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经济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6 18:03: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经济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经济价值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经济价值

当前多数的企业管理层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和作用,不能正确认识产生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及经济效益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试图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以及实现途径等几方面做一解析,以期有所裨益。

一、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的是一种无形资产价值

一般而言,企业通过常规的经济手段,如奖金、工资等,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人为损失,实现企业利润再增长,这是企业通常认为行之有效的、屡试不爽的措施或法宝。但此举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并非总是如愿以偿。事实上,员工对企业忠诚与否,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无高昂的斗志和诚信的品德,是否积极维护企业声誉和企业利益等,这些看似与企业效益无关的东西,恰恰是企业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人文内涵,与企业形象、发展和生存是鱼水关系。很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制度的认可度、维护和遵守程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如何先进、完备的制度、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漏洞和瑕疵。企业目标的实现仅靠制度、机制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体员工统一思想和言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思想政治工作恰恰填补了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的“盲点”,具有统一思想和言行、营造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凝聚力量和集中智慧等效能,所以它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管理高效的潜在生产力,它产生的企业经济价值是无法量化的。传统的惯性使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发现了无形资产的存在并能够反映出企业价值的客观性。员工的文化知识、职业道德、责任感、服务水平、工作技能等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价值,而且等同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它创造的是一种无形资产价值。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激活经济要素提供可靠途径

众所周知,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物的要素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受环境的影响不十分明显;而人的要素则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只有好的物质条件,没有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任何企业都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只注重劳动者的劳动,而不注重其素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也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管理讲究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以有效地组织劳动因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宗旨,并贯穿于管理运营的全过程而开展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解决好员工的思想、精神面貌、主人翁意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等问题,都提供了有效的工作途径,可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打开企业最重要生产要素的一把金钥匙,其作用就在于通过宣传、教育、启发、诱导等方法,把科学理论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去,用真、善、美去影响和建造人的精神世界,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开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企业的资本经营过程中作用优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另外,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管理机制的转换,员工的经济利益、人际关系、价值观及惯性思维等都会产生出一些冲突或扭曲,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引起员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若仅仅依赖于物质手段,采取简单的物质奖罚措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化解矛盾、鼓舞士气,不断为企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改制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价值的途径

1.思想政治工作融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价值的实现,是由“潜”到“显”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正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发挥好它的作用、创造出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之中,渗透到人们的具体业务工作之中,以达到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肃组织纪律来协调、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触及和切入企业经济运营领域,在参与中渗透,在参于中结合,在参于中服务,思想政治工作要同企业管理同唱一首歌,同走一条路。

2.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有效的途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长期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动力源泉。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以各种企业文化的具体形式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渗透到企业的精神文化之中,进而广泛渗透到制度文化和活动方式之中,融入到企业日常的各项活动中,暗含于组织的制度和业务工作之中,遥控组织的管理和活动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或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借助文化的形式,就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使员工乐于接受和认同,为企业的良性运作提供内在“剂”、精神动力和积极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耿树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学刊2007,6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2

作为企业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可为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指引,人文价值以及政治功能等极为明显。但事实上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表现上,也包含经济价值,能够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因此,本文对经济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与实现路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价值相关概述

(一)经济价值的主要内涵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其实质为阶级、政党、群众利用相应的政治观点与思想道德标准,使其成员在思想品德建设上能够与整个阶级、社会需要的思想相适应。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现状看,其是在经历各种考验后,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命线。经济价值便是思想政治活动开展下带来的效应之一。若以企业角度看,经济价值在思想政治活动中,主要指为企业员工在接受企业发展理念、社会主流意识以及德性教育后,原有的思想隔阂、认识误区都得以化解,个人综合素质都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便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经济效益最大化由此得以实现。

(二)经济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点

从经价价值在思想政治活动中的特征表现看,首先以间接性特点为主。与一般经济措施不同,思想政治活动开展下不会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其强调在企业工作环境优化、企业文化塑造以及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情况下,获取相应的经济价值,间接性较为明显。其次,经济价值效果延迟性特点较为明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并不能独立进行经济价值的创造,需保证员工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洗礼后,使这些内容能够转化为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基础上通过个人工作行为、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转化时间较长,所以效果的获取具有明显的延迟性。再次,价值持续性特点。当企业中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使较多价值效应产生,其会在未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长时间持续,其价值在生产实践变化下会呈现逐渐增强趋势。最后,传递性特征。当企业员工在思想政治活动中受到影响后,个人综合能力都将不断提高,其也会将自身吸收到的技术或思想向其他员工传播,传递效果极为明显,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创造可起到突出作用。

二、经济价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

经济价值在思想政治活动中,并非以单纯的经济效益展示出来,而侧重于环境营造价值、方向保证价值以及精神动力价值等。首先,在环境营造价值方面。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活动中,员工将会接受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利益链、共同价值观进行探索,这样企业中的竞争环境、人际关系都会表现出和谐稳定特征,长此以往这种环境下的理念将成为企业重要文化理念,整个氛围以积极向上为主,而负面消极思想将被有效抑制。事实上,现代大多企业在发展中,多注重在企业内聚力、软实力上进行提高,其可使企业中因内部矛盾而产生的消耗被控制,进而达到持续发展目标。

其次,经济价值看可通过精神动力价值体现出来。企业之所以得以长足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员工作用的发挥,员工个人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将对企业经营成效带来极大影响。而通过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员工可从活动中汲取较多精髓内容,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等,个人集体认同感、主人翁意识都可得到强化,工作积极性自然也随之提高。同时,现代企业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并非将内容完全界定在政治思想理论层面,也融入较多职业技能等内容,员工在参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相应的劳动技能素质都会不断提升,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另外,思想政治工作下,企业员工的潜能也容易被挖掘出来,在个人创新意识以及其他综合能力提高的条件下,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最后,经济价值在思想政治活动中也表现为方向保证价值。现代企业发展中,本身需保证自身能够融入整个社会大环境中,需在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秩序约束下,开展所有经营管理活动。此时,通过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较多国家政策走向都可为员工熟知,引导员工遵循市场规律,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做到诚信经营、规范办事,主动肩负起自身的使命,这样在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品牌价值的创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都可得以实现。

三、经济价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的路径

(一)正确科学理念的树立

作为目的性、意识性较强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保证在理念上满足科学性要求,这样才可真正获得员工的认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求以员工至上作为理念。只有思想政治活动开展中,对员工成长与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才可避免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反感心理,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育培训、思想沟通方式,使员工存在的思想疑惑心理得以排除。当员工能够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统一后,整体业务素质便会不断提高,经济价值由此实现。其次,科学的理念也表现在管理增效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避免过于盲目,以往企业思想政治活动很难得到员工的认可,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心理,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将思想政治活动内容与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相结合,所以思想政治活动应强调将管理增效理念引入,使员工能够对思想政治工作认可,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活动开展的目标。最后,应注重将文化塑魂理念引入。现代企业发展中追求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方面,如其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都可增加员工的认同感。所以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应融入企业文化内容,确保员工在道德观念、价值境界等方面都可得到培育,对于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加强

作为思想政治活动开展的主体,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而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重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其中的素质将集中表现在创新能力、业务素质、政治素质等。同时,队伍整体责任意识上也需不断加强。很多企业开展的思想政治活动,多停留在“花架子”层面,其中的价值很难被挖掘出来,究其原因在于工作队伍责任意识较差。因此,工作队伍责任意识教育的加强,应成为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三)相关工作制度的完善

制度作为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实际完善中,需从民主治理制度、激励制度以及企务公开制度等方面着手。其中的治理制度集中表现在为员工营造公平竞争、竞选的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使员工归属感得以增强。而在激励制度方面,主要考虑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需引入相应的晋升政策、精神表彰或物质奖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对于公开制度,其是帮助企业澄清谣言、化解矛盾的重要保障。所以,制度的完善是现行思想政治活动开展中的重点工作。

四、结语

经济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价值表现,要求做好挖掘工作。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活动中,应正确认识经济价值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其在思想政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理念的树立,使经济价值被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康二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戴红霞.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0.

[3]甘泉.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6.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溢价;风险调整系数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和本质内涵

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公布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其中经济增加值指标占到整个业绩考核的40%权重。

(一)经济增加值的由来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其思想源于责任会计中的剩余收益的思想,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金融经济学的革命分不开的。莫顿・米勒(MertonH.MilIer)和佛兰科・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lanf)等经济学家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他们认为企业经济模型比会计制度更应受到重视,应当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相关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形成投资项目的判别工具:他们还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将EVA作为核心指标来评估企业价值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层和投资人的利益保持一致。

美国斯特思・思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Co)的合伙人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结论,当前流行用会计准则下的利润总额、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等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存在严重缺陷,在1991年将EVA引入价值评估领域,并将EVA注册为商标,积极推行EVA的研究和应用。

(二)经济增加值的本质内涵

经济增加值基于这样的一种思想: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中没有包含资本成本这一关键信息。传统的会计方法以利息费用的形式反映债务融资成本,但是,它却忽略股权资本成本。也就是说,它认为投资者的股权资本投入对于公司来说是免费的。但实对于投资人来说,股权资本的真实成本等于他将同一笔投资转投于其他风险程度相似的企业所获取利益的总和,这也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机会成本,投资人将资金投向公司,是因为预期这笔投资能带来超过其他投向的回报。因此,企业需要获取足够的利润,以弥补包括债务和股权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只有当企业当年的利润超过所投入的资本成本而有余,企业才在当年为股东创造了财富。而会计利润因为没有考虑股权成本,而扭曲和夸张的反映了它能带给投资人的权益增值,而经济附加值衡量的是企业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差额。显然用EVA评价指标计算出来的经济附加值一定小于企业的经营利润,EVA理论显然更加理性。

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斯特思・思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经济增加值计算步骤如下:

一是对报告期营业净利润进行一系列调整后得到税后净营业利润:

二是用投入资本总额乘以加权资本成本,得到投入资本占用的成本;

三是用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投入资本占用的成本就得到了经济增加值。

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公布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给出的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如依据现行财务报表数据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斯特思・思腾尔特公司列出共有164项调整项目,调整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准备和担保金的调整,从而将会计账面价值调整为经济账面价值。主要包括:(1)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调整项目主要有坏账准备、研发费用、商誉摊销、存货转回等;(2)对投人资本的调整主要有当期及前期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与摊销、有价证券、坏账损失、存货损失、非资本化的长期租赁等。

经济增加值调整的意图有两个:(1)使经济增加值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反映公司价值,能够减少经理人的盈余操纵和会计舞弊的机会;12)使经理人员具有长期化意识。但对如此多的项目调整,过于繁复。来自国外的经验,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企业集团只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5-10个项目,就基本能反映企业集团实际创造的价值。《暂行办法》给出的调整公式为: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1995年,费尔森和奥尔森给出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下。用经济增加值法计算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期初投资资本+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公式中的期初投资资本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投入的现金:

期初投资资本=所有者权益+净债务为了弥补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可用以下公式计算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期初投资资本+N年每年经济增加值的现值+

[(第N年预计市净率-1)×第N年预计净资产]的

现值其中N为预测期,第三项是预测期后的连续价值。

求经济增加值的现值采用的折现率采用调整CAPM模型测定时,通常可按以下公式计算权益资本成本:

K=R1+β×RPm+R。

其中:R1=无风险报酬率;

β=企业风险系数

RPm=市场风险溢价

Rc=企业特定的风险调整系数

β系数主要衡量该公司股价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这个信息可以在一些金融网站上获得。美国金融学家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新兴市场的风险溢价可以用成熟市场的风险溢价进行调整确定,其公式为:

市场风险溢价=成熟股票市场的基本补偿额+国家补偿额

=成熟股票市场的基本补偿额+国家违约补偿

额×(σ股票/σ债券)

但CAPM公式只是单纯一个量化的数学公式。投资者在分析投资报酬率时,除了考虑市场风险与报酬率之外,其实还会考虑其他公司特定的经营状况。这些与公司相关的考虑皆会影响投资人对投资报酬率的要求,但是无法以简单的数学公式将其量化。因此,在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时应加入定性的分析。分析的项目包括:公司的业务与其他市场的业务风险度相比差异如何?公司的生产线与其他市场的生产线相比差异如何7公司的商誉与品牌与其他市场的品牌相比差异如何?公司的营销渠道与其他商品的营销渠道相比差异如何?公司员工的价值与其他公司员工相比差异如何?以上每个项目均对权益资本成本有增加或减少之影响,经过综合考虑后,才能选定折现率。

三、经济增加位法在企业价值评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一)同传统财务指标相比,经济增加值是能够正确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

长期以来,会计利润和每股收益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而这些指标无法体现企业价值。它们只是考虑了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产出,但没有考虑资本的投人规模和机会成本,没有考虑获取这些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导致企业管理者认为股东投入的资本可以免费占用,而去片面追求利润,不去顾及资本的投资收益效果,盲目进行资本扩张,这样股东投入的资本极有可能配置在低于机会收益的项目上。

利润是营业收入在扣减各种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成本费用之后,再扣减债务资本成本之后的剩余。价值则不然,它在这一剩余的基础上进一步扣减权益资本的成本,即在扣除一切成本费用特别是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剩余。经济增加值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减去了权益资本的成本,它衡量的是“增量利润”,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部利润”,而只有获得了“增量利润”。才真正意义上为股东创造了价值,所以经济增加值能够用来衡量企业价值。

(二)剔除了非主营或非经营性业务收入

利润的来源可以是本企业的任何收入,只要扣减成本费用和利息之后的剩余越多,利润就越丰厚,但价值的衡量是以经常性业务为基础的。因为既然是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其经营活动必须是经常性的和持续性的。那些非主营或非经营性业务收入将不被认可(即在会计调整中被消除)。

(三)剔除了会计造假的因素

经济增加值计算时的160多个调整事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会计造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准备金和担保金的调整。

利润的核算可以是实际的现金收入,也可以是非现金收入。而价值的计算则只承认实际的现金收入。会计核算遵循的是谨慎性原则,它要求对将来可能发生、金额可以合理预计的损失和支出通过计提准备金和担保金形式提前计入成本费用,准备金等项目的计提可以挤掉一部分财务报表的“水分”,提高财务报表和资产的质量,但是准备金和担保金的计提完全是凭借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容易为企业管理当局利用,成为调节利润的渠道。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将各项准备金和担保金的影响彻底消除,即要在净利润基础上将本年度增加(减少)的准备金加(减)回。经过调整,堵截了企业管理者调节利润的渠道,其结果和企业的实际现金流量更加接近,也更公允可靠。

(四)避免了企业管理当局的短期化行为

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投资额大,建设期长但长期收益丰厚的项目,而优先选择投资额小,见效快的项目。特别是对于经济效益要到后期才能充分体现的项目不感兴趣,而为了前期的高额收益不惜选择总体净现值很低的项目。

企业管理当局的短期化行为还体现在为了避免利润的下降,大幅减少技术创新所依赖的研究费用的投入。经济增加值计算要求将这些支出全额资本化,使当期费用为零,因此不会应研发费用的投入而减少,经济增加值一定程度上可以放长企业管理当局的眼光。

(五)改变了企业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

根据理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肯冒过高的风险,如为了避免债务过高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在融资时过分的谨慎;为了避免现金支付危机而保持较高的现金余额,甚至减少和推迟现金股利的发放,导致现金低效率的使用。

经济增加值鼓励在风险允许范围内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扩大权益资本的回报率,这是因为计算经济增加值要用到资本成本是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值。同时也使企业管理当局注意现金流量控制。积极发放股利。降低资本占用成本。

(六)与现金流量折现法、市盈率法、市净率法、收入乘数法和托宾Q比率法等相比,利用经济增加值对企业进行评估更加科学可靠,操作也比较简便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产价格能反映资产的价值、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是确定的等一系列前提条件之上的。并且存在不适用处于投资期的企业、随经济周期有较大变化的企业和处于重组期间的企业等缺陷。市盈率法等比较乘数法虽然计算简单,但误差较大。经济增加值法没有前提条件的限制,使用比较简便,能克服其他模型的缺陷,能够科学地衡量企业的实际价值。

经济增加值法主要的不足是:(1)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比较复杂,会计调整事项较多。(2)权益资本的确定较为复杂。(3)折现率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市场风险溢价的计算需要国际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和投资评级相关资料。企业特定的风险调整系数的计算要进行大量的定性分析和判断。(4)尽管经济增加值能够尽量排除企业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但无法应对企业管理当局在主营业务科目上的造假行为。

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意味着中央企业从战略管理进入价值管理的新局面,经济增加值法将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迪姆・科勒等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四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 钢铁企业 价值链会计 成本管理

钢铁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钢铁企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传统的价值链分析没有将环境因素纳入其中,所以不能有效的分析环境方面的成本,影响了钢铁企业的发展。通过分析低碳经济和传统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模式进行重构,优化价值链会计成本,促进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和价值链会计的概念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利用较少的能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并尽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低碳经济可以促进高消耗、高污染行业,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要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低碳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是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赢局面。低碳经济可以缓解我国的能源消耗问题, 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的价值信息进行收集,并加深对这类信息的研究,促进企业价值链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企业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行,促进企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思路进行,价值链会计大多应用在制造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扩大企业的管理视野。

二、传统成本管理研究

传统的会计成本管理就是对直接产生的人工、材料费用进行计算和控制,忽略了对间接费用的管理。而且传统会计成本管理比较偏重于事后管理,忽略了成本管理的预测,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成本管理的预防作用。传统的成本管理可以反映出企业产出和投入的关系,只注重财务成本的核算,但是却忽略了对管理成本的核算,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并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管理体系中,不能对环境成本进行分析,所以需要对会计成本管理进行重构,实现低碳经济视角下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价值链会计成本分析

(一)时间角度对价值链会计成本分析

时间角度下对价值链会计环境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事前、事中、事后,在事前需要分析企业的研发和设计成本,例如产品在研发阶段产生环境影响,分析产品制造时的材料采购环境成本,例如材料运输对于环境影响的程度等等;事中环境成本分析是指钢铁企业在生产环节、产品运输环节等所产生的环境成本,例如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影响的程度等等;事后环境成本分析是指产品出现故障回收时和产品售后服务时所产生的成本,分析产品维修、故障产品回收处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空间角度下对价值链会计成本分析

在空间角度下对价值链会计成本进行分析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分别是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内部价值链是指分析企业主要的作业活动对能源的消耗、以及产品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等等,分析在作业活动过程中每个作业过程的投资,体现出关键的作业程序,以求降低关键作业的成本,实现企业低成本竞争的优势。

在对外部价值链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企业生产对其附属行业的影响,寻找出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的环节,并对该环节的利润和经营模式进行分析,降低该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促进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的有效降低。在对价值链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其他钢铁企业的作业成本进行比较,制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策略。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价值链会计成本的优化

(一)树立钢铁企业低碳成本管理思想

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巨大的能源消耗,生产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要树立钢铁企业低碳成本的管理思想,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低碳管理意识,促进整个生产过程的低碳化。

(二)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实现钢铁企业的低碳化生产就需要对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保证生产原材料的规格,尽量做到清洁生产,降低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钢铁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监管,保证钢铁企业产品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建立完善的低碳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低碳成本管理评价体系可以作为钢铁企业低碳价值评价的标准,促进钢铁企业的低碳管理,管理评价体系考核钢铁企业的目标完成程度,及时的对不合格环节进行改善,保证钢铁企业具有良好的低碳成本管理氛围。对于一些能耗较高的生产环节,可以进行外包,转嫁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减少集中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五、结束语

低碳环境的视角下对钢铁企业的价值链会计成本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减低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对钢铁企业价值链会计成本的分析,研究优化价值链会计成本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婷婷.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价值链会计成本研究[J].会计之友,2014,04:36-40

第5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

管理最基本的就是对人性的假设,这是基本前提,接着就是管理的各种理论的阐述。因此可以说,人性假设是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弹性原理,这些是管理的理论,不是管理的原理。是战术性质的,而不是战略性质的。根本的原理指的是战略非战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

1、财务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在企业想要做到的事情,一般,现在企业以资金的流量,来衡量企业的价值,现金净流量数额越大,企业价值越大。在我们利用现有资金和手段,如何将企业的经济来做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长远来看,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具有与相关利益者利益相一致,保证企业战略发展的长期性、考虑风险及货币时间价值的风险性和时间性等特征。因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企业财务目标的最优选择。

1.1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建立健全的企业经济制度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健全的经济制度和其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效率。如果没有规范的、扎实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企业已经取得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等既不可能充分发挥效能,又容易丧失殆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产权明晰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股东对经营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产权的归属主体并由此而带来的收益的享有权与承担风险和责任对称性,在现有环境下,要求企业的各个利益主体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使企业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机制,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时,达到各自利益的均衡。

1.2严抓财务管理,狠抓财务财务管理始终是企业的经济命脉也是其企业管理的中心,只有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主线的方针,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保证资金需求,保证资金安全和保证资金效能的同时,要逐步把工作重点转到团队建设、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业务指导等财务管理工作上来,通过加强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使企业的人力成本、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产能利用率、销售利润率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有一个大的提高。

1.3建立信息化系统,使企业价值优化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管理方式及其商务活动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价值。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竞争,有效的信息化绩效评估能够帮助企业掌握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支撑内部控制、操作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等要求:信息化如何服务于企业战略,将资源集中用于目标客户、产品和重点区域;面向市场的变化,企业来提高水平的服务。要制定一个统一的、系统的信息化规划,以整合有效资源,搞好企业协同,尽量减少重复投资、系统排斥和资源浪费。增强企业的竞争价值,使企业的价值优化。

2、经济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是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采取低成本战略抢占市场。

2.1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竞争管理能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因而也是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最大化的首要内容。是企业如何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项措施。企业必须扎实做好基础管理,从严抓细管上求出路,要效益。要重点抓好基础工作规范和基本工作制度的建设,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隹,严格实行各个层级、各个环节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要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做法,把复杂的工作流程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让相关的人员一目了然,便于掌握。

2.2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确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认真落实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上,通过落实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认真贯彻已经确定的工作流程上,通过贯彻工作流程,使企业管理提高效率。来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目标。

2.3注重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企业要发展,必须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会使企业的现有资金量增加,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从成本与价值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所以,企业必须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到战略上来,最终达到实现企业经济成本最大化的效果。管理学产生于实践,教科书提供的是思考的思路,原理一说从战略上讲可以说是人的思维,归根结底是人对自身的思考。对于具体的事务和人运用不同的对策来化解,这是战术技巧的运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于易中天所说“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价值 企业经营管理

1.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百度百科对公司是这样描述的:公司是指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已经超过30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我国企业成份的构成,公司制企业已经占绝大多数,公司制是一种代表现代企业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正如大家所期望的一样,通过国有企业改制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公司制度,首选在治理结构上对企业进行了变革。并如辞海中对“公司”的定义,营利性是一般公司的最终目的(极少数公益性公司除外),并且贯穿着公司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在公司日常管理中,关注销售,因为它可以关系到公司的收入;关注采购,因为它关系到成本;关注生产,因为它关系到质量,进而影响到销售利润;关注财务管理,因为它关系到资金使用效率。

然而,在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无论是公司制企业,还是其他形式的企业,大多数都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在改制设立公司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将原来的人事部门改称“人力资源部”,但在实践上,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未能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应有作用。

2.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误区

如上所说,出于各种需要,当前企业内部管理劳动人事的部门也大都由原来的人事部(科、处)称谓转变为时髦的人力资源部。然而在大多数企业当中,称谓的转变并未改变其对员工管理的内涵,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大都认为,和销售、财务、生产等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的部门的区别是,人力资源部门只是服务于生产经营的部门,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可见的经济效益。传统人事部门模式是:一、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二、重使用而轻培育;三、将人力较多地视为成本,算人头帐,而较少算人力帐;四、被视为非生产、非效益部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外执行人事行政事务的部门。

戴维·乌尔里克(Dave Ulrich)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的概念。乌尔里克指出,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总的来说,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者是否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生产与效益的部门,因此,有必要理清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意义,从认识上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态度,才能更好运用好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促使企业管理向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价值体现

与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管理等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管理不同,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方式是间接的、隐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维护员工的相对稳定,减少员工流失,避免员工流动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

流水不腐,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人员正常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员工退休;淘汰不适应企业经营需要的不合格员工。除上述情形外的员工流出,可以视为员工流失,一旦出现员工流失过于频繁,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或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具体表现为:

使用新员工将增加企业支出。

一旦员工流失,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必然需要另外招聘新员工,新员工到一个新的单位,将增加企业组织培训、学习的支出。在培训学习期间,新员工往往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企业还需要为这些员工支付工资。

新员工可能出现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

相比老员工,新员工要进入最佳工作状态需要一个过程,与周围员工的配合也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出现工作质量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的概率更高,企业蒙受的经济风险可能会很大,这是企业隐形的成本。

人员频繁流动给知识型企业增加商业秘密泄漏的风险,从而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通过对员工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销售业绩,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达到为企业增加效益的目的;通过惩罚措施警醒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从而避免公司可能出现的损失。

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合理配置,满足对企业业务的需要,同时也可避免人浮于事,同时避免人员过剩,造成浪费。

从上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因其管理职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后,将更大地促进企业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企业获益不可估量。企业应正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

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呢?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说,一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维护,二是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营销类的工作,企业应该从员工需求的角度出发,提供令人满意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和发展人才。企业必须要先赢得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赢得客户,因此,要重视员工的维护工作,合理控制员工流动,留住人才,尤其是留住高端人才。 人力资源维护的具体措施有:

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员工薪酬福利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吸引、培育、激励、保留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

从工作环境到管理风格、人际关系各个方面,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人性化管理与感情投资,开展柔性化管理,建立人文关怀的管理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看不见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比起看得见的薪酬福利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失败的企业文化让员工离心向背,足以摧毁企业苦心积累的声誉,甚至给企业造成致使的打击,而成功的企业文化则有可能助力将企业推向一个高峰。

以富士康为例,他为苹果等著名品牌代工,具有超一流的硬件设施,相比珠三角的众多电子小厂,富士康的薪酬福利应该算不错,甚至还配备了心理辅导室,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仍然阻止不了十三连跳的发生,富士康跳楼事件的频繁上演凸显出其企业文化的弊端,其实质是把人当机器,把劳动力物化为机器和企业追求效率的工具,忽视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了富士康的声誉,股价顿挫9%以上。

相比之下,谷歌是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公司,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小团队的工作方式、20/80法则的运用、以及每年1,000万美元的创业大奖等,构成了谷歌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正是基于其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基因,促使谷歌团队不断创新,成为全球化运营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

重视员工的开发工作,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取得跨越性的发展。

适应企业需要,通过自学、交流、委培、内部培训等多种形式,适时开展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员工工作能力与技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

重视员工的激励与奖惩工作,激发员工的潜能。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开展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促使员工最大程度发挥其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

鼓励员工参与制订企业愿景,并借重愿景,有效的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最终达到企业的目标。

在企业内部开展人才储备,支持员工进行事业规划,有计划地对目标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员工的提升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

乌尔里克认为,现在唯一剩下的有竞争力的武器就是组织,因为那些传统的竞争要素,如成本、技术、分销、制造以及产品特性,或早或晚都能被复制,它们无法保证你就是赢家。在新经济中,胜利将来源于组织能力,包括速度、响应性、敏捷性、学习能力和员工素质。而人力资源部的新使命就牵涉到卓越的组织能力的培养,现代企业的竞争,其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EVA) 业绩评测 应用现状 改进措施

一、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与理论简介

经济增加值(EVA)也叫经济利润,是公司经过调整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相比于传统的会计利润,经济增加值弥补了会计报表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的缺陷,更准确的衡量该企业所占用、消耗的资源是多少,创造的价值是多少,保证了最终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所使用的任何资本都是有代价的,在运用资本的同时必须为资本付费。真正的利润,是扣除资本成本之后的剩余,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上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它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调整和分析得来,映照出公司运营的真实状况以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

经济增加值(EVA)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美国的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EVA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而这些评价,正是来自于经济增加值(EVA)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特点:(1)EVA 作为衡量业绩最准确的尺度,对无论处于何种时间段的公司业绩,都可以作出最准确恰当的评价,而且最直接地联系着股东财富的创造。在计算EVA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传统收入概念进行一系列调整,从而消除会计运作产生的异常状况,并使其尽量与经济真实状况相吻合,克服了传统指标以会计报表为基础信息失真的缺陷。(2)将业绩评价与企业决策相联系。由于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绝对值,所以,EVA的使用能有效解决决策次优化问题。因为,增加EVA的决策也必然将增加股东财富,这样可以避免内部决策与执行的冲突,使各部门目标与整个企业目标一致。同时由于EVA指标的设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应用该指标能够鼓励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等。这样就能杜绝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促使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注意所创造的实际收益的大小,而且还要考虑所运用资产的规模以及使用该资产的成本大小,用以指导企业的每一项决策,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企业目标确立的分析、收购兼并或出售的决策等。(3)经济增加值(EVA)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体制,第一次真正把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一致起来,可以使管理者像股东那样思维与行动。以EVA德增加作为激励报酬的基础,股东、管理者与员工的利益趋向一致,用EVA的增长数额来衡量自身的贡献,并按此数额的固定比例作为激励的奖金,事实上,管理者与员工获得的激励奖金越多,为企业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

二、经济增加值(EVA)在企业业绩评测中的应用

1.评价指标。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建立起一个连续并单一恒定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指标相对硬性,改进了用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每股收益等多指标评价方式造成的混乱局面。对股东来说, EVA总是越多越好,从这个意义上, EVA是唯一能够给出正确答案的业绩度量指标。同时经济增加值理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的发展眼光看的更远,连续性的评价指标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

2.管理体系。经济增加值(EVA)架构下的管理机制,有效避免了由于不计资本成本而产生的会计利润泡沫。管理者忽视了资本成本,往往以扩大股权融资规模,扩大股本投资的方式追求利润目标,但单位的资金效益普遍低下,表面盈利,公司资本总量却实质性缩水。而EVA的管理体系,可以指导企业的每一项决策,而且明确了成本使用代价的概念,对利润的认识客观真实,使的管理者明白增加价值只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可以通过更有效地经营现有的业务和资本,必须要考虑库存、应收账款、和所使用资产的成本;二是投资那些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项目;三是可以通过出售对别人更有价值的资产或通过提高资本运用效率,比如加快流动资金的运转,加速资本回流,从而解放资本沉淀。

3.激励制度。建立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激励制度,可以将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统一起来,改善管理层与员工收入差距大,收入未与业绩表现挂钩,计算奖金时运用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不能调动人们创造股东价值的积极性等不合理情况。让EVA和相关激励计划融入到企业战略思维和管理流程中来,是发挥EVA激励计划有效性的关键。在员工报酬全套方案中,奖金计划及股票期权计划都必须达到风险、费用及激励间的均衡。而EVA则应成为联系、沟通管理各方面要素的杠杆,它是企业各营运活动, 包括内部管理报告,决策规划,与投资者、董事沟通的核心。只有这样,管理者才有可能通过应用EVA获得回报,激励计划才能以简单有效的方式改变员工行为。

三、经济增加值(EVA)在国内发展的障碍及改进办法

1.操作比较复杂。公司提出一般化的调整项目多达200多项,需要调整的会计项目太多,增加了计算EVA的复杂性,同时也限制了经济增加值理论的推广。另外在财务报表上做如此大量的调整,其科学性也遭到质疑,最终调整后的报表是否具有合性也值得怀疑。

改进办法:一般来说,计算EVA的目的是为了比较不同企业或本企业不同部门的经营业绩,而非单纯追求理论上的利润,因此,分析人员可自由选择调整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经济增加值的灵活性对不同行业选择不同的调整事项;另一方面,也使计算结果会受到调整事项取舍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应用有一定局限。指标属于短期财务指标,虽然采用该指标能有效地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但管理者在企业的任期是一定的,而不是终身的,所以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可能只关心任期内各年的EVA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但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有赖于各期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如果企业只考虑该指标作为考核业绩评价指标,那么管理者出于本能的利益需要,就会努力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对进行必要的研发项目投资缺乏积极性,可是这些研发费用是保持企业长远战略利益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者不会无私考虑自己任期外企业的发展前途。

改进办法:我国国有企业采用经济增加值的考核指标应是逐步深入,分阶段开展的。企业应先学习和把握经济增加值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才能在企业确立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管理体系。根据国外跨国企业应用经济增加值指标的情况得出,这些企业能够有效应用经济增加值指标,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的激励竞争,我国的国有企业应深入研究经济增加值理念,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

3.忽略非财务方面的指标。在采用EVA进行业绩评价时,系统对非财务信息重视不够,不能提供像产品、员工、客户以及创新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而这些非财务指标对企业创造价值却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如像员工的忠诚度和业务技能,产品的质量,客户的真诚合作性无形当中影响着。

改进办法:EVA不是万能的,要注意与传统价值评价体系的结合。EVA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指标,单纯依靠EVA可能并不能发现企业中影响利润提高的因素,因此需要将之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制约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实现价值增加的目的。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并不是一无是处,在运用EVA体系的同时,也有必要使用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和管理体系全面衡量企业的表现,将二者合理结合,相辅相成。

4.与我国市场实情脱轨。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成熟度不够,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度也有待提高,因此EVA在我国的发展有两个潜在的障碍,或者说是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政府能否给予企业足够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内部制定相对灵活的薪酬战略。如果没有这种灵活性,随着外国竞争者的进入,国企很难留住人才。第二个影响能否成功实施EVA体系的因素是,能否得到可信的关于企业收入、费用、资产的财务数字、财务报告等基础财务信息。

改进办法:目前对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及官员的要求,其实是技术性的,使人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企业经济结果的影响,这对EVA或其他任何管理体系的实施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经济市场法制制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真实性,做到EVA的真正落实。

四、总结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新的财务标准,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引入EVA价值管理体系,可使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为一致,在用于企业目标设定、业绩评估、项目投资、激励机制各个方面,能为企业和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提供同样的业绩考核标准,以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它的应用还受到了一些限制,如何能完善EVA经济指标,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著(涂平等译).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M].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第8篇

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的税后经营净利润(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NOPAT)减去全部资本成本(Capital Charge,CC)后的剩余收益。全部资本成本,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eight Average Cost of Capital,WACC)与调整后的占用资本总额(Total Capital,TC)的乘积。EVA是由美国思腾斯?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m Stewart & Co.)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公司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其避免了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忽略对股权资本成本确认和计量的缺点。如今,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EVA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史,对其的广泛使用,使之成为了企业评价业绩的重要标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较晚,使EVA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其研究深度以及应用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近几年来,EVA企业评价业绩方法发展较快,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二、经济增加值进行业绩评价的优势

经济增加值(EVA),是近年来逐步实施的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其主要的优点在于,考虑了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更准确地评价了企业及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更好地反映出了企业是否真的创造了价值。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实施业绩评价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EVA业绩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的净利润为基础。在计算企业的成本时,只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及债权资本发生的利息成本,而没有计算股权资本成本。致使企业片面地追求利润的增加,忽视利润的质量,以及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的“价值”。EVA促使企业经营者考虑所得与所费之间、利润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抑制企业经营者盲目地投入资本、追求利润,可以使企业经营真正地创造价值。

(二)EVA业绩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传统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从EVA的计算公式上来看,在计算EVA数值时,需要对资产减值准备以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调整。对这些项目的调整,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使管理者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到主业以及能为其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上来,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EVA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资本成本越高,经济增加值(EVA)越低,反之亦然。每个企业都会根据占用资本的成本,决定本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测算EVA,企业会考虑现有的资本结构的是否合理,一般来说,都会更愿意使用内部留存收益,从而降低企业占用资本的成本,使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比较倾向于低负债。在债务风险可以控制的情况下,适当地运用财务杠杆,维持较低的资本成本率,可以使企业达到较优的资本结构。

(四)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投资者的财富保值增值

经济增加值(EVA)是一个具有价值指导意义的激励指标,采用EVA进行业绩评价,促使企业经营者考虑所得与所费之间、利润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抑制企业经营者盲目投入资本、追求利润,可以使企业经营真正为其创造价值,使企业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一致,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联系在一起,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实现价值越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也就越多,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就会尽己所能地追求经济增加值的最大化,实现股东财富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业绩评价中经济增加值相关事项的调整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营业净利润-占用资本*加权资本成本率,即:EVA=NO

PAT-CC=NOPAT-WACC* TC。

EVA的计算,涉及多项会计科目的调整,对于不同的行业企业,会计科目的调整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其坚持的原则和总的思想是相同的。传统的剩余收益法体现了创造企业价值与保持投资者投入资本增值目标的一致,比较传统的剩余收益法有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剔出了人为增加或减少会计利润的因素,二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资本成本率,其采用的是税后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一)会计科目调整

企业要实现经营利润转化为合理的经济增加值,就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一,未来形成资本价值支出:企业开发市场资源、科学技术研究、提升员工素质等,对企业来说,其发生的费用是一项长期的投入,如果当作期间费用计入当期费用,就忽略了该项支出在企业未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利于企业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在计算EVA时,这类费用应该从当期利润中扣除,同时,也应将此类费用加回到当年的占用资本中。为了获得国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战略资源,在前期筹备阶段发生的评估、测量、检验等方面所需费用较大的企业,经国资委审查认定后,其相关费用,可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按比例加回。第二,备抵项目:预计负债、坏账准备、存货减值等项目,其根据是稳健性原则,容易导致会计处理过于保守,实际占用的资本的总额会低于财务报表中显示的数据。所以,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等应全部予以恢复。第三,没有支出现金的项目:所有不涉及现金的项目,应该增加到企业的利润中。第四,经营租赁:租赁双方签订了租赁合同,在合同期内,企业要支付合同规定的租金,除合同期末不能把被经营租赁的资产作为自有资产外。经营租赁也是一种融资行为,所以企业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应该对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投入资本进行调整。

(二)税后经营业利润的调整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1-25%)

第一,企业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由于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对运营资本风险的控制,需要向投资者定期披露企业的不良资产(坏账准备)和利润的真实情况。通常会提出较高的坏账准备,但从价值转移以及现金流的情况来看,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实际实现的营业利润,还会成为经营者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在计算EVA时,要在税后净利润上加上贷款呆账、坏账准备以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本年变化数。第二,营业外收支。它是与主业日常收益无关,以及非经常性收益调整,包括处置企业资产收益、与企业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与日常生产活动无关的补贴收入等。由于营业外收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EVA指标核算的过程中,不应考虑营业外收支对投入资本的影响。第三,利息支出属于资本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处理时列入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科目下,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应作为净营业利润的增加项。

(三)资本总额的调整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四)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资本成本率(WACC)是指企业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它的确定,对于EVA测算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的我国企业自身的特殊性,采用的是加权资本成本率。加权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债权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的比例。其中,股权资本成本率是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债权资本成本率是指税后资本成本率。

按照经济增加值的理论,不同的行业应该有不同的资本成本率,可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无法按照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资本成本率――(1)国资委规定,我国央企的资本成本率原则上是5.5%。(2)需要承担国家支持性产业,如电力行业或企业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为4.1%。(3)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可适当上浮。(4)企业资本成本率一旦确定,在一定期间内保持不变。

经济增加值(EVA)方法的运用,与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相比,可以真实且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能根据EVA核算项目的调整原则,以及企业自身的特殊性的要求,对其会计科目进行调整

四、经济增加值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举例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下,我国某些企业盈利状况以及经营业绩极好,却并未考虑资本成本对业绩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EVA(经济附加值)业绩评价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能够使企业的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符合现代企业追求创造价值的要求,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并未考虑股权资本成本,无法体现出企业真正创造出的价值。采用EVA业绩评价方法,可有效地克服传统业绩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能从本质上分析企业所创造的真实价值。它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真实的数据,使其在更真实地了解自身的同时,还可以确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下面是某中央企业2011至2015年间,净利润和经济增加值的对照表。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经济增加值都呈现了正值,从而说明该企业实现了价值创造。但各年度的经济增加值均低于净利润,尤其在2013年、2014年,其净利润与经济增加值差别巨大,也反映出了以净利润指标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不足,2013年、2014年虽有巨额利润,但经济增加值却没有同步增长,说明企业不一定有同等的价值创造,股东财富也不能保证同步增长。在该企业业绩评价中引入经济增加值,则可以反映企业是否真正实现了价值创造或创造了多少价值。

首先,EVA为正值,表明公司的经营确实为企业增加了“价值”,并且总体上来看都是好的价值,真正为股东增加了财富。此外,总体来说,公司的EVA数值小于公司的净利润。一般来说,企业的EVA数值会小于净利润(经济增加值EVA=经营利润-权益资本成本),即扣除了权益资本成本后,企业经营真实增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EVA)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经营业绩,而不是像净利润那样虚增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如果某企业某年计提的呆账、坏账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年份,调整后的经营利润要加上计提呆账、坏账以及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企业的资本成本率则会低于其他企业。因此,该企业经济附加值会大于净利润。企业减值准备的计提,根据的是自身风险偏好的程度,也有隐瞒企业真实利润的情况。如果采取经济增加值,经过相关会计科目的调整,会减少企业经营者操纵利润的空间,能更加真实地反应各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价值创造能力。

五、经济增加值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成本的设计上存在误差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采用了多个资本成本率来进行计算,对不同的资产和负债,赋予不同的资本成本率,从而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不同的业务创造的收益和成本。除此之外,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完善,各企业的风险溢价水平以及β系数都采用估计的数值。所以西方国家所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企业资本成本计算的实际情况。

(二)不利于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

EVA业绩评价只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结果的评价,不能地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增加值,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出企业经营业绩的状况以及价值创造能力,但无法系统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国家提倡创新发展,加大科技费用的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企业战略管理,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经济增加值(EVA)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指标,通过EVA看不出在新产品开发、科技投入、企业服务等整体战略上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三)容易造成非财务指标的不重视

采用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评价方法,容易造成非财务指标的不重视。EVA指标属于财务指标中的一种,在一年年末才可以得到各种经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数据,所以造成了它对企业业绩评价的滞后性。现代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其决策应是前瞻性的,决定着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如果未来在的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因素、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依据的是滞后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可能会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次,现代企业文化氛围、个人能力成长平台以及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该指标并不能适用于对企业非财务业绩进行的评价。

六、完善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的对策措施

(一)企业要尽可能地提高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不仅要考虑企业实现利润的能力,还要考核是否实际增加了企业价值,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的多少。在我国企业内,要加强对经济增加值运用的宣传,进一步完善EVA业绩评价指标在企业中的应用,并在该指标的基础上对公司战略规划、企业预算管理、员工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使经济增加值的业绩评价理念成为企业管理者指导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方法。

(二)在企业管理中要树立资本成本的观念

从经济增加值(EVA)的计算公式(经济增加值=经营利润-资本占用成本)中可以看出,资本成本属于扣除项目,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本成本越低,企业为其自身创造的价值越大,企业的业绩评价表现越好。所以,在我国企业中,要加强资本成本观念的宣传,使我国企业管理层意识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股东的要求,也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及经济附加值的要求。

(三)加强企业风险控制,提高其资产利用水平

第9篇

[摘要]本文从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和特征、发展路径及未来趋势做了探讨。知识的有限性和有限理性是家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家族企业由内在制度占主导到外部制度占主导的转变是家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是实现社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家族企业知识论制度经济学发展路径

家族企业都是当今世界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出现问题最多,平均寿命最短的企业组织形式。既然家族企业是企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其成活壮大的比例极小,特别对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家族企业如何能够不断创新,持续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延长企业的寿命。

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定义和特征,接着运用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及中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1.家族企业的定义

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对家族企业下的定义为:“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也有的学者认同美国学者唐纳利的定义,把家族企业界定为统一家族至少两代产生能与公司经营控制权的经济组织。潘必胜认为,当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庭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家族企业是一个或数个有紧密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产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合法传给后代的企业。

2.家族企业的特征

家族企业的特征,也即优势和劣势。其优势是:降低市场契约或企业契约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委托成本。家族内部关系中的利他主义可以克服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巨大而造成的委托问题。家族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家族企业的资源配置大部分是通过利他主义和有关的义务确定的,这在企业成立初期资金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作用尤其突出。其劣势是: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权的封闭型,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管理方面以人情和伦理代替制度规范,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战略决策。其特点:家族企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受中国宗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家族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家族企业优缺点的主要根源。

对于如何对家族企业治理取长补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多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要实现家族企业的产权社会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外部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完善等。应当说,这些研究触及了家族企业变革的实质,但对于家族企业必须转变的理论研究似嫌薄弱,下面本人力图运用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家族企业变革的内在原因。

二、“知识问题”是家族企业变革和社会化的本质因素

知识按传递方式可以分为可言传的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知识,可言传的知识可以靠语言记录来进行传递,不可言传知识需要学习者的亲身实践。新知识的获得产生于边际性适应和既有知识的变化,分为突变性的知识增长和适应性知识增长两类。个人要作出决策,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信息的收集需要成本,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过程。同时,信息收集的特殊之处在于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效益。所以知识搜集成本必须被看作“沉淀成本”。信息的收集、新知识获取的成本是单个人或单个组织所无力承担的,因此人们才会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与他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和合作。

由知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族企业只依靠企业主或其家族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性是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打破这个瓶颈,家族企业只有使企业社会化,也即是股权的社会化和经营管理权的社会化、监督的社会化,这是家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外之所以有许多百年的家族企业,是与其企业的社会化,广泛吸收社会的知识、智慧、资金分不开的。因此,虽然国外家族企业和中国家族企业都称为家族企业,但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中国的家族企业主要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的社会化还没有提上日程。欧美的家族企业一般只是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中国的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完全由一个家族来掌控。所以欧美的家族企业家族的影响已十分淡化,事实上完成了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完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社会化。现代企业制度是各种契约和制度的集合,通过这些契约和制度,能够迅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收集,降低收集成本,这也是欧美家族企业常盛不衰的原因。中国家族企业受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外部法律制度、经理人制度、融资制度的不健全也阻碍了中国家族企业向更高形式的家族企业发展,阻碍了企业社会化的进程。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成本的高昂和对经理人机会主义与败德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资源约束,始终不能改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封闭性。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知识,单纯依赖企业创始人和家族的有限知识,最终造成了企业发展停滞或迅速破产。

三、家族企业内在制度向外在制度的转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有限知识和有限理性是法治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样也是企业治理的基础。知识的有限性证明了理性的有限。制度是为减少信息收集和获取新知识的成本而固定下来的经验。制度可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原则,而外在制度则被定义为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内在制度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外在制度则需要国家来制定。内在制度在构建社会交往,沟通自我中心的个人和实现社会整合上具有极其主要的意义。内在制度主要包括习惯、内化规则、习俗和礼貌、正式化内在规则四种类型。

家族企业的制度大多属于内在制度,是中国传统家族伦理观念的产物。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构成了企业的内在制度环境,这种内在制度是家族企业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主要制度,企业主要通过这种关系进行治理。这种家庭与企业合二而一的治理机制在家族企业产生和发展时期,能够发挥内在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决策迅速、管理成本低廉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家庭存在的利他主义思想和追求家庭共同利益的结果。但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家族成员的利己主义抬头,容易发生利益摩擦。企业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化也因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型而迟滞,无法引进外部智源和进行融资,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家族某些成员的利益容易发生冲突。

要解决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也即企业的外在制度。这是因为内在制度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内在制度往往含义模糊,弹性较大,不利于节省信息收集成本;企业主或家族成员根据内在制度管理企业,往往存在偏见和倾向性,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合作的企业秩序;内在制度的执行往往缺乏强制措施,处理结果难以服众;内在制度不能强制企业成员做出可靠的契约承诺,使作为契约集的现代企业组织松散,缺乏竞争力;内在制度的执行和发挥左右往往依靠歧视和排外,区分内部人和外部人,排外性和小规模是内在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企业史表明,内在制度只能把企业推进到一定的规模,超出这个规模,外在制度也即现代企业制度就开始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和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过程相辅相成,使家族企业成为现代的、开放的、公正、公平的企业。当然,外在制度在家族企业占主导的前提条件是外部法律制度的完善,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所以外在制度的真正实行还有待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福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美)克林·盖尔西克等:《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