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5:0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的特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体育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切实有效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有效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学校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一、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共性特点。从客观上看,不同学校及同一学校不同专业间的分差不断加大、层次更为明显,学生群体不断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主观上看,存在着“六强六弱”,即:使命感强,责任感弱;求知欲强,辨析力弱;社会道德认同感强,基础文明素养弱;自主意识强,自律意识弱;成才愿望强,抗挫折能力弱;个人进取观念强,集体主义观念弱。但由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着公办高校不同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收费标准,其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
从生源上看,相比普通高校,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生源质量一般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一)结构不一。既有不同省份,不同家庭环境;(二)层次不齐。学生有的是高考失利没发挥好的考生、有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三)基础偏低。分数不高,都是在二本录完以后的考生。由于上述原因,新生到校后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生活目标问题、学习信心问题、专业兴趣问题、自制能力问题等,这些都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成长进步的主要障碍。
从学生个性特点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大部分虽为高考失利者,但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一般表现为:(一)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学生学习基础虽然差一些,但思想较活跃,对社会和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既有自我约束力差的弱点,也有依赖性少、自主性强的优点;(二)发展欠缺,但有特长。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欠缺,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并不差,不少人在文学、艺术、技艺和动手能力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三)竞争失利,但少负担。学生大都经历了高考失利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大减了骄娇之气,人格上更趋于成熟;(四)乐于交际,富有情感。作为大学生,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钻研精神相对不足,但乐于交际、富有情感、善结人缘 因而在实习与求职时,较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引起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们的共同关注。目前,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从具体实施上都只能说是刚刚开头起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已充分认识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但从目前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个人层面,忽视了学校作为组织应尽的主体职责;大部分二级学院只行使了为学生提供自我决策的指导职能,缺失学校作为主体应进行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具体说应该从涉及到专业、课程、学制等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入手,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规划,给学生搭建一个充满了选择机会的、信息以外的、真正的规划平台,使他们有一个施展自我的空间;把职业生涯规划做成了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起步晚,缺少专门、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人员和深入的理论研究。
总结我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如下: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内容仅相当于以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开展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工作是其主要工作内容。毕业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为毕业生收集企业需求信息、联系相关有意向的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推荐学生就业、进行就业档案之类的管理,工作原则仅仅是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
三、对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教育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自己在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基层经验,认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职业规划体系并不断完善。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回归生活
从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其理念经历了一个从“以择业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日益强调人的自我成长,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人职匹配,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由于受传统的就业安置思维影响,目前仍然停留于狭义层面,即过分强调一次就业率。比如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把压力集中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没有充分选择的情况下,就匆忙和自己并不很满意的单位签约,结果出现签约率高但违约率也高的现象。这种做法忽视人的主体性发展,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转变以实现学生就业安置为目标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尊重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贯穿着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若要转变传统的模式,教育路径就要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就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手段,使我们的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量身定做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凸显现代高等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理念,使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增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捆绑在一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又需要切合并依赖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看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信念是成人成才的基础,而且是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支撑点和创新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工作载体。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管理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不同的就业模式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相匹配,不同的学生特点需要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开展,专业指导老师如何聘请、培训,如何使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科学化、规范化等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执行,该管理机构如何设置、它的职权、职责如何界定等问题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效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雪燕,徐世勇.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1):25-29.
关键词: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建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剧增,人们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自我规划及经营自我人生的趋势日趋明显。女性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受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职业问题和困惑,如招聘晋升中的歧视问题,家庭与事业的问题,生儿育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障碍和难点,因此,女性加强掌握与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的知识,有助于探讨和破解这些障碍和难点,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女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将会对她们在校期间的成长乃至毕业后人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以我校部分女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调查,以期了解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认识,更深一步探讨相关的措施、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工作于2009年10月10日开始,20日结束。调查随机抽取我校三个年级的400名女大学生,专业不限。共发放调问卷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回收率90.00%,有效率90.00%)。其中,一年级84份,二年级89份,三年级187份。
2.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通过调问卷,被调查者不记名,当即填写问卷并及时收回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我们用Excel电子表格对所获得的样本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结果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强弱与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确定。
调查数据显示,69.52%的大三女生有短期规划,并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但大一、大二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只有54.64%(均值)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怎样规划。在问及“未作规划的原因”时,51.67%的学生回答是“不知道如何做”,34.44%的回答是“其它”,“还太早,这是毕业时考虑的事情”和“有他人帮助,不愁找工作”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0.56%和3.33%。经过与学生交谈,我发现“其它”包含的意思很多,“无所谓”和“就业不需规划”占了多数。64.1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时间,但也有31.39%的学生认同“中学期间”、“毕业之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学之前”和“尚未形成”的也有一定比例,占4.44%。对于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优劣势的认识,只有9.77%的学生“很清楚”,“不清楚和没考虑”的学生占14.45%。
2.对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感兴趣与认同的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是感兴趣的(均值为75.00%),有57.50%(均值)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对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并且有超过84.72%(均值)的学生认为从大学一年级起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的学习是比较好的。
3.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及熟悉程度的了解。
57.50%(均值)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她们很重要,但对相应的方法与步骤的了解程度却不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熟悉程度选项:很熟悉、较熟悉、听说过、感到陌生的比例(均值)(%)为1.67、28.06、55.28、15.00。对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了解:非常清楚、比较清楚、知道一些、一点都不知道的比例(均值)(%)为0.56、15.28、70.83、13.33。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非常清楚、比较清楚、知道一些、一点都不知道的比例(均值)(%)为1.94、12.78、66.94、18.33。在问卷中我提出了一道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检验性的题目:“你认为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在所列举的选项中,有64.72%(均值)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有13.32%(均值)的学生认为“心理测验与职业生涯规划无关”,有21.94%(均值)的学生认为“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回事”。
4.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途径。
数据显示,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和相关的讲座,其中课堂内容占29.17%(均值),讲座与25.00%(均值)。学生“接受过职业规划方面的正式辅导和培训”的只占总人数的7.50%(均值),41.67%(均值)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5.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
我列出了十项要求,学生选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学习”、“请本行业或本职业的领导谈对下属职位所需能力的要求”、“请职业规划的专家针对大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来谈谈他们的建议”、“请一些名企的人事经理谈他们的用人之道”占50%以上,其余项目所占比例较小。但各年级学生对教育要求各有侧重。大一、大二女生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和各种讲座,大三女生则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职业交流、讲座。
6.女性特质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62.78%(均值)的学生认为女性特质对其职业生涯规划会有影响,但不大。36.94%(均值)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家庭”影响较大,“社会”、“婚姻”对其也有不少影响。同时61.11%(均值)的学生认为女性与男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应有区别,但75.00%(均值)的学生认为女性在职业发展上不会弱于男性。
7.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不同年级学生在要求和建议中关注的内容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年级的生活重心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关。如,一年级学生要求更多的是了解自己与较广阔的职业世界;二年级学生侧重于了解自己的综合素养与拟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便能够进行弥补;三年级学生的要求或建议大多侧重于如何能更好地获得求职就业的信息,以及以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信息。
三、结论
1.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越来越强。
大多数女生认为,女性与男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道路虽有不同,家庭、婚姻对其也有不少影响,但她们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停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理想追求。她们对于职业的需求及职业的发展与男生一样。
2.虽然大部分女生对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感兴趣,但依然有少量学生未将这类知识视为个人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的系统知识并没有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学生也是以自学为主;二是学生家长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大学最近几年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竞争加剧,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多半仅侧重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求职技巧之类内容的介绍而忽略了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且多数情况下仅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三是社会上的各种媒体虽然都有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但总体上对其知识方法、步骤、设计等的系统介绍不多,学生得到的信息和范例缺乏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四是因女性有其独特的职业发展道路特点,故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以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规划意识强,有短期规划为证。
3.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很感兴趣,但却缺乏学习主动性。
从数据可看出,获得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内容占29.17%,讲座占25.00%,而网络只占12.78%。这就说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习还很被动,缺乏自觉、主动性。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相关资源的了解程度不够。
4.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的效果令人不乐观,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知识全方位的了解。
由于教育的缺位,学生虽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且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进行自学,但在实际的学习效果上,对相应的方法与步骤的了解程度却很低。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关于自己未来人生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掌握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与方法,她们的朦胧或清晰的所谓“规划”很难对个人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5.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有所不同。
通过数据可看到: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有差异。一年级学生建议多开设一些职业介绍之类的讲座,二年级学生希望了解更多的职业的需求,三年级学生则例重于职业的发展前景及当前岗位需求方面的内容。
四、思考与建议
1.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加快高校女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步伐。
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波伏娃认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叶文振认为女性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树立信心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与心理或性格相关联的先决条件,而教育投入则是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一块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可见女性职业规划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对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系统已经非常规范。近年来我国各种报道、宣传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但是,与大量高调宣传报道不符的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尚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服从国家安排的背景下,这种教育的缺失或许对个人的生涯发展影响并不显著,而在今天国家已经不能包揽个人一生,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承担更大责任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所需,将职业规划生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研究,构建并逐步完善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
首先,要加强研究,构建并逐步完善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体系。尤其是女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代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提出,始于美国,到今天仅有30多年,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推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吸纳其先进的内核与科学的方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及女性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是教育者必须做好的首要工作。其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课题,且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我们可以开设如《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职业测评;开设各种讲座、定期举办成功校友报告会与企业家论坛;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或经理、董事来学校作相关专题的讲座,并进行团体和个体辅导;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和开设创业园实体,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广泛溶入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最后,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组织系统,配备一支经过良好训练和一定学科背景的专(兼)职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师资队伍。
3.削减性别歧视,创造平等就业环境。
女大学生是中国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是中国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与人生目标,并一如继往地坚持下去,做到女性的独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国家也应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到各项政策的制定中,推动男女平等国策的真正贯彻落实。同时要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管力度,对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教育、处罚等并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机构。
4.加强舆论宣传,弱化传统社会性别文化。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文化维度上,而非生理特征上,也就是说通常社会文化观念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属于“男性的”和“女性的”的特征(如女性感性,男性理性;女性善于学习语言,男性善于学习自然科学,等等)都是由社会文化塑造出来的,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是可以弱化的。为此,弱化传统的价值观和性别角色观,加快建立男女平等、共同发展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是当前的一件大事。我们应同时大力宣传和倡导文明进步的妇女观,促进妇女事业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实现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并开设《女性学》等课程,逐步提高女大学生的性别觉悟,促使女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念转变。
5.抓好落实,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为了使女大学生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平衡与成熟地发展,能够成为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及自觉有用的公民,能够在自己最适合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并拥有和享受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的成功美满生涯,政府还须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唐人洁.我国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及相关对策[J].综合管理,(101).
[2]何建华.国外女性职业生涯开发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VOL28,(1),2006,(1).
[3]温卫宁,王越,雷云翔.旅游类大学生生涯规划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桂林旅专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VOL1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轨迹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而就中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关注的还是大学新生怎样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很多时候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公事;就业指导也是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以职业生涯规划来为大学生的择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策划和设计,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顺利过渡。这也是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者逐步形成的共识和关注的重点。
此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制定职业生涯与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导致的实际职业发展的差别研究,发现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职业发展轨迹的差别,从而最终得到其相关关系。
通过此次研究报告,可以真正的让更多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指导自身更有准备地去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的调查方案考虑到,除了研究大学生的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外,还要调查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轨迹。我们不仅要调查05-07级的学长学姐们的职业轨迹,还要增加调研00-04级的学长学姐们的发展情况。
1、问卷的发放形式。我们预先设计出一份问卷的初稿,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调查,并且在问卷发放回收后,及时与回答问卷的人沟通。了解问卷存在的不足和疑虑,尽量将问卷完善到位,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搜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料。我们学校在2006年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2010年将职业生涯规划改制为必修课程。即有相当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纸质材料可直接获得,帮助我们完善资料。
3、通过网络以及电话联系已经毕业的学长们。先通过辅导员找到每一届学生中的某一位学生的联系方式,然后再通过某一位逐步联系到其他已经毕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现状。
4、就近实地采访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以南京及周边地区为主,约见部分毕业生,更加具体详细的了解他们从毕业到现在的发展路线和情况,做好记录,可以在数据之外,作为参考资料和指导建议。
三、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通过数据发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就业轨迹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00级-07级的毕业生相关信息,我们发现00-04级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只占我们调查人数的5.2%,原因在于当时学校没有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很薄弱,导致这方面工作的空白。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简单的计划,这样的人有14.8%。其他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空白。而毕业生们的职业发展轨迹证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做过简单规划或者正式进行过生涯规划的20%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是实现了自己在校期间为自己制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且与同龄人相比是更加有成就的。
再看05—07级毕业生的调查,在校期间做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占我们调查人数的62%,由于从2005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会组织学生统一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实际的操作。
最后看,没有任何规划的毕业生中,有78.5%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实现职业梦想,只是找到一份工作在做而已,职业满意度较低。
2、现在09-12届的大学生,包括刚刚毕业的部分人,在大学四年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差异大。91%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几乎无法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而大二大三的学生,有接近37%同学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及部分做职业生涯规划有成果的同学的影响下,逐步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作用。
而认知最深的是大四的学生。提前规划好的同学,可以有目标的去做事情,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找工作。而大概有29%的同学,因为完全没有规划,所以大四的生活比较混乱,或者准备几天考研,就去找工作,找的不顺利,又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等等。
大学四年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变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在理论方面,正式的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方法,等等,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适宜的大环境,同时师资力量也紧跟步伐,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同学们开始接受认知,努力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校期间,学生会更加有学习和奋斗目标,更体现在进入职场以后,而且现在很多大企业都要求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修改其中不切实际的部分,力争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大学毕业会开启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有职业规划的接近60%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轨迹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因为有规划,他们在找工作时就直接朝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行业与职位奔去,并且因为之前所做的很多努力和铺垫,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并且在毕业后的数年中,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积蓄的能量进行产出转化,同时也吸收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新能量,进行能量再造,不断的成长成熟,最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获得认可,得到提升。
对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而大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操作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很多时候,理论能够成功的转变成为实际的生产力,主要还是因为规划到位,操作切合实际,不空想,也不死板。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发展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结合,为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提前做出指导。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轨迹的建议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首先要重视,并且有计划有想法有主见,同时,学校也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去教授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适时的进行调整等问题,都需要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建议一:大学生从自己出发,主动去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学习它的各种意义,方法,从内心认可与相信规划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一份自我发展策略。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一、当前非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时为5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共发放500张问卷,回收496张,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为462,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3.5%的学生尚不清晰,13.2%的学生从未想过,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模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较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设立职业体验营,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业规划 高职学生 课程设置 就业导向
根据调查,我国不少高等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大约40%的高职学校根本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鉴于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高职学生的重大作用,切实安排,使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帮助高职学生细心规划,走稳就业的第一步。
一、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个人选择方向
我国高职教育走过课改的风雨,迎来体制的可喜进步,但仍受固定思维的影响。部分学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尝试,但大多只是印在纸上,没有刻在心中,更多学校在这门课程设置上还是空白。学校在意识、行为上都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骨干教师基本被列为《职业生涯规划》科目计划之外。导致不少学生虽然经过几年高职知识的学习,但在被问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70%以上的仍处于茫然状态。他们只知道学习知识,然后领取毕业证,但缺少应对社会的风向标,处于“走到哪里算哪里”、“到时候再说”的消极状态。
建议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引导高职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现实,思考并勾勒未来人生理想的蓝图,选择热爱的专业,为面对社会选择、职业定位等打下基础。“缺少目标的学习,注定是残缺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教导下,才能明确自己爱好什么、学习什么、未来的职业大概是哪些?心中有目标,脚下才会有方向,高职学生才能学得专心、练得用心,才能为我国培养多层次的技术类人才。
二、添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练就现代职业素质
1.听从时代呼唤,认知职业素质。
著名经济学家罗斯韦尔认为:所谓职业素质指劳动者作为个体,在学习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知识等综合能力。他提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完善自我、提升内在品质,而且能促进社会职业标准提升。职业素质问题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价值,从对先进地区和各大洲发达国家的调查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对此的认识和研究很早。特别是西德,最先在世界上倡导:重视国民的职业素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职业人才。特别是他们提出的“双元制”模式,更引发各国的仿效热潮,锐意改革的中国也在学习和借鉴之列。
2.传统教学意识影响,形成职业素质缺失。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偏爱尖端人才,对于中级、初级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高,于是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不满意、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岗位素质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不但高学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而且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相当欠缺。据调查:我国市场经济近年来呼唤高素质的技术类人才,要求学生通过高职学习后,不但拥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应当具有相应的心理等多元素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建议高等学校主动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预案制定、具体操作、考察评价、学校氛围等方面敦促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备就业技巧
1.学会反思得失,做好自我认识。
古人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高职学生应当有客观看自己、冷静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来源大多是各高校应当开设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中设置的重点教学内容。因为这一学科的出发点是从客观角度反观自我的本心,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的学习,使学生从真实层面确定自己的优劣。只有用冷静的心态进行自我审视与界定,才能直面残酷的岗位竞争,充分释放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规避自己的不足,尽可能臻于完善。试想一个拥有自信、自立、自省品格的人才,在跨出学校大门、迎接职场挑战时,又岂会做得不好?
2.理论实践融合,确保学生就业。
专家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但对学生的人生定位有引领作用,而且对就业有实际价值。主要体现在:
(1)可以帮助学生人在高校、心系市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高职学生尽早开始关注、分析社会的就业方向与信息,提高未来就业的成功率。老师们可以教会学生体会国家相关政策、明确用人单位的需求、各种专业大概的工资水准等,避免毕业后胡乱应聘,随意投放应聘书,为自己和招生单位带来应对与沟通的烦恼。
(2)站在专业角度,传授学生就业技能。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学会整理和编写自己就业资料,便于用人单位了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应有深层次的教学要求,除开浅显的学生就业推荐表、学生求职信、个人履历填写之外,还应当教会学生准备其他规范资料。如自己平时获得的荣誉证、考级通过的专业等级证,同时教会学生在面试和笔试当中的着装办法、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等注意事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做到临阵不乱。
四、结语
建议我国高职院校不但要开设《职场生涯规划》课程,而且教学工作要扎扎实实,不辜负家长和社会的殷切期盼,从而针对高职学生的个人特点、就业困惑排忧解难,为教导高职的莘莘学子不断苦学专业、苦练技能,坦然走向市场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里.试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5,0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对于学生的就业十分关注,但是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逐渐增加,一些学生毕业之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找不到工作,这不仅仅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今后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就业率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渐重要,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形势的逐渐复杂,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做出适当地调整。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国的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一些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缺少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的认识导致一些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真正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创新教育缺少实践
随着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逐渐增加,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加上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渐重要,但是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十分完善,导致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讲座或者是指导,但是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指导。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缺少相关的实践,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十分有限,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缺少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导致所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一定的可行性,没有发挥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作用。
二、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
随着当前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当前社会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在今后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需要积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随着就业形势的转变和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当前更应该注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教育,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毕业生负责人员应该积极宣传和鼓励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行,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需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就业压力,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对于就业有着十分关键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就业之后的发展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就业指导规划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逐渐严峻,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逐渐受到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中需要加强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做出详细地分析和规划,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指导,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合理有效地指导,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三)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一些西方国家往往会开设一些关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中需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的课程中应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另外在学校中还应该开展一些咨询辅导机构或者是一些讲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良好的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结语
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提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工作并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在今后的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需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飞.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3).
关键词: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建议
1.高校职业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1.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所谓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择生所爱、择生所长、择世所需、择生所利”四个基本原则来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今,自幼儿园至中小学,学生每一步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和计划进行,学生很少能自我做主;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有所改变,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时大学生尚缺乏把自己作为主宰命运的主体的能力和意识。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把寻找职业、发展职业纳入到人一生的设计中,尽早地建立职业准备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首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的生活目标,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正确的启发和锻炼;其次,高校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领域、解答学生职业困惑的有效途径;最后,高校职业规划是可以激发大学生自我能动意识、增强个人实力的有效手段。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2.1高校职业规划工作开展现状分析。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据调查,90%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工作人员高谈阔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部,而且对此项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这就使得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原因在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不完善,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问题。例如,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哪怕是选修课;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资源;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咨询老师、各院系辅导员等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联动机制;只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服务,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性特点;只注重提供就业信息,忽视对学生发展规划的咨询与指导。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由谁来做、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2.2高校职业规划的误区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辅导需要专业人员,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混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是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也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不能混淆。三者必须形成联动机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支持。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女生理论成绩往往能优于男生,但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创新意识不是太强,很少有女生接受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而这些能力却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女生大多数喜欢选择比较稳定、风险小的工作。例如,文秘、财会、实验员等稳当职位成为女毕业生的首选,对一些需要开拓精神的职位则避之不及。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陈旧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就业期望过高,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眼光锁定在那些国家公务员、银行等事业单位;其次,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再次,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内心里排斥地方岗位就业;最后,现在很多工作岗位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点,因此,女性的生理、心理劣势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建议
3.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课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改变以单纯的就业指导形式为主的局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能停留在只是开展几个就业技巧培训、对毕业生求职的传授和训练等较低的层面上。高等学校在重视招生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因此,应根据社会行业特点、社会形势、学生的职业需求来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与咨询帮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在校时期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为人生中制定一个短期规划,而且可以制定中长期、长期的人生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指导学生在人生中走好每一步。
3.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全程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为人生导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仅仅为毕业生设置,大一、大二刚入学的新生也应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甚至从小学时代就可以开始职业生涯意识的启蒙,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应该对此进行普及和拓展,要每位同学都对人生有所追求。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职业生涯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从大一新生刚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和行业特点,在职业方向上进行定位,并树立目标,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与改进,既做到实事求是,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
3.3提高高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质量。
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务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工作人员并没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认定资格证书,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大量培养和聘用的专任教师,学校应提高实际人力、财力投入,加强硬件设施,不断维持理论更新和学习培训。加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3.4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重点关注女大学生。
受传统的风俗习惯、家庭环境影响,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远大于男生。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对其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时,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的变化等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分阶段制定计划和目标,并不断进行调整,既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性,又使职业生涯的规划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5建立导师制,体现个性化。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集教育、管理于一体,但大学生人数较多,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人员有限,对每位学生进行全程细致的跟踪教育是不现实的。最好建立导师制度,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而且可以采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而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导师从个人阅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社会观察能力等方面都能辅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在大学期间制定良好的目标和计划,并在朝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机遇,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1).
[2]史灵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3]李晓军.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4]杨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传承,2009,(7).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人才强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展阶段,飞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面临着培养高质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挑战和压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大众化,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各高校推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则是着力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同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个人依据自身特质,对个人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设计,通过不同的选择和决定来实现生涯目标的过程,它是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部分并已引起重视。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方面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需求,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成长问题、就业创业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主要是在19世纪末从美国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美国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阶段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生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产生了如类型学、发展性、社会学习以及认知信息加工等理论。20世纪初,我国国内开始了生涯规划的实践和相关研究,直至21世纪以来,生涯辅导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很多高校也开始探索生涯辅导实施的模式,同时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中包括:龙立荣(2001)、牟海萍(2005) 探讨了就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过程,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郑琼梅(2002)、李笑燃(2004)、姚本先(2005)等研究了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内容和意义;赵颂平(2004)、雷五明(2006)等对高校进行了实践调查,分析了生涯发展规划辅导的现状,认为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正处于发展探索期。
由此可见我国生涯辅导的研究范围正在逐渐深入,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其一,我国生涯辅导的研究少有结合现状以及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其二,学者研究的政策建议缺少理论结合实际,少有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故本文将会从实际角度出发,根据现状着重分析如何构建较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体系,为我国高校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做出参考。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
依据国内部分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参考典型高校的相关课题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主要为以下方面:第一,在大学生自我了解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比较了解,却有63.4%的学生不太了解自己什么样的职业类型,72.1%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程度不高且有63.74%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计划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第二,从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情况来看,目前广泛系统地展开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程度并不高,据调查,有18.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而仅有10%的学生是通过课程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三,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的效果来看,有77.1%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规划辅导感到不满意,其中有5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太少,形式单一,并未能够起到详细知道作用。①
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情况较为严重,据2008-2009年《当代中国青年权益状况研究报告》蓝皮书,近年来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生约占当年度毕业生的20%-30%。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就业严峻的原因主要为:其一,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专业素质不够强硬的问题;其二,毕业生对自身就业选择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盲目投递简历,未能进行筛选和思考,从而导致自身与企业各方面不相适应而未能成功就业的局面。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问题
我国“985”工程学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目前来看效果显著,部分学校的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但从整体上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与学生自身的成长、人才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存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1.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个人的自我规划意识较淡薄,根据现状得知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只知其概念不知其内涵,因而会出现学生基本了解自我但对自身的生涯规划并不明确的矛盾状况;而且众多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比较盲目,规划措施缺乏:通过现状了解,不少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对自我职业发展有过高的期望、只去大城市、政府单位等,职业路线设计不合理、选择多条职业路线却顾此失彼;同时大学生在设定了自己的生涯目标后,缺乏内在的动力,并没有用行动去坚持自己的目标。2.从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开展情况来看,我国各高校对于生涯规划仍然处于探索期,发展状况并不成熟:课程体系不完善,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生涯规划的课程,但缺乏理论导入、个性咨询测评等体系;专业教师和相应的设备、场地的缺乏,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不是独立的组织体系,专业人员少而杂,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还不够,也不能利用相应的设备和场地,故未能达到对学生专业性指导的作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完善建议
依据以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现状和一些问题的分析,笔者探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并构思下列体系完善机制,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开展的参考:
(一)个体辅导
大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特性和价值观,同时在大学阶段,个体的生涯目标复杂多样且不同时间段内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有所改变,这就决定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必须具有针对性和个体性。因此,建议各高校在学生入校时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以电子或者纸质的形式记录学生自身的规划目标、变化、进程以及心得等。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从个性方面,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每位大学生都有唯一的特性,而对于自我的深入了解则需要学校的辅导,这主要包括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以及自身发展意愿、环境的认识等。2.从专业方向上进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方面大部分是遵循自身的专业情况,而每个专业的前景和对大学生各方面要求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学校应当给予相应的专业答疑和指导,提供部分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3.在就业、创业方面,学校亦应给予个性化的辅导。依据霍兰德(John Holland)创建的类型学理论,大多数人的个人导向都处于其提出的六种典型职业环境和个人导向,分别是:R(实际型)、I(研究型)、A(艺术型)、s(社会型)、E(企业型)、c(传统型)。高校要引入相关测评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价值,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而减少其在职业选择中所遇到的摩擦和不合适问题。
(二)课程辅导
我国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列为课程的仍然为少数,借鉴于国外高校已经成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制度,建议各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建设相应机制的同时要注意完善以下方面:1.辅导人员的专业化以及专兼职教育方式相结合。学校应当开设独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组织,其辅导人员应当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学生的心理测试、能力评估以及心理答疑,而这些人员应当要有相关的培训并且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同时专业的教育能够起到较大影响但需要太多的人力,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的专业人员人力明显不足,故学生的管理老师、辅导员等则须起到兼职辅导的作用,其能够直接接触到大学生并且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动向,专兼职的教育方式是学校整体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
2.辅导课程多样化和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内容最初是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了解和职业价值观;其次是做出选择的能力,即在面对社会的需求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当合理的选择;再而为生涯规划决策能力,即协助学生在面对决策时正确的进行分析、做出职业规划;最后是自身潜力的开发,引导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挖掘自身的潜力。同时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面临就业的这段时间里有不同阶段的想法和职业规划,因此高校应当合理利用该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包括入学初的专业引导和就业情况、自身的特性和优缺点、依据类型分析协助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习技能、通过社会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达到其规划目标。
3.课程方式多样化。根据我国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状况的了解,授课方式大部分为上课、讲座等,这种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不多,显得枯燥单一,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而未能深入到学生生活和学习,故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应当采取多样的模式,利用设备、场地以及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有参与心理活动、心理测评和互动交流的机会。比如说开设专门的课程网站,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测评、进行线上交流、撰写心得等,这样学生学习快,也加大了对生涯规划等的心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生涯规划的辅导目标。
(三)交流平台
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政府、社会以及家庭亦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目前政府和社会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重视和投入不足,许多地区并未把生涯规划划入课程目标中,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且研究经费、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积极与政府和社会搭建相关平台:1.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可以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用以培训辅导人员,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制度,设立相应的生涯规划机构协助各高校并且大力提倡和引进有效的社会资源;同时高校应积极构建于政府的交流平台,获得有利政策环境和信息,申请与政府部门共同建立职业生涯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大学生完整、丰富的生涯信息。2.从社会方面来看,主要包括社会企业和家庭交流平台建设:其一,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进行生涯辅导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宣传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的认识,形成良好氛围并且引领家长把生涯规划辅导融入子女的早期教育中,营造全社会认同、接受、支持和重视生涯辅导的良好局面;高校要与企业建设实践业务体验式交流平台,一方面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精英到校进行讲座授课,向学生提供行业信息或者传授成功职业经验。其二,家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即指家长依据子女的个人情况、性格特点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确立和实现生涯目标,使其个性心理和社会行为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故高校可通过家访、信息回执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以及重视,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那就会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更加容易进行和完成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对其自身发展起到不断促进、挖掘潜力的作用,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创建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状况并不乐观,还有待进一步的机制完善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生涯辅导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生涯辅导体系的机制,为我国各高校发展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供参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系统,它需要学生、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合作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达到为学生自身发展、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社会共同进步的目标。
[注释]
①刘荣军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61
[参考文献]
[1]刘荣军等,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61-62
[2]李玉香,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探析[J],理论界,2009.10:205-207
[3]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No.6:52-55
[4]戴树根,巢炜,大学生生涯辅导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159-160
[5]马小辉,王利群,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年第4期:49-51
[6]郑琼梅.生涯辅导:高等教育的新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0(9).
[7]李笑燃.大学生生涯辅导的意义与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1).
论文摘要:本文从民办高校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出发,在探讨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教学构建、教学时段与课时安排等方面,提出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建议和思路,供大家参考。
高校学生这几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个院校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教学上纷纷开设或准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作者认为,作为在竞争环境中处于“先天不足”劣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应尽快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这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一生的职业发展影响重大。由于该课程的开设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作者通过走访调研和结合自身的工作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2)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2.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1)理念缺失。(2)机构缺失。(3)专业教师匮乏。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才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1.课程目的。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和实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人生是一种经营的理念,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人生。经营人生的三个基本:经营什么、何处经营、怎样经营。明确职业生涯设计是经营人生最好的投资,通过不断修正与提升职业生涯以形成怎样经营人生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人职匹配,使个人目标与目标相吻合,可以使个人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地、合理地、有效地进行配置与利用,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2.教学内容构建。由于目前开设了该课程的院校选用的教材有不同的版本,有自编的和选用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也不尽相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本人倾向于从学的角度构建整个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自我探索。让学生明确自己经营什么,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谋生,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2)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何处经营。这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人生经营的地点;二是指人生发展的方向。设计职业通道与行动计划。(3)对职业目标的探索。通过对职业目标的评估和反馈,及时修正、调整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方向,逐渐向自己的职业目标靠拢。(4)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
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时段与课时安排
1.教学时段安排。根据各院校对该课程教学时段的不同安排,本人倾向在大一的下学期全面开设该课程。其理由是:(1)学生已经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基本上熟悉了新的环境,了解了所学专业及专业设置中的相关课程,也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如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意愿与初衷有很大的差异;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选择感到困惑和麻木等等问题。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正是时候。(2)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职业通道,制订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计划。比如,需要参加何种培训,以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参加何种的实践,以获取相关的工作经验积累。 转贴于
2.教学课时安排。各高职院校对课时的安排,根据调查结果为:作为独立或合并课程开设的,在课时的安排上有20~36课时不等;作为讲座形式在新生和毕业前开设的有8~10课时不等;只在毕业前开设讲座的有6~8课时不等。本人对本课程的课时作了一些安排,建议为30课时左右,对每一部分的课时安排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不同程度作合理的分配和相应的调整。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民办高校中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一生的职业发展影响重大。但对该课程如何设置,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教学如何组织与实施,如何达到一个预期的目的,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周凯.《近六成学生对就业“没想清楚”》,《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23日.
[3]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