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

第1篇

治理短板引发重股轻债

成熟资本市场首先是估值系统发达且完善的市场,使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应能够得到有效运用。与此相应,其估值体系也应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两个估值系统。

但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偏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很小。这样的市场格局除了跟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竞争不利,以及监管制度的制约有关外,也跟上市公司自身的治理文化和决策心理息息相关。债券融资虽有某些优势,但还本付息的刚性约束,让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其融资风险非常谨慎。因此,目前股票估值市场(股价)的表现,在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中仍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尽管现阶段国内上市公司对债券估值系统的重视程度仍很低,但近期欧美债务危机已向我们表明,债券估值体系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这缺失的一环,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补上,上市公司也必然要将债券信用评级与发行定价纳入到内部估值管理体系。

抵御危机发债更从容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增速放缓的趋势开始显露,股东可能面临的摊薄风险有所上升,这必然会推动上市公司谋求债券发行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我国债券市场主要分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监管主体、发行主体、投资者、服务商既有交叠,又相对分割。由于定位和参与者结构性差异,最近几年来,银行间市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交易所市场,债券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都显著占优。

但实际上,交易所市场的流动性、结构性、市场化程度都远较其他市场有优势。一是公司债的创新形态可以发展出权证、转股、结构化等多元化融资选择;二是其估值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有利于优质公司的信用优势转化为融资成本优势。三是交易所市场投资人结构更为丰富,交易活跃度更高,股票和债券两个估值系统的充分运行可以降低企业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实践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公司债发行人有效地抵御了市场流动性波动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应对更为从容。

从2011年公司债信用评级分布看,发行人和债券的信用评级大多数在AA-及以上,可以说目前我国交易所公司债市场是个优质债市场。从公司债的定价走势上看,在相同信用等级上,公司债与其他债券品种开始体现出信用利差,上市公司治理质量、效率以及竞争优势得到市场认可。这也从侧面表明,交易所市场债券估值体系的有效性正在为上市公司的估值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焦点。

均衡发展完善外部治理

对于资本市场的失衡问题,监管层一直看得很清楚,因此将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在较长时期内作为促进市场均衡发展、引导市场外部治理的重要方面。

第2篇

(一)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993年,意大利博科尼大学Pagano发表于《欧洲经济评论》的论文《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对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重新解释,分析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Pagano的分析,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是,通过影响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1]在Pagano模型的基础上,我国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例如,张宗新认为,融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主要体现在双轮驱动效应方面:一是体现在实现资本有效动员,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资本支持。二是体现在资本优化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李国旺等认为,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机制有流动性支持、风险分散、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企业的控制与监督。[3]

(二)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是推进经济发展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而金融创新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4]1.实现资金向低碳经济配置。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一些产业成熟度不高,经营成本较高,盈利能力不强。同时,资本的逐利特征,导致资金很难流向低碳产业。这就需要通过低碳金融创新,明确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实现资本向低碳经济配置。2.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许多情况下,资本积累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决定性因素。通过金融创新,第一,促使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低碳技术开发中。第二,把已经发明的低碳技术应用到低碳经济发展中。低碳技术创新能否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可吸收低碳技术创新的金融资本投入量。如果没有金融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不可能获得持续的资金。3.分散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就企业而言,由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模式的探索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有限,致使部分企业不愿意涉足低碳产业,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都可以发挥金融分散风险的功能。

二、金融保障经济发展创新面临的问题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201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8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排名第56位,金融服务满足商业需求排名第64位,金融压抑现象较为严重。[5]

(一)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1.金融资源在三次产业的配置差异较大。金融资源重点向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配置,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配置不足。这是导致我国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2.金融资源重点向大企业配置,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配置不足。[6]近年来,虽然国家鼓励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7]但仍然存在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从贷款余额看,2015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39万亿元,虽然同比增长13.9%,增速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2.7个和5.3个百分点,但也只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1.2%。[8]而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9]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群体,但金融支持的缺位,严重桎梏着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10]3.金融对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波动中逐步下滑趋势,1978年为62.1%,1981年达到66.7%。而到1995年,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最终消费率降到59.1%。此后,1996—2000年,呈现上升,2000年为63.7%。2000年以来,其下滑趋势更加强烈和明显,2010年,最终消费率仅有49.1%。2011年开始有所回升,为50.2%;2014年为51.4%。[11]即是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了约12个百分点。4.金融资源重点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缺乏。这是造成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大的重要原因。我国有学者划分了我国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包含的地区。第一个阶段是金融自由化阶段,包含的区域范围有北京、上海、广东。第二个阶段是金融约束阶段,包含的区域范围有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海南、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第三阶段是金融抑制阶段,包含的区域范围有云南、贵州、广西、青海、宁夏、内蒙古、。[12]

(二)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存在深层次问题

1.科技金融方面。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重要途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科技金融工作以来,特别是2011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指导意见》以来,科技和金融的结合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第一,新兴产业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存在两大矛盾: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与新兴产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效益相对低下的传统产业占用大量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受资金限制形不成规模效益。二是科技投入高风险与收益周期长的矛盾。金融业担心新兴产业科技贷款投入时间长,贷款风险大,从而对科技开发信贷信心不足、支持动力不足。[13]第二,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难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科技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或质押物、技术风险大、成长性难以把握、放贷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难以成为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14]第三,科技担保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担保公司数量少、规模小,未发挥应有作用。第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发展缓慢,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潜力远未发挥。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实际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发行审核效率偏低,创业板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足。债券市场仍不发达,虽然近些年市场规模有较大扩展,但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15]第五,我国创业投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规模有限、专业投资能力不强。创业投资10年来不足1500亿元,且大多投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仅有约三分之一的资金支持了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16]第六,科技保险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国家层面针对科技保险的资金支持还没做任何安排,对地方的引导和激励缺乏有效手段。二是科技企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三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实施细则不够明确、相关税收政策没有落实等。四是相关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保险涉及的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协作机制。[27]2.绿色金融方面。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金融决策和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绿色金融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18]第一,金融机构的盈利性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矛盾。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追逐利润是其基本目标。这种对利润追逐的内生动力,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活力和进步。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环境保护会影响其盈利性,甚至认为盈利性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之间是矛盾的。追逐利润的内生性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外生性之间存在矛盾,致使金融机构在二者之间作选择时,在不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的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追逐利润。第二,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甄别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能力有限。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处于发展完善时期,企业公布的环境信息有限,环保部门掌握的企业环境信息也有限。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借款企业可能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企业可能想尽办法掩盖环境问题,结果,商业银行最终提供贷款的企业可能是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的企业。也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借款企业没有按照借款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要么没有实施必要的环保措施,要么改变资金使用范围,投向高盈利性同时具有污染的项目。第三,绿色金融政策与赤道原则相比差距较大。我国金融机构实施的绿色金融政策中,绿色信贷政策更多是“一票否决制”,绿色保险政策采取的是自愿保险,绿色证券政策采取的是上市公司环境标准审核制度。这些措施更多体现为行政手段。从实施效果看,绿色信贷政策效果比较明显,绿色证券政策次之,绿色保险政策最差。这说明,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停留在行政手段的层面,没有站在潜在污染企业是经济人的角度制定经济性的措施,导致政策效果有限。

(三)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比例明显失衡。根据融资规模、总资产及相关指标来看,银行业在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占的比例明显过高,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目前,我国债券存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50%,远低于美国的150%和日本的25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00%的平均水平。这种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结构,导致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弱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还使得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体系,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2.市场体系不完善。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发展滞后,不能高效地为企业融通资金,在优化资源配置和鼓励创新等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股票市场在一些时期脱离企业基本面和经济基本面暴涨暴跌,无法体现经济“晴雨表”的功能。[19]

三、金融保障经济发展创新的路径

(一)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路径

1.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为此,要优化信贷结构,充分发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第一,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促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二,加强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生活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加强信贷监管,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通过提高信贷准入条件、提高信贷利率等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发展。第三,加强金融对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支持。通过降低信贷准入门槛、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2.大力发展“小微金融”,促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要全面落实前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20]3.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支持需求结构调整。拓展消费信贷范围,促进居民储蓄向居民消费的转化;增强金融对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拉动作用;引导资金流向,促进投资向科、教、文、卫等事业领域的流入。[21]4.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战略中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中西部地区配置。我国学者针对前述我国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包含的地区,提出了开展分层金融的建议:对处于第一个阶段即金融自由化阶段的地区,给予金融发展的自由权利,适当结合自我特点,向国家化进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国内金融基地,或者是国际金融标杆;对处于第二个阶段即金融约束阶段的地区,各个金融机构应该形成互补的格局,结合自我条件和金融实力,规避恶性竞争,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作绩效;对处于第三个阶段即金融抑制阶段的地区,主要任务是在政府指引下,加强区域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借助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周边金融发达地区的互助和合作,实现协调性发展。[22]5.大力发展县域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金融惠农政策,鼓励、引导县级和农村金融机构将本地金融资源更多用于支持县域和“三农”发展,不断提高县级金融机构存贷比。[23]

(二)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路径

1.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是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打破技术和资本的壁垒,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产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价值叠加效应。[24]针对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通过以下途径加以破解,从而促进科技金融的大发展。第一,促进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政策性专项引导基金,提供风险补偿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新兴产业融资。同时,“成立类似于美国硅谷银行的科技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实行‘银行+担保+额外风险补偿’的运作模式”。“鼓励和扶持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的成长,”培育多元化的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投资主体。[25]第二,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从事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活动,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排头兵。[26]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允许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扩大科技保险覆盖范围。第三,建立健全科技担保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担保公司,“综合运用资本注入、业务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和积极性,“创新担保方式,加快担保与创业投资的结合”,推进多层次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27]第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弱化行政审批,增强发行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股票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同时,继续推进三板股权市场建设;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8]第五,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为此,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和管理机构,培育优质创业投资项目源,建立创业投资管理团队激励机制,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政策扶持,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创业投资发展。[29]第六,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发展。一是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研究建立专业中介机构保障基金。推动巨灾保险立法进程,界定巨灾保险范围,建立由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制度。[30]二是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保险机构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业、并购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提供保险支持,进一步拓宽科技保险服务领域。”“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资等支持科技发展的方式方法。支持开展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以及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31]2.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金融要支持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32]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促进绿色金融的大发展。第一,大力宣传,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一是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移动通信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社会的认识。二是要宣传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比如,2014年3月14日,《云南日报》以《“绿色金融”服务枝繁叶茂》为题,宣传了华夏银行昆明高新支行打造“绿色主题银行”,在提供促进节能减排、支持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绿色金融服务,对其他商业银行就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第二,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探索实施的绿色信贷政策,更多是对列入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环保黑名单的企业,实行信贷“一票否决制”。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简单,容易操作。然而,尽管有些企业未列入环保黑名单,但有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处于临界值。因此,商业银行应成立负责企业碳排放评价及碳排放审查的部门,把碳排放评价引入商业银行的信贷流程,使商业银行通过客观、科学评价企业碳排放情况,以此作为是否发放贷款及确定贷款利率的依据。政府应制定科学的碳排放评价测量方法和不同产业碳排放标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根据不同企业的碳排放量制定差别利率。第三,完善证券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政策。修改完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使相关制度不仅涵盖企业上市融资的环境要求,而且涵盖企业发行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改变绿色保险政策采取的是自愿保险的做法,通过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细则》,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成为一种强制保险。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环保部门、保险及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三)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

第3篇

福川伸次

高度技术社会推进协会顾问

金融业与服务业一体化新动向

现在不仅是制造业,包括金融业、服务?也都已经出现了新的一体化动向,日中韩FTA(自由贸易协定)当中,大家都指出不是1+1=3,而要一定得到4、5甚至更大的成果才行,为此我们应该做好相关的基础构建工作,其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各国的企业家,尤其希望各位企业经营者能够在这当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魏家福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董事长

一体化需要企业家的务实行动

亚洲经济一体化需要企业家的务实行动。 21世纪企业有四个新的特征:一是有更强的适用性,二是具有更强的整合能力,三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存亡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四是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将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新时期的企业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务实的行动来促进和推动亚洲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肖钢

中国银行董事长

债券市场发展有利于金融稳定

当前大力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亚洲区内金融的稳定。东亚各国普遍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也即依靠银行体系融资以支持经济发展,把金融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亚洲金融市场不完善,当遇到外来冲击时容易引发危机,所以大力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有利于我们这个区域内的金融稳定。

守村卓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副行长

中等收入人群促进经济一体化

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有所加快,特别得?益于我们区域内的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映射到我们亚洲区域消费领域,我们的蛋糕做得越来越大。

李东生

TCL集团董事长

中日产业结构有强互补性

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产业结构来看,中日两国在大部分产业结构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中国有很广阔的市场和劳动力以及正在成长起来的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三村明夫

新日本制铁公司会长

能源安全不能忽视

考虑能源问题至少有三个因素不可不提:首先要想促进增长必须要以合理价格获得足够量的能源;其次能源安全非常重要;另外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必须认真要加以考虑。这三点非常重要。

张国宝

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中日应争取取消“亚洲溢价”

在世界能源新格局下,中日两国不应在?所有领域都把对方看作竞争对手,而应该是拥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比如油气价格历来亚洲高于其他地区被称为“亚洲溢价”,中日两国都是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国,我们应该统一协调立场,增强油气谈判地位,争取取消“亚洲溢价”。

刘顺达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

能源、数字及管理创新应为一体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现在发电量在世界上已经位居第二,但是我们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中日双方在合作上应该提高一个新的层次,这个层次就是能源、数字及管理创新为一体,这一切正是日本最大的优势,也是中国迫切的希望。

北村雅良

电源开发株式会社执行总经理

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所有的产业基础是要完善充足的电力供?应体制,这也是我们今后的追求目标。但是,发电业务还包含着我们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发电站建设和运营一定会带来影响。如何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并且使电力开发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是我们最核心的问题。

周中枢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

海外长期稳定矿产资源是紧迫课题

中日双方都面临一个紧迫课题,就是寻?求海外长期稳定的矿产资源。立足长远,面向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布局。中日双方在金属矿产领域存在同样的需求,面临同样的机遇,可以通过企业间的携手在矿产资源投资方面深化合作。

邢炜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资源创新需要跨领域合作

第一,节能和资源的管理不再是资源和?能源管理企业的责任,而是所有企业家的责任。我们要共同承担,我们更要去创新;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会带来许多创新,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要创新,我们的创新要有跨领域的合作,凡是有利于绿色有利于环保的事业,都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把我们的经验、技术贡献出来共享。

袁懋振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咨询委名誉主任委员

中日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中日能源领域合作的前景广阔。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日本的节能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环保产业拥有世界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的环保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技术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中国节能环保的发展前景也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共识关键词

枝野幸男

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

中日企业家应多达成共识

中日企业交流会期间,《博鳌观察》对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枝野幸男进行独家专访,对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枝野幸男认为中日企业家应该多达成共识。

第4篇

加强发挥市场功能

随着国际经济衰退趋缓和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回暖,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步推进,证券期货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云南资本市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市场总体呈现出平稳健康运行的良好态势。截止2010年11月30日,云南已有28家公司上市,总市值为2722.39亿元,全省证券市场累计总成交金额为8062.3亿元。A股、基金托管市值超过1318亿元。股票新增开户数达16万户,全省累计开户数达171万户。云南企业IPO实现新突破,两家企业成功首发上市,新增直接融资55.9亿元。这些有力的数据将一个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展现出来。

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把证券市场功能进一步拓展开来。云南锗业成功首发上市,沃森生物实现了云南企业创业板上市零的突破。至此,云南的上市公司增至28家云南资本市场新增直接融资55.9亿元。与此同时,云南证监局推动和支持辖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体上市,加速讲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ST马龙、云南铜业、云南旅游、昆百大等6家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为促进云南企业上市,云南证监局采取举办上市培训会议、现场调研等方式,加强对拟上市公司的辅导监管,鼓励支持云南优质企业上市融资。2010年新增明珠花卉、健之佳、云南路桥、七彩云南庆沣祥等9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备案重点培育,全省处于辅导备案阶段的拟上市企业达到12家。

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增强,云南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屡创新高。2010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增长显著,继续呈现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从行业格局来看,代表云南经济特色的有色金属行业实现业绩同比大幅提升,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7.89亿元;医药行业高景气度持续,2家公司实现净利润7.16亿元,较同期大幅扭亏;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在4月份销售量急剧萎缩后,9月份已出现回暖迹象,4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

证券公司各项控制指标持续达标,经营业绩各具特色,各有突破。在证券市场持续震荡调整,多家券商自营业务业绩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红塔证券凭借出色的投资抉择和风险控制体系,自营业务仍然大幅盈利,对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做出主要贡献;太平洋证券在经纪业务保持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投行业务取得较大突破,保荐业务和债券发行承销快速推进。

2010年云南全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设立速度加快,网点增设数量为历史最高。1至11月已批准筹建或迁址到云南的证券期货营业部达到15家。随着曲靖、大理、红河等地州期货营业部额度开业,云南期货营业网点逐步向云南较为发达的地州市辐射填补了云南地州市无营业网点的空白,网点覆盖得到进一步拓宽。

正视难点 缩小差距

云南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在资本市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难点和障碍。与云南经济发展形势、与各方面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云南的有色金属、水电、旅游文化、绿色食品、花卉、生物医药等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响当当的,但转化为优质资本的程度仍然还很低。云南企业尤其是具有资源优势和特色的企业对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识不强,制约着云南新股发行工作的加快推进。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创新严重不足以及融资观念的陈旧,不仅让云南的丰富资源得不到相匹配的融资能力,也让很多企业的优势资产难以转化为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虽然在西部省份中,云南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少,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持续增长的基础较为薄弱,资本运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省内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投资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投入等传统方式,形成了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比例低、融资成本高的资金瓶颈,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目前云南的存量资产总量已具有相当规模,但资产证券化程度还很低。证券、期货公司发展后劲不足;维稳工作压力加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依然是投资。这就意味着云南经济发展对资金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强。在云南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抓住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整合全省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加速资本流动,加强直接融资,是破解发展资金瓶颈,促进云南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寻找突破口 谋求新发展

云南经济发展目前已经驶入快车道,应该抓住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以发展资本市场为突破口,提升资本市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助推云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云南证券期货市场市场要进一步拓展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持续地提高市场运行质量,为更好地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贡献。云南将发挥联接东南亚、南亚的交通优势,深化与上述地域间的交流合作,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首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继续推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公开发行等手段进行再融资,提高对各种融资工具的运用能力。充分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多种方式实现多渠道融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其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并购重组功能,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继续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站在产业发展和行业布局的战略高度,对优势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推动龙头企业整体上市,不断完善产业链,使云南真正成为各个行业的桥头堡、排头兵。

再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功能,推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对拟上市公司的指导服务,做好舆论引导。加大宣传扶持力度,整合后备资源,壮大后备上市企业。

第5篇

新发展与新常态:2016年的资产证券化市场

2016年,资产证券化市场(以下称“ABS市场”)规模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发行产品8460.31亿元,同比增长37.97%;市场存量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52.66%。在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稳健运行

2016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以下称“信贷ABS市场”)运行较为平稳(见图1),市场基础资产进一步丰富,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全年共有6家试点机构发行156.1亿元,占试点额度的31%。基础资产类型涵盖了对公不良贷款、零售类不良贷款、个人住房抵押类不良贷款等,拓宽了银行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渠道。

二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驶入发行快车道。随着基础资产类型增加和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各类产品发行规模趋于均衡化。尤其是RMBS驶入发行快车道,全年发行规模已接近对公贷款资产支持证券(CLO),市场化、规模化特征明显。

三是绿色资产证券化创新加速。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金融的背景下,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取得了突破。2016年1月,兴业银行发行年度首单绿色信贷ABS,发行额26.46亿元,基础资产全部为绿色金融类贷款,盘活的资金也投放到节能环保重点领域。

四是流动性进一步得到改善。信贷ABS现券与质押式回购结算量增长明显。中央结算公司2016年处理的信贷ABS现券结算量为1435.28亿元,是上一年度的2.64倍;信贷ABS质押式回交割量1345.31亿元,是上一年度的1.75倍。不过,相比债券市场整体换手率,信贷ABS的流动性依然偏低,这也成为制约市场发展深度的关键因素,亟待解决和突破。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快速发展

2016年,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以下称“企业ABS市场”)发行4385.21亿元,同比增长114.90%,存量规模5506.04亿元(见图2)。市场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资产类型丰富。企业ABS涵盖了较多的基础资产类型,除租赁租金、应收账款、信托受益权和小额贷款等主要资产类型之外,还包括企业债权、基础设施收费权、类REITs产品、保理融资债权、委托贷款、融资融券债权、住房公积金贷款、航空票款、门票收入权和股票质押回购债权等。

二是类REITs产品进一步发展。基础资产涵盖了写字楼、商场等物业类型,呈现出了债权与权益混合的特征。但由于国内尚未颁布严格意义上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因此目前发行的都是符合国外成熟市场标准的类REITs产品。相信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的REITs产品将在资产分散、永续性、税收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市场体系。

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存在的不足

第一,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发起机构动力不足。2016年末我国信贷ABS存量规模6173.67亿元,占同期信贷规模的比重仅为0.55%。而同期美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存量为8.92万亿美元,约占同期消费信贷规模的71.70%。虽然中美金融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从数据的对比上仍可观察到我国ABS市场规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信贷ABS市场结构有待平衡。虽然2016年RMBS的发行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就存量规模而言,CLO依旧是占比最大的产品类型。美国2016年MBS发行规模为1.91万亿美元,占全部ABS规模的90.22%。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我国信贷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应鼓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资产、消费贷款等类型ABS产品的发行,进一步平衡市场结构。

第三,基础资产集中程度较高。2016年企业ABS出现首单违约,这提示我们,无论是单一收益权类产品还是基础资产较少的CLO产品,对于风险集中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现金流易受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波动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结构设计、外部增信、跟踪监控等环节。

第四,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健全。一方面底层资产披露面临障碍。国际成熟市场对ABS产品底层资产有逐一披露的要求,而我国目前没有类似的要求。特别是CLO的特点是基础资产规模较大、分散相对不足、难以使用大数法则进行风险分析,因此需要打开资产包进行逐笔检查才可能有效防范基础资产风险。另一方面现金流披露标准有待提升,中介费用不公开导致无法准确预测产品各档未来现金流的分布情况,影响投资者对ABS产品的精确分析。

第五,创新与风险需要进一步平衡。企业ABS市场活跃,而信贷ABS市场则不温不火,二者分化明显。另外,在创新的同时,也应注意基础资产现金流的持续稳定性以及资产池的风险分散程度,警惕具有潜在风险特征的“创新”设计和措施,保证市场有序运行。

从供给侧进一步助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建议

2017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改革发展也跨入新阶段,建议从供给侧进一步助推市场发展:

第一,加强基础资产监管,提升资产质量。基础资产是证券化产品的核心,资产质量决定了市场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各种证券化技术的应用,无论是风险隔离还是内外部增信等,均是对基础资产进行重构改造。基础资产的选择应遵循“持续、稳定、可预期、有规模”的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完善基础资产变更登记制度。当前“事后变更”的基础资产变更登记方式存在风险:如果发生纠纷,则善意第三人的受偿顺位可能会排在受托人的前面;如果采用发起机构赎回,也可能出现替换资产不匹配、替换资产不足或其他无法赎回的情况。这方面有国际成熟经验。美国抵押权的转让登记是通过名为MERS的抵押贷款电子登记系统来完善的。出于完善制度机制的考虑,对于基础资产物权变动问题,应清晰界定法律关系,健全基础资产物权变动规则,合理缓释业务风险。同时发行人也要充分揭示风险。

第三,支持绿色资产证券化发展。一方面应保证募集资金专款专用,保障绿色信贷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应给予信贷规模管理、税收减免等配套支持政策。完善产业结构,增强绿色经济意识。

第四,推动上海自贸区ABS产品发行。2016年,上海市政府发行全球首单自贸区债券。随着债券市场开放步伐加快,可积极推动上海自贸区ABS产品发行,助力资产证券化的国际化。

第五,规范和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建议信息披露管理能够穿透底层资产,披露资产池中单一资产情况,审慎把控基础资产源头风险,便于投资者进行系统判断、风险判断和更加精准的价值判断。

第6篇

A股短期还有一段动荡期

7月CPI6.5%创出新高,比市场普遍预期略高。7月CPI环比0.5%,仍高于历史均值水平,上投摩根预计8月份的CPI预期暂为6.4%;9月和10月份也有可能在6%以上。但通胀压力阶段性高峰期已过是大概率事件,近期大宗商品的回落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趋势,但后续的下降比较缓慢。

上投摩根表示,短期看,即使CPI创新高,本月央行也很难有所动作,政策调控的预期减弱。现在市场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海外,由于全球投资者对重要经济体的国家债务信心危机升级,是否会演化为流动性危机,有待观察,而市场的稳定需要各国政府一致努力,需要假以时日。受此影响,A股短期还有一段动荡期,但我们相信在基本面并没明显恶化的情况下,A股还是处于底部区域。下面要做的是保持信心,等待情绪稳定,收复失地。

大摩华鑫基金:美国经济

基本面未发生实质变化

大摩华鑫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副总监、大摩强债基金经理汝平10日表示,此次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不具有实质性影响,美国的基本面并未因评级下调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此次下调不会引发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债券市场的深幅调整。当时的次贷危机是流动性问题,次级债券普遍从AA+以上评级下调到投资级以下,引发大量机构争相抛售,流动性匮乏,金融体系坏账急升。美国国债评级下调至AA+后,违约风险依然很小,流动性非常好,市场资金也相当充裕,即使抛售也不会出现无人接盘的问题。目前仅标普一家下调评级,穆迪和惠誉仍然给予美国国债AAA评级,金融机构不会由于自身投资制度的要求而被动地大量抛售美国国债。此次评级下调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升反降,这说明评级调整本身的影响不大。市场参与者对经济的担忧导致避险情绪上升,推动美元回流,相应降低了国债收益率。

大成基金:

不宜过度悲观

鉴于近期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调,国内猪肉价格也将回落。在外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性放松也将是大概率事件。我国经济领先指标已出现见底回升的趋势,投资者不宜对股市过度悲观。

国际油价及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大幅下跌,通胀压力明显减弱。统计数据显示,7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商务部食品价格指数涨幅均低于6月,食品价格在7月已经出现拐点。商务部食品价格指数7月第一周创出高点,后三周连续显著回落。至于PPI,尽管7月同比上涨7.5%,但已经连续4个月出现环比负增长。

大成基金预计,在目前的宏观经济新格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具有稳定增长潜力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其股市表现有望优于发达市场。大成基金看好我国股市在内需、创新和绿色环保领域中较具成长性的公司,具体行业包括光伏、电子、物联网和新材料。

博时基金:

CPI难以快速回落

第7篇

关键词:全球金融治理;优劣势;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74-03

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需要变革完善现有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更在改革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历程与现实需求

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过程是一条曲折的“U型曲线”,从最初的被动者、服从者,逐渐发展为参与者、改革者、引领者。尤其自2008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与建设,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首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参与者。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更加全面地参与了全球金融治理调整则和制定标准。至今,中国已参与了几乎所有国际金融组织或多边框架。通过这些平台,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不断加强多国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引导世界金融发展议程,创新发展全球金融治理理念。同时,通过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等积极探索、筹建多边国际金融机构,完善发展全球金融新秩序。其次,中国逐渐成为重要改革者。自匹兹堡G20开始,中国开始承担全球金融治理改革者的角色。2009年至今,中国积极推动了IMF的资源补充和份额改革、建立和重启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等一系列事件,积极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不断发展。再次,中国将会成为重要引领者,中国智慧开始融入全球金融治理的各项工作中。比如,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中国发起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G20议题。同时提交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等重要文件,成为未来世界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引性文件。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仍增长乏力。美国加息政策充满不确定性;受欧债危机之困和英国脱欧的影响,欧盟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启;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封闭市场,打击其他国家贸易的进展,经济全球化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国际投资与贸易低迷;资本国际流动加剧,高泡沫、高风险等风险在积聚;金融市场反复动荡。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形势,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更要积极参与完善改革全球金融治理,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的能力;推动金融体制更有效的支撑实体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助推世界经济复苏,为新一轮繁荣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优劣势分析

第一,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首先,银行类金融机构,它是国家金融实力的基础力量。根据《银行家》排名,2008年中国有两家银行进入了世界前十大银行之列,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排在第7和第9位。到了2015年,中国有4家银行入围,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排在前两位。表明中国的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进行了国际大规模的扩张。其次,就世界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金融投资机构来说,2015年,中国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排在世界投资银行的市值前20名。世界主要的投行、私人基金等都在美国,中国在这一方面处于弱势,与美国差距很大。但在中国,由政府掌握的财富基金却很强大,总规模排名世界第一,其中中司在世界财富基金中排名第三,这一点在金融投资方面是中国的优势。最后,国际金融市场越来越重视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信用评级机构掌握大量政府与公司的信用信息与专业知识,具有强大的金融影响力。而国际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几乎全被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标普、惠誉、穆迪)所垄断,中国在这方面处于弱势,基本没有信用评级话语权。

第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首先,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中国的融资方式一直是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虽有较快发展,但存在市场分割、市场制度不完善、开放程度较低的特点,在规模和发展程度上相较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来说发展不足处于劣势。就债券市场规模而言,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虽然扩张了7倍,但2014年仍然只排名世界第七,不仅落后于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德国,而且只有美国的1/10。相对于债券市场规模,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成长更快,2014年中国股票总市值超过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场,但仍然只有美国股票市场规模的1/4。其次,中国的利率汇率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利率市场化水平仍然较低,汇率市场化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比较大,仍需要有序稳步地推进。

第三,从人民币地位的角度来说。自2008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断推进,至2014年12月,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至2016年10月,世界已有101个国家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坚实的进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也要看到,人民币自由化使用程度不高,国际化水平不足,还没有成为如美元、欧元等那样的真正的国际货币,人民币的进程还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三、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策略分析

(一)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实力

首先,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好金融机构、自律组织、央行三道防线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和调控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让利率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自行认定,不断健全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完善央行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疏通利率传导渠道,提高央行引导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针对非理性定价行为做好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

其次,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入新阶段。今年以来,受到美联储加息、英国脱欧、法国恐怖袭击、美国总统大选等国际事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出现一些波动,但相比较于其他汇率波动较大的国际储备货币,尤其是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汇率还是比较稳定的。中国央行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最后,发展普惠金融。中国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纳入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今后要平衡创新与风险,构建法律和监管框架,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普及金融基础知识,促进客户身份识别,检测发展进程,以实际行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推动G20逐步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力量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G20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开放性对话协商的重要机制,逐渐实现了全球金融治理从G7到G20的转变,中国通过制度突变的方式解决了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问题。对中国来说,G20取代G7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G20是当前在全球金融治理中最能体现“中国智慧”的平台,它也将在未来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合作。中国能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从而使G20能够更充分地反映世界经济金融格局的新变化。

2016年中国在杭州主办G20第11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提出了“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观,提出了“创新增长方式、强劲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更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包容联动式发展”四大重点议题,对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向贡献了中国智慧,相信必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完善产生深远巨大的影响。

(三)进一步推动SDR改革

2009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SDR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希望,首次,发出倡议改革SDR 以提升超国际货币地位。SDR改革包括货币职能和货币结构改革两个方面。首先,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其国际货币职能。SDR是记账货币,发行量小,不能够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对国际货币的定价、交易等需求。SDR只有具备定价功能,才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果SDR 在汇率安排中起作用,就能成为货币汇率定价的基准,就能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而被广泛接受和使用。SDR的汇率波动幅度较低,其作为发展中国家货币的一种定价基准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提议尝试建立发展中国家以SDR为定价基准的汇率安排。比如可以选择某个发展中国家,让其从使用盯住一篮子货币改为盯住SDR,同时能获得IMF提供的特定的融资支持。其次,SDR的货币结构完全由发达国家货币组成,不能代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为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必须要增加货币篮子的币种,尤其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SDR,即是对SDR改革的重大推进,这一历史性事件将会加快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进程。

(四)加强与新兴国家和周边区域的国际金融合作

第一,强化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心的转移,全球金融治理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推进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有助于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有利于提高金砖国家的金融地位,使之更有效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并推动其改革。首先,中国须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和增进自身货币在贸易中的使用,推动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制衡美元依赖。其次,有效发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应急储备机制的作用,使金砖金融合作进入务实新阶段。

第二,升级东亚金融合作机制。东亚与中国经济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环境,东亚金融合作自2008年以来逐步进入深化合作阶段,但美元依赖和区内不发达的金融市场等因素仍然牵绊着东亚金融合作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的去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东亚金融合作对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长期看,东亚金融合作,首先要加强区内金融风险识别的能力,提高风险防范管理,抵御域外风险冲击。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理,降低对区外货币的依赖。其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也有提升自身的话语权的迫切需求,中国有能力而且有必要在东亚金融合作新规则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从参与配合者转变为领导塑造者。比如,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亚投行的融资体系、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东亚货币合作等,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进入更深的层次。

第三,推动“上合组织”金融合作。“上合组织”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处于工业化进程,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首先,需要大力推动成员国之间的货币互换,推动双边货币互换逐步多变化,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和货币安全。其次,建立多框架下的区内贸易投资结算支付体系,满足货币经济合作的需求,尝试建立上合组织区域债券市场。最后,加快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积极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的作用,为成员国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地使用PPP模式和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其他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巍.中美金融外交中的国际制度竞争[J].国际政治经济学,2016,(4).

[2] 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3] 熊爱宗,张斌.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策略[J].开放导报,2016,(10).

第8篇

关键词:金融;银行信贷;货币信贷;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3-0044-06

一、货币信贷运行状况评析

1.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向下,货币供给量迅速增长,货币流动性增强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动商业银行头寸,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从而维护金融体系预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力促进信贷的发展,并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尤其是在下半年,中央银行对过快的信贷增长开始保持警惕,逐步采取发行定向票据等措施有意识控制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

在主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由于2008年底中央银行大幅调低存贷款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水平已经接近历史低位,下调空间不大。因此,2009年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使用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央行票据,截止2009年9月底,中央银行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3.17亿元,发行央行票据2.71亿元。

在中央银行的积极努力下,2009年货币供应量出现快速增长,截止2009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8%,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32.3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9月份M1增速超过了M2,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活跃度已经出现了明显提升,货币流动性在不断增强。

2.银行贷款高速增长为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各项存款尤其是企业存款较快增长

2009年,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金融机构贷款出现高速增长,截止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794%,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企业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比2008年多增2.7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迅速增长,是我国货币信贷的一个亮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迅速企稳回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我国货币信贷结构的增长并不完全合理,房地产消费信贷与国有企业信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及经济主体,这种增长格局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全国性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活力。

2009年各项存款也出现持续攀升,截止2009年12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9.77万亿元,同比增长28.2%,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3.13万亿元,同比多增5.44万亿元。存款的快速增长,为我国货币信贷的扩张提供了基础条件,降低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但是,存款增长也出现了一定的结构失衡,企业存款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长明显快于居民存款,这反映了非金融企业在获得大量贷款之后,由于投资项目储备不足而短期内出现资金闲置。

3.外汇储备在出现短暂负增长之后重新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之中带有结构调整

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总体保持增长的态势,除2009年1、2月分别出现325.74亿美元和13.9亿美元的负增长之外,其余月份均快速回升,并且在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此后均保持在2万亿美元之上。分季度看,第1、2、3、4季度分别增长71.11亿美元、1778.65亿美元、1409.89亿美元和1265.47亿美元,截至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3 991.52亿美元。

2009年,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汇率水平有升有降,波动弹性增强,但仍保持了相对稳定。从月度平均数值来看,2009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贬值趋势,对其他货币出现升值趋势,但从3月底开始,人民币兑美元重新出现升值趋势,兑其他货币出现贬值趋势。

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欧元等国际结算货币近年来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这也波及到中国同临近亚洲国家开展跨境贸易时的货币结算,为了稳定预期,降低跨境贸易中的汇率风险,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正式,统一规范了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办法推出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展顺利,资金清算渠道安全、畅通。根据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的统计,截止2009年9月30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账户融资、贸易融资等相关业务也顺利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人民币走出国境的第一步,为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5.积极开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

2009年,世界各国的普遍任务都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本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稳定本国经济与金融形势。在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国央行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行动起来。为此,2009年我国央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第一,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 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使其成为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二,积极参与共同外汇储备库建设,为本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提供资金支持。2009年2月,中国与东盟、日本和韩国(东盟+3)决定将2008年5月建立的共同外汇储备库规模扩大到1200亿美元,中、日、韩三国在5月初就储备库出资份额达成共识。其中,中国将与日本各出资384亿美元。第三,中国设立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一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并将在今后3―5年内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

二、金融机构状况评析

1.银行类金融机构出现快速扩张

(1)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得以明显提升

随着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75.31万亿元,总负债7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7.5%。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不良贷款率则出现明显下降。例如,截止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1.6%、12.1%和12.5%,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则分别下降了2个和1个百分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1.6%、1.6%和1.4%,均比去年同期出现0.4%―1%的下降。

(2)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政策性银行成为改革重点

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此后,中国农业银行按照改革方案要求,围绕“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总体目标,稳步推进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改革,制定面向“三农”的专门信贷政策,强化“三农”业务风险管控。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正在进行战略投资者选择工作,很有可能在2010年上市。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底挂牌后,正稳步推进风险管理和内控等内部制度建设,稳健拓展业务领域,完善运作机制。2009年8月末,成立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将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国开金融公司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务。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修改完善两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方案及章程。这两家机构仍保留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并在以政策性业务为主的同时,适当经营自营性业务,未来的改革方式将有注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约束等等,不断提高其运作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9月末,中央银行已累计向2 321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601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5%以上;发放专项借款15亿元。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显著改善,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 617亿元和7.7%,比2002年末分别下降1530亿元和29个百分点。同时,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银行化进程加快,截至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9家,农村合作银行181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2 055家。

2.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重新恢复

(1)保险公司业务发展顺利,资产规模明显回升

2009年,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良好,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截止2009年11月底,我国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216.76亿元,同比增长22.6%,比2008年底提高了14.6个百分点。总资产39 0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6%,比上年底增长16.89%,保险公司总资产明显回升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保费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内A股市场的重新上涨。

(2)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出现恢复性增长,制度创新也为其发展带来新机会

从证券公司角度看,随着2009年股票市场的企稳回升,股票市场交易量重新回升,加上国内A股市场IPO重启,证券公司的经纪、投资银行、自营和资产管理等各项业务都不同程度开始恢复,尤其是在创业板推出之后,很多中小型证券公司也得以进入IPO市场,证券公司的利润点增加,业务运转更加顺畅。

三、金融市场状况评析

1.货币市场

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较为迅速,交易量稳步增长,参与主体不断增加。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60.6万亿元,同比增加21.4%;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7.2万亿元,同比增加25.4%。2009年货币市场出现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当年信贷政策的适度宽松,给货币供给增长带来明显压力。为此,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明显增加,使得货币市场成交处于活跃状态。

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升且波动性加大。在市场流动性总体宽松的环境下,2009年上半年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基本稳定在0.85%左右;6月下旬以来,受新股发行重启等因素影响,各期限货币市场利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且波动性有所加大。9月份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28%和1.27%,分别比6月份上升37个和36个基点。

2.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提速,截止2009年11月底,我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登记的债券余额为172 205.26万亿元,各类债券的具体余额见表1所示。

截止2009年11月底,我国年内已发行国债共15 368.48亿元,其中记账式国债11873亿元,凭证式国债1485.48亿元,另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2 000亿元;金融债发行49 641.6亿元,其中政策性金融债11178.1亿元,商业银行债券2 578.5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225亿元,央票35 660亿元;广义企业债发行14 398.38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发行4 225.05亿元,中期票据6 373亿元,企业债3 800.33亿元。

2009年以来,债券市场走势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扩张而逐步下跌,尤其是在1月份,债券市场出现快速下跌,市场成交量开始低迷,6―7月份,由于债券发行量加大,加之IPO重启之后部分避险资金从债市回流股市,债券市场出现新的一轮下跌,8月份企稳,在11月份,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和加息预期加大,债券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升。

3.股票市场

截止2009年12月底,中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718家,总市值24.39万亿元,流通市值15.13万亿元。2009年,企业通过IPO以及增发的方式从A股市场募集资金3 809.2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1344.78亿元,增发募集资金2 341.86亿元,配股融资75.9亿元。

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在经历了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一路下跌之后,出现了明显上涨,上证综指从2009年1月5日开盘的1849.02点一路上涨到8月4日的3 478.01点,最大涨幅88.1%。此后出现高位震荡整理的走势,12月31日收盘3 277.14点。

经过上涨,中国A股市场估值泡沫逐渐显现,虽然以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的全部A股静态市盈率平均在27.64倍,低于历史平均的39倍,但是,上市公司估值出现明显的板块分化,银行等大市值板块市盈率仅为20倍左右,有色金属行业平均为159倍,创业板股票的静态市盈率也已经超过100倍。2008年10月份延续到整个2009年的股票市场走势很好地体现了股票市场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提前显现了宏观经济触底回升的趋势。这表明,全流通之后的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进一步增强,股票市场与经济运行态势的联动性逐步增强,股票市场已经开始成为宏观经济走向的经济晴雨表。

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建设也逐步展开,创业板的推出不仅仅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市场和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创业板的推出为我国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对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创业板的快速增长,也为创业资本提供了一个最有利的退出渠道,对于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2010年我国金融运行展望

度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2009年,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情况看,2010年的宏观经济将会好于去年。投资方面,由于前期信贷的大量投放,企业资金较为宽裕,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投资意愿增强,虽然可能会低于2009年的投资增速,但2009年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导致的,2010年里,企业投资尤其是民间企业投资增速将会重新提升;消费方面,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大力拉动内需,尤其是着重启动农民的消费需求,消费方面应该也会成为推动宏观经济的积极因素;出口方面,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出口增速企稳回升趋势在2010年应该能够持续,这说明出口方面至少不会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2010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还会继续回升,经济走势向好,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控下,我国金融运行将会继续保持平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均能够获得稳步发展,速度也会快于2009年。

1.货币政策将会趋于稳健,更加灵活机动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情况看,2010年我国不会马上实现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退出”,而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既定方向上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整体要比2009年收紧,但与其他年份相比仍然较为宽松,推动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增长趋于更合理的水平,同时根据2010年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下一步中央银行将会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力求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看,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将是央行2010年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手段。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央行将会通过加大公开市场回收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加大风险提示等方式灵活动态地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采取措施适时干预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违规流入资产市场的政策漏洞,使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从利率政策看,2010年还存在利率上调的可能性,如果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出现较为明显,尤其是石油、大宗原材料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反弹,可能会形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也许会导致通货膨胀形势失控;另外,从已经公布的经济数据情况看,美国经济也已出现触底反弹迹象,2010年不排除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进入加息通道。如果出现上述情形,我国不排除对利率进行适当调整。不过即使上调,幅度也不会很大。这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实现全面复苏之前,由于普遍的产能过剩,短期内通货膨胀形势不会迅速恶化;同时,我国利率水平仍然要高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如果我国单方面提高利率,很可能会吸引热钱流入,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从存款准备金率情况看,可能会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调整动因分析,预计一方面是由于宏观调控压力所致,另一方面是用于对冲外汇占款不断增长对货币供应的明显扩张作用,防止货币供应量增长失去控制,但这一工具应该是与公开市场业务配合使用的,是在外汇占款出现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出现的。

2.信贷增速将会放缓,信贷结构面临调整

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2010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信贷增长的控制。这是因为,经过2009年的迅速增长,银行信贷已经成为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驱动因素,如果要实现适度宽松,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将信贷增长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不出意外,可能会控制在7万亿左右的水平,并且中央银行还会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

信贷政策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还要体现出的将是信贷结构上的变化。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信贷政策将更加侧重于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支持内需的需要,将可能加大对消费信贷、三农、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可能会发展“绿色信贷”,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3.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中间业务将成为重要着力点

经过2009年的“井喷”,商业银行信贷出现快速扩张,这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10年如果继续大幅扩张信贷,商业银行在今后的时间内将不得不面临无资本金规模可贷的境地,解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增加资本,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但核心资本的增加需要在二级市场进行增发,在股票市场走势不好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这一渠道融入资本金,实际上目前银行股二级市场较低的估值水平就反映了这一预期;附属资本的增加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但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只有在银行核心资本超过7%时才可发行,且发行的总额度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25%,这大大限制了附属资本的增长。因此,增加资本方面面临实际困难。另一类是降低风险资产,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主要选择就是控制贷款的增长。

为了缓解资本充足率问题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压力,商业银行未来需要通过发展中间业务,降低银行利润严重依赖存贷款的局面。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只有10%―15%左右是来自其向客户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这一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40%―50%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商业银行也要加快资产证券化的步伐,通过把部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将其移出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从而降低风险资产的总额,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困扰。

4.金融市场将会在曲折中稳步发展,制度建设与创新进一步增强

在这种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背景下,2010年我国金融市场将会在前期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发展,但在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会出现较大波折。

货币市场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市场,2010年将会继续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出口的回升,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将会继续增加,中央银行需要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加之信贷政策收紧之后,商业银行可用头寸增加,这些都会提高货币市场的活跃程度,提高市场规模。

第9篇

[关键词] 国民经济;金融改革目标;证券;优化金融结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16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22- 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市场对于金融改革的需求逐渐呈现出更多的需求。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环境之中存在一定的不稳定以及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要注重国民经济转型与相关的控制金融风险、稳定经济增长、防止严重的通胀等相互结合。所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逐步对当前国家金融的宏观调控体系进行完善,并且全面深化金融的改革,为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出一个更好的信贷和货币的环境,从而将金融服务的水准以及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组织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组织架构格局,不过中国诸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的国有控股银行,虽然进行了相对应的股份制改革,但是仍然是国有资本占据绝对优势,在市场的金融机构竞争当中,依然是中国金融格局里较大的权重。当前中国的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网点、服务的辐射面积,都相对超越了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当前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发展的状况不断深化,而且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头都在发生着格局的变化,所以,金融改革制定的目标当中,建立起具备多元化以及跟多层次的现代化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就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加快对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对中型银行以及小型银行的配置分层,还有布局结构产生更为合理科学的调整。中型、小型的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机构在中国的准入门槛降低了,从而促进了民间资本的活力,并且规范了民间资本的流动,促进民间资本的合法投资。并且发展得较快的城市和区域,已经渐渐形成了城市的银行,这种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地区的融资能力,降低社会各界的融资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改革,能够更好地促进政策性银行的运营合法性,从而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畴予以划定。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能够更好地强化金融的细化,从而明确各类型金融机构对于各项金融业务的协作和分工,从而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且在金融机构的改革过程当中,针对农业的借贷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运转,从而为农民的金融需求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服务平台。

2 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市场金融改革以及发展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国民经济提供服务为核心,也就是通过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目标之中,非金融类的金融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要占到社会整体融资规模的15%以上。因此,资本市场和中国的金融业态,要更趋于层次多元以及功能丰富,才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当前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股份转让也进一步信息化,并且对于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更多的“绿色通道”。

2013年中国的证券业监督协会,已经对资产多元化转让提出了新的鼓励思路,并且鼓励企业进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以及金融债券在市场上、交易所以及银行之间进行流转,从而促进企业的资产流转,激活市场资本的活力。而且要更进一步对资本市场进行多层次地构建,这一部分是在金融市场体系改革中的退市制度改革里产生影响的。而且创业板的退出,也可以进一步改革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规则。中国的证券业也开始主导相关的私募产品,这些也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实质性的影响。

当前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是十分丰富的,对于市场的基础制度仍然要强化建设,而且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主体货币市场和其他的子市场之间的联系要予以关注,这一方面的发展目标将会对货币市场的投资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3 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银行业在经营业务方面出现的升级转型。银行业内的金融机构要更注重对多层次信用贷款的投向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随着这一部分的改革,当前银行的信贷投资的资源,往往更注重民生大型工程以及城镇化的建设,从整体上对于国内市场内需是起到扩张和拉动等经济作用的。而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其信用贷款的投资方向逐渐趋向于三农部分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第三产业等,对于国民经济中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能够起到非常大的积极推动作用。银行业在经营业务上的改革目标,更多指向了绿色的经济领域,如生态的经济、循环式经济以及低碳类的产业,并且对高污染以及耗能类的行业,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之中,产能出现过剩行业的信用贷款进行严格把关。并且对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信贷结构进行深入的优化,调整当前银行金融客户的结构,并且对于企业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升级转型。而且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问题,要构建出一个更好的中小类型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并且更为积极地推动多种层次的中小类型企业的担保系统,对于能够达到相关融资要求的中小类型的企业,可以透过创业板或者相关的银行债券市场进行直接性质的融资。

(2)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目标,更加降低资本上的消耗,能够推动当前金融资产的快速发展。当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目标,能够更快地促进企业的经营转型以及创新,从而对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对于产品的创新以及各种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进行扩大化。这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降低了资本的交易成本,从而出现了投资类、信用卡以及托管、离岸等新兴的金融业务。

(3)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改革方面,能够强化银行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的责任心态,从而促进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的水平。这一类的改革目标,会对当前金融风险的量化考量系统和计量的系统进行运用,并且对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这一板块需要对于零售类的信用贷款风险的合理控制和管理,对于市场上以及资本流动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对于各种票据以及跨境、跨行业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而且这一个方面对于当前国民经济当中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能提供更合理的规避和解决的方法。

(4)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业改革,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当前国有控股的大型银行以及各个类型的商业银行,很多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对农村的金融业务开拓了不同层次的服务,而且能够更好地拓展农村的金融资本供应链条,对于当前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能够更好地提升。特别是对于农村的林权抵押、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以及相关宅基地的抵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且也提出了农村土地确权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的银行金融改革,是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路向。在这一个目标的指引下,农村的各项融资形式的办理流程应该进行简化,而且对于支援三农的相关融资项目,其担保的机制已经逐渐出现了创新的趋势。

4 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金融业务多元化改革中信托业的发展。信托业的改革和发展,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被压制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这种信托业的建设,逐渐给市场的金融业态带来更多新的力量。信托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对于大型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房地产投资提供更多的支持,在金融改革目标的指引下,信托业自身也会进行调整,对于其市场的定位进一步明确,而且加大了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2)相关的证券机构进行改革发展。证券机构的改革发展逐步加快,这种改革能够打破当前市场上证券产品的同质化,避免对于行情的过分依赖,而且提供更为细化的客户服务,避免市场中的客户流失等现象。这些方面都可以更好地促进证券行业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而且证券机构的改革以及发展,能够创新自身的销售模式,提供具备行业差异化的服务,从而促进市场中各个证券商业机构的良性竞争,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多元的证券金融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国权,徐露辉.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J].浙江社会科学,2004(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