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6 18:03: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职业化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7-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与重要支撑,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所谓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过程。为此,需要人才供给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为产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①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方面的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关于人才需求变化及培养综述

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有两类人才供不应求,一类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另一类是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而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调整人才培养层次

辜胜阻、王敏、李睿认为,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二是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三是数以亿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②

3.高等教育大众化伴生出大众化和多样化的人才结构

根据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资深教育专家王一丹博士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两位专家学者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成果显示,由于白领工作职位的大量饱和和蓝领职业在未来10年的需求,加上逐年增加的求职者,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将有超过四成比例的人成为蓝领工作者。③

4.教育发展方式关系到结构性就业与失业

贾继娥、褚宏启认为教育结构调整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诸种转变方式中居首要地位。教育结构调整的要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④

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中国经济只有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两方面的转型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⑤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它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⑥

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对生产力和市场资产的投资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工资收入是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益也就越高。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⑦

6.为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人才需求结构化教育服务

从企业所需人才的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最多,对博士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人才上。从调查中发现,企业更看重的是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而非学历。具体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现状

笔者针对指导的学生课题组调研报告《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现状调研――以宁波为例》,总结了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少系统的指导

在就业之前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或者是否做过职业规划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有49%的同学做过职业规划,而有51%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比例上看各占一半。据接受访谈的毕业生讲,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如何做职业规划或者怎么去做就业前的准备,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

根据对毕业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数据统计,超过80%的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其中仅有24%的学生参加了就业指导课程培训,76%的学生没有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培训。

2.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未来岗位对接的认识模糊

通过问卷,针对“您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否注重与社会的对接”的问题,有2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教育不注重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对接。有75%的受访者则选择了“一般”选项,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培养人才注重与社会的对接。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未受重视

如图1所示,“您认为毕业生就业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选项的分别为72%、64%和60%。当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未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是否会考虑跳槽”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便会考虑跳槽,这样的人不受企业欢迎。因此,企业更愿意招聘敬业爱岗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能力的毕业生。

如图2所示,就毕业生就业具备的能力调研分项统计来看,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两个选项为100%。毕业生想要有好的职业发展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口头交流和写作技巧。而在调查中,受挫、抗压等心理素质占93%,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为91%。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备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措施

1.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1)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面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⑨

(2)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⑩

2.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加强实战训练

(1)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1)完善和调整课程结构。职业素养应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增设适应行业要求的课程群;设置基于专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通用能力、技术特色的课程模块;改革公选课,实施适合行业需要的文科与工科互补的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教育,并设置职业资格考级科目供学生选学。

2)利用和挖掘工作场景资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人角色训练。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开发和利用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资源,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技能,形成对专业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

3)贯穿于教育管理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的实证研究对班级管理作为实践课堂活动进行探究。人人担当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能力;重视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讲评和指正;加强对认识实习的管理,补充和完善认识实纲。笔者以个案班级为单位,通过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为学生将来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及顶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就业需要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大学生就业上岗尺度是以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的实际标准来衡量。为此,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生零适应期、准员工化。当前大学生就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份工作,只有解决了生计问题才有可能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因而职业能力是第一需要。为此,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觉制定并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发展性和主动性为基本特征,以自主性、整体性为主要目的、以人格塑造和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项目化综合性实训。

1)引导学生进入职业人的角色,结合专业特点安排学生选择课题,要求深入企事业单位,采访与未来工作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形成PPT。通过班会交流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要求对接的理性认识,并从观念到行为均作出正确的选择。

2)导师制。导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建议,并指导学生设计并参与课题的研究。

3)增加基于职业化的实务项目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能力的提升。

3.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1)职业培训机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制定的,在制定之时很难预料几年之后社会的需求状况。根据教育部要求,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高校对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必然导致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专业和数量、质量需要与高校的培养之间产生不平衡,造成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作为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职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用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针对大学生与就业矛盾的难题,职业培训机构能更好地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成功对接。

(2)借鉴国外的职业培训经验,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1)职业培训适应社会需求,缩短技能的淘汰周期。美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识到社会生产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大的灵活性,需要增加更高技能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使一些技能的淘汰周期变短。为此,重视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加大了职业的培训力度:一是1994年正式成立了“澳大利亚全国职业培训研究所”;二是召开全国职业培训会议;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较系统的“职业培训训练制度”。英国新设立了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在全国有9个下属委员会。

3)免费培训的对象、方式及运行机制。瑞典、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伙伴培训”机制主要是在美国实行,培训机构签约后按合同实施培训计划,并获得政府拨付的培训资助。

4)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法国在一些行业实行培训机构、企业和学员三方签订“培训与聘用”合同的办法,并在培训结业后至少到签约企业工作1年以上等条款。

4.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培训的服务机制

(1)设立结构性就业研究机构或职业培训部。为适应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需要,着力于教育改革和调整的研究,或是借助职业培训学校的平台,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为培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实践模式。

(2)重组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下学生工作的重心,学生处与教务处联手建立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教学联合工作中心。为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的问题,搭建相关信息和社会实践实训工作平台,共同负责对毕业生岗前培训及考评。

(3)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档案工作。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化教育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凭证式材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以利于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进行自我管理,并作为大学生择业应聘工作岗位具备相应条件的支撑材料。

(4)加强师资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外,具备相应职业化的工作状态,应该掌握专业相应的技能,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专业领域的职业技术资格的考评员,形成考评专家库,以利于指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以便学生顺利就业。

(5)建立健全毕业生岗前培训合格考评制度。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考评标准;毕业生职场通用能力的考评标准;毕业生具备职业技术资格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评标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考评标准。

注释:

①②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③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④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⑤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⑥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⑧来自《2012年杭州市十大产业及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⑨人社部财政部: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享补贴[EB/OL]..

⑩来自《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2]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3]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4]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5]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02-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议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勇.构建高职职业化指导的新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3]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殷鸿炜.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LU Rui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One side is difficult employment, employment in winter, while they are blindly employment, frequent job-hopping, both of these two social phenomena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areer planning, college educat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current plight of th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is dilemma from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the school two levels, but also put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e two level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difficulties; countermeasures

1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困境

1.1 学生层面

(1)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主动性不强。由于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怎么关心过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导致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参与职业规划的主动性不强。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2)自我认知不够,测评工具有待完善。准确、全面地认清自身的条件,可以避免在对自己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做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选择。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网站,各种测试题目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缺乏可信度。(3)对职业环境了解不足,职业目标模糊。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却不知道理想的工作具体每天做些什么,更不懂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等职业环境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职业环境信息未加以重视,另外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了解机会。造成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对未来职业表现出的一种向往,而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规划职业生涯,更没有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去做准备。(4)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随着自身学识积累、阅历丰富,以及社会发展,大学生必须及时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动态调整。定期审查自己的职业目标、生涯路线和长短期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纠正。实践中由于这是个长期和自觉的过程,缺乏督促和反馈,往往导致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

1.2 学校层面

(1)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意识。在我国,多数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目前还不够健全,基本停留在针对新生的职业规划公选课和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类讲座,而没有全程化意识,缺乏全程化规划、引导和督促。(2)缺乏专业化的高水平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专职的职业规划教师,一般是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学工部、招生就业处的教师兼职来完成。而这些人员普遍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不足,难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系统、高效地开展。(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少个性化辅导。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仍多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性教学,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指导作用不强。目前的教育方式,虽然在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但对个性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具体问题上依然茫然无措。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学生层面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好思想准备,明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比赛、讲座和公选课,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2)科学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要清晰地认知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还要利用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对行业和职业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相互结合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目标决策。制定职业目标时还应充分考虑生涯探索中的各种因素,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做出科(下转第225页)(上接第218页)学决策,确定生涯目标。(3)制定行动方案,提高行动力,动态调整促成职业目标实现。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为了提高行动力,建议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易于实现的阶段性小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一步一步实现最终目标。同时,由于生涯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种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行动方案必须留有弹性,以便实时的根据评估进行调整,促成生涯目标的达成。

2.2 学校层面的

2.2.1 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低龄化、高学历化、学科背景复杂、工作时间短,非全职化”,这是目前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点,距离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设:首先,高校挑选一批基本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具有职业规划指导经验的优秀教师,为他们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规划培训机会,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教育专职队伍。另外,加大对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学院书记等人员的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力度,使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向学生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2.2.2 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服务体系

(1)设立专门的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充分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还应加强制度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大力建设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身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2)开展全程化、个性化的服务。高校应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具体来说,大一是准备与适应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职业测评。大二和大三是发展调整阶段,主要是开设与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根据专业展开不同的技能培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动态调整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路线。大四是职业准备阶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通过帮助开设讲座、提供一对一咨询、组织招聘会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路线有更清醒的认识,做出个性化自我职业决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测评体系。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等,使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相关内容,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和技巧,提高基本职业素养。

2.2.3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校企联办创业中心、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为大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环境了解的机会。这样在磨练意志、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经营管理以及从事该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等,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明确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还可以同时熟悉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进一步修正职业定位,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2] 张莉萍,陈先庚.对高校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5(6).

第4篇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足。自我的认识是做出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自我的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能力的评估。(2)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传入我国,虽然传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大学生开始关注就业,关注职业生涯的规划。尽管大家开始关注就业领域,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践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投机的意识,总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到时候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因此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频繁跳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3)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导航仪,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抱有一定的投机心理。照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将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考虑,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规划。(4)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低。专业是选择职业的基础,然而所学非所用、所乐非所适、所愿非所能的现象却较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之时要么就是听从家长的意见,要么就是听说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本身就能带来一种满足感,生活也会变得妙趣横生。另外就是学生对其所学的专业了解程度不够,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降低。(5)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指导。2008年,教育部在出台文件,要求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将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希望能确保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高的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却非易事,因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步晚、底子薄等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指导课程目前在大学还是新生事物,大多数高校都是借鉴国外大学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未能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

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树立自我的正确认识,准确评估外部环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就要树立自我的正确认识,准确评估外部环境,从而选择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认识自我以及评估外部环境包括以下方面: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理性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准确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准确评估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2)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前进用不衰竭的动力,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将是衡量新型人才的标准。大学生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就必须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3)加强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转变学生传统择业意识。加强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首先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专业化的指导工作队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其次,要转变大学生的传统择业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和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失业的威胁也逐渐加大。(4)制定科学合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职业理想。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首先必须注意,职业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相合。而全球化就是当今最大的现实,职业理想是在社会现实的反映,它决定和制约职业理想和其它理想,任何离开社会现实去谈职业理想,都是片面的。现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在这个大环境下来设计自己从事的职业追求,这样职业理想才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肩负着祖国未来的一代人,在全球化以新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人民出版社

[2]关培兰,张爱武.《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5篇

1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组成

Taylor于“时间―动作研究”当中最早提出了与素质相关的研究。“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 G.McGlelland如是说。大学生创业素质是集“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一体。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等;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创业方向的行业知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创业能力是在创业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还有创业个性。创业意识是动力源泉,创业知识是重要基础,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创业能力是核心要求。各个要素在创业素质结构中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又是彼此独立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2 大学生在创业中显现出的素质缺陷

2.1 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有的学生在性格上具有个性较强、缺乏宽容、合作精神的特点;有的学生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实践锻炼的渠道和体验,有的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果断性和坚韧性,不敢创业;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2 创业知识单薄,发展后劲不足

如今,很多高校都提高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分别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来实现,并且大多数是通过团委、学生会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导致学生管理企业和运营企业知识匮乏,缺乏技能的训练,难以满足社会对创业素质的需求。

2.3 创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自身职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一定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当下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独自承受挫折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团队精神缺乏,奉献精神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等等;有的学生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任由创业机会流失,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有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能力,导致运营失败;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总成为孤家寡人;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好创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实践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 创业观念不尖端,创业心理品质较低

有一部分的大学生 在创业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等待和依靠的思想,并不是积极地去探寻创业的机会,就想着毕业后有份工作就可以;有的学生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还有一些学生好高骛远,只想所得,不讲付出;有的大学生还没有做好进行创业的准备,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无法直面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在过程当中出现“挡路石”时,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四化”模式

3.1 师资队伍专家化

一是作为创业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政治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与创业有关的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

二是高校中也应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学习,如大学生创业教育KAB讲师,SIYB讲师等,使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道路更加的专业化。

三是针对创业教师的授课形式而言,其应积极采用课堂讲授与企业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并加之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户外训练等新颖的授课形式,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创业的知识,达到对其全面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

四是创业教师应当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从而使得教师可以对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等过程相熟悉,使得其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3.2 课程模块化

一是高校对于社会需求的动态要及时加以关注,并对市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加以掌握,彻底将高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予以转变。

二是创业课程要打破“单一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结构模式,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并重的教学方法。

三是高校应构建集全程性、多层性、基础性、渗透性、实践性、体验性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建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型,四个模块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模拟模块是依托、活动模块是载体、实践模块是重点,四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建立多学科互补交叉的,动态多层的教学体系,多维度进行应用,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以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3.3 校园文化职业化

一是高校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成为多彩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培养锻炼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综合能力。二是通过邀请优秀的校友和企业家针对青年学生创业的需求开展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组织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让创业思维进论坛,进头脑,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与企业家座谈,让学生了解市场,体验创业者的艰辛,认识到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四是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宣传工作,通过高校网站、电台、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培育创业文化。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对策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毕业生总量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设计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应对客观形势之必然,又是实现个体和谐可持续发展之必需,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还是对大学生的职业成功和生涯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科学规划人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属于探索期,这个阶段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是从多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掘优势,克服不足,加强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对自我客观理性的现实性评价,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明确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并拟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自我了解不够,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更谈不上对未来人生、职业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早日明确大学阶段乃至毕业后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使他们自觉依托自身现有条件,以社会需求信号为导向,不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健全人格、调适心理、拓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促进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清晰的职业奋斗目标,并能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逐步理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理想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生涯目标一旦确立,就会成为大学生追求成就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就会激励他们建立自信,增强勇气,培养实力,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奋斗,成功地实现自我。

5.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客观认识自我,形成对自身个性特质的准确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外部世界,分析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现状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信息,形成对职业环境和生涯机会的客观评估。这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定位,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树立与自身主客观条件最为匹配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避免盲目就业,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仍由就业指导机构附带承担,而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等事务性工作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设计不够重视,对职业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同程度不够,对职业目标选择感到茫然,这都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现任教师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党政工作部门的教师或院系辅导员兼任,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再加之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滞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它会因个人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素养、知识能力结构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而目前有些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以讲座和大课堂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对不同类别、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需求和就业方向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地分类研究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分析和职业决策指导等科学系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一是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缺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相继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尝试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几乎都未能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体验性教学环节相当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被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实行混合建制,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仅仅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职责偏重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收集、存储、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举办就业讲座,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毕业手续的办理等相关事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一生职业生涯活动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影响到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推广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政府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速出台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阵地,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此外,关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各界力量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标准,着力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整合自身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水平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就业指导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定期培训的条件和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社会专业团体合作办学,或以邀请、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校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3.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形成集全程化、实践化、多元化于一体的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5]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首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足够重视的教学地位。其次要建立起全程教育、分级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循序渐进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有层次、分级式地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结构。一方面丰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依据学校自身学科特点,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在实战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小组辅导、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丰富、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取得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行规范建制,成立专门化、独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高校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区分开来,单独规范建制,成立专门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统筹管理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方案,形成理论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节,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5.建立信息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要加强旨在为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的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借助各种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效性。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搭建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网上个性化的测试量表或调查问卷,提供网上个别咨询和生涯指导,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服务。其次要引进或开发先进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测评所具有的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式和人才测评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能力、兴趣、个性,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参考,消除其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协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最后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成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体咨询和个别辅导,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蒋广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考试周刊,2009,(46):183-184.

[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81-83.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结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伦理观念。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存在本土化不够,并且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渗透,从而影响了其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份,能够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较欧美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足。“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只占有16%。”第三,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单单是人数的增加,更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最后,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当今高校的大学生,对于自身价值更为关注,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意识普遍增加,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形成鲜明的反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开放意识的需求,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多的注重大学生对职业的探索和认识,能满足对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追求,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有效实施。由于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体系,不如思想政治教育体程那样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机构都已很完善,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适当的应用。有助于其教育过程的有效景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内在契合

(1)教学对象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对象都是大学生。每个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走向人性化,根据工作对象的个体特点出发,尊重个性的发展和选择的权利。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出做自己的职业选择。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了共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中的应用有了可行性。

(2)过程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具有理论性,但更重要的还是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的具体体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并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并通过实践来检验成果。

(3)教育内容的互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规划职业生涯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本身,不仅反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方向和具体选择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途径,而且体现了职业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引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并且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依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性质和方向的关键。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做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和社会客观需要的职业选择。“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可以举办全球技术与经济、工作与职业,人口与劳动力走向等讲座,进行就业市场介绍,制定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各式社会实践和学校集体活动。”在高年级大学生中,进行职业观和职业技能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等。以上这些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转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观念。

(2)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和实践性。鼓励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表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能力培训、创业活动、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研活动等实践活动,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为学生自我发展,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减轻社会化过程的阵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加强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水平的迫切需要。具体来说,第一,要建立一支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业务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二,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将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方向阳.职业学习与就业全程指导[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

[2]满东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8)

[3]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4]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徐建思想政治教育对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3(3)

第8篇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侧重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长期系统的设计与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塑造与养成。作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竞争力、加强大学生素质与能力、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的两个重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密不可分。如何能够把它们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学生本人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等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规划对象就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指导的内容就是如何择业的问题,指导的时间就是择业前,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那样的就业指导不能最充分地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不能最有效地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不能为大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指导。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能仅仅依靠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而要从大学生一进校门开始,针对大学生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一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明确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但在思想的熏陶和品德的培养上略有不足,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但是针对性不强、实践化不足,难以明确有效地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职业生涯规划起指导作用,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实践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来促进更好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育人目标同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思想品德、塑造人格和引导社会实践,通过内化和外化等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完善其社会人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帮助学生确立未来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的定位、进行职业分析和开展职业训练实践,使青年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育人功能同效。

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道德规范的养成、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人生道路上发挥指引方向的功能。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事业为引导,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3.育人内容同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习惯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了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创造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具有良好品德及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是具有极大竞争力的,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的层面会进一步扩大、渗透[1]。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淡薄、目标模糊。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认真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另外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大学生制定的职业目标模糊,没有坚定的职业理想,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偏高与偏低都难起到激励的作用,不利于自身职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最好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职业规划,在假期走进社会,积累些工作经验以便尽早了解职业环境和社会[2]。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按足够的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

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严重不足。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人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改进对策。

1.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把大学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变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积极主动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学习,增加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并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不断提高自己职业规划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既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评价,又能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

2.提升包括思想政治在内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实践能力。

以职业目标为核心,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尽快使职业规划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构建促进自己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并将知识结构通过实践组成自己的独特的能力结构。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获得很多学习机会。这些机会包括众多的选修课程,跨专业跨学科辅修学位课程等等。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还可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社会调查、企业实习等方式,获得职业体验,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企业文化,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品质,如越来越鲜明的主体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等等,他们个性特征和独立意识强,重视个人发展和实际利益,渴望变革创新和自我实现,但在认知的深度、道德践履的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合作能力、法制观念、信用意识、心理素质等的养成上,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进一步予以加强。我们既要看到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矛盾性的一面。学生思想道德中的多面性,正反映了他们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也显示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高校的改进对策。

1.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等机构,学校领导、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各类人员齐抓共管,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一年级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二年级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三年级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四年级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

2.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对应的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和发展。可以把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

3.在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所以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集体和国家的需要。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强、思想政治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大局观。他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很可能会影响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就业。同时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熟知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的方法。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武兵.职业规划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8。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化、职业化水平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分析

有数据显示近70%的大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并且这种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男生较女生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这或许与社会对于男性的角色定位有一定关联。第二:在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大。第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一年级学生重在认识自我和规划学习生活。二年级学生希望能在认识自我基础上去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和专业基础上的职业发展,三年级学生希望能做出职业定位和选择,设定自己的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和路径,毕业班学生则希望在把握职业环境的基础之上,获得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求职指导。第四: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需求与学习成绩的关联不大;而拥有与职业相关的证书的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经历的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第五:学生更倾向于学校提供免费、专业的生涯指导,对于低支出的生涯指导可以接受。

2、大学生对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整体不高

对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生涯辅导、就业指导教学,开展的个体咨询、指导服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相关讲座以及提供的相关培训与就业信息等各项服务的调查中,仅有不到15%学生表示满意。统计数据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生涯规划中涉及到真正的实践性的内容还比较欠缺,不能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另外专业教师的匮乏、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教育手段的落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等方面满意度都不高。这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在教育理念上、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适应学生日益强烈的自我意识,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学生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归因分析

1、历史因素分析

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劳动者没有就业的自,只能接受计划安排。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大学生要“自主择业”,改变了原来“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高校逐渐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和难度。1997年以后,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就业指导部门。然而高校的就业指导也是为了适应“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而没有关注到职业意识、职业教育等观念的培养。由于往往过多地强调国家利益、社会需要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需要,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安排”、“被计划”,这对于树立职业生涯的自主选择意识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2、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长期的儒家思想、社会等级分工,这些文化传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都有一定的“暗示”:推崇“仕途”,安于“稳定”,缺乏创新精神。因而“求稳”、“求体面”等想法促使大批学生涌入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而不愿去西部、偏远地区去开拓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3、高校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充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全程的指导,职业指导还停留在事务处理的层面,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都是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宣讲,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刻不容缓,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职业性。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必须抓住大学生在校期间时间,合理科学地安排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清晰的职业定位、可行的职业规划路径,在面临就业时充满信心,从容应对,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新媒体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带来的契机

新媒体轰然而至,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沟通模式的转变。新媒体的产生是媒体的革命性发展,他使得媒体技术、媒体产业、媒体参与者等都发生了新的变革,就媒体的传播和媒体参与者而言,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而新媒体的特性对于提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无疑是一次新的契机。

1、新媒体的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相应和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相对于传统的“权威”,每个人都可以是舆论的中心,这种传播方式暗含着“自我主导”价值观的空前膨胀。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拜托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个体适应时代环境变迁,通向未来的桥梁。新媒体几何裂变式的信息传播速度,正好印证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2、新媒体的互动性为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载体

个性化教育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所学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认识自身个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平台,而且已经成为信息者和受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APP软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形式,有利于在交互模式中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生涯指导需求。

3、新媒体的及时性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技术平台

新媒体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容量无限的新阵地。信息传播方式多样生动,符合大学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也有利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职业测评、心理测验等可通过“网络游戏”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可通过网络终端的搭载,让学生第一时间进行相关测试、职业咨询。

4、新媒体的开放性为整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提供了实现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凸显实践性。高校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缺乏经历职场打拼,没有很充分的工作经验,面对学生提出的实践性问题往往缺乏说服力。而新媒体的宗旨要义就是“开放和共享”,通过技术、内容、传播介质等的无限开放,为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分享、创业人物的在线咨询、专家的网络点评提供了可能,有力地整合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资源。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