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6 18:03: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第1篇

改革开放至今二十年时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8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他们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的比重分别占60%和4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发展到现在,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出口、贴牌生产、战略联盟、对外直接投资等。

1、出口。出口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方式。据第三次工业企业普查结果显示,在国有企业中,中小企业的出货值达到665.6亿元,占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出货值总额2051.18亿元的32.45%;在乡镇企业中,226526家乡办中小企业出货值达到1542.71亿元,占乡办企业出货值总额近90%;而全国乡及乡及以上的三资工业企业中,48847家中小企业出口销售收入达到3185.76亿元,占49559家三资工业企业出口销售收入总额的80%。所以,中小企业是我国发展对外出口的重要力量。

2、贴牌生产。目前,贴牌生产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下,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低,资源相对丰富,生产能力较高,贴牌生产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一种普遍形式。我国实行贴牌生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装业、家电业和信息行业(如电脑、手机)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贴牌生产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进军国际市场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实惠,如规避技术风险,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开同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贴牌生产也有其固有的弊病:从产品价值链角度来看,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中,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最低;我国企业往往无法通过贴牌生产获得核心技术;贴牌生产促进了外资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加强,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为了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我们应更多地借鉴台湾企业的经验:通过贴牌生产积累资本、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质量,发展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

3、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见表1)

由表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没有进入稳定的增长阶段,增长幅度年度间变化很大。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0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355.38亿美元,占世界投资存量68663.62亿美元的0.52%,投资范围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中资企业几乎都采取独资形式,或中方处于控股地位的合资合作企业,股权比重在40%—70%。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不够灵活。此外,投资地区分布不够合理,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中等技术制造领域,逐渐向高科技领域发展。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成熟。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理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诸多问题,如,跨国经营结构不合理;海外直接投资企业为数甚少,且规模普遍较小,这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强烈的跨国经营的愿望,但对现实却很茫然,不知从何入手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之外,缺乏理论指导因素也不可忽视。

跨国经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仅40余年时间,尚处于“理论丛林”的阶段,还远未成熟。而且其中大部分理论是针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相对而言邓宁的“折中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经典的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和优势来源。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我国中小企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具有灵活的经营方式、较高的技术创新积极性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如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资金,缺乏高素质人才等劣势,我国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包含了所有权优势,甚至比所有权优势更加突出。综合上述三种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主要由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决定。(见表2)

三、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实行利基战略,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海外直接投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高级形式,也是企业迅速扩张,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我们对跨国理论的分析,同时具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中小企业可以开展海外直接投资。而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最佳战略选择就是利基战略。

所谓利基战略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复合战略,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进入壁垒,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世界各国的中小企业中都不乏采用利基战略取得竞争优势的例子。在赫尔曼•西蒙的著作《隐形冠军》一书中,他分析了全球500家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将之归功于利基战略。而我国学者康荣平也对利基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将利基战略的内容和特点归结如下:

1、狭小的产品市场。利基战略的起点是选准一个比较小的产品或服务。

2、宽广的地域市场。如果仅限于狭小的地方市场,企业难于成长。全球范围的市场则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3、重质量,取信客户。利基战略最重视的是质量,包括产品和服务。

4、利基战略的一个基本点是靠长期的、执着的追求,在一个目标上达到精,以精益求精区别于竞争对手。

5、多种途径建壁垒。主要途径有:(1)由质量效应而形成的品牌效应;(2)由学习曲线、规模效应形成的成本领先优势;(3)由隐藏优绩或威胁,强占形成的隔离;(4)由垂直结合等形成的关键因素控制;(5)专利、诀窍等形成的技术壁垒;(6)优秀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高效或节约。

6、不断改进,常创新。这里的创新指制度的创新,以及创行业新标准。

7、稳定的企业头脑。赫尔曼•西蒙对德国的成功利基的中小企业调查显示,其总裁平均在位时间为24年,对日本和中国的企业研究也支持这一点。

8、行业规律与风险。利基企业集中的行业是:(1)机器制造;(2)电器制造;(3)机械加工等技术变革不快、市场稳定、需求弹性小的行业。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作用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逐渐向国际性市场竞争水平靠拢,而我国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小。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以专业化为主要战略方向,在国际市场上推行利基战略,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我国采用利基战略成功实现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主要有格兰仕、万向集团、江苏正大天青药业等。

(二)建立跨国经营的集群组织结构。我国温州、广州地区已经形成了不少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集群企业间的互动关系源于互惠的资源交换和企业间的冲突。企业间关系的维持有时没有特定的契约,而是以承诺、信任及相互的利益进行的。这样一种集群的产业网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和紧密的协作,对外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从而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集群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业协会,在技术研发、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应对他国“反倾销”控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中国“走出去” 跨国经营 华为 国际化

一、研究背景

自2002年以来,我国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并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截止2012年,近十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8.5%,年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43.1%。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额比2007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了559.1亿美元,2012年更是迅猛增加到772.2亿美元。细数中国跨国企业,总会想到海尔集团、联想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公司等业界翘楚。当这些企业在成功地走出了国门,树立了自身品牌的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因还在原地模仿偶像,始终不得要领,且受到了来自国内国外的许多压力和阻碍。甚至,许多企业俨然被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被许多国家拒之门外,踟蹰不前。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概况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起步晚,但发展快

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那年起,自2002年到2012年,这11年间,中国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速度达到了60%以上。2008年,中国的对外投资流量也达到了550亿美元以上,非金融类的投资数额就有406.5亿美元,占了总对外投资数额的81%以上,该类投资在2008年同比增长了117%。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领域和行业多样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依旧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其中也不乏有限责任制公司,股份有限制公司,股份合作制公司,私营公司,集体企业等。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脚步遍布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到的行业多种多样,资源开发,科学研究,生产加工,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对外投资数额为最高,2012年达到2674080万美元,占该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1%。

(三)中国对外投资区域多元化分布,相对集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由于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中国的对外投资选择性地集中到了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是经济较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从投资区域来看,亚洲和非洲地区就集中了中国70%以上的投资数额,投资项目繁多,而亚洲和拉丁美洲更是集中了中国非金融部门的投资。

(四)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组织结构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少数优秀企业进入高阶发展状态

中国大多数的企业都处在组织结构演进过程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海外市场部或者出口部阶段,其企业竞争力较为薄弱,且成长周期长,受投资阻碍的压力较大。而一些,例如康佳,长虹,同仁堂,格兰仕等企业,因为企业本身发展稳健,处于国际化经营阶段。仅有少数的高阶发展企业,例如海尔,联想等,已经处于全球性网络结构发展的阶段。

三、华为集团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一)华为集团概述及国际化的发展背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个被媒体称为东方幽灵的“上甘岭”的企业,现已成功地进入全球通信市场,是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运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强,以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华为于1996年开始了国际化的旅途,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从深圳相邻的香港开始,与长江实业旗下的电信商合作,同国际产品相比较,提供新的电信业务生成环境,独立于竞争产品,取得差异化优势。随着技术革命的改革,华为顺势而上,对其战略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合作中,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于全球10亿用户,依靠国际市场为主要利润来源。

(二)基于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华为跨国经营

1.所有权优势分析

华为公司自创业伊始到2010年12月底,其先后递交了将近26889分专利申请书,而其在全球获得专利授权17765件。截至2011年,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所拥有的技术研发人员达到35000名,占其总员工数的43%。纵观华为的海外发展路,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全球设立了17个研究机构,36个培训中心。2012年,于芬兰新建了研发中心,在法国和英国建立了其本地董事会和咨询委员会。

2.内部化优势分析

华为公司一直致力于新兴市场的份额增长,而作为东道国当地市场的新兴进入者,华为对于当地的电信运营商不了解,甚至面临着当地老牌电信提供商与其当地供应商之间已有了长久且良好的合作。再看消费市场,当地买者对于技术的价值存在不确定性和不肯定,和相对地与东道国电信供应商之间签订的合同,广告宣传费用较高。面对这些情况,建立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3.区位优势

作为从事生产销售通信设备,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华为,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考虑到的不仅仅是东道国当地的市场规模状况,还会在意到当地电信市场的发展,东道国国家政策的方向,技术劳动力的情况等等。而如今,华为的跨国路线已经遍布欧洲,中东,非洲,印度,东南亚,北美以及南美市场。

四、启示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处在上升期,往上还有爬升的空间,在对华为集团的跨国战略分析中,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仅要从自身的发展战略转变上着手,更加需要落到对于不同地区文化的认识,对国际竞争环境的有效分析,把握海外市场的逻辑性上来。当然中国企业的跨国发展,政府的支持必可不少,同时提出了创新的着重点,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树立自身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田泽,马海良.国际企业管理――文化,战略与行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3-33.

第3篇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本土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正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主要角色,跨国经营正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的企业行为方式。在为数众多的跨国经营的企业中,一部分高科技公司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忽略的新生力量。目前,高技术正逐步成为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正逐步瓜分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一些具有外向型经济因素的企业开始组建起融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不失时机推进跨国经营战略,实现经济外向化、经营国际化。

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本土化战略是跨国经营中常用的手段,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活动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运营的过程,也是其承担东道国的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高新技术企业在相对有限可支配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将先进技术在东道国进行产业化生产,利用所能够调动可支配的全球资源,加强在其业务的各个阶段当地功能性建设,确立适应东道国法制、经济、人文、技术环境的经营系统对其未来的快速和稳定发展十分重要。高新技术企业的本土化资源配置战略主要包括本地化融资、融智;本地化市场、研发、配套以及本地化文化战略等。

一、经营管理本土化

1.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并兼顾东道国规则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规章制度。随着对东道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制定一系列兼顾当地及国际通行的企业制度、企业决策与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方法、审计制度以及企业资产信托机制管理方法。

2.管理体制变化,向多“中心”并存的管理格局发展。发展初期,多数采用以母国公司为中心的集中管理体制。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成长,子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开始倾向于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3.管理组织中心当地化搬迁。跨国经营高技术企业的全球经营网络中,管理组织一般由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运营中心三部分组成。拓展国际市场之初,生产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中心一般仍在母公司所在国。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步成长,为了实现经营战略的国际化,整合东道国的优势资源,多数跨国公司开始筹措在海外设立生产中心,研发机构,同时考虑把价值增值链中增加值最大的管理中心也迁徙到东道国。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其中包括微软、惠普、IBM、宝洁、杜邦、联合利华、Intel、诺基亚、爱立信、富士通等著名跨国公司。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许多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二、人力资源本土化

目前,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科技领域企业的竞争更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已经将人力资源本土化视为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立竿见影的效果是:降低薪酬开支及提升本地员工的士气。人力资源本土化并非100%的聘用当地人员,目前,多数高技术外资企业80%~90%的员工是本地人,只有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和若干技术顾问是常驻或不定期往返东道国的外籍人士。多数中高层管理人员如市场总监、财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律师、工厂厂长以及其他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都由本地人担任。本地的管理人员熟悉当地经济运行规则,能够以符合东道国国情的方式来管理企业。他们既了解东道国国情、又了解相应的国际规则,又精通当地语言、熟悉东道国财会制度及国际金融理论,还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本地化高级经营管理者,对高技术企业适应本土发展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数外国企业还采用定期选送部分本地优秀员工到国外学习、进修的方式,在交流文化管理方面做出了更积极的尝试。

三、促销本土化

1.创立中国品牌,设计符合中国市场需要和消费习惯的产品传播策略。跨国公司的市场主流传播策略已经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对东道国市场的不断研究,进入了深入本土化发展阶段。多数企业舍弃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化的市场传播策略,而以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结为基础,更多地采用包含东道国文化元素,更容易和东道国消费者沟通的创意和传播策略。

高科技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全方位的产品宣传,树立品牌时,本土化策略已成为其广告策略的主要着眼点。主要的措施有:对当地市场的消费者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消费动机及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外观、功能、质量、品牌、售后服务等制定符合东道国市场消费习惯的产品。在产品宣传的理念上,牢记其产品面对的是东道国的广大消费者,实施“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处处体现对消费者的体贴和关爱,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的服务宗旨。具体的实施方案往往采用与东道国当地知名的专业广告媒体和设计机构进行广泛合作的形式,制作公司的企业标识、产品宣传资料、大型广告、公益活动等。

2.全方位利用公共关系,政策优势。企业的公共关系首先是与东道国社会公众的关系。跨国公司为了尽快融入东道国,树立优良的公众形象,正积极参与和赞助东道国的各项社会、文化、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高技术企业除了普遍地与东道国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参与当地政府号召的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外, 还创立各项助学和奖励基金, 一举两得地为企业吸收培养潜在的人才和扩大公众影响。

公共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权力和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同政府配合,保持沟通,才能争取主动和谋求发展。各大跨国公司当然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微软、摩托罗拉等公司的CEO频繁地访问中国,并会见高层政府官员,通过和高层官员的互动交流,保持信息的畅通,取得政府的信任支持,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跨国公司在外投资的政策风险。正是出于此考虑,某些跨国公司常常采用保有少量的,象征性的东道国政府持有的资产股份的方式,来取得当地政府对其各项经营活动的支持,尤其对产品传播渠道上提供诸多便利。

四、产品制造本土化

随着多数跨国公司对海外市场的重要性意识的提高,其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在不断提高。许多企业由初期开始在东道国销售产品,到投资设厂,进行技术产业化生产,再到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和建立新的销售中心都是不断提升国际发展战略的体现。随着高技术企业产品推广的成功进行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多数企业将进一步扩大产品制造本土化的规模,成立海外制造中心,并逐步将产品的核心原材料的生产也转移到海外的生产基地。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多数企业也采用了低成本的本地化策略。

五、资本运作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利用灵活的信息网和筹资手段,想方设法以低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融资,也包括在发展中国家内融资。高技术企业未来的广泛市场开拓和扩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进入东道国市场之初,资金流入主要是母公司或金融机构的直接投入。随着东道国市场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目前,多数高技术跨国公司开始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国际和东道国本土资本市场相结合,分散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并降低投资风险。通过本地融资,实行股权多元化,除可以筹集宝贵的资金外,还可以分散股权结构,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运作。

当众多的跨国公司来进行海外投资,加快在其在各东道国的本土化建设的同时,我国有发展优势的企业也在纷纷学习外资品牌,积极走向世界。近年来,国内的海尔、海信、春兰、万向等知名集团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海外的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竞争力日渐提升。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因此,从国外其他优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找出规律,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企业若要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必须采取“本土化”战略。

参考文献:

[1]原惠群: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品牌竞争比较分析[J].商业时论,2005.6

[2]张醒生:跨国企业的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J].中外管理,2003.1

[3]韦昌鑫: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4]潘轶彦:从跨国公司本土化中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J].市场周刊,2003.9

第4篇

[关键词]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货危机,以及引发由此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如何克服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特别是应对后经济危机时展环境的变化,进而谋求自身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的必要性

首先,实施跨国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摆脱国内过度竞争,绕开非关税壁垒,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是竞争压力更大,竞争对象更加强大。为克服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中国的市场必然会更加开放,将给予外国企业和商品以国民待遇,使得本来在市场竞争中就属于“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在失去政府保护后面临的生存竞争压力更大。二是国内市场被挤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因为外国产品的进入更加严重,使中小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更加减少。

其次,实行跨国经营策略也可以使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一方面,在出口国当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可减少运输等出口费用,同时能够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条件和消费者偏好;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实施跨国经营策略也是企业取得合理生产规模的必然要求。随着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品位和对产品质量期望值的增高,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研发费用迅速攀升,这就迫使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经营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使企业的研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会对区域内国家和企业有利而对区域外国家和企业不利。这些集团内国家之间彼此削减关税限制,降低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成本,必然有利于增加相互的贸易机会,而对外筑起各种贸易壁垒,这在客观上就增加了非集团国家产品进入的困难。打破这种无形的束缚,向集团化市场渗透进入,实施跨国经营策略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形形的非关税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出口面临着严峻地挑战,只有采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方式,才能“躲过”种种壁垒,打入保护壁垒后的集团国家市场,并以“当地企业”的身份来分享壁垒后的自由贸易的利益。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跨国经营可以使我国的中小企业摆脱单纯的地域界限,成长为面向整个世界的国际型企业。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信用较低、风险较大,以及由于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日益突出的融资困难问题。融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获得充足的贷款,中小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国际化经营步伐严重受阻。

其次,缺乏国际经营经验,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远比在国内经营复杂的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上个世纪后期以前几乎没有跨国经营实践,国际经营经验几乎为零。中小企业由此而引发的问题较多。例如,由于缺少国际投资经验,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做出的投资决策很可能是错误的或因准备不足而使国际化进程受阻。国际经验的缺乏还导致中小企业不了解国际商务中的必要手段,如减少缴纳税款、跨国转移资产和专有技术资本化等,而上述手段的采用本可使它们处于一种更有利的态势。

另外,海外投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管理偏向:一种是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严重束缚了海外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另一种是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放任自流,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母公司的支持而困难重重,不利于海外企业发展。

三、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本土化策略

“所谓本土化策略”就是指企业在海外经营时,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来规划运营海外企业的人员、组织管理、资本、产品、技术等各个层面,使之适应本土的社会、文化、法律、宗教、政策等惯例,使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融入到本土的社会中去。

(一)产品本土化

产品本土化的宗旨是当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就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由于各国社会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产品本土化首先要针对当地消费特征进行前沿追踪调研,然后生产和销售符合顾客具体需求的产品。

(二)文化本土化

文化是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文化是具有相同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文化差异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有着深刻地影响。因此,跨国企业的成功运行必须要妥善处理文化本土化问题。文化本土化就是要入乡随俗,并适当地融合于当地的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与当地消费者情感上的沟通,取得认可,而且还可以培养并保持竞争优势,经受得起瞬息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的考验。

(三)管理和人才的本土化

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海外经营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东道国法律、精通业务、懂当地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境外企业雇佣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国内公司的外派人员,这些人员在国内一般都属于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比较熟悉国内市场。然而一到国外,市场环境变了,加之语言、文化的差异,单靠外派人员根本无法打入当地市场,因此只能从事过去在国内的老业务,在华人圈里转,企业经营做不到国外主流社会中去。而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直接聘用当地管理人员,一方面获得人才的速度较快;另一方面,这些人熟悉经营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善于与本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打交道,这将有助于我国海外事业的快速开展。

实施人才本土化的关键环节是管理本土化。目前我国很多跨国企业对国外子公司的管理不力,其根源往往在于对当地人员的控制没有做好。管理过松,会造成当地人员的松散,工作效率低下;而管理过严,却又会限制住当地人员的经营积极性,丧失了实施人才本土化的意义。一般来说,通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跨国企业可以通过“文化熏陶”等软性渠道来增加与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经营人员的感情交流,利用他们的忠诚来实现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通过他们,中国企业可以把母公司的战略与政策更有效地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有利于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四、结论

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走出国门,谋求世界市场,正是这次经济危机给予我国中小企业的一次难得机会。因此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正是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 考 文 献]

[1]Krugman P, Fujita M, Venables A. 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9

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 Methuen & Co Ltd,1957

郝大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回归: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视角[J].经济评论,2009(2)

第5篇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从总体上做出的一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为适应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策略,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经营财务战略体现着对经营战略的全面支持性,是经营战略的执行与保障体系。跨国经营财务战略通过动态长期规划,不断扩大财务资源规模和期限,提高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进而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最大效益。如果能正确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跨国经营财务战略,它将会有效地增加公司价值。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

第一,财务战略管理以实现长期利润、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传统财务管理以实现成本、费用最小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到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管理之中。财务战略管理则更具有战略视野,关注企业的未来、长远、整体的发展,重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长期获利,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第二,财务战略管理以企业的外部相关情况为管理重心。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一般限于财务主体内部。财务战略管理则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包括金融、资本市场动态变化、价格、公共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及发展趋势等情况。

第三,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经济信息。财务战略管理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还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非财务信息。

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需要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原因除了财务战略管理的比较优势外,还在于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财务战略隶属于企业战略,并在企业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现代企业本质上是资本企业,资本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财务战略自然构成企业战略的关键。迄今一些西方国家已将财务战略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战略期间,是否具有与其协调一致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匹配。

二、跨国经营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战略目标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是其系列战略举措的前提和基础。即指企业按照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理财手段及财务资源,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投资决策,灵活调配资金,合理储备现金,减少总体税负,规避汇率风险,控制运营成本,实现最佳利润,确保企业管理者目标与投资者目标最佳平衡,以及企业整体价值长期化、最大化。

(二)战略观念

1.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你死我活式的竞争已为合作式竞争所逐步取代。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同时,也要处理和协调好企业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使各方利益达到最佳平衡,以求双赢或多赢。

2.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投资者建立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所反映的不仅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更是企业未来的、长期的、潜在的获利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管理和思想,其优点主要在于:一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二是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三是有利于克服传统财务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3.与企业战略相一致。按照著名企业战略理论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的目标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在标新立异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一个能创造和保持经营歧异性的企业,如果其产品价格溢价超过了它为产品的独特性而附加的额外成本,它就成为其产业中盈利高于平均水平的佼佼者。目标集聚战略着眼于在产业中一个狭小空间内做出选择,通常是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它细分市场服务。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主战略与子战略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理应与企业战略三种基本形式相一致,并为之服务。

4.国际理财观。企业欲跨国经营,须按国际通行的规则,在财务战略管理观念上应强化国际理财观念。要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国际筹资、投资、收益、税收规避、利益分配、外汇风险、转让、并购方略等一系列国际财务活动中去。

5.持续创新观念。著名企业理财战略家、迪斯尼公司行政副总裁加里威尔逊提出:财务主管可以使资产增值,恰如所有伟大的营销和经营人员一样。他认为,其最重要的职能是将公司的总战略概念化并将其贯彻实施到财务目标中。他还认为.一个财务主管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该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主管人员。这意味着财务主管应该协助制作能够完成企业发展目标并以资本为回报的战略计划。这需要财务主管的不断创新思想和创新举措。

三、影响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汇率变动和税率差异

跨国经营业务必然涉及国际间的收支和结算,货币间的汇率变化不仅会影响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也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筹资、利润分配以及经营结构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制定。跨国公司的税赋取决于它所从事业务所在国的税收特征,而重要的税收特征在于公司所得税、预提税、税收协定和税收抵免等。跨国公司在从事跨国经营时,把资本投向不同的国家,就会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税法,为了合理地做出财务战略决策,财务人员必须科学地进行税收管理。

(二)利率水平和收益率差异

利率是计算借贷资金报酬的依据,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借款者的成本和贷出者的收益。利率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母公司的战略决策。如:考虑到利率即为跨国公司债务成本的基础,各子公司的资本结构会有所差异。

(三)资本结构的成本不同

选择和寻求跨国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即长期债务资本对权益资本的比例构成,是跨国公司安排筹融资的重要内容。其原则是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使公司整体资本结构最佳;其目的是保证跨国公司的资本成本最小,从而使跨国公司价值最大。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风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日益成为跨国投资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以知识型投资为核心风险的管理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主导。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是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大风险。另外,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面临风险地区更为扩散化的风险。

四、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总部中心策略

跨国总部应该成为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发挥资金筹措中心、投资决策中心、现金储备中心、价格转移中心、合理避税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的职能,并汇总编制全面的财务报表。跨国总部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也能使其内部各子公司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二)低成本竞争

指设法使成本比竞争对手低,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地位,产品以廉取胜的策略。实现低成本方略的途径主要是利用产量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实施低成本策略时,除了考虑价格竞争因素的积极作用时,还应重视非价格竞争因素。

(三)经营多角化

跨国经营与财务管理,空间极为广阔,市场需求多样,但竞争异常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服务和竞争机能,并减少因单一业种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跨国公司须不断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事业,即需要开展多角化经营,并促进业种间的交叉与渗透。

(四)目标集聚策略

虽然经营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但是也有分散公司资源的缺点。目标集聚策略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市场提品和服务。由于它往往提供更好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较好满足特定对象的需要实现了低成本;或者在通过目标集聚策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建立经营多角化策略,核心竞争力作为新业务发动机的功能得以发挥;或者二者兼得。

(五)优化筹资

筹措必要的资金是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筹资策略应根据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状况和走势,对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益。此外,还可利用背对背贷款、平行贷款、货币兑换及贷款兑换等手段灵活调配资金。

(六)科学投资

这是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能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应当按照总体战略来安排长期投资,从全球角度优化资源配置。要科学研究和应用规模经济原理,综合运用最佳生产曲线、成本函数等现代经济理论模型,探索最佳的投资规模,获取最优的投资效益。另外,还应该合理运用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和行业结构分析法等进行投资策略的制定。

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比较优势;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26-02

目前,中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占出口的60%。然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面临许多难题: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但这些劣势一般是动态的、暂时的,中小企业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要充分利用与大企业相比较的优势,尤其是随着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各种优势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随之进一步增强,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

一、中小企业展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

(一)产权优势

国有资产流失是中国当今经济领域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状况也很不理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境外国有企业盈利、持平和亏损的各占1/3。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委托―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国有资产的海外流失。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产权要明晰得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保证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进行。

(二)技术优势

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当然更明显,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具有对外投资的技术优势:

1.小规模技术优势。在中国,中小企业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就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独辟蹊径,避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逐步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跨国经营。

2.技术创新优势。相比大型企业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部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而言,中小企业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中小企业能根据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对市场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部分,并迅速加以应用,投放到市场。目前,由于所有制的原因,中小企业多数属于私有制成分,正由于私有制在激励机制上具有的优势,使许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敢于大胆尝试新技术,并在某些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与技术密集性企业,据统计,21世纪的一些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目前,中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大力发展。

3.管理优势。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决策管理是对外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经营灵活。中小企业能够灵活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进入或退出的选择。大企业往往倾向于规模经济,进入新的市场后都要大量投资,以期达到最佳规模,获得更多的收益,但这也束缚了大企业的手脚,当市场发生变化收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时,大企业则很难退出市场,否则将面临前期投入的巨大损失。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进退市场的成本与大企业相比要小得多,当发现有的市场有利可图时,就快速进入;当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困难时,就迅速退出该市场;另外,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二,决策高效。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这样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相对较少,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占得竞争的先机。

4.产品优势。大型企业大规模生产产品的产能决定了它们有自己特定的产品市场,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一般而言,大型企业适宜于大批量产品的生产,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它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而它具有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等特点,适宜于生产批量小、专业性和独特性的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正朝着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因此,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更能适应国际市场上日益凸显的市场多样化需求趋势。

5.产业集聚优势。产业集聚即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聚可以弥补单个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可能存在信息成本高、技术创新难、不易创立品牌等不足。企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邻近与相互信任,有关产品、技术、竞争等市场信息可以在集群内企业间迅速集中和传播,且成本很低。市场信息的迅速反馈与传递是小企业发挥其灵活机制的优势前提,市场信息可以使企业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捕捉有利的市场机会,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避免或降低因市场变动造成的损失。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这一快捷反应能力,具有竞争的独特优势。

6.具有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由于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一般来讲,大型企业适合于大批量产品的生产,但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缺少特色;而中小企业适合于生产小批量、品种多样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及层次正向多样化、高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更多的产品转向小批量的生产,因此,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多样化产品需求趋势。

二、中小企业展跨国经营的发展策略

1.充分利用相对的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选择适宜的区域范围从事跨国经营活动。鉴于中小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以及劳动密集型技术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因而,中小企业可选择大企业所注意不到的空隙市场,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着力挖掘市场优势。近年来,拉美地区实施开放政策,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长率,各国对该地区的跨国投资额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中小企业可借该地区引进资金并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进行跨国经营,并侧重轻纺、制鞋业、木材加工、机械等行业满足当地需要,也可带动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同时,东欧、中亚等作为中国的近邻与传统友好国家,我们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政策,更好地发挥其拥有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积极渗透东欧等国的市场,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除此之外,在选择发达国家作为投资市场时,中小企业应选择华人聚集的国家或地区投资。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中小企业可采用联合创新方式,即组成中小企业族群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将资金、知识、信息、技术和最佳实践在集群区域内有效地组合起来,使有限的资金汇集成较为宽裕的资金链;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引导企业和中介组织开展专业化协作,主要包括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向外延伸,不断开发相关产品、深加工产品、共性技术产品和新产品,形成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区域品牌优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外扩展,对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将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的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可兴办科技园、工业园,制定各项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向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以通信网络信息产品为主的信息技术型、以环保和绿色产品为主的绿色环保型及资源深加工型方向发展,走“精、特、优、新”的发展道路。

3.加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跨国经营集团。不少具有规模效益的产业,如汽车、自行车、船舶和部分家用电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这些产品的不少零部件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大企业完全可以用承包、许可证、分包等契约形式将之提供给中小企业生产,也可以用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将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系统中,形成生产经营网络。为加强其紧密的合作,可采取股权投资与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企业集团,带动其走跨国经营的道路。丰田公司有3万多个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形成经营的联动效应,有效地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政府应制定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筹融资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的融资困难。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向本国境外投资者提供优惠贷款,如法国国民银行与外贸银行,对本国境外投资者提供长期对外工业发展贷款及长期商业信贷担保。中国政府首先应对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或地区投资项目,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并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其跨国经营的正常发展;其次,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最后,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培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股票与债券发行应适当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鼓励与支持有经营实力的中小企业向境外发行股票或债券。

5.积极建立跨国经营的集群组织结构。集群的产业网络,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精细的专业分工和相互紧密的协作,对外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从而提高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抗风险能力。浙江省中小企业的集群化推动了该省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即是很好的范例。中国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集中资源,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更要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这种企业群,集中于企业价值链的几个环节,以提高资源的集中使用效率,形成企业内部的规模优势。

参考文献:

[1]徐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2).

第7篇

一、中国跨国企业发展概况

1、企业分布较广,多元化初现趋势

中国6000余家海外投资企业虽然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仅港澳地区就有2184家,占总数的35%左右,其余企业主要分布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地区及北美等地已近几年,非洲、拉美、以及其他地区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成为我国跨国企业投资的重点。我国著名的通讯企业华为公司就始终把海外投资和贸易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上。因此总体来看,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正日趋多元化。

2、投资领域广泛,但仍以贸易类为主

中国海外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都有分布,但是在服务贸易、工业生产加工、资源开发等行业相对集中。近几年,境外加工贸易因为受到国家鼓励而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发展很快。

3、跨国企业的主要构成

第一,“中”字头的国企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如中国石油已在海外投资7个勘探开发项目、一个炼油项目、一个管道项目,至2000年底累计投资156亿元人民币。

第二,由于在中国本土具有一定优势积累,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和新兴高科技公司虽然在海外经营起步较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联想集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在美国硅谷设有科研机构,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设有20多个分公司。

第三,大型金融保险公司凭借着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目前,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两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

第四,中国民营企业虽然现在走出国门的还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不少非常成功的案例。还有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远大集团、新希望集团、上海紫江集团等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望成为跨国经营的新生力量。

4、本土化程度迅速提高

本土化即经营属地化或经营当地化。随着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的本土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海外企业大多为贸易型企业,海外资产很少,而且几乎不雇用海外员工,贸易销售也只是为国内的出口服务。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今天,中国跨国企业通过在海外雇用当地员工,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制造中心、销售网络和研发中心,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在东道国站住了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一些大型公司(如中粮公司)的跨国指数甚至超过了40%,本土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由此可见一斑。

5、入世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入世与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入世强化了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享受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国外,只有走出去,向国外输出资本和商品,中国企业才能够充分享受到入世的权利,从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入世所带来的形势的变化也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尽快转变思路,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以使本企业在挑战中赢得机遇。

所谓跨国企业就是要在统一的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使用资源,并最终实现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因此,要想实现这样的转变,本土化是必由之路。中国企业只有及时利用当地的人、财、物等多方面资源,加快生产中心、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建立,真正给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人事管理权,并最终实现本土化经营,实现本企业从中国企业向“东道国企业”的转变,才能充分享受WTO赋予的权利,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二、本土化的动因和内容

经营本土化又称为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海外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入世之后,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其最终目的就是走向国际化,造就中国的跨国公司。而本土化是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并不是在海外注册一家子公司就可以被称为跨国企业,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包括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只有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了自主的生产、销售或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因此,对于企业国际化的要求,必然通过本土化来实现。可以说,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

1、中国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动因

首先,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中国跨国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时,由于自身品牌在东道国的知名度不够,同时又是外资企业,通常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抵触。如果能够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在公众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中国企业往往会得到较多的认同和欢迎。正如海尔公司在美国成立制造中心时,由于大力推行本土化,当地州政府和居民都报以一种欢迎和认同的态度,南卡罗来纳州政府还以“海尔”来命名一条新建公路。可见本土化对于树立当地企业形象至关重要。

其次,贴近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中国国内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缺乏了解,同时又远离目标市场,不能紧跟目标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容易丧失市场机会。而实行本土化,选用当地人力资源,实现物料、研发、营销等就地取材,通过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的观察,企业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在第一时间研发、生产,占领当地市场。以海尔集团为例,该企业在实行本土化的同时密切注意不同市场的需求变化,如在法国的设计分部就根据法国消费者的喜爱专门设计了“无霜金王子”冰箱,以潇洒的外观和智能模糊控制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而在德国,由于政府鼓励节能环保产品的政策,海尔就开发生产了超级节能无氟冰箱。海尔集团就是以“本土化”模式贴近市场,从而占据了极高的市场份额。

再者,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必然会考虑到成本的要求。实行经营本土化,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利用当地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或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并节约运输费用,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例如首钢集团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光在发达地区成立子公司、研发机构,也在菲律宾和加勒比海地区投资建厂,雇用当地员工。占领当地市场固然是一个考虑,但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四,紧跟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科技还不够发达,中国的跨国企业在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往往因为不能掌握核心技术而处于下风。为了追赶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方向,中国企业通过在科技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雇佣当地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科学家,利用当地的硬件条件和丰富的科技信息,以提升本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不失为一条科技振兴的捷径。康佳、联想、万向、海尔等中国大型企业已经纷纷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目的就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降低经营风险。由于国际环境经常发生变化,中国跨国企业可以通过本土化经营降低风险。中国海外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因而只有通过提高本土化程度融入东道国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才能够在东道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如汇率发生变化,或对于部分商品征收特别关税等)时,显示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在短期内可以不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发生资本、货物交流而保持生存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确定性。

第六,履行对当地政府的承诺。中国企业在进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对当地政府有本土化的承诺,或者是人员本土化,或者是研发本土化等等。因此,本土化也是中国企业为履行对当地政府的承诺,并期望获得更融洽的合作关系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2、实施本土化的内容

第一是制造业本土化。中国企业最初往往采用对外贸易的形式出口国内产品。随着销售扩大,同时出于降低成本、绕开贸易壁垒等考虑,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生产,实现制造业的本土化。一方面可以占领当地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原产地生产及避税方面的优势。

第二是经营管理本土化。生产的本土化也要求了经营管理的本土化。只有实现经营管理的本土化,才能想当地市场之所想,急当地消费者之所急,真正贴近当地市场,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与当地其他企业竞争的战略部署。万向集团在美国的销售中心就充分做到了经营管理本土化,该中心除了一名董事长是中国人以外,其余人员全是在美国相关企业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美国人,企业的运营方式完全采用美国同行业的通行做法,因此万向集团才能在经营管理上胜人一筹。

第三是品牌本土化。品牌本土化是企业及其商品能否被消费者认同的关键。国外企业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借鉴。“Sprite”原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品牌,但是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魔鬼”、“小妖精”,显然不能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而本土化后的品牌“雪碧”意为纯洁、清凉,再加上家喻户晓的中国体育明星的广告推广,市场的反应自然是十分热烈。

第四是研发本土化。实施研发本土化不仅可以实现产、销、研一体化,使产品更加贴近市场,而且有利于利用当地科技人才,占领技术高端。根据美国商务部报告,截至1999年底,共有375家跨国企业在美国建立了715家研发机构,可见研发本土化是大势所趋。

第五是资金本土化。在投资海外的同时,中国企业积极争取在海外上市,募集当地资金。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国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企业更容易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同和关注。

第六是人才本土化。人才本土化是一切本土化的核心。所有的本土化最终都需要本地人才来实施。截至1998年底,全球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约有3500万人。大量资料表明,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的失败率很高,美国外派人员中提前回国的比率大致在10-80%之间,而且派遣母国人员的成本太高,又与当地雇员、群体(政府、供应商、顾客)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我国的外派人员往往缺乏英语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被派到海外后通常是第一年学英语,第二年学专业,第三年工作刚上手,就要准备回国了。因此,实施人才本土化要放在中国企业本土化的最重要一环来执行。

三、建议

(一)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建议

1、积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双边协定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鼓励和保护本国对外投资,制定了较完整的法律制度。如美国有“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德国有《对外经济法》。我国也急需专门制定和建立一部相关法律,如《海外投资法》或《海外投资保险法》,鼓励和保护我国企业本土化、国际化,使我国的海外投资能够有法可依。同时,我国政府应在WTO的规则体系下,加快和世界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

2、政府应制定中国海外企业本土化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指导

政府应根据我国各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了解世界各主要投资地区的产业分布、投资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定期我国海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和重点投资地区、行业的指导意见。指导不同产业的企业到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投资,利用当地的资源,人才和市场,从而顺利实施本土化,占领当地市场。

3、完善跨国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海外企业本土化做好后勤服务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的服务功能,成立“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的投资信息服务。

其次,在海外投资相对较多的国家集中设立“海外投资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代办申报等服务,把贸易、银行、保险、航运等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集中到一起,使中国厂商在当地投资的全部手续可以在短时间内办妥,以提高效率;在这方面,台湾在海外设立的“台湾贸易中心”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由于我国的商业协会大多是半官方的机构,所以可以由政府牵头,协会定期组织行业内的海外投资经验交流会,从而提供给企业一个相互学习,互通信息的平台。

(二)对中国跨国企业的相关建议

1、将战略性决策和具体经营决策分开

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主要应包括下列两点:一是使海外子公司的发展符合母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和规划;二是督促海外子公司实现预定的利润计划。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母公司应对海外子公司的重要人事安排、重大投资决策和关系海外投资企业全局发展的战略规划作出具体指示。除此之外的日常经营决策,则应交给海外子公司,让子公司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充分发挥子公司的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中国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时,往往担心一旦本土化水平过高,母公司会失去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长期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依靠对人的管理来控制企业。实现本土化之后,国内的人事和管理方法不再适用,对公司的控制力自然会下降。中国跨国企业一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了对产权的所有,就抓住了企业的控制权。母公司只需要派出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不用担心对企业失去控制,甚至资产流失。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是加强控制的主要手段。

3、努力实现海外上市,实现资金本土化,提升品牌

跨国企业热衷于海外上市,一方面可以实现资金本土化,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公众的认同,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也会加速企业本土化步伐。我国企业的一些海外上市公司却只是出于海外融资的考虑,没有积极利用其上市的契机打开知名度,乘势“走出去”,进而实施本土化。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应借上市之东风,实施本土化战略,加强与当地的融合,实现长远发展。

4、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首先,对需要派往国外工作的人员进行公开招聘,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减少企业矛盾。其次,对海外企业管理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初期制定企业计划,期末按计划完成程度评估经营业绩,母公司不参与具体经营决策。最后,对于海外的人员直接任免也仅限于高级管理层及财务人员,允许海外企业就地或在第三国招聘人员,人数及选拔条件不加限制,由海外企业负责。

5、保持技术优势,减少依赖程度

中国企业在实施本土化的同时,应注意保护自身原有的优势,不能因为本土化而过分依赖于当地已有技术和市场。首先,应在本土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开发自有技术,注意防止技术外溢,保证技术优势。其次,保持企业产品和原材料市场的多元化,从而减少企业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可能。采用独资和合资控股方式进入东道国,同时加强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技术交流和内部贸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企业自身技术优势,减少对当地市场的过分依赖。

第8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以跨国公司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论述的主线,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战略。

一、引言

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从国际投资开始的,然而,在世界经济史中,国际贸易的历史远比国际投资悠久,国际贸易的理论也比国际投资的理论成熟得多。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被称为“赫—俄—萨模式”(H-O-S Model)的要素禀赋理论等比较公认的权威学说,而在国际投资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西方学者通常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国际投资现象,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各自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国际贸易理论难以对国际投资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二、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海外经营中的问题主要是与企业的内部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相联系。这其中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海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主要原因。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

目前我国境外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实行的是承包经营制度。这本身是在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但问题是这种承包性制度往往建立于并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上,在产权、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深层次的改革远未到位。

首先,按常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理应保值和增值,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境外企业的国有资产不仅没有增值,甚至连保值也未能做到。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漏洞,主要有: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以个人的名义在当地注册,造成产权关系不明确,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隐患。其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不仅存在于国内母公司,一些企业的境外子公司也沿袭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机制。在该制度安排下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收益权与使用权划分没有得到合理且清晰的界定,进而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管理机制尚未根本改变,国内企业可能过于强调了对海外公司的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管理与控制,而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决策权力被大量剥夺;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的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与业务发展漠不关心,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海外企业缺乏国内母公司的相关支持而孤军奋战,海外业务的拓展活动显得后劲不足。同时国内母公司的这种态度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境外企业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甚至导致管理者设租、寻租与企业资产的海外流失。

(二)政企不分与所有者主体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历来是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其关键问题就是政企不分与所有者缺位。应该说,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之间是委托关系,这在产权制度上是相对明晰的。简单来讲就是,机构作为所有者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中管理国有资产的是机构中实实在在的人,而这些人在事实上的责、权、利等方面与其所管理的国有资产并无百分之百的利害关系。这样来看实际上无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充其量也只能还是国有资产的一个人而己,而相应的委托人即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方面仍然处于缺位的状况之中。

三、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

(一)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从事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较国外竞争者更具有市场吸引力。我国国有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

(二)把软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能力的突破口

把软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是是因为:

第一,投资少,风险小。硬技术创新需要的投资较大,潜在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较大,而软技术创新是对产品本体的延伸部分的创新,投资较少,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

第二,容易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软技术创新从构思开发到具体实现都是以企业内部为主,只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努力,就可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标。

(三)加大国有企业科技开发资源的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国有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力度。科技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活动,没有较大投入,很难进行创新。其次,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内部创新机制。最后,大力培养科技开发人才。科技开发是一个由知识技能的积累到创造性地应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靠承载知识技能的各种人才来完成的。国有企业为了获得高水平的科技开发人才,一方面要值得投资自己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有企业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四、结论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一前,应强化我国国有企业自身素质,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克服自身劣势,认真地做好知识准备和相应的人才准备,要全面地熟悉和把握国际惯例以及东道国的政治经济、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法律政策等。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实力来决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开展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明确投资方向。通盘考虑项目的条件和直接、间接效益,减少盲目行动,规避和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 于颖.浅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问题的成因[J].商场现代化,2007.

[2] 邵祥林.“走出去”跨国经营一中国经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中国大企业与世界级企业差距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5.

[4] 刃王芳.国有企业经营与管理问题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5.

第9篇

关键词:战略;绩效管理;国有企业;跨国经营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56-02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取得长足进展。2010年,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99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到538亿美元。中央企业在海外承建了一批标志性工程,获得了一批重要能源资源,建设了一批技术研发中心,输出了一批成套技术装备,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深入,在跨国经营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挑战尤为突出。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建立改善员工绩效、落实公司发展战略,如何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制约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的瓶颈问题。

一、国有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绩效管理日益成为保证企业持续有效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对员工实施有效激励的直接手段。但我国国有企业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绩效管理没有把员工的绩效与公司的战略重点链接起来,没有按照国际化跨国企业管理模式去考虑。此外,国有企业海外项目分布很广,地域跨度大,人员结构复杂,员工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给绩效管理带来了难度,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全球绩效管控体系

人力资源的管控模式根据总部不同的管控程度,分为松散管理型、政策指导型、操作指导型和全面管理型。总部分别扮演着建议与指导、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和监督与服务四种角色。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经历了起步、快速推进、跨越式发展3个阶段。尽管已经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但总体上人力资源管控仍处于松散管理阶段,跨国经营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绩效管理中表现为总部对下属海外机构绩效管控尚未到位,各海外机构绩效管理机制各不一致,同一机构内中外方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也不一样。尤其是在一些并购项目中,由于全球绩效管控体系的缺失,导致并购项目无法进行绩效管理体系整合,员工绩效考核往往是国内绩效考核体系运用于中方外派员工,并购项目的绩效管理体系运用于外籍员工,容易给外籍员工造成不良的印象,那就是中方员工总搞“特殊化”,从而给并购项目的成功整合制造非常大的障碍。

(二)国内绩效管理体系有待进一度完善

国有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相对简单,主要采用德、能、勤、绩、廉等考核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与战略目标脱节,“绩效=评优”、“绩效=相互打分”等认识仍然存在,这使得公司员工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各级管理者也将绩效工作当成一种例行公事,为考评而考评。此外国有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未能建立有效个人业绩指标体系,考评标准模糊,难以操作;绩效结果没有与员工薪酬激励挂钩,无法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缺乏绩效辅导、绩效反馈等机制,绩效管理没有与员工发展有机结合;在绩效评估方式、绩效管理流程方面虽已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但在某些环节仍存在优化空间。

(三)文化差异给绩效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跨国经营必然遭遇跨文化冲突,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绩效管理模式是不一样。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在文化影响下,绩效考评指标和工作任务是由主管人员制定的,员工不参与制定过程,绩效考评的核心在于评价员工的知识技能等是否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评价工作业绩的同时会从诚实、忠诚和工作态度等多维度进行考评。西方文化是个体主义文化、低权力距离文化,绩效考评指标和工作任务是由主管人员和员工一起制定的,考评指标的设定主要依据个人表现及个人潜力的大小,具有一定挑战性,绩效考评的核心是员工近期工作业绩是否为企业短期利润的实现做出贡献。因此跨国经营公司的复杂性要求跨文化背景下的绩效管理比单一文化背景下企业的考评掌握更多的信息,运用更多的考评方式。

(四)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持

绩效考核是一个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庞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关系到全部参加考核的员工的自身利益,目前石油企业员工年终绩效考核采用全人工管理方式,需要打印大量纸质考核表,分发和回收等工作量很大,一次考核下来的成本很高,而且绩效成绩需要绩效专员手工计算,计算误差难以避免,也无法做到公开公正。绩效考核过程太长,从发表到打分,再到收表、统计结果,一般需要2-3个月,如此长的考核过程无法客观、及时的达成绩效考核的目的。随着现代管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公司的绩效考核已经逐步实现信息化,国有企业的人工打分的绩效考核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做好员工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充分考虑各地差异基础上,建立全球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

实施战略性绩效考核首先必须建立全球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绩效管理目标的统一,通过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制度,塑造高绩效文化,促进员工发展及公司目标实现。二是考核范围全覆盖,涵盖从总部到海外机构,从管理人员到一般员工,从中方员工到外籍员工,不留考核盲区。三是绩效考核维度和流程的统一。全公司绩效考核维度包括关键绩效指标及行为指标,在衡量业绩结果的同时,保证员工行为与价值观与公司倡导的标准保持一致。以绩效计划制定、绩效回顾及辅导、绩效评估、绩效结果应用4个环节为框架,制定详尽的绩效管理流程,有效指导绩效实施。然而统一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在保证绩效管理机制大的原则一致的前提下,考虑到海外机构业务发展、风俗及文化、管理需求等不同因素,允许海外机构在大的框架体系下进行适度调整,各海外机构自行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优化绩效管理工具、合理绩效结果应用等。

(二)引入国际化管理理念,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

战略性绩效管理是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把企业战略思想、目标、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员工,使之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并能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使员工行为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在绩效计划制定阶段,引入平衡计分卡,在明确公司总体战略基础上,通过指标的设计,把组织的战略和一整套的衡量指标联系起来,通过逐层分解细化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将企业战略同每个部门以及员工的个人工作结合起来。在绩效辅导阶段,上下级定期讨论工作进展,提供非正式指导,每年年中进行一次中期绩效目标调整。公司应将绩效辅导视为一种投资,用来帮助员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绩效评估阶段,绩效评估周期每年一次,直线经理直接对业务目标进行评价打分,上级审核监督,评估考评过程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并对出现问题及时修正或做出合理解释。在结果应用方面,绩效评估结果直接与薪酬挂钩并作为晋升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有效激励的基础上,促进员工发展,并引导他们与公司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三)塑造高绩效文化,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国有企业要走向全球,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同时,在国有企业建立绩效管理,不能照搬国外的理念,需要考虑中国文化特色与管理基础。国有企业成功“走出去”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其中既有以载人航天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也有蕴藏在血脉之中的传统中华文明,为此国有企业公司需要致力于建立“和谐、团队合作、高效”的绩效文化。首先在考核内容和权重设计上,公司绩效文化鼓励设定有挑战性的高标准目标,利用一切手段、动员所有的资源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奋斗。根据国资委下达的年度考核指标分解成公司和各海外机构业绩指标,并且根据海外项目类别和人员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权重。在行为和人员管理上提倡团队合作,相互配合,主要包括团队合作、执行力、责任奉献、突破创新、沟通能力、国际视野、队伍建设能力等方面内容。其次在评估方式上,对管理人员采用多视角、全方位的评估,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平级之间,下级对上级的评议等。最后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考核结果运用与具有国企特色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评选相结合,外籍员工参与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评选,并公开进行宣传报道。评选“洋劳模”体现了中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体现出在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开放与包容。

(四)开发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有效降低绩效管理的实施成本,石油公司需加快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员工通过自助平台设定具体工作目标,在线提交报领导审批,经过系统内的互动沟通,确定当期考核目标,共同确认后,作为被评估人的考核依据。二是用系统实现网上绩效打分,客观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实现了无记名打分,考核主体可放心地按照本意进行打分,“老好人”现象也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配套使用系统的“强制分布”功能,绩效考核更加公正客观。三是通过系统的打分控制功能,可以随时获得考核进度,掌握各考核对象的绩效报告提交情况、以及打分完成情况,便于对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的管理及控制。四是在线打分完成后,能够即时完成对考核评分的计算,得出各项考核结果,系统根据对分数段的等级设定,自动排列出绩效考核人员等级分布情况,形成考核结果汇总表及各类绩效分析。如:单人对比分析、多人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综合测评表等,给人力资源的各项工作如:薪酬、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

随着国有企业全球化战略的转变,建立和完善全球化绩效管理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国有企业应该尽快建立覆盖全部员工,同时又尊重文化差异的战略性绩效管理,强化“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扛指标”的责任意识,通过将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促进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 林俊杰.平衡计分卡导向战略管理.华夏出版社,2005(10).

[2] 郭 琳,王田田.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联想为例[J].经济与科技,2012(5).

[3] 蒋尚军.石化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J].发展,2011(10).

[4] 王爱玲,张梅香,习好强.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升绩效管理水平[J].天然气与石油,2010(2).

[5] 崔 沪.跨国经营企业绩效考核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