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5:09: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30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下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加以重视。为培养符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需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撰写论文质量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本科论文撰写质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的体育教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并查看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2012级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387篇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2.2 访谈法
2016年4月到6月,访谈了10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10位2012级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了解撰写论文中教师、学生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对师生的开放式访谈,自编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共发放 200 份问卷,回收 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和Excel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的现状
3.1.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2010-2012级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体情况来看,体育教育学和训练竞赛是近3年毕业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0级与2012级超过3/1是写体育教学内容,而2011级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写体育教育,但是竞赛训练却成为该届毕业论文比重较高的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2011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大运会,学生经历了运动会前的备战、高强度训练、紧张的比赛气氛感染了全年级的学生,所以学生愿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决定其选题方向,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课程和大部分时间都以术科学习为主,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技术类的研究选题。而学生对体质健康方面的选题研究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论研究选题更依赖实验条件,且受实验经费限制,开展实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类实验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实验学科的研究,因而导致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学生越来越少。总体来说,近3年学生的本科论文大多在选题时会选取与自己特长相关、了解接触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且研究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探究。甚至有时同一专项班会出现相同的题目,并且研究方法、对象、手段均大同小异,那就]有意义,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3.1.3 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本科论文一般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多数的本科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经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科研经验的过程与收获。以2012级为例,由于受师生比例限制的原因,每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共80名学生,相应配备32名指导教师,即人均指导篇数为2.5-3篇。学院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往往首先考虑选择自己的专项课教师作为导师,经学院调整后,部分学生才会二次选择其它理论课教师或者公体课教师作为导师。从研究结果看,专项课指导教师数量每年均保持基本水平,并成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主要师资力量。从近三年的指导教师情况发现,由于专项术科教师均是从事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还要兼校运动队教练的重担,绝大多专项术科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指导毕业论文的精力被分散,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而理论课学科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也会直接正面影响着学生。本科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他们刚开始往往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对论文的指导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指导次数在3-4次(50%),刚好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5-6次(占23.5%),7次以上相对比较少,只占10.5%。每次师生讨论时间以20-40分钟选项居多,共97人(占48.5%),多于一个小时的只仅占5%。通常情况下论文指导时间低于半个钟就显得有点仓促,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体科院有个别教师在开题报告上提出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开题报告上写“同意开题”几个字,显得有点简略。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对论文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后面的论文撰写时觉得难度大,无从入手。从近3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指导论文的态度有待提高。
3.1.4 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情况
对近3级的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论文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一概不清晰,更不用说字体、段落、脚注、尾注、数据图表等一系列的规范表述性问题。通常很多学生都是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之后才知道基本格式问题。从而导致连文献资料的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无从下手。毕业论文的前期选题,文献收集、开题报告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有必要尽早让毕业生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性。
3.1.5 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情况
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掌握方法的情况不同,导致数据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表明,41.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仅有40%的学生认为数据真实。
3.1.6 答辩成绩情况
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学生387篇论文进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3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通过论文质量审核,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成绩。从成绩统计看。2011级的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强。对三个年级指导教师与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得出2010级P
3.2 毕业论文改革建议
3.2.1 调整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启动指导工作
建议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段,避免与考研就业冲突。将毕业论文阶段性开始时间提前:1:大三第1学期,先让学生选导师选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让学生一边多次接触导师一边初步接触相应方向的文献,只有多看文献资料,才能拓展研究思路,不至到写完开题报告还不知怎么下笔撰写论文;2:大三第2学期分三段时间检查、上交论文的完成进度,每一段时间必须指导教师签名,并在期末提交论文二稿;3:大四第1学期完成修改论文以及PPT制作;4:大四第2学期可以相对轻松与指导教师进行预答辩以及正式毕业答辩。
3.2.2 优化组合师生力量,培育优秀毕业论文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多选择学科教师进行指导,限制每位术科教师指导论文的篇数尽可能不超过3到4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人数应该与其职称成正比,对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应合理增加其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优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组合,尽可能保证优秀学生能配备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合理组合”有利于增加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也可提升整体毕业论文质量。
3.2.3 提升教师指导内涵,建立指导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指导奖惩制度是提高教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于大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堂教学, 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有限,学生也无从下手,恶性循环,直接е侣畚闹柿课侍猓黄浯危一些术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其缺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建立专业导师目标责任评价和监督制度,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导师指导的小时数和次数,加强导师责任,并把学生论文质量考核直接与导师责任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应在全院进行表彰,以表对其工作的肯定。
3.2.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基础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学生有倾向于术科学习的思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没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改革创新,即无论是学科还是术科课,每完成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基础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禁止学生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上来了,科研能力就能慢慢衔接上来。
4 结论
4.1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格局趋于稳定,选题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为主,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2 教师通常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次数在3-4次之间,每次40分钟内比例较多,多于一个小时的比例只仅占5%。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学时数。此外,应合理分配专项技术和理论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院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作用。
4.3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结构都能达到完整、合理,但在格式上有必要规范,论文的真实性与抄袭情况有待加强。
4.4 应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减少其与本科生就业迎考时间的冲突,保证学生撰写论文的精力与时间。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普遍高于与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应制定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 钦州学院学报,2010 (2):79-83.
[2] 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3] 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 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 论坛,2008(10).
[5] 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 学报,2005(01).
[6] 周晓微,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 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77-82.
[7] 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5-108.
[8]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 现代 大学教育,2009(02).
[9] 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 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11]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45-47.
[12] 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 坛,2010,(11):69 -71.
[1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 1.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实验、解释数据、下定义等)培养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幼儿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及其获得方式研究 3.幼儿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其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4.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6.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7.幼儿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研究 8.幼儿自我概念获得方式的研究 9.不同依恋关系的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方案研究 10.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11.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干预方案研究 12.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13.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14.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 15.幼儿交往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
(三)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 1.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3.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 4.0-3岁幼儿的健康教育研究 5.农村幼儿的健康现状与教育研究 6.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研究 7.幼儿体育与幼儿安全研究 8.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9.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 10.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11.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 12.以情境为导向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四)幼儿园的课程 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核与监管研究 2.幼儿园课程评价与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3.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4.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5.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混龄教育课程研究 6. 幼儿园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研究 7.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9.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 10.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 11.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 12.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3.运用动态评价指导幼儿学习的研究 14.整合观念下各领域教育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研究 15.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五)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的现状与问题,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发展,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教玩具的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1.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 2.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3.游戏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 4.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5.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游戏中的幼儿学习、发展评估与教育支持研究 7.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中模拟实物与替代物作用与效果的比较研究 8.不同结构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关系研究 9.结构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与游戏中的数学经验研究 10.沙水游戏的辅助材料投放与游戏中的科学经验研究 11.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12.幼儿文学作品鉴赏与表演游戏的开展研究 13.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14.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15.幼儿合作游戏的年龄特点及其促进研究 16.农村大班额背景下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17.混龄幼儿共同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18.幼儿自发游戏的观察、支持与引导研究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1研究对象
以全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通识教育的文献资料,并收集我国10所单科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2比较法
通过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体系比较,找到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设置之间的差别和特点,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3统计分析法
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使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更加严密、科学。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强化自身知识、能力和各种素质的重要环节,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分析,教学实践环节以教育实践与科研实践为主,以入学教育、军训和学术活动为辅,另外有一些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第二,从学分和学分所有比例分析,广州体育学院达到21.57%,并且该校设计的内容也是最丰富的,这说明广州体育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基本都在10%以内;第三,从开设形式上分析,在课程体系中大部分学校是单独设计实践课程模块,并有相应的学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把实践教学放入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中。
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践课程模块优化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借助于实践课程模块来加以培养。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特点:
第一,把实践课程模块纳入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分制的形式出现,分成必修和规定学分选修两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实践课程模块按质按量完成,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第二,把实践课程模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设计为必修模块B组,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教育与鉴定、毕业论文、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另一部分主要以校园文化生活为主,包括社团活动、科研与讲座、社会实践、拓展能力、就业指导、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和俱乐部活动,设计成选修规定学分A组。
第三,在实践课程模块模式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分年级、分阶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并希望能与其他形式的通识教育模块相联系,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第四,实际课程模块共设计18学分,其中A组规定选修8学分、B组必修10学分。学分的分配仅参照《课程方案》、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因此该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4结论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体育专业人才,并以此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始终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价值观之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要实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的内在价值,首先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方面的多样化,是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特征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上也要多元化。许多学者也将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体育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运动队、学校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体育院校培养多规格体育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然而,现有的体育专业教学多采用分班级或专项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不同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性格牲征以及发展需要。因此,在保证体育专业人才必需的基本规格的基础上,推行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本科生导师制,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学分制尚未完全化的缺陷,减少“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体育工作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多规格人才,满足运动队、学校及社会 体育领域等众多部门对体育专业教学、训练、健身指导、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本科生导师制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体育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必然选择
作为高等教育的固有价值之一,促进个人发展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形象表述,也是体育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部门尊重学生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来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许多“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更加明显。此外,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还有着普通高中、业余体校、武校甚至武术世家的家庭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背景,其对体育专业的职业精神、文化内涵与道德规范等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体现了相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然而,目前以分班级或专项为主的理论与技术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工具性的教学内容束缚了体育专业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程式化的教学组织抑制了其对理论与技术自由探究的空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其技战术创新思维的生成。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在指导的内容上的针对性、组织上的灵活性、方法上的多样性,可解决“教”的给予与“学”的需求的矛盾,是造就个性化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制度和途径。
二、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同国外一些著名大学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我国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从推行的广度、深度来衡量,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仍不规范、不成熟。本研空从制约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因素出发,分析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面临这些因素是否能有效实施解决手段,从侧面探讨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定位问题分析
制度定位模糊是我国体育院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众多体育院校对本科生导师制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位:①借用英国对导师制的定位,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②作为学生管理与教育制度;③作为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④作为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⑤作为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⑥作为帮扶困难学生的服务制度等。本科生导师制是否是一种教学制度?若是,其与学分制是平行的制度,抑或是学分制的一种补充?本科生导师制是课程主渠道、课堂主渠道、课堂主阵地的辅助形式,或是与其享有同等的地位?本科生导师制是思政教育、管理或服务制度,或是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管理职能的制度,或是不具有管理性质的纯指导性制度?上述因素的混淆不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许多体育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然而,国内许多体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办体育专业所实施的管理模式已经具备了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基础。在现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管理模式下,应给予本科生导师制以下三方面的定位。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的关系。本科生导师制不具有教学管理性质和功能,也不是检验“教”、衡量“学”的标准体系。因此,本科生导师制不享有与学分制同等的效力,只是学分制下为减少由混学分、凑学分引起的选课盲目性、片面性,为满足弹性学习、自主发展需要进行的重要补充。第二,本科生导师制与班主任、辅导员制的关系。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而本科生导师主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一些工作,在职责上不能越权、包办和替代。第三,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任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注重理论与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等。本科生导师不能完全仿效研究生导师。普通体育院校对其进行了特殊的定位,北京大学将其定位为顾问导师制,浙江大学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不直接承担教学责任与管理义务,只是对教学管理的补充。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可作以下定位:导师对学生在理论与技术的广度、深度发展方面负有指导的责任、兼顾学分制下技术与理论课程选择的指导,并协助开展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的问题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缺失,是许多体育院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许多体育院校中,作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双主体,两者的关系往往是松散的、自由的,类似于学习伙伴,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在体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建立校(院)、院(系)、高水平运动队与裁判队伍等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创设适合体育专业的运行机制。在指导关系的确定方面,可根据导师的资历、技术、裁判、理论和教学水平与学生的特点,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指导关系,而不是“指腹为婚”、“组织安排”的导师确定方式。在双方的联系方面,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定期安排固定的交流时间,地点和内容而定。此外,还可采用专项课课堂、运动队训练、运动会栽判合作等方式增加指导和交流的机会。在导学管理考核方面,可融导师自我评估与学生、院(系)、督导组、与其他运动队教练员、裁判员考核于一体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导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自2009年全面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力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授权单位的建设发展迅速,已从2005年以在职人员非全日制培养为主的21家快速发展到2015年12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培养为主的86家。规模扩张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本研究将从质量保障的角度入手,分析和讨论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2.分析与讨论
2.1 学制设计
2005年我国首次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对象主要是面对在职体育专业工作人员,学制一般为2年。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招生对象进一步扩大到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学制依然是以2年制为主。很显然,生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应届本科毕业生明显缺乏体育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和认识体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出现跨学科、专业报考和调剂的现象日益明显,他们中有不少是非体育学种类的本科专业学生,诸如英语、计算机、法律等种类的专业,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关于这类考生的体育专业知识储备及体育运动实践经历显然存在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在面对应届的体育专业本科生和跨专业报考或调剂的非体育专业背景的本科生,2年的研究生学习和培养能否顺利达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实践越发感到压力的存在。
2.2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很明显,在2年制培养的时间条件下,相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不超过1年时间内,要完成10余门学位必修课程和数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及其他教学要求,再加上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其难度远远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同期培养的难度。这当然也偏离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从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执行的情况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时间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主,通常安排在第3学期。实习时数缩水(尤其对于应届本科生),课程学习折扣,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2.3 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然而,在实践中,问题却没那么简单。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 论文选题
科学研究提倡学科交叉与借鉴,相互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手段与方法,进而拓展本学科研究的思路,开展创造性研究,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然而,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论文而言,还应当满足学位申请的特殊要件,即证明其提交的学术(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其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和学位层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从学理上看,学位论文的选题允许跨学科或交叉,但必须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核心要素,即是研究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难点是如何理解“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内涵。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领域)选题的现象日渐频繁,呈现“随意性”特征。比如,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领域内选题,运动训练专业领域的专业型研究生在社会体育指导领域里选题等。在学位论文答辩时,很难就其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判定。
出现上述选题“偏离”主修学科、专业(领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跨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是个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跨学科、专业的考生总是烙着其原来所主修学科、专业背景的印迹,由于缺乏对现修学科、专业的深入了解,不得已而选择了二者的“交叉领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交叉选题都是恰到好处的,即能够准确地把握攻读学位的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或实践问题。其次,导师的学历背景和研究兴趣也是个重要原因。导师的学历背景是先决的和稳定的,然而,导师的研究兴趣可能是多样的、动态的,有时,其所获得导师资格的学科、专业(领域)与本人最具优势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并不一致。学生随导师选题又是个常见的培养模式。
2.3.2 论文价值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中,如何甄别学术型与专业型论文,仅仅查看“教研[2009]1号”文件是不够的。其难点在于对专业学位论文各类形式判定标准的把握上。比如“典型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符合要求的,有无便于操作的标准或规范来观测等。现实中,为了避免“麻烦”,通常是参照学术型论文的格式选题开展研究,适当地“降低”一点要求,完成论文答辩。这样以来,就印证了社会上流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说法。这与国家设置专业学位时提出的“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相违背,也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2.4 导师遴选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此,导师的遴选至关重要。导师的遴选一般是由招生单位审批的,通常一名导师只能允许在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内取得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资格和一个专业领域取得招收专业型研究生导师资格。同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遴选条件因所在单位不同而不同,但在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资格的专业特质上应当是一致的,只是量的增减。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存在突出的两个问题。
2.4.1 导师的学科、专业背景
导师的学科、专业背景是导师遴选的基本前提,突出体育实践经历与能力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遴选的关键。这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领域设计和培养特点密切关联。然而,在导师遴选实践中,过分强调候选人的学术经历和水平,而明显忽视其体育实践经历与能力的考查的现象却十分明显,这在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中表现的尤为普遍。比如,有的候选人,科研水平较高,承担了不少课题,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却不能承担任何一门体育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被批准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如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领域)。这很显然,不利于研究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问题
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设置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4个专业领域。其中,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竞赛组织与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或联系密切,各有侧重,这也反映了体育学科的特点。是否允许在两个不同领域同时参与导师资格遴选的问题,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把握标准不一。不少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一般只允许在一个专业领域取得导师资格(与其他专业学位导师遴选条件保持一致)。这一做法,并不利于导师队伍建设,有悖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当然,允许交叉是有条件的,必须提供可证明的成果资料和经历要件,应当从难掌握。
3.对策与建议
3.1 合理设置专业学位修业年限与实践教学要求
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建议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制设置为2~3年。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定,对于应届生必须是修学3年,且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往届生可为2年,且应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这样,可以保证应、往届考取的研究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完成各项学业要求,同时,也节约了具有一定体育实践工作经验的研究生的学习成本。对于往届生的界定是必须在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体育实践工作(含管理)一年或以上。对于跨体育学科考取的研究生应当按3年制培养。
3.2 强化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规范性
培养单位应根据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进一步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是围绕所学专业领域进行。鼓励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但必须体现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属性或应用价值。
3.3 加强专业学位导师资格遴选的规范性
鼓励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订评定条件,分类评聘,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在设计遴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时,除了按要求达到一定的学术条件外,强调必须具有较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
3.4 开展教研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建议由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学位授权单位承办,定期召开以体育硕士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及时研讨和总结培养单位在体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现的实际问题;实现经验共享,互通有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 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实习体育教师 教案质量 课堂效果
1.前言
教育实习是高校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在体育实习中,教案是实习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课前编写教案是实习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教案才能根据更好的开展课堂教育。实习教案对于实习教师的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作用
教案编写是实习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在编写教案过程中,通过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其次能够把握住教材与不同水平的衔接与联系;再次能够把握住教材在每次课的分配、与每次课前后的联系、每次课的重点与本教材重点的联系。
第二、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全面掌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能够使教学手段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解决每次课的重点、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向指导教师询问学生的各方面状况。
第三、能够增加实习体育教师组织教材教法的经验。
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与传授技巧和方法,经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组织教材的技巧与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归纳总结,增加各方面的经验与技巧。
2.2 教案编写和实习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2.2.1实习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实习学生所编写教案的查阅发现实习教师教案编写格式和形式比较合理,但在课内容系统性不强,组织教法上显得比较单调,缺乏新意,尤其在教学手段的安排上存在不足,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实习学生认为课前编写教案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所以学生的教案编写能力有待于提高,在创造性与灵活性上要狠下功夫。
造成实习教案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实习教师对待实习的态度,通过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很重视,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主要是由于自身编写教案能力的欠缺。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锻炼、不断的自我总结才能提高教案的编写能力
2.2.2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与课堂效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课堂效果好坏相对的这次课的实习教案写的质量好坏成正比。也出现少数教案写的一般的和差的同学的课堂效果好,经观察分析得出课堂效果好坏与实习同学的运动技能、语言表达、课堂组织、临场应变、合理的利用场地器材、学生对实习教师态度等因素有关;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
因次:实习体育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必须得认真编写教案,认真做好课堂设计,考虑周密。
2.2.3 实习教师教案质量与学生对课堂效果满意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习教师教案质量写的较高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的满意度就比较高,从总体上可以归结:对于实习体育教师来说,实习教案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堂效果的好坏。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第一步必须把实习教案质量提高上去。
2.3 对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思考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提高需要在实习之前有足够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与反思才能够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07级其中一个班级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也可以说是个榜样,这次教学习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人,这个班级实习的学生12人占总人数的10%,最终评出40个优秀实习生,该班被评上的人有8人占总人数的20%,参加跟队实习评上优秀实习生的占全班总人数的75%。优秀实习生荣誉是对实习生在实习中各方面能力的肯定。该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获得该项荣誉呢?通过了解得知该班级在大三开始每星期就固定有两次出早操的时间,每次早操由该班的一名学生写教案并代课,按学号依次轮流。早操的教案全部要交给班主任,早操期间班主任在现场观看课后并进行指导,教案给指出问题并让他们做修改后再次交上。在这整整一学年内该们每人都认真对待每次早操并且坚持到学年末。该们班级的这种早操是在年级里面唯一的,在这一学年里通过班主任和每位同学的努力付出,全体学生为他们这学期的实习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次实习对于该班级来说是成功的,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提前做大量充分的准备,当该发挥时候就从容不怕自信;就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只要每位实习学生对每次课认真对待考虑周全全力准备,都会写出质量不错的教案。在每次课前对整堂课进行周密的设计,考虑周全,认真用心。
这可以对于以后的每届学生提供建议:能以班级的形式组织每周固定的1-2次早操,每次都写教案上课,教案找班主任或者老师批改。提早为大四时候的实习做准备,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学校的术科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安排一些课时让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提早为学生的实习和未来做准备。学生自己平时要主动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自己负责。
3 结论
3.1 高质量的编写教案能够促进实习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2教案质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首先必须编写高质量的教案。
3.3 83%的教案质量编写较好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3.4 提高编写教案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伟健.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能力的信息反馈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30
[2] 黄利落.落实体育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M].兰州学刊.2008.6.15
[3] 赵激扬;莫超群.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调查分析[M].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2.30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 核心课程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前言
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主,培养目标是康复医师?目前,我国康复医师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临床上执行治疗方案的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却发展缓慢?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希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专业的人才?本次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希望为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由两类人群组成?一类是来自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10所体育院校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3所医学及师范类院校的相关专业负责人,共计26人;另一类是来自西京医院康复科(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实习基地)、陕西康复医院康复科、陕西省兵器工业部521医院康复科等5所医院的康复科主任和教授,共计12人?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运动康复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以及相关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资料等;第二,专家访谈法。与近几年在教育部撰写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方案的8名专家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第三,问卷调查法。对多所体育类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毕业考核环节、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期望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专家访谈结果
8名专家都认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环节应该加强,应结合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运用康复知识的能力?截至目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毕业人数达145人,专业师资力量配比、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在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实践性教学对运动康复专业至关重要,如何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全国各院校的学缘结构和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方案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PT、OT师的职责、残疾运动员的医学分级、心脏病的康复、膝关节损伤的康复、骨科康复新技术新理论等是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对就业趋向有指导性意义的内容?
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科目(包括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应用性专业科目(专业基础课)、专业性科目(核心课程)等几个部分,其中每部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开设专业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包括物理疗法技术学、肌肉与骨骼临床康复治疗学等几类课程,同时增加实训环节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实习长达半年,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见表2)?
在对比开设康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结合西安体育学院开办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制订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团体,拟定了运动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相关学时的分配比例等?人才培养计划强调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强调了限选课和专选课的教学,分别以50%和15%的比例进行合理设置,并增加了临床医疗和基础医疗的课时。同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以1:1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其中适当增加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此外,实习基地均为市级三甲医院的康复科室,同时编制了完整规范的教学实习指导大纲,并配以系统的考核方案?从2012届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来看,预期的培养目标并未达到,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调整与改革?改革思路如下:第一,准确把握教育定位,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正确制订评价体系与标准;第三,毕业考核形式多样化,重视实训操作?
4. 结论
(1)在对多所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调研之后,笔者发现,由于西安体育学院地处西北,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就业范围就是在西北五省各级医院的康复科。
(2)运动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虽然教育部在编写专业大纲时已经划定一定的核心课程范围,但应根据各院校特色保留基础内容,凸显特色课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就是西安体院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特色?
(3)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新培养方案的毕业考核要求中应将毕业论文改为围绕医院大病历的毕业设计?
(4)结合我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行核心课程的设置,增加实习时间,将原有的10周实习时间增加至24周?
参考文献:
[1] 雷桂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方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期,第103-105页。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 http://,2008?
[3] 喻洪流、胡秀枋、沈力行、钱省三:《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教育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0卷第44期,第182-184页。
[4] 黎健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5卷第4期,第71-73页。
[5]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第1-5页。
[6] 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5卷第1期,第96-98页。
[7] 刘政治、黄岩松、陈卓颐:《中医康复专业发展的前景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0卷第3期,第95-97页。
[8] 戴红、卓大宏、卫波:《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第18卷第12期,第739-742页。
[9] 陈卓颐、罗治安:《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2期,第83-85页。
关键词:毕业论文 实验 体育教育专业 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