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能市场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能市场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智能市场分析

第1篇

市场现状分析

国内电视企业迎合时代潮流趋势,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智能电视产品,要向“平台+内容+应用+终端”转型。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机,智能电视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独有优势,不仅仅只是一个传媒工具,还兼备自主拓展、功能齐全等特点。从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仅要求技术的进步,更是需要传统电视企业的运营方式转型。传统电视企业不能仅仅依靠硬件销售这种单一的营销模式,更需要向应用商店、开放平台这种靠功能内容获利、靠社交运营推广的智能数据时代思维模式转型。

大家为什么要纷纷转变,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争抢内容通路,以此获得更多的用户,包括之前的手机大战也是如此。电视行业是一片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公司还没完全深入的“屏幕”市场。电视机作为一种大众商品,必然会以占市场份额最大的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作为支点进行设计,以此符合最普遍的用户需求。如今电视机的功能和种类快速变更,品牌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证自己的品牌优势成了企业面临的难题。产品本身便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而设计就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媒介物。

目标用户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与兴盛,同时新兴的80后与90后用户队伍的壮大,原有的传统电视观看方式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年轻用户将会是最先抛弃传统电视观看方式的群体,这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原有的电视用户逐步分化为传统用户群、便捷用户群、个性用户群。

传统用户群――指向只使用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群体。该用户群体是目前电视的主要收视群,他们习惯了固有的“下一个再按下一个”的切换操作模式,在好几百个频道中一圈又一圈的轮翻转换来寻找自己可能会喜欢的电视节目。同时,切换过程中短时间的停顿会令他们产生潜在的焦虑,不过电视节目频道仍然是他们选择观看的主要路径。

便捷用户群――指向用电视看影像,很少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群体。该用户对枯燥的换台行为和电视广告有所厌倦,需要看的是节目而不是频道。

个性用户群――指向只用电脑或平板以及手机看节目,几乎不看电视的用户群体。这类用户群体对互联网熟悉度很高,电脑操作知识丰富,“只想去看我爱看的,同时想什么时间看就什么时间看”的个性化体验使得他们愿意忍受设备的小屏幕缺点和前倾式收看姿势的不适。通过网络便可以轻松获取最新节目资源让他们离开了电视。当然,也有少数人开始尝试用电脑连接电视或者投影装置来重新获取舒适的观看体验。

用户需求分析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

手机屏幕较小,较为普遍的为5-6寸,可移动式使用,触摸屏,适合平时快速处理小事项或观看短视频,私密性很高。平板略大于手机,一般屏幕为9-11寸,适合在办公或短时间休息使用,触摸屏,私密性一般。电脑显示屏从11-27寸不等,适合公司办公或作为家用设备,需要鼠标和键盘(或者触控板)搭配使用,出门携带相较于前两者较为不便,适合处理需要长时间并集中精力的任务事项。电视的屏幕在四者中最大,无私密性,适合与家人长时间娱乐时使用,一般放置空间为客厅。

过去,手机、电脑、电视的功能相互独立,各具引用场景。现在,随着手机智能化,已经融入了电脑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电脑使用。未来,在互联网智能时代,电视也开始走向智能化,融合电脑的功能,结合云数据,达到真正的“3C”贯通的时代。

目前,互联网电视设计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操作体验。在目前人们生活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屏幕中,就操作难度而言,最简单的是手机和平板,其次是电脑,最难的为电视机,电视主要通过遥控器来进行操作,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机顶盒类的产品依然会是目前用户最需要的,它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把手机连接到电视上,在手机上的操作可以直接反馈到电视上,用手机来取代遥控器。

其次,电视机普遍放在家中客厅,往往是彰显家庭实力与主人审美的一种方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电视机的外形设计能显示出主人独特的审美趣味,还应该与其家庭的购买能力相衬。高端和低端的产品要有所区分,低端的产品更要注重其美观性和实用性。另外,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讲,电视是一种可以提供与朋友、亲人分享快乐时光的东西,在许多人心里,它已经脱离了“物”的层面,上升到“情感纽带”的高度。所以电视机的外形设计也要注重心理层面的舒适性和影响力,用感性设计的手段达到目标。

小结

第2篇

近年来在机器人领域,一种全新的、有蓬勃生命力的自主机器人已经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这便是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的机器人,按照应用环境的分类,它同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共同划分到不同于工业机器人的特种机器人行列。

一、如何识别竞争者

智能捡球机器人的竞争者有两类:一类是替代品——球童,另一类是潜在竞争者——高校及国家科研机构、大型国有机械自动化公司、中小型智能机器人企业、外资机器人。表1为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根据替代品竞争者与潜能竞争者的对比,对两者做出优劣分析。

二、应对策略

集中化策略:集中一切资源迅速占领“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细分市场,提升市场份额,满足该细分市场的需求,能够通过提供附加值而得到高利润和快速增长;产品差异化策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以差异化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三、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的服务及产品,属于有待开发的市场。我国现有网球场约85475所,网球运动人口864万,且运动人口数量每年以10%~12%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专门从事网球捡球的球童数量较少,且人员素质较差,多为网球场临时雇佣工作。据调查,球童工资为7元/每小时,年收入约为6120元,而一般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价格约5000元/台。网球场引进这种智能机器人产品,既节省开支,也满足了网球爱好者对时尚的追求。

四、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

品牌是服务型公司的生命线,在网球行业也同样如此。由于网球相关服务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名声和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其服务提供商时往往特别注重公司的品牌,并将公司的品牌看作衡量公司技术实力、服务水平的核心标准。

网球行业属于贵族消费,其提供的服务应该与时尚、潮流、新奇、相挂钩才能打动消费者。提供智能机器人服务的公司拥有的受到消费者较高认可的创新技术,是该公司免费的广告招牌。因此,公司技术背景雄厚的服务提供商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合作对象。

五、SWOT分析及对策

运用SWOT对企业内部因素的优势和劣势按一定标准进行评价,并与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结合起来权衡抉择,将促使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平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把握住对企业最适宜的机会。

六、市场选择及定位

1.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即以顾客需求的特征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网球行业是一个高消费群体的服务行业。其客户追求的是时尚、新奇、舒适、高度社会认可的消费者感知价值。对于不同的实力的企业规模,提供的服务质量有所差距,客户的消费水平不同,获得的感知价值也不同。

2.目标市场

在最终确定目标市场选择之前,企业需要进行目标市场评估,以证明其市场可行。

第一阶段的目标市场:网球高消费场所。高消费场所,其客户属于高消费、高感知要求、高质量要求人群,他们对服务的要求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及欲望较强,初期易于进入。智能机器人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现有市场上的供应情况还处于空白,并且产品性价比极为突出,高消费场所购买这一产品后能有效的提高场所的服务创新能力,为客户带来高质量的消费享受。

第二阶段目标市场:所有类别网球消费场所。企业不断地“开疆辟土”,影响力不断上升,产品线不断加长,为智能机器人产品打入网球消费市场做足准备。一方面,网球运动本身属于时尚、“贵族”体育项目,消费人群收入普遍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存在价格差异,适合不同人群消费,产品可以在市场形成竞争力;而对于国内来说,网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快,国内市场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进入国内市场。因此,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积极争取在第二阶段打入国内市场,应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性能的提高和增强,通过在中小煤矿企业的的实践积累及改进,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逐渐走向尖端化和精准化,将扭转竞争者和替代品对大型煤矿企业供需稳定的局面。

3.不同阶段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一,市场导入期阶段(2012年)——立足湖北,开拓五大一线城市

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的网球高消费场所,同时在这几个省市开拓市场,推广产品,并且将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选为初期的目标市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五大一线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高,网球运动普及率高,高消费场所多。

二是湖北省是李娜的故乡,可以利用李娜效应,快速在湖北开拓市场。

第二,市场成长期阶段(2013—2015年)——“辐射全国”高级网球消费场所。

进入成长期以后,市场将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辐射到全国,公司的目的在于扩宽产品市场,挖掘潜在目标客户群,扩大产品适用范围、丰富产品型号、扩大产品兼容性,逐步将产品扩展到体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升级力度,使产品能够运用于其他行业,如预警机器人等。

第三,市场成熟期阶段(2016—2021年)——抢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进入。

进入成熟期后,公司产品准备在全国范围全面进入市场。随着公司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不断升级,公司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大,并且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日本机器人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工业机器人未来的成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反观服务机器人将有大幅成长。虽然各种统计数据对机器人的种类划分不是很统一,导致预测结果有差异,但都表明了服务机器人未来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在机器人领域,一种全新的、有蓬勃生命力的自主机器人已经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这便是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的机器人,按照应用环境的分类,它同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共同划分到不同于工业机器人的特种机器人行列。

一、如何识别竞争者

智能捡球机器人的竞争者有两类:一类是替代品——球童,另一类是潜在竞争者——高校及国家科研机构、大型国有机械自动化公司、中小型智能机器人企业、外资机器人。表1为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根据替代品竞争者与潜能竞争者的对比,对两者做出优劣分析。

二、应对策略

集中化策略:集中一切资源迅速占领“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细分市场,提升市场份额,满足该细分市场的需求,能够通过提供附加值而得到高利润和快速增长;产品差异化策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以差异化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三、需求分析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的服务及产品,属于有待开发的市场。我国现有网球场约85475所,网球运动人口864万,且运动人口数量每年以10%~12%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专门从事网球捡球的球童数量较少,且人员素质较差,多为网球场临时雇佣工作。据调查,球童工资为7元/每小时,年收入约为6120元,而一般智能网球拾取机器人价格约5000元/台。网球场引进这种智能机器人产品,既节省开支,也满足了网球爱好者对时尚的追求。

四、影响顾客购买的因素

品牌是服务型公司的生命线,在网球行业也同样如此。由于网球相关服务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名声和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其服务提供商时往往特别注重公司的品牌,并将公司的品牌看作衡量公司技术实力、服务水平的核心标准。

网球行业属于贵族消费,其提供的服务应该与时尚、潮流、新奇、相挂钩才能打动消费者。提供智能机器人服务的公司拥有的受到消费者较高认可的创新技术,是该公司免费的广告招牌。因此,公司技术背景雄厚的服务提供商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合作对象。

五、SWOT分析及对策

运用SWOT对企业内部因素的优势和劣势按一定标准进行评价,并与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结合起来权衡抉择,将促使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平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牢牢把握住对企业最适宜的机会。

六、市场选择及定位

1.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即以顾客需求的特征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网球行业是一个高消费群体的服务行业。其客户追求的是时尚、新奇、舒适、高度社会认可的消费者感知价值。对于不同的实力的企业规模,提供的服务质量有所差距,客户的消费水平不同,获得的感知价值也不同。

2.目标市场

在最终确定目标市场选择之前,企业需要进行目标市场评估,以证明其市场可行。

第一阶段的目标市场:网球高消费场所。高消费场所,其客户属于高消费、高感知要求、高质量要求人群,他们对服务的要求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及欲望较强,初期易于进入。智能机器人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现有市场上的供应情况还处于空白,并且产品性价比极为突出,高消费场所购买这一产品后能有效的提高场所的服务创新能力,为客户带来高质量的消费享受。

第二阶段目标市场:所有类别网球消费场所。企业不断地“开疆辟土”,影响力不断上升,产品线不断加长,为智能机器人产品打入网球消费市场做足准备。一方面,网球运动本身属于时尚、“贵族”体育项目,消费人群收入普遍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存在价格差异,适合不同人群消费,产品可以在市场形成竞争力;而对于国内来说,网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快,国内市场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进入国内市场。因此,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积极争取在第二阶段打入国内市场,应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公司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性能的提高和增强,通过在中小煤矿企业的的实践积累及改进,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产品逐渐走向尖端化和精准化,将扭转竞争者和替代品对大型煤矿企业供需稳定的局面。

3.不同阶段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一,市场导入期阶段(2012年)——立足湖北,开拓五大一线城市

创睿智能网球机器人有限公司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的网球高消费场所,同时在这几个省市开拓市场,推广产品,并且将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选为初期的目标市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五大一线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高,网球运动普及率高,高消费场所多。

二是湖北省是李娜的故乡,可以利用李娜效应,快速在湖北开拓市场。

第二,市场成长期阶段(2013—2015年)——“辐射全国”高级网球消费场所。

进入成长期以后,市场将从湖北及全国五大一线城市辐射到全国,公司的目的在于扩宽产品市场,挖掘潜在目标客户群,扩大产品适用范围、丰富产品型号、扩大产品兼容性,逐步将产品扩展到体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升级力度,使产品能够运用于其他行业,如预警机器人等。

第三,市场成熟期阶段(2016—2021年)——抢占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进入。

进入成熟期后,公司产品准备在全国范围全面进入市场。随着公司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不断升级,公司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大,并且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

第3篇

第一,市场形势的判断:新增市场已经完全变成换机市场。

IDC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全球,该市场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关键。不过IDC仍然认为,中国基本已经成为了一个以换机为主的市场。如此一来,中国市场出货量增长预计仅有低单位数水平。中东与非洲地区2015年增长最快,出货量有望同比增长50%,超过印度与印尼等“高增长”市场的表现。1-11月,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1376款,同比下降29.5%,种类下降也是换机市场的特征之一。

现在的新增手机市场完全转化为换机市场,而且已经证明是3G向4G的换机市场,比第一波2G向3G换机市场明显变小,变弱,变缓!人口红利结束后,换卡市场会比换机市场加倍缩小,运营商寒冬来临会加速!2G时代买了手机要去买张卡才能用,3G时代办了手机合约就能用,4G时代人人都有卡了只要换个手机就行了,这就是最明显的4G时代换机的市场特征。

这个阶段的换机市场是追求高品质而不是数量,二次换机的现状决定了用户体验要求会更高,拉动的将是中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2013年,由于运营商政策性拉动下的中低端智能机快速普及,那时千元机一直占据着市场大头,不过在2013年达到顶峰后市场规模逐渐缩小,相应地,中端机与高端机的市场比重逐步增大:1500元以下的价格段在整体市场占比达67.6%;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到81.7%;15年,1500元以下价格段在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占比预计降至57.1%,预计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将同比下降2.0%。

第二,国产机手机趁势成为主流,份额超过80%。

2015年1-11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81亿部,同比增长19.2%,占同期国内手机出货量的82.5%;上市新机型1302款,占同期国内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94.6%。

国产品牌份额已经达到80%。在2015年排名前十的手机品牌中除了苹果和三星均为国产品牌,其中华为和小米分列国产手机一二位,而同出自步步高的OPPO和vivo紧随其后,最后四位则依次是联想、酷派、魅族和金立。

友盟公布了11月的手机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个数据:三星衰退很快,但排名仍第一占比17%,与巅峰时的30%下降很多;小米排名第二,份额超15%(小米8.2%,红米7.04%);风头甚劲的华为(含荣耀)增长最快,占比达10.04%;排名第四五六的是7.2%的vivo、5.67%的OPPO,及占比4.68%的联想,魅族终于挤进前十,以占比2.17%排第八。

预计今年国内市场,华为第1、苹果第2、小米第3、三星第4、OPPO第5、vivo第6、联想第7、酷派第8、魅族第9、金立第10。值得一提的是,尽管TOP10份额较大,但10名以外的中小品牌依然有25%的市场份额,这里集中了100多家中小品牌。

有专家说,相信未来10年,世界手机所有巨头都在中国,苹果也不行。原因三:一是世界上所有手机的产业链都集中在中国,中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三中国人的创新精神,看看山寨机,就知道其中有多少创新,只是经济技术实力不够,创新层次低,未来创新一定是中国机会。

但是需要警醒的是机会来了,但是路还很长,看完各种手机使用的芯片,从苹果A9到骁龙820、麒麟950、三星Exynos8990、helio X20,国产机手机芯片仍然大都被外国企业控制,微创新还需要积累蓄积力量成大创新,为5G时代来临全面国产化做好准备。否则只是组装贴牌,无法摆脱贴牌工厂的地位,国产手机也就仅比山寨机进步一点而已,谈不上大创新。

第三,不阉割的全网通手机将会成为新宠。

4G手机已经成为主流这是已经形成的结果,而移动借助4G先发优势为了逼死对手在产业链上的强硬实施的阉割策略也已经让4G终端失衡。

2015年11月,4G手机出货量4636.8万部,上市新机型120款,同比分别增长46.7%和62.2%,占比分别为87.1%和80.0%。11月份出货的4G手机中,支持TD-SCDMA、WCDMA、cdma2000网络制式的占比分别为89.3%、44.8%、36.6%。也就是说4G手机已经销量占比已经到了87%,而支持移动的占到了89%,支持电信联通的之和也仅有80%。

2015年12月11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北京举办了《六模全网通终端白皮书》联合会,正式吹向了拒绝阉割手机的号角。六模是指GSM、CDMA、TD-SCDMA、WCDMA、TD-LTE、FDD-LTE。即同时支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G、3G、4G且支持全频段。六模全网通是联通助推电信版4G终端普及,而网络共享是电信助推联通完善4G网络覆盖,无论对于消费市场、渠道,还是运营商都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也有利于推动国际CDMA运营商采用TD-LTE网络和终端。

以前叫“一入电信深似海,机器各种不好买”,以后要改为“一入移动诱惑多,机器各种被阉割”?

还记得上次写过一段话:要是你用的电信手机在无覆盖的地方自动切换到联通的4G网上,会不会兴奋?要是你用的联通的手机在没法上网的地方自动切换的电信的4G网上会不会小幸福?这种资源互用你怎么看?别忘了这两家的4G可是通用的(都是FDD和TDD双4G)!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明确4G网络共享,目前正在沟通的方案是,当一方移动网络无信号时,用户可以自动漫游到另一方的移动网络。

第4篇

科技巨头布局汽车智能

在近些年,各个科技巨头针对汽车智能化改造纷纷布局:特斯拉的车载中控触屏系统、苹果的Carplay、Google成立的OAA、奔驰宝马捷豹等也有所布局。在这其中,HUD成为诸多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HUD即平视显示系统(Head Up Display),早期是运用在航空器上的飞行辅助仪器。飞行员在飞行时无需低头就能够看到其所需资讯,避免注意力中断以及丧失对状态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的把控。从80年代初期开始,HUD开始应用在概念级的轿车上,HUD系统可以大大缓解人眼的疲劳状况,有利于安全行车。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让驾驶者注意力都集中在路面上,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但是由于产品的定位和功能比较模糊,早期只是大牌汽车厂商的噱头之一,一直不愠不火,没有进入实质性应用。随着汽车业的发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介入,网络的发达,发展到现在,HUD技术进入了爆发的阶段。

目前最典型的创业公司就是美国的Navdy和俄罗斯的Hudway。Navdy是通过OBD(车载诊断系统,这个系统随时监控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和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与汽车相连,用蓝牙与手机连接,把类似速度、导航等行驶信息与手机上的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直接的手势、语音操控汽车相关的运行。而Hudway是把iPhone或iPad变成一个HUD显示仪:用户把手机放置在中控台前端,显示仪将手机屏幕上的路线图、车速、里程等信息显示在前挡风玻璃上。Navdy在2015年4月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者有Upfront Ventures,Qualcomm Ventures和Formation8。这已经是他们8个月内的第二次融资。

智能化改造要警惕伪需求

目前,全球有10亿辆车是不联网的,其中有1.3亿辆车在中国。同时中国汽车增量还处于极速增长的阶段,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已经饱和,供大于求。毫无疑问,在中国,未来的车联网和物联网是下一个巨大的风口。HUD也成了创业的热点。各路团队纷纷加入,有之前做地图的,有做硬件的,做车联网的,也有之前在大型的主流汽车制造商工作的。拿到了IDG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的750万元天使融资的Car+团队之前就是在本田北美总部工作。

目前市面上的HUD产品已经是花样繁多了,对于HUD产品,要求一定是简洁、便捷,不能大而全的所有信息都堆砌显示在屏幕上面,这样不仅突出不了重点,反而给用户造成干扰,打乱他们的思维和操作,增加风险。不同场景中的核心元素,比如行车车速、倒车距离、剩余油量、前方交通状况是有必要的,但过多的显示一些与当前行车联系不大的信息,如水温、瞬时油耗、电瓶电压等并不是核心因素的信息,反而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带来潜在风险和负面因素。

很多HUD产品支持信息,但都是单任务,处理信息与导航智能二选一。但在Car+创始人程瀚看来,目前国内的产品对这块认识有不少的误区或者伪需求,看起来很多高大上或者酷炫的功能,其实并不能帮助用户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尤其是以交互方面最为突出:

触摸屏交互:包括查看及触摸操作。这种操作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能够完成很多繁杂的指令,但是用户来说,不管是中间的触屏还是手机,交互时投入很大,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需要集中在触摸屏上。在驾驶中每一次操作都会增加潜在的风险。

手势交互:手势识别虽然看起来非常炫酷,但是深度的用户调查显示,大多数用户的第一选择依然是简单直接的接触式控制方式。在交互中,手势控制是一种高成本的操作,因为没法精确的识别动作,且很多动作有误导性,比如在地图上查看目标地点,从上到下翻页和手滑到下面后,再到顶部去翻页,机器很难识别用户真实意图,这些潜在的操作误差,会让用户驾驶过程中产生烦躁情绪和疲劳感,大大增加驾驶风险。

语音交互:目前为止,驾驶过程中是一种相对较好的交互方式,但是汽车的噪音和外部噪音影响非常大。同时,语音控制需要考虑不同地方的方言,尤其是在中国,地大物博,方言口音是很难逾越的一个障碍。虽然科大讯飞等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是还有待优化,今年年初网络上流传的“纠正哥”的视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测试表明,在驾驶过程中,80%的情况下Google Now和Siri的使用都是有效的,20%的情况下会失效。这个概率对用户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

按钮、旋钮交互:这是汽车中运用得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的交互方式。操作简单、控制单一,没有脱离用户原有的操作习惯,学习成本低,同时精确程度很高。弊端就是可操作的方式比较有限。但在程瀚看来,交互最好的方式不是创造新的方式,而是在遵从用户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以Car+为例,它将信息投射在司机视线前方,将外界环境和系统信息自然结合起来,司机无需切换视线就可以获得所有行车和导航信息;同时支持读取智能手机通知,接入来电,能够语音操控回复短信,彻底又方便的解决司机开车用手机的痛点。在新版设计中,还会加入疲劳提醒和道路信息识别功能,更有效的为用户增强驾驶安全。

在安全环节上,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充分注意。以用户经常用到的微信为例。开车使用微信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尽管不是好习惯),为了保证用户在使用微信时不增加潜在风险,对此必须要有一系列信息筛选和显示时间的机制保障,例如在缓慢行驶过程中,群消息和公众号信息不显示在HUD上,只显示单一人的单一信息,一旦车辆速度超过10公里/小时后,微信和短信信息将均不再显示,直到检测到车速再次降低。

车联网是下一个亿万级的风口

物联网和车联网的概念,在国内虽然被炒了大概有十多年,但依然不愠不火,一直没有爆发。从多年实践来看,单靠汽车厂商或者政府很难普及车联网,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加快产业增速。除了极少数巨头,传统的汽车厂商并不具备前卫和敏锐的科技基因,开发的相关的信息系统通常无法在体验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汽车服务方面,汽车厂商实能够提供的资源也相当有限,如HUD之类的服务由类似CAR+这样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去做效率更高。车联网作为一个跨界混搭合作的领域,只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整个车联网才能真正落地并实现普及。

车联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物联网的一部分,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分支。但是万物连接的基础在互联,联网是前提和基础。技术方面至少需要硬件、操作系统、通信运营商以及服务提供商的全面支持。网络和蓝牙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促进了车联网朝着产业爆发的方向发展。但是事实上,现在的车联网仍在布局的早期阶段。无论是汽车厂商还是周边开发商,下游数据商都是如此。包括BAT在内的各家公司都希望介入到这个领域,

除了谷歌,整车制造商、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在内的巨头,已经纷纷布局这一潜力巨大的车联网市场。随着资本进入,车联网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第5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自愈性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39-01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

智能电网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各种定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欧洲技术论坛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可整合所有连接到电网用户所有行为的电力传输网络,以有效提供持续、经济和安全的电力。”

简单的说,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智能电网能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目前很多复杂的智能电网项目正在进行中,但缺口仍是巨大的。智能电网的功能很大,首先,智能电网是电力网络,是一个自我修复,让消费者积极参与,能及时从袭击和自然灾害中复原,容纳所有发电和能量储存,能接纳新产品,服务和市场,优化资产利用和经营效率,为数字经济提供电源质量。

其次,智能电网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基础之上,旨在利用先进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设备技术、先进控制方法,以及先进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实现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高效运行。

最后,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全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坚强是基础,智能是关键。

二、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积极作用

(一)智能电网推动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

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客户服务。智能电网更加的体现出与用户的互动,在电网中及时的反应出用户形形的需求。智能电网致力于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逐渐的实现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的电网中与用户的交流几乎没有,比如说电表只是自动读取,却没有与用户之间进行沟通,而智能电网可以实现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能够及时的反映出用户的需求和意见,从而不断的进行改进,促进电网的不断发展完善。

智能电网的技术水平高,目前的电力市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天灾人祸,传统的电网在遇到一些比较大的事情时就不能迅速及时的解决,影响到了电力市场的正常运作。而智能电网能够自我修复,能够及时的从一些天灾人祸中复原,解决问题,保证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转。同时,智能电网能优化资产利用和经营效率,对通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电力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提高经济效益。

(二)智能电网促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发展

智能电网的用户决策―需求响应系统以很容易理解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不仅能使他们能够决定如何以及何时购买、储存或生产电力,而且电力企业也可根据用户的情况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促进双方的共赢。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特别是与信息通信、互联网、交通、家电等领域的配合。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密切联系促进电力市场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链,打破传统的电力行业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客户服务的产业结构,在互联网的配合下,电力行业的产业链延伸到新能源产业、交通产业等,促进了电力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使得电力市场的产业结构的纵深度更高。智能电网促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将电力行业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让电力行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这样可以不断的推动电力行业的转型改革,促进电力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智能电网促进电力市场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智能电网一直以来都是以低碳、环保为建设目标,这一主旨也在推动电力行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发展电力绿色经济。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节能减排将成为电力行业的主题和目标,不断的发明利用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从前文中可知,智能电网将电力行业延伸了,将会与能源行业密切联系,将会给相关的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另外,智能电网促进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的发明创造,这样也在促进电力行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促进电力行业绿色经济的逐步形成。

三、我国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之路

智能电网的建设要立足于国情,根据我国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基础,逐步建成以华北、华东、华高压同步电网为中心,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为送端,联结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推动我国智能电网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智能电网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提高电网的运作效率和传输能力,保证用户能够得到充足、安全、持续的电能。另外,要提高电能的利用效力,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不断推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的发明创造,促进电力行业的绿色经济的形成。

四、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伴随着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实现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必须实现智能电网;为抵御天灾人祸对电网的影响,必须提高电网抵御外界伤害的能力和自愈能力;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必须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总之,智能电网能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双方之间的关系,电力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积极配合,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子涵.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科技风,2012,13.

[2]鲁刚,魏玢,马莉.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9.

[3]薛禹胜.电力市场稳定性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相互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1.

第6篇

首先是工商管理对企业的引导作用。工商管理是为了强化企业的内外管理,使其能够从事合法的、健康的经济业务活动。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应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对企业的引导作用。企业的基础性产业是企业成长的根基,包括其发展方向、发展内容甚至是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的经营方向。企业的经营项目众多,不仅仅要重视重点行业的项目建设,还要重视边缘行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对于经营效益较差的行业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未来建设的引导。引导,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具体需求并结合自身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出正确的引导。其次是服务在企业经营中与管理的相关性。工商部门在一般情况下的工作内容是管理企业的经营。但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工商部门的管理职能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企业更多的要求是其“服务”职能。在企业发展中对其改革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的解决,并且对于企业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督。各种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二、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借鉴国外的市场经营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而形成的经济环境。它是以经济知识的填充和民众的消费作为基础的,与以前的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大不相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在新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我国需要大量工商管理人才,特别是中级、高级的管理人才,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较短,所以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人才极其缺乏。鉴于新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求国家培养适应性强的、专业化水平高的人才,同时还应具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经济思想。这是对多元化经济的需求解答。就以前的工商管理来说,在制定人才管理的方案上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但是社会需求的迅速发展使之并不能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单一,80%的学校采取学年制,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方式的规划上缺乏科学性以及适应性,使得教育结果与社会需求脱节。

2.管理体制尚未健全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工商管理的体制是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域性的特点显著。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使得工商管理的力度较低。并且,工商管理中的“地方保护”性质明显,这种措施阻碍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全局发展。还有就是工商管理的监督部门有待完善。工商管理部门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工商管理部门并不是十分健全,使得其管理职能只是以表面形式存在,并不能发挥其真实作用。

3.工商管理的执法能力低下

这个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复杂的社会关系。那么工商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监管部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管理人员就要严格执法,不断提高其执法水平与能力。

三、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实际措施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新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的要求颇多。工商管理部门首先要充分发挥其企业登记的职能,在企业成立之初就做好把关工作。另外,建立完善的企业宏观调控机制,准确及时地把握各种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防止企业层次结构比例失衡,真正做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最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交流,增强其协调合作的功能,不断提高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2.严格遵循工商管理的原则

在新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下,传统而老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解决目前市场的新问题。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对管理方法及时调节与创新,并且严格遵守工商管理的原则。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企业的发展为管理前提,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做到科学管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加强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

第7篇

行业巨头逐鹿智能汽车

在说道智能汽车产业发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科普扫个盲。其实,所谓智能汽车,就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让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驾驶的目的。

其实,人们对于智能汽车的畅想由来已久,并在20世纪正式踏上了探索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进行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与开发;随后,我们国内也于80年代开始涉足无人驾驶汽车的理论佐证和技术研发。

在前期的摸爬滚打过程中,智能汽车的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引得越来越多的汽车、科技等行业企业试水智能汽车。日前,《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正在打造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并已将原定于生产汽车的600人团队扩张至1800人左右,计划于2019年将首辆电动汽车推向市场。另国内企业也是纷纷摩拳擦掌,运筹帷幄。东风汽车与华为合作,在汽车电子、智能汽车、IT/ICT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北汽集团与乐视携手,以乐视汽车生产厂商的身份在智能汽车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汽集团与阿里合作,同时开发无人驾驶功能;一汽集团则于今年4月了智能汽车“挚途”战略;江淮汽车计划于2020年进入3.0时代;海马汽车也于今年3月正式了移动互联人车生态系统;长城汽车则表示将投50.33亿元用于发展智能汽车项目。

伴随着大腕大款而来的各汽车、科技、互联网企业抢滩智能汽车市场,无疑将对行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将引领整个智能汽车及相关产业朝着做强做大的方向迈进。

智能汽车产业空间何在?

“碟5的黑科技中,对那个手掌按压玻璃直接开销的智能汽车比较感兴趣,不知道对于创业屌丝来说,还有没有可以切入的空间?”继智能服装的讨论之后,网友再度提出如是疑问。对此,我可以给予的回复是,“智能汽车的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发展大有可为”。这个推断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国家政策支持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5年全球85个主要国家的汽车销量将在同比增长3.8%的基础上,首次突破9000万辆。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销量有望增长8.9%达2570万辆,保持上升势头。这为智能汽车及相关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而在庞大的市场机会面前,国务院于上半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所提出的利用三十年时间将我国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更是一剂强心针。因为基于此要求,工信部已经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络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家有要求,行业便有需求。那么,相关的利好政策自然也就少不了了。这个时候,不管是老牌公司,还是新创企业,但凡能借得政策东风之势,必有企业发展之机,

二、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繁衍商机重重。

伴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推进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的周边辅助产业发展颇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之势。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辅助驾驶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之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动感应雨水及雨量来控制开关和频率;自动前照灯,在光线不足时会自动打开;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也称主动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防打瞌睡系统,用监测驾驶员的眨眼情况,来确定是否很疲劳,必要时停车报警……这诸多的衍生产品线,无不蕴藏着商机无限。

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节能化和车联网发展趋势,还推动了汽车电子万亿级市场不断扩大。根据德勤测算,2016年全球汽车电子规模将达到2,348亿美元,2012-2016年复合增长率为9.8%。201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总规模同比增长13.8%,达579.2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2016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将继续保持以两位数增长,有望达到740万以上。在消费电子增长势头转弱的情况下,汽车电子市场将有望成为电子行业新的增长点。

智能汽车领域的市场机会不仅存在于横向的辅助产业设备中,同样也滋生于车联网的纵向产业链相关环节。如上游的元器件和芯片生产企业,中游的汽车厂商、设备厂商和软件平台开发商,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商、通信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据《2015年车联网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车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2.8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11.3亿美元,即2015-2020年间全球联网汽车产品的销售将增长近4倍。

智能汽车发展的前路漫漫

智能汽车产业前景可观,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基建设施、安全保障、法律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情况发展不完善带来的制约和禁锢。

首先,智能汽车要真正像人们所预想的那般“智能”地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智能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例如由于无人驾驶汽车靠传感器感知路面障碍,或者通过4G/DSRC与道路设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磁气标志列、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如若这些都不能得到实现,那么智能汽车的发展可谓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途停留于纸面,空谈。

其次,智能汽车所依赖的智能信息系统的安全尚令人担忧。据媒体报道,在一次网络安全大赛中,一名14岁的黑客利用从RadioShack购买的价值15美元(约合人民币96元)的电子元器件组装了一台设备,便能远程开启汽车车门、发动引擎,通过车载音响系统播放其手机上的音乐。

近年来,更有多起智能汽车被黑客入侵事件让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乌云平台曝光了比亚迪智能汽车的一个漏洞,通过该漏洞,黑客可以编写程序获取任意车主的信息如姓名、车牌号、车架号、身份证号、第二联系人姓名、手机号和控制密码;甚至还可以在没有钥匙的情况下,利用电脑于两分钟之内完成远程开锁、鸣笛、闪灯、开启天窗等行为。

无独有偶,国外大牌汽车厂商也是频频被曝安全漏洞。今年1月,德国的一份报告显示,宝马汽车公司的“互联驾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利用这一漏洞可在几分钟内无线开启汽车的车门;7月初,路虎揽胜因车载系统的漏洞可能导致车门被远程开启。

第8篇

在硬件成本下降、规模量产等因素的驱动下,智能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加之三大运营商的终端补贴和宣传造势,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4月份全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528.7万部,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11.4万部,比2011年同期增长287.6%,首超功能手机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达到51.3%。与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功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国内市场正逐步加快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过渡。

2、中国手机市场的结构分析

2.1手机用户规模。

根据三大运营商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数达到1.36亿户。移动用户数达到6.67亿户。联通用户数达到2.095亿户。三者相加,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0.125亿户。这一数据超过了欧洲的总量,是北美市场的三倍。

2.2智能手机用户规模。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3亿人,环比增长13.8%。

2.3出货量规模。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1-9月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72亿部,比2011年同期增长183.4%。受智能机性能及价格等因素的驱动,第三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再创新高,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达到4980万部,环比增长31.1%,同比增长154.9%。

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集中度

3.1销售份额集中度。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三星以17.8%的份额领先于其他对手。排在前五的手机品牌还有联想、酷派、华为以及中兴,占比分别为13.2%、10.9%、10.6%、9.7%。本季度HTC销量较上季度有所提升占比达到5.7%。苹果由于在国内推出产品太慢份额下降至4.8%。诺基亚3.4%,摩托罗拉3.0%,金立2.3%,天语2.1%,其他16.5%。根据以上数据,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CR8=76.1显示出很强的寡占形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智能手机占到了54.5%(其中中华酷联占到了44.4%)。

3.2操作系统集中度。

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操作系统中安卓份额持续扩大,达到67.0%,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塞班系统持下滑趋势,本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份额下降至17.3%。另外本季度IOS系统份额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为10.7%。WindowsPhone系统2.7%,其他占2.3%。手机操作系统中,安卓和IOS和占77.7%,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塞班虽然还有17.3%的份额,但是是源于诺基亚以前的巨额销量所支撑的,随着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系统,塞班系统消失只是时间问题。而WindowsPhone系统虽然只占到2.3%的份额,但由于有微软和诺基亚强大的技术支撑以及微软在桌面电脑端压倒性的占有率,WindowsPhone系统的前景还是审慎和乐观的。

3.3价格集中度。

在不同价位智能机销量方面,第三季度1000~2000元的智能手机占据主流,占比为45.2%,1000元以下的达到33.7%,两者共占据78.9%。此外2000~3000元的智能手机销量占12.8%,3000~4000元的智能手机的销量占4.6%,4000元以上的占3.7%。在体现厂商实力的高端手机市场,国内3000元以上手机市场90%的份额被苹果和三星两家占据,剩下10%则由索尼、诺基亚、HTC等少数国际化品牌瓜分。至于国产品牌,在该区间市场占有率则几乎为零。

3.4利润集中度。

虽然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占据了国内过半的市场,但都集中在低端市场。三星和苹果占据了手机市场99%的利润,而国产品牌和其他国际品牌只能去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是高度寡占的市场。从销售份额来看,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过半;从价格集中度来看,国产品牌集中在两千元以内;然而从利润角度看,超过五成的销售份额却只能是和众多厂商争夺剩下的1%的利润额。

4、国产品牌厂商SWOT分析

4.1优势分析。

4.1.1国产品牌厂商更了解国内市场。

国产品牌扎根于国内,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消费习惯,因而更了解消费者。智能手机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生存条件的,如果能按照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设计手机和相应的系统(例如小米深度改造的MIUI系统在国内很受欢迎)生产更加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手机,那么就大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

4.1.2国产品牌厂商在国内有着更为成熟的销售渠道。

国产品牌长期耕耘国内市场,组建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同时由于小米的营销创新被各厂商模仿,网络销售也风生水起,国内产商纷纷与电商企业如京东商城等合作,华为等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论文格式加上传统的与运营商合作、实体店销售等,在营销渠道上国产品牌厂商有着很大的优势。

4.2劣势分析。

4.2.1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链上,芯片、操作系统等智能手机的关键部件至今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即便是显示屏,核心技术也多集中在日韩厂商手中。国产手机的手机系统基本上是安卓系统或是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国内厂商目前还只有华为研制了自己的芯片,但只是作为对芯片供应商断粮的替代品,并没有能在市场上供应其他厂商,没有市场占有率。

4.2.2过度依赖运营商。

对运营商的过度依赖是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利润稀薄的重要原因。运营商出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纷纷与厂商合作推出定制机尤其是千元智能手机。表面上看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超过了50%,但由于运营商的大幅压价,各厂商在产品定价上缺乏自主权,利润甚微。

4.2.3品牌美誉度不够。

品牌美誉度不够一是由于功能手机时代山寨机的冲击,破坏了国产手机的名誉。二是由于国内手机厂商长期以来是与运营商合作推出定制机,没有对品牌进行培育。品牌美誉度不够,同等价位的手机,消费者愿意出钱买洋品牌,而不是国内品牌。从华为的产品定价可见一斑。2012年4月上市的Ascend P1标志着华为首次进军高端手机,定价2999元。2012年9月的Ascend D1定价2699元。2012年11月最新上市的荣耀四核定价1888元。从时间顺序看华为三款精品手机,价格从2999元到2699元再到1888元,一路下滑。

4.3机遇分析。

4.3.1巨大的市场潜力。

国内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而智能手机用户只有3.3亿,不到四成。借鉴国外的手机持有量与人口比例,我国手机的持有量应该与人口的比例超过1.5。伴随3G网络的逐渐全面覆盖和三大运营商的强势宣传,以及过去几年的市场培育,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度大大提升,功能手机用户向智能手机用户转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巨大的市场容量为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4.3.2更快的出货速度。

目前高端市场被苹果和三星把持,在千元手机市场又有众多厂商的竞争,在中端手机市场留下了空白。国际巨头的中端手机定位还不清晰,按照目前手机市场快鱼吃慢鱼的现状,国内厂商抓住机遇率先推出机型就能打开市场。

4.4威胁分析。

4.4.1高端手机进军中低端市场。

目前苹果和三星牢牢控制高端市场而HTC这样的二线品牌由于业绩不振,欲进军国内中低端市场,如果在加上其他洋品牌也卷入的话,国内厂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4.4.2低端市场竞争更加恶化。

随着联发科的芯片研发成功以及零部件等的降价,低端手机市场尤其是千元以内准入门槛进一步放低,各山寨厂商也想加入这个市场,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集中于价格竞争,行业利润进一步摊薄。

4.4.3潜在进入者虎视眈眈。

鉴于苹果的赢利模式“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国内各家互联网企业有进入智能手机的企图。百度、盛大等推出了自己的手机,360也推出特供机,虽然反响不好,但将对行业利润进一步稀释。

5、国产品牌智能手机怎样突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智能手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然而利润却不到1%。而营销渠道又过于依赖运营商,没有自己的品牌美誉度,因而没有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在过去这轮销售热潮中基本上属于赔本赚吆喝。然而国内巨大的市场以及耕耘多年的经验和渠道,加上国际巨头的战略定位,都给国产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因而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国产品牌厂商将大有作为。

5.1加大科研创新和产业链整合。

苹果的巨额利润来自于“手机+系统+服务”,三星则是在整个产业链上有很强的控制权。国产手机要与它们竞争,必须要加大科研创新,要制造出机皇级的手机和非一般的客户体验,这样才能实现产品的差别化才能避免价格战。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建设,避免被竞争对手专利控制,不仅增加成本而且面临禁售等制裁。加强整个产业链上的整合。华为单独研发出芯片,表现出后向一体化的倾向,这在以后的采购等方面会大大加强话语权。

5.2创新营销渠道。

小米手机的横空出世让国产厂商眼前一亮。小米的销售全靠网络,这种销售方式省了渠道费和中间环节的成本,让零售价格尽可能做到最低。由于是提前预订厂商还能收取预付款预估销量,精确采购最低限度控制库存。这种不依赖运营商采购的方式也加强了厂商的自主定价权,对节约成本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大有益处。营销渠道的创新不仅只有网络,还有更为创新性的途径,谁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率先开辟出新的途径谁就很有机会获胜。

第9篇

当前,全球12大智能手机厂商中有9家出自中国,他们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1/3以上的份额。如今,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正利用自身的制造优势来打造自己的旗舰产品,这些产品有能力与苹果iPhone或三星Galaxy一较高下。

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我随意走进中国一家知名智能手机厂商制造工厂的二楼,突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数千名身穿浅蓝色工作服的工人笔直地站在生产线前,几乎一眼望不到边。后来得知,这座工厂拥有2万多名员工,每月生产450万台智能手机。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工厂,那里有30万名员工,每天能组装50万部iPhone。

这只是中国智能手机革命的一个缩影。当前,消费者被奢华的智能手机会、高配置的产品配置和浮夸的广告宣传所吸引,而对手机的生产环节知之甚少。其实,几乎全球所有的手机都在中国制造。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苹果和三星等全球大牌手机厂商的制造基地。而如今,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开始崛起,并推出了十分成功的产品。当前,在全球12大智能手机厂商中,有9家出自中国,他们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1/3以上的份额。

去年,小米和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高于苹果和三星,雄踞冠、亚军宝座。如今,小米、华为、Oppo和中兴等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他们的成功从满大街的巨幅广告牌即可略窥一斑。相比之下,在我最近造访中国的一周内,几乎没看到一则苹果或三星的广告。

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零售店数量也十分惊人。例如,华为在中国就拥有3万多个专营零售店,而苹果在全球也只有约465家。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扶持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苹果和三星等均在中国生产其旗舰产品。

重新定义中国科技

以深圳为例,这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现代化都市,与香港近在咫尺。但30年前,在被中国政府列为经济特区之前,深圳还是只一个渔村。而今天,她已成为中国的经济强市,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

小米最初是一家不知名的创业公司,而发展成为估值高达460亿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仅用了5年时间,这改写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公司发展的认知。小米以智能手机作为分发渠道,以较低的价格销售高质量的产品,最终通过服务、内容和配件来获取利润。

当前,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正利用自身的制造优势来打造自己的旗舰产品,且有能力与苹果iPhone或三星Galaxy产品一较高下,而价格却只有苹果或三星的一半。例如,一加OnePlus Two售价329美元,小米5售价399美元,这就是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利用自身制造优势来打造低价格产品的典范。

在回到文章开头的Oppo制造工厂,那里的生产线上的设备基本上与代工iPhone的富士康工厂设备一样。例如,将处理器芯片固定在主板上的机器就来自日本的富士,精确度极高。而测试设备来自西蒙斯(Simmons)、高永(Koh Young)、Symtax和三星等。

在OPPO R9后数日,我拿到了这款手机。OPPO R9在许多方面与iPhone类似,它的做工十分精致,拿在手上感觉和iPhone一样有档次,而售价只有iPhone 6s的一半。

面向新兴市场

低利润率和高销量策略让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主导着本土市场,并在印度、巴西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占有一些之地。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快速崛起令人刮目相看,但前方也面临着挑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