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疾病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5 15:09: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疾病综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疾病综述

第1篇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广西博白县人民医院、博白县中医院及博白县红十字会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或相应专科病房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要点[2],并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②发病时间均在1周内。排除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诊断;②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最终入选病例共3476例,其中男2159例,女1317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者年龄19~88岁,其中19~29岁8例,30~39岁25例,40~49岁334例,50~59岁588例,60~69岁1514例,70~79岁793例,80~88岁214例。各年发病人数分布情况:2005年281例,2006年326例,2007年489例,2008年506例,2009年573例,2010年623例,2011年678例。

2.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专门制表进行登记、统计,观察脑梗死的类型、各年脑梗死季节分布情况以及转归情况。

结 果 1.脑梗死类型 单发性脑梗死2635例(占7581%),多发性脑梗死417例(占1200%),大面积脑梗死97例(占279%),腔隙性脑梗死122例(占351%),脑干梗死26例(占075%),小脑梗死17例(占049%)。

2.季节分布特点 脑梗死以冬季节高发(10~12月),而夏秋季发病率相对较低(4~6月,7~9月)。见表1。

3.脑梗死治疗转归情况 3476例病人经治疗后,最终痊愈出院1539例(44.28%),出院时仍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共1785例(51.35%),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病例152例(4.37%)。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为基层医院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近7年来脑梗死的急诊人数呈现略有增

作者简介:刘国权(1973-),男,广西博白县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长趋势,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高发。其发病类型以单发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为主,而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所占比例较小。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①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段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高达89.43%(3109/3476),小于50岁者则仅占10.57%(367/3476)。中老年人多数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和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脑梗死又可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3],这警示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医师在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高度重视基础病的治疗,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关注各脏器之间互相依赖或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②脑梗死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4]。③秋冬季好发,这可能与该季节血压波动较大有关,应积极做好预防。尽管年龄增长和性别是脑梗死的一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疾病普查或周期性健康体检来发现高危人群,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通过改变中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高危人群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以减轻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其中心的梗死区脑细胞完全死亡,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血液供应、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dylw.net  dylw.net死治疗的关键[5]。但我们初步调查显示,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分别达到51.35%(1785/3476)和4.37%(152/3476),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农村老百姓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未能及时判断并及时就诊;②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不够通畅,耽误了最佳溶栓时间[6];③专科治疗技术有待提高;④农村居民收入有限,无法承担较高医疗费用,提前出院。

基层医院要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可能要在以下环节进行改进:一是要加强农村群众急性脑中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让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脑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现,发病后能及时到医院就医。二是对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规范与培训。急诊医生和护士要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病后6小时这一短暂的时间窗[7],对可疑卒中病人按照卒中急诊服务流程,在病人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常规评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稳定处理,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抽血化验和心电图及CT或MRI检查,尽快使用抗血栓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缺血性半暗带的侧支循环,对有溶栓指征者在3~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促使闭塞性血管再通以及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以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三是普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或城镇居民医疗负担,提高了发病后的住院率。

参考文献[1]刘 萍,崔桂萍,陆 卉. DJ1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9):8148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 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2,10(3):296298.

[4]韩 冬,林 君,孙莉达.我院2004~2009年脑梗死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106.

[5]辛秀峰,杨万勇,谭泽锋,等.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侧枝循环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1):5456.

第2篇

【关键词】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细胞参数;病态巨核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MA)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 细胞DNA合成障碍, 导致细胞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两者在实验室检查和血细胞形态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贫血, 同时伴有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 两者的骨髓粒、红、巨三系均可见病态造血等形态学改变等。为了提高对MA和M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对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确诊的66例MA及30例MDS的红细胞参数和骨髓病态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分别作了对比观察, 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6例MA患者,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31例, 年龄14~78岁, 中位年龄58岁, 设为MA组,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的MDS患者30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28~72岁, 中位年龄53岁, 设为MDS组, 全部符合MA和MDS诊断标准[1]。

1. 2 仪器和试剂 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物, OLYMPUS公司双目显微镜,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

1. 3 方法

1. 3. 1 红细胞参数检测 EDTA—K2真空采血管静脉采血2 ml, BECKMAN COULTER 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使用前用厂家提供的质控品进行校正,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 于2 h内对样本进行检测。

1. 3. 2 骨髓病态巨型细胞计数和分类 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骨髓穿刺, 取出骨髓液常规制作骨髓涂片(血膜面积不小于1.5×2.0 cm2), 干后经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 用低倍镜以“弓”字形依次来回不重复不遗漏计数全片病态巨核细胞, 并用高倍显微镜或油镜将所有病态巨核细胞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单圆核巨核细胞、多圆核巨核细胞、多分叶巨核细胞以及其它畸形巨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整理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表2 MA与MDS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及其形态类型的比较

项目 MA(n=66) MDS(n=30)

病态巨核细胞[n(%)] 30(59.2%) 20(66.6%)

淋巴样小巨核细胞[n(%)] 0a 16(53.3%)

单圆核巨核细胞[n(%)] 11(16.8%)ab 17(56.3%)

多圆核巨核细胞[n(%)] 30(42.3%) 15(50%)

多分叶巨核细胞[n(%)] 31(48.5%) 12(40.0%)

其他畸形巨核细胞[n(%)] 10(15.2%) 5(16.6%)

注:a与MDS比较 P

2 结果

2. 1 MA与MDS红细胞参数比较 由表1可见, MA除MCV高于MD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

2. 2 MA与MDS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及其形态类型的比较由表2可见, MA病态巨核细胞阳性检出率低于MDS,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与MDS主要差异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P

3 讨论

3. 1 综合MA和MDS红细胞参数检查结果, 两者除MCV有意义增高外, 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在大红细胞高色素贫血的类型中, 红细胞参数具有明显的重叠性[2], 虽然MCV有一定差异, 但此差异并不具有特异性, 不能作为鉴定依据, 只有结合临床, 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2 MA和MDS骨髓象都有异常造血的形态变化, 常会带来两者鉴别上的困难[3]。MDS骨髓可见各种类型病态巨核细胞, 但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和单圆核巨核细胞为主。 MA中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未检出, 单圆核巨核细胞明显低于MDS, 这对于MA与MD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A中, 病态巨核细胞主要为多圆核巨核细胞及多分叶巨核细胞, 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引起细胞DNA合成障碍, 造成部分血细胞核肿大结果。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与单圆核巨核细胞是MDS的主要病态巨核细胞, 这两种病态细胞的形成与巨核细胞本身不能进行胞核的复制或复制次数减少有关。单圆核巨核细胞的形态标准是:直径>20 μm, 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浆较丰富, 核圆或椭圆, 核膜光滑无切迹, 核染色质粗, 可见核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在恶性血液病中阳性率最高, 除偶见于良性血液病外, 都出现于恶性血液病, 因此, 特异性极高, 是MDS和AML病态巨核细胞的主要类型, 也是巨核细胞无效造血的主要形态学类型。淋巴样小巨核分化极差, 倍体数较低, 其形态特征主要为:大小、外观与成熟淋巴细胞相似, 核浆比大, 核圆形或凹陷, 染色质致密粗糙, 结构模糊, 无核仁或偶见1~2个模糊的小核仁, 胞浆强嗜碱, 不透明而呈云雾状, 周边不整齐或有泡状突起, 可有血小板形成现象。由于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相对较为困难, 必要时要借助小巨核酶标或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检测, 以提高其检出率。

综上所述, MCV只能作为MA与MDS的辅助筛查指标, 淋巴样小巨核与单圆核巨核细胞的检出是MA与MDS等其他恶性血液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对判断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2.

第3篇

【关键词】《妇人大全良方》;妇科疾病;用药规律

水位于今江西省抚州市,素有才子之乡的美称, 千百年来诞生了无数救死扶伤流芳百世的医学家,他们著书立说,为我国的中医提供了治病良方,为后世现代化医学亦提供了标本和研究文献。在江医学万千闻名于世的杰出医药学专著中,《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之前妇产科医术之大成,经过后世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医学妇科的重要资料和理论基础。

1 《妇人大全良方》中调经用药综述

在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的开卷便提到“凡医妇病,必先调经”,说明调经在医治妇科疾病方面的重要意义。许多药理学家在总结陈氏在医疗妇科调经方面时,都提到陈氏特别重视气血,用药功效也以补血为主,结合清凉活血等其他气血相关药物。在后世关于陈氏对于调经的研究中亦发现陈氏对于脾肾的重视,认为在气血的基础上,调经亦须补肾健脾之剂,此法尤为求子嗣所纳;同时,现在医药学家也发现陈氏在调经过程中重视奇经,认为无论是补充气血、固肾健脾、疏肝养肝都是为了达到调节冲任二脉的目的,调经的关键即在于冲任二脉的协调。但是,无论是后世的诸多揣摩,还是历代药物学家的印证,补气血成为了调经门的关键,此法无论是对于陈氏的在治疗调经的“美丽的误读”,还是陈氏的观点即在于此,但是,实践下证明了补气血的却是调经的重要基础。

在药物使用上,多以补血常用阿胶、当归,补气常用人参、甘草,活血常用当归、大黄和桃仁,再辅以肉桂通经脉,生地凉血,已达到调经的作用。在以上药物中,多以温热为主,且禁忌寒性和平性药物的使用。在用药中,无论药物贵贱,疗效为根本评价原则,在以补冲任为主要原则下的调经,药物以阿胶、龙骨、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健脾,固涩冲任,源泉不竭。无论是在妇科疾病中重视气血,还是在用药过程中,多用温热药物,禁忌寒性药物的使用,这些都对后世治疗妇科疾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则以冲任为指导思想的在调经中的治疗方案,却显得寂寥了许多。

2 《妇人大全良方》中妊娠用药综述

在陈自明所著的《妇人大全良方》中,对于妊娠有着如下的理解,认为妊娠以气血养胎,分娩靠血濡气推,分娩后,气血化为乳汁以哺乳婴儿,充分印证了气血在妇女妊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气血主要为冲脉总领,若冲脉气血不足,则出现妇科疾病。陈氏提出妇女产前修养以补气血,血养安胎,以求顺产。同时在某些妊娠门疾病中,陈氏也出土了肾气和脾气的作用,认为肾气和脾气的盛衰、冲任二脉的协调是导致妇女滑胎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固肾、健脾、补气、补血、调冲任是治疗滑胎的重要措施,在多数情况下以补气血为主,辅以固肾健脾。

在医治妊娠门疾病时,陈氏认为补气居首,补血次之,然发散风寒、活血行气,在补气的药物使用多以茯苓、白术、人参、甘草为主,补血则以阿胶为主。在要药方面,由于妇女在妊娠及产后用药颇有禁忌,用药慎重,且巴豆、甘遂等巨泻药,牵牛子等催吐药,桃仁、牛膝、红花破血活血药,以及药性刚猛的蛇虫为为禁忌,在药物不得不使用时,遵医嘱,病症消退,即可停药以求母子平安,即所谓“凡用药,病稍退则止,不可尽剂,此为大法。”。在用药的药性中温和兼平为主,在药剂中并不像调经门中禁忌寒性药物,总体来说热性、寒性、平性兼施。

3 《妇人大全良方》中产后用药综述

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关于产后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为补虚、滋阴和祛瘀。对于产后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为产后气血衰竭、伤及内经,以致内脏不调,同时,由于气血升为乳汁以哺乳婴孩,以致气血虚耗。

《妇人大全良方》中关于产后疾病的治疗中提出,对于产妇的日常护理应注意心态平稳,切记下床走动,冷水洗脚,冷水洗澡,饮食以清淡果蔬为主,忌肥腻鱼肉。对于已经出现产后疾病者,应以补气血为主;对于乳汁不足者,应服用枸杞子、桑葚子等补精气益精气,以补充肾气来为母乳分泌提供动力源泉;对于产后便秘者,应采用润下发而非苦寒药物的泻下法,以免产妇由于泻下,体内虚脱导致其他疾病。

4《妇人大全良方》中妊妇人便秘用药综述

陈氏对于妇人便秘的原因归结于以下两点:首先,由于妇人每月月经,导致气血耗伤,气血不足以致津液虚少,肠道内津液虚少则必然引起便秘;同时,由于寒邪或热邪集结与肠道,导致肠道内部气机不畅,气机阻碍则不利于排便,从而引起便秘。

基于以上关于便秘的探讨,陈氏对于妇人便秘的用药特点也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养血生津和润肠调气。对于养气血,再次印证了陈氏关于补气血为治疗妇人疾病的基础,此不在赘述;关于润肠调气,首先应去除体内热邪和寒邪,应利用蒺藜、枳壳等祛除体内热邪和寒邪,其次使用杏仁等药物润肠,并配合使用枳壳、木香等调气药物配合使用,以调肺气,已达到治疗妇人便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丽云.《妇人大全良方》妇科疾病诊治特色[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9.

第4篇

“循证医学”从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认为指的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围绕着什么是“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利用“证据”?“证据”的价值是什么?这是循证医学讨论的焦点。

(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学的实践和诊疗、医护决策必须建立在医生个人的优良临床知识、经验、技能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最佳的临床证据的完善结合基础上[3]。从系统研究中所获取的证据,也称之为“外部证据”(Externalevidence)。个体的诊疗知识、经验与技能来源于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同时必须在不断地学习和利用外部证据时得到充实与更新。从这一角度看,实施循证医学是医护人员终身自我学习的过程。为了改善对病人的诊疗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不从系统研究中获取最佳外部证据,诊疗水平无法提高,旧的、无用甚至有害的诊疗方法无以摒弃,新的、有益的诊疗方法无以应用;没有以个人的诊疗知识、经验为基础,易为外部证据所左右,因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证据,也不一定适合某一具体病人。循证医学是“科学治病”(临床决策科学化)的医疗模式。

(2)系统研究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临床上有关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康复、预防措施以及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证医学强调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应用价值。对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评价,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所获取的证据被认为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强,而来自应用Meta分析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综合结论对比于单个的随机对照试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下述关于证据的真实性级别的评定在国际普遍被采纳*。证据级别的评定(其真实性依次减弱):Ⅰ级,证据来源于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Ⅱ级,证据来源中至少有一个试验应用了正确的随机对照设计。Ⅲ_1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_2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尤以多个中心或多研究组的为佳。Ⅲ_3级,证据来源于多个时间序列,或有干预或无干预措施;无对照组但效果显著的试验亦包括在此级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疗的结果)。Ⅳ级,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意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临床研究课题都必须是应用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可应用的设计。例如,评价诊断方法的价值,通常应用的是横断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临床流行病学强调临床研究以人的整体作为对象,而不是人体的局部,更不是动物[1]。基于这一观点,循证医学认为从临床试验中获取的证据必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视对病人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和卫生经济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评价,而单纯的生物学指标包括实验室理化检测和体征发现诸如血脂、血糖、血压升高等被视为次要指标(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标(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1,5,6]。实践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这一理论,对推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4)循证医学强调诊疗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统一。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发表论著“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映”[4]而闻名的。自该文首次提出关于在健康服务中如何才能达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题以来,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广泛的革命性影响[7~10]。Cochrane在该文及随后的著作中,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倡开展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统性综述在临床研究结论和卫生健康服务的结果这两者间的连接中所占有的关键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关孕妇和新生儿的医疗保健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综述是“在随机试验研究的历史上和卫生健康服务评估中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议其他专业也应遵照这样的做法[1]。Cochrane主张,这些有用的资源应该合理地被应用于卫生健康的服务中,担心这些资源不能为那些需要用它来进行决策的人们所利用,并猛烈抨击质量低劣的研究和过时的研究对健康服务决策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许多重大变革,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到普遍重视。国际性的医学文献系统性分析合作网络已经形成[9,10,12];不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评价,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新的研究结论正在被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预后[13~15]。获取最佳的外部证据,并与个人诊疗经验相结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改善病人的诊疗结果,取得疗效与效益的统一。

2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学科。临床流行病学一词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临床流行病学发展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确立了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原则,以期全面、准确、系统地获取临床研究中的信息,并应用概率论和严格的逻辑推断,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推导研究结论,使研究结论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临床流行病学强调在回答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中,应用严谨的科研设计、合理解释研究结论,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也十分重视临床医师对医学文献的批评性鉴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养。这些原则与方法都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谈及循证医学的时候,往往无法离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3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似可从下述几方面加以概括:

(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并检验假说是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对于假说的检验,以至于理论的产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过在人体身上的医疗实践而完成。因此,临床实践在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构建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点与西医学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的过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临床研究和中医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以疾病防治与养生保健的方法、理论为重要内容。“辨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单指西医学中的“疾病”单元)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临床研究,有可能带动临床其他领域的进展,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然而,由于证候的判断(辨证)乃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或定性指标为依据,并很大程度上还有赖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因此,证候研究的客观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仍有待于科学方法学的应用。

(3)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疗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规律,临床治疗学(例如,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复方的应用)等具有多维的性质和丰富的内容。因而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衡量、治疗反应的评价上不应仅限定于生物学发病机理微观指标的改变,更应重视其自身整体功能的调节及对于环境(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向现有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4)中医药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哲学方法,如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调查法、试错法等,也有自身独特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雏形或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许多已经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着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因而形成了宏观描述较多而精确量化较少、综合推理较多而具体分析较少、直观观察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的特点。“三多”是其优势;而“三少”却是劣势,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正确地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学,合理地继承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发挥中医药学的固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形成、发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方法。它们之间是否互相冲突?抑或互有联系,或可相互为用和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能否应用于中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4.1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的若干共同特点

从上述关于循征医学基本特点和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基本特点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门学科有着许多共同点,可能也应该可以互用。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循证医学无任何新意可言。虽然这个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新东西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标准、分析资料的工具以及资料得以使用的社会背景[7]。事实上,人类社会自从有医疗实践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有关证据以揭示疾病与健康的规律,寻找和发现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思辨。中医学关于证候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明证。“证”是“证据”、“证明”,“候”是外观、是表现。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进而进行辨证、施治。中医学还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历代医著在理论、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这和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循证医学着重从人体对于干预措施的整体反应去选择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和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其思辨方式则几乎是一致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两门学科之间无法互相渗透。有学者认为,循征医学和传统医学并不是相互对抗的术语[16]。事实上,国内外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征医学的方法开展传统医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提示和证明包括中医药、针灸在内的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工作[17~21]。

4.2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循证医学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从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环节看,下述有关领域的研究,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

4.2.1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医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对指导临床医学的治疗决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自1992年英国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临床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网络。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卫生部的支持下,华西医科大学已加入该合作网络。我国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工作可以说还处于初始状态。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描述性综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的定性分析,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论文加以综合,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研究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传统的文献综述是一种叙述性综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系统的方法以获取原始数据或综合其发现,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这样,综述文章的质量和结论就无法得到恰切的评价;另一方面综述者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当发现相同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的结果时,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22]。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将在下述几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对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也可为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疗保险部门及药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对未来的临床研究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④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⑤由于合理的治疗决策及研究决策的推行,将极大地提高对卫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卫生经济效益;⑥由于文献系统分析法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有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关系统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体方法与评价在此不作赘述。

4.2.2探讨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推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一定标准对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思辨、分析、度量和归类的过程。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说,作为度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必需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证候标准在上述的两个特性上仍有相当的距离。5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中医药界在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这一工作的难度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不尽成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选择若干中医学的“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在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老手法”)。并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从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应度(Respon-siveness)加以评价[23~25],将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不仅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国际医学界认识中医学证候的客观存在,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4.2.3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直至目前为止,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仍然为医学界所公认是对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提供最有力支持强度的研究方法。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系统的引入,国家《新药审批办法》的公布与实施,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逐步得到重视,试验设计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其应用范围仍相当有限,方法学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加之中医药治疗特点给研究带来的难度,以至不少中医药疗效评定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的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盲法的一般原则,同时必须结合中医药的理论与临床特点,进行专业设计,尤其是对重大疾病的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对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的辨证论治规律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将使中医药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并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第5篇

查看更多《江西医学检验》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江西医学检验》编辑部

(i0002)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年第30卷(1~6期)总目录 无

述评

(525)肝炎时细胞角蛋白研究的进展 王继贵

论著

(528)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朱长太 郑瑞娟 王洁 胡忠义

(531)静脉注射scd14对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以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万玲 胡晓潞 张萍 王浈 王占科

(533)ck、ck-mb、hs-ctnt与急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关系 龚国忠 何理华 黄刚 杨瀚?t 刘友迎 胡然 涂建华

(535)1株非嗜肺军团菌的鉴定 李曲文 原灵 陈爱平 杨劲松

(538)前列腺液dd3 mrna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张才成 陈静 王文 李俊明 王道仁

(541)co2及温度对显微活细胞培养系统动态观察活细胞ca2+变化的影响 吴伟全 李元歌 王思捷 王永存 吴平

实验研究

(546)降钙素原在上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应用 蔡利励 陈玉 郑剑锋 李华 何显炬

(548)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性能评价的探讨 简正伟 胡意 张世锟 郭萍 朱清 石淙 万腊根

(552)brca-1和topoii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关系分析 彭芳 张功亮 王建 郭广秀 黄金长 肖军兰 钟斌

(555)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饲养兔血清no、et-1、nos水平的影响 张劲松

读者·作者·编者

(557)实验与检验医学开设稿件处理“绿色通道” 无

实验研究

(558)cysc在慢性肝病进程中的临床价值 刘健 陈平 李海珠 姚艺雄 申学基 陈雄毅

(560)粪常规分析仪lj2000检测粪隐血性能评价 尧荣凤 李智 许国祥 陈小文 易金萍 徐龙 华丽 薛龙

(563)血清β-hcg增长幅度联合孕酮含量分析对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价值 卢志勇 钟柏林 钟水娇 杨丽霞 刘玉华

(56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清il-18、il-17及脂联素的检测意义 黄永东 戴剑锋

(568)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 陈冬莲 曾凡鹏 梁妙芝 卢永亮

综述与讲座

(570)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杨淑华(综述) 张月香(审校)

(573)免疫低下状态群体感染人巨细胞病毒的研究进展 万华(综述) 都莉(审校)

&n

bsp; (576)唐氏综合征血清学产前筛查的研究进展 章静 陈军 浦震(综述) 汤广宇(审校)

(580)mirna与乳腺癌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李凤中 陈波(综述) 黄永建(审校)

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

(582)新余市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建立 彭小华

(584)临床危急值报告的流程管理探讨 祁新蕾

(586)探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合理、安全输血中的作用 施清蓉 刘秀玲 刘伟

(587)34所蒙医中医医院检验科管理现状34所蒙医中医医院检验科管理现状 刘丽 郭军

检验医学教学

(590)医学留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朱丽青 胡昕 余方友 王忠永 陈晓东

检验与临床

(592)238株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陈丽霞 陈会 沈燕如

(595)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王勋松 徐长辉 袁水斌 宋莹 银天娇

(597)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 龚晨辉 饶美英 叶水文 戴蕴

(598)icu患者气管内导管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刘丹 刘晓峰 郎梅春 潘志雄

(601)pct与hs-crp在新生儿炎症性疾病中的比较 陈平 刘健 李海珠 谭尚华 莫燕芳 梁梅芳

(603)血清胱抑素c在妊娠期生理变化的验证性研究 邹海瑞 覃冠德

(605)hs-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应用于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高春彪

(607)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在hiv抗体筛查试验elisa法中的应用与探讨 肖中华 张爱华 王小芳

(609)6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误诊分析探讨 崔红梅

调查报告

(611)南昌市区29家实验室血液常规分析结果互认调查分析 姜青龙 万本愿

(613)南昌市级医院临床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王宏 刘福昌

(615)2008年至2011年南昌市地区捐献机采血小板情况分析 徐祥莲 王丽 徐晶 杨娟 张晓丽

(617)69例百岁及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刘胜鲲 龚士平

(619)8例输血发热反应的内毒素调查 鲍自谦 刘怡 章昊

(621)1335例妇女体检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分析 许爱霞 余跃华 吉丽

经验交流

(623)简便快速显色法在念珠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中的应用 陈东杰 吴泉明

(625)献血志愿者宣传服务模式探讨 杨秋华 李秀珍

(627)女性不孕症与泌乳素的关系 李丽

&nbs

p; (628)一次微生物混合考核盲样检测分析 付冬莲 袁国辉 赖玉珍 周丽

(630)1236例胆囊疾病临床病理分析 许健东

(632)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肝功能及脂肪肝结果分析 袁招红 李宁 王晓云

(634)1856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刘昭责 申菁华 张小春

(635)1989株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耐药特点分析 许华 肖江

(638)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 李青梅 程海莉 陈金玲

(639)肝素锂抗凝血浆代替促凝管血清测定二氧化碳可行性探讨 赵甲 刘茜 黄爱霞

(641)1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陈燕

病例报告

第6篇

中国实用医药(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 issn:1673-7555 cn:11-5547/r 邮发代号:80-600 周期:旬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实用医药期刊简介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由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社出版发行。

主要栏目

设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案例、中医中药、药物研究与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品检验、药物经济学、卫生论坛、检验论坛、诊治分析、误诊分析、医学影像技术、医院建设与管理、医药教学、康复论坛;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肿瘤科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医技检查与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结核病、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老年疾病、骨科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皮肤性病;药学进展、药物制剂、药事管理、呼吸系统用药专栏、神经科药物专栏、循环系统用药专栏、感染科用药专栏、 儿科用药专栏、中药及天然药物专栏、妇产科用药专栏、消化系统用药专栏、泌尿系统用药专栏、精神科用药专栏、五官科用药专栏、皮肤性病科用药专栏、代谢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专栏、男科及泌尿系统用药专栏、抗病毒药物专栏、传染病药物专栏、抗结核病药物专栏、老年病药物专栏、心血管系统药物专栏、中西医结合用药专栏、抗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药物专栏、生物制品专栏、抗微生物药物专栏、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专栏、用药指南、药事组织、制剂技术、调查研究与分析、临床医学信息学、医院数字化、临床与护理工程、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医学图书与情报、护理园地、医院建设与管理、经验荟萃等栏目。

第7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formation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4028

国内刊号:51-1276/R

邮发代号:62-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8篇

1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实用性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科学性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选题的基本方法

2.1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在科研过程中选题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在临床实践中选题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从文献资料中选题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实验研究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临床分析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疗效观察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病例报告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病例(理)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第9篇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

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