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知识进课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5 15:09: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知识进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知识进课堂

第1篇

关键词:教育;知识学习;生活;学习激情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生品社课堂里,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通过多年教学,我体会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从教学内容的挖掘利用,到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教学方式转变,再到教学过程的生活体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下面,我就小学低年级品生品社课的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

一、在教学内容挖掘上,要特别重视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可利用资源,实时开展教学

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这为教学重回儿童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和素材基础。但是,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品生课本,内容很简单,一节课就是几幅图片,简单的几句话,只是个教学的蓝本,如果就课本来教,五分钟用不了就能学完,这就是一个问题;就课本的内容来看,有的还是学生不熟悉的情境,这又是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老师要在理解教材设计意图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时,其中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内容很简单,有“见面问声好,自我介绍,制作小名片,我们都是好朋友”四个小内容。我就把开学前后小朋友来上学和课间的情况用手机录了下来,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同学上学时的高兴情境,大家很兴奋,感到上学真的是很高兴的。同样,在学习“见面问声好”时,我把录下的学生在校门口与老师、保安叔叔问好的情境一放,大家感到很亲切,由此拓展到同学之间也要学会问好,与接送自己上学的家人问好,再见等文明用语。

二、在教学方式上多接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不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实际,而不是记忆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要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因此,我们老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例如,我在教授“快乐的课外活动”时,学生列举了“老鹰捉小鸡”“跳皮筋”“踢足球”“舞蹈”“合唱”“书法”……活动不下几十种,有的是学生自己正在参加的活动,所以,我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通过回放,足球场上孩子们刻苦训练的场景,孩子们在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中的表现,孩子们的手工制作、书法作品等,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自己在多元的社团活动中有了不同的收获。那是书本上没有的,孩子们有了收获的喜悦。

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原有生活知识经验与新体验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改变自己的知识经验。由此理论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关注、观察、体验、反思自己经历的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体验者。如,在教学“今天我值日”时,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总结出干了哪些活,怎样干的,看到干净的环境时有什么感受。再让学生第二天体验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自己或其他同学破坏后有什么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此达到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教学目标。再如,在教学“爱护自己的眼睛”时,我让学生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教室内活动1分钟,学生相互碰撞、碰歪了桌凳等,学生真正体验到失去光明后的困难,以此展开教育爱护自己的眼睛。再如,进行安全逃生教育时,从理论指导,老师示范到警报一响全体师生的实际演练,增加了体验生活的时效性,学生情绪激昂,学习积极性高,学到的才能远远超出课本的含量。

四、课下延伸,更是学会生活的验证

课上的学习,紧密结合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本身就在于明理导行,如果仅仅在课上明白了道理,而课下生活中表现的却是另一副样子,课上课下“两张皮”,那就失去了教育的真实目的。因此,课下延伸,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何,就更能说明目标的达成度情况。我在教学时,引进家庭评价,社会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爱劳动、爱学习、讲卫生、有礼貌等。在学习了“合理饮食”后,我就让学生记录自己家庭一周来饮食情况,作出分析,肉食、蔬菜、蛋奶、谷物等的用量哪一种用的合理,哪一种不合理,给家庭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并制定营养饮食配餐标准。学生在家庭中把课上学的在生活中进行了实验,得到了验证,让课堂得到了延伸,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是富有生命的教育对象,他们对于教材的观点、态度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自己不同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露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把知识的学习融进生活,这样才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对接行业需求;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呈现出信息化、程序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金融投资类本科毕业生在满足行业岗位需求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金融学课程是金融投资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货币资金融通、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在金融市场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而应与时俱进,紧跟最新金融发展趋势,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应用技能的高水平、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本课题组通过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金融学在对接行业需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一、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分析

(一)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金融与投资类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虽然目前薪酬较为可观,但技术含量较高、竞争异常激烈,其要求相关人员在掌握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需熟悉金融行业的动态和相关业务流程。因此,金融行业要求金融与投资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还要熟悉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深刻领会金融投资行业的复杂性和业务的交叉渗透性等特点;不仅要具备基本金融投资业务的操作设计能力,还要提高自身的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

(二)现代金融业急需大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变革。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金融等技术,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服务质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使交易更透明、服务更快捷。因此,金融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金融机构急需大量兼具金融业务能力和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量化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等在我国不断普及,这种人工智能交易通过电脑程序设定交易策略的逻辑与参数,把握价格变化趋势,自动完成证券交易指令,赚取波段收益,可以克服贪婪、恐惧等人性弱点,并且还能突破人的生理极限,进行大规模运算,极大降低了交易员的工作强度。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将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金融全球化要求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金融跨国公司逐渐向国内金融各个领域渗透,这一方面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同时,金融全球化使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追逐最大利润,各国金融市场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金融全球化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金融专业本科生必须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掌握有关国际金融交易规则和国际金融市场惯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金融英语应用能力,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金融动态,以满足金融跨国公司对人才的需求。

二、对接行业需求下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对接行业需求方面,我国金融学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脱节

当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纷繁复杂,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交易模式不断更替,因此,金融行业需要大量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方面的相互融合和互相渗透。部分金融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僵化,更多的是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得出预期结果,且实践教学以演示和验证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金融理论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频繁变动的背景下,大多数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难以及时更新,内容陈旧,缺乏开创性和前沿性,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

金融学课程教学与金融市场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的教学素质和能力,除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要充分认识和紧密结合国际国内金融体系的运行实际。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薪酬较高,教育行业的薪酬较低,多数高校难以聘请到优秀的具有金融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大多数金融学任课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学位较高,理论知识渊博,但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准确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一线教师的知识、经验、实践背景不足,严重制约了对接行业需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进程。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金融学作为一门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缺乏趣味性。本课题通过对部分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可知,大多数教师强调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且缺少互动交流,不注重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的连贯性,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课件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中较少有讨论、实训、观摩等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接行业需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各高校应针对行业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构建对接金融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金融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范畴也要求不断更新。比如,现代货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融资融券、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相继推出,量化投资与程序化交易不断普及;金融政策与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资管产品、通道业务、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凭借多样性、灵活性、便利性、长尾性等优势得以快速崛起,对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货币中性论、货币需求理论进一步发展;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在我国实践的演进,等等,这些内容都不断更新。因此,在构建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当对金融行业及金融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广泛调研,充分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并及时推陈出新,适应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重构教学大纲,编纂金融学教材,以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提高金融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

优秀的金融行业人员要求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金融问题,可见,金融学教师具备行业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优质金融学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一是加强校企合作,聘请金融机构专家定期开设讲座,同时加强学校与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由学校、企业、政府等组成的社会实习实践体系,以共同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金融人才;二是加强年轻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能力培训,定期派送、分批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还要积极引导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灵活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提高教学效能。其次,推行研讨式学习,教师应结合金融实践制定课程目标,以创新的思维、观点熏陶学生,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投资对抗实战演练等方式,通过“企业家进课堂、课堂进企业”的“双进”活动,注重“项目化、实战化”的“双化”方法,推广“做中学、学中做”,进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淑兰,唐更华,段飞.基于行业发展的金融投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6,(5):46-51.

[2]刘开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89-189.

[3]李长华,徐辉.依托金融行业探索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J].商业经济,2009,(24):34-36.

第3篇

1.教学模式的选择

当下教育界中颇具争议的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是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生本教育的优点是学生主观学习意识增强,缺点则是部分教师由此对课堂授课内容的设计不上心,从而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传统教育的优点是教师会将授课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有惰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会计审计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非常强,专业知识内容严谨而繁多,应该将生本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如果审计课程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会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带来困难,但是一味强调传统教育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发挥作用会影响学生长久学习的质量。

以上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针对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容量大和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的现状,要提升教师责任感以保证授课质量,从而发挥生本教育的优势;同时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发挥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以便于将大量教学内容系统有序地传授给学生。

2.教学计划的告知

高校课程安排上的特点是非连续性上课,对大学生的授课方式也异于高中生。首先是教材的使用,大学中的教材一般作为参考教材使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整个课堂内容的展开,学生仅凭教材是无法做到全面预习和全面复习的;另外,大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呈现通常有自己的独特安排,因此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其次大学课堂讲课的深入深度低于高中,学生如果想在本专业有所建树,大量的课后学习是不可少的,但是学生由高中的学习习惯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模式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审计课程教师在授课之初要对审计课程的整个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告知,与教学联系紧密的高质量的参考书目要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面对大容量的审计教学课堂有充分且有效的预习和准备,进而提升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

例如,对于审计流程这项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将这个流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绘制成流程图表,从图表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内容还涉及到风险导向涉及模式、金融风险的三级评审计划的制定与调整以及审计工作阶段性的计划。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学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阅读学习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效率和相关性。

以上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学计划的公开有利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需要审计课程执教教师在学生选课之前,或者开课之后,尽快把自己的教学体系清晰地告知学生以便于师生课堂的更有效交流。

3.教学内容的补充

审计课程是会计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审计工作是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核查的具体工作。经济体系的变化给金融领域的工作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金融界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探索中,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随之更新。

审计课程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将金融界审计工作的时事与学生分享,分析审计工作的现有状况,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前瞻性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工作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对学生学习联系工作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时向当前的职业环境靠拢。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是对教材编撰发行流程过长影响学生学习时效性的一种弥补。

以上审计课程改革实践表明金融时事参与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益,对当下审计案例的分析对教材更新周期相对较长现象能够很好地进行补充,对学生围绕审计课程相关领域知识的扩充更加明确。

二、会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明确审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为了当下审计课程的教学开展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龄学生的学习规律,必须要对审计课程执教教师进行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培训,组织教师进集体教学研讨,结合审计专业的特点融合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审计课程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计划明确师生共同研究和学习

对大学入学学生进行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明确大学自主性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普及大学课堂授课的方法和特点。授课教师将教学计划清晰而明确地告知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自己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学计划的制定还需要审计教师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联系到课程主体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学习,克服工作惰性,迎接审计课程与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相关联的教学现实。

3.结合金融时事补充教学内容

结合当下金融时事,对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工作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也了解最新的审计工作法律法规,进而让学生们明确审计工作者应该有的职业道德且了解违背职业道德的严重后果。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审计教师对时事热点和审计案例进行涉猎和深入剖析,将专业课程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教学内容融进案例中,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从会计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成果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改革是审计工作服务基于现代社会金融管理趋势的需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会计审计领域工作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下学生的学龄性格特征。因此,会计审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要进行且要持续根据世界金融和我国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从而使得会计审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发挥出实效性的审计功能。该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是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要以敏锐的视角和快速的行动力以及科学的预见性,对审计课程的改革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以适应学生工作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刘利.基于国际经验下的中国高校本科审计学教学改革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2]刘克涛.财经类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4(24).

[3]姜献群.就业力视阈下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授课;质量

对于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前首先应明确本堂课讲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必须掌握什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陌生的概念、知识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符合经济现象的讲解,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的提高。作为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提高授课质量。

一、金融学的授课要紧跟时代思路是提高授课质量的保证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异常迅速,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经得起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检验。因此,金融学课程授课思路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抓时展的脉搏,依据社会需求来进行,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还要不断进行调整。随着时代的进步,金融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授课思路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教师可能备课不再认真积极,而是敷衍了事,用上一年现成的东西从而降低了授课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知识与时代脱钩,没有实用性而降低的听课质量。因此教师授课思路也要与时俱进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各种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未来金融类的学生就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在课堂授课时,老师就要对授课思路有个明确的认识。通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来明确授课思路。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专题知识、金融热点问题等几个模块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金融基础知识模块是针对初中级财会人员的初级课程,分为“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三个子模块;金融专题知识模块为提高课程,由系列相对独立,但以金融基础知识模块为基础的专题子模块组成,包括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货币体系与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课程;金融热点问题模块为拓展课程,以分析财经领域热点问题、专家访谈和论坛视频等为主。

二、突出的培养是高质量授课的前提

以往老师在授课中往往将考点作为授课的重点,围绕考点来培养学生往往培养的是知识性、考试性人才,尤其是金融类专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结果脱节的现象,这些学生往往考试能力强而实际动手分析、操作能力不强。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提升,除了要将最新、最具代表的案例进行讲解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老师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如何对知识点进行拆解的。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的重点,所以老师应当更加突出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的书写、多媒体的制作、对于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等都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通过对榜样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与锻炼了自己的多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对于知识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除了学生自身外,老师也充当着重要角色。教师则通过经验、知识进行引导,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而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正确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授课时,应充分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并将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一个阐述,让学生了解,这样会鼓励学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熟悉讲课程序是高质量授课的基石

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课前准备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要依据课程大纲和实际学生情况,因此老师授课前应当对所授课程中包含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针对相应课程内容最好能列举若干个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做好由浅入深的课件。一份好的多媒体课件也应该少而精,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授课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尤其在案例的准备上,可适当增加某些新进展或发展趋势。经过精心的准备,应当使课程在安排上吸引学生,在讲授方法的设计上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教授应该突出基本知识点,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完善分析问题的基础。授课方式就是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四、掌握授课艺术是上好课的重点

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知识点外,更多的是让学生从一节课当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应当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自己与学生都融入课堂,将自身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都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并且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除了知识点的学习外,更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达到较理想的讲课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讲课艺术,形成完美的讲课风格。金融学授课更应该注重授课艺术,让学生从众多的概念、数字中解放出来,通过案例、情景教学等方式来使抽象变得直观。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的授课艺术,授课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课的导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课的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按照大纲、书本来,从基本概念到最后的练习完全按顺序讲。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课程后半段睡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照搬毫无新意,而且刚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很难一下对老师所讲授的基本概念所吸引,基本概念的不清楚将导致后面的连锁反应。因此,课前应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作为新课的引子,这是尤为重要的。针对金融学,我们可以对学生和社会关注度高的一些问题拿到课堂前进行讨论作为引子非常有效。

2.引导式授课。只有让学生融进课堂才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老师才能按照自己事前准备的素材带来一堂活泼的课程。怎样才能使课程变得活泼呢?那就是用引导式的方式讲课。“讲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去引导”。针对金融学的授课,老师可以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一些现实当中大家都会遇到但又不仔细思考的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分享、一起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将基本概念、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此外,授课时教师不能使每堂课程都非常紧绷,要有松有紧,让学生有认识、掌握、吸收的时间。此外,能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讲到时,能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中。

第5篇

一、课堂大门向校外打开

教室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课外的社会实践是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广阔天地,更是从知识向能力、从认知向行为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经过学校的系列培训,老师们统一了认识,也打开了教学的另一方天地,各学科教师根据国家课程体系把社会搬到课堂中来,或带领学生到实践中去。

如综合实践课《北京孔庙与国子监》一课,秦翠华老师在7次踏进孔庙之后,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寻宝”任务,然后带领孩子们走进孔庙与国子监。亲临其境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们对深奥的千年古建筑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也激发了孩子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学习了《和光做游戏》一课后,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朝阳公园内的“索尼探梦”科技馆,亲自感受“光与声音”主题科技展品。加入了社会实践活动环节的课堂更加广阔,一些相对枯燥的课程因为走进了社会变得生动、易于理解。别样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体验生活、施展才能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教师们依据学科特点,在社会实践大课堂这个全新的平台上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领导力和自身的底蕴,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创新在实践活动中迸发

我校每月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已经坚持了两年,2010年,学校引领学生开始一项创新性学习――“童眼看朝阳”。朝阳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速度很快,仅2009年就新增郊野公园19座,一些历史遗迹和社区公园也建设得非常优美,有很多地方适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这些资源还没有引起教育者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把这些资源系统地转化为教育资源,师生们遵循“梳理资源――教师培训――学生动员――班级筹备――组织实施――资料整理――文案编辑――汇编成册”的操作模式,开展“童眼看朝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全面梳理本区可供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补充完善现有的《社会大课堂》名录,并着手编辑《朝阳区“社会大课堂”资源盘点》丛书。借孩子之眼发现朝阳之美,为朝阳“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使本区社会实践资源最大化、体系化,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目前,三校区联合组织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坚持按照既定的操作模式,每次活动成了学生不同寻常的学习,所呈现的一本本《社会实践报告》,记录了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和成长。

三、寒暑假生活从此不同

每年的寒暑假本应是最好的充电时机,学校根据寒暑假特点和孩子年龄的不同,结合“社会大课堂”的主旨,研发了《小学生假期实践手册》,引领孩子们在假期中小手拉大手,和伙伴、家长一起到社区、到剧场、到“社会大课堂”中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然后利用电脑小报、手抄报、绘画、小制作、征文、博客、DV等形式进行记录和描述。

开始,一些家长对于学校布置的这些额外的“作业”很不理解,但当他们和孩子一起走进各个博物馆和实践基地后,家长们发现面对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孩子的见识、能力乃至学习的态度都有很大变化,于是自己的观念也彻底转变,开始支持甚至亲身投入做起了志愿者。家长们踊跃报名,为孩子们讲授科技、军事、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织毛衣、裁剪、厨艺等生活技能。有的家长说:“学校能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也感谢学校给我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机会。”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课程,对生活、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金融;改革

1推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对金融专业的学生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金融专业成为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在这两种形势并行的情况下,却出现了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得不到认可,不得不投入到其他行业中,间接浪费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间。当然,社会本身的结构调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深层次的原因应该从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的要求错位上来分析。从教育部的学科属性上分,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属于二级学科,主要学习一些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实际的教学看偏理论,偏宏观,比如相关课程的开设: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投资学等,这些课程本身理论性比较强,跟实际生活的联系相对比较弱,学生的学习和接收积极性比较低。但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量的对口单位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需要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些行业的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学生毕业往往只了解一些专业的理论名词,对金融背后的实际运作很茫然,找到相关的工作也需要尽快了解行业的实际运作程序和特征,继续学习才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所以实践教学的合理运用变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介于平台的局限性,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实践教学也成为高校教育应当思考的问题。

2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实践课程安排滞后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专业的学生入学有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大二开始进入专业选择模式,大二、大三正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大四时毕业论文准备和实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二主修的课程是金融学、商业银行学、财政学、国际投资学等理论上比较强的专业课程,相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证券投资学、期权、期货等学科被安排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一接触金融就是一些理论的金融术语,很多经济理论和专有名词对学生来讲都是新概念,接受起来难度大,并且相对枯燥,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容易出现困顿、迷茫的状态,离其实际生活比较近的金融概念涉及面有限,很多学生会质疑学习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在真正需要实习的阶段,又因为要准备论文,而导致不能专心进行实习。其实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下,学生在父母和身边朋友的影响下多少都会有一点对金融的感知,如何在课程安排上适当把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适当提前,从学生本身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对金融知识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相关课程的理论,引导学生发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再去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理论的综合知识,同时,在这个阶段对于交叉学科的实验实践课程继续进行跟踪,适当的提高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把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学生校外实习阻力大

当前高校的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校外实习是学生参加工作前很重要的一段过渡期,但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者不能够接收足够的实习生,但在提供工作岗位的时候却抱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这当然不能否认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学校本身应该做更多的努力,学校和企业应该是一个输出和输入的互动协调关系,学校的资源应该综合利用,除了校园内的设施、师资构建,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主管部门应主动联系实习基地,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既为企业输送人才,也减轻企业的招聘压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在师资力量的引进上除了关注其学术上的成就,也应该注重专业实践领域的经验,只有真正具有实际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所以对一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家也适当的引进,推进课堂实践教学的现实性,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人才的对接。

2.3教师推进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低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是“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的职称评定也更注重老师的科研成果,同时实验和实践教学需要更大的精力和热情去组织实施,实验室的申请,相关经费的报批手续,相关金融软件的测试更新,学生实际操作的实时跟踪等等都需要耗时耗力,然而实际效果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呈现,这就造成教师心理上的倾斜。

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金融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3.1逐步推进学分制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促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大学生由于智力、能力等情况的不同,接受知识的速度进程也不同,若按学年制“统一步调”的管理方法,学生的理论和实验实践进展程度被隔离,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实践知识,“吃不饱”的一部分人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而“吃不了”的一部分人会感到负担过重,还可能会被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所淘汰。如果采用学分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条件,按教学要求自由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前期积累和应用情况选择不同阶段适合自己的课程,自主穿插于理论与实践实验课程中间。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学分,允许他们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程,提前修满学分者可以提前毕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从而通过选修课程,使各类学生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生个性差异大,学分制的推进能充分跟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更合理的安排自己在不同的阶段的学习进程。

3.2推广教学技能改进与专业技能比赛

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前线,教学方式应该不断适应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结合现实的新闻案例,推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升级,结合“反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新概念,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教学改革,稳步实施“3+1”应用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认真贯彻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精专业、通外语、强技能、考双证”的教改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活泼积极的学习气氛,并为毕业实习打好基础。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高校之间通过“投资理财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大赛”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室资源,并紧跟金融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新金融软件,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给与必要的奖励支持,必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学分考核的一部分。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在过去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对积极引导的老师给了必要的肯定。

3.3增加行业精英与课堂教学的互动

行业精英进课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行业精英精彩的课堂教学和献身说法,有机地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行业精英的面对面沟通,发现理论的盲区,加深对行业相关概念和运作模式的理解,学生会非常的喜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都是理论知识,很多老师也是缺乏实战经验,课堂有照本宣科的意味,企业精英都是从一线走出来的,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讲起来更生动,能够理论结合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本身也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也可以在此阶段为企业发展需要物色和挑选必要的储备人才,节约招聘成本。金融学院应加大与其他实践基地的联系,切实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升实践教学。

3.4完善考核方式

在实施传统考核方式的时,逐步贯彻学生的实践考核比重,多样化学生和老师的考核形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应该加入实践成果、实践报告,老师的评审标准应该肯定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努力和付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韦胜东.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田[J].佳木斯教育教学学报,2013(6).

[2]王岩.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12~24.

第7篇

论文摘 要: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要求师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精心组织和互动,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Approach)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1)教授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进行分析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金融市场运动规律更加复杂,金融工具形态也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今金融世界的这一变化节奏。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笔者认为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法。

一、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面临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机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业务种类不断出新。生机勃勃的金融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也对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管制在国际范围内的放开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全球金融业的面貌。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再加上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目前的金融产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金融学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地落后于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必须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比较重大的调整,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金融学还应当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经济运行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及时将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内容之中,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二、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实验证明,常人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为25%,而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内容高达65%。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通过呈现听觉和视觉材料,再经过分析讨论,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金融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以案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地呈现的是个体学习,而合作学习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增强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则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且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国际上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实践案例。因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总体上来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索,自主实践。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案例,了解案例的相关信息,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提出看法和观点。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再进行相互提问和答疑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导演的角色,对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通过有效的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争取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讨论的方向。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金融业务操作也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哪个方案最优,或者说哪个方案不可行。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适当鼓励和帮助;当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给予认可。鼓励学生积极充分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暗示、引导、激发和肯定,增强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甚至表面看是“异想天开”的方案,教师要善于从中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路。

四、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控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编写。金融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对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接着要展示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比较灵活,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展示,也可在讲授知识之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教师总结和评定成绩。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的态度,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重点阐述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个人看法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讨论所获得的主要观点,对照个人的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之处,最终形成案例分析书面报告,教师再对呈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加以点评,打出成绩,发还给学生本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问题分析的准确程度,又可以让有疑问和进一步思想的学生继续和教师探讨。

金融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述,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教材侧重于制度性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果仅讲述课本理论,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内容繁杂、须记忆内容众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基本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用所学理论知识,在专业领域的更广阔范围内,分析现实问题,寻找一般规律和方法,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杜莉,王倩.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资源培养金融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8.(5)

[2]郑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21)

第8篇

金融学专业由于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长期来在教学中都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实情况脱节的现象。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环境下,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信息化教学

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中的主要管理任务,它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为主,但是在“双一流”环境下,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高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对于金融学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前沿学科,必须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寻找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该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金融学作为近30年来快速发展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前沿交叉学科,其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其本身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加强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则成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高校传统金融学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现行金融学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缺失人性化。教学过程模式比较呆板,灵活性不强,只能按部就班地把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全部学完。否则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学分,影响毕业。而且所有的教学活动从该专业设置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不会作丝毫变化。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往往需要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这使得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从不切合学生的个性,也不切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其次,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两大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一是忽视课程内容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割裂了经济社会运行实际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使学生越读书越偏离社会需求,在出社会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个关系是教师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同课程内容设计的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所在,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内容。这种忽视学生的教学方式同当下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无法科学反映出教学的质量。总体来说,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再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失自主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由校、院和系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这三者属于层进式的附属关系。高校的整个发展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政策等全部由高校制定。学院得到了这些“指示”之后,再下达给各个院系,系里的领导再把教学计划等交给教务处,由教务处来具体落实这些事情。院和系这两级机构只能传达学校所制定的文化或精神,没有任何决策权,只有充当配角的份。所以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院和系的自主全部被扼杀了。最后,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缺失实用性。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只是依据教学管理目标,对教师所取得量化结果进行评价,但是无法量化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却不能得到肯定的、良好的评价,所以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并不重视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是追求教学的量化结果,导致教师的绩效评价不能围绕着教学效果来进行,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无法体现。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探究

如何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取得较大的管理成效呢?一是要重视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授课之前必须熟悉教材,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地、能动地熟悉教材,则无法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群体的学习和探究中;当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要检验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当发现问题时,又要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措施,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效果。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正确认知。观念能够影响主观行动,因而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首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当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同时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市场对于业内关于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定位各个学生的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教学工具等等。此外还要求学校能够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和专业素养来保证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三是加大课程教学创新力度。大数据时代和“微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正是传统教学结合计算机网络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是由教师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课前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参与、合作、讨论、提问等方式辅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从而能熟练掌握新知识。它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集自主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翻转课堂的本质不是如何使用微课,而是如何更好的使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四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是一门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而高质量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由于金融学是一个具有交叉性、前沿性特点的学科,因而要求教师对于国际上的相关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对金融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高校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调研、培训等活动,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要求教师展开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对相关课程理解,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职业、行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五是健全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实用性是发挥大学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重要作用的最佳途径,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遵循原则性,但是又不能缺失实用性。必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价值,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首先可从多方开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并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的综合性与合理性。其次应保证评价范围的全面化,不能简单地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不能把管理的重点仅仅放在教学和科研的“量”的评价上,而应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互相结合,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定性的评价。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中,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等就有了明确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金融学专业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人文学科,一方面涉及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课程完全可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而且有吸引力。课堂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根据地,用来分享观点,解决学习问题。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学技术,2014,24(2):5-13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9篇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才。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所以本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技巧,提高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比较和选择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化解企业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目前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感觉这门课很抽象,尤其对一些技术、方法性的问题掌握不好,另外由于这门课相对比较复杂,学生也缺少兴趣,结合这们课的特点,我们考虑将其建设成网络创新课程,具体的建设思路如下文。

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措施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建设,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成同类课程中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力争建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力争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都达到优秀。

2.1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要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取得优秀实际效果。团队之间要定期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汇总发表教研论文,联合申报教研项目。另外团队之间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定期发表科研论文,围绕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展开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考虑聘请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邀请他们定期做报告,与学生分享金融、证券、保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发展趋势,另外也邀请他们定期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2.2课程内容及载体

课程内容及载体中包括大纲、自编讲义、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和第二课堂。制定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完整的教学大纲,并邀请国内其他高校老师以及金融企业专业人员进行论证。根据教学大纲自编讲义,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方法,规避现有教材中出现的过难或者是不专业的现象,一轮讲授完毕后,要根据讲授结果进行反复修改,最后达到出版水平。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参考书目,以及国内外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网站以及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网站。根据教学大纲和讲义,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水平的成果,建立多媒体课件,课件要来源于讲义,但不囿于讲义,一切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搜集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各种案例,附加该案例的分析及经验教训,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建立案例库。我们每月开展一次第二课堂,邀请金融企业的专家来做讲座,每次讲座中拿出半个小时,让专家与学生交流,也为学生答疑解惑。

2.3教学条件

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网站。上传教学讲义和课件,设置文献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料,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课程最前沿的理论发展。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随时更新相关的金融新闻和评论,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答疑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的即时互动;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通过引进金融风险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验室更直观地学习接触各类金融风险,并自己动手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走进各大金融企业,亲身感受学习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存在的金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措施。

2.4学生管理

通过网络创新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把握各类金融风险,能够形象掌握各类具体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点,拓宽学生金融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并且我们考虑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网络互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奖惩机制,使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内理论和课外实务作业的训练,充分理解并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点。建立风险沙龙,在网站上建立一个“风险沙龙”版块,给出具体的情景模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学生的排名,并且这一排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因素。建立风险学苑,在网站上设置“风险学苑”的版块,将关于金融风险的热点问题和相关的作业训练题目,分专题列示,并实现师生学习答疑的互动讨论。

2.5课程管理

确保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学习资源、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网站上实现在线考试,并且发放课程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三、小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