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8:03: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际关系与沟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我们生活在社会关系中
1.2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为什么社会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
2、能力目标: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几种主要因素
3、素质目标:学会初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社会关系的定义、类型及影响人际关系的五种因素
教学难点
学会理解并区分认知因素中的五种心理效应
教学方法
超星学习通、案例分析、课堂问答、作业与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设计意图、具体方法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5分钟)
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整体介绍本课程的三个模块及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新课讲解(35分钟)
*图片故事导入: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一、什么是社会关系
给出定义: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堂训练:(连线题)根据列举的关系找出其对应的社会关系类别
二、为什么社会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
案例:《乌克兰“狗孩”马拉亚》
由案例得出: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的劳动实践,那些兽孩脱离了人类社会,仅仅是生物人,不能成为社会人,他们只有进入到人群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必须也只能在人群中完成,在社会中完成。由此推出第一个观点:
1、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需要
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离开了人际交往,人就失去了社会性;离开了社会关系,人就失去了从事各种活动的条件,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2、建立社会关系是人归属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
(学校、邻里、社区、单位和其他环境)归属感
3、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人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交往剥夺”的心理学实验
案例分析:小李的经历
总结(5分钟)
第二课时
新课讲解(30分钟)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认知因素
人际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对自己的认知
对他人的认知
对交往本身的认知
1.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在人际交往时,人们仅仅根据某个人一种或者几种特征来概括他在其他方面一些未被了解的人格特征,从局部信息形成完整印象的心理倾向。
4.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时,人们往往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群体中,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是定势效应的典型表现。
5.投射效应: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二、情绪因素
三、相似因素
四、互补性因素
五、人格因素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故事导入,让同学们意识到我们不是独立于世的,而是身处在社会关系中
4种划分方法,释义举例讲解法
即时训练巩固学生的理解记忆
由狗孩的案例推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需要
让同学们领悟:不管你愿不愿意,社会关系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它让每个人在其中成长,在其中成功。
案例分析引发思考
案例:找工作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测试《你曾经被自己的思维套路过吗?》帮助理解刻板印象
注意了解投射效应的两种类型
《人际关系与沟通》P14
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回答。
当今世界,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沟通已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合作经济效率、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大问题。
凡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人们彼此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层次。人际关系以感情心理为基础,与个体及其社会行为直接联系,属于微观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般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行为关系,体现的是人们社会交往和联系的状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得它的重要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非凡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状况已经成为影响人们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非凡是在企业施行团队治理,团队精神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人际间的沟通行为,人际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发展。事实上,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结果;人际关系的发展与恶化,也同样是相互交往的结果。沟通是一切人际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
假如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存在着广泛而持久的沟通联系,就标志着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假如两个人感情上对立,行为上疏远,平时缺乏沟通,则表明他们之间心理不相容,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组成。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对人的认知开始,彼此根本不熟悉、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调节也是与认知分不开的。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人际关系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满足或不满足、喜爱或厌恶等情感状态为特征的。假如没有情感因素参与调节,其关系是不可想象的。情感因素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对满足需要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阻碍需要满足的事物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行为是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在人际关系中,无论是认知因素还是情感因素,都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指言语、举止、作风、表情、手势等一切表现出的外部动作,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有效沟通三步曲:
了解。发出信息前,须了解、分析接受方的信息资料及其信息需求。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态度、价值观等个性特点的差异,人们对他人的基本行为反应倾向也是不同的,往往带有个人独特的色彩。因此,把握人际关系状态对人际行为的影响,必须结合具体的人或事作具体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或疏远、合作或竞争、友好或敌对,都是心理上距离远近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它反映了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人们喜欢给自己带来奖赏的人,讨厌那些给自己带来处罚的人,即人们倾向于亲近奖赏性的关系,而排斥处罚性的关系。因此,在人际沟通中,只要分析、了解人们的不同心理需要,把握人们心理需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需要特点去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就能获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
猜测。发出信息时,须猜测、判定接受方可能反馈的信息会向何方发展。当你了解对方的信息资料和需求后,就要向对方发出信息,这时必须猜测对方反馈信息是否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假如猜测准确,说明你发出的信息是正确的,否则就有偏差。
调整。发出信息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根据接受方的反馈信息和情绪的变化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沟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技能 人际交往效能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种高级医疗器械出现急剧减少了医患间的沟通,并出现了各种医患矛盾,促使社会各界包括教育家、心理家、社会学家等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了教育思考。2010年Julio Frenk和Cheng Lincoln等全球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能习惯与明智地使用沟通、临床推理、知识技术性技能、情感、价值观和反思于日常实践,以使所服务的个体和社区获益[1]。因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生所具备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被重视。
沟通技能是个体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媒介将自己的想法、情感与反应进行有效的传递并感知他人的想法、情感与反应的能力[2]。在国外主要是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3-4],体现了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对的,我国在临床领域也有对实习护生的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水平的研究[5-6],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有助于提高临床上的护患沟通水平。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对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工具支持,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在校医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其沟通技能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旨在为医学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西省某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500名,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8%,如表1所示。
1.2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五百名赣南医学院在校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法调查,共使用两份问卷:由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和谢晶与张厚粲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1.2.1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采用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2],问卷包含八个水平:热情、语言表达、倾听、情绪敏感性、尊重、安慰他人、情绪控制和共情。总共有38题,采用5点计分。经过对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894,而对八个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累积贡献率是58.128%,并且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证实了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2.2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采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该问卷由6个水平维度组成:亲和效能、利他效能、自我价值感、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和沟通效能。总共有36题,采用6点计分。该问卷6个因子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是0.56到0.78;根据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效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同时效度进行检测,得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判断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状况的相关系数是0.82,所以得到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确实能够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预测。此问卷需要被试对自己做自我评定,得分越高,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越强。
1.3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后使用SPSS20.0进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2.结果
2.1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调查
按照该问卷的五点计分标准看,不同维度题目的均值分数都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安慰他人的题目均值得分是3.35最低,倾听是3.78最高。按照标准得分来看,倾听得分是1.990最小,语言表达得分是4.018最高(见表2)。
由表3可以看出,各维度得分皆居于中等水平,利他效能是24.34最高,自我价值感为19.41最低,说明被试总体的自我价值感偏低,利他行为较高。按照标准差得分来看,亲和效能最高,为4.894;情绪控制效能最低,为3.902。
2.2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使用SPSS20.0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其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获得表4(见表4),可以得到结果: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维度及总分和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总分是显著相关的。
注:*P
将沟通技能的总分从低到高排序,以27%视作分界点,取前27%为低分组,后27%为高分组,将二者放于人际交往效能感每个维度和总分上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表5,结果表示,沟通技能的高分组和低分组除了在自我印象效能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的维度和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高分组的平均值明显地高于低分组,高分组高于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
3.讨论
3.1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上都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但是达到符合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同时沟通技能中的热情、安慰他人、情绪控制这三个水平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印象效能两个水平的得分相对其他水平比较偏低。纵观沟通技能各维度得分而言,导致在沟通技能上的总分差异就更大,不少学生处于沟通技能水平不符合的情况,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亲和效能标准差最高,但是其得分极大极小值差异最大。因此,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需要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对自己的主观判断及效能预期得到提升并实践努力。
3.2医学生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表4的分析讨论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二者的不同维度与总分之间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二者各方面互相影响,表5的分析讨论也表明沟通技能的低分组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得分上低于高分组的得分:沟通技能得分越高,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班杜拉[8]曾说:自身得到的成就以本人实际的经历作为基础,是最重要的自我效能感的信息基础,成功的交往体验会强化对自己自我效能感的评估,而频繁的失败体验就会减少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个人对交往效能感的预期是由自身的成功交往体验决定的。故提升沟通技能,有助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提高。
4.结论
4.1 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尊重、倾听与利他效能、沟通效能得分较高。
4.2 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在二者的不同维度和所得总分上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沟通技能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也明显比高分组的得分要低。
参考文献:
[1]邱丽颖,鲁可可.综合性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精英化培养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4,08:648-650.
[2]刘金玲.大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2.
[3]Rokke PD,Fleming Ficek,Scimens NM,et al.Self-efficacy and choice of coping strategies for tolerating acute pain[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eine,2004,27(4):343-360.
[4]Rabman A, Ambler G, Underwood MR, et al.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J].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04,31(6):1187-1192.
[5]宫叶琴,安秋月.实习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01:9-11.
[6]王露讠胥,章雅青,戈晓华.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06:28-31.
[7]谢晶.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0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嫉妒心理 人际沟通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保持优势是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此,大学生们会为拥有某个领域的能力优势而努力。然而,当进入新的环境或加入新的团体后,他们经常会发现别人在那些领域的表现超过了自己,由此导致内心产生痛苦,这在大学校园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感觉和现象。这种痛苦会激发其潜在的嫉妒心理,使人际沟通变得紧张且无效,最终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为此,洞察大学生之间这种嫉妒情绪并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嫉妒是对在才能、地位、成就、机遇和条件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情绪。每个大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并努力在某些领域超越同学,一旦发现原来的专业或技术优势被同学赶超后,他们通常会变得不舒服、焦虑和紧张。尤其当其他同学在那些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领域中拥有出色的表现,而这个领域正是嫉妒者定位自己的中心要素时,一些大学生会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当对自己的失败不甘心却无法改变时,就会冲动地批判、抵制、对抗,甚至打击、报复同学,以此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别,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一种解释是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程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因此,如果对方与自己关系十分亲密,但超过我们的领域并不被自己看重,则彼此间的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可以为朋友的成功和优秀而感到高兴。但当好朋友对自己很看重的领域或能力有比自己更出色的表现,各种心理失调情绪就会被激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嫉妒与其所处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嫉妒情境,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嫉妒心理和行为反应,因此,嫉妒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特点。嫉妒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而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人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行为习惯,是刺激——反应模式的产物,嫉妒受一个人周围所发生事件的直接冲击或塑造成型。
在人际沟通中,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情绪,会阻碍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双方的正常交往。正如斯宾诺沙所说:“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嫉妒者会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行为和成绩上,对别人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注。对他们来说,让别人失败可能比自己成功所获得的快乐更大。这种扭曲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精力无端地被消耗和消费,阻碍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嫉妒情绪会迫使大学生去面对自我概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减少这种认知失调。大学生或者改变自己今后的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相一致;或改变某些认知,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又或者增加新的认知,来为自己行为寻找理由。
二、嫉妒心理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保持自我形象,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自尊心表现。与自尊相伴的嫉妒,由于是一种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情感,就一直隐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一旦大学生的嫉妒情绪被激活,则校园中的一些平常事很容易被过分放大。为维持自我评价,大学生嫉妒心理活动必然反映到个人在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1.嫉妒心理的疏远效应。为克服由嫉妒心理引发的认知失调,大学生会选择疏远这个胜过自己的同学,认定对方不再是自己的亲密朋友了。尽管可以选择与对方建立良性互动和挑战,但嫉妒者无法克服向对手学习或彼此合作的心理障碍。嫉妒心理的疏远效应会导致人际沟通的中断和失败。大学生为何会与自己嫉妒的朋友如此疏远?根据心理学家abraham tesser的观点,当一位十分熟悉的好友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时,比起陌生人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感到不愉快。因为陌生人是抽象的,他们的成就仅是统计数字,而自己熟悉的朋友的成就是生动的。
2.嫉妒心理的蔑视效应。为减少嫉妒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会选择改变对原来看重能力的评价。一旦同学拥有自己无法轻易获得的那些优势,大学生在公开场合就会贬低那些优势的价值,表现出不屑一顾和冷嘲热讽。例如,原先在羽毛球上拥有出色的技术,当朋友圈中多了一位羽毛球水平更高的朋友后,就会对此失去原来的兴趣,而认为游泳才是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属。只要有嫉妒,就不能够和谐、融洽地相处。当他人得到自己所得不到的奖项时,便会散布各种小道消息,从而使其他同学也感到生活在不公平的环境中没有好处,从而影响到集体的团结。
3.嫉妒心理的破坏效应。大学生处理自尊威胁的第三种选择是对同学的努力加以破坏。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一旦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比上同学,则会采取恶劣的手段——暗中给同学制造障碍。例如,某个团队有两位出色的同学,最初关系亲密,学习和工作时互相鼓励,追求团队的成功。当a同学在其他同学中的威信不断上升时,b同学的嫉妒心理便会被激活,但开始还能自我控制,暗示自己的价值迟早也会被同学认可,但不安和焦虑感已经形成。当其他同学对a的领导能力形成了稳定的评价时,b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猛烈地爆发出来。b开始贬低a,在同学之间用开玩笑的方式评论a,并制造关于a的非正式新闻,继而在人际沟通中公开对a表现出冷淡、敌意,甚至是采用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同时,b对集体事务不再主动进取,态度变得消极,甚至可能与a翻脸,终结了彼此的专业合作关系而离开团队。
4.嫉妒心理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与成功的同学刻意保持距离的态度,导致了沟通机会的错失,以及学习效率的下降。我们发现,大学生倾向于向外部人群学习而不愿向周围同学学习。例如,同样的方案,若被告知来自外部,则评价很高,若被告知来自周围同学,则评价一般。不难理解,如果人们向外部学习,说明很有事业进取心;如果向周围同学学习借鉴,则衬托出对方是这个集体中有智慧的领导者,无异于贬低自己了。
三、大学生克服嫉妒心理的对策
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所认为的:“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的毁灭。”嫉妒心理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力求上进的表现。如果对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进行有效管理,则可以促使他们去奋斗进取。
教育大学生克服人际沟通中的嫉妒心理,首先要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其次,教师要注意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不要触发他们的嫉妒情绪。
1.引导大学生发掘嫉妒情感的价值。嫉妒情绪暗示了极具价值的信息,可以把它视为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大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所嫉妒的其他同学拥有的条件和品质。要鼓励大学生敢于坦白被自己感情所掩饰的那些最恐惧缺乏的优势。一旦将掩藏在内心的嫉妒显露,就有利于在同学之间形成坦诚的气氛,为良好的人际沟通、互相学习和进步打下基础。
2.引导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要肯定并关注自己的优势。尽管可以让嫉妒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触动因素并加以控制,或者回忆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而淡化因别人的成功而引发的焦虑,但确实很难让他们做到为其他同学的成功而喜悦。一种可行的干预策略是,让大学生学会肯定自己所拥有的独特力量和优势,以减少由同学的出色表现而引发的威胁和压力。不可否认,将自己与同学做比较是大学生的天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动力,然而,过分比较就容易导致嫉妒,尤其是当不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时候。因此,控制和管理好大学生的嫉妒情绪,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最关心的领域,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周围同学的业绩,要鼓励大学生善于与自己的过去做比较。
3.引导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单一的价值观会使大学生陷入有限的目标竞争。如果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可以在其他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就能避开偏执的竞争,减少令人厌恶的比较,使大学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价值。
4.鼓励大学生学会资源分享。要强调通过团队合作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但团队成员在争夺他们认为是有限的资源时,就会表现出相互排斥。当某些资源确实稀缺时,教师要强调其他资源是容易得到的。引导大学生与其他团队共享资源也有助于一定程度上消除嫉妒情绪。鼓励大学生学会与其他团队分享资源,才能赢得在大学生活中的利益互惠和未来合作的基础。
5.教师也要避免语言暗示。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所发出的某些信息,会无意识地触发大学生的嫉妒情绪。例如,教师公开表现出对某位同学在某方面努力的欣赏,这种暗示很可能被理解为尽管其他方面的努力对学校同样有价值,但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要格外谨慎,避免对特定同学的过度公开赞扬。
关键词:信息技术;资源分析;sql server 2000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67-01
1 系统需求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1.1 系统需求分析
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功能包括“人事信息维护”、“数据查询”、“统计报表”、“系统维护”。该系统应该提供人事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统计;人事常用的数据查询(包括各种复杂查询);各类人事统计报表的设计、生成、表式的导入和导出、打印;用户账号权限的设置、管理。
1.2 可行性研究
人事管理一般是对人事基本信息的管理,所以在数据库模式定义中可以将人事基本信息定义在一个表中,这样对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操作处理起来都相对简单。统计报表的导出可以利用OLE(对象的连接与嵌入)这项成熟的技术来实现。打印功能完全可以根据开发工具自带的属性灵活的实现。用户账号权限的设置、管理可以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独立的表来实现,人事系统将根据用户不同的权限设置不同的操作功能。
2 系统规划
2.1 项目规划
(1)数据输入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输入数据,所以该模块的设计出发点应从方便用户操作的角度出发,如:非法数据输入出现错误提示等,另外一些较固定数据可让用户从下拉框种选择,不必自己输入。
(2) 数据查询模块:用户可以直接快速地查阅和打印系统中的员工个人信息(如人员情况、部门情况、科室情况、职称评定、在职情况和决策支持等信息);也可以做出各种复杂的查询,用户可根据任意字段进行查询,包括多条件的与和或运算,为领导作出准确判断提供数据的支持。
(3)数据删除修改模块:修改删除模块通常也是数据库中必须有的一个模块,因为在输入数据过程中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当修改删除涉及到多个表时,本系统将做出判断并给出提示及相应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
(4)数据统计分析模块:该模块将对数据进行统计,包括分组统计,二维表统计及饼图统计。各种统计结果都应该能够打印。
(5)报表打印模块: 数据的打印也是系统不可或缺的模块,打印页面的大小及上下左右的边距应由用户自己自由设置。也可以将报表导入到word或者excel中,由用户自己设定打印方式。
(6)账号管理模块:实现了对用户分组管理,并且可对用户的数据访问权限、功能操作权限进行设置,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严谨性及保密性。
(7)日志管理模块:系统将用户名,操作时间,操作内容都记录下来,然后写到数据库中。这样可以知道哪个用户什么时间作了什么操作,更好的维护了系统的安全性。
2.2 规划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种存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操作的工具。数据库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表达信息,简而言之,数据库就是信息的集合。计算机的数据库可以分为两类:非关系数据库(flat-file)和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关系数据库中包含了多个数据表的信息,数据库含有各个不同部分的术语,象记录、域等。数据库之间的关系指明两个库之间共享一个共同的关键字值。一个连接是指一种虚拟的表,这种表是在当用户要求从相互关联的各个不同的表中获取信息时建立的,关键字段用于在相互连接的不同表中查找匹配的记录。一个更高级的连接形式称为自连接。这种连接是指一个表被连接到它自己的一个字段,或在不同的记录中由重复数据的组合字段。数据库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关键字:主关键字、组合关键字和外关键字。在表中使用的关键字类型用于描述库表示什么以及在数据库中如何与其它的库建立关系。
3 系统设计和实现
3.1 数据分析与编码设计
数据分析主要是分析各种数据的用途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分析数据的类型、数量发生频度和使用频度,并具体弄清楚每个数据所需的范围和位数及来源的时间性,为数据库、文件设计及输出、输入设计提供依据,也为制定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编码是一项基础工作,编码必须唯一,编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节省处理时间和减少存储空间且方便使用。
3.2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新建一个数据库(rsgl.dbf),加强完善对人事系统的管理。
(1)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一个应用程序的数据结构是实现该程序的关键因素,SqlServer关系数据库模型,是以关系集合理论中重要的数学原理为基础的,通过定义创建该集合的很少一些规则,即可方便地处理一些数据,这种技术被称为数据规范化。
(2)数据库模式定义:根据需求分析本系统一共定义了12个表,分别为人员基本信息表(T_Rsxx)、部门表(T_Bmxx)、科室表(T_Ksxx)、职称变动表(T_Zcbd)、职务变动表(T_Zwbd)、职别变动表 (T_Zbbd)、学习情况表 (T_Xxqk)、工作变动情况表(T_Gzbd)、教学经历表(T_Jxjl)、编制信息表(T_Bzxx)、人事管理日志表(T_Rsrz)账号管理表(T_Zhgl)。其中人员基本信息表与职称变动表、职务变动表、职别变动表、学习情况表、工作变动情况表、教学经历表通过字段rybh相关联,构成了人事的全部信息。人事管理日志表保存每次用户登陆系统后所作的一切操作。账号管理表保存所有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名,口令。
3.3 模块设计
(1)数据录入模块的设计。
通过数据窗口的insertrow(0)函数,先插入一条空记录,然往空记录中输入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即可。对于不同的表,保存方式不同。人员基本信息表的新记录保存使用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完成。在保存之前做安全性检测,以防不合理数据入库。
其它表的输入与基本信息表类似。其中科室表的新记录保存使用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完成。剩余的表由于它们的主键都是行号(int类型的),在数据库中把它们的Identity属性都设为了yes,所以这些表的新记录保存只能用insert into 表名()values()语句来完成。
(2)数据删除模块的设计。
通过数据窗口的deleterow(currentrow)函数,删除一条当前记录,保存到数据库中即可。人员基本信息表中的一条记录被删除,与其关联的其他表中的信息也将被删除,这一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此表的记录保存使用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完成。其他表中的相关信息被删除是通过”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sql语句完成的。
(3)数据修改模块的设计。
如果修改一条当前记录,先检查一下数据是否合法,然后通过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保存到数据库中即可。如果人员信息的人员编号被修改,其他关联表中的人员编号也作相应的修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员信息的修改的格式freeform其他的表的修改与其操作类似,只是显示风格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胡小明.CIO的任务是要向信息系统注入智慧[J].电力信息化,2005,(2):18-19.
[2]于蕾.企业web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3.
关键词:胜任力 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力特征
胜任力最初是运用在教育领域,直到McClelland和Boyatizis在1982年合著《胜任的经理:一个高效的绩效模型》,胜任力才被应用于管理界。到目前为止,对胜任力概念还是众说纷纭,但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主要有四种观点:胜任力是指绩优者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胜任力是指任何直接与工作绩效有关的特质、特点或技能;胜任力是工作情景中个体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关键特征;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事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事务的技能,战略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战略的管理技能。
胜任力的概念有三个关键特征:行为特征――与工作情景相关的关键行为,能够把绩优者区分出来的特征;情景特征――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绩效关联――与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能够预测员工的未来绩效。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基于胜任力的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基于胜任力的工作分析是通过对绩优者的关键特征和情景变量的分析,来确定对岗位的要求,是建立在人与组织匹配原理基础上的工作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工作分析,一方面能够满足岗位当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岗位未来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更容易和组织未来发展和战略导向相匹配,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同传统的工作分析相比,基于胜任力的工作分析具有以下特征:更强调绩优者的关键特征,包括个体特质和行为特征,注重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不是完成了什么任务;更关注与企业战略导向相结合,传统工作分析更注重员工完成当前工作的技能,而忽略与组织的长期匹配;更容易被任职者所接受,因为工作要求是从绩优者的关键行为和关键特征中提炼出来的,使任职者能够在工作要求中看到组织的期望,也容易让任职者明确工作的目标。
基于胜任力的员工招聘
企业招聘中常看到招聘标准的随意确定,使招聘的员工要么不符合岗位要求,要么招到的员工留不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招聘成本。员工招聘应当是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选拔出能够在岗位上表现优秀,并适应企业战略的员工。基于胜任力的招聘要求企业选拔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该岗位绩优者的胜任特征,还应当具有与组织匹配的胜任特征。也就是说选拔的员工应当是不仅能做好当前工作的人,还是具有与组织匹配的内隐特征的人。
基于胜任力的员工培训
传统企业培训需求来自当前工作要求,大多数面向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培训。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则来源于组织和岗位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潜在需要。对于当前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绩优者的关键技能特征,由于岗位要求不同,绩优者的关键特征应当有所区别,因此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使培训项目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目前岗位的要求。
同时胜任力对人格特质、工作动机和价值观等内隐特征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要求把人置于人与组织相匹配的框架中,对员工的内隐特征进行改进。这样有利于避免培训后员工的流失,提高企业培训收益。
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区分出绩优者与绩效平庸者。胜任力的基础就是区分出绩优者与绩效平庸者的关键特征,这与绩效考评不谋而合。基于胜任力的绩效指标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当前岗位上的业绩指标。基于胜任力确立KPI,能够抓住岗位表现的关键特征,全面反映员工的综合工作表现。二是适应组织战略发展的能力指标。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评估能够综合绩效表现、绩效改进和能力提高三个方面,从而全面反映员工潜在的能力。
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
员工报酬设计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留住人才资源。传统薪酬更强调个体取得的结果和过去的绩效,而没有考虑这些结果是怎样获得的,以及如何增加未来成功的可能性,胜任力薪酬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基于胜任力的薪酬是指为企业员工与高绩效有关的综合能力所支付的报酬,不仅包括技能报酬,还包括能力报酬。技能报酬更多的与业务和工作相联系,能力报酬更多与员工适应当前岗位和未来要求的综合能力相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换,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更新。可以说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民科.基于胜任力的职务分析及其应用.人类工效学,2003(1)
关键词 胜任力;绩效管理;实施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24-03
作者简介 陈永清,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江苏镇江212013)
“胜任力”作为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它关注影响员工绩效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能将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而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主要是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不断开发员工的胜任力以提高员工绩效,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
一、胜任力的内涵及其与绩效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了“胜任力”概念。此后,胜任力问题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中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胜任力的界定、胜任力的分类和胜任力模型等3个方面。多数学者认为,胜任力是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具体包括知识、技能、个性、动机、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等,它能够将企业中的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根据胜任力的显现程度不同,可以将胜任力分为两类,即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如图1所示。
外显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等,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上部分,容易被感知和后天培养,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有效执行工作所必需的,因而又被称为基准性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e);而内隐胜任力主要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下部分,不易被感知和后天培养,是区分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的关键因素。因此,内隐胜任力也被称为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lating competence)。胜任力模型是针对职业表现优异要求组合起来的胜任力结构,描述有效完成特定企业的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描绘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以及特定工作岗位或层级所要求的组织行为特征。
可见,内隐性特征和外显性特征一起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具体行为表现。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一般就是通过观察一些行为来推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胜任力的;胜任力对绩效的影响或决定作用也正是通过行为而发生的。因而,在实践中一般就是用行为术语来具体阐释胜任力。
二、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优势与挑战
(一)具备的优势。与传统的绩效管理系统相比,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具有如下优势:
1、胜任力模型提供了客观的优秀绩效的行为标准,建立了对优秀绩效的期望,为任务的具体范围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的理解,鼓励员工和经理进行坦诚的良性沟通;而其中的文化胜任力强化了共同的战略、文化和愿景,确保员工的工作结果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使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把胜任力模型作为培训内容、形式设计的依据,使企业能以指定的方式计划和实施员工培训,有助于避免将眼光局限于当前或盲目跟风,而且也可以把对绩效最有影响的培训项目同那些与员工工作重心关联不大的项目区分开来,确保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影响工作绩效的技能、知识和人格特质等方面。
3、以胜任力为基础的绩效评估方法改变了传统绩效评估只注重企业目标的做法,将员工的胜任力表现也作为绩效而纳入评估体系中,确保了在完成任务和怎样完成之间的平衡,同时对员工过去的表现和在现任或新岗位的将来表现并重,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胜任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面临的挑战。尽管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具有诸多优势,然而企业在决定是否采用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时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给这一新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长期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模范角色,而且要确保随时可以利用必要的资源。
2、企业的经理们将面临日益增大的工作负荷,并承担起为员工排除绩效障碍的责任。因而,企业应为经理们就他们的角色、职责等设计、开发并实施必要的培训,并且使这种培训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
3、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的长期成功,有赖于企业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记录的建立、完成和维持。因而,企业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保存这些记录,并确保其长期可用性。
总之,如果企业的上述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则不管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能给企业带来多大收益,企业最好还是选择更传统的方法进行绩效管理。
三、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实施模型
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实施模型,是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根据胜任力和企业绩效管理的有关理论,笔者设计了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实施模型,如下图2所示:
(一)确定所有权。这一步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的某些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在提出规划阶段就启动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则实施过程中就会遭遇艰难和挑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其他参与系统提出和建立的有关人员应该明确:谁需要这个系统?什么因素引起对这个系统的需要?实施该系统希望实现什么目标?该系统对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投资吗?应该如何实施该系统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涉及企业的资金和管理问题,因而必须在实施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的早期就给予明确的回答。
(二)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汇报并获得继续进行的许可。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的长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否理解和从根本上认可这一项目,并且为之提供必要的资源。因而,非常有必要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汇报有关事项,并争取得到他们的许可,当然这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体操作的经理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上一步提出的问题,在向高层管理者汇报时应给予明确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并用相关实例加以支持。汇报的目的在于确保高层管理者支持该项目的实施,并同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倘若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则该项目就很有可能无法得到所需的资源。
(三)构建一个任务小组,设计系统规划和项目方案。任务小组的成员应从那些将直接受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
统影响的经理和员工中选择。在项目的酝酿阶段就让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保证了一个显著的跨部门员工代表群体。企业的人力资源代表应起到技术领导的作用,并管理任务小组的活动。任务小组要负责设计系统规划,该规划应该明确目标群体、部门或工作单元以及对系统实施成功具有很大影响的关键经理、主管和团队领导,而且应包括对第一步中有关所有权问题清单的回答。
当任务小组成员明确了要完成的任务后,就应提出一个详细的项目方案。该方案应包括:工作任务、成功完成该任务达到的产出或结果、达到产出或结果的目标时间、项目实施的评价方案及负责人等内容。同时,该方案还必须附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以此作为下一次向高层管理者汇报的基础。
(四)就工作方案的关键要素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汇报。相关汇报人员除了需要向高层管理者说明在第三步中提出的系统规划的具体细节外,还应该就第二步汇报中提出的有关担心或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需要注意的是,任务小组成员应给高层管理者足够的机会来询问有关问题,然后给予直接而又切实的回答,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高层管理者对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五)制备系统材料和相关文件,培训参与的员工及经理。前面四个步骤中,讨论了实施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所需的关键要素。除此之外,还应制备系统材料和相关文件。必需的系统材料一般有:工作分析结果、胜任力模型和胜任力评估、开发计划、绩效分析以及项目评估方案等。
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还必须培训参与的员工和经理,而且这种培训应基于胜任力的考虑。在设计培训时,要确保新经理能完成各种形式的培训,并能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其他程序。
(六)通过任务小组成员对系统及培训进行试点试验。任务小组成员来自目标应用群体,所以他们是审查、评判系统程序和有关材料的最佳人选。在试点试验中,可采用虚构的但符合实际情况的员工案例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这些案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利用绩效管理程序和工具的机会。
任务小组成员应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小组中的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要分别参加针对自身的培训项目,并可相互进行观察。为了分享培训感受,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完成后,观察人员要召开一个评价会议,对绩效管理程序的各种成分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如方案、技术及相关培训等。也就是说,应该为培训对象仔细检查项目的每一个要素提供条件,既包括绩效管理程序方面,也包括对这一程序的培训方面。事实上,进行严格检查对于实施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七)实施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所有在实施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过程中涉及的人都应接受培训,以充分了解系统的目标、各自的职责以及实施系统的各项活动的时间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负责实施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并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经理和员工提供持续不断的指导。该系统的成功实施,是建立在经理和员工之间的真诚沟通和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发挥关键作用,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同时,在经理和员工努力实现系统要求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应在困难刚刚出现苗头时就迅速予以解决。
如果所有参与人员都能把注意力放在系统的目标上,并保持个体与企业绩效长期提高的合理期望,他们就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待那些潜在的困难。此外,公开并且互相尊重的沟通将大大有利于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
(八)评估实施过程并反馈信息。有效的评估是系统实施成功的必要步骤。企业绩效管理小组在第三步提出的项目方案中,应该既包括过程性评估程序,也包括总结性评估程序。而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让任务小组成员参与到这种实时的过程性评估之中。总结性评估是根据系统的目标和组织的战略目标,评估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系统的长期影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应记录为实施该系统所进行投资的回报,以便高层管理者能认可绩效管理对企业的价值。
评估结束后,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参与的员工和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让他们了解该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参与实施的员工和经理们是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完成了既定目标,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包括知识、技能在内的胜任力方面尚存在的不足等。并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对参与的员工和经理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胜任力,改善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长桂,张剑.国内胜任特征研究进展及评价[J].科研管理,2006,(6).
[2]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最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层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为辽宁省阜新市一所矿区初中的学生,共155名矿工子女,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为80名、31名、44名。男生78名、女生77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亲子沟通问卷。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Ol-son亲子沟通问卷(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包括2个维度: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5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与父/母沟通中的开放维度、问题维度以及与父/母总的沟通α系数在0.7939~0.8735之间。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2.2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对人格特点的回归分析见表2。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关键词:J2EE 油田 人力资源管理
J2EE应用框架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系统平台。这个平台以web浏览为基础,以服务器的访问为中心,通过组件式的开发为企业级的应用提供开放的管理平台。J2EE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他采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再逻辑应用方面根据不同的逻辑功能进行划分。一般的基于j2EE的架构图图1:
一、系统需求
管理系统一般要求功能全面,操作简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然也不例外。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招聘员工的过程管理,包括招聘信息、应聘人员基本信息、面试成绩、录用结果,员工的薪酬标准设置和计算,员工培训计划的设定和培训效果的测评,员工绩效考核,给不同用户的不同的操作权限等。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1.功能完备:系统总体设计实现整个系统模块的划分,实现对企业部门的管理、企业员工的管理、员工招聘的管理、员工考勤的管理、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员工绩效考评的管理、员工薪资的管理、企业与员工合同的管理和系统的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都能够实现特定的需求。
2.界面友好:系统用户登陆到管理页面后,每页有导航和引领的作用。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直接进入不同的管理页面,同时导航条方便快捷的引导用户进行各种合理的操作。设计一个友好的界面可以更好的实现人机交互,发挥系统的可用性。
3.数据库存取操作优化:系统各种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包括查询,删除、添加和修改等常用操作,要实现人机交互响应时间优化,是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想要的结果。
4.权限划分:系统要求实现按照权限的范围来实现对功能模块的操作。不同权限的用户所能操作的功能也不同。权限划分是出于对系统安全性的考虑,防止非法用户越权访问数据。
二、功能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如图2:
三、数据库需求
系统要求实现人机交互响应时间的优化,即各种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包括查询,删除、添加和修改等常用操作的优化。所以数据库表要实现有助于系统存取数据的特点。针对油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要,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成数据表。
四、系统可行性
系统的实现要具备可行性的特点。如果条件不满足,设计的再好的系统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可行性分析也是系统开发阶段不可缺少的。本文主要从技术方面,系统环境和安全性方面对系统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分析
该系统采用 J2EE 整体框架进行开发。J2EE是一种成熟的工作平台,经过长时间的验证证明他是一个标准的应用开发体系,实用性高,稳定性强。采用这种框架的好处在于能保证开发人员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业务逻辑方面。其他的比如基础的框剪都可以交给底层去维护。以Struts、Spring、Hibernate为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更可以方便的实现以B/S为基础的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安全分析
技术方面,通过程序代码设计,随时返回错误和错误原因。数据库错误等均可通过程序显示。连接数据库要通过用户名和口令验证。系统使用方面,只有登陆的系统用户才可以使用该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油田企业当中,油田企业人员分散,位置地域广阔,实现良好的人员管理,可以增强企
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企业OA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办公自动化.2008(18)
[2]韦鸿钰.ERP中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开发[J].装备制造技术.2008(02)
[3]廖福保,张文梅.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应用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