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外资发展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6 18:03: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资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外资发展趋势

第1篇

表1 各国修改外资法的情况,1991—1998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三)根据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下的义务修改相应的外资法规,决定外资自由化步伐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有义务实施世贸组织的各项与投资有关的协议,如trims协议、gats协议, 并且有义务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中所作出的市场开放承诺,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要求修改现行外资法中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内容,如被trims所禁止的当地成分、贸易平衡等履行要求,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开放承诺的时间表要求,在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逐步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

第2篇

【关键词】外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

财务管理在任何企业的管理中都占据了首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使信息化普及了世界每个角落,外资企业更是高度信息化的企业,外资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资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应用。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我国的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局限了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就我国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1.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1 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

外资企业是带动我国出口规模的重要国策之一,因此外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根据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企业资产进行重组、行业进行联合,以及跨行业兼并等行为的实现,各企业集团的不断出现、扩大,因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些都需要大量准确的相关信息和基础数据作为基础,现行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把这些复杂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工作流及时而且准确地收集起来,帮助外资企业很好的控制并利用企业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2 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局限性

1.2.1 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无法保障安全性及重复建设。财务系统效率较低,资源和资金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业务创新的能力较差,信息分散化,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公司在资金平衡、投资管理、成本计划及成本预先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2.2 资金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大多数外资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没有建立统一的资金调控制度,信息平台不统一,信息化传递渠道没有建立完善,财务数据、投融资管理、资金结算等情况不详细,导致外资企业不能全面掌握公司财务相关信息,不能及时地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调配、监督和控制,致使管理措施的不及时,以至于影响整个企业的良性循环。

1.2.3 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滞后,降低管理效率。由于我国整个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信息化技术人才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技术相对薄弱,许多外资企业虽然一直在引进新的信息化技术,但许多老员工并不能完全掌握这些技术,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给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带来了障碍。

1.2.4 财务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公司财务管理发展。由于老思想的影响,碍于面子等问题,财务管理在执行监督制度时,出现了各种奖罚不明确、领导个人占用公司资金、资产报废处理不明确等等各种问题,大大阻碍了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迫使财务人员私改真实信息,造成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核算不准确、账物不符等现象出现,增加了外资企业的经营风险。

2.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2.1 外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一套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财务部门整合好公司的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外资企业要想站稳脚跟,进行信息化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各项财务数据的集成及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可以很好的降低外资企业的成本核算及监督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更有助于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创建。外资企业在业务数据统一集中的基础上,建设各项数据仓库,避免资金浪费,便于财务管理的进行,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2.2 加强公司资金合理化管理机制

要想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及获利能力,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可以使财务管理部门的价值最大化,也可以提高公司资金的利用率,增加现金的净流量,持续稳定的创造利润。

2.2.1 保障好外资企业的资金流通、安全及经济效益。财务部门时刻谨记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的主要命脉,货币为王,公司所有生产和经营的活动都是建立在货币资金这一物资基础之上的。借鉴其他大公司倒闭的经验,运用信息平台合理调配公司的内部资金,在投资方面不要占用过多的自有资金。保持好资金的流入、流出比例,防止出现资金出多与入的现象发生,避免公司往来款项及银行借贷不能按时归还,从而影响公司的信誉、效益及运营效率,为以后的借款创造出更多的便利条件,提高公司的声誉、影响力。

具体措施有三点:

①集合所有财务信息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部门根据本公司资金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编制年度资金预算时要细化到每月、每天,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对待大额资金的支出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坚持好联签制度,避免出现和失误的现象。

②公司内部资金持续监控。财务管理部门对公司内部资金流动情况实时监察,特别是对大额资金的动向监控。

③科学筹集资金及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财务管理部门是最清楚公司资金基础的一个部门,应该根据公司实际经济情况,积极提出统筹和灵活利用资金的方案措施,努力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献计献策。根据本公司特点及市场经济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公司的资金筹集方式,合理的利用公司内部的闲置资金,在安全、合理、合法、有效及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使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做到资金的有效监查及控制。

2.2.2 建立科学的资金风险监管及评价体制。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净资产是在排除了公司资产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损失及变现损失的基础上,对外资企业净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性指标,可以衡量外资企业的资本充足性。准确地把握公司的风险,监管更加有针对性及时效性,对各类风险指标化、数量化,做好风险评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科学的风险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外资企业经营失败引起的市场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以作为我国外资企业市场持续监管及准入的主要依据之一。

2.2.3 应收债务的财务管理方案。三鹿奶粉导致三鹿集团破产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三鹿集团的破产不仅给他们的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许多供货商及经销商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供货商被拖欠的货款数目达到750万之多,给其公司带来了资金紧张的情况,资金周转不开,无法执行已签合同,出现违约,损失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我们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把所有应收债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罗列清楚,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信誉进行评价评级,缩短应收账款周转的天数及占用的资金成本。实时监控欠款的流动情况,提高资金的追回率及使用效率。

2.3 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运行在更加开放、灵活的环境中。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对每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第一,加强业务信息知识的学习及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搜索财务信息、利用好信息手段在工作中。经济信息是商品,会计信息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商品,有着其巨大的价值。首先,财务管理者要做出企业投资、筹资方案,必须对一些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分析、整合。拿企业筹资来说,先分析企业的资金情况,决定采取什么形式进行筹资,通过分析市场上可能获得的资金来源,找好筹资对象。这些都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使企业资金风险降低,减少成本投入,使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化。其次,财务管理人员为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提供参考,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协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为增加企业的价值贡献着一份力量。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财务人员必须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关注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财务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来协助领导者做出正确地发展决议。

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强化长远发展的观念。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外资企业所追求的,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讲,也要和公司的目标是一致的,充分考虑理财行为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处理资金的工作中,避免出现企业财务决策的短期效应出现,本着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的处理每一笔资金的去向,使财务结构合理化,企业发展长期化。

第三,重视外资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财务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服务理念强记于心,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品牌建设。其次,跟着公司文化的导向前进,在公司的思想平台上发展财务工作。

2.4 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增加公司的创新力

整个外资企业从高管到员工都要意识到要想企业良好发展,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创新一定要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财务管理也要通过实现创新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2.5 建立进出口业务审核及发货审核制度

2.5.1 进出口业务详细计划审核制度。相关业务部门应该及时的把外签业务合同及计划送审到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对具体的业务信息进行整合,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帮助措施,这项制度的完成对企业的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5.2 进出口货物收发审核制度。收发货物时开具的各种单据,必须由财务部门进行详细地审核,对其数量、价格进行科学评估,确认无误签字后才能发货。在遇到汇款情况时更要慎重,各种执行方式必须明确,责任到人,每一步必须有相企业关负责人的签字后方可执行,这一制度的执行是需要严格落实的,不能因为事情紧急就节省程序,此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深刻的意义。

2.5.3 需要做好会计处理的几项内容:①在出现进出口业务销售情况时,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②产品因某种原因出现退货现象时,也需做相应的会计处理;③在支付银行借贷费用或销售费用时;④进出口货物出现“免、抵”税务现象时;⑤进出口业务货款到账时等等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需要规范的会计处理。

3.总论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外资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还陆续出现了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情况,外资企业确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优势的位置,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每个企业都敲响了警钟,其中也包括外资企业,这就要求外资企业也必须重视其自身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工作是外资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要求财务管理者必须达到更高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晁江华.对提高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21.

[2]曲秀娟.外资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09,27.

[3]傅雁蕾,杨子平.外资并购中的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0.

[4]李静.外资企业的转移定价行为分析[J].商业时代,2007,2.

第3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现状;发展趋势;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在进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的金融市场又再一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自从我国进行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资银行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外资银行的发展劲头和我国银行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多方面的。从有效的方面来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给中国的银行事业带来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我国银行的管理质量,完善了我国的银行体系,也推进了我国银行事业的大力发展。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一些管理不够严格、竞争能力不够完善的本地银行受到冲击,我国的银行因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威胁,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的经济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 外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1.1 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有利影响

1.1.1竞争方面的威胁

自从中国进入世贸之后,外资银行就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资金、产品、管理、服务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使得一些管理不到位的国内企业倍感压力,竞争力度也逐渐增强,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银行效率。

1.1.2技术拓展的作用

现在很多银行都是技术密集型的银行,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网络银行业务和金融业务还需要慢慢的投入到市场经济中。

1.1.3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我国银行全面开放的前提内容是各个相互关联的国际和区域之间事先进行协议的签订,从而约束了政府经济管理中的不连续和不稳定的行为。外资金融机构能够有效的帮助金融监管人员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监管,从而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

1.2 对于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2.1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的形成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也大大的增加了我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吸引了更多的短期外汇资金。这些外汇资金进入市场之后,如果一直投入到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就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的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果这些资金是以短期的形式进入我国的市场,就会造成投机行为的产生,给经济造成不稳定因素。首先是短期外汇进入我国市场,会使得人们对于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使得我国人民币汇率面临威胁;还有就是大量的短期外汇,容易造成我国的物价上涨。

1.2.2不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行

我国货币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增长,使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宏观的调控,从而获得有效的发展。但是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不方便我国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首先是因为我国现在定义中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从而造成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2的数值出现偏差。到12005年23日为止,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就有1695.5亿元人民币,在现有的M2中就遗失了1695.5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在华外资银行的支付手段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从而增加了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

2 加强我国银行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1 推进国内银行改革,进行公司治理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于本地银行来说是一个威胁,但是也是一个机遇,我们急需要把这些威胁转化成为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加强国内银行的改革,不断的健全公司制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了更好的减少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经济的管理,对于公司中的不足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加强。我国银行的改革主要经历来三个层面,分别是1793年到1993年,建立国家专业银行;1994年到2002年进行国有商行的改革;2003年的时候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所以,我国要不断的改进银行的制度,虽然通过了长久的努力,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的改革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司治理制度,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的完善,例如怎样使用权利制衡的原则去有效的激励员工、加强员工的责任感等等。

为了更好的进行国内银行的改革,加强公司的治理工作,下面我提出三方面的解决措施:1、可以通过建立资产代表人机构的方法来处理银行中的不足,从而建立专业的新型机构来对银行的固有资金进行监管;2、不断的完善激励制度,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来有效的监管和激励员工,从而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从上而下进行,就是要建立公平的管理制度,杜绝出现的现象,制度的管理者、建立者和监管者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二个层面就是自下而上的进行,公司可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认可制度的公正和真实性,从而保证制度顺利有效的进行;3、国有银行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决策制度体系。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的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观念,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

2.2 转化经营制度,加强盈利效果

为了更好的把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时的压力转化成为动力,就需要不断的提升我国本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加强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这里我就来讨论一下如何更好的加强我国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竞争水平。盈利能力的加强和经营理念的转换是相辅相成的,根据我国现在银行的发展态势来看,经营制度的转变主要是偏向于银行业务方向的延伸和改革。第一要拓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国内银行主要有这些方面的不足:负债指数庞大、非利息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为了有效的扭转该局面,加强银行的盈利,我国本地银行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在非传统负债业务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拓展和探索,因为我国银行的主要业务要依靠负债型业务,因此需要对该领域进行拓展,不断的完善新业务的时候还要不断的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非传统负债业务就是指中间业务,也就是包含担保、租贷见证、、融资、银行卡、结算等业务,所以我国本地银行需要在非传统负债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加强银行的业务收入面积,从而加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而且,我国本地银行还要不断的加强银行的创新能力,针对银行客户的需求来说,如果银行不能及时的对业务进行创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丧失客源,也就没有收益可言。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金融创新力度,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银行盈利能力。现在我国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在金融产品上面的创新和研发还不够,没有吸引力,金融产品的类别和技术还不能满足时代和客户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中,我国银行需要学些外资银行的发展深度和速度,尽快发展,并且依照自身的情况,对于产品的类别和技术进行相应的创新,吸收更多的客源,获得更高的利润。

2.3 完善银行市场竞争制度

为了把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中的劣势地位进行扭转,还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银行的运营效率,所以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银行市场竞争制度。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也就建立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政府需要不断的加强国民待遇,而且还要规定各个银行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保证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都可以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且,我国政府也要适当的放松银行业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原则,虽然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但是我国内部资源的开发和外资的开发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为民营资本的开采力度不够,我国现在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民营性质的银行也只有民生银行。虽然内资在开发的时候牵涉到多方面的风险问题,但是我国民营资本开放中的风险主要是因为监管技术的不成熟和监管方式的不健全,从而限制了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资本的进入能够给银行带来新的生机,不但能够处理资本问题,还可以提升整体的营业利润。因此我国政府需要适当的放宽银行民营资本进入市场的相关条件,而且还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监管局的监管能力,不断的完善经济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有效的避免民营银行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2.4 强化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金融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对于金融的安全防护工作,就需要不但的强化外资的监管力度,但是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会带来一些威胁,这些为将会阻碍我国本地银行的有效运行,所以我们需要去除这些威胁,甚至要学会把这些威胁转化成为有利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我国监管局把外资银行也归为监管的范围之中,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经营状况的理论和监管制度,从而有效的保证金融行业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综合

我国银行的发展前途,不但需要中资银行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政府机关和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进行市场制度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从而保证中资银行的顺利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茹.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D].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第4篇

关键词:外商投资 产业 国民经济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外资现代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建立在农业、工业基础上的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目前主要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理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体划分为四大类:基础项目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放广,外资现代服务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日益加快。

二、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国内分工的国际化与产业集群化。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是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这个组成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而关键就在于内资企业如何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各种积极作用。

其一,示范作用。以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产业技术进步为例,跨国公司对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以合资方式大量吸收FDI,跨国通信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一方面为国内通信、电信企业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国内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与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与合作而近距离学习先进技术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机会。

其二,带动作用。经过十几年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当地企业一起形成了某些产品价值链。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向上游企业采购和向下游企业供货,带动了上下游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其三,人力资源。第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提供的国际水平的薪酬和尖端科研工作条件,可以吸引大量国际水平的科研人才来华服务,特别是我国在海外留学的高级人才回国服务。同时吸收部分本土科研人才参与其研发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本土科研人才的水平;第二,研发机构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将促进先进科研技术、信息的扩散;第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本土研发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面向市场开发产品的能力;第四,同业的本土公司可以从外资公司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中得益。

三、制造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热点,连续多年位列行业投资首位,外资的进入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停滞不前、民族品牌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其一,外商投资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外资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实有18万户,比上年增长5.4%,占实有总户数的69.2%;投资总额895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实有投资总额的61.2%;注册资本5116.8亿美元,增长12.3%,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其中外方出资4031.3亿美元,增长14.4%,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8%。其二,外商投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东北省市投资增长较快。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力度,东北三省制造业利用外资的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东北三省制造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4万户,比上年增长8.6%,投资总额669.7亿美元,增长14.3%,注册资本357亿美元,增长20.8%,外方出资244.8亿美元,增长25.1%,德国宝马等著名跨国公司已经在沈阳安营扎寨。

四、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商投资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吸收外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逐渐凸显,如: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比重偏低;投资区域布局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比重低;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带来巨大浪费和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针对各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案,更应该高屋建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产业政策指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IT外包;SWOT

[作者简介]樊凡,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经济系电子商务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118-04

一、IT外包之诱惑与风险

电子商务企业IT外包是企业将电子商务所应具备的网站开发、设计、维护、运行及对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外包给IT服务商,内容包括企业的IT规划、硬件和软件配置、网络系统建设和对系统网络的维护管理及升级。2005年IT外包行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将竞争势头延至2006年,一个电子商务企业与IT服务商共赢格局正在形成。作为新经济成长的催化剂,电子商务中的IT外包是成本与效益、机会与风险相互关联的。

1.支持企业核心业务发展。企业IT外包,使企业能集中精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拓展企业电子商务策划,健全机构组织、市场上下游开发和顾客服务体系等核心业务,企业通过IT外包得到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盈利性。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为实施自身竞争战略,利用IT服务商强大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行IT外包,成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一个全面IT外包服务银行。该行在技术服务质量与效率、保障性与保密性得以实现的基础上,集中有效资源进行企业核心业务创新,专注自身业务发展,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实现系统网络化管理,有效地利用IT外包提升了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力。

2.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IT外包环境之复杂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的形成,企业既要实现其商业目标,又要面临IT的挑战,对企业经营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IT外包是一种战略性的商业创新方案,服务商以其IT领域固有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形成了社会合理分工。服务商管理外包系统,减少了企业部门设置、人员招聘、技术再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节约企业IT运行成本和用于IT基础服务的管理时间,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系统规划与管理,保障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有效运行。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可整合自身和服务商的资源,用先进技术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为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提供技术保障。服务商有一支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为企业提供有效、快捷、经济的技术服务。在电子商务IT系统的建设、维护、应用过程中,企业可借助服务商与现有的、未来的技术保持同步的优势,获得高水平的IT支持和接触新技术的机会,改善技术服务环境,减少系统维护和管理的风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商可及时掌握和解决企业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问题,通过管理策略及相应的系统设置,有效地防止数据的丢失、破坏和泄露。从企业战略上考虑,IT外包能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在IT应用及管理方面的差距,推动IT在企业中的发展。

4.降低企业电子商务总成本。企业把电子商务IT规划及意图表达给服务商,服务商根据企业现有资源和开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的运作,消除企业对于开展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标准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审计重构信息系统预算,在管理、维护、运行、更新方面,避免“IT黑洞”现象发生。另一方面,IT外包对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缺乏的企业,也可以弥补其自身的欠缺。

5.风险与缺陷。IT外包给企业创造了效益和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的诱惑力是巨大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IT外包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一是外包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承接外包的服务商大多为中小企业,业务范围和服务方式相对固定和简单,其服务对象是中小型电子企业。对大型企业而言,这些服务商无法提供个性化、操作性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外包服务。实际上,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是自行设计、开发和运作的。二是外包容易对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构成潜在威胁,这也是有些企业宁可自营系统也不愿意实行外包的重要原因。三是企业无法对服务商进行有效控制。虽然有外包合同,毕竟系统掌握在人家手中,工作容易造成被动。美国全球管理咨询公司调查显示,有66%的公司对他们的外包合同感到失望,只有39%的公司会延长与外包服务提供者的合同,有15%的公司会把合同重新带回国内,原因包括安全风险、文化差异和后勤保障。这是服务商的选择和管理问题,但也是实现企业电子商务的关键。

二、IT外包――企业之艰难选择

尽管IT外包有其不足,但其已成为企业电子商务的一种运行模式且在发达国家中十分流行,是众多企业的主流选择,世界500强的公司中80%的公司全部或部分外包其信息管理功能。然而,企业在外包形式采用和服务商选择、服务与管理、投资与回报等方面面临种种艰难选择。

1.发展战略因素。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经营思想、策略和方式的集中表现,是战略全局性、发展长远性和利益根本性三者的结合。企业发展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变,不仅是机构或操作方式的重组,实质是发展战略的转变。由于受传统经营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企业一个重要的考虑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大而全、小而全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在变革之初十分突出,给企业IT外包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国内外成功和失败事例证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经济活动中,在社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不可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

2.管理理念因素。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进行,成功的企业在于扬长避短,发掘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在电子商务企业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企业规模大小决定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实施,即中小型企业由于人、财、物的限制,其IT外包相对普遍;而规模较大的企业,IT业务倾向于自身开发和运作。这会产生两种结果:是中小型企业在整个电子商务中所占的比例不太,IT外包低层次,与高速成长的IT外包战略有较大距离;二是规模大的企业管理模式多元化导致企业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能否做到综合协调,有的放矢,保证企业IT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往往造成操作方案、改革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对IT领域规范管理和整体规划能力不足,执行能力不强,市场服务质量下降。

3.人力资源因素。企业IT外包并不意味着企

业对服务商的工作放任自流,企业必须有IT工程师与其进行工作沟通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企业拥有工程师数量和级别难以确定,工程师和技术骨干的配备及其能否适应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关系到企业人员的需求分析及招募、投入与产出和服务与质量问题,企业IT人才缺乏会给企业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一旦IT外包后,企业又担心服务商因专业人员水平不够而造成企业业务发展不稳定。

4.投入与回报因素。IT外包最终是为了解决企业投资成本与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投资与回报是企业在制定是否需要外包和如何实行外包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一是满足现状或被动式的投入资金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二是讲究长期效益,投入大量资金以保持IT外包的领先。但现在企业普遍担心的是IT外包能否降低成本,减少自身管理的压力,满足市场需求,或是企业投入与服务商信誉和服务质量。在电子商务中,投资回报率对IT外包的功能成本和动态成本难以预测分析,对自营成本与外包后潜在成本比较后再确定IT服务系统自建还是外包,在这双向选择过程中如何用成本来衡量。

5.技术因素。企业IT外包前应了解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从技术角度分析,企业必须从可获得性即服务商是否能够提供企业所需要的IT技术服务、实效性即服务商是否能及时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可靠性即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是否可靠足以满足企业所期望的服务目标等三个层面去权衡和选择服务商。许多企业如著名的IBM、HP、EDS、CSC等专业服务公司寻求IT服务支持,而众多IT服务商倍受冷待。目前国内服务商一般都是50~100人之间,所能承接的外包业务大都是低端的软件开发和维护,中高端业务无法涉及,全年业务达到1000万美元的更是屈指可数。与印度动辄三五万人、一个订单一个亿的大企业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规模、资金因素导致企业技术研究上的不足显而易见,突出表现在技术革新和投资回报上。

三、IT外包――一个双赢的结局

2004年我国IT服务市场的市场容量达到43亿美元,预计2009年将突破110亿美元;IT外包服务的比例将由2004年的10.2%增长到2009年的19.5%。企业如何借助外力增强企业完成战略目标的能力、IT服务商如何让IT服务为企业创造持续价值已成为行业的焦点。

1.选择服务商原则

(1)效率与质量。面对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网络经济热潮的挑战,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着信息技术与策划、维护与管理等问题。除价格、服务范围外,个性化、质量与效率是双方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服务商的任何差错或遗漏将会导致企业电子商务的失败。

(2)需求与优势互补。从电子商务发展过程分析,企业需求和IT外包服务需求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对IT自营企业而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其电子商务业务与IT发展自成一体,但其占的比例有限。企业IT外包发展战略则不同,其集中有限的资源于电子商务市场的开发和核心业务,尽管目前IT外包服务总量供过于求,但双方需求的趋势没有变化。一旦企业对IT外包的内外部环境考虑成熟并实施外包,双方的优势互补即能体现,双方在成本和技术方面都能寻找一个切入点,发挥二者最大能量。

(3)信任与合作。IT外包合作关键在于信任关系和共同目标的建立,包括共同赢利、共担风险、目标资源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双方的思路需要沟通,彼此交换信息和问题。信任来自于长期合作,有健全机制和审计手段,目的在于消除猜疑和误会。企业IT外包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合作双方应从简单的服务供求关系转变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有效运营机制。

2.合作方式。IBM全球服务部中国区战略外包副总经理郭世勋先生指出,为确保战略IT外包合作成功:一是必须作出规划以与服务提供商协作,而非对其进行控制;二是基于持久、独具特色的因素而非表面因素来确定合作伙伴选择标准。他分析了合作失败的三种原因:最初的外包方法处于战术而非战略层面;工作范围没有明确定义或定义得很糟糕;合同管理是按照敌对而非合作方式开展。IT外包追求的是双方利益最大化,目的在于提高行业竞争优势和利用IT创新机会,最终实现依靠服务商不断创新来帮助企业达到其目标的能力。IT外包的关键是创建适应变化的合作机制,根据双方的不同需求,合作方式可呈多样化。如惠普公司外包服务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客户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把一部分非主流业务外包出去;二是策略联盟即客户与外包商缔结联盟,包括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等深层次合作。从双方合作的行为和关系分析,IT外包合作方式可分为三种,不论企业采用哪种外包形式,IT外包在企业电子商务中都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1)委托开发即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之初,将网站设计、开发委托给外包服务商,并由其负责维护和运营。服务商向企业提供全过程的外包服务,目前这种外包是主流形式。中国最大的中间件专业研究机构之一广州中间件研究中心按照IS0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以及CMM3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流程标准,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系统建模、编码、测试等委托开发业务以及系统集成、管理、扩展、维护等服务外包业务,并为客户快速开发复杂信息系统,提供全面的管理、维护等技术支持,降低系统的构建风险和总成本。

(2)合作开发即企业将整个网站系统的部分项目外包给服务商进行设计、开发、维护和运作以弥补企业资金和技术不足。《2005年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在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与中科软合作开发CRM系统的做法,认为合作开发是保险公司扩大业务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

(3)委托管理即企业自行设计和开发网站系统并实施和运行系统直至其稳定后,再将系统的维护运营委托给服务商管理,服务商向企业提供主机托管服务。委托管理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可靠性高、高速接入、灵活性好。服务商以机位出租、机架出租、VIP机房出租等不同方式为企业高质量、安全可靠的服务器托管网络平台。

良好的合作是IT外包的基础,双方应把合作视为各自的战略目标,各尽其职,相互理解信任,建立同盟。服务商无论是提供IT资源整体外包、部分IT技术外包和维护外包,其首要任务是着眼于企业。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淮松在总结外包体会时强调“采用什么技术和产品并不是最关键的,发现企业现在和潜在需求,将现有的系统很好整合起来,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才是最关键的”。

3.IT外包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风险分析的管理评估理念,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用来确定企业本身

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使企业的战略与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机会和威胁是由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所赋予的,优势和劣势则是针对于企业内部资源所言的。电子商务企业和IT服务商必须清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设定IT领域,就电子商务企业和IT外包服务商(企业)而言,对IT外包作SWOT分析。

(1)企业优势包括有形资产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组织体系优势、竞争能力优势等等,指的是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如技术技能优势中的生产技术实力,低成本生产方法,革新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如电子商务企业优势强于服务商,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其可考虑IT自营。

(2)企业劣势指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的因素,包括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技术和资金、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人力和管理资源不足等。如电子商务企业劣势大于服务商,其可考虑IT外包。

(3)机会对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关键在于企业战略、资源配置和资金能力水平。若电子商务企业考虑自营IT比IT外包更能获得最佳机会,对企业发展利大于弊,其可考虑自营;反之,则外包。

(4)威胁是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构成威胁的因素。电子商务企业IT自营或外包都隐藏于威胁因素,如因为IT自营或外包后遭遇产品市场增长率下降和利润下滑,或服务商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抵消或减轻威胁所产生的影响不当而造成市场份额的减少。

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来自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的或短期的,有形的或无形的。IT外包的SWOT分析法能使电子商务企业和服务商清醒认识自身长处而避免自己短处,趋利避害,化劣势为优势,化挑战为机遇,知己知彼,降低公司的经营和投资风险,共同营造双赢环境。

第6篇

关键词:RPO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预言:“在十到十五年中,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活动和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形式。”现在,RPO服务在国外市场已经非常普遍,美国大概有85%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全球500强企业的大部分习惯采用RPO服务模式。在中国,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RPO服务也逐步开始崭露头角,以一种崭新的HRO发展模式的姿态呈现在中国众多企业面前。

一、RPO的概念

笔者将招聘流程外包(Re cr u it ment Pro c e s s Outsourcing,RPO)定义为企业将自身招聘需求外包给第三方RPO专业公司来完成,RPO专业公司管理着企业招聘的整个流程。RPO服务是企业招聘工作的一部分,它管理着企业招聘的整个流程,包括品牌管理、招聘渠道管理、寻访中高级管理人才等。

二、RPO模式兴起的重要驱动力

1.整合关键业务决策的需要。家族企业和东道国企业向跨国企业模式的演变是显而易见的,区域政治和经济机构的崛起刺激了RPO模式的发展。作为企业活动的焦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在类似的基础上做出重要的人力资源决定,他们认为如果采用该领域的RPO服务,可以使集团高层更好地监督这个重要的新推力。

2.人才激烈竞争的需要。现在的高值候选人,正在寻求多样化的就业机会。跨国公司对于这样的高值候选人来讲最大的吸引是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开始职业生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才希望可以直接分配到某个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很少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人才对跨国企业或母公司已不再狂热,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和利益受到很大的威胁,而RPO服务供应商,可以更快更高效地给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路径,从而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

3.管理渠道的需要。许多外籍职员发现高管人员多来自于公司总部,母国的管理人员的发展是优于其他外籍人员的发展的。调查显示,分公司40%—70%的管理人员是来自于该企业的母国,如果该企业的总部在这个地区,这个比例更高。这显然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RPO服务可以为企业招聘到不同国家、不同国籍的高层管理人才,可以使跨国企业的总部有一个真正的跨国管理团队。

4.不均衡的员工培训方案的需要。有一些跨国企业经历过这样不平衡的员工培训和管理方案,在本国,员工培训方案可以实行得非常完美,培训效果也是卓著的,但在其他国家,这个员工培训方案实行得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没有员工培训方案。有的RPO供应商就专注于招聘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这对于跨国企业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在第三世界那些企业总部力所不及的区域,RPO服务就是非常必要的。

三、RPO模式——三赢模式

RPO模式对企业、服务供应商和人才资源三方来讲是一种三赢模式,三方都可以在RPO模式的操作下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1.RPO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益处。招聘业务流程外包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程序的效能,并且企业不必持续投资维护先进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服务平台,人力招聘成本因此全面下降。人才招聘专业机构不仅拥有全面人才招聘和访寻体系,还有充足的人才招聘顾问团队,不仅保证了候选人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可以凭借招聘的专业度优化企业人才招聘流程,使企业招聘不仅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同时体现人力资源职能全员参与的必要性,达到任人唯才和防止内部腐化的目的,也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也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参与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企业通过RPO服务,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在当前人才竞争的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RPO模式给人才招聘机构带来的益处。企业招聘往往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企业不是要开拓新的市场就是要随着业务的扩大要设置新的部门和增加新的职能,再就是原先的岗位缺少胜任的员工。RPO服务可以提供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产品输出到各个部门,如果服务质量高效,必将形成企业业务部门同RPO服务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人才招聘机构,有机会同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级别的高层管理人员沟通交流。拥有RPO服务的人才招聘机构可以先拿下企业的招聘权,自己可以完成的职位不会有其它公司一同来竞争,暂时无法完成的职位可以将招聘权二次授权给其它公司来做。

3.RPO模式给人才带来的益处。通过和RPO服务供应商的沟通和交流,优质候选人可以了解到当前市场上人才的供需状况,更深入地把握企业的需求,专业人员也可以给自己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针对性建议,可以及时弥补个人能力不足和短板,增强职场竞争力。而且在个人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专业机构会提供很多候选人详细的信息做辅助,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一般企业肯花高昂的招聘外包服务费招聘人才,都是说明有实质需要并且认真对待这个岗位的,可以降低求职风险。

四、RPO模式发展的策略

RPO模式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中发展迅速,在中国也成星火燎原之势,但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才能使更成功的促进RPO模式被企业所接受和在市场普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参照了国外学者Goldschmidt等提出的建议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积极维护双方合作关系。RPO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企业清晰紧密的合作状态对成功至为关键。成功的RPO服务供应商会有清晰的管理架构,可将合作关系的可见度、责任提升至最高领导层。他们共同了解趋势、评估业务影响、互相学习提高绩效直至最终令合作关系超越交易层面。

2.提供全面的招聘流程外包服务。RPO服务远不止电话筛选和标准面试。顶级RPO供应商会令RPO方案对客户的人才周期产生整体影响,而不仅仅针对候选人群展开搜寻推荐。放眼那些最为成功的RPO供应商不难发现当深入了解其他周期内容时,供应商会有较高的预期:品牌塑造、价值评估、绩效管理和员工敬业度。

3.双方提高合作级别。由于公司将招聘行政和面试事务外包,早期的RPO服务着重解决准确性或时间性等需求。这些内容现在已被视作RPO的基础,决定着服务结果的质量,只有最为成功的RPO服务供应商才会提供高级的客户服务。RPO供应商需要打牢基础以便积极搜寻关键人才要素,就人才规划展开合作,协助整合型与扩展型战略的开发等。最后,组织可获得最高级别的客户服务,互相学习经验,增强能力并提高合作关系的契合度。

4.共建企业文化。令招聘工作与公司的整体文化和品牌保持一致是获得招聘成功、提高员工留任的一道良方,但是很少会有人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确保与文化保持一致并了解新的招聘组织和其代表的公司。表现出色的PRO供应商提供的人才可以深深植于客户文化中,无法将其与长期员工相区分,他们特意向其提供全职员工才会接触到的所有内容:新员工入职培训、关键领导讯息、新闻简报、培训和了解他们对组织内关键战略行动的影响。

5.招聘采用技术提供服务。RPO供应商正努力将与RPO相关的所有服务和技术进行有效整合。由于大量供应商开始成为整个RPO的部分内容,公司正要求他们的合作伙伴承担单一来源的责任。这再一次提高了RPO的标准,推动从流程和科技的多个供应商中获得业务结果。

参考文献:

[1]郭彩云,刘志强,刘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探讨[M].2006,4:121-123[2]Vanacharla.RPO,Siliconindia,Apr2005

[3]Syedain.Up,up and away,People Management,11/13/2008

[4]Hauser.Tech Turbo Boosters on Hyperdrive.Workforce Management,Aug2011

第7篇

趋势一、风险投资者不断专业化

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风险投资者(合伙公司、风险基金或投资天使)关注大都的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非上市企业,有的甚至是除了拥有某项技术或概念之外一无所有的自然人,风险投资家在所谓的“种子期”就介入其中,不断培育灌溉,关注着种子长成大树的全过程,然后分享结出的果实。

由于众所周知的极低的成功率,以及判断技术成长性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背景,风险投资业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开始出现技术层面的分化。风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或熟悉的行业,并不断在此行业里积累经验和创造声誉,谋求专业化发展。比如,麦克尔•伯金斯基金在信息科技领域独树一帜,它的杰作之一是苹果电脑公司;老唐•休特兰则专门投资于微电子项目,他虽然拒绝了苹果电脑当初的投资申请,却得到了罗姆电子的巨额回报;同样,曼菲尔德基金现在是互联网项目投资的权威之一,其最初参与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投资,奠定了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随着大批风险投资者的涌入,这个行业的超额利润也随之下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用有限的资金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以求得最大的回报,资金的周转速度逐渐成为风险投资家们关注的问题,尽管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做的都是长期的权益性投资。风险投资者们在技术层面的分工近几年迅速扩散到了投资阶段这一层面。这一专业化的结果,直接反映在风险投资持有年限的缩短上,抽样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的平均持有年限从上一个十年的6.4年缩短到了近十年的4.7年。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上述投资行业的分工程度至今仍在不断深化,你如果在互联网上寻找合适的风险投资家或合适的风险投资项目时,会发现行业归属、技术属性以及投资阶段都已经成为主要的检索标准之一。当你在数千个风险投资网站目录中搜寻时,AltosVentures的网站介绍会告诉你他们只投资于早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而MenloVentures的介绍说明他们的投向是中期的通讯、软件和健康科技公司,一些网站甚至规定了投资的规模和地区。在进入一个网站后,你还会看到更详细的分类。这种高度的市场细分,反映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和成熟程度,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趋势二、风险投资方向趋于集中

风险投资这一资本组织形式产生的源动力是广大中小型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及由他们的巨大增长潜力而带来的惊人回报。至于哪些行业的项目具备这一条件,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看,初期风险投资的方向是十分分散的,四五十年前的风险投资项目,几乎遍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等少数几个十分成熟或者已经处于衰退期的行业之外,大多数行业中的各个门类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风险投资的青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美国硅谷取得的惊人成就之后(惠普、苹果和英特尔等),风险投资项目开始不断地向高科技产业集中。这种集中的倾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走上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发展轨道的今天,哪里还有比高科技产业更具有成长潜力的行业呢?特别是过去的两年里,互联网的兴起吸引了大批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敏锐的感觉使他们不断地投资于即将成为热门的产业领域,在不断地创造和追逐经济热点的同时,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不断集中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1999年之前的数据中沿用的是以前的分类标准,即商业服务部门包括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咨询、网站发展和组建、在线广告;新媒体部门中包括互联网媒体;零售/配送部门包括为电子商务服务的配送等,从而使这三者成为1999年增长最快的风险投资领域。自2000年开始,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采用了新的分类方式,将以上与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归入网络和设备部门。据NVCA的补充统计,1999年度美国市场91%的风险投资与互联网有关。另在美国风险投资市场2000年第三季度的报告中,对软件行业的投资(包括应用服务供应商和安全软件商)占总投资的24%,同比增加了141.32%;对通讯行业的投资(包括宽带和无线服务)占总投资的19.56%,同比上升191.64%;对网络及设备行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4.09%,同比提高了两倍。三者合计占整个第三季度风险投资总额的57.65%,可见集中度之高。

表1、美国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部门19971998同比1999同比

通讯1690.21888.211.71%5222.7176.60%

网络和设备986.71486.850.68%3619.2143.42%

计算机和设备429.9447.24.02%761.170.19%

软件2397.73516.446.66%6593.387.50%

半导体/设备293.1359.722.72%519.244.34%

电子/仪器266.3157.7-40.78%376.6138.81%

医疗器械599.4734.722.57%1090.048.36%

生物技术714.5667.6-6.56%1041.455.99%

技术部门合计7377.89258.325.49%19223.5107.64%

商业服务566.5733.729.51%4562.6521.86%

消费服务197.0307.756.19%1126.7266.17%

金融服务213.6551.9158.38%1607.5191.27%

健康服务1053.81151.39.25%1593.438.40%

工业538.6468.9-12.94%551.917.70%

新媒体222.1482.2117.11%2896.4500.66%

制药201.5259.828.93%164.2-36.80%

出版/广播239.5226.6-5.39%274.421.09%

零售/配送871.8793.0-9.04%3591.3352.88%

非技术部门合计4104.44975.121.21%16368.4229.01%

总计11482.2014233.4023.96%35591.90150.06%

单位:百万美元

表2、欧洲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的科技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19951996199719981999

通讯26330055312381342

计算机相关39134764113413022

其他相关电子248278448422494

生物技术118182250346644

医疗/健康相关303242415680233

互联网技术n/aN/an/an/a1092

技术行业合计13231349230740276827

单位:百万欧元

趋势三、风险投资规模不断上升

风险投资在规模上的不断上升,与风险投资行业的不断膨胀有关。一方面,在高额回报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公司带着新的资金涌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新经济兴起,新概念、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大量企业渴望资金的注入。供需双方的持续扩张,使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容量大幅度提高。投资总量的变化可以从表1和表2中得到反映。另据资料显示,2000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量达到创记录的545.32亿美元,比1999年全年增加了53.21%。

风险投资所创建的公司数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基本维持在10001300家之间,1996年到1999年四年间的创建数分别达到1998、2679、3153和3962家,而2000年一季度更有3515家风险企业新建成立,公司数量的迅速上升显而易见。

投资规模的上升还反映在受风险投资支持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上。在表3可以看出,技术公司和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平均规模上升尤其快。这是因为,首先这些公司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研究开发的成本也比较高,投资回收期也就越长,因此需要资金的持续支撑;其次,投资在行业和阶段上分工的深化,使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集中更多的资金投资于风险企业的各个阶段;最后,由于技术发展速度过快,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风险和选择成本越来越高。

表3、美国市场风险投资项目平均规模情况

公司技术公司互联网相关公司非技术公司

1997年一季度3.843.164.06

二季度4.204.944.87

三季度4.444.494.52

四季度4.734.673.59

1998年一季度4.664.414.18

二季度4.945.634.93

三季度5.446.695.13

四季度5.505.454.02

1999年一季度6.277.784.43

二季度8.289.324.82

三季度9.5710.685.33

四季度12.4213.785.46

单位:百万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筛选的风险和成本外,风险投资项目启动的资金量要求也在大幅度攀升。1999年美国风险企业在其种子期或启动阶段获得的首轮资金平均为542万美元,比1998年的414万美元高出30%,这说明在今天启动一个风险投资项目并将其培育成一个成功的公司,竞争环境已经是十分的激烈,风险投资业需要付出更多进入市场的穿透成本和学习成本。

趋势四、风险投资重心不断后移

前面提到的风险投资者在投资阶段上的分工,主要表现在资金规模相对较小,技术背景比较专业的风险投资者,开始专注于风险企业初创和早期阶段的投资;而资金规模相对较大,金融和管理背景比较专业的风险投资者,则开始注重较晚阶段的第二轮投资,甚至是企业公开上市前后的麦则恩投资。所谓麦则恩投资,指的是一种在扩张期或退出期介入企业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者在看上一个有升值潜力的企业,或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股东合作,或者单独收购目标企业,在成功收购后,可以保留一部分原管理层或完全不保留,同时注入外部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这些管理层来改善经营绩效,在企业股价上升时套现,再去投资收购其他企业。麦则恩投资方式与早先典型的风险投资方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

从1999年和2000年前三季度美国市场最为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其中有30家左右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评选结果中可以看出,有近25%的风险投资商没有参与风险企业的第一轮投资,与此相称鲜明对照的是,有近10%的风险投资商首轮投资就介入的项目在其总投资项目中的比重超过70%。投资项目启动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也进一步促使风险投资者在投资阶段上的分工,更使得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选择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进行投资。

随着近期互联网公司发展前景不确定性的上升,投资重心后移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美国1999年有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投向了风险企业的第三阶段以后,比1998年上升了25%,而这些公司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634万美元,比1998年的774万美元增加了111%。美国市场最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评选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参与第一轮投资的案例占他们总的投资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这一比例分别是25.99%、24.32%和22.92%。在欧洲,投资重心后移的态势在非技术部门的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1999年欧洲风险投资在初级阶段介入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案例只占总投资的4%,资金只占2%。在亚洲,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部门,从一开始就从未直接介入风险企业的初级阶段,种子期和启动期的投资在这些国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资天使家来完成。

投资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风险,因为此时来判断企业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历史数据和技术参考;二是省去了大笔增值服务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复杂的项目论证和尽职调查,不需要过多地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除了必要的组织整合和战略咨询,这甚至可以算作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

然而,对风险企业前期的投资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回报,而且资金投入相对于后期投资要少得多,因此为了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获得较为理想的平衡,那些从种子期就介入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广泛采取了十分细致的分段投资方法,资金投入由少到多,现金流量的预计有时会精确到天,这也是推动风险投资资金投放时间后移的一个主要因素。

趋势五、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极高的回报和灵活性成为风险投资家们最青睐的方式。表4列出了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情况,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获得了很高的溢价。但同时可以看出,每年风险企业上市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与证券市场每年能够承受的扩容量和速度有关。这就必然产生了大量风险企业无法顺利实现上市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敞开让风险投资上市,就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压力增加,同时企业上市的溢价也会随之消失。

表4、美国风险企业公开上市情况

时间IPO总数上市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后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均值

(百万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万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风险企业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为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从表5可以看出,购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等方式)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其数量在1999年已经达到与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价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国风险企业购并退出情况

时间购并总数知道价值的购并数购并价值

(百万美元)购并均值

(百万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个促使风险投资选择购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动。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从2000年第二季度风险企业的IPO和购并数量中反映出来。2000年5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月份的最高点大幅下挫了45%,其中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计算机指数和通讯指数分别下挫了90%、50%和55%,这对于已经公开上市和准备公开上市的风险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二季度美国IPO的风险企业只有54家,融资43亿美元,平均7963万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为3.92亿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风险企业是77家,融资达85亿美元,平均1.10亿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达5.58亿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的IPO数量就有70家,看来把风险企业的小船放进如此汹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险的事情。与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购并交易达69宗,交易总值达204.5亿美元,均值2.96亿美元,比上个季度的63宗购并案和170.3亿的交易额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发生了53宗风险企业的购并,价值只有区区的49.4亿美元。当然,公开发行上市在回报方面比起别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来说仍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一点启示

一、应注重提高风险投资业的专业化程度。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应避免投资涉及面过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特定的行业和投资阶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对于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来说,则应专注于专家系统、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等的专业化,以杜绝目前“拿钱的找不着好项目,有好项目的找不着钱”、“看到项目拿不准,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对称的尴尬现状。

二、努力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没有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运作。当务之急是建立风险投资获得回报的机制和环境因为只有看到超额利润,才会吸引各个方面的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机构参与风险投资,而只有他们在投资中才能作出更贴近市场、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才能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平衡,并与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形成互动,形成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要强化风险投资行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不但需要市场化的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而是更高层次的控制风险和驾御风险的过程。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投资方式、投资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确、客观、科学、全面估计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所在。

四、增加风险投资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零这些公司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634万美元,比1998年的774万美元增加了111%。美国市场最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评选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参与第一轮投资的案例占他们总的投资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这一比例分别是25.99%、24.32%和22.92%。在欧洲,投资重心后移的态势在非技术部门的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1999年欧洲风险投资在初级阶段介入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案例只占总投资的4%,资金只占2%。在亚洲,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部门,从一开始就从未直接介入风险企业的初级阶段,种子期和启动期的投资在这些国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资天使家来完成。

投资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风险,因为此时来判断企业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历史数据和技术参考;二是省去了大笔增值服务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复杂的项目论证和尽职调查,不需要过多地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除了必要的组织整合和战略咨询,这甚至可以算作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

然而,对风险企业前期的投资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回报,而且资金投入相对于后期投资要少得多,因此为了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获得较为理想的平衡,那些从种子期就介入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广泛采取了十分细致的分段投资方法,资金投入由少到多,现金流量的预计有时会精确到天,这也是推动风险投资资金投放时间后移的一个主要因素。

趋势五、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极高的回报和灵活性成为风险投资家们最青睐的方式。表4列出了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情况,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获得了很高的溢价。但同时可以看出,每年风险企业上市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与证券市场每年能够承受的扩容量和速度有关。这就必然产生了大量风险企业无法顺利实现上市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敞开让风险投资上市,就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压力增加,同时企业上市的溢价也会随之消失。

表4、美国风险企业公开上市情况

时间IPO总数上市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后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均值

(百万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万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风险企业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为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从表5可以看出,购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等方式)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其数量在1999年已经达到与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价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国风险企业购并退出情况

时间购并总数知道价值的购并数购并价值

(百万美元)购并均值

(百万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个促使风险投资选择购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动。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从2000年第二季度风险企业的IPO和购并数量中反映出来。2000年5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月份的最高点大幅下挫了45%,其中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计算机指数和通讯指数分别下挫了90%、50%和55%,这对于已经公开上市和准备公开上市的风险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二季度美国IPO的风险企业只有54家,融资43亿美元,平均7963万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为3.92亿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风险企业是77家,融资达85亿美元,平均1.10亿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达5.58亿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的IPO数量就有70家,看来把风险企业的小船放进如此汹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险的事情。与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购并交易达69宗,交易总值达204.5亿美元,均值2.96亿美元,比上个季度的63宗购并案和170.3亿的交易额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发生了53宗风险企业的购并,价值只有区区的49.4亿美元。当然,公开发行上市在回报方面比起别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来说仍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一点启示

一、应注重提高风险投资业的专业化程度。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应避免投资涉及面过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特定的行业和投资阶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对于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来说,则应专注于专家系统、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等的专业化,以杜绝目前“拿钱的找不着好项目,有好项目的找不着钱”、“看到项目拿不准,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对称的尴尬现状。

二、努力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没有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运作。当务之急是建立风险投资获得回报的机制和环境因为只有看到超额利润,才会吸引各个方面的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机构参与风险投资,而只有他们在投资中才能作出更贴近市场、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才能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平衡,并与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形成互动,形成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要强化风险投资行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不但需要市场化的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而是更高层次的控制风险和驾御风险的过程。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投资方式、投资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确、客观、科学、全面估计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所在。

四、增加风险投资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零和竞争不利于任何行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连续和联合投资都会降低投资风险,信用资质、技术含量等的信息交流可以大大降低作出错误决策的机率,交流和合作是一个行业共同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8篇

自1991年以来,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0年全球国际投资达到最高点1.38万亿美元,此后经历了三年下降。2004年开始回升,2006年达到1.3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国际组织预计,2007年增速有所回落但全球跨国并购已达5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预计全年总流量将达1.4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出现新特点:

(一)发达国家仍是引资的主力。国际投资流量很多,钱都流到了发达国家。以2006年为例,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40%,国际投资吸收美国是第一名,达1700亿,英国第二,第三名是法国,第四名是中国,全部资金流量的不到40%流入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不是有钱的地方往没钱的地方流,是有钱的地方往有钱的地方流。发达国家既是外资的提供者,又是外资的吸收者,2006年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流量的80%,且其中一半来自欧盟。过去人们总认为钱多的地方往钱少的地方流,而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多的国家互相流动,流出的多也吸收的多。

(二)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上升较快。近2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面向服务业,其比重在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已从50%上升到60%,特别是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转移,成为服务业跨国投资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可贸易产品,这一行业也就成为可贸易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日,美国占最大的比重是2/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接受的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大量发展都是因为接受了制造业的转移和制造业外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服务外包,承接最多的虽然是亚洲,但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在服务业外包中能不能赢得像上世纪90年代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投资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通过绿地投资,也就是新建一个企业,但这一比重越来越低。收购、兼并的两种形式作为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并购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流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凡是国际流量上升的阶段就是并购比重上升的阶段,凡是投资流量下降的阶段,就是并购投资份额下降时期。换句话,凡是国际投资流量上升就意味着跨国并购活动很活跃。现在正处在国际投资流量上升的阶段,达到13000亿-1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并购的双方有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现有企业脱困,减轻失业压力;通过收购兼并,原来的生产能力得到稳定,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也避免了下岗失业的风险。并购投资需要的基础条件,一是东道国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二是东道国产权交易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存在支持并购活动的法律框架。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不是在搞扶贫,不是解决弱势企业的下岗问题,而是看到企业有某种优势,甚至有的是好企业。跨国并购有可能是强强联合,不一定是强兼并弱,有的是强兼并强。这种经济现象必须这样来理解,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

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30亿美元(不包含金融类),在全球已降到第四位,过去是第二,美国第一。2007年上半年吸收外资额达230亿,11月是616亿,2007年可能会略微超过2006年。资金来源地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外资的来源地结构亚洲的比重很大,第一是香港,然后是台湾,还有日本、新加坡、东盟国家,接下来的就是美国、欧洲,美国有四五十亿,欧洲也是四五十亿,来源地结构一直很稳定。这两年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自由港来的外资比较多,如维尔京群岛、开曼等地。这些资金来源地较复杂,还有一些是大陆自己流出去,在自由港注册又返回来,但这种情况很少。近两年也引进一些资金与技术密集型项目,如,韩国的起亚汽车公司发动机生产线及欧洲空客总装线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户,英特尔、微软、百事高公司在广州投资,这些公司都是资金密集度较高的项目。

制造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六个行业,主要是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2006年,这些部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总额的5l%。上世纪90年代外资主要集中在轻纺、轻工业、消费品、纺织工业领域,现在明显集中在资金和技术比较密集的行业。

我国利用外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利用外资占全球外资中的比重下降。1994年,吸收外资337亿美元,占全球比重是13.5%。后来比重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我国只占到了3.2%。2001年后国际投资流量在下降,但我国的比重在上升。到2005、2006年比重又在下降,2006年的比重已降到5%,在全球国际投资中的流量只占到了5.1%,2007年还会下降。2007年利用外资600多亿,全球资金流量达1000亿,利用外资比重要降到5%以下。近几年,我国利用外资成绩很大,但在全球投资金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较低。近年来,国际投资主要流向服务业,但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每年都只能在23%左右,服务业吸收外资这几年都没有突破。这两年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比较活跃。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比重仍占最大。2006年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比重达400亿,服务贸易领域仅是160亿,金融业是64亿,这都是几家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吸收的国外银行战略投资,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通过股改吸收的外资,总共不超过10家,所以主要还是制造业的投资。

三、认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包括我国,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国际产业转移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第一,日益向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转移。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及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服务业成为多国服务业发展的主流。第二,国际产业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延伸。根据工序分工理论,可将价值链增值环节划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国际产品工序调整和转移表现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现在的分工越来越细,产业转移具有产品类分工的性质,要求更加专业化、集群化。原来条件好的地方更容易吸引外资;原来条件不具备,分工不发达的地方,更不容易吸引外资。第三,资本流动方向也更具水平性。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2005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9%,且其中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也在相互流动,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油化工等制造业。第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整合升级和转移。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加速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使多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生变化,强化了国际产业的集聚效应,并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和虚拟化程度。跨国公司通过控制一项品牌的营销渠道,然后把其他的生产制造研发环节转移到别的国家,并促使原有产业在结构升级中整合转移。第五,跨国证券投资和并购日益活跃。现在的跨国投资越来越多的是利用兼并、收购,兼并收购很大部分是收购股权。收购股权就离不开证券市场,因此,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的界限在模糊,或者说活动发生了很大的衔接性。如,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吸收外资,外资进来相当于收购了股权,中行、建行20%的股权卖给人家,卖完之后马上在境内境外上市,上市之后又吸收外资。第一步是直接投资,收购股权,收购资产,其目的也是希望该公司上市,上市后其资金就可置换出来,置换出来后又可投资。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比比皆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特点,吸收外资的工作就无法做。

第9篇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资源型城市 服务外包

引言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发展,并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但随着可供开发的后备矿产资源日趋减少,资源型城市相继陷入了经济困境。

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态,即企业将信息服务、管理、商务流程等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把资源型产业中勘探、设计、开采、加工流程等知识、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链条分离出来,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例如石油之城大庆依托石油石化的产业技术和管理优势,发展以石油勘探开发和石化生产数据采集处理、地质制图、实时数据库分析等为重点的石油石化服务外包业务。

1.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承接服务外包的现实意义

目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在资源和环境双项约束下,发挥资源型城市在生产、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优势,承接国内外资源勘探开发、流程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外包业务,实现优势再造。

1.1有利于资源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

资源型城市发展相关资源产业服务外包可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缓解资源日益枯竭和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

1.2有利于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产业,代表着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承接服务外包,必将带动信息服务、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东北现代服务业发展。

1.3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国家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尤其是对为国家建设做出很大贡献的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可以利用本身的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外包,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的再次发展,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现。

2.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承接服务外包的现实条件

2.1资源型城市承接服务外包的条件分析

2.1.1可利用已存在的沉淀设备成本。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换句话说,资源型城市可以利用大量沉淀成本来承接资源勘测、开发设计、资源数据处理等相关的服务业务。

2.1.2人才集聚优势。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对人才需求,使得相关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在此集聚。各大资源、能源企业也有众多尖端人才、高技术人才。而服务外包企业主要是从事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头脑型企业,需要大量的中高层次人才。

2.1.3较强的技术支撑。资源型产业技术专用性强,所以资源型城市有较强的技术支撑。拿大庆来说,工程设计、工业控制系统方面有大量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实验基地,研发实力雄厚,已形成完善配套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其中金桥公司、澎汇公司的石油石化专用软件在石油石化行业获得广泛应用。

2.1.4资源产业集聚优势。资源产业集聚是指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资源优势而形成的企业群体,如辽宁的煤炭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使资源型城市有比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资源产业基础设施也较好。

2.2资源型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机遇分析

2.2.1国家人力资源政策的实施。2012年1月10日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东北院成立于长春,力争把世界最顶级的企业引到东北院来,把世界最顶级的服务人才吸引到东北院来。这为今后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服务外包提供顶级人才支持。

2.2.2东北地区同俄远东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俄远东地区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俄远东与后贝加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年联邦专项规划的确立,为东北亚地区资源型城市承接服务外包提供了新机遇。例如鸡西煤矿设计院承接了俄罗斯库页岛60万吨级煤矿矿井的设计业务。

2.2.3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3. 资源型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应当挖掘潜在优势资源实现优势再造,即从资源状况、区位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重新认识和确认新的优势,将服务外包产业和资源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3.1地方政府应给予重视和相关支持

商务部颁布“千百十工程”,表明了国家想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决心。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接包企业发展,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积极进行服务人才的培养

具有熟练技能的专业人才是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服务外包发展成功的国家和城市均注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所以资源城市除依托本地区的企业专业人才外,还应积极进行服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有一定项目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服务外包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发挥资源优势、科学定位

各个资源城市依托自己的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选择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石油资源型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化产业发展石油石化数据处理、地质制图、数据分析、地震解释、勘测开发、实时数据库分析等服务型应用软件的服务外包业务。煤炭资源城市可以定位于矿业勘测数据处理、煤炭开发流程全过程控制。林业科利用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承揽林业管护、防火防虫及资源统计数据处理。

3.4建设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

建设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是服务外包先进地区最重要的成功经验之一。印度的班加罗尔、爱尔兰的都柏林都建立了众多高水平的产业园。我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也先后建立了一批产业集聚园区,对服务外包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资源型城市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具有必要性。

总之,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应抓住机遇,依托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性产业服务外包,盯住市场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印尼等国际市场,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赵德海,李燕.资源型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研究(C) 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 2011,(10).

[2] 孙晓春,张宇丽.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