息产业后发国家,在技术、产品、模式等方面还处于跟随阶段,对业界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学习实践的愿望更强,对先进国家、跨国企业所倡导的产业发展热点的追随速度和力度相对也更快、更大。这种热情对产业发展是积极和有益的。但若对新概念尚未有清醒认知就盲目追随,则容易掉入“概念陷阱”,不仅难以成功,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7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家禀赋;熊皮特创新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87-02

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得到企业积极践行的同时,在学术界也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诸多学术研究成果。但综观起来,有关企业家禀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阐述尚不多见。而在许多实际案例中我们都可以深切感受到企业家禀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

一、熊皮特创新理论与技术创新定义

首次提出系统的创新理论,成为研究技术创新问题的开山鼻祖的是奥地利学者熊皮特。他在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1)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皮特的创新概念涵盖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一切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与技术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技术不直接相关,但其目的是要产生效益,获取利润。

迄今为止,国内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术创新的定义,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与熊彼皮特的概念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

依据熊皮特的创新概念和我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提炼技术创新的含义,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并最终产生市场效益;(2)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借助于技术手段而实现的经济行为;(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市场实现程度。其成败和绩效的最终评判指标不应该是技术指标,而是经济指标。

三、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禀赋

正是技术创新的内涵决定了其与企业家禀赋的息息相关。

所谓企业家是指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具有特定素质和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充满激情、洞悉未来、把握机遇、勇担风险是企业家与生俱来的禀赋。而这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

(一)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眼光

理解了技术创新的内涵,也就理解了技术创新不仅是局限于技术问题的系统集成。从微观层面,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就应该系统地考虑技术、市场、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家的前瞻性眼光和对未来的洞悉力在项目的判断和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非一般技术人员所能掌握。在宏观层面,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更非企业技术层面所能决定的。采用领先、跟随抑或是模仿战略需要契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需要高屋建瓴的眼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懂技术的马云却是“支付宝”项目的至关重要的设计者。阿里巴巴是世界首创的B2B网上商务王国,而网上交易最大的障碍是交易双方的不诚信,容易产生欺诈行为。如何从技术上防范或消除诚信风险就成了阿里巴巴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正是马云跳出了技术人员就技术而技术的框框,设计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彻底解决了网上交易的信用问题。而随着这个难题的解决,也使淘宝网的交易量呈井喷式放大,日交易额超过了3亿人民币。

(二)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胆略

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伴随着资金的投入。在结果并不明朗的起始阶段,或大或小的资金投入都需要睿智的判断和足够的胆略。记得教授MBA的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我们有远超于企业家的学识而成不了企业家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企业家的胆略。”可见胆略是企业家之所以为企业家的最具特色的禀赋。对于看准的项目是否敢于投入、勇于承担风险决定了企业能否把握机遇创造未来,也决定了企业平庸与否的个性。当年张瑞敏砸向缺陷冰箱的第一锤,使他日后日显的企业家魄力初露端倪,也为海尔冰箱后续的一系列开发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个基础造就了海尔的华丽篇章。

(三)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手段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项目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从市场中获得利润从而收回投资并体现项目的价值。企业家禀赋之一即是对项目在市场中蓝海的挖掘,对以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为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发现蓝海,开辟蓝海,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是依据张瑞敏的“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而开发出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另一个“为客户找产品,而不是为产品找客户”的例子是“海尔整体厨房”。这个项目能够成功上市并快速抓住消费者眼球的原因是海尔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就融入了营销的概念。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供了解决消费者需求的整套方案,同时利用海尔多年打造的建材市场、网络媒体等多种营销渠道,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占领厨房家电与橱柜合一的整体厨房的市场先机。

第8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 .M);施瓦茨 (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 Clark(1985) 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 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 Smith,1 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

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 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

第9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系统

一、科技创新的概念及其类型与层次

(一)科技创新的概念

1.一般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英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是innovation,意指“更新”、“改变”、“制造新东西”。汉语中容易与之混淆的词汇包括“发现”与“发明”。其中发现(discovery)意指揭示新现象,认识新规律,即对本有事物或规律的探索;发明(invention)意指创制新东西或是研提新方法,是对未有事物或方法的探索。两者之中尤以发明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最容易混为一谈,而其区别在于:只有把发明引入生产系统才能成为创新,没有引入生产系统的发明因为无法被广泛地应用而不能成就为创新(在由发明到创新的引入过程中其最大的推动者是企业家,其次是政府管理部门)。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创新。其中,从广义层面看,创新活动可以发生在多种领域,诸如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它可以“提出一种新的思想,做出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构想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政策体系、决策机制、制度框架,或者产生一个新的发明创造等等”。狭义的创新一般特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等等。

2.经济学领域的创新概念

一般而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创新”,通常将之定义为一种“生产过程”。

作为1912年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基于它的概念可以将“经济学领域的创新”理解为如下几种情况:

(1)创造一种新的或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使已有产品具备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

(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3.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

在我国经济学界以及现在的企业界,通常将科技创新的概念等同于技术创新,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适用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差别。探究这种差别的工作应该始于“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异同”。

都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与“技术”,它们是一对关系紧密的词汇,其紧密的关系表现在前者科学原理的发现与证明为后者技术突破提供基础,后者一定时期的技术手段为前者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工具性的支持。因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合二为一被称为科技知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又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而后者主要回答“做什么”与“如何做”的问题;此外,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而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前者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后者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科学的目标往往是不确定的,其结果具有惟一性,有正误的区别与判断,而技术活动一般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其结果具有多样性,有效与无效、可用抑或不可用是其主要的判断标准。

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异同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科技创新主要是借助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的发现,从而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以达成创新之目标;技术创新主要是借助技术上的突破与新发明的实用性转换来达成创新之目标。从定义上看,科技创新的范围要广于技术创新同时又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活动,它既强调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强调技术突破与新技术实用性转化在创新过程中的强大功能。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这种关系体现在具体的微观企业中,就表现在技术创新的两大主要借助力量上,单纯讲技术创新时就是指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它主要依靠企业自己内部的研究与技术力量而不使用外力;如果讲科技创新时除了要依靠企业的内部力量自主进行技术创新以外,还要联合与借用企业的外部力量,这些外部力量的提供者包括其它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所、其它类型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发明专利的持有者等等。

以上对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梳理有时在企业界恰恰被颠倒过来理解,即很多的企业家认为,不是科技创新所涵盖的范围广,而是技术创新所涵盖的领域宽,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既包括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又包括了借助外部科学研究力量进行科技创新两种途径。

但是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包括科学研究和发现,又包括技术突破与发明的科技创新概念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观点。

4.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的概念源自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又丰富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其主要的不同在于科技创新对于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的重视。如果忽略这一点不计,那么科技创新的概念就可以等同于技术创新的概念。而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国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将这些看法进行归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一项发明当它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2)英国的弗里曼指出,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等步骤。

(3)美国的迈尔斯和马奎斯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4)澳大利亚的唐纳德・瓦茨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成果进行开发,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5)国际经合组织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过程。

(6)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以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在众多学者的观点中,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

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组织的过程,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基于以上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的成果,再加上科技创新对于科学研究及科学发现的重视,可以将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为:竞争于特定市场中的不同类型企业,在充分整合企业研发力量与外部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持力量后,不断地运用新的科研成果与知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工艺,占有新资源,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的系统运作过程。

(二)科技创新的类型与层次

1.科技创新的类型

科技创新的模式有很多种,基于创新模式的不同,可以将科技创新划分成很多的类型,如表所示: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比较看重后一种创新类型划分,即基于科技创新的不同来源与技术途径将科技创新划分为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模式。

其中,“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其核心技术和其他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以达到创新之目的。一般而言,模仿创新的投入与重点是放置于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完全借助自身技术与研发部门的力量,通过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等模式来对某些技术进行探索以谋求重大突破,从而达成创新之目的。这一创新类型基本上融括了整个创新的环节,包括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业化,并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改进,从而达成再创新之目标。

2.科技创新的层次

科技创新除了可以基于不同模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以外,还可以基于不同的规模、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环境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企业科技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城市科技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及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及其创新系统。

其中,“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更多侧重的是企业技术创新,其独立创新的系统能力相对较弱,所处的创新环境由城市而区域而国内至国际依次展开;“城市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城市中,由众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中介组织、法律制度、消费文化等等要素所形成的创新系统,这个系统有其独特的创新能力,有其特殊的创新文化,有其种类繁多的创新产品;“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以集聚的产业群为支撑且包括了众多的产业和众多的城市在内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指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国家创新系统,它应该包括如下一些核心要素,即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等。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企业科技创新系统。

二、科技创新的主体及其动力激励系统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

谁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向来存有争论,争论的观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

1.企业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关键人物是企业家,只有在企业家的领导和推动下科技创新的活动才能得以开展和顺利实施,而且企业家的主体作用贯穿于从新观念的产生到创新活动的开展之全过程。“企业家善于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善于规避科技创新的风险,善于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市场化,善于筹措科技创新所需之巨额资金”。所以说,企业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2.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过程只能由企业来完成,且科技创新的结果只能通过社会生产过程来实现,而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至于企业家,虽然他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重大,但一力还无法承担创新之任务,是以不能给予其主体的称号。

3.综合主体论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等在内的组合主体。其中,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直接主体,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间接主体。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多元要素参与的系统过程,在这个系统过程中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市场、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其它要素都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具体的分工表现在:企业以科技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承担着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以使之实现市场化和价值化的重任,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因而赋之以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高等院校以知识传播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国家级研究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具体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工作,并需要与企业的研发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各级政府应该避免扮演直接组织创新活动的角色,而应该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与支持者,将工作的重点向以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交流与合作为主;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和组织,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规范下,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二)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励系统

科技创新的动力激励系统由三个层面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个层面是企业内在的动力激励,要通过产权安排、组织设计、管理制度创新,从企业内部构建企业的激励系统;第二个层面是市场层面的外在激励,是通过市场体制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交易,形成规范的竞争市场,从企业外部以市场力量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第三个层面是政府层面的外在激励,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法律政策、专利保护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的完善与创新,用非市场的手段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导向和激励,并为其构建一个理想的政策、法律环境。

这一基本架构最终所要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从企业内外两个角度来对科技创新的活动产生积极刺激,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动力系统,在企业外部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和支持系统,从而不断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持

续和高效开展。

三、科技创新的系统构成

(一)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涉及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系统,在这个创新系统中,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企业微观系统与社会宏观系统两个子系统。其中,在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中,包括了如下一些构成要素,即研究开发部门、技术管理部门、企业决策部门、工程设计和制造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等。这些部门以及这些部门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员和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运作的企业微观创新系统,其结构如图2所示。

在这个系统中,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来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以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标,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动必须要始终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群体的偏好及其消费能力,通过企业的市场部门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并在专业的技术顾问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家的推动与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决策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研究与技术开发部门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它们承禀企业家的意志,借助市场调研及技术顾问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全面利用本企业既有的技术积累来开发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活动,研究与技术开发部门的工作终止时,科技创新的活动却并没有完成,它需要借助工程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力量,将无形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有形的产品,并通过销售部门与客户服务部门将之输送到消费者手中。当最终产品或服务被消费者广为接受时,一个创新循环中的整体目标才算实现,而又一轮创新循环会从消费者更新的消费品味与更强的消费能力反馈那里开始。

基于系统和谐性的要求来看科技创新的企业微观系统,它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企业自身应该为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所属人员充分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要确保个性的有序张扬以激发其最大化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2)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其足够优秀以胜任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需要;

(3)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与企业的高层领导团队及企业自身应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彼此之间应该平等、共享、合作与相互促进。

(二)科技创新的社会宏观系统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是消费者群体,科技创新的推动者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的知识源泉来自于各级各类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些部门和机构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大系统的社会宏观子系统。如果将这一子系统视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系统来分析,它又包括了科学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五个构成部分,如图3所示。

其中,科学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大学、各类型的科研机构及其科学研究人员,他们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和动力;技术子系统主要由技术开发部门、工程师、各类型技术人员以及各种发明专利的拥有者等构成,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经济子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市场、消费群体、资源、能源等等;政治子系统的构成主要是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制定的各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对策;文化子系统主要是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导向、消费观念。

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家的推动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而企业微观系统既可以当作是科技创新的一个独立子系统,也可以视作社会宏观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中的技术开发与研究部门无疑将成为科技创新的绝对主力,而其系统本身自然会成为整个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

高等院校为企业以及城市的总体科技创新活动不间断地输送人才血液,同时又以自身的研究力量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的自办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作为功能最强的原料提供给具有创新资质的企业,借助企业的力量实现科技成果到产品或服务的转化。

各种类型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微观创新系统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前者以后者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和动力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后者以前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前者提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以后,二者来共享因此而创造的利益与价值。

政府管理部门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间接推动者,是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它对于整个创新系统的构建、完善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一个城市要做好科技创新的工作就必须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人才体系,使之不仅包括高科技人才,还应该包括金融、财政、税收、教育、研究、文化等等的相关高层人才。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与管理部门,作好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培养、流动的工作,就等于是抓到了科技创新促进工作的根本。

社会中介机构是企业和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助推者,其本身还是解决就业和引进人才的前沿阵地,因此,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其提供的服务与支持,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城市管理者在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系统时,应该充分重视其中介功能,扶植其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是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最大诱因,而市场环境本身的水平及其规范的程度将决定着企业以至城市自身的创新水平。只有在公平竞争、讲求效率和能够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不被任意侵犯的市场环境下,各种创新活动才能得到长足地发展。

在科技创新系统中有一类子系统属于是非制度的因素,它们包括社会文化、消费者群体心理、风俗等等。这些因素往往会从细化的角度和层面对整体的科技创新产生具体而微妙的影响。

本文作者:

李文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